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培养舞台表现力?

怎么培养舞台表现力?,第1张

浅谈演员的舞台表现力 习惯上我们把由外到内的表演方法叫做表现派,而把由内到外的表演方法叫做体验派,但是无论是体验派还是表现派的表演方法,都离不开作为表演基础的演员的表现力。那么什么是演员的表现力呢?它是演员充分体现角色,展现角色各个侧面和性格特点的综合能力。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演员的自身魅力、文化修养、形体、语言、声音、舞台形象等多方面。所以演员舞台表现力的培养也是多方面的。

今天,我只想就参与话剧《母亲》排演的创作心得来谈一下演员的舞台表现力的培养和获得。

在戏剧学院的四年学习过程当中,所学到的是沿袭了多年的表演创作方法。这就是分析人物,体验人物的思想,逻辑,以及行为方式;然后在体验的基础上再去体现,从而达到创作人物的目的。日后到了剧院参与剧目排演也多是沿用了这种体验派的表演方法,不可否认在现实题材的话剧的排演当中,这种创作方法是实用而有效的。排演起来也有轻车熟路之感。因为演员在体现人物时所表现出的行为都是有内心依据的,表演起来也非常自信。内心没有什么障碍。

然而,在大型话剧《母亲》的排演过程中,这种传统的表演模式却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编剧以散点式结构方法串联本剧的故事情节,导演以浪漫、夸张的手法展示剧情。这就需要演员在内心体验不到的情况下去展现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无疑也就需要演员用一切表现手段去表现人物的内心和外形,而且这种表现是否正确,或者说是否准确。在排演的当时演员心里是没底的。只能从导演和观众的反馈中来调整、改进。以获取一种新的表现方式。用新的表现形式代替传统的表演创作方法,这种尝试是新奇的、有趣的,同时也是艰辛的。

初读剧本,说老实话感到很茫然,那段历史对我是那么陌生,剧中的人物离我是那么遥远。我不知该以什么形式去体现当时的人和事,是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理解、看待剧中的人和事,还是回归到那个年代,以那个年代的行为逻辑去体现剧中的人物。这两种方法显然会产生不同的演出效果。前者会不会让人感到演出来的人物不伦不类,而后者又会不会让现代观众不理解而觉得可笑。

带着众多的疑虑我们去湖南体验生活,那段历史已经很遥远,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可供直观的痕迹,只有些简单的资料。缺少感性的东西,看来想要体验当时的人和事,体验那个年代人的思维逻辑、情感方式是不可能的了。理性的资料只能让我们理性的分析、设计当时的人。这跟以前习用的创作方法显然又是抵牾的——蔡和森是我党早期的创始人之一,革命烈士,是不是很概念呢?剧本中虽然看到了他有性情浪漫,性格刚毅等的影子。但用什么行为去体现呢?人物的个性、特点是要通过具体行为去体现的。话剧毕竟不是理论书籍。它要靠鲜活的人物形象去感染,打动观众。恰恰在这方面,产生不了内心视象,所以体验生活回来在做人物小品时怎么也动不起来。进入排演阶段导演在导演阐述中说要以浪漫夸张的手法来排演本剧,要求演员要充分展开想象,大胆的去创造人物,然而,体验不到怎么动呢?放弃体验?体验是在进入排练场之前对那个年代尽可能的了解和掌握,使人物的基调在脑子里基本成型,不至于偏离,进入排练场就要体现了。排练本剧只能先不管这些了。我想,那是一个狂飙年代,那个年代蔡和森等革命者的精神风貌同现代人长期处在安逸,休闲状态下的精神风貌是完全不同的。为了找到那种感觉,每次上场排练之前演员们都要进行热身活动,让自己的血液先热起来,心跳加快;然后进入排练,从外部先进入状态。有了外部的行为再去寻找内心的依据、找内心的感觉。有时即使感觉不到,内心感受不到,那只能由在场的人感觉如何,由其他人来检验是否正确了。作为演员,无疑当时内心是不自信的,自信心是在不断的调整、不断的反馈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同时,演员自身的表现力也在逐渐增强,因为要达到所需的结果,就要调动一切手段来尝试各种表现方法,无从去体验,也无须去死抱着体验。只要在场的观众——导演通过就可以了。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演员表现力的缺乏。作为一个话剧演员,其表现能力其实是很有限的,原因出在表现手段的缺乏。舞蹈演员用有韵律的形体动作做表现手段,戏曲演员有程式化的表现手段,而话剧是用近似于自然生活的语言、动作为表现手段。话剧演员的表演手段,用来表演本剧所要求的浪漫、夸张形式,显然是不够了。现实逼得演员不能不去借鉴其它艺术门类的表现方式。在蔡和森牺牲的一场戏的处理中,我就借鉴了现代京剧《杜鹃山》、《红灯记》中的程式化的表现动作。其结果是鲜明的、也是事半功倍的达到了体现人物风采的目的。从中,我感到演员表现力的提高跟借鉴、学习其它艺术门类的技巧和表现手段是分不开的。

