《苏东坡突围》摘抄赏析是什么?

《苏东坡突围》摘抄赏析是什么?,第1张

《苏东坡突围摘抄赏析如下:

1、苏东坡的出身引起他的不服且不去说它,硬说苏东坡不学无术、文辞不好,实在使我惊讶不已了。但他不这么说也就无法断言苏东坡的社会名声和世俗鼓动是“滥得”。总而言之,李定的功绩在种种表层动机下显然埋藏着一个最神秘的元素:妒忌。

无论如何,诋毁苏东坡的学问和文采毕竟是太愚蠢了,这在当时加不了苏东坡的罪,而在以后却成了千年笑柄。但是妒忌一深就会失控,他只会找自己最痛恨的部位来攻击,已顾不得哪怕是装样子的可信性和合理性了。

2、 几缕白发有时能够冒充师长,掩饰邪恶,却欺骗不了历史。历史最终也没有因为年龄把他的名字排列在苏东坡的前面。

3、 为什么档次这样低下的人也会挤进来围攻苏东坡?当代苏东坡研究者 李一冰先生说得好:“他也来插上一手,无他,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官,若能参加一件扳倒名人的大事,足使自己增重。”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这种目的确实也部分地达到了。

4、 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要单独搞倒苏东坡都是很难的,但是在社会上没有一种强大的反诽谤、反诬陷机制的情况下,一个人探头探脑的冒险很容易得招来一堆凑热闹的人,于是七嘴八舌的组合成一种伪舆论。

5、 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

赏析

《苏东坡突围》之中,文章主要讲了两方面的内容,其一便是对苏东坡所受的诬陷、所受的“乌台诗案”案底的交代。其中自然的流露出作者对这莫须有罪名的反驳与愤慨,对那些谗害诽谤者的批判与嘲讽,还有着对于中国文化、文人命运的一种深刻思索与洞察。

东坡先生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逆境中没有沉沦,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他那些着名的词篇,散文及书法代表作,大都是在他被贬黄州的十年中所作。

可是东坡先生当时并没有"突围"的意图,也没有怨天尤人的愤慨,反而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英雄气概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豁达与傲岸。抛开历史的真实性不谈,单就一个替苏东坡突围的命题,会不会使人有借题发挥之嫌呢?

