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的读后感

理智与情感的读后感,第1张

理智与情感:作者:(英)简·奥斯汀。类型:爱情/哲理。本文作者:愿咸与恒。

这部作品还是奥斯汀一贯的风格,轻松幽默,嬉笑怒骂之间写尽人情世态,用诙谐的语言讽刺那些自私自利,谄媚无耻的人。

这部作品的原名叫做《埃莉诺与玛丽安》,书中的埃莉诺代表的就是理智,玛丽安代表的事情感,作者通过这两姐妹的对比,向读者传导了自己的情感价值观。

埃莉诺是大姐,玛丽安是妹妹,两个人还有一个小妹妹。母亲是她们的父亲的继室,三姐妹的上面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约翰,故事一开头,三姐妹的父亲就死了,临终前托付约翰要好好照顾她们姐妹几个,约翰本来还愿意给她们每个人一千英镑,但是收到了他的太太范妮的枕边风,一同对话下来,约翰成了铁公鸡,一毛不拔了(好现实)……

而后呢,因为老庄园的主人死了,母女四人感觉自己成了外人,这个家已经不属于她们了,反你也总是给她们脸色看,于是她们就赶紧找了一处房子,搬走了。

来到了巴登庄园,认识了约翰爵士,约翰爵士热情好客,他的夫人冷漠缺乏活力,只是非常礼貌(总觉得书中的人物如此形象啊),总而言之夫妇两个还是非常不错的,比起他们的哥哥嫂子来。

另外,还有另一个人,布兰顿上校,为人正直,但是年龄比较大了,有三十五岁了,他并不掩饰自己对玛丽安的爱慕,但是玛丽安觉得两个人根本就不可能,在他的面前一直表现出一副“尊老爱幼”的姿态(呵呵)。

作者在一开始就已经写作姐妹两个人的性格特征,埃莉诺冷静、睿智,习惯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喜怒不行于色。妹妹玛丽安个性直爽,热情开朗,对于情感无所顾忌,感觉上更像是一个天真单纯的少女一样。反正埃莉诺处处为母亲和妹妹着想,是他们两个人的军事。而她们的母亲也不过是年长一些的玛丽安罢了。

然而,范妮的弟弟爱德华是一个善良的青年,与埃莉诺相爱。两个人的恋情相对比较“冷漠”,这一点经常遭到玛丽安的不解,她以为爱情一定要轰轰烈烈,平静如水的感情她觉得死气沉沉。爱就要爱得死去活来(反正这个观点我不同意,个人还是赞成埃莉诺)。

但是来到巴登庄园,埃莉诺自然要与爱德华分离,何况爱德华的母亲根本就不喜欢埃莉诺,对她们姐妹两个都非常讨厌,埃莉诺意识到自己与爱德华的感情注定要受到阻碍,但是却没有表现出更多的忧虑,一切的无奈只能够自己去承担。

不久之后,玛丽安也遇到了她的“白马王子”,一个长得非常帅,又热情精力充沛的公子威洛比,邂逅依然是英雄救美,两个人很快就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了,但是埃莉诺并不十分感到高兴,她觉得威洛比的真实人品有待考证,自己不能够像母亲和妹妹一样听凭自己的情感摆布,而无视理智的呼唤,埃莉诺一直在冷静观察。

不久之后威洛比离开了,两个人难分难舍。玛丽安一直是一副相思病的样子,简直是有些为了爱情而爱情(这句话的意思比较难懂)。而她们的生活并不寂寞,因为很快,又有一个人将要到来……

斯蒂尔姐妹,姐姐名叫安妮,妹妹名叫露西。姐妹两个都庸俗不堪,只会用奉承来讨好别人,借机达到自己的目的。

埃莉诺姐妹很不喜欢她们两个,但是斯蒂尔姐妹总是往他们两个人身边凑热闹,她们只能冷淡应付。但是这并不是最严重的,露西找了一个机会,告诉埃莉诺自己与爱德华早已订婚,埃莉诺吃惊不已,但是证据确凿无法否认,露西借机示威。