进入演出阶段,面对观众的检验,演员的自信心不断的增强,表现力也在不断的调整中得到不断的提高。在一种演员与观众的相互刺激中,原来不敢演的、或者说不知如何去演的一些情节也敢于大胆的去尝试,最终寻找到了表现的方式。例如,蔡和森同向警予在法国面对***成立、两个人的孩子要降生的一场戏中,蔡和森一段激情澎湃的、近乎于宣言性的台词,如果找不到一种外部表现形式是很难说出口的。在演出中,在观众的刺激下,借助强烈的外部表现形式,将人物的内心外化、诗化,这段台词被观众认同和接受了。这是开始没有想到的。

很多人在舞台上表演或者对很多人讲话,会紧张、不自信、怯场。这很正常。

如何建立舞台表演的自信心呢?

第一步,表演内容反复练习,做到烂熟于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想要在舞台上有好的效果,台下的功夫不能有丝毫马虎。

第二步,可以先在人少的场合预演。创造各种机会表演,逐步增加抗压能力。

第三步,专注表演。当你完全投入到表演中,观众会被你感染,给你正向的反馈,得到鼓舞的你,表演会更加自如。

第四步,相信自己。你要知道很多人根本没有勇气站到舞台上,而你站上去就已经打败了很多人,所以,你很棒!

第五步,不要在意表演的结果,享受表演的过程。要知道,如果你的表演很成功,你就积累了表演的经验。如果你的表演没那么理想,也是你在舞台上一次宝贵的经历。

多加练习,专注专业,相信你在舞台上一定可以光芒万丈!

开展多元化形体训练。舞台形体动作由面部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等表演要素组成,话剧的形体动作都是以生活为准绳,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这也决定了话剧形体动作表演要受特定情境的制约。话剧形体动作表演要求是,受舞台制约,但是要接近自然生活状态,要因人而异,要准确地传情达意。演员要想增强自己的形体动作的表现力,养成规范自然的表达程式,必须要开展多元化的形体训练,通过训练保持体形健美,增强身体的柔韧性、灵敏度,使身体线条看起来更加均匀、柔和,使身体变得更加灵活自如。然后,结合舞台表演,掌握不同部位形体动作所表达的情感,熟悉肢体动作的情绪语言,并在体态、步态、动态等方面不断完善自己,增强手、眼、身、法、步的协调性,掌握舞�_形体动作表演规律,提高自己的舞台表演创新能力和控制能力。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经验用到舞台表演中去,并紧贴角色情感,将肢体动作的“形” “力” “节奏” “速度”等要素统一起来,形象表达情感,增强舞台表现力。

1律动性

透入舞蹈有形的外壳,钻进去,往里又往里,那里许是绵长深邃的长阶,当你觉得渐渐接近最底层时,你一定已然化为无。你亦无,长阶亦无,而唯其无,似乎更是无所不在。找不到长阶之底同时找不到你自己时,你们同成为了无所不在却决不解说、不可解说、不存在解说、不解说的震颤,只源于人类生命灵性并与之同在的那种震颤。它有弱、有强、有柔、有刚、有弛、有张、有涩、有畅。它就是律动。

律动,是舞蹈的灵魂。从内向外看,尤其能直观这一真谛。

律动,赋予生命的原始躁动以节奏秩序,使之化为一种情调,可洞若观火地呈现。

律动,核心即是力的样式。律动力的样式变化丰富,最能直接而显著地表现了出舞者的气质、情愫、千种韵致。

山民们长年跋山涉水,一蹬一颤富有弹性的律动,往往就构成了他们的舞蹈的基本律动。然而,同样的颠颤,高山顶上的舞蹈会有更豪放的山的粗犷;河谷区域的舞蹈则呈露出柔韧的水的秀雅;比较原始,人口稀少的部族的舞中,常常在膝盖的弹动之外,突出臀、胯主动的摇摆滚动,带着些许朴素的性煽动的意味暗示着潜在的生殖崇拜;文化较发达的礼义之邦,这种臀、胯乃至腰、腹的动态,则每每趋向内敛,比较地多了自觉意志的导引,转向美的韵律的方向上去发展。

惯于以头承负重物的民族,舞蹈律动必有某种身躯缓冲方式,以保持头部的稳重平衡,比如斯里兰卡及南太平洋区的一些舞蹈,胯部都有一种似乎因上部压加而被挤出的感觉,在行走中左右来回交替不紧不慢的节奏,使之加入轻构适意的意绪,构成了舞蹈婀娜优美的风姿,宛若逍遥的海浪,宛若微风摇曳下的棕榈。

律动的奥妙,在剧场舞蹈中,被舞蹈家们自觉运用,甚至加以延伸发展,从舞蹈者个体直到整个舞台时空意象的流动。一般每个作品,舞蹈家们都力图为它找到一个基本律动,以此为动机去发展、强化、衍生一段乃至一整场舞蹈。

