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表达
原始人类除了物质生活之外,情感的表达尤为重要,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面对自然、生存、死亡以及生存相关的一切,他们的内心需要倾述和寻求一种共鸣,
从而呼喊、涂绘抑或足之、蹈之、舞之以发心中所感所想,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饱其精神之满足。
而鲁迅先生则作了精辟的分析:“盖凡有人类,能具二性;一曰受,二曰作。受者譬如曙日出海,瑶草作华,若非白痴莫不领会感动!既有领会感动则一二才士能使再现,以成新品,是谓之作。故作者出于思,倘其无思既无美术,然所见天物,非必圆满,华或槁谢,林或荒秽,再现之际当加以改造,俾其得宜,是曰美化,倘其无是,亦非美术,故美术者,有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理、三曰美化。缘美术必有此三要素,故与他物之界域极严。”在日常的捕猎中与动物激烈危险的斗争接触过程以及在平常的观察中,这些动物的形象自然在原始人类的印象中深刻而鲜活,这可说是原始人的“受”(或说印象),而后这些感觉敏锐的天才艺术家将他们心象感受刻画在隐秘的洞穴中以表现之,这便是“作”,而他们主观地将其复杂地细节去掉而将其最足以代表它的那种特征、质量与色彩以极有趣的手法将其表现在整体的意象中,同时并没有违背物象的本质,这便是鲁迅先生说的:“再现之际,当加以改造,俾其得宜,是曰美化”。这种以自然为中心的描写与构成的方法足以代表后来西方的艺术精神。
马奈的一句“为艺术而艺术”道出了自己的艺术主张,还原了艺术的本质,与原始艺术的观念有着不谋而合的地方,同时也有学者指出原始艺术并不是单纯的艺术图画,如鲁迅先生指出:“画在西班牙亚勒太米拉(阿尔塔米拉)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正是“为艺术而艺术”原始人画着玩的,但这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十九世纪的艺术家那么有闲,他们画一头牛,是有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者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
。从而印证了巫术作用之说,而事实上一些画在洞穴中的动物形象中,也确实存
在被击打过的痕迹,也可能这些生动的动物图画被当做假象的猎物(一如现在射击训练中的靶子),用来教授年青的人进行射击训练刺杀,作启蒙之用,从而增强狩猎的成功与信心。
而总的来说不论是纯粹的绘画、模仿、巫术还是启蒙都充分说明原始人类要藉这些动物的外形而体现自身“情感的表达”。
1、色彩的情感表现色彩的情感表现色彩的情感表现色彩的情感表现 在一幅画中,最能体现画家情感的是色彩的变化。如果说画家的情感表现是一幅作品的灵魂,那么色彩就是绘画手法中的灵魂。画家的绘画创作目的就是用作品来表达自我的情感,那么只有通过对事物的色彩研究、总结、归纳,才能完成这一创作目的。 在画面中,体现的往往是高兴的或悲剧的。爱德华·蒙克的作品体现的就是浓重的悲味,在他的作品中给人的感受往往是压抑的、悲惨的,在画面中有一种类似被抽干血肉的干尸或骷髅的感觉,他们像幽灵一样在画面上晃动。而他通过使用纯度较高的亮色与暗色的混合使用强化了这种感觉,使作品带有鲜明的个人情感。 在色彩情感表现的世界里,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毕加索,他的一生是可以用颜色总结的:忧郁的蓝色时期、快乐的玫瑰时期。在孤独无助的蓝色时期中,其所创作的作品中最具代表的是《人生》,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老与孤独的苦难;而在玫瑰时期的作品,画面人物表情虽依然冷漠,却已注重对和谐美感与细微人性的关注。整体除了色彩的丰富性外,又已从先前蓝色时期那种无望的深渊中抽离。摒弃先前贫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对生活充满了兴趣、关注及信心。 所以我们在表现中,就要利用色彩的冷与暖、厚与薄、亮与暗寻找色彩的象征性和表现性,使其描绘的对象具有象征意义,让它们产生精神上的含义。