埃莉诺失恋了,但是没有人知道,因为她没有告诉任何人,露西要求她保守秘密,埃莉诺虽然觉得露西不仁,但自己不能不义。埃莉诺只能一个人默默的承受失去恋人的痛苦,没有人来安慰她,事实上玛丽安还觉得姐姐比自己幸运得多,做梦也不会想到埃莉诺心中的煎熬。

埃莉诺的决定是用理智来控制,甚至压抑情感,她没有失态,用冷漠平静的态度来反击露西的攻击。

不久之后,埃莉诺和玛丽安一行人随詹宁斯太太(约翰爵士的丈母娘)来到了伦敦,玛丽安一心希望可以见到威洛比,她果然如愿了,在一封又一封的情书寄出无果之后……一次舞会之上,玛丽安看到威洛比与另一位**手挽着手,并且分明威洛比在刻意逃避着她,玛丽安回来就病倒了。

威洛比写来了一封信,告诉之前她和玛丽安的“恋情”只是一场误会,玛丽安伤心不已,整日哭泣,詹宁斯太太也一直指责威洛比的负心。事情终于真相大白,威洛比找了一位富有的**结婚,抛弃了玛丽安(他和玛丽安也并没有事实上的婚约)。玛丽安整天用痛苦来折磨自己,不论埃莉诺如何安慰,事实上埃莉诺自己也承受着失恋的打击,但是她还要来安慰妹妹,为妹妹的不争气而痛心。

而这个时候,布兰顿上校来访,告诉了威洛比的“光荣事迹”,之前他就曾经与一位私生女私定终身,但是之后又抛弃了那位姑娘。埃莉诺暗自庆幸,感到威洛比和玛丽安此生无缘是她们的幸运。

玛丽安在得知了威洛比的事情之后终于有些醒悟,逐步归于平静。而两姐妹的哥哥约翰也来到了伦敦,兄妹相见,客套一番自然避免不了,约翰向两姐妹一味哭穷,好像唯恐她们管他要钱似的(什么人性)。

爱德华的母亲也来到了伦敦,斯蒂尔姐妹也来了(好热闹啊)。一群人开展了一番正面交锋,玛丽安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定要维护埃莉诺,不惜顶撞爱德华的母亲(一个老巫婆),因为爱德华的母亲趋炎附势,嫌贫爱富,为了贬低埃莉诺不惜故意抬高平庸的斯蒂尔姐妹(那副嘴脸我仿佛历历在目)。

露西想要提前和自己未来的婆婆搞好关系,于是就到范妮的家中做客,一开始她的谄媚奉承的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范妮很快就对她赞不绝口(找到同类了,呵呵),但是好景不长,安妮透露出了露西与爱德华私自订婚的事情,结果暴风骤雨来临了……

爱德华的母亲逼迫爱德华解除婚约,爱德华不和那个富家**结婚就算了,居然还找了这样一个没有钱的女孩(不光无钱还无德呢),绝对不能够接受,爱德华拒不屈服,和母亲断绝了关系,母亲把留给他的遗产给了他的放荡弟弟罗伯特。

有趣的是,这个时候,一向对埃莉诺并无好感的范妮一干人倒是觉得爱德华和埃莉诺在一起更让人接受一些(早干嘛去了!)。

埃莉诺要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向布兰顿上校求助,帮助爱德华成婚(呜呜……)。与此同时,玛丽安也终于明白了自己姐姐的忍辱负重,坚强理智,她悔恨不已,为了自己的懦弱无能,为了自己对埃莉诺的冷酷无情……玛丽安终于振作了起来。

玛丽安受了风寒,很快病重,埃莉诺心急如焚,盼着母亲赶紧来到。这个时候,威洛比却突然到来,向埃莉诺说明自己的“苦衷”,他并非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只是缺乏毅力,他真的爱上了玛丽安,但是做不到抛弃荣华富贵的生活,只能够为了金钱而牺牲自己的婚姻。但是他甚至希望自己的妻子死去……从而和玛丽安再续前缘,这一点让埃莉诺无法接受(谁都不能够接受的)。

