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随园诗话》(1)

闲读《随园诗话》(1),第1张

甘言,汉语词语,意思是好听的话。《史记·商君列传》:“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辣语,泼辣放纵的语言。

赏鉴,1、赏识鉴别。唐·杨炯《宴族人杨八宅序》:“人伦赏鉴,同推郭泰之名;好事相趋,毕诣扬雄之宅。”《宋史‧刘温叟传》:“立朝有德望,精赏鉴,门生中尤器杨徽之、赵邻几,后皆为名士。”2、欣赏品评。唐司空图《书屏记》:“今旅寓华下,于进士姚顗所居,获览书品及徐公评论,因感愤追述,贻信后学,且冀精于赏鉴者,必将继有诠次。”《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妾虽不敏,颇解吟咏。今遇知音,不敢爱丑,当与郎君赏鉴文墨,唱和词章。”

因人,依靠人。《文选·刘孝标·辩命论》:“或不召自来,或因人以济,交错纠纷,回还倚伏。”唐·杜甫《秦州杂诗二○首之一》:“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汉高,指汉高祖刘邦。

大罗,指大罗天,乃最高最广之天,是三清天之统称。大罗,其中大为广,意指无量。罗为网,意指包罗。大罗无量,即是包容诸有。《云笈七签》玉京山冠于八方,上有大罗天,其山自然生七宝之树,一株乃弥覆一天,八树弥覆八方,故称大罗天也。《元始经》大罗之境,无复真宰,惟大梵之炁,包罗诸天。颂曰:三界之上,眇眇大罗,上无色根,云层蛾峨。

瀛洲,是虚构的仙境之地,可以指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东海仙山,最早见《列子》。

闲言碎语

因为疫情,滞留海外。闲来无事,只得翻读随身携带的《随园诗话》一书。上一个系列文章《硬读<随园诗话>》是以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1月出版的选本为基础的,所以,《随园诗话》中有不少精彩内容因之遗漏。本次系列文章不依原书章节,闲翻闲记,觉得有趣的则敷衍成篇。

“诗不能作甘言,便作辣语、荒唐语,亦复可爱。”袁枚这话算是说绝了。作诗在许多人看来,自然以雅致为追求。而在袁枚眼中,只要发自性灵,读来有趣,也是可爱之诗。本条诗话记述之“杀我安知非赏鉴,因人决不是英雄”一联,思路出奇,气概非常。而《咏汉高》“英雄本不羞贫贱,歌舞何曾损帝王”一联,则说出了“英雄不论出身,人主无关小节”的道理,语俗而理不俗。读他人诗而能与己心合,则读者必感此诗可爱。创作诗词时,除抒发自己的情感之外,也应关注人情事理。

湘潭,简称潭,湖南省辖地级市,因盛产湘莲而别称“莲城”,又称“潭城”。“湘潭”之名来源于它的地理特征。一说为此地因处湘江之曲而多“潭”乃得名“湘潭”,另一说则更广为接受,即得名于昭山下湘江中的湘州潭,即昭潭,此潭实际为湘江中较深的一段,但因为传说中与周昭王的联系而颇为有名,以至于作为一个主要地理特征自唐朝起赋名其所在的地域为湘潭县。梁天监年间(502年—519年),分阴山县立湘潭县,湘潭县始立。元贞元年(1295年),湘潭县升为州,隶湖广行省潭州路。明,湘潭、湘乡复为县。清代,湘潭县属长沙府。1950年7月,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改湘潭县城关区为湘潭市。1953年,政务院批准湘潭市为省辖市,由湘潭专署代管。1980年,湘潭市改为省直辖市。1983年,湘潭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全市辖湘潭、湘乡两县和雨湖、岳塘、湘江、板塘、郊区五个区。

张九钺,(1721年—1803年),字度西,号紫岘,湖南湘潭人。生有异禀,七岁能诗,九岁通《十三经》及史监大略。年十三,登采石矶赋长歌,人呼为太白后身。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顺天乡试举人。历宰南丰、峡江、南昌,以母忧归。服阕,历保昌、海阳等县,所至有治声。寻以海阳案牵连落职,遍游嵩、洛、偃、巩间。举生平磊落抑塞之气,一泄之于诗。诗学太白,得其真气,落想浩然。著有《陶园文集》八卷,《诗集》二卷,《诗余》一卷,《历代诗话》四卷,及《晋南随笔》、《峡江志》、《偃师志》、《永宁志》、《巩县志》,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朱磵(jiàn)东,江南洞庭人。曾寄寓湖南。(资料缺)

公孙大娘,郾城北街(今河南省漯河市境内)人,开元盛世时的唐宫第一舞人。善舞剑器,舞姿惊动天下。以舞《剑器》而闻名于世。她在继承传统剑舞的基础上,创造了多种《剑器》舞,如《西河剑器》,《剑器浑脱》等。但最终结局流落江湖,寂寞而终。

颠旭,指唐代书法家张旭。张嗜酒,每大醉狂走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世呼“张颠”。见《新唐书·文艺传中·张旭》。后因以“颠旭”称张旭。

湘妃,相传为帝尧之二女,帝舜之二妃,名曰娥皇女英。相传二妃没于湘水,遂为湘水之神。自屈原《湘君》、《湘夫人》以来,她们一直是文人们笔下寄托情感的理想对象。

霓裳,音ní cháng。很多人都把“霓裳”的“裳”念作“shang”。其实这是一个多音字。作“cháng”音时,古代指遮蔽下体的衣裙,也有“光明”之意;读作“shang”(轻音)时,则是衣服之意。出自《楚辞·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相传神仙以云为裳,后多指神仙的衣裳、舞衣、汉服、道袍等飘逸的衣服,也指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舞,亦借指云雾、云气。