一个孤立的姿态,无论它们每一个本身是如何的美妙如何的意味无穷,它们彼此堆砌无论集合了多大数量,仍然不是舞蹈。只有当力的样式应和着生命情调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的流程,顺乎逻辑地展开着活的对比,贯注进这些姿态并使之互相生发、有机连接,这时,它们才成为舞蹈的形象。有的舞蹈,你甚至已无法从中抓到确定的造型,难以分出姿态的单元。

律动为舞之魂,当然决不是说造型等其他种种要素无关紧要,可有可无。律动律动,总是一定造型形态下的律动,任何律动,必定在造型姿态之中。舞蹈律动,无论何时,当然是某人有形的身体有形态的动。

舞蹈在造型中动,在动中造型,可以归之于造型艺术。但它之造型,却有它的特性。

人们常说,舞蹈是活动的雕塑。作为一种比喻,大可不必对它横挑鼻子竖挑眼。一天与一个舞蹈家聊起来,他说,他宁愿这句话改成:“舞蹈是活的雕塑。”活的,活动的,一字之差,味儿确实很有些差距了呢!很显然,如前关于律动的唠叨,舞蹈之动,非一般地活动,乃生命活生生表现性之动也。

当雕刻家在大理石、青铜等材料的质感、量感,在造型的块面体积形态,在肌理节奏,在瞬间形象的捕捉上呕心沥血时,舞蹈家们却倾心于舞姿造型同内在律动的相依为命,让空间的千变万化融合在时间节奏的力型对照中。

在为眼睛而设的剧场舞蹈里,舞蹈造型的意义无疑是大大强化了。就像书法的墨迹,就像流星划过天空,内在生命情调的力量运动,被我们肉眼看见了,因而被我们心眼所洞悉!舞台时空框架内,观众期待着的,是看到充分展开的动态形象。造型的丰富,势必强化和充实着律动的基因。

一个翩然回旋的律动,可以从直立的旋转推向燕翔般的斜旋、低回的蹲转、上蹿的空转、疾速的蹦子转、舒展的拉腿翻腾直到绕圈的奔跑、扑地的地滚……

与律动延伸进整体舞台意象的动势相应,造型的意义也在舞台整体构图中体现出来。舞台上的流动当然总是在一定画面中的流动。

80年代中国舞台上以优美画境见长的一个重要作品《小溪·江河·大海》,就借鉴了“小白桦”的手法,描写了涓涓细滴变成渺渺长流,直至汇为巨澜大波,泻入大海的旅程。寓意也许平平,直观画面却令人心旷神怡。其实演员的核心动作,仅止是中国古典舞的台步(俗称跑圆场)而已,风光全在整体的流动与整体的构图中。

造型、构图,是律动精魂的血和肉,这已无须多说。造型、构图,活在舞蹈的整体运动中,还以其相对独立的表意作用给舞蹈表现以不可或缺的贡献。

不同的性格理应有不同的律动形态;可另一方面,同一种律动形态,比如《伦巴》流畅而富有韧劲儿的转胯,让一个老人做与一个儿童做,让道貌岸然的君子做或引车卖浆的小民做,给观众的视觉印象将截然不同。

充满人性意味的人体,其造型姿态的区别不可能不引起对不同意义的领会。身体舒展的前挺,总会给人自信豪迈的感觉;身体紧缩的后退,总会给人痛苦萎顿的意绪。虽然这些形态之下可能为不同的律动支撑着或为同样的律动鼓荡着。

比如一个舞种,形成之后,必有相应的规范。芭蕾是讲究舒展线条的,姿势必须外开,脚总要绷直,瑟缩内扣的造型,在这里便被看作是丑陋的。而偏巧在这种与规范习惯的对抗下,往往就有了创造新性格意义的契机。开、绷、直既已是常态,塑造反常性格,诸如小丑、傻瓜、怪人、妖精,或创造奇诞的境界、表现扭曲的情绪,扣、缩、曲,恰恰成了最合适的形态。

比如中国民间舞中,用舞蹈的造型、构图摆成文字、符号,寄托纳吉避凶的愿望;或摆出花鸟鱼虫祥瑞景物,表达民间生活的朴素情趣。而舞台上,虽然力戒简单图解的做法,但恰到好处的图式象征,每每亦会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舞蹈是律动、造型与构图共同凝结而成的。律动、造型、构图在互相依存的有机融会中各自贡献出自身的表现力,才构成了舞蹈丰满的情韵。

2动态性

舞蹈艺术最基本的特性之一是动态性。所谓动态性,是指舞蹈以人体的躯干的和四肢做主要工具,并通过各种动作姿态和造型来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塑造舞蹈形象。这种人体的有节律和美化的动作,并不是一般的动作堆砌和罗列,而是作为一种形象化的舞蹈语言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舞蹈创作者的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主要是通过这些动态性的语言来得到充分体现,并创造出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因此,有人也称它为动作的艺术。