精神是摸不着、闻不到的精灵,精神是永不停蹄、自由无虑的天马,精神是支撑灵魂的杠杆,是助人达到人生极至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是无法测定的,然而它却能力挽狂澜,突破管制。它能吸引世人的目光,抬高整个民族的地位。精神突围,灵魂升华。 一个有精神的穷人,即使他再穷,他也很富;一个没有精神的富人,即使他再富,他也很穷。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不拘于时的创新精神,身先士卒的开拓精神……林林总总的精神凝聚在一起,便铸造成了一个崭新的灵魂。每一次精神突围的成功,就会收获一种无价的精神。这是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枪口的壮烈;这是濒临死亡的女医生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的震撼;这是托尔斯泰叶落归根的无声;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推销员”将斧头不可思议地推销给布什;这更是无数莘莘学子学业有成舍弃荣华富贵报效祖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惊天动地。这每一种精神的获得,每一种精神的升华,都是这些仁人志士平凡却又伟大的精神突围的结果。 然而,千种精神的突围,万种精神的凝聚,唯有民族精神的突围最艰难。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风餐露宿,饱受挫折,为的是什么?民族精神的突围。他们为了给人民一个承诺,给世界一个宣言,爬过千万座高山,强渡万千条江河,不惜一切代价,凭着凌云的志气,攀上民族精神的高峰。 没有民族精神的人不可原谅。曾有过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曾有过陈毅的“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曾有过狄更斯的“爱国高于一切”。民族精神的突围靠的不是金银珠玉,而是一片赤诚之心;不是花言巧语,而是实际行动。因为金钱会腐蚀精神,空话会隔离精神。 曾记得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留学生去美国留学,遇到了一个“刁钻”的教授。教授问:“请问你来自哪个中国?”留学生回答道:“教授先生,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这是常识。”“那中国的人是怎样工作的?”“做他们该做的事。”“中国的首长怎样工作?”“发他该发的文件。”“你认为中国会怎样处理台湾问题?”“会妥善处理的,教授先生!”“你认为中国强大的标准是什么?”教授依旧紧追不舍,早已恼火的留学生盯着教授的眼睛说:“至少每一个中国留学生再不会受到像我今天所受到的刁难。”教授微笑着说:“不,我并不是想为难你。让我向‘一个中国’敬礼。”说完脱帽行礼。这就是一个中国留学生在一个外国人面前实行的民族精神的突围,她从容不迫,既没有大动干戈,也没有怒气冲天,而是让智慧心泉的流动浇灭了心中的怒火,平静地,机智地,巧妙地完成了一次重大的使命,使外国人对中国人刮目相看。 然而,在金钱和精神面前的抉择却是十分困难的。虽不是生死抉择,但良心和灵魂对利益的辩论却是难分胜负的。记得在中国解放前,日本人偷袭中国市场,大办工厂,开设银行。一次,一家日本公司招聘职员,其中有一项是面试。一个中国人踏进了考场,三位日本考官严肃而冷漠。突然,一个满面凶相的武考官站起来,狠狠地打了这个中国人一巴掌,并厉声问道:“这是什么滋味?”话中充满了挑衅和轻蔑。没想到,这个中国人“腾”地跳起来,猛地扇了考官一记耳光,并吼道:“就是这个滋味!”一家日本公司,待遇应该比其他公司要好一些,可是这种待遇是建立在辱没民族精神的基础上的。金钱诚可贵,利益价更高。若为精神故,两者皆可抛。 是的,精神是无价的,民族精神尤为重要。为什么在足球赛中韩国队可以输给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可就是不能输给日本?为什么日本想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可却遭到了中国人民义愤填膺地谴责?为什么在无数次战争中,那些英雄豪杰即使身受重伤也决不投降?因为他们在进行一次精神的突围,一次伟大民族精神的突围。他们不能输给对手,既然活着不能成功,那就让死来完成这次突围吧!在这精神大突围前,钱财如粪土,个人利益如草芥,只有国家、民族、集体利益才是最高贵的。而精神的突围换来的不是金钱和利益,而是心灵的充实和无比的自豪与骄傲。 没有精神的人是一具僵尸,没有民族精神的人只是行尸走肉。看万里江山如此多娇,看历史长河汹涌澎湃,朋友们,让我们来一次精神大突围,让我们的青春为此而迸发激情,让我们的人生为此而绚丽多姿,让我们的灵魂为此而得到升华!

二战结束以后,中国面临两种前途和命运的抉择,全国性的内战一触即发。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形势下,以李先念为首的中原军区成为举世瞩目的核心,成为战争与和平的焦点、生存与危机的漩涡,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从美国归来的《大公报》女记者梅安妮匆匆奔赴中原故乡,热情奔放的投身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进步事业,她以一个记者敏锐客观公正的独特视角,观察思考着中原将士和民族的前

途,深深被李先念的大智大勇,王震的豪爽胆略、王树声的智勇果敢、任质斌的老成宽厚所吸引……一个个活生生的民族精英,以各具特色的人格魅力,代表着追求光明不畏艰难的民族大义和东方智慧。梅安妮亲历了大军突围前夕的惊心动魄,身不由已地陷入到与英俊潇洒的中原军区司令部参谋处长唐健和白瑞克的复杂情感关系中,激情献身于唐健……

国民党三十万大军压境,中原将士从战争边缘一步步踏入矛盾的漩流。在“四面封锁、粮食危机、外交谈判、心灵冲突”等种种生死考验面前,李先念以战略家的过人眼光和革命家的宽广胸怀,率中原军区五万官兵在艰难困苦的战略坚持中斗智斗勇,粉碎了国民党军一次又一次妄图消灭我军的阴谋,最终被迫英勇突围,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序幕。惊涛狂澜中的中原军区各路突围部队打破敌军的追剿堵截,开创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牵制敌军对陕北、东北和华北解放区的进攻,完成了人民解放力量的重大战略转折。千古英雄血泪,抒写就“中原突围”的悲壮史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每读王之涣这首脍炙人口的《登鹳雀楼》,我都会浮想联翩,诗人一步一步拾级而上、登高眺远的情景如在眼前,“居高临下,站得高方看得远”的哲理似谆谆在耳。为什么千里壮观的河山能够尽收眼底?正因为“更上一层楼”相继突破了一个个狭隘的包围圈。人生也是如此,必须不断地突围,才能打造辉煌的业绩,彰显不俗的价值。