纸窗素瓷,对雅舍书斋的描写,亦代指此处。纸窗,指古代糊着纸的窗户;素瓷,指在釉上釉下都不加任何色彩,也不绘制任何有色的图案花纹的瓷器,统称素瓷,如白瓷、青瓷。用色彩装饰陶瓷在我国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在明代以前瓷器的主流还是素瓷。

通灵,指与神灵相通,可以与逝去者的灵魂对话沟通,或者与天上的神仙互通讯息。汉·班固《幽通赋》:“精通灵而感物兮,神动气而入微。”

澹无言说,澹:恬淡,淡然。无言说,没有话说。“对之微笑忽通灵,澹无言说天纯青。”意思是,作者与湘妃相视一笑,心灵相通,相互之间已经淡然恬静而不必再多用言语,彼此情思若青色的天空一般纯净无暇。

心苞意萼谢俗墨。苞:花未开时包着花骨朵的叶片;萼:在花瓣下部的一圈叶状绿色小片。本句的意思是,心意凝聚成的花苞叶萼不可用(谢绝)俗气的墨笔描绘。

九畹辟尽畦与町。九畹,音jiǔ wǎn。出自《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王逸注:“十二亩曰畹。”另,《说文》:田三十亩曰畹。后世将“九畹”作为与兰花相关的典故。辟,同“辟”,开也,引申为开拓。开辟。畦,音qí,田园中分成的小区:畦田、菜畦。也是古代量词,《孟子》:病于夏畦。刘注;“今俗以二十五亩为小畦,五十亩为大畦。” 町,此处读tǐng ,指田界,田间小路:町畦(田埂,喻界限、规矩、约束)。

九嶷,指九嶷山,又名苍梧山。位于中国湖南省南部永州市宁远县境内。“嶷”通“疑”。九嶷山得名于舜帝之南巡。因境内有舜源、娥皇、女英、杞林、石城、石楼、朱明、箫韶、桂林九座峰峦,且峰峰相似难以区别,故名。《史记·五帝本纪》:“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故老相传,舜尝登此。”相传古时舜南巡狩崩于山间,即葬于山前,二妃娥皇女英千里迢迢前来寻觅,溯潇水而上,沿大小紫荆河而下;由于九峰相仿,令人疑惑,终未得见。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于九嶷山望祀虞舜。

(待)

杨应琚,(1696年—1766年),字佩之,号松门。出生于青海西宁,汉军正白旗人。雍正七年(1729年)由荫生授户部员外郎。乾隆时,擢山西河东道,寻调甘肃西宁道。乾隆十九年(1754年)任两广总督。后调闽浙总督,再移陕甘总督。拜东阁大学士。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任云贵总督。时滇缅间土司屡与缅人冲突,他到任后,督师攻缅。战败且虚报战功,被清廷召还,削籍逮问勒令自尽。有子杨重英。

偾事,音fèn shì,意思是败事。偾:败坏,搞糟。出自《礼记·大学》:“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郑玄注:“偾,犹覆败也。”

吴明彻,(504年—580年),字通昭(一作通炤),南兖州秦郡(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人。南北朝时期陈朝名将,南齐南谯太守吴景安之孙,南梁右军将军吴树之子。承圣三年(554年),陈霸先在京口与吴明彻结交,拜他为戎昭将军、安州刺史。绍泰元年(555年),随周文育征讨杜龛、张彪。永定元年(557年),陈霸先称帝,任命吴明彻为安南将军,与侯安都率兵征讨反抗的王琳。太建九年(577年)吴明彻北伐,于吕梁大破北齐。太建十年(578年),再度出兵吕梁,包围彭城,以清水灌城。宇文邕派上大将军王轨率军驰援梁士彦,据淮口。吴明彻苦于背疾,难以作战,为王轨所俘,北周对他以礼相待,封吴明彻为怀德郡公,拜大将军。不久后,吴明彻因忧愤成疾,死于长安。陈后主至德元年(583年),追封邵陵县开国侯。

杨琼华,字瑞芝,汉军旗人。大学士杨应琚女孙,杨重英女,明新室。著有《绿窗吟草》。

永泰,乾隆三十年(1765年)任江宁布政使。见《江苏通志·职官》

明新,永泰之子,杨琼华之夫。(资料缺)

杨重英,(?—1788年),汉军正白旗人。云贵总督杨应琚之子。乾隆十二年(1747年)任笔帖式,十三年(1748年)任两淮通州运判。乾隆十九年(1754年),引见,补授两淮监掣同知。后升扬州知府。三十一年,升江苏按察使。乾隆三十年(1765年),缅甸入侵云南普洱,云贵总督刘藻率清军反击,兵败自杀。三十一年(1766年)乾隆派杨应琚由陕甘转任云贵总督,督师攻缅,连连指挥失误。乾隆令杨重英赴云南军中辅助其父,授云南按察使职衔监军。此前,其兄宝庆府知府杨重谷已在军中。然杨应琚兵败却虚报战功逃避罪责,事发后被责令回京,于三十二年(1767年)闰七月被勒令自尽,杨重谷亦在十一月被正法。杨重英被削去监军名号,以道府衔从军。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正月十九日,杨重英被俘。五月,传言杨已降敌。乾隆闻讯震怒,以为杨重英因父兄被杀而叛变投敌。六月,杨重英妻被治罪,家产抄没,儿子杨长龄被刑部监禁。而杨重英并未降敌,在缅独居佛寺二十年,不改中国衣冠服饰,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七月二日,由缅方送至内地耿马。七月八日,云贵总督富纲奏报:“缅方将杨重英全行送出,业已接收。”七月十一日,杨重英病逝。

杨长龄,字鹤圃,杨重英子,乾隆年间任汉军正白旗第五参领第四佐领,三等侍卫。因杨重英被俘缅甸囚禁二十余年。(资料缺)

