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张恨水故居有感

寻访张恨水故居有感,第1张

二零一九年五月十日,阳光明媚,从池州驱车至安庆,我们踏上了寻访张恨水之旅。途中,经过安庆长江大桥时,从车窗侧目,看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我想起了恨水先生笔名的出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似是巧合却又是历史的必然。此前种种,都化作一江春水,向东流去,无色无味。但透过历史的尘埃,我们总能找寻到些什么,一如今日我们的寻访之旅。

说起中国的历史,是春秋,是十三朝古都西安,是六朝金粉地南京,而说到安徽的历史,我想,潜山才是最佳的见证者。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安徽之源,是皖国古都,是二乔故里,是禅宗之地,是京剧之祖,是黄梅之乡,是《孔雀东南飞》故事的发生地,是京剧大师程长庚的出生地,亦是我们今日寻访之目的地。

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我们便抵达了位于安徽省潜山市区的皖光苑。这里不仅有张恨水纪念馆,还有历史陈列馆和程长庚陈列馆。掀开历史的面纱,真正置身于教材书上出现过的地方,是带着一颗敬畏之心的,深怕打扰了这里的一草一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孔雀东南飞的雕像。“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雕塑的造型与此诗句相得益彰 ,只是旁边种植的不是松柏与梧桐,而是桂花。刘兰芝的结局也不似雕塑双双合臂而飞那般美好。“揽群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如此优雅的赴死却是对封建家长制最有力的抨击。历史往往都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的恨水先生的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又何常不是如此呢?

于恨水先生雕像前鞠躬敬献花篮后,我们便步入纪念馆内,探寻先生的踪迹。馆内将先生的一生总结概括为七个部分:少年才俊、新闻生涯、创作成就、人生情怀、夕照青山、故土情节、传播与研究。来的途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寻访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仅仅是为了写篇游记,证明我来过,看过吗?在这里,他给了我答案。张恨水先生被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袁进称为“三多作家”,作品的数量多,作品发行多,同时创作的数量多,其本人也被誉为“民国第一写手”,在近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120余部长篇小说,总字数近2000万言。在惊叹其创作量丰富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是什么让他比同时期的作家都要高产?为什么现在的我们下笔又是如此的晦涩?透过纪念馆里的老照片,旧书稿,去触摸那段历史,我得到了答案。陆机在《文赋》中有言“伫中枢以玄览,移情志于典坟”。恨水先生是这样的。他天资聪颖,以“少年才子”闻名乡里;他勤奋好学,阅读大量古今中外书籍,并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读书方法。16岁时,就已经阅读了几百部中外小说,并开始了小说创造 。后接受新式学堂教育,开始读新书,看新报,学工科,学英语,学自然科学。这些都造就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与众不同的张恨水。他的一生辗转各地,创报刊,写小说,踽踽独行却又脚踏实地,每一步都是历史的脚印,而今又于纪念馆内呈现于我们的眼前。

参观完纪念馆后,我们去往张恨水先生曾担任过校名誉董事的野寨中学。野寨中学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始名景忠中学,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而建。该校依山傍水,背靠天柱山,下依皖河,以林护校,以校养林,林校合一,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校园内的每一颗树,每一块石头都有着它特定的历史故事。历史有时候有着缘分的巧合,学校的知名人士乌以风先生,范苑生先生,都和张恨水先生一样,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尽着一份叫做“中国人”的历史责任。

下午,我们来到了寻访的最后一个目的地,张恨水故居——黄土书屋。阳光出奇的焦灼,一如黄土书屋的**,但原本的黄土砖墙由于年代久远,有几间不幸倒塌,此是复建,却不失历史的味道。故居周围的环境,山水交融,田园纤陌,纵横交替,幽美秀丽如桃花源一般古朴恬静,美丽自然,是典型的皖南小镇。故居门前一口半亩方塘,清澈明净。故居是皖南常见的四水归塘式八间瓦屋,青砖,黛瓦,马头墙,中间是一开长方形的天井,两排房子一字排开,房间很小,屋内的东西却保留的很完整真实,透过这些古物,我仿佛能想象先生提笔,落笔而又提笔创作的情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此钟灵毓秀之地,养育出先生这样的大家,就不足为奇了。

“已而夕阳在山”,一天的寻访之旅要到说再见的时候了。“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但这一天带给我的却是在教科书上无法找寻的东西。故居不仅仅是那八间小屋,它更承载着一段斑驳的历史,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记忆,一份美好人生情怀。我想,这才是我寻访的真意义之所在。

风流倜傥的七少爷金燕西,是一个多情的种子。他仰仗着担任国务总理父亲金铨的权势,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广交女友。一日,他与一群朋友去西山郊游,与女学生冷清秋邂逅。从此一见钟情,欲罢不能。

为了得到冷清秋的爱,金燕西每天在校门口等候。一见冷清秋放学出来,他便跟踪其后,冷清秋都以惊人的智慧甩开了金燕西。冷清秋不屈的个性更加吸引了金燕西,他不惜重金买下了冷清秋家隔壁的房子,并主动与冷清秋的舅舅宋世卿交友,爱慕虚荣的舅舅为了攀上高枝,不断安排机会给金燕西,结果反而加深了冷清秋的反感。当金燕西得知冷清秋喜欢作诗后,他马上组织起一个诗社,聘来了一大群文人墨客帮自己写诗作画。每天冷清秋放学回家,就从隔壁传来金燕西朗朗的吟诗声,句句情深意切,脉脉含情。日复一日,冷终清秋于改变了对他的看法,认定金燕西是个才华横溢的风流才子。

冷清秋的家境贫寒,她怕遭到金燕西家族的反对,因此始终没有公开他俩的关系。此事被出身显贵的金燕西原女友白秀珠得知,她不依不饶,闹得金公馆鸡犬不宁,天翻地覆。

青年诗人欧阳于坚喜欢上了冷清秋,并对冷清秋百般关心和体贴,在诗文创作上给了她很大的启迪,冷清秋发现金燕西求爱的“杰作”原来均出于欧阳于坚之手,二人之间渐渐产生朦胧的好感。