舞蹈艺术的动态性体现在充分运用和开掘人体美的千恣万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的表现能力。美的人体动态是舞蹈艺术的基本元素。美的舞蹈的创造是严格地依据动态性这一艺术特性,以人体流动的美的形态作为语言,塑造舞蹈形象,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它的这种表现特色和艺术魅力,是任何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无数创作实践证明,舞蹈艺术不仅可以表达抽象的内心思想感情,还可以把人生的哲理熔铸于美化的连绵不断的有节律的动作之中。它可以将蕴藏在人的心灵深处的人情美、人性美,通过人体美的形态充分展现出来,使抽象的情态物化为形象。任何舞蹈或舞剧,都离不开美化的有节律的人体动作,而这些精心编排的动作又都是审美理想的具体反映,它不仅在感官上给人以美的愉悦,而且能在精神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舞蹈的动态性意味着凡是舞蹈动作,都应该洋溢着某种饱满的、引人生发的情思,具备着某种特定的审美意识所产生的审美意想,成为内心情感外化的鲜明符号。这种特殊的外化符号所表达的感情信息,具有两种表现形式和功能:一是表象性形态动作;二是抽象性形态动作。

表象性形态动作主要表达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形态和具体的外在动作。如《采茶舞》中的采茶动作;《洗衣歌》中的洗衣动作;《担鲜藕》中的挑担动作;《丰收歌》中的收割动作;蒙族舞蹈中的骑马动作……。这些从属于外部可舞性的动作虽然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是单纯地模拟和再现,而是经过提炼和加以美化的。这种经过艺术加工的舞蹈语言,不但展现生活中的某些动作特征,而且表达出特定的内心情愫。例如舞蹈《金山战鼓》中梁红玉击鼓、中箭负伤;《再见吧,妈妈》中战士与母亲在诀别前的行军礼与冲向敌群;《水》中傣族少女的洗发、濯足;这些虽然都是具体的生活表象,但透过这些外在的动态却表现了古代巾帼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战士为祖国献身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傣族少女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抽象性形态动作是由内心激动的丰富多样的情感诱发而生,通过人体美的形态充分发掘内在的可舞性。它不表达具体的生活情景和物象,而给人以意会、联想,使人们的情感凝结、积淀和升华。它有如话剧中的内心独白、歌剧中的咏叹调。通过大段精心设计的舞蹈动作,集中抒发一种特定的强烈的情感。如舞蹈《春江花月夜》中的大段舞,并没有展示具体的表象,但通过舞蹈语言却深透地揭示出我国古代少女的纯洁、娴静、善良、含蓄的内心世界和性格。舞剧《丝路花雨》中英娘和神笔张在莫高窟里的双人舞,就是以抽象性的形态动作表现了父女依恋之情。芭蕾舞剧中的独舞和双人舞等也均具有这种特点。

认识和掌握舞蹈和动态性,有利于扩大舞蹈艺术的表现领域,用人体形态的流动过程来最大限度地开拓动作的艺术美,用有限的动作反映无比丰富的现实生活和深邃的情思。

3强烈的抒情性

舞蹈是人类感情最集中、最激动时的表现形式。人的形体动作能抒发最激动时的心态,表达丰富的内在感情。诗人闻一多说过:“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我们从古代文物和历史资料中得知,原始人的舞蹈状态和形式,主要是抒发他们的内心激情,表现生命的无限活力。舞蹈的这种特点,充分体现出它的强烈抒情性。

有的诗人和艺术家,根据舞蹈的强烈抒情性的特点,称它为动态的形象诗歌,这是很有见地的,因为舞蹈艺术反映客观生活,并不是单纯的模拟和再现生活。一般说它不同于戏剧等表演艺术,可以细致的过程、情节,表现比较复杂的内容。它是以其特有的表现手段,用高度凝炼、概括的诗一般的舞蹈语言来深刻反映人的丰富的内心世界。舞蹈形象是生活情操和心灵火花的升华和体现。强烈抒情性使舞蹈艺术具有迷人的魅力和强烈的美感。《孔雀舞》的绚丽端庄;《水》的秀美纯静;《敦煌彩塑》的典雅高洁;《再见吧,妈妈》的炽热深沉;《丝路花雨》、《天鹅湖》、《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舞剧的诗情画意,如同一首首抒情短诗和长诗,但它们又比诗歌更为具体和形象化。它们把人们内心的情绪和抽象的概念,通过动态具体化。一般说舞蹈艺术不适宜表现事件过程和图解语言,它是通过抒情来叙事;而叙事也是为了抒情。因此作为舞蹈和舞剧的题材、情节和细节,通常是具有诗情画意的,而且是以强烈的抒情性为基点的。舞蹈艺术家所塑造的舞蹈形象,都是生活中典型人物感情的高度集中和升华,是用动态的诗的语言揭示人的内心的真、善、美。如《再见吧,妈妈》中的战士形象,引发人们对崇高情操的理解和追求;舞剧《天鹅湖》中的舞蹈形象,令人在诗情画意中领会那纯真的善和美。舞蹈强烈抒情这一基本特性为舞蹈艺术开拓了深远的疆域。

