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然很想谈谈,这一代年轻人的情感问题。
认识,恋爱,生活,分手,相亲,结婚。这应该可以当成是一个顺序性的东西。两个陌生的男女认识,感觉良好相互喜欢,确定关系。然后生活,工作奔波,考虑结婚。此时,家人介入,金钱,房子,车子,以及生活中的各种无奈和压力,男女选择分手。继而,选择相亲,我不讨厌你,你也不讨厌我,然后,结婚。
倒是想起几年前听广播《中国之声》里的一个节目。说的是一个农村女孩子写了一篇《农村女孩的宿命》,然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那个时候并没有觉得如何,只以为他们是不愿意追求自己的幸福。可是,近期发生在朋友身上的事情,却彻底的让我发现,原来这类的循环式婚姻家庭,在中国还是很平凡的,倒真的如宿命般摆脱不了一样。
朋友和女朋友恋爱三年有余,当交流里面涉及到谈婚论嫁之时,却只因房子的原因而止步。两人的分手不禁让人唏嘘,倒不是不相信他们的爱有多么的不真实。而是发现,在现实面前,再真实的爱也会变得不真实了。朋友的朋友替他诉苦,可是于我而言,只能选择淡漠的认可以及对现实的无奈。
那篇农村女孩的宿命中说,生活在农村的女孩,到这个城市来打工,最后的命运并不是在这个城市寻找自己的爱情,而是回家相亲。呵呵,相亲,这个在中国遗留千年的封建习俗,竟然在高速现代化的社会里,又悄悄的复活了(应该说从没有死亡)。当然,对于单身男女来说,他们也是很能理解的。遂又想起了一个人说的一句话,生活在当下男女的幸福感有多强。其实我觉得,应该改成,当下男女的自主婚姻有多少才对。
想起11年春晚上蔡明主演的那个小品。小品中蔡明演绎的是一个辣妈的角色。虽然最后以其深明大义为结局,可是现实的情况里,有多少家庭的父母会如此的深明大义呢。又或者说他们并非不是深明大义,而是以他们所谓的幸福感来支配着儿女的情感吧,而这也恰恰淹没了这一代年轻人对幸福的追求。
高速发展的中国城市经济,为什么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向了婚姻的困局里呢?是因为社会的还不开明化吗。以前有个放羊娃的故事,震撼了好些人。可是就现实的情况来说,那些奔波在城市里的青年男女们,有几个不是放羊娃式的人物。拼命挣钱,为了家庭,为了生娃,为了娃考上大学,找到女朋友,结婚生子,然后继续考大学,结婚生子。当然,这个世界没有人能否认这个现实的不可违逆性,但是如果这些行为的存在,只是一个机械化的运作,而缺少情感,缺少爱,那么其延续下去又有何意义呢。
中国是一个正在进步的国家,就像现在的中国经济,可是经济的高速发展背后,却是人物意识增长的匍匐爬行。城市与农村极大的文化差异,造就了什么,造就了这个国家的不安,这个国家的人的意识的散漫,缺少信仰,甚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缺少一种生存下去的理由。因此他们玩非主流文化,玩脑残文化。这是因为什么而造成的,我以为,这其实就是高速发展经济后中国大众文化的遗失。又或者说,中国自改革开放发展到现在,已经没有大众文化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可以说为中国崛起而奋斗。而现如今,能让那些年轻人听到的`就只有糜烂,盲目,堕落,谩骂。最后继续一个无止尽的死循环。
很多人觉得,婚姻家庭,可以改变一个人。因为,婚姻家庭可以说是一个人情感的沉淀。无论你多么潮,多么脑残。当你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庭后,你就会考虑到很多事情了。因为你得为你的爱人设置一个好的未来。可是,现如今的情况是什么呢?现如今存在在中国的婚姻家庭,大可以说成是房车婚姻,以及金钱婚姻了。这是一种缺少爱情的婚姻,或者说是一种不需要爱情的婚姻观念。那么,我更愿意称这样的婚姻只是一种附属品,就像购买一个昂贵的LV包一样,嫁给了一个有房有车有钱的人无疑只是为自己的LV包延长了保质期而已。其后果可想而知,摆在中国当下家庭情感问题就像是梦魇般,延伸乃至不可避免。