否泰,汉语词语,读音为pǐ tài,释义是指世道盛衰,人世通塞或运气好坏。

乘除,音chéng chú。释义:1、算术里的乘法和除法。《周髀算经》卷上“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汉·赵君卿注:“推圆方之率,通广长之数,当须乘除以计之;九九者,乘除之原也。”2、计算;算计。晋 ·葛洪《抱朴子·对俗》:“乘除一算,以究鬼神之情状。”《醒世姻缘传》第二四回:“谁知天老爷他自另有乘除,别有耳目。”3、抵消。唐·韩愈《三星行》:“名声相乘除,得少失有余。”宋·苏轼《迁居临皋亭》诗:“饥贫相乘除,未见可吊贺。”4、比喻人事的消长盛衰。宋·陆游《遣兴》诗:“寄语莺花休入梦,世间万事有乘除。清·洪升《长生殿·疑谶》:“想古来多少乘除,显得个勋名垂宇宙。”

潢池弄兵,成语,音huáng chí nòng bīng,潢池:积水塘;弄兵:玩弄兵器。旧时对人民起义的蔑称。也指发动兵变。出自《汉书·龚遂传》:“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此处指缅甸入侵清国。

韬钤,音tāo qián,本义是古代兵书《六韬》、《玉钤篇》的并称。后释义为:1、泛指兵书;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赵蕤者,梓州盐亭县人也,博学韬钤,长於经世。”2、借指用兵谋略;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一》:“宋令文、彭博通徒鬭气力,而不习韬钤。”3、借指武将;《太平广记》卷二百引唐康骈《剧谈录·王智兴》:“王曰:‘某韬钤发迹,未尝留心章句,今日陪奉英髦,不免亦陈愚恳。’”

上相,音shàng xiàng,对宰相的尊称。《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足下位为上相,食三万户侯,可谓极富贵无欲矣。”《书·咸有一德》“伊尹既复政厥辟”唐·孔颖达疏:“伊尹,汤之上相,位为三公。”亦泛称大臣。清·龚自珍 《释言》诗:“守默守雌容努力,毋劳上相损宵眠。”杨应琚时任陕甘总督,拜东阁大学士,既是封疆大吏,亦是宰相待遇。

宠锡,音chǒng xī,释义为帝皇的恩赐。唐·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朔南方偃革,河右暂扬旌。宠锡从仙禁,光华出汉京。

丹禁,音dān jīn,意思是指帝王所住的紫禁城。《隋书·百官志上》:“殿中将军、武骑之职,皆以分司丹禁,侍卫左右。”唐·李白《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诗:“凤凰丹禁里,衔出紫泥书。”

七擒,指七擒七纵,意思是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汉晋春秋》。

五丈,指五丈原。公元234年(曹魏青龙二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曹魏、蜀汉两方在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县城南约20公里五丈原镇的黄土台原)发生了一场五丈原之战。当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第六次北伐,由汉中出发,取道斜谷,穿越秦岭,进驻五丈原。魏军、蜀军在五丈原对峙了100余天。最后,以诸葛亮病逝于此,蜀汉撤军而结束。杨应琚到任云贵总督不久,就痰疾复发。

凤诏,音fèng zhào,即诏书。晋·陆翽《邺中记》:“石季龙与皇后在观上,为诏书五色纸,著凤口中,凤既衔诏,侍人放数百丈绯绳,辘轤回转,凤凰飞下,谓之凤诏。凤凰以木作之,五色漆画,脚皆用金。”唐·李商隐《梦令狐学士》诗:“右银台路雪三尺,凤诏裁成当直归。”本条诗话中“凤诏吴江下,金鞍洱海行”句,是指杨重英奉旨由江苏按察使任上去云南军中协助其父杨应琚对缅用兵。

洱海,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位于云南大理郊区。在古代文献中曾被称为:洱河、叶榆河、叶榆泽、弥河、昆弥川、昆明池等名,由西洱河塌陷而形成的高原湖泊,外形如同耳朵,故名洱海。面积没有滇池大,但由于水位深,蓄水量比滇池大。

付药,未见专门解释。付,基本义是给予、交付,除常见字义外,还作动词,通“敷”。涂;搽。《礼记‧内则》:“为稻粉,糔溲之以为酏,以付豚。”付药,在此处应该作“敷药”解,因为云南气候潮湿,外地人初到时通常会得皮肤疾病。

画角,音huà jiǎo,古代乐器名,相传创自黄帝,或曰传自羌族。形如竹筒,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加彩绘,故称“画角”。明代画角由三节构成,因角身戗金绘龙纹,也称“金龙画角”。至清代,画角发展成中段粗,而两端细的形制,吹口另以木制,镶于角首。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帝王出巡,亦用以报警戒严。南朝·梁简文帝《折杨柳》诗:“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

明星,古代时指启明星,即金星,后引申指众星,再后来多用以指著名演员、运动员,也可以指其他领域中的杰出人物或优秀作品。《诗·郑风·女曰鸡鸣》:“子兴视夜,明星有烂。”朱熹集传:“明星,启明之星,先日而出者也。”

大野,音dà yě,指广大的原野、田野。·唐李邕《石赋》:“植杖大野,周目层岩。”