2、线条的情感表现线条的情感表现线条的情感表现线条的情感表现 线条的情感表现是多样性的,曲线表示优美,直线表示刚强。而在油画创作的世界里,线条的作用也是多样的,对于写实油画而言,线条服务于造型,更多的是一种辅助的效果,而对于表现性油画创作中,线条则是情感的抒发,在画面中也更加的具有独立性、生动性。 在创作中线条的应用中,概括来说,可分为两种:一是线条情感的艺术表现,二是线条情感的自然表现。两者是有着本质区别的:第一,线条情感的艺术表现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画面效果,不会毫无顾忌地使用线条,在使用线条的时候更加具有目的性。而线条情感的自然表现则是更加随心所欲一些,他表现的是画家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反应,也许当时线条的应用只是一丝丝的灵感,而恰是这一丝丝的灵感,创作出一个遐想的空间。第二,线条情感的艺术表现是丰富的、细腻的、繁琐的,也许会有一些共性的东西。而线条情感的自然表现则是单调的、狂野的、简洁的,拥有更多的是作画者的个性展现。而在创作过程中,只有把艺术表现与自然表现更好地融入在一起,才能创作出拥有自我真实情感的作品。 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席勒,他的作品受蒙克、克里姆特等人画风的影响,注重线条的表现是席勒作品不同于其他艺术家作品最明显的标记。席勒的绘画作品充满灰暗、焦虑、扭曲、痛苦、让人感受到席勤的生命始终笼罩着死亡的阴影,极具艺术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和充满震撼力量的线条,使得艺术家的内心真实情感和对人生的感悟跃然纸上。他的作品《死神与少女》、《自画像》、《干洗房》等以扭曲的人物造型、神秘的自然风景表达对人类生存、对生与死的思考,运用颤栗紧张的线条和夸张变化的色彩加强感情的力量,致使画面笼罩着一种痛苦、憔悴、紧张和性压抑的气氛,体现出强烈的表现主义精神。
3、创作内容的创作内容的创作内容的创作内容的情情情情感表现感表现感表现感表现 如果说色彩是画面的灵魂、线条是画面的骨骼,那么创作内容就是画面的血液,时刻流淌在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只有选择正确的、合适的内容去表达,才能够在创作中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心甘情愿地为创作去付出、去思考。 在创作内容的选择上,往往有两种误区:一是“题材决定论”就是认为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只有表现重大题材的艺术创作才具有崇高的艺术价值;表现平凡题材的艺术作品只能具有平凡的艺术价值。这是不正确的,它否定了油画创作的表现性和多样性。达·芬奇认为艺术可以表现任何题材。他说,宇宙中存在的一切,不论是可能存在、实际存在还是在想象中存在的,都能出现在艺术家的“心里”,“然后移到他的手上”,称为艺术作品的题材。其次,题材不能决定作品艺术价值。18世纪的英法艺术家认为,“历史画”是高贵的,“肖像画”、“静物画”、“风景画”是低贱的,这是不对的。19世纪德国画家马克斯·李卜曼有句名言:“画得好的白菜头比画得坏的圣母头更有价值。”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完全取决于画什么,而是看画家的综合素质和在创作中所投入的真实情感。 二是“题材无差别论”,认为题材仅仅是艺术家表达思想感情的媒介,对艺术作品是无关紧要的。克莱夫·贝尔说,艺术作品的题材,如“叙述性绘画”,具有“历史方面价值的画像”,乃至连环画中所讲的动人故事都是非艺术因素,“不仅不能唤起审美感情,反而会影响它和干扰它”。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题材在艺术创作中不具有破坏干扰作用,也不是无关紧要的,题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艺术作品的价值,只有符合时代背景下的艺术创作,才能更容易地唤起自身的情感,将之描绘在画布上。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达维特的《马拉之死》等题材都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品的价值。 总之,创作内容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构成艺术作品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也是表现画家情感的基础,只有拥有好的创作内容,才能呼唤起画家对创作的兴趣和激情。