埃莉诺对他并非完全痛恨,甚至有了一丝丝同情,她觉得一个人受到了社会的影响,不能够摆脱奢华的习气,最终只能够悔恨。然而玛丽安和他终究还是不合适的,因为一个贤惠的妻子,未必比得上舒适的生活(至理箴言)。

玛丽安终于康复了,让所有的人,尤其是布兰顿松了一口气。两姐妹的母亲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她觉得布兰顿是一个很好的人。玛丽安在听到了威洛比的告白之后也终于释怀,决心向埃莉诺学习。

这个时候,传来了费勒斯(爱德华姓费勒斯)先生结婚的消息,埃莉诺突然内心无比失落,虽然早已有所准备,但是当这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她还是很伤心很伤心。就在她伤心的时候,爱德华到来了,他只有一个目的,来向埃莉诺求婚。

原来,露西嫁给了爱德华的弟弟罗伯特。而两个人如何相识相爱(真的相爱过吗),露西是了何种手段使罗伯特这个放荡公子爱上自己,露西的为何要抛弃爱德华(这一点显而易见,因为罗伯特有了爱德华的财产),种种一切,成了一个谜了。

这一切对于埃莉诺都不重要了,她的心中只有,幸福,幸福,等待终于有了结果。虽然前途依然还要受到爱德华母亲的阻碍,但是只要有真心的爱,什么都不可怕。

两个人婚后过着平静的生活。而爱德华的母亲,之前虽然气愤露西的可耻行径,但是架不住露西的讨好功力段位太高,最终还是承认了露西,并很快的喜爱上了她,埃莉诺依然不受待见,但是这又有什么要紧的?露西和范妮争风吃醋,露西和罗伯特的婚姻也并不十分幸福(究竟如何读者都可以想见)。

两年之后,玛丽安终于嫁给了布兰顿,做了一位全心全意爱自己丈夫的妻子。威洛比得知之后虽然伤感了一段,但是该怎样还是怎样,自己的快活日子也没有受到什么影响(终究不是真爱,或许这才是生活的真实)。

大家都各得其所了,埃莉诺和玛丽安依旧和未出嫁之前一样和睦。

在这部小说当中,作者写的还是一种财产与婚姻之间的关系。为了财产和抛弃爱情无论如何也是不可取的,除非你愿意做威洛比,当然我相信,在真实的生活当中,很多人做了威洛比,但是也有很多人,爱的只是一个人,不是他(她)的钱,不愿意用自己的婚姻作为交换,那么这种人无疑是值得敬佩的。

书中写的自私自利的约翰和范妮夫妇,爱八卦的詹宁斯太太,昧着良心趋炎附势的露西,缺心眼儿的安妮,都是如此活灵活现,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人情世故的画卷。

理性的角度来说,自己是永远支持埃莉诺的,因为她的睿智与勇气,还有隐忍。但是也许……有时候自己的感性放纵一下,也会赞同玛丽安的恋爱观,觉得人生在世,如果为了世俗的目光而去牺牲爱情的烈焰,那么无疑是不值得的,反正总而言之吧,用理性去控制情感比较好,情感不能够放纵,否则带来的,就不会是快乐了。这一点,无论是威洛比,还是玛丽安,都是受害者,因为因果,因为人总要想想后果,如果不能够承担那么放纵的后果只能是悲剧。