“雄师谁控驭,小丑敢纵横。孤垒知难守,弯弓竟不鸣。”这四句诗,概括的记述了清缅战争中杨应琚指挥作战的第二阶段的战况。乾隆三十年(1765年),缅军侵入云南,清缅之间开始武装冲突,酿成战事。清军战败,云贵总督刘藻被降职湖北巡抚,在等待杨应琚到职期间,畏罪自杀。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杨应琚到任。初期战事顺利,不但收复了失地,还占领了缅甸不少战略要地。清军将领开始贪功冒进,有的甚至提出直接攻克缅甸,纳入大清版图。杨应琚没有采纳这些建议,但他奏请朝廷给占领地的土司授予了清廷官职,等于确认此地归属清国。缅甸国王十分震惊,因为大清占领之地是其征服暹罗(今泰国)、寮(今老挝)的战略通道,于是派主力部队前来收复。清廷及清军对缅军一贯轻视,不料,缅军此时已经装备了法国火炮,并有适宜本地地形作战的象兵等。在战术上采取扎木寨坚守,坚壁清野,断绝清军粮道,而八旗兵的弓马战术在山地森林地形上根本无法施展,加上后勤无法保障,只得放弃原先占领的土司城寨,退回国内。在战役中,总兵刘德成在接到提督李时升七道命令的情况下,依然不发兵增援,直到总督杨应琚直接下令,才缓缓出发。最终,清军溃败,缅军收复失地。杨应琚被押至热河行宫,被乾隆赐死。杨重谷被斩。杨重英留军效力,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正月十九日,与部下数人外出被俘。当时有迷路说,也有出使被扣说,但乾隆认为,杨重英系因父兄被杀,心生怨恨主动投敌。敕令云贵总督,全力向缅方交涉索回,一旦生还入境,就地凌迟。由于清缅战争,在傅恒领兵入缅甸作战时,战事胶着,各方伤亡惨重,双方将领无心再战,未经请示本国皇帝同意,擅自议和撤军,以至双方在撤军之后的和约事项,各自本国皇帝收到的文本,内容不同,且都不满意,两国外交交涉持续约二十年才达成一致。杨重英此时才得以返回。

李广,(?年—前119年),字号不详,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西汉时期名将、民族英雄,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代。李广于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回朝后自杀。司马迁评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唐德宗时,名列“武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追封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苏卿,指苏武,(前140年—前60年),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民族英雄。武帝时为郎中。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置于大地窖内,不给他吃喝。天下雪,苏武卧著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几日不死。匈奴人以为他是神人,就将苏武迁至北海,让他放公羊,说等公羊生小羊才可归汉。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汉宣帝将苏武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褒赞他爱国忠贞的节操。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苏武去世,享年八十余岁。

马革,常用于“马革裹尸”,是古代战士包裹牺牲战友尸体的物品。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唐·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鱼书,音yú shū,意思是古时对书信的称谓。《文选·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吕向注:“尺素,绢也。古人为书,多书於绢。”后人以“鱼书”、“尺素”喻指书信。

肆赦,音sì shè,指缓刑,赦免,宽恕有罪的人;后指大赦。语本《书·舜典》:“眚(shěng)灾肆赦,怙终贼刑。”孔传:“眚,过;灾,害;肆,缓;贼,杀也。过而有害,当缓赦之。”《旧五代史·卷一○八·汉书·张允传》:“晋天福初,允以国朝频有肆赦,乃进驳赦论。”

疑狱,音yí yù,意思是案情不明、证据不充分、一时难于判决的案件。明·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所平反疑狱无葁,一时直指使者。扬贞汰垢,倚公(袁可立)如左右手。”

季弟,音jì dì,最小的弟弟。《左传·文公十一年》:“卫人获其季弟 简如。”唐·元稹《阳城驿》诗:“妹夫死他县,遗骨无人收。公令季弟往,公与仲弟留。”

珠怜沉汉水,这个句子涉及两个成语,一个是“碑沉汉水”,意思是比喻世事变迁,或喻建立功业。出自《晋书·杜预传》:“(杜)预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石为二碑,纪其助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另一个是“珠沉沧海”,比喻人才埋没,不闻于世。明·吾丘瑞《运甓记·师阃宾贤》:“珠沉沧海,玉韫荆山,剑秽黄埃,奇韬远略运灵台,长狐封豕谁无赖。”也比喻女子殒亡。明·王翰《和悼亡》之二:“珠沉沧海终无梦,剑合延津自有情。”

剑恐落丰城,这一句有典故丰城剑。《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唐·宋之问《送别杜审言》:“可惜龙泉剑, 流落在丰城。”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宋之问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比喻友人的怀才不遇,表达了友人不为朝廷所用而抱不平的情感。

鸰原,音líng yuán,意思是兄弟友爱。出自《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郑玄笺:“水鸟,而今在原,失其常处,则飞则鸣,求其类,天性也。犹兄弟之於急难。”脊令,也写作“鶺鸰”。宋范成大《新馆》诗:“鸰原定相念,因风报无恙。”

(待)

附:杨琼华《八月八日闻舍弟长龄蒙恩释狱》:闻道金鸡下赦竿,廿年今始脱南冠。泪凝狴犴伤公冶,血洒弓衣愧木兰。绝域丹诚生马角,九重雷雨洗忠肝。遥知多病垂衰母,应为娇儿进一餐。

不相上下,鄂西林相公的对联境界和气度更高,也更容易理解,而于耐圃相公的对联则从自我角度出发,还需细细体味。这两幅对联分别是:“此味易知,但须绿野秋来种;对他有愧,只恐苍生面色多。”;“今日正宜知此味;当年曾自咬其根。”,这两条对联都是菜圃对联。说的都是当官之人食用过菜根的味道,也就知道了平民之苦,知道让天下众生能过上好日子。

袁枚提到的这两位相公都是清朝时期的官员,袁枚评点说这两人都用了“真西山语”。真西山指的是南宋理学家真德秀,而所谓的“真西山语”,说的是不可以让平民吃菜根而脸有菜色,士大夫也不能不知道菜根的味道。实际上说的是,士大夫知道了菜根的味道,就会知道自己的责任,不会让平民经常饿肚子,只能吃菜根。

细读这两幅对联,鄂西林相公的“此味易知,但须绿野秋来种;对他有愧,只恐苍生面色多。”,写的是想要知道菜根的味道,就需要到菜圃中种植,下一句则上升到了苍生的高度,看到平民脸上都带有菜色,会感到愧疚。他的高度是于耐圃相公所没有的,也更加的易懂。

而于耐圃相公的“今日正宜知此味;当年曾自咬其根。”,则是以自我的角度出发,写的是知道菜根的味道是因为当年曾经尝过,因此也就知道吃菜根的艰苦,也就不会让平民们遭受这样的苦难。于耐圃相公的对联需要细细品味才能得出作者的意涵。