摘自赵君超、马信中《浅谈油画创作中的情感表现》,希望对你有用。
一、线条“中国风”手绘插图设计已经不仅仅是用色彩来表达情感和风格,线条作为最简洁的概括艺术语言,具有如此个性化的元素,它既是生活的物质,又是造型的手段,更是绘画的外在形态有的插画师开始用线条作为表现重点,来诠释作品的情感线段的粗细、长短各不相同,不同的线段运用又会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绘画人不同的性格心境,都有不同的表现将线作为焦点,将线力和线变结合起来,把握造型,结构穿插关系手脚快速,顿挫成不同的线条,用笔的粗细力度,笔尖的深浅,线条的流畅滞涩,平滑毛糙,线条之间的疏密穿插关系,线条所形成的平滑感、韵律结合水彩晕染的特殊质感,以表达作品的情感,体现中国的风格与韵味二、构图构图是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插画也不例外以日本浮世绘构图不受空间透视和立体限制为灵感,采用手绘插画设计,又借鉴了中国画的构图风格其作品不注重焦点透视,不强调物体对光和影的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在形象的一致,而更注重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角色本身的透视多以平视为主,而人物与景物的关系则常采用遮挡折叠、距离安排前后关系及层次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远近距离留白与对比是其最大的特点,留白是将空白运用广泛,给观者以联想的空间并利用各种矛盾来达到对立统一、突出主题的效果图像,颜色,线条,位置,空间的对比,产生一种力量和活力,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有画面的疏密感,让画面更有生气
简述图形中一个线条所能表达的内容如下:
1、准确。指方向、特点的准确。比如箭头指向、形状的准确性。清晰。颜色越深越清晰,颜色越浅亮慧越模糊。在绘制时,通常用深色来绘制轮廓,浅色做填充和背景色。
2、流畅。绘制线条时要匀速划线,减少断笔,用光滑的线条来绘制图像。有序。大小、粗细乱亮、远近的层次感。
3、丰富。线条的变化要根据需要进行调整,直线、曲线、锯齿线、字母图案组成的线等等,进行组合运用。
线条是指在平面上或者空间中用线的形式勾勒出来的图形或界限。在艺术、设计和建筑等领域,线条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可以用来表达形状、结构、空间、节奏、情感等概念。不同类型的线条可以传达不同的视觉效果,如粗细、长度、曲直、纹理、颜色等。线条还可以被用来分割空间、引导视线、强调主题等,因此线条在创作中是非常有用和有价值的。
从理论上来说,一根线条只有一个维度,但在实际上,根据其相关的特征,线条可以比较厚,也可以相当薄,同时它依然保持其基本的长度特征。在室内设计中,线条一词经常被用来描绘一个形状或空间的轮廓(边的方位,平面相交之处,或色彩、材料的变化等),或主要的方向,如家具或天花板造型令人有一种悦目的“线条”感。
汉字是由点画组成的,所谓点画,就是指书法艺术中的线条。线条之所以能给人美感是因为它能使人产生相应的感受,如水平线使人感到广阔、平静;垂直线使人感到挺拔、升腾;曲线使人感到柔和、流动;斜线使人感到危急和险峻。书法家利用线条的这些表现功能和运用笔墨技巧表现各种意境和情趣,引起欣赏者产生相应的情感。
书法的元素有很多,仅仅线条连文字都不是就谈不上书法了。
好的书法应该具备这么几点:
一,可读性。首先是文字,通过学习可以认读。
二,书写性。书法是写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
三,结体。也就是字的间架结构必须符合形式美法则。
四,章法。也就是布局,构图,也是形式法则的要求。
五,用笔。用笔的方法技巧是书法点画质量的保证。
六,用墨。墨色的干湿轻重,行笔的快慢急缓,都能形成不同的墨色效果。
七,表达。主要是书者主观内容的主动表达。比如风格,情感情绪,审美趣味等等