金府的花车终于将冷清秋迎娶到豪门大宅……冷清秋对豪门内的种种礼节一概不知,在婚礼上被金家几位少奶奶耻笑。

金公馆内,各房儿孙矛盾不断,金铨、金太太心乱如麻,不得安宁。金铨国务总理的职务摇摇欲坠,几个儿子又不争气,面对内忧外患的压力,金铨一命呜呼。顶梁柱倒了,金太太支撑不起这硕大的家族。不久,几个儿子纷纷闹着分家。玉芬嫁祸于冷清秋,说她首先闹着分家的,又传出他与欧阳于坚有染,金燕西不问青红皂白也责怪她。冷清秋有口难辩,真是跳到黄河也洗不清。她知道,面对金家中的势力,她是无力反抗的。她吞下了一桩桩一件件的委屈。

金燕西与白秀珠公开交往,他不顾全家各房及冷清秋的感受,夜不归宿。金燕西将分家的钱尽情挥霍,冷清秋稍一过问就与冷清秋吵闹。冷清秋忍无可忍,欲回娘家,但又怕母亲伤心,犹豫再三还是留下来了。产期临近,冷清秋顺利产下一个男孩。但是,奉子成婚的谣言在金公馆盛传,冷清秋感到无地自容。

热心的八妹在白秀珠家找回金燕西,他应付着看了看冷清秋,偷偷从箱子里拿钱,被冷清秋发现,冷清秋欲制止,金燕西说出绝情的话,二人大吵之后,金燕西扬长而去。从此,金燕西再也没有回家,他和白秀珠鬼混并策划去德国的事。

冷清秋在月子里受了刺激,执意要搬回娘家。被金家百般阻拦,她只好把自己软禁在常年没有人住的空房子内,准备与世隔绝。正值金公馆四分五裂之时,一场劫难在金公馆发生,举世闻名的金粉世家被大火吞没了。大火扑灭后,金公馆变成一片废墟,冷清秋在大火中失踪。三姨太挟巨款逃跑。冷太太跑到金公馆要女儿。金太太无计可施,只好答应想尽一切办法寻找冷清秋。冷清秋带着孩子和满腹的心酸与金润之一起去了南方,投入到新生活的洪流中。此刻的金燕西终于觉醒过来,发现失去了自己生命中的另一半,他四处寻找冷清秋的下落,但毫无结果,在意冷心灰之下远渡重洋,永远地告别了这块伤感的土地。

一代豪门家族——金粉世家就这样解体了

老舍:“张恨水啊,真是国内妇孺皆知的作家。”“恨水兄是个真的文人。”

的确,老先生没穿过奇装异服,没那些所谓的个性。

只见他身着一袭长衫,手握一只墨笔,静坐于灯前,轻抚纸张。那活色生香的景儿,便在张老笔下一一铺展开。

一支笔,便足以陪他走过文学的征程。他就是张恨水。

1年少有为

张恨水,祖籍安徽潜山县。生于江西广信。原名心远,恨水是笔名,取南唐李煜词《相见欢》“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

自幼酷爱文学,17岁就以“恨水”的笔名投稿。

第一部长篇小说《南国相思谱》,1919年连载于芜湖《皖江报》副刊。

首篇短篇小说《真假宝玉》,创作高峰期从1924年的《春明外史》起至1939年的《八十一梦》止,15年期间写了60部章回小说,是一位多产作家。

他一生创作了120多部中、长篇小说,留下了三千多万字的作品,写尽男女痴情爱恨。

传说张恨水写作有三绝,

一、他能够同时撰写多部小说,最高纪录是七部长篇同时着笔;

二、他写作从来不打草稿,每每是一挥而就,甚至没有什么涂改;

三、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穿插于小说之中。

2代表作品

1924年4月张恨水开始在《世界晚报·夜光》副刊上连载章回小说《春明外史》,这部长达九十万言的作品在此后的五十七个月里,风靡北方城市,使张恨水一举成名。

1926年,张恨水又发表了另一部更重要的作品《金粉世家》,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

但真正把张氏声望推到最高峰的是将言情、谴责、及武侠成分集于一体的长篇《啼笑因缘》,这部小说至今已有二三十个版本,在发表的当时就因各大**公司争先要将之拍摄为**而几成新闻,由它改编成的戏剧和曲艺也不在少数,而因《啼笑因缘》而作的续书之多更是民国小说中之最。

至此,张恨水的名声如日中天,即使不看小说的人也知道这个作家,就如同不看京戏的人也知道梅兰芳一样。

1934年,张恨水到陕西和甘肃一行,目睹陕甘人非人类的艰苦生活,而大受震动,其后写作风格发生重大变化,士大夫作风渐渐减少,开始描写民间疾苦(如小说《燕归来》)。

抗战爆发后,他将很大精力放在写作抗战小说中,其中最受后人重视的是长篇小说《八十一梦》和《魍魉世界》(原名《牛马走》)。

鲁迅的母亲也爱读张恨水的小说。

张恨水一出新书,鲁迅便买了给母亲寄去。

3坎坷的感情史

张恨水结过三次婚,第一次是母亲包办的婚姻。这是在蒙藏垦殖学校解散后。

当时张恨水并不愿结婚,他的学业未就,从小立下干一番事业的志愿连一点影子都未见着,他不愿过早地成家。但母命难违张恨水不得不接受这一既成事实,这与他的理想距离太远了。

他遭此打击,实在不愿意再待在家里,过了几天,就以到南昌求学为名,离开了家中。张恨水与第一任徐文淑没有爱情,他最早创作的长篇小说名为《南国相思谱》,曾在芜湖的报纸上连载,这部小说已经散佚,从题目分析,是一部言情小说。

张恨水成为一个言情小说作家不是偶然的,这与他在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得不到满足无疑有着重要关系,他需要通过描写爱情来宣泄自己的情感。