  宋人杨万里有一首诗也颇妙:“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人生在世,谁能不被锁定在“万山圈子里”呢?无论是叱咤风云、指挥若定的军旅统帅,还是满腹经纶、学贯中西的文坛巨擘,其成功的极限都未曾存在,只不过是“一山放出”而已。道理十分简单,“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的认识有限,而事物规律无限,有限的主观认识总是包容在无限的客观规律中。海阔天空,人生的未知领域还有很多,如果谁否认这一点,那么谁就像井底之蛙一样鼠目寸光。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突围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突围优秀作文1

 “怎么又要管我,就不能让我自己做吗?”一声怒吼从一户人家中突然爆出,打破了深夜的寂静。

 已记不清是第几次,我对着母亲这样大吼。原本只是一件小事,只因我对母亲长期以来的“特殊看法”,瞬间变成了一场即将开始的大战。不知从何时起,这种吵架成了一种日常,仿佛家常便饭。曾经形影不离,无话不谈的母女,不知什么时候起成为动辄怒目圆睁,恶语相向的冤家路人。

 初中开始,青春期的躁动与易怒给本就紧张的母女关系火上浇油。从前总是对母亲言听计从,百依百顺,如今我渐渐反抗起母亲的管束来。一次,两次,三次……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吵架代替了沟通,鸿沟疏远了亲情。从前乐此不疲的事,现在会心烦意乱,从前日思夜想的人,现在会嫌弃讨厌。母亲的细心呵护不再温馨,反倒觉得是多此一举的麻烦;母亲的精心安排不再称心,反倒以为是存心作对的桎梏。从小到大都没有被质疑的事,现在成了我挥之不去的烦心事,从小到大都亲得不能再亲的人,如今成了我避之唯恐不及的陌路人。

 记得一次外出前,我照例向母亲提出了外出请求,本以为母亲会很顺利答应,没想到她一口否决。“一大堆作业没写完,还出去?写完再说,没写完啥都别想!”一听这话,不由得一愣:我早已答应同学,更何况是去做活动小组作业,为什么不同意?作业有的是时间,可答应了的事总不能言而无信啊。不论我如何向母亲解释,母亲仍一口回绝。当时我的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竭斯底里地冲她大声嚷嚷:“凭什么母亲可决定女儿所有的选择?凭什么一个人可以任意安排别人的生活?”转身冲进卧室,我狠狠地将房门摔在身后。

 坐在桌前,看着那堆积如山的作业,心里不停地数落着母亲的不是。可无论如何,就算再生气,也得把作业完成。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提前一天完成了所有作业。当我将一大叠作业整齐地放入书包,心里有种收获的欣喜和登顶的痛快。我突然明白,妈妈有时话难听些,神情也凶一点,可她真是为我好。一个学生只有认真完成作业,才能解脱了自己作为学生的烦恼,除此之外,哪有捷径?与同学如约会面时,我发现他们每个人都带着功课和作业,不是在哀叹作业太多,就是在后悔浪费的时间不少。我心里不由扑哧一笑:谁让你们曾经快活逍遥,只落得如今的手忙脚乱吧,哈哈……我一旁看着,想起母亲常说的两句话“凡事都要赶在前面做”,“没有自律,哪有自由?”对母亲爱的感应和共鸣,今天终于击溃了长期以来困苦我的烦恼和无明。

 回来的路上,脑海中浮现出过去的十几年来母亲为我所做的点点滴滴,那些一度让女儿嗔怒的严格,不知不觉成就了我的自律,那些曾经让女儿抱怨的唠叨,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我的自觉……母爱微瑕,难掩其瑜。我是一块璞玉,感恩母亲爱心的雕琢。