对于现代的中国男女青年来说,宿命大抵是很难逃脱的吧。我倒是我蛮憧憬西方人对待爱情的那一份真挚,因为我觉得,那才是一种爱的体现,而并非只为车只为房。就像于连的爱,就像维特的爱。虽然两者都存在一种畸形的爱情观念,但是我们无法否认他们对待爱情的那一份执着。而在中国,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是少之又少的。又或者说,中国的大众文化,根本就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存在。
封建主义的门当户对,现实主义的金钱至上。这些无疑都是扣在现代男女身上的重重枷锁。有人问,既然他们相爱,为什么不去追求,爱情是自己的,为什么非要听从父母的安排呢?我想说,那么因为他们从骨子里就已经遗失了追求真爱的那一份勇气了,取而代之的是卑躬屈膝,面对现实。搞笑的是,现代的年轻人接受了这种现实,而对于他们下一代而言,也是要去延续一样。
即是这般,那么在中国又何来情感而言呢?可以用房车来表达吗?少数人的幸福是建立在拥有经济基础上的,而绝大多数人的幸福是建立在追求经济基础上得。好似说到底还是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关的。贫富差距的日渐明显,让中国很多有识之士选择了逃离,可是这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而真正逃离的是什么呢,是这个国家,整个民族的人对自身情感,爱的淡漠,以及无视。
中国现在的年轻男女因为宿命而遗失了爱的信仰,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宿命的存在呢,是中国的大众文化的遗失以及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协和。该如何去构建一个属于中国的大众文化呢?这个我就不知道了,又或者说这是个需要我们共同去研究发现的事情。就像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中国的年轻人是为了中国崛起而奋斗。现在的中国年轻人似乎都在为房车而奋斗的。而这样的房车和养了几只羊、下了几个羊崽子又有何分别呢。
最后记起曾经一个朋友说的话,在这样的社会,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取决于他的理想实现了,目标达到了。而是取决于他有多少钱,有多少女人。如此看来,现在让我去谈论现在年轻人的情感问题,真实羞煞人也。
最近颇受好评的《找到你》,竟然不是说拐卖儿童的事, 而是描述职业母亲的困局,这个职业可以是精英如李捷(姚晨饰)的律师,也可以是低微如孙芳(马伊莉饰)的保姆,抑或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全职主妇朱敏(陶昕然饰)。
女人到底要多努力才能平衡家庭和事业?这个问题可能自从妇女解放以来,一直是一个巨大的课题,只不过依靠广大女性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隐忍求全的自觉才使两性关系相安无事到现在的吧。不要说事业了,对大多数女性来说,只不过是平衡家庭和职业而已,却已然筋疲力尽。
传统思维、社会道德要求女性更好的操持好家务,照管好孩子,但也不能吃闲饭,也要出门工作。哪怕现在社会观念开放了,能够容忍一部分女性婚后做全职太太,但一旦变故来临,像剧中的朱敏,还是会遭受“吃闲饭”的评价,自己全职为家庭的付出的代价被一笔抹杀,连抚养自己孩子的资格都会被剥夺。而且现在好多全职太太都有不低的学历和能力,如果不是为了家庭,在职场中应该也能够做得风生水起的。