飘雪满天,浮光乍现。一张脆黄的老照片突兀眼前,昭然若揭的华丽,却又掩不住的仆仆风尘,清渐游远,浮萍妖娆。那是六朝沧桑的金粉堆积起来的故梦,旧华如烟,璀璨了人眼,书尽了千古风蟹流,却承载不起这风蟹流褪尽的颓废。《金粉世家》多么刺目的绚丽,标志的尽是清末民初的那股流金的贵族文化,冷清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姓冷偏又名清秋,真真凉薄到了极致的名字,却又是掩不住的风骨雅韵;金燕西,姓金名华字燕西。一姓过于冷清,一个又过于浓墨重彩,一名清秋,取其萧索之意,一个又颇有劳燕分飞之寓,可想而之,张恨水老先生当年在写这篇小说的起笔就预示了这样南辕北辙的悲剧。可是,纵然如此,仍是忍不住去探究这段过往,可能是过程过于完美,让人忽视了现实的残酷。想那白家七少,总理之子,生来富贵,恐怕再没遇见清秋之前,也是“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可是一遇见她,仿佛是命里注定的事,没有早一步,刚巧赶上了,初见时的清秋,两条落落长辫露出一双初涉世面的清冷眼睛。一件月白蓝滚边褂,立领,喇叭型中袖,一条百褶裙,间或是镶了几层荷叶边。缓缓地铺开一段旧时光里的风情。蓝衣黑裙里,一个没落书香世家的女儿,宛如一朵素雅的百合花,暗暗幽香。于是,这位贵族公子哥入了谜,他说,“只要有爱,不一样的人也是可以在一起的”,他像极了剧中那铺天盖地的向日葵,那边绚丽和热烈,让人无法忽视,于是乎,清秋陷落了,她彷徨而迟疑,聪慧如她,定然也明了“齐大非偶”的道理,可是最终她折服了,她孤注一掷,赌他的真心,赌注是她颠沛流离的一生。当清秋终于披着嫁衣穿过重重的衣香寰影,戴着那一枚寓意幸福的戒指时,我竟有种悲从中来的喟叹,繁华的尽头是颓然,而爱情也终将陷落围城。这一刻的辉煌是有着伤逝之痛的,能预见明日的落花流水。结局正是如此,太美的过往也掩不住结局的刻骨苍凉。金铨死了,一代豪门,金粉世家,就这样分崩离析了。而曾经的生离死别的恋人也这样擦肩而过,带着各自得悔恨而遗憾,融入了时代的滚滚车轮间。正如朱自清的那首,《匆匆》“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可是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是啊,谁能细说呢?泼墨流金的世家也抵不过“磋跎暮容色,煊赫旧家声”的宿命,何况那么一段情深缘浅的遇见,纵然有初见时“与君初相识,却似故人来”的芊芊惊艳又如何,葡萄架上的百合终归凋零,一个流光飞舞,金沙弥漫的时代也离我们渐行渐远。