人们提到抒情,往往理解为柔慢、缠绵的感情属性。从舞蹈的形式感来讲,也认为只有节奏缓慢,动作柔软才算是抒情。事实上抒情二字的含义是广泛的。《荷花舞》、《孔雀舞》、《水》、《天鹅之死》等舞蹈是抒情的;但是粗犷健壮的《安塞腰鼓》、《黄河魂》、《大刀进行曲》、《再见吧,妈妈》等舞蹈,也同样尽情抒发了内心的豪情。所以对以抒情见长的舞蹈艺术而言,抒情是广义的泛指。舞蹈艺术如果离开了对强烈内心感情的抒发,就会导致生活的外在模拟。无数经验证明:没有强烈抒情性的舞蹈和舞剧作品必然缺乏诗情画意,必然削弱舞蹈艺术的表现能力。

强烈的抒情性对舞蹈作品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虚拟、象征性

舞蹈与其他表演艺术的又一不同之处是虚拟和象征性。

从包容着我国汉族古典舞蹈的戏曲来说,它的舞蹈动作如骑马、划船、坐轿、刺绣、扬鞭等等,都是虚拟和象征性的。事实上,舞蹈中的马、船、轿、针等等都是虚拟的,只是用一根马鞭、一支船桨等来作象征性的示意,但这种假设性的舞蹈动作却被观众承认和接受。在环境的表现上,既无山的模型,又无河的布景,但是双手示意攀登,向高抬腿示意爬山,却使人们相信这是在上山;观众确信一连串的大跳、旋转和翻滚动作是在表现战斗,深信这就是硝烟弥漫的战场。

舞蹈《丰收歌》以**纱绸的舞动,象征着稻浪翻滚;《金山战鼓》的梁红玉在击鼓作战时,时而跃上鼓面,时而绕鼓旋转,酣战中竟然在鼓上连续翻腾。这在实际战斗中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人们并没有对这种虚拟、象征的特点提出怀疑,更不会有人认为有失历史名将的身分和气度。相反,人们被这些舞蹈动作所激动,从中理会到战斗的激烈和巾帼英雄的英武气概。舞蹈《无声的歌》用张志新领口上的一朵红花象征着她的喉管已被切断,人们不仅能够理解,而且产生了许多联想。生活中的孔雀,并没有呈现过逐个肢节的拧动和舒畅,但在舞蹈《雀之灵》中,却以这种特色来象征和体现出净化的心灵和高尚纯真的情操。

由江菁女士来华演出的现代舞《听妈妈讲故事》中,舞蹈中既没有妈妈出现,也没有别的演员。但从动作中,令人感受到母亲在为女儿叙述一个动人的故事;通过一些地面的坐、卧等形体姿态,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女儿被故事所感动的心理活动。近年来,我国舞蹈艺术家以新的观念为指导,充分利用舞蹈本体规律和特性,创作出一些表现宏大的哲理思想主题的舞蹈,如《绳波》、《希望》、《命运》、《黄河颂》等,都发挥了舞蹈的虚拟、象征性的特点,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以绳子的各种图形变化象征男女之间爱情的滋生、发展和破裂。在人体流动的线条、舞姿和造型中我们看到了虚拟的黄河,并联想到中国人民的灾难经历以及今日的崛起和腾飞。

舞蹈艺术的虚拟、象征性是以生活为基础,依据舞蹈的特有长处来形象地、概括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它为舞蹈艺术开拓了极其宽广的表现途径。人们透过虚拟、象征的舞蹈形象产生联想,从美的艺术享受中获得心灵上的感应和净化。因此说,虚拟、象征性也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5造型性

舞蹈动作不是对生活中自然形态的模拟,而是遵循舞蹈艺术的规律进行提炼、加工和美化的舞蹈语言的基本单元。由舞蹈动作所组成的舞蹈组合——舞蹈语言在人们的眼前瞬间即逝,如果不能给观众留下印象,就不可能发挥舞蹈艺术的魅力和功能。舞蹈的造型性就是让舞蹈动作在连续流动的过程中给人以明晰的美的感受,并且在片刻的停顿和静止时呈现出舞蹈内在的含义和韵味。

造型性的特点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有序,二者皆美。它能充分展现人体线条和动作的美,集中反映内在的神情。在舞蹈的造型中可以显现出浓郁的感情色彩和性格特征。一个个柔美清晰的舞姿,给人以高雅、幽静之感;一个个粗犷健壮的动作,给人以刚强英武的印象。这有如说话时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对方听清每一个词和每一句话,使说话人的真正意思得以正确传达。