在袁枚的评点中,鄂西林相公的对联更有意境,因此袁枚认为他的对联境界更高、胸怀更宽阔。在我看来,这两幅对联各有精彩之处。鄂西林相公由己及苍生,使得视野逐渐扩大,达到了一个高度。而于耐圃相公所作的对联,则是富有深意,耐人寻味,虽然不易懂,却是余音环绕。他用了现在与过去的对比,其中感同身受的情感令人感叹。

总的来说,这两幅对联都各有特色,不分秋色。

她叫竹林听雨,一个极富诗意的名字,红叶诗社我的一位诗友,她告诉我:发几首拙作请君赏读,千万不要转发,因为才疏学浅,只是把玩而已,切莫让老师笑掉大牙,只求欣赏后给出精妙绝论的评论足矣。

拙才总爱舞文弄墨,不为追逐风雅,只为安放灵魂。舞着弄着,适得其反,灵和魂愈发祼露出来,正应了常言:文字是祼露的灵魂。这一露,适遇仁人志士,赏而交之,此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昔有关关雎鸠,君子好逑,今有良辰美景,以诗会友。文学是“祼心”的艺术,诗歌则是文学中的塔尖之物。这样一个塔尖,执着爱着诗歌的我迫不及待地向上攀爬,末来得及擦一把汗颜,便被诗人的明眸盯上了,不容分说您是先生我是学生,便被戴上了老师的桂冠。

竹林,她滴着翠,溢着绿,青翠可人,令人神往。恰在此时,欣欣然来一场不大不小的雨,适福耳入华韵,于这片翠绿的竹林中听雨,静静地倾听到的,那又将是怎样一种“行云轻抚、流水清润”呢?

带着向往,我踏上一条幽径,飘飘然进入了竹林深处。

有风吹过的夏天,风儿轻悠悠地吹拂过竹林,也拂动着我的脸颊。望着这郁郁葱葱的竹林,乐之嬉逍遥,一股脑儿就闯入了这片竹林,也亦“跌”进了这片活力四射、生机盎然的生命之海。那,这沁心的小雨,等候许久的浅笑凝眸,是否又会在这竹林的声声渴望中,砰然心动,欣然赴约呢?

“闲花落地听无声,细雨湿衣侬问谁?”一纸经年,落墨处,消遣了岁月,慰藉了时光。倏而,小雨如约而至。霎时的竹林,天地无声,江河无语……心在跳,雨在闹,竹林“沙沙”呢喃,小雨“嗡嗡”细语。霏霏细雨,沁人心脾,阵阵馨香,心旷神怡。时光清浅,霏雨如绵,指尖的微凉远眺了凝眸,心头的轻颤浸润了心田。

走在小雨纷飞的石板路上,怡然自得的时时感受着这洋洋洒洒的细雨亲吻着发丝的丝丝清凉。缈缈乳烟,淡淡流转。也许,此刻静谧的竹林,因为有了小雨相伴,便淡了那份炙热,浓了这份飘逸洒脱、娴静优雅吧。那,这客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呢?

沿着这蜿蜒的小径徐行,陶然漫步于这幽静的竹林细雨中。“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雨的灵动,虚无缥缈,竹的清幽,妖娆动人。瞧,此刻,那雨儿正轻轻地敲打着竹叶,晶莹剔透的水珠也恰逢在竹叶上无声的滚动着、缱绻着。丝丝细雨洒落在竹林之中,滴在竹叶枝上,她们忽而东忽而西,忽而左忽而右,嬉得好不热闹。倏忽,碧雨微落,悄然无踪,润之其中。听着这如诗如歌的簌簌雨声,嗅着这舒爽不已的幽幽清凉。竹叶声声,雨点淙淙,绵绵细雨浸润了这清凉的竹叶,而竹叶却又翩然刻精心呵护着这颗颗甘露的清香。偃值浓疎,烟枝雨叶。她们雨叶缠绵,淅淅沥沥中,雨珠儿就这样伴着潺潺流淌的清溪,踏着细碎的脚步,百转千回蓦然回首而来。豁然刻,这浮躁的心儿,就在这温馨静谧的竹林,在这竹林静听细雨中,黯然间洇出一股湿意,心儿也瞬间变的澄澈明清,心神逸静,自然洒脱,恍无眷恋。

原来,我在等你,你也在等我。心在彼岸,情就在此岸。伫立林中,林在雨中。竹林听雨,涤洗着心空,雨打竹叶,声声自问着心灵。“间关莺语花底滑”,曾经无数次梦中遥想,就这样让心儿在这柔美空灵的意境中慢慢的敲打,思绪也随着这缭绕不已的清音徐徐而飞,然后越过那一重重一帘帘烟雨编织而成的雾霭,而最终倾然欣欣紧握心中那一直痴守翘盼的清凉雨珠儿。但仓促间,惶然刻,一阵微风徐来,竹枝轻摇,斜舞清影,又刹时摇落了这一地的闲愁,摇碎了这凝露滴翠的片片烟云,还有这潜然心醉不已的梦。原来,我在竹林中听雨,而竹林又在雨中暗然把我欣赏。竹林听雨,韵在雨中,曲在心中。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刻,真的好想就这样静静的闭上眼睛,就像聆听着阿妈哼着的摇篮曲一般,让心儿在竹林中静谧舒心,在竹林听雨中慢慢的沉淀。又或者,反之高歌一曲,轻愁当歌。可转瞬间,却又怕惊了这避雨的蝉,扰了这栖息的雀儿。然,世事终如棋,淡然刻,云卷又云舒。那么,何不在竹林细雨中,嗅得这缕缕醉人的清新翠竹,绿堆烟,幽雅隔世,若神仙。竹林听雨,或许听的更是一种意境,一种向往,一种心底久违的安宁与澄澈明清吧。