只能说基本描述了吧简·奥斯汀(Jane Austen)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她用独特和细腻笔触创作出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自己却终身未婚。喜欢看《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爱玛》的影迷不要错过了,影片《成为简·奥斯汀》将解开她的情路历程,而且这部**的风格就如同那些根据奥斯汀小说改编的影片一样。 只不过,《成为简·奥斯汀》将重点描写,放在了奥斯汀的生活经历是如何促使她写出那些浪漫的小说的。把一位当时信手涂鸦完成的作品现在被公认为经典名著的作家的生活改编成**,是很冒险的一件事情。在这么多年以来,出现过各种各样简·奥斯汀小说的**版本之后,能够拍摄一部关于她自己真实世界的**,这样看上去是再好不过的一件事情。 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奥斯丁小传:奥斯丁,1775年12月16日生于斯蒂文顿乡一教区牧师家庭。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奥斯丁一家爱读流行小说,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她少女时期的习作就是对这类流行小说的滑稽模仿,这样就形成了她作品中嘲讽的基调。她的六部小说《理智与感伤》(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斐尔德花园》(1814)《爱玛》(1815)以及作者逝世以后出版的《诺桑觉修道院》(1818)和《劝导》(1818),大半以乡镇上的中产阶级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爱情婚姻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反映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风貌。作品中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丁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http://baikebaiducom/view/84527htm

Elinor Dashwood - The nineteen-year-old eldest daughter of Mr and Mrs Henry Dashwood and the heroine of Austen's novel Elinor is composed but affectionate, both when she falls in love with Edward Ferrars and when she comforts and supports her younger sister Marianne

Marianne Dashwood - The seventeen-year-old second daughter of Mr and Mrs Henry Dashwood Marianne's spontaneity, excessive sensibility, and romantic idealism lead her to fall in love with the debaucherous John Willoughby, though he painfully spurns her, causing her to finally recognize her misjudgment of him After this turn of heart, she ultimately marries her long-standing admirer, Colonel Brandon

Lucy的名字你打错了。

Lucy Steele - Mrs Jennings' cousin and a sly, selfish, and insecure young woman She has been secretly engaged to Edward Ferrars for four years but she ultimately marries his brother, Robert, once Edward is disinherited

Edward的名字你也打错了。

Edward Ferrars - The sensible and friendly older brother of Fanny Dashwood and Robert Ferrars Edward develop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Elinor while staying at Norland and ultimately marries her, after he is freed from a four-year secret engagement to Lucy Steele

Colonel Brandon - A retired officer and friend of Sir John Middleton who falls in love with Marianne Dashwood and acts kindly, honorably, and graciously towards the Dashwoods throughout the novel

John Willoughby - An attractive but deceitful young man who wins Marianne Dashwood's heart but then abandons her (greedily) in favor of the wealthy Miss Sophia Grey

埃丽诺是达什伍德家的大女儿,是个感情丰富、理智丰富的姑娘。从故事的一开始,就表明她比她的母亲和姐姐更聪明和理性。埃丽诺细心、体贴、聪明。无论是他爱的爱德华还是他恨的露西,她都能在众人面前彬彬有礼。而且,不管埃莉诺是好奇还是喜欢或不喜欢这个话题,当大家一起讨论的时候,她总是保持一定的冷静和思考的心态,既没有表现出异常的过度关注,也没有让大家觉得她是一个让人失望的角色。一切,埃丽诺总是那么有分寸,那么得体。

此外,她是一个善良的女孩,善于从别人身上寻找优点,为别人着想。至于詹宁斯太太,虽然她的行为充分表明她缺乏头脑,但埃丽诺总是在朋友和姐妹面前谈论她的热情、慷慨和公正。为了让詹宁斯太太在伦敦的家中过得舒服些,不受玛丽安的嘲笑和冷漠,也为了玛丽安的缘故,她同意接受邀请,和姐姐一起去,尽管她自己并不愿意去。以上这些都说明了埃莉诺的理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是一个缺乏感性的人。相反,埃丽诺像她的妹妹一样,有一颗情绪化的心,但她更善于控制它。不管爱德华发生什么事,她对他的爱从未改变。她并没有因为爱德华不健谈、沉闷、抑郁、每个人都批评他而抛弃他。这证明了埃莉诺不仅理性,而且有一颗感性的心,理智、善良和智慧是她独特的魅力。

玛丽安相比姐姐埃丽诺要感性得多,她很聪明,但太多愁善感了,玛丽安会有一种悲伤,对爱情总是有着浪漫的幻想,总想嫁给一个人品出众,风度翩翩的男人,对待感情永远追求的轰轰烈烈的浪漫。感情的表达是如此直接和明显,以至于詹宁斯太太多次取笑它。与埃莉诺不同,玛丽安与她在社交生活中的感受非常相似。她对自己喜欢的人非常热情和关心,对她不喜欢的人,即使是最起码的礼貌也很难做到。她总是冷嘲热讽,一脸冷漠。