回答: 《金粉世家》是张恨水先生小说代表作之一。女主人公冷清秋是作品鼎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的女性,她不同于传统的女性形象,她有自主的现代意识并符合现代的审美意蕴,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冷清秋人如其名,端庄娴静、知书达理,同时也如秋月般皓洁冰冷,这样一个出生于没落书香世家的清贫女子,看中了一个富家公子金燕西,嫁入豪门,从此开始了她坎坷的一生。冷清秋这个角色不同于传统的悲剧人物形象,她的身上既有现代女性追求自由平等婚姻的理想,又有传统女性渴望嫁入豪门的庸俗愿望。既有自觉的反抗意识,又有梦醒后的无路可走的迷惘与无奈。冷清秋的命运不仅揭露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豪门之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奥秘,而且也传达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和人生的酸楚与无奈。一、冷清秋是现代知识女性的典范冷清秋可以说是20世纪初现代知识女性的代表人物。也许以当代人的眼光看来,冷清秋的人物形象还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的描写还不够深刻,她和金燕西的爱情经历也是通俗小说常见的一见钟情的模式,但是小说的重点脱离了在经历磨难上挖掘它的悲剧意蕴,而是把重点放在大团圆后如何能够通过内在感情的冲突显现人生的无常上。在冷清秋身上,凝聚了传统女子的诸多美德,有人把《金粉世家》比作民国的《红楼梦》,同时把冷清秋比作薛宝钗,又把冷清秋与林黛玉相比。作为一个传统女子,冷清秋具有与林黛玉一样的聪慧,喜静,好读书,多愁善感,忍辱落泪;同时冷清秋又具有薛宝钗的宽厚、大度和较强的处事能力。事实上,冷清秋不仅融合了二者的性格特征,而且在发展程度上高于二者。林黛玉身心病弱,偏激狭隘,不为世人所容;薛宝钗假仁假义,克己复礼,不被后人认可。而冷清秋完美的传统女子形象,不仅受重于当世,也令后人赞扬不已:她是传统女子的楷模。作为 知识 女性的代表,“才气”在冷清秋身上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不再是吟花诵月的附庸风雅,也不是无病呻吟的雕文酌句,而是用知识来武装头脑,用知识来认识社会,认识家庭、婚姻、道德。在评价冷清秋的时候,有人曾说她具有林黛玉的才情。的确,冷清秋确实才气逼人。这种现代美不仅体现在人物的外在的物质表现上,而且还体现在颇具现代意识的婚姻上。《金粉世家》以北洋军阀时期的国务总理金铨一家的兴盛衰败史为经,以平民女子冷清秋和金家七少爷金燕西的爱情故事为纬,通过家庭折射社会,又通过社会反映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见钟情,而且光明正大地自由恋爱。虽然是重才,但不是满口词章的充满酸腐气的大家闺秀,而是具有“新知识”和实实在在治家本领的现代女性。冷清秋的才艺、诗情、操守,既有东方式的传统风范,又具有现代女性的气质。在与金燕西的交往中,始终不卑不亢,没有取悦与献媚,追求一种自然而率真的感情。正是他身上散发出的超然与洒脱,战胜了身份和地位都远在她之上的富家**,征服了金府。冷清秋对自己的婚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冷清秋看来,自己敢上嫁总理之子,并不是因为容貌等外在条件。而金燕西喜欢她,主要是因为他的朴实温和顺从。同时冷清秋也承认,自己是个文学有功底,常识又丰富的女子,受着物质和虚荣的诱惑,就把持不住嫁给燕西了。联系到这一点,冷清秋一开始就对自己的婚姻感到一种潜在的危机:“只要燕西肯花钱,女子们总是愿意屈服在金钱势力之下,不受他引诱的,恐怕很少。”在《金粉世家》中,金燕西对冷清秋的爱情已超越了门第之见。燕西在向清秋的表白中,信誓旦旦:“婚姻问题是我们的事,与他们什么相干?只要你爱我,我爱你,这婚约就算成立了。”并声称:“在我们的爱情上,根本没有什么贫富而言。”连豪门的女主人金太太也申明:“我就不主张儿女的婚姻,要论什么门第,只要孩子好,哪怕她家里穷得没饭吃呢,那也没有关系,我们是娶人家孩子,不是娶人家门第。”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在这样一个具有鲜明等级制度的大家庭,婚姻的自由平等的观念已如此普遍,那么出身和地位都差异很大的主人公几乎没有周折就结婚也很正常了。如果说他们符合现代婚姻理念,那么他们的离异更多了一份对婚姻实质的理解。他们讲求爱情的实质而不在乎爱情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已具有了现代意识。在冷清秋的爱情观中,相爱的人有更多的人格独立和理性思索,爱情的基础并不是才子佳人的一见钟情,而是基于情感上的心心相印,蕴涵着平民世界的浓浓真情,爱情的背叛也并没有导致主人公的自杀或者自暴自弃,爱情并非生命的全部。这种对婚姻爱情和独立人格的追求无疑具有现代精神。二、冷清秋是具有悲剧性色彩的女性冷清秋作为独生女生活在偏僻落花胡同中冷宅,她所具有的悲剧命运在她的婚前就已经或多或少的有所体现,如单亲的家庭环境,在学校接受新式教育,儒学、佛学思想的双重影响等等,只是从冷清秋结婚的那一刻她的悲剧命运更加突显罢了。金燕西毫无节制的腐朽生活又一次次的使得冷清秋倍感失落。于是冷清秋开始外出教书,却被金家认为败坏了家族的声誉。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无法容忍清秋的反叛,也无法理解清秋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瞎折腾。吵架成为金燕西与清秋之间的唯一交流,她选择了闭门礼佛,想以此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与自由。一场大火烧毁了阁楼,冷清秋携子出走了,诀别了对金燕西的眷恋。悲剧的“残缺不全”,突破了传统的中和之美。冷清秋是美的,它的美体现在她的容貌上,虽不闭月羞花,但也清新脱俗,不同凡响;冷清秋,人如其名,清丽秀雅、端庄娴静、知书达理,同时也如秋月般皓洁冰冷。她的美体现在行动上,端庄秀丽,光明磊落,不卑不亢;她的美体现在灵魂上,对一切的世俗凡事得包容与理解,对所有的人的关爱和体恤。对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的成功处理,是冷清秋作为优秀传统女子形象的一个亮点。在金家大院,诸房为了争夺家产,钩心斗角,尔虞我诈,闹得不可收拾。而冷清秋总能泰然处之。她颇受婆婆的青睐,和燕西闹别扭时,婆婆总站在她这一边替她说话;同时她也倍受燕西姐姐的喜欢,又很受燕西嫂子的尊重。她身上似乎只有传统女子的美德,而无传统女子的恶习。除了燕西三嫂这个天然之敌外,冷清秋能很好地见容于金家。因此她赢得了金府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人的信赖,这一点与《红楼梦》的薛宝钗相比,冷清秋的协调能力似乎又在薛宝钗之上。薛宝钗靠小恩小惠,而冷清秋靠的是个人魅力,是传统女子的思想人格魅力。用张恨水先生的话说,她是“才纳古今”,就连金凤举也称赞她,“真是看不出来,一个十几岁的女子,有这样好的文字,前途实在未可限量。”因为才气,金燕西的四姐道之、五姐敏之、六姐润之才力促冷清秋和金燕西二人的婚姻;也因为才气,金燕西的父亲才认可了冷清秋和金燕西二人的结合。然而这种结合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冷清秋日后的宿命。凭借才气,冷清秋获得了金府上下大大小小的认可,于是,她与金燕西夫妻间正常的争吵,也就由于更多人的同情和支持而一发不可收拾,导致最后的反目成仇、形同陌路,这就大大增加了冷清秋的悲剧意味。古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其实,女子无才便是福,尤其在当时的年代。大抵有才气的女子,都自有一份傲骨,自有一份思想和见地,也便很难唯喏于公婆丈夫之间,做个顺民。尽管冷清秋是勇敢的,但她的思想存在着局限性。冷清秋接受了正规的新式教育,具备一定的新思想,但她也受了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不愿抛头露面,怕被金家人发现。所以要清秋做女强人或再嫁,这并不符合她的个性。而且清秋也没有出过洋,更没有受过革命教育。若要清秋凭借自身优势和才华,积极投身社会生活,做秋瑾般的勇者,彻底反对传统的封建道德而实现自我的彻底解放,她还没有如此高的觉悟。