那么,只要我们心中一直坚守一片绿色,一帘幕雨,持守一份漠然虚淡、荣辱不惊,那即便生活中偶有暂时的“微凉”,片然刻也亦会“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去永不复返。沧海月明珠有泪,物转星移几度秋。世间尘埃心哪知,羁绊几许意念留。竹林听雨,雨儿清凉了竹,而竹又润泽了我们的心。夏雨呢喃,人生如梦,人生几多惆怅。或许,惘然间早已苍茫。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事看着看着就淡了。生活中有太多的虚无,日子里有太多的不安,困兽自斗,那又有何必?心以景明,意以景清,悠悠竹林,不如乐一份清幽。

竹林听雨,韵在雨中,情在曲中。竹林啸,残花凋,风在倾诉,雨在叨扰。我醉了,你却睡了……

夏日竹林,弥漫在炎热中的一抹清新,她滴着翠,溢着绿,淡然间浅释着浮躁。轻轻的风,又抖落了这一身的炙热,而那丝丝细雨呢?却又时不时的飘落在微凉的脸庞上,耳里。或许此时,还会传来那阵阵声响,那又到底是谁?奏响天籁,在雨中漫天邀,一直在这竹林细雨中,孜孜不倦的聆听这青竹挺拔的力量,终生始终不曾更改?

“雨落湿人心,风过吹人醒。”望着这郁郁葱葱的竹林,我们究竟该以怎样的姿态才能穿透这繁华浮世,寻一隅清幽之地给灵魂栖息?究竟该谱写怎样的曲调洞穿心灵,召回内心时时刻刻的纯净呢?

哦,原来,竹林听雨,韵在雨中,情在曲中,竹儿应一直在我们心中。

竹儿她就在我的身边,她常常赋美诗,时时著佳作。我却只能看个皮毛,说不出个一二三四来。评诗,需要懂诗的人才能给出精妙绝论的评语,我深有自知之明,诗不如人,这评自然就不如人意喽。但,我终极硬着头皮试着评了,因为我对诗执着的热爱,尤其如此美诗。

她携中华古先贤之文学功底,以现代诗歌为基,于红叶诗社学习,偶有古体诗作发往社中,多以自命题习作。以赋《梅》《兰》《竹》《菊》见长,深得众诗友好评。

孤芳傲立雪中艳,独倚栏杆赏丽姿。

妙笔难书魂与骨,才情倒尽费心思。

幽幽空谷碧草娇,淡淡清香涧外飘。

寂寞深山君最爱,红尘不染赞声高。

品高姿秀志非凡,沐雨经风心坦然。

舍己尽扬天籁曲,人前从不自夸妍。

狂风骤雨共临门,一夜百花丽色衰。

唯有秋菊挺傲骨,红黄蓝紫向阳开。

梅兰竹菊,并称花间四君子。作品物象特点突出,写意抒怀,咏物言志,诗意精炼,主题尽显,意韵神清,笔力遒劲,咏物抒怀,颇具情致。

打量剖析一首诗,鉴别她的优劣,向来是没有定式没有准则的。那怎样的诗作才算好诗呢?作为一个有着非常悠久文化史的诗歌大国,无数先贤作了精辟的论述。清朝大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里说:“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

竹林友的诗,正应了袁枚所概括,言动我心,色夺我目,味适我口,音悦我耳,实为佳诗也。

四首现代诗歌,看似没有关联但内容神韵为一炉的作品。每首构思严谨,其文脉清晰,文笔苍劲,注重情节细腻,着力意象委婉,情感真挚,高雅脱俗,达到了良好的画面效果。

作者习惯于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婉丽的文字自《窗外》入口,从漆黑屋子的一束光亮联想到岁月中心的窗口。从窗口射进来的太阳《暖》洋洋的挥洒着万千柔情,让诗人遐想连连,思绪万千。从而用《诗》来抒发人生感情,书写某一个人在自己心中的位置,认为对方是“我”轻抚心口的痛,是我眸中闪动的温柔,是我温软的枕边深情,是我沦落天崖的知己,是我生命旅途的伴侣。感悟金钱落叶飘红的景色,《是谁》伫立秋风中轻舒纱袖,舞动深情,把最美的身影,挂在了魏魏青山上,让朗朗的笑声,留在碧波荡漾的画船中。整篇诗文画面优美温情,感情抒发细腻自然,寓意深奥透露心扉。

通篇字字如珠,句句妙语,行行成诗;如玉般温润,如水般清莹,如莲般高雅……。读来如入画之境,如入音之界,如入诗之意;缥缈悠远,如痴如醉。

细读三遍,心情久久不得平静。轻灵、细腻、柔美、温婉,像一弯涓涓的清泉缓缓地润进心房,把干涸的心田浸润得富有生机,陡生灵性。妙语联珠的修辞,像一位三月江南烟雨里款款走来的优雅而又含着淡淡忧愁的妙龄女郎,婀娜多姿地立于你的身旁。令你瑕思,令你不由地驻足,端详,示好。你胸中有才思,豁然达我意。你诗如其名,做得恰到好处!