突围优秀作文2

 如果尽头是你,世界荒芜我都无所畏惧。

 ——题记

 “啊!”山儿跑得太急,没注意看着路,被脚下一块碎石给烙到了,摔得脸朝地上,火辣辣的疼。而此时更大的危险来自于白茶,她的身体已经有了异变的特征,手从微微泛黄看得见蓝色静脉变成一个勉强还能看得出形状的棕色夹杂着黑色的腐肉,有的地方甚至露出了白森森的骨架。而瞳孔也失去了美丽的色彩,隐隐透露着杀气。山儿一只手抹着脸,甩了甩头发,头发上的汗珠滴着。他看到变为丧尸的阿茶,虽然知道这是必然的,但还是不敢相信的抓住阿茶的肩:“阿茶,阿茶,你怎么了?”阿茶毫无反应的朝山儿扑来,山儿没有推开她,而是将她紧紧的搂在怀里。秋风似乎要吞噬一切似的,吹得山儿的衣服都快随风而去了,下午时分的太阳依旧强烈,只是逊色于正午而已,阿茶在咬着山儿肩上的肉,血成片成片的,被风吹着,很像很像一朵又一朵的红梅花。树叶发出的哗哗声,很平常,但对于山儿来说想听见却是一种奢望。他好像已经对痛毫无畏惧,只是默默的流着冰冷的液体,一句都没有吱声,任凭自己被阿茶一点一点脱到地狱里去。

 毕竟是血肉之躯,怎么可能不疼?但在阿茶死了的`那一刻,山儿的心就死了,跟阿茶一起死了,他想,能和阿茶死在一起,也不错吧。就算他们不能一起在初见的花海那里。山儿不知道“生可同屋,死可同穴”,他读书少,也许他不知道浪漫是什么,但当他轻描淡写的在心脏喷涌出贮存的生命之泉的前一刻,轻轻的对阿茶说:“如果尽头是你,世界荒芜,我都不怕。“的时候,他真的是一个浪漫的人,很浪漫很浪漫。

 这个秋风萧瑟的秋天,死神开始了一场可怕的游戏

 王水并不知道山儿已经死了,他一路不要命的跟着风赛跑,他亲眼所见儿子和妻子被丧尸杀死,他明白时间是多么的重要,也许就慢下来一秒连存活的机会都会没有。终于快要下山了。他的鞋子早已磨破,山路是不好走的,况且他也不是年青时,已经四十几的人了。喘着粗气的时候,他深深的感受到活着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所有的东西似乎都是完美的。古人怎么说,古话怎么说?好死不如赖活着!王水觉得古人真是太聪明了,这句话在此时就是真理。

 “有人吗?”王水以前是当猎人的,所以他耳朵很尖,这声不算大的呼喊他还是听见了。莫非,这附近还有活人?王水想着,从歇脚的石头上站起来,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走去。然而他并不知道,他所走的,是一条亡命之路……

历史文化名人是怎么煅烧出来的?高温高压还是和风细雨?我想不同的情况可以造就不同的文化名人。 苏东坡是那种中国文化史甚至是世界史上即不可遇又不可求的文化伟人。而这个伟人的人生际遇正是他成为伟人的催化剂。 就像在对《流放者的土地》的文章的评论一样,对于文化名人的“迫害”可能是造就名人(就是像过眼云烟式的名人,而是流传千古的伟人式的名人!)的熔炉。 在“乌台诗狱”之前,苏东坡的声誉与成就不可谓不隆!他的诗文、他的书法、他的为官之道、他的朋友都能使他成为一代大文豪,而且是流芳千古的大文豪!可是与真正的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大文豪苏东坡相比确实有一段距离,而这段距离是给在和平与享受时期的苏东坡四个四年的时间也争取不来的。而只有乌台诗狱过程中所受的苦难与非人的折磨、也只有在四年黄州的众叛亲离、也只有在朋友一个又一个地远离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子虚乌有的罪名如污水般泼向自己时,在四年孤寂独处的过程中认真地反思中,在自己把人生的际遇、世界的无常寄托于佛老之际,自己才能大彻大悟,才能真正地认清了人生间的真面目。 这四年的黄州生活是孤寂的、是人生的最大的磨难—甚至比乌台诗狱所受的严刑逼供更加令人不堪! 但是以后人的眼光去看这件事时,我们作为苏东坡的后人是幸运的。我们有幸不用去体会那种非人的折磨、不用理会那种苦难强加于一个人的身上的个人感受,而我们能够轻轻松松地体验到了那种被忌妒后的宽容、体验到了在大难临头后的无畏、体验对于人生的无奈、体验对于天地万物的博大胸怀! 这也许只能苏东坡才能给我们,也只会是苏东坡会给我们!