冷清秋在出走之后并没能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后沦落到卖字画的地步,不得不让人喟叹。在儒家思想与佛学思想二者思想的冲突中,冷清秋的婚姻走向了悲剧的终结冷清秋对爱情的向往,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不妥协,正是年轻一代的价值和美的体现。因此,无论从外表还是灵魂上他都符合传统美德。然而这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却在有了婚姻的同时失去了爱情。这其中有社会的因素,也有她自身的性格因素。冷清秋原本有知识、有独立生活所具备的一切条件,但她为什么要选择与自己门不当户不对的金家七少爷呢?我想还是有些许的虚荣心在作祟,她没有完全明白爱情为何物,不完全了解金燕西的为人就与其结婚。以为爱情可以维系实实在在的婚姻。而事实并非如此。穷人和富人的手永远无法握在一起的,作为作者所推崇的道德美的冷清秋,她所遭受的不公在赢得了读者的同情的同时,也遭受了读者的质疑,冷清秋的悲剧不仅是命运的悲剧,更是性格的悲剧。虽然宽容和矜持的性格特点,是冷清秋形象的主要元素。用敏之的话说,冷清秋是个贤人,宁可自己吃亏,也不埋怨别人。当然受传统道德影响,冷清秋的思想性格中也有不少负面因素。遇事消极便是其一。冷清秋遭遇始乱终弃的情感打击,当婚姻出现裂痕时,冷清秋不是积极挽救,而是消极地对抗,自己把自己囚禁到与世隔绝的小圈子里,直到最后,金燕西还是爱她的,假如他们多一点沟通,多一点相互理解,少一点不必要的猜疑,也不会导致最终的分道扬镳,各奔东西。冷清秋和金燕西的爱情悲剧不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也渗透着作家的人生理想。三、冷清秋具有对封建思想的反抗意识张恨水别具匠心安排的冷清秋走进金府,去见证金府内部一切的腐败衰落。冷清秋进金府就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样,而与林黛玉不同的是冷清秋实现了自己的爱情,但最终没有将爱情进行到底,而是以一个避世者的姿态离开了金府。作为一位玉雪聪慧、清新可人、端庄娴静、知书达理的才女,冷清秋的清高注定了她不会屈从于所谓的上流社会。新式的思维和卓越的才华使她有着区别于传统女性的现代意识,当然,也招来了别人的不满与排挤。一位中西合璧的近代知识女性,必然会被有着浓郁封建色彩的家庭所不容,于是悲剧上演了。在男权占据统治地位的传统社会中,女性只能处在被扭曲、被压抑、被异化的“他者”地位,概莫能外。冷清秋身上所散发的现代气息促使她试图反抗,试图改变,而残酷的现实却给了她重重的一击。一个被黑暗笼罩着的社会,堕落的豪门家族虽已风雨飘摇,但也不是如同蚂蚁般弱小的冷清秋所能左右的,因为那种落后的观念毕竟根深蒂固的存在着。冷清秋的反抗终究只能是以卵击石,落得个粉身碎骨的结局。冷清秋还追求独立的人格尊严。婚后,金燕西常与冷清秋争吵,在金燕西看来,冷清秋到了金家,吃的、穿的、用的都是他们的,就应该一切顺从他,而且还常用难听的语言来刺击冷清秋。冷清秋没有因此妥协,而是把戒指扔还,并指着燕西说道:“你就这样量定我了么,我今天就恢复原来的面目,不用你金家一点东西,这是你的戒指,你拿去”。《金粉世家》中的金家虽是一个旧式大家庭,但它注入了一丝民主的空气,婚姻上让儿女自由,对待脾女也给些民主,而主人公冷清秋身上更体现了不同于旧式妇女的新思想。《金粉世家》中的冷清秋和金燕西的冲突来源于彼此的出身以及习惯的不同,来源于燕西对于生活态度的极端不负责任和清秋自身性格的孤傲。在冷清秋看来,作为一个女人,不被人看重,就是因为她没有知识,不能做事。而金燕西却以为,女子无非是主持家政,管理柴米油盐的小事。两人在对于生活的理解上表现出的思想差异因为越来越多的婚后琐事而突显。冷清秋认为,金燕西之所以会选择她,就是看中了她的才气。她想凭着自己的才气来改变金燕西,而观念的差异使冷清秋根本无法改变,或者说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毕竟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决非一朝之功,改变也决非一夕之事。最后,冷清秋还是不堪忍受金燕西的人格侮辱,义无返顾的提出离婚,离家出走了。冷清秋的才气也铸就了她的敏感,任何芝麻大的小事都有可能让她心酸、心痛,甚至心冷。因此,白秀珠和王玉芬的挑拨离间有了可趁之机,飞短流长,虽然这是冷、金二人分手的外在因素,但毕竟在客观上还是为其婚姻破裂增添了一个砝码。如果冷清秋是个全无才气的女子,她会很自然的顺从于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像佩芳和玉芬一样打着小算盘,对丈夫花天酒地的寄生虫式的生活采取鸵鸟政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概也就能守住这桩婚姻了。看来,冷清秋的清高性格还源于她的才气,源于她那“不适时”的才气。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做一个才女,也是件悲哀的事情。清秋身上有着知识分子常见的宁折不弯的精神使她最终怀着对婚姻的绝望而离家出走。按照常人的思路,冷清秋可以选择留下来,虽然不会大富大贵,最起码也可以衣食无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冷清秋可以忍,可是清秋偏偏选择了离开,并且这种离开暗含着一种看破红尘的意思,是主动放弃,无疑也包含了对男权统治下的社会的无声反抗,对自我情感归宿的叩问。可以说使冷清秋留下来的是“爱”,迫使她离开的也是“爱”,并且这“爱”是忠贞不渝的。由于冷清秋向往独立的人格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不顾金家的家规而外出教书。这本是普通人家最常见的体面谋生手段,但是在金家却掀起了轩然大波,认为冷清秋败坏了金家的声誉,因为金家的女人是不需要外出做工的,他们需要的不是独立自主的意识,而要的是什么都不用干的,但是有一点就是千万不能坏了规矩。嫁入金家的冷清秋非常不适应少奶奶的体面生活,非常反感本来就是如此的燕西的堕落生活,也就非常向往过去自由自在的平民生活,所以她勇敢的走出去。但是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无法接受冷清秋的“反叛”,也无法理解清秋的瞎折腾。自古以来,女性的命运就是被局限于规矩的束缚下。敢于冲破婚姻的牢笼,实现女性生活上的自立自强。冷清秋曾想做个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厮守一生。她的温柔善良等美德是十分耀眼的,但当冷清秋爱情失落时,却自己主动提出离婚。当这一要求受到拒绝时,就逃离金家,靠自己的双手,在大街上“书春”卖字,走上“留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的自食其力的道路。同《伤逝》中的子君相比,冷清秋有“现代女性强烈的经济自立意识”没有把自己的命运依赖于丈夫身上,在爱情破灭后,主动提出离婚,脱离金家,谋生自救。她比子君更有自主意识、自强能力,她没有重蹈子君的自杀的悲剧,而是以自己的斗争,活出了一片天地。较之于《日出》中的陈白露,“她更为朴实清高,洁身自爱,出淤泥不染,具有传统女性吃苦耐劳的韧劲”。她出走后,没有像陈白露一下沦为妓女,堕落得不成样子,而是凭借自己的知识和劳动,“书春”为生,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冷清秋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人格尊严,又试图与男权文化相抗衡的自我意识,尽管这种意识是建立在对经济依附的过程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上,尽管这种反抗是无力的是徒劳的,但是蕴涵着深刻的意义,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以上的几点都是冷清秋的形象体现,如果没有赋予冷清秋传统的道德魅力,她的出走是苍白的、黯然的、无力的,不能产生艺术的震撼。同样,冷清秋若没有现代意识,没有追求自由、平等、自立的强烈愿望,那么她所具有的东方女子的内涵及操行也是僵死的、说教类的,没有什么新意。正是她的出走,才凸显出了她作为传统女子的道德魅力。当然,知识女性的特征,才女本色,是冷清秋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内在因素,是冷清秋性格发展的动力,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