在西方造型艺术体系中“无点不成线,无线不成面,无面不成体”曾经典地概括了点、线、面、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点是线的基础,线是面的基础,面是体的基础,在素描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辨证地运用三者的相关理论,来启发、引导学生,对我们素描教学上档次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从绘画学这个角度来讲,任何物体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那么怎样运用“点、线、面、体”的本体语言来启发、引导学生呢笔者根据长期的教学经验,谈谈个人的体会,并借此抛砖引玉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观”是指大体的看,粗略的看;“察”是指仔细的分析,反复的比较通常情况下,正确的观察方式有利于教与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逐步提高
素描的教学体系实际上是很复杂的,而且不同的专业老师对观察方法的理解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的方法也是相当的多但是,在这里我们仍然要提倡科学的观察方法——先观而后察其理由有两个方面:一、大体、粗略地看有利于我们观察物体的视线总在整体之中二、一开始就进入仔细分析、反复比较是不利于整体印象的形成;相反,在其思维里面还会出现杂七杂八的形象由此可见,我们不难发现先观后察的观察方法是合逻辑的、科学的,在教学中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
“先观后察”先观,观什么呢;后察,又察什么呢这里要分为以下三方面来阐述,一、先观大的体积,大的动态要求视线放得很宽,有些同学在这里很容易犯错误,因为他们的视线很容易集中到某些小的形体上去,同时在表现的过程中也始终盯着那个小地方画;其结果是到最后画面的整体效果不但出不来,而且到处都是七零八乱的碎形象二、观调子时先看主要的大的明暗交界线两条主要交界线:后脑到下颌的与颞骨到下颌的,他们的起伏变化,将直接体现头部结构的转折变化,也将直接决定头像是否有体积,有空间三、察小形中的大形,察小体中的大体这要求我们始终要以一种整体的眼光来审视形体,坚持局部服从整体,整体统筹局部的观念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表现”这是因为它是整个素描教学实践体系的核心,无论是观察方法,还是不同的技法、技巧等等,都要围绕着“表现”进行;一幅画能否成功或者完整将直接取决于怎样表现上面我们深入的学习了怎样观察,那么如何运用这些观察的成果来表现自己的作品呢
这里要让学生明确以下四方面:一、学会用大的长短线概括形体的大动态,强化形体的大印象二、学会用排线概括形体的大明暗,表现形体的大体积排线是点、线的结晶,由于它很容易形成体积,而且概括性极强,因而在素描作画中运用地相当频繁三、找出两条主要明暗交界线,并加强其对比注意要用大的长短线、大的排线去找,要用大的明暗去加强明暗交界线不是两条单薄的线,它通常具有面的性质,体的厚度,加强它实际上就等于加强画面的大体积所以,整个作画过程中要反复抓住这两条主要交界线,把握它的结构转折变化四、深入刻画视觉中心,视觉中心是一幅作品所要表达情感,传达画者主观思想情趣的的地方; 因此,需要切切实实重点刻画它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五官的形体,2、五官的空间3、五官的体积4、五官的质感深入的刻画其目的就在于塑造形体的严谨,空间层次的分明,体感的强烈以及质感的真实
最后,让学生学会整体“调整”整体调整是作画过程中的最后一步,但其作用不会因为它是最后一步而减弱;有些时候反而在加强这里要求我们的学生能恰当地处理好作品的完整性即可,这种完整性必须包括:1、大的体积完整,2、大的块面清楚,3、大的线条节奏感强,4、小的“点睛之处”精彩耐看
综上所述,“点是线中的点,线是面中的线,面是体中面”深刻地概括了点、线、面、体作为绘画的本体语言辨证统一关系这种关系将直接影响我们作画的全过程,并且大大地推动了素描教与学的往纵深方向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