 苏东坡突围

作者:余秋雨

住在这远离闹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静是有了,但寂寞也来了,有时还来得很凶猛,特别

在深更半夜。只得独个儿在屋子里转着圈,拉下窗帘,隔开窗外壁立的悬崖和翻卷的海潮,

眼睛时不时地瞟着床边那乳白色的电话。它竟响了,急忙冲过去,是台北《中国时报》社打

来的,一位不相识的女记者,说我的《文化苦旅》一书在台湾销售情况很好,因此要作越洋

电话采访。问了我许多问题,出身、经历、爱好,无一遗漏。最后一个问题是:“在中国文

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我回答:苏东坡。她又问:“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欢哪

几篇?”我回答:在黄州写赤壁的那几篇。记者**几乎没有停顿就接口道:“您是说《念

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我说对,心里立即为苏东坡高兴,他的作品是中

国文人的通用电码,一点就着,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峡阻隔、素昧平生。

放下电话,我脑子中立即出现了黄州赤壁。去年夏天刚去过,印象还很深刻。记得去那

儿之前,武汉的一些朋友纷纷来劝阻,理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并不是在那里打的,苏东坡怀

古怀错了地方,现在我们再跑去认真凭吊,说得好听一点是将错就错,说得难听一点是错上

加错,天那么热,路那么远,何苦呢?

我知道多数历史学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战的地方,他们大多说是在嘉鱼县打

的。但最近几年,湖北省的几位中青年历史学家持相反意见,认为苏东坡怀古没怀错地方,

黄州赤壁正是当时大战的主战场。对于这个争论我一直兴致勃勃地关心着,不管争论前景如

何,黄州我还是想去看看的,不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古战场的遗址,而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苏东

坡的情怀。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好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

谓对错。

于是我还是去了。

这便是黄州赤壁。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

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

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和冥思的价值。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

审美可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

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苏

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

但是,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自然美也可倒过来对人进行确定和构建。苏东坡成全了黄

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

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

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还能给他

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呢?黄

州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呢?这一切,决定于他来黄州的原因和心态。

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

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

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

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

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

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

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吧?

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

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轰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

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

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

氛围南辕北辙。

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狱”的案件中,这个案件的具

体内容是特殊的,但集中反映了文化名人在中国社会的普遍遭遇,很值得说一说。搞清了这

个案件中各种人的面目,才能理解苏东坡到黄州来究竟是突破了一个什么样的包围圈。

为了不使读者把注意力耗费在案件的具体内容上,我们不妨先把案件的底交代出来。即

便站在朝廷的立场上,这也完全是一个莫须有的可笑事件。一群大大小小的文化官僚硬说苏

东坡在很多诗中流露了对政府的不满和不敬,方法是对他诗中的词句和意象作上纲上线的推

断和诠释,搞了半天

追问:

一字不漏

追答:

的自我剖析,目

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

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

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

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

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

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

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

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

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

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

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

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的光线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

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苏东坡因受“乌台诗案”的影响,被贬谪到黄州,他在黄州寄给友人的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并且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 馏和升华这就是苏东坡突围的含义,而不是单纯指突破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的桎梏而是指苏东坡在心理上,在文学艺术上的自我“突围” 补充: 正是有了这次“突围”,才有了后面的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等诗词文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262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