凡优秀的舞蹈作品,它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舞蹈组合,以及动作和动作、组合与组合之间,都十分干净、明确,有起有伏,有动有静。如果舞蹈动作缺乏造型性,势必形成一连串模糊的、令人不易看清的动态,这就破坏了美感,更谈不上抒情性和节奏感了。我国的古典和民间舞蹈都十分重视造型性。无论是舞动长绸、手绢、扇子,还是表现抽象的思想情绪,都在动作的连续流动之中体现出造型性的特点,在片刻停顿静止之时发挥造型性的艺术表现力。外国的芭蕾舞也同样重视和体现舞蹈的造型性。无论是缓慢、快速动作的组合,还是大跳、旋转,无不造型清晰,在流动和静止时呈现出丰富的感情色彩。

舞蹈的造型性能更好地表达出它的内在节奏和韵律,增强舞蹈动作的美感。

综上所述,动态性、律动性、强烈抒情性、虚拟、象征性和造型性等基本特性,构成了舞蹈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的表现手段和方法,从而发挥其特有的艺术功能。

舞蹈艺术的表现手段

舞蹈以人体的躯干和四肢作工具,通过头、眼、颈、手、腕、肘、臂、肩、身、胯、膝、足等部位的协调活动,构成具有节奏感的舞蹈动作、姿态和造型,直接表达人的内心活动,反映社会生活。而表演性的舞蹈艺术则以舞蹈动作、舞蹈动作组合、造型、手势、表情、构图、哑剧等表现手段,塑造典型化的舞蹈形象,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体现完整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1舞蹈动作

舞蹈动作包括上身的舞姿和下身的舞步,它是创造任何舞蹈的最基本的单元。

舞蹈动作来源于生活实践,最早的原始舞蹈动作,大部分是模拟生活的外在形态,通过对飞禽走兽的模仿和农耕狩猎等动作的再现,抒发人们各种内在的激情。源远流长的民间舞和古典舞,其中很多舞蹈动作来自于生活,如扑蝴蝶、捕鱼、推小车、射雁、双飞燕等动作,所不同的只是经过了艺术加工、夸张、变形和美化。这在优秀舞蹈作品中也屡见不鲜,如《摘葡萄》中的品尝;《追鱼》中的鱼儿游动;舞剧《丝路花雨》中的刺绣舞;《天鹅湖》中的天鹅展翅等等。这类动作虽然经过了美化和变形,但仍然能显现其生活形态,因此也称之为具象性舞蹈动作。

在舞蹈动作中,有不少动作仅仅表达人的内心情绪,它并没有具体的实际内容和生活依据,而是一种单纯的情感表达,如表现欢快的快速旋转及红绸飞舞;各种大跳技术和组合;《天鹅湖》第二幕中双人舞的一些动作和群舞动作等。这种抒情动作富于象征,因此也称之为抽象性舞蹈动作。

舞蹈艺术主要运用这两类动作做基本手段。它们有如单词一样,组合后成为舞蹈的语言。

一般说,舞蹈动作都是由上身的舞姿和下身的舞步共同配合而成的。但有些动作只有上身舞姿或下身舞步,如舞蹈《水》中的傣族少女坐卧在河边上身舞姿;舞蹈《金山战鼓》中梁红玉负伤后对天宣誓的上身动作;印度、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中的跪地舞姿等等。舞蹈《洗衣歌》中藏族少女们插腰以脚踩衣的一段舞蹈则只有下身动作;英、美等国家的踢跶舞也是如此。

舞步是由生活中的走、跑、跳、扭、摆、翻、滚等人体的下肢动态,经过律动化的提炼和美化,依据舞蹈中人物的感情需要和性格特征,以及特定环境的规定而产生的。舞步变化多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柔慢平稳的舞步,表现了安定幽静的情绪;快速跳跃的舞步表达了欢快激动的心情;激昂粗犷的大跳展示了特定的思绪和性格;连续的翻滚和小跳显现了不平稳的心理活动和感情的奔腾。上山、下山、涉水、过河、上楼、下楼,表现了特定的地理环境;汉族舞蹈的圆场步、朝鲜民间舞的鹤步、蒙族舞的马步,芭蕾舞中的小跳和猫步、藏族的踢跶步……,形象地表现了多种风格和性格。

随着作品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感情的变化,舞蹈动作必然从原位向四面八方移动的扩展。各种舞步的作用,除了起到移动位置、变化方向以外,更主要是配合上身舞姿加强感情色彩和美感。舞步的多种形态扩展了空间的表现力,使上身舞姿不仅向高层次的空间发展,而且又与低层的地平线紧密相贴。中国汉族的舞蹈,一般都有移动位置的舞步技巧,很少出现跃入高空和向上托举的动作,也很少有与地面作长时间接触和躺卧翻滚的舞步和技巧。在我国出现的多种大跳和托举,大部分是借鉴和吸收了芭蕾的舞步和表现方式,而多种地面的躺卧动作,则多来源于西方现代舞。各国的艺术交流丰富了舞蹈的舞姿和舞步,加强了表现力。例如,舞剧《丝路花雨》中的大跳技巧和托举动作,舞蹈《花鼓》中的跳跃动作,这些舞步与作品的内容、情绪相一致,因此取得了好的效果。