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关于迟到的 故事 ,方便大家学习。

 迟到的故事1

蓝色的大海里,有一处五颜六色的珊瑚丛,那儿是鱼宝宝、虾娃娃的乐园-------金海湾幼儿园。 一天早晨,章鱼老师对大家说:“明天,我们要去旅行,小朋友早上要准时到学校,不能迟到!” 鱼宝宝、虾娃娃们一听,别提多高兴啦!他们甩着尾巴游来游去:“老师,我们一定不迟到!” 第二天很快到了,章鱼老师让大家排好队,准备去旅行。“1,2,3,4咦,小鱼莎莎哪儿去了”章鱼老师发现一个鱼宝宝不见了!大家急忙寻找。 小鱼莎莎哪儿去了呢原来,她还在家里吃饭呢!莎莎上学经常迟到,章鱼老师说了她好多次,可她总是不注意。莎莎吃完饭,便摆着金色的小尾巴,慢悠悠地游向金海湾幼儿园。 章鱼老师找不到莎莎,只好让金枪鱼守在这里等她,自己则先带着小朋友出发了。 莎莎到了幼儿园,金枪鱼老师对她说:“莎莎,你怎么又迟到了迟到多耽误事儿呀,你看,队伍已经走远了,我们下次再去吧!”金枪鱼老师让莎莎回家,可莎莎还想旅行呢!于是,她表面答应了金枪鱼老师,暗地里却悄悄去寻找旅行的队伍了。 莎莎独自在茫茫的大海中游呀游呀,就在这时,一个巨大的黑影出现了!啊!是一条可怕的大鱼!大鱼张着大嘴巴,朝莎莎游了过来。 “救命,救命!”莎莎害怕机极了! “莎莎,快过来!”墨鱼伯伯听到喊声,急忙喷出黑墨,梁黑了海水,莎莎趁机逃脱了。 后来,章鱼老师听说了莎莎的遭遇,对也说:“莎莎,独自出行很危险,小朋友不可以这样做!以后,你一定要按时到校,可不能再迟到了!”莎莎点点头,她后悔极了。

       迟到的故事2

他说他很爱我,可是每次出去吃饭都要让我等半个钟才到每次去的还是同一间餐厅终于我再也忍不住等待我提出了分手他低着头说了句“对不起每次让你等那么久…”一天我回到了我们吃饭的餐厅发现味道变了,我问老板为什么老板说以前有个男的总爱来这亲自为女友下厨……

      迟到的故事3

张恨水结过三次婚,第一次是母亲包办的婚姻。当初相亲的时候,媒人指的是徐家漂亮的二姑娘,可是迎娶进门的却是相貌平平的大姑娘,徐家暗地里用了掉包计,本来就对包办婚姻极为不满的张恨水,在这种情境下更为怨愤,一气之下溜出家门,来到北京。

在北京,张恨水开始卖字为生。公作稳定以后,在朋友的建议下,他来到北京一所专门收养流浪女子的平民习艺所里,找到了第二位妻子胡秋霞。尽管两个人也曾有过短暂的快乐时光,胡秋霞也是料理家事的好手,然而她没有读过多少书,张恨水向往的伴侣是一个可以在一起吟诗作画、花前月下的女子。

张恨水在情感的旅途上继续寻寻觅觅,始终想要寻得一位可以红袖添香的佳人。直到遇到第三任妻子周南,他才抵达了幸福的终点站。

认识周南的那一年,张恨水已经36岁。那时,他已经小有名气,标志着他创作史上又一个里程碑著作的长篇小说《啼笑因缘》的单行本正式出版发行,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同时也为他赢取了更多的拥戴。周南正是他的崇拜者之一。

周南,原名周淑云,出生于北京,父亲去世,和母亲、弟弟相依为命。贫苦的命运并没有给周南的生活留下太多的阴影,相反她是一个聪明伶俐、美丽活泼的女孩,爱唱京戏,更爱读张恨水的小说,倾慕他满腹的才华。

也许是因为心与心相互吸引,于是,上天安排了两个人的相遇。

1931年lO月,北京新闻界和 教育 界在春明女子中学联合举办了一次赈灾游园会,组织者在这次游园会中安排了一场京剧演出,演出的剧目是传统名剧《玉堂春》中的《女起解》一折。一直热心于戏剧艺术的张恨水被邀请出演其中的一个角色,与他演对手戏的苏三的扮演者便是周南。  那时候,周南还是春明中学的女学生,每天捧着上海《新闻报》追看上面的《啼笑因缘》连载,这一次与偶像同台,无疑让她感到既意外又惊喜。她在台上拼尽全力演出,使出十八般武艺,生怕在张恨水面前露怯。那天,天生一副好嗓子的周南出尽了风头,扮相妖娆婀娜,嗓音甜美圆润,赢得了满堂喝彩。

从这天起,这个16岁少女的身影便留在了张恨水的脑海中,再也挥之不去。

从春明女中回来后,张恨水一直坐立不安,闭上眼睛,眼前全是周南轻歌曼舞的身影,躺在床上,耳朵里回响的也是周南低回婉转的唱腔。  犹豫了几天,张恨水再也经受不住相思之情的折磨,鼓起勇气给周南写了一封信,夹在一本自己写的小说《春明外史》里,寄到春明女中。

他在信中写道:“送给周淑云**。下面还写一个,很想听到你的高见。如果是有什么看法,请你于周末到北海公园那个茶肆里面来,我们面谈。”  他为这次见面找了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满怀期待地等待着对方的回音。

张恨水没有想到的是,另一端的周南自那次同台以后,同样也对他心生情愫,念念不忘。接到他的来信后,她差一点儿兴奋地喊出来,抱着信,一直在那里傻呵呵地笑。平静如水的心,被激起了千层浪花。

那个周末,周南早早地来到北海公园,等到张恨水赶到约定的地点时,她早已静候在那里。

秋天的北海公园气候宜人,美丽的自塔高高地耸立在绿色变淡了的丛林之上,蔚蓝色的天空澄澈而高远,秋风缓缓吹过,枝叶轻斜,飘落了一地落叶。张恨水和周南荡舟湖中,侃侃而谈,越聊越投机,两人之间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这之后,张恨水和周南频繁约会,公园里,剧院中,长廊下都曾留下过二人的身影。随着了解的深入,张恨水越发觉得周南就是自己想要相伴一生的人,而周南也陷入了对张恨水的深深爱恋中,难以自拔。

又一次,两个人相约外出,怀揣情思的男女一反常态,相视而笑,缄默不语。在沉静了半晌之后,周南突然问张恨水:“我们能够永远在一起吗”  这句突如其来的表白击中了张恨水的心思,令他欣喜不已。然而,考虑到自己的现实,他沉默了,面对眼前情真意切的女子,他将自己已有两房妻子的实情如实相告。  哪知周南并不以为意,她说,她愿意做他的外室。  也许,真心爱一个人的时候,名分真的也就不重要了。为了爱,什么都可以不在平。  1931年的冬天,相识仅两个月后,张恨水与周南在北京正式结婚。