作为女性,特别是知识女性,教育已经给她们打开了一扇窗,男女平等的思想已经融入她们的思想当中,但现实又堵住了她们的出路,不平等的现实使她们身心交瘁,而且无处诉说。同一个男人,作为老板时,希望女下属随时能够加班,而作为丈夫时,却希望你能够在他回家时已经做好热汤热饭。身在职场中的女性,真的是要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杀得了病毒、斗得了小三。劳累一天回家,男人可以沙发上一坐,用报纸、电视,甚至游戏进入放松状态,而女人一般都会自觉围裙上身,奔向厨房。如果晚上还要陪孩子作业、聊天、玩耍,更是疲惫不堪,天长地久,肯定没有精神陪老公风花雪月,日常话题也是柴米油盐的粗糙,把两性之间该有的细致、柔软也都生生的弄粗糙了。
换一个人结婚,婚姻生活就会好吗?观察周围的家庭,真的未必。每个男人都有不同的特点(未必是缺点),这个外表中庸点,但会料理家务,那个赚钱多点,但陪家里人的时间少点…… 笼统而言,大凡三年以后的婚姻,不论是男人对女人,还是女人对男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抱怨,平凡生活的日常总会磨灭最初对婚姻的期待,这还不算第三者插足、或亲人遭遇不幸等重大变故对婚姻的影响。有人会说,这就是生活。对,这就是生活,但对我们来说,都是猝不及防。我们在学校里只学了数理化,但对如何组建家庭、如何处理婚姻关系一无所知,全靠在社会大学自学。在这所大学里,原来的智商、学历不是关键因素,取得好成绩的大都是男女双方能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婚姻关系。
有研究现代文学史的人在作家范围内归纳出这样四种婚姻,一种是没有道德的婚姻,下场相对凄凉,如郭沫若;第二种是有道德无感情的婚姻,如老舍,这样的婚姻不能支撑重大变故;第三种是有道德也有感情的婚姻,但缺少理解,这样的婚姻稳定,但可能缺少乐趣或充满不甘,如沈从文;第四种则是包含全部的道德、感情与乐趣,如钱钟书和杨绛,他们成了彼此的灵魂伴侣,代表了最美好的爱情。当然,这也是从大家能够看到的表面归纳的现象,实际上谁知道呢,各人的婚姻有各人的内情,只不过,我们,特别是女性,当然希望拥有第四种婚姻了。
总而言之,观察人生幸福的大多数女性,她们幸福最大的基石在于内心的充实和自信,不要把婚姻作为人生幸福必需的要素,得之我幸,不得亦然,愿所有的女性都能够有合适的婚姻,有幸福的人生。
“谁爱我,我就爱谁”的情感观在当今社会中并不被广泛认可和支持,这种情感观存在很多弊端和问题。
首先,“谁爱我,我就爱谁”的情感观可能导致情感不真实、没有深度和意义。如果我们的恋爱只是为了回应对方的爱意而选择走在一起,那么我们的感情很难真正发展和深化。这种非真实的关系很容易出现矛盾和裂缝,最终导致痛苦和心理创伤。
其次,“谁爱我,我就爱谁”的情感观容易导致我们追求安全感和依赖性。如果我们只是因为害怕孤独或者失去了自我价值感,就选择了一个不真正爱我们的人做伴侣,那么我们的恋爱就已经没有自由、真实和幸福的基础了。这种情感观也容易导致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和情感寄托在别人身上,很容易在分手或者遭受拒绝时受到创伤和打击。
最后,“谁爱我,我就爱谁”的情感观可能导致我们对爱情和自我价值的错误理解和定位。如果我们认为爱只是单向的、无条件的付出,而不是基于相互欣赏和尊重的平等关系,那么我们很难在恋爱中实现真正的幸福和成长。同时,如果我们不能独立获得自我价值感,而只是把自己的价值寄托在别人身上,那么我们就会失去自我认同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体来说,“谁爱我,我就爱谁”的情感观并不是一种健康和可持续的情感观。在选择伴侣和建立恋爱关系时,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价值观念,也要更加理性和成熟地思考和处理恋爱问题。只有通过互相理解、尊重和支持,以及共同的奋斗和成长,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