读她诗,如入竹林听雨声,委婉动听,温润柔畅,余韵悠扬……

漆黑的屋子

看着窗外那一束光亮

我想把它扯进屋子

夜在没有光的陪伴下

心自由的裸露

驰骋……

睁开眼睛

最温暖的是透过窗纱

折射进的太阳暖洋洋的万千温柔

比太阳更温暖的

是每天不变的问候

已成为心头最美的等候

是风吹不散的梦

是云迷彩的天空

能从日出看到月落

能从花开看到凋谢

寻那万层雪中一点红

觅那千条径中一曲幽

有意却无意束缚

任它似涧中溪流从容缓缓

或急或慢

最美的风景

是存在的自由

你是我轻抚心口的痛

你是我眸中闪动的温柔

你是我温软的枕边深情

你是我相思梦中寻觅的佳境

你是我酸楚心的触碰

你是我冰凉泪的暗零

你是我火热情的奔涌

你是我素洁心灵的玩伴

你是我孤独灵魂的赏玩

你是孤芳者的自赏

你是清欢者的韵脚

你是酸甜苦辣和成的旋律

是血和泪谱成的篇章

是沦落天崖的知己

是生命旅途的伴侣

是一颗心,是一种情

承载着是一颗灿烂的生命

可伴我一世寂凉

更能暖我一世生香

是谁轻舒纱袖

在漫天飘洒的万片红叶中

舞动深情

是谁踩着柔软的落叶红

把自己的一怀温柔

拥抱着熟透了的金秋

是谁把最美的身影

挂在了魏魏青山上

是谁把朗朗的笑声

留在碧波荡漾的画船中

是谁仰望南雁成阵

盼故交归来

是谁伫立秋风中

想去年芦花在手

忘了归程

是谁把如丝的记忆弄痛

是谁夜夜把梦催醒

是风、是雨、是乱红…

《随园诗话》卷四二七《身份与心胸》中言:“凡作诗者,各有身份,亦各有心胸。”按今人之语,可理解为:诗如其人。诗中自有身份的痕迹,有生活的感悟,有气度的差异,如此才见个体的存在。

文中以中丞家漪香夫人《青门柳枝词》及和诗为例,言及闺阁语、大臣语、词客语和名场耆旧语各有特点,细细品来极有意思。漪香夫人“留得六宫眉黛好,高楼付与晓妆人。”女子的爱美之心、温婉之情自然流淌其间。中丞所和“莫向离亭争折取,浓阴留覆往来人。”自见其为官者的心胸,或者说为官者身份所决定的视角与方向。“五里东风三里雪,一齐排着等离人。”此句凄凉之感立显,风雪的意象一出现,我们自然脑补忧伤的画面。“排着”一词很妙,用于风雪之身,尤有新鲜感。搭配与意境,可见词客之心。

诗言志。“志”之所在缘心,心境由何造?生活遭际、视野心胸、身份地位、个人追求等,无法一一剥离,其综合为一,方是当下之心。以写景诗为例,作者遇景物而生情,自然有客观事物与事件本身的姿态启悟,然而更多的在于此客观之物引发的主观之思之感,而形成于诗又有诗人当时侧重的某一面的呈现,这种基于个人感悟的呈现中便可发现诗人之“志”。

如李白的浪漫,那是他不羁的天性与盛唐时代相遇而铺就的作品底色。上天入地之中,他的精神的极度自由就是他的心灵故乡。于是,他眼中所见,他的襟怀抱负和谐地共存。瀑布与白发的长度是他心灵的高度,蓬蒿的形态对应的是他心中世俗的样貌,蜀道难于上青山,是他精神的高峻陡峭而生发的感慨,“酒中仙”之称是他心中对于自我的认知形象之一。于是,这平凡的世界孕育的高耸的人格成为那个时代精神的高标。

如杜甫的现实,亦是他心灵对唐朝社会现状引发的主体情感的折射。与生于盛唐的李白不同,杜甫生于唐朝走向衰弱之时,他观世道,洞人情,修炼出一颗与百姓的“同情”之心,并将这颗心诚恳奉上,或于文字,或于圣上,然“致君尧舜上”在所遇非明君时不过是个虚妄的笑话。人间悲苦入目皆是,国家已处衰落之势,个人漂泊无依,“安史之乱”重重一击,令国与人元气大伤。处于此种“国情”之下,杜甫一生便染上了沉重的悲剧色彩,其作品自然承担了这种反应现实社会的功能,于是,我们在他文字中读到了深沉的家国之痛。

作品与作者之间的关系正如影子和形象,所以,我们想要了解一个文人,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读他的作品。如苏轼,如李清照,这些我大爱的词人,他们作品就是他们的人生,他们的作品就是他们的人品。

今人创作亦大抵如此。

读毕淑敏的小说,文字深沉而令人警醒,百态横陈,处处可见一位医者出身的作家对人类苦难的悲悯;读张晓风的散文,确感他人评价“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之精准,而我又感其文如惠风和畅,她对世界的美的探索与发现,让她的文字有一种和煦的清风拂面之感;读路遥的小说,他人性中的坚忍与顽强,他人生中的苦难的叠加,他对于理想的不弃,在我们与作品对话的过程中当可感受一二。

每个作品里都有深藏的作者的影子,有作者对于人生的独特体悟,有他对于世界的思考。我们读诗也好,读文也好,可遇见一个又一个有趣的灵魂,丰盈我们的精神与梦想。

一七

《随园诗话》原文:

       宋人《雪》诗:“ 待伴 不嫌 鸳瓦 冷, 羞明 常怯 玉钩斜 。”已新矣。 郑所南 《雪》诗:“ 拇战 素手白相敌, 酒潮 上脸红不鲜。”更新。 萧德藻 《梅花》诗:“ 湘妃 危立冻 蛟 背,海月冷挂珊瑚枝。”已新矣。 徐巢友 《梅》诗:“过墙新水滴眠鹤,压屋冷云眠定僧。”更新。

      待泮,亦作“ 待伴 ”,谓冰雪未融化。泮,指冰雪融解。迨冰未泮。——《诗·邶风·匏有苦叶》。又如:泮涣(融解;涣散);泮冻(解冻)。唐韦应物《酬韩质舟行阻冻》诗:“寒苦弥时节,待泮岂所能。” 宋蔡绦《西清诗话·王君玉诗》:“君玉尝曰:‘诗家不妨间用俗语,尤见工夫。雪未消者,俗谓之待伴。如云:待伴不禁鸳瓦冷,羞明常怯玉钩寒。待伴、羞明皆俗语。’”。

      鸳瓦,亦称鸳鸯瓦,成对的瓦,中国传统屋瓦形式,一俯一仰,形同鸳鸯依偎交合,故称鸳鸯瓦。因《长恨歌》中一句千古名句“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而名扬天下。