那一年,他36岁,她16岁。她嫁给了他,在一个女人花开最美的年纪。  婚后,张恨水和周南一起研习唐诗、绘画、书法,两个同样热衷京剧的人,时不时地来上一段,张恨水伴奏,周南配唱,琴瑟和鸣,其乐融融。周南的到来,使张恨水过上了向往已久的才子佳人式的婚姻生活。婚后不久,周南诞下一子,取名张二水。  1935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张恨水安排家人迁居到安徽,躲避战乱,只身前往重庆,投身抗战小说的创作中。周南放心不下丈夫,带着儿子,不畏艰险奔赴重庆与张恨水团聚。一路上,她躲避了枪林弹雨,甚至连续两天水米来进,终于来到了爱人的身边。  在重庆,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度过了艰苦却温馨的八年生活。他们居住在“文协”的三间茅屋中,下雨时,屋里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盆子碗罐。周南学会了操持各种农活,亲自下地种菜、养猪。张恨水经常要写作到深夜,周南相伴在左右。

患难夫妻情更深,在这段艰难的抗战时光,两个人的感情比以往更加深厚、坚韧。  1946年,周南全家迁回北京定居,颠沛流离的生活刚刚结束,还没有来得及充分享受这静谧时光,1948年底,张恨水突患中风,丧失了写作能力。一向视写作如生命的张恨水不堪受此打击,整日郁郁寡欢,周南陪伴在他的左右,悉心照料,疏导他的情绪。

1954年,在妻子的精心护理下,张恨水的病情有所好转,他再一次拿起笔,重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  身体单薄的周南却积劳成疾,于1956年罹患乳腺癌。手术后,没有多久病情再度恶化,紧接着做了第二次手术。为了不让丈夫担心,不影响他的工作,她默默承受着病痛的折磨,每天以笑脸迎人,直到卧床不起。此时,张恨水才意识到她已经病入膏肓,遍请名医也无济于事。

1959年10月14日,周南离开人世。

张恨水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他为妻子写下了近百首悼亡诗,常常一个人去妻子的墓碑前静坐着,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他将自己年轻时候和妻子的一张合影压在书桌的玻璃板下,照片上张恨水西服笔挺,血气方刚,周南身着中式长袍,斜偎在丈夫的肩头,静美安闲,即便是 革命 ”时期,他也冒着被批斗的危险,将儿女们藏起来的照片重新找出来,挂在床头,日夜相对。

有生之日的每一天,他都是抱怀着对妻子的无限思念度过的。

1967年2月15日,张恨水在北京逝世,终年72周岁。

这一刻,他终于可以停止对她的想念,在另一个世界与她再续前世未尽的缘。

始终相信这世界上总会有那么一个人,她或他一定会穿越汹涌的人群,一一地走过他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走向你,始终不曾放弃寻觅爱情的希望,怀揣着满腔的热情和沉甸甸的爱,期待着幸福来临的那一刻,始终坚信这世界上总会有那么一个人让你安心。

只是,这通往爱情的旅途,走得好辛苦。

 迟到的故事4

邓飞克接手我们分部的第一个月月底,我做好了工资册,送去给他签字。没等我回到座位上,电话响了,是邓飞克,让我再去他办公室。

“请你告诉我,员工的工资为什么有扣款”

“先生,根据分部规定,员工上班迟到是要被罚款的……”

谈起规章,我对答如流。

他惯常的微笑意外地不见了,一脸严肃地说:“ 员工手册 上没有关于迟到罚款的条款,员工的合同上也没有。”

“并不是所有规定都在员工手册上。”我有点无奈地说,“这是我们自己制定的考勤管理制度,这种临时制度再常见不过了。”

听到这话,邓飞克的脸色变得难看起来,“不!”他提高了嗓音,“难道总部授权分部制定 规章制度 了我在公司十几年,没有一家分部得到过这样的授权!”

“这样的规定还要总部授权这难道不是为了有效地管理公司”

邓飞克对我的置疑没有兴趣,他一再强调分部没有权力发布任何规定,不能超越权限。

“好吧,那您认为应该怎么办这是前任总经理批准的。”

“立即废止,同时清理其他类似的制度!”

一个下午没有听见邓飞克的声音,快下班时,邮箱里传来了他的解决方案:

员工初次迟到,由部门上主管和他谈话,了解迟到原因。

员工再次迟到,由分管部门的副总与他谈话。

员工第三次迟到,由你与他谈话,指出他的行为已经违约,给予口头警告。

员工第四次迟到,由分部总经理与他谈话,给予最后一次改正机会。

员工第五次迟到,表示已经无可救药,直接到你的部门,解除 劳动合同 。

这个方案让我快要昏厥了!亲爱的员工们,请你们千万不要再迟到了,否则,多少个谈话在等着你们,你们不害怕吗估计你们的上司比你们还要害怕呢!

正哭笑不得时,邓飞克的第二封邮件又到了:

 迟到的故事5

他做了一个短暂的梦,梦里重现了一个小时之前的情景。

当时,他正在长途车站门口犹豫,是坐班车还是干脆打的回去呢这一趟出差,反正赚了不少钱,再说,明天是老婆的生日,说什么也不能迟到。他打定主意,向对面的出租车招了招手。

谈好价钱之后,他嘱咐了一句:“麻烦开快点。”

出租车驶上高速公路,车速越来越快。

突然,背后响起一阵呼啸的警笛声,原来是警察在追击歹徒。

歹徒的车横冲直撞,出租车因为来不及躲避,被迫尾了。轮胎摩擦着路面,撞向右侧的护栏。恰在这时,一辆失控的油罐车冲了过来。

出租车陷于一片火海。

意识慢慢恢复,在梦的结尾,他笑出了声:幸亏自己当初选择坐客车回来,此刻已经安全到家了。

眼睛睁开的刹那,他全身一震。

因为他发现,自己竟然在一辆高速行驶的出租车的后座上,背后响起了警笛声。

——刚才,他只是在出租车上打了个盹而已。

 迟到的故事6

小蜗牛要上学,第一天,它早早的就背上书包,去往上学的路上。

可是等它爬到学校,学校早就已经放学了。

第二天,它起得更早了,它爬呀爬,爬呀爬,可是等它爬到学校,都已经是最后一节课了。

第三天,天还没亮小蜗牛就起床了,可是到了学校,大家都已经吃午餐了。

小蜗牛很难过,因为它爬的太慢了。

这时候,小兔子说:“小蜗牛,以后我们一起上学吧!”