当玛丽安被威洛比抛弃,在她骄傲的情感观的控制下,她陷入了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几乎失去了自己的生命,给她的朋友和家人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痛苦。这是过于情绪化的缺点。但尽管玛丽安感情缺乏理性的缺点,她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女孩。玛丽安聪明机智,有正义感,面对自私狡诈势力的攻击,总是立刻给予不礼貌的反击。她爱读书,思想丰富,不同于缺乏常识的普通人。玛丽安非常爱她的母亲和姐妹。无论她是过度情绪化,还是她被教训,最终变得理性,她都不希望她的朋友,尤其是亲戚,因为她而感到痛苦和焦虑。并且,在变得理性之后,试着去弥补因为过于情绪化而造成的伤害。

1高尔基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反映了高尔基是如何在苦难中成长的,非常有名。

2简奥斯汀

简奥斯汀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神职人员母亲虽出生名门,但在简出生时巳是没落简是家中的第七个孩子,年幼的简生活在一个贫困但却是幸福的家庭内她跟其它女孩子一样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爱好读书,有读不完的书是她最大的满足从爱读到动手写著作她把所有时间乃至青春都用来了写作,她一生曾遭遇三个男人的爱情,但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可以说她几乎没有真正遇到她的至爱在那个女人以婚姻来作为交易的生活环境中,她以一个乡间女子少有的敏锐洞穿了一个社会在她四十二的生命中分别写出了[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等震惊世界文坛的著作

3洪战辉

12岁的他就不得不面对命运带给他的不幸,但是家庭的变故,生活的艰辛,并没有把他压垮,相反,他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撑起了风雨飘摇的家,把一个和他毫无血缘关系的妹妹含辛茹苦地抚养长大。每当他撑不下去时,他从没有放弃,在他身上,体现的是一种责任,对家庭的责任。

关于李安的名人故事

 20岁才能看懂**,38岁才拍第一部商业**,45岁才对父亲说:“我找到职业了!”50岁还经常为不知如何拍戏而哭泣。2013年2月,59岁的华人导演李安,凭《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二度拿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被问及成功的经验时,他以一贯的慢强调说:“我笨,笨让我时刻警觉,充满斗志,关键是,笨让我慢下来,而**需要慢心态!”

 老爸的笨儿子

 1954年,台湾屏东小学老师杨思庄挺着7个月的大肚子,急急下楼,一不留神摔倒在楼梯上。巨痛袭来,丈夫李升将她送往医院,检查表明,大人伤得不轻,但孩子没事!杨思庄惊叹孩子好皮实!李升则担忧,该不会是脑袋不灵光,感受不到痛吧!一语成谶,孩子生下来后,果然反应慢,说话慢吞吞,行动慢吞吞,身高变化也极为缓慢,任凭李升夫妇求医问药也无济于事。

 这个取名叫李安的孩子,反应慢不说,性格还特别倔。小学一年级时,一次跟父母到别人家做客,他不跟这家的小孩玩,却盯上了他的狗。大人们说话正欢的时候,突然听到李安一声惨叫,冲出来看时,狗死死地咬住了李安的头部。父母魂飞魄散,将狗打走,而李安的眉骨处和脸颊已经被狗尖利的牙齿刺穿,血流满面。

 主人家十分过意不去,不明白平日里十分温和的狗,为什么突然野性大发,他们活活地将狗打死。李安听说狗死了,便跑到埋狗的地方竖起了一根棍子,主人问为什么,李安说:“我来把棍子还给它!”

 原来,那天狗坐在一根棍子上,他奇怪那是根什么样的棍子,便去抽,狗却以为遭到攻击,所以张口就咬。狗主人伤心地说:“这狗相当于我们半个儿,你早说啊,我们以为它得了狂犬症才打死它的!”