      羞明,怕见亮光。亦指由视神经衰弱所引起的畏光症状。 宋 辛弃疾 《祝英台近》词:“老眼羞明,水底看山影。”《西游记》第八四回:“ 唐大哥 只要在黑处睡,我也有些儿羞明。”

         玉钩斜 ,亦作“ 玉勾斜 ”。 1古代著名游宴地。在今江苏徐州南。《太平广记》卷二O四引《桂苑丛谈》:“ 咸通 中,丞相 李尉 拜端揆日,自 大梁 移镇 淮海 ……一旦,命於 戏马亭 西,连 玉钩斜 道,开剏池沼,搆葺亭台。挥斤既毕,号曰‘赏心’。” 周实丹 《秋虫》:“秋雨衰梧金井畔,荒烟野蔓 玉钩斜 。”亦省作“ 玉钩 ”。 宋 苏轼 《与舒教授张山人参寥帅同游戏马台》诗之一:“路失 玉钩 芳草合,林亡白鹤古泉清。”

        拇战,亦称猜拳。中国民间饮酒时一种助兴取乐的游戏。饮酒时二人各伸出手指,叫出数目,二人所伸出的手指数加在一起,符合叫出数的一方即赢,输者罚饮。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二》有关于汉代手势酒令的记载。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有所提及。

       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人。原名之因,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道教词语)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无根的兰花,寓意南宋失去国土根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萧德藻,南宋诗人。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闽清(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初任尤川县丞,后为湖北参议,再调湖州乌程令。因爱当地山水之美,遂移家乌程,住县中屏山,其地有千岩之胜,所以自号“千岩老人”,表示归隐不仕。时为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他与杨万里在湖南零陵旅舍中认识(据叶渭清《杨诚斋年谱》),言论契合,遂定交为友。次早,德藻动身,作诗为别,万里也和诗一首。德藻对万里说:“我们定交有如定婚一样,应各留一诗为证。从此,二人成为诗友。但德藻早已淡于功名,无意做官。光宗朝,广西提点刑狱缺员,杨万里曾推荐他担任,宰相王淮说;“我深知萧东夫的性格,我曾请他作杭州太守,他称病不就,不必说更远的广西了。”绍熙二年(1191年),德藻既丧妻又失去儿子,既贫且病,但仍耽好作诗,苦吟不辍,后来曾一度到福州,担任福建安抚司参议的闲职,卒年不详。宋人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说道:“如果萧不早死,即杨万里犹出其下。”可见他在南宋诗坛上的地位。《古梅》

      湘妃危立冻蛟背,海月冷挂珊瑚枝。

      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

他的古梅绝句是在对比里反映出他对美丑的理解。就思想感情来说,主要是在梅与雪的对比里赞颂了古梅的桀骜与个性,可以理解为对个性的追求和向往。

        湘妃,相传为帝尧之二女,帝舜之二妃,名曰娥皇、女英。相传二妃没于湘水,遂为湘水之神。然这二位帝女在历史上自与潇湘结下不解之缘以后,却以湘妃的意象出现的频率更为多些,并以舜妃的形象为后人称道。自屈原《湘君》、《湘夫人》以来,她们一直是文人们笔下寄托情感的理想对象,在中国很多的古典文献中,如记录上古之事的《尚书》,先秦史籍《山海经》,儒家著作《孟子》等,都有对其故事的直接记录。娥皇与女英生前是贤妻良母,而在死后却成了风流成性的“湘君”,有的典籍则统称“湘夫人”,还有的则望文生义地弄出了一对“湘君”和“湘夫人”,并把被称为“湘君”的娥皇误认作男人。历史文本在漫长的转述过程中发生了严重失真。 《山海经》扼要地描述了湘夫人们在湘江流域和洞庭湖水系里兴风作浪的过程。她们死于湘水,此后突然性情大变,行为方式充满了哀怨,出入总是风雨大作,雷电交加,仿佛要把冤死的怒气洒向人间。她们四周还时常会出现古怪的神仙,长相很像人类,脚下手上却缠握着毒蛇,俨然是娥皇与女英的喽啰。这使她们的气势变得更加嚣张。这种氛围长期缠绕着湘楚人民,令他们的生活散发出诡异动荡的气息。

        蛟,又称蛟龙。是古代中国传说中能发水的广义龙类而有时称蛟龙,但并非龙(犹如猫科动物里的狮子并非猫),由于蛟龙常被人们目击,而广为人知,蛟栖息在湖渊等聚水处,也会悄悄地隐居在离民家很远的池塘或河流的水底。隐栖在池塘与河川的蛟龙,一般会被称作“潜蛟”。传说“蛟”修炼一千年便“走蛟”沿江入海化龙,悬剑桥就是防备走蛟伤害桥梁的。

        徐巢友,明代诗人,喜咏梅花。书画作品上常有其诗作。其他不详。(望读者提供详细资料)

     本人翻译:

      宋人所作《雪》诗:“待伴不嫌鸳瓦冷,羞明常怯玉钩斜。”已经很有新意了。郑所南《雪》诗:“拇战素手白相敌,酒潮上脸红不鲜。”更加有新意。萧德藻《梅花》诗:“湘妃危立冻蛟背,海月冷挂珊瑚枝。”已有新意。徐巢友《梅》诗:“过墙新水滴眠鹤,压屋冷云眠定僧。”更加有新意啊。(由于诗句不宜直接翻译,拟另写文章赏析。)

       真老实人言:

       写诗作赋,须得推陈出新。以俗语入诗当是出新途径之一。但是,俗语入诗,应当用得极其巧妙,要出人意料之外,恰又在情理之中,词理交融天衣无缝,才能够俗语转成雅意。所谓大俗大雅,意当在此。倘一味乱用俗语,绝无以俗转雅之可能。狗肉将军张宗昌句:“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兮回家乡”可以一证。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作者对汪伦的深情厚谊,以及与好友离别的不舍。

《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全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全文赏析: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

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337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