小蜗牛听了,高兴的说:“真是谢谢你!”

小兔子笑着说;“不用客气!”

从那以后,小蜗牛再也没有迟到过啦!

 迟到的故事7

“请问,是玛莎吗我是比尔。”

玛莎握住话筒的手颤抖起来。这个电话,她期待30多年了。

1973年,玛莎爱上了穷小子安德鲁,玛莎的父亲坚决反对。得知玛莎怀孕了,玛莎的父亲暴跳如雷,强迫玛莎住到姑妈家,偷偷把孩子生下来(玛莎的父亲把孩子送了人)。其间,安德鲁当兵去了,他写给玛莎的信,都被玛莎的父亲截住并销毁。玛莎与安德鲁失去了联系。

为了摆脱父亲,玛莎去了离家很远的一所大学读书, 毕业 后留在当地做中学教师。玛莎始终未婚。对于她来说,幸福已经逝去,不可重复了,唯一攫取快乐的方式只能是怀念。

玛莎心中有一个不灭的信念,有一天她的儿子比尔会来找她。这一天终于来了。

见面的日子到了。在比尔的那班车进站时,玛莎举起了写着比尔名字的牌子。

其实,不需要牌子,玛莎一眼就认出了比尔,仿佛这30多年她是看着他长大似的。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悲喜交加的眼泪像决堤的水似的奔突而出。不知过了多久,一个小男孩牵着妈妈的手,走过来拉一拉比尔的衣服。

“爸爸,我渴。”小男孩说。

是孙子。玛莎来不及擦拭眼泪,一把抱起了小男孩。小男孩挣扎着从玛莎怀里下来,一边大声喊着,一边朝不远处站着的一个人跑了过去:“爷爷!”

玛莎顺着孙子跑的方向看去。不可能!难道真的是他

比尔搂住了妈妈的肩,“是的,是他。我上周也找到了他,他立即就到了我家。他知道我今天来与你见面,非常激动,一定要跟着一起来。哦,对了,他也一直未婚。”

安德鲁朝玛莎走来,玛莎也缓缓地向他走了过去。他们走近对方,停下脚步,相互仔细端详。时间仿佛凝固。然后,他们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这一年的情人节,比尔参加了自己父母的婚礼。

贯通古今融会雅俗———略谈张恨水小说的艺术特色

程毅中 2005-08-22

今年是张恨水先生诞生110周年,中央文史研究馆和安徽文史研究馆联合举办了一次纪念作品研讨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对张恨水先生的小说所知极少,前两年因为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选,读了他的《小说考微》和《水浒人物论赞》两篇文章,才知道他对古典小说有非常细致独到的研究,对我们研究中国小说史也很有启发。在小说史上,如何贯通古今,融会雅俗,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问题。张恨水先生的作品,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他在创作中借鉴中国古典文学的地方很多,又有他独特的创新。这里只谈几点粗浅的理解。

首先,他的小说采用的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回章,回目由实用性的标题发展为装饰性的对仗,也是中国小说文体的特点之一。他叙事用了很流畅的白话,和传统的小说一脉相承,而回目则写的非常工整雅丽,超过了许多古代的章回小说。张恨水小说的回目注重情节的渲染,多用虚写,不是平实地标示人物姓名和情节要点,显的很富有诗意。古代早期的章回小说,回目由单句发展为对仗,一般人名地名标明要点,如《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放曹操”;《水浒传》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张恨水先生的小说则是用诗的语言来描写场景,如《春明外史》的“月底宵光残梨凉客梦,天涯寒食芳草怨归魂”;“归巷吊英灵不堪回首,寒林埋客魂何处招魂”;《啼笑因缘》的“豪语威风尘倾囊买醉,哀音动弦索满座悲秋”;《金粉世家》的“月夜访情俦重来永巷,绮宴抬腻友双款幽斋”;“消息索哀词人悲秋扇,生涯寄幻影梦老寿婆”。我们注意到,他习惯用九言句的对仗,而且多数用了上五下四的句式,就突破了旧体诗的三字尾的格局,与现代诗人提倡的九言诗相吻合。这是他章回小说的一种新革。

第二,他常在小说中穿插诗词,这是他的一个长处。张恨水先生的诗词写的很好,而他替书中人物拟作的诗又充分体现了人物的个性,各有不同。如《春明外史》中杨杏园与李冬青唱和之作,写的情意缠绵,文才斐然,而在《金粉世家》里为金燕西诗社所邀请的一队假文人所作的诗,却拙劣不通,就令人捧腹大笑了。中国古代小说一向有诗文结合的传统,如唐人传奇,前人归结为“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这个传统也一直保留在清明的章回小说里,如《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葬花词》和海棠社的诗课,林黛玉史湘云的联句,都作为小说人物吟咏性情的作品,对刻画人物的性格大有作用,而不是简单的“有诗为证”的俗套。这些诗词增加了小说的文学性,得到了一部分文人学者的赞赏,对一般读者也起了文艺熏陶的作用。

第三,叙事委婉详尽,情节曲折生动,总的说是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技巧。张恨水先生在《啼笑因缘》的后序中讲到小说的三种手法,一是渲染,二是穿插,三是剪裁。他举了《水浒传》里“武松打虎”、“月夜走刘唐”和“三打祝家庄”的故事为例,说明了渲染和穿插的艺术特征。关于剪裁,他举了《史记》的《项羽本纪》为例。足见他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深刻的修养,因此他的小说引人入胜,风行一时,而且至今还脍炙人口,不是没有原因的。

正如茅盾先生所说的:“三十年来,运用章回体而善为扬弃,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的应首推张恨水先生”。我们注意的是“延续了新生命”这六个字,章回体只是文体上的一个特征,延续与否并不十分重要,而张恨水先生的作品则赋予了新生命,这就和过去章回小说有所不同了。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写出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某些真实内容,并表达了自己的爱憎。另一方面,他的小说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他参照了新体小说的表现方法,在旧文体的基础上逐步地改变自己的笔法。这是一种尊重传统的革新,也就是茅盾先生所说的“善为扬弃”。到后来写《八十一梦》就放弃了章回体的形式了。因此张恨水先生的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407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