2造型

造型是舞蹈的表现手段之一。它出现在舞蹈动作流动的瞬间或舞蹈组合结尾的停顿之时,人们也称它为动中的静态和静止的亮相。舞蹈造型的存在和变化,使舞蹈显现了动中有静、静动对比有序的美的规律。舞姿流动中的静态造型使一个个舞蹈动作在运动过程中呈现其清晰的美的形态;停顿的亮相造型,不仅集中表达出内心的感情,它还起到了舞蹈组合之间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造型是由舞蹈家从生活的动的规律出发,根据舞蹈规律进行提炼、加工,反映人物的感情、气质和神态的外在形态。因此它不单纯是一种美的动态,而是具有内在含义的一种神形兼备的融合体。无数动中有静的舞姿流动和静中有意的亮相,构成了特有的韵味和风格,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了有血有肉的舞蹈形象。例如,舞蹈《金山战鼓》中梁红玉出场时用了点步翻身、转身亮相的造型,在动中表达出巾帼英雄战斗的意志,在静中呈现出英武威严的女将气概。在《擂鼓助战》的舞段中,在了望、击鼓、退敌等舞蹈的组合之间,鲜明的形态动势和丰富的造型变化、干净利落地表现了情节和人物的心情,反映了梁红玉的必胜信念。舞剧《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舞蹈动作组合,由于每一个流动的舞姿都在瞬间的过程中明确地呈现出美的造型,在每一舞蹈组合之间都出现极有神态的亮相,敦煌舞姿的S型特点和英娘天真、淳朴的性格特点,便一目了然地显示在人们的眼前。如果在这一段精彩舞蹈中没有运用造型的表现手段,不仅英娘的心情和性格不易表达,而且富有特色的敦煌舞姿神韵也不能表达得如此充分和准确。优秀的舞蹈编导十分重视舞蹈动作的一招一势,在力度、角度、幅度、长度上都要认真推敲,以便准确和清晰地让观众看清它的形态美和神韵美。同样,在处理静止造型的亮相时,也必须从人物的内心情感出发,刻意求新地用千姿万态的停顿舞姿来展示形象。造型的正确运用能给舞蹈作品增添夺目的异彩。

3手势

手势是舞蹈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表现手段。在生活中一个手势往往可以直接说明一个简单的意思,如自然伸展的手势表示“请坐”或“请这边走”、“过来”;向上高扬的手势可以表达“再见”、“前进”等意思。手势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语言的作用。而作为用人体美的动作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舞蹈艺术,就更离不开手势的正确运用了。舞蹈手势包括手指、掌、腕和手臂各部位的配合和运动。它不仅有着内在的意蕴,而且还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我国汉族舞蹈中的兰花手、指和掌的运动规律有多种变化,不但和西方芭蕾手势的指和掌的运动规律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和日本、印度等近邻国家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印度的手势几乎可以表达所有的意念和感情,它如同语言一样能表明“我喜次你”、“我讨厌你”、“月亮多么好”、“你很可爱”等几十种意思。这些源自生活经过了美化的舞蹈手势对传达内心活动,展示风格特色具有很大的作用。

4舞蹈表情

舞蹈表情是由舞蹈的全部动作,包括全身心的动态来体现的。它通过面部的表露、手臂的传情、胴体的摆扭、足部的移动来统一表达内在的情感。它对揭示人物的内在心理活动,表现多种情绪的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汉族舞蹈十分讲究表情。首先,对眼神的运用就有着一整套的训练方法。如用鱼的游动来练习转睛,用点燃的香烛训练眼的光彩,并且分有喜眼、嗔眼、怨眼、爱眼、怒眼、哀眼等多种表情。在表演舞蹈和舞剧中,特别强调眼神的应用,要求通过眼睛表露出此时此刻的特定心理状态。其次是对手和手臂的运用,要求动则有情,静则有意。对胴体的摆动和足部的移动,也要求充满执著的情感。舞蹈的表情不单单由某一个动态的部位来体现,单独的手的动作,如果没有身体其他部位的配合就很难以正确表达丰富的内心感情。同样,如果各部位不相适应,还会导致外在形态扭曲和懈散,破坏舞蹈的动态美。因此,我们所说的舞蹈表情是由全身心协调一致,透过外在的一个个富有情感的动态和技巧动作,准确反映出特定的美的神韵。这种表情的力量富有艺术的魅力,当每一个舞蹈动作都充满了表情之后,整个舞蹈的表现力就得以实现了。观众所见到的就不是单独的一个动作和技巧,而能感触到它所蕴藏的内在潜意。人们在这种充满内在表情的力量推动下,产生联想,进入到美的艺术境界中。

凡优秀的编导,在设计每一个舞蹈动作和舞蹈动作组合时,都特别讲究它们的内在和外在情感的统一体现,哪怕是一抬手、一投足和一个眼神,也决不能忽视它们的表情因素,放过它们的艺术魅力。而作为优秀的舞蹈演员,正如我国伟大的戏剧艺术家梅兰芳所说的:“要使台下的观众被我们吸引,为我们喝彩,就要从每一个细小的动作,每一个唱词,每一个眼神着手,让人家都感到很美,而且美得有内容。尤其是舞蹈动作,更要讲究,应当使人从各个方面和角度看来都是美的,都是有表情的。”(摘自梅兰芳在中央戏剧学院舞蹈系讲话记录。)

5舞蹈构图

舞蹈构图包括舞蹈画面和舞蹈队形,它是舞蹈表现内容和表达特定情绪的手段。舞蹈的画面和队形并不是为了变化而变化的,它们是依据作品内容和情绪的需要而转换更迭的。例如,舞蹈《天鹅湖》第二幕中天鹅群的舞蹈画面和舞蹈队形,她们是随着白天鹅和王子的情感发展而移动和变化的。那横列的两排队形和双斜排的画面和队形,展示和烘托了爱情的纯真和白天鹅的善良性格。四小天鹅的队形变化和双天鹅、三只大天鹅的直线向前和横向的跳动,表现了她们的欢乐情感,加强了愉悦的气氛。舞剧《丝路花雨》第四场神笔张“梦幻”一段中,众伎乐天神的队形变化,构成了优美的仙境和典雅的气氛,表现了神笔张的内心思绪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舞蹈《再见吧,妈妈》中的双人画面和舞台位置的变化,是完全依据着人物思想感情的跌宕起伏而设计的,把战士爱母亲、爱祖国的真挚感情表达得十分充分和细腻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在演唱专业高校学生中间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学生们通常在学习过程中不注意舞台表现力的把握。其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注重对学生演唱技巧的提高和改进,而忽视了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大部分学生也认为舞台表现力比起演唱技巧是相对次要的,有了扎实的演唱技巧、良好的声音条件就会把歌唱好。殊不知,一部成功的声乐作品绝不只是声音的简单堆砌,而是经典优秀的声乐作品、演员扎实的演唱技巧、良好的声音条件、优越的舞台表现力、默契的伴奏,包括精心设计的灯光、音响,甚至良好的观众素质种种因素的复合体。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走向舞台,驾御舞台,用歌声打动观众。所以高校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使他们成为合格的表演者。那么我们要通过什么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根据声乐教学和当代高校声乐学生的普遍特点,总结出一些经验,供所有声乐教育者探讨。一、以引导学生对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为基础,以学生的悄感表达为核心,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任何一部成功的声乐作品,其表现力的核心内容都是演唱者对作品本身情感的诠释和表达,不论是多么优秀的演唱技巧或良好的先天条件都是为诠释和表达作品情感服务的。如果我们在演唱中不能把自身的情感与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在演唱中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释放出来,

 近几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逐步提高,文化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舞台表演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艺术形式,也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舞台表演是通过表演者的舞台艺术创作,用艺术的形式塑造意境、传递情感,最终把作品表现出来。由此可见,表演者的舞台艺术表演能力对于艺术作品的表达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对如何提高表演者的舞台艺术表演能力提出了几点建议。

  1 提高表演者的文化艺术修养

  舞台表演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门类,并且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和生活内容,对表演者的文化素养、生活阅历、思想道德、艺术修养、情感表达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要想提高舞台表演者的艺术表演能力,必须从各方面提高表演者的文化艺术修养。

  首先,要提高表演者的文学修养。很多舞台作品都来源于各种文学作品,而各种文学作品大都来自作者的生活感悟。因此,表演者在生活中应多阅读各种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作品中的人文风情,欣赏一些高雅的音乐、戏曲作品等,从不同方面去增强自身的文学修养,从而提高对舞台作品的领悟能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因此,舞台表演者可以通过欣赏大量文学作品,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感受、想象和表达能力。

  其次,提高艺术鉴赏能力。舞台表演者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艺术表现能力,必须要锻炼自身的审美趣味,可以通过向专业人士求得指导和帮助,从而改变自身的审美情趣和观点,加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表达。

  然后,提高表演者的思想道德修养。艺术具有道德的价值,一部优秀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人生选择方面往往能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表演者必须致力于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要热爱生活,端正生活态度,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积累生活感受,将生活感悟和情感融入到舞台表演当中,与专业技术相融合,才能提高表演的品味及舞台表演的质量。

  最后,注重提高表演者的艺术修养。表演者在生活中可以通过了解进步的艺术形象,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在表演的训练中,表演者应不断地从文学、绘画、音乐、运动等不同领域中广泛地汲取养料,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和感悟,提高自身的综合艺术修养水平和舞台艺术表演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380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