 被冤死的狗,在李安脸上留下了两个疤,脸颊处的疤痕歪打正着,凹进去像个酒窝,以后只要听别人说:“李安,你酒窝真好看时!”,他都会冷冷地纠正:“是疤!”

 李安读初中时,在中学当校长的李升,费钱费力,对儿子进行各方面的培养,然而李安成绩差到极点。一直到磕磕绊绊上了李升当校长的台南高中,李安都看不出有什么理想,他不仅在家里不跟父亲说话,在校园里看到他,都远远地绕开走。

 高考的时候,李安果然没有考取。李升强硬地逼着他复读。他给李安请来家教,一对一辅导。其中辅导数学的,是一个年轻老师,他喜欢艺术,经常跟李安一起听古典音乐,有一次,还带他去看瑞典导演拍的**《处女泉》,第一遍,李安没看懂,然后再去看一遍,李安还是不懂,问老师什么是表演。老师举例:表演,就要装,装得越像真的,就越是好戏,生活跟戏相反,越装别人越讨厌你!李安疑惑道:“我从来不装,也没人喜欢,难道我过的不是生活?”老师觉得他问得有意思,这孩子只是看上去笨,思维倒很奇特。

 但第二次高考,李安的数学居然只考个067分!李升失望透顶,老师也难以置信,而李安连生气的机会都不给大人,他消失了,让大家上天入地寻找,好不容易找到时,他对快急疯的李升说:“我要去学戏,学表演!”

 虽然,李安考上了戏剧学校,李升却感到很伤心。有一年暑假,李安参加了环岛巡回公演,累得又黑又瘦。父子俩吃饭,李升就开训:“什么鬼样子,巡演跟跑江湖耍马戏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好好读书,将来当戏剧教授?”李安回应:“戏里边,爸爸打儿子,如果一个耳光下去,儿子马上认错,就不算好戏,要看好戏,儿子就不能认错,就是要跟爸爸吵,然后再冲出去,我如果什么都听你的,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好戏看。”

 李升气得直瞪眼,杨思庄赶紧安抚丈夫,觉得至少李安和他们恢复对话了,身高也长了不少,反应是慢点,不过为了理想还是很能吃苦的。

 妻子的笨丈夫

 1977年,服过兵役,谈过一场失败恋爱的李安,违背父命,申请到伊利诺伊大学戏剧系就读。一次留学生聚会,大家讲起申请留学的经历,李安说他邻居家的孩子读的是伊大,说戏剧系有一栋很大的剧院,非常神秘,就是为了看这个剧院,李安才申请到这来读表演的。

 一个叫林惠嘉的台湾籍女生猜李安肯定去过剧院了,哪知李安回答说:“还是没有,我没想过到美国来,是要用英文表演的,而我的英文刚够上市场买个菜,所以压根没有分到表演组,而是导演组。”林惠嘉听了发笑,于是好奇导演课的内容。李安说:“我不知道,我是来学表演的,为什么要听导演课?”林惠嘉觉得这人真够笨的。

 好在林惠嘉是一个特别的女孩,学生物药学的她,认为李安像显微镜下的细胞一样,每一点细小的变化,都会真实地表现。她爱上他笨笨的努力和真诚。恋爱后,李安的笨拙可没少带给她麻烦。在他终于想清楚了要去纽约学**导演后,两人便有了离别,这还不说,李安玩命地学习,学到兴奋处,不管是凌晨还是深夜,都会给林惠嘉打长途电话。

 林惠嘉在电话里批评他吵了她的瞌睡,他承诺不再打,但下次依然如故。弄到后来,林惠嘉接他的电话,都只“哦哦”地回应。1985年,李安向林惠嘉求婚,但婚后,李安一直没有拍片的机会,刚开始,他还经常谈理想,窝在家里写剧本,到后来就发展到只知道做饭带孩子了,好不容易变开朗的性格,又逐渐自闭。到38岁时,李安已经吃了6年软饭了,大度的林惠嘉也着急起来了,一方面,做药物研究收入并不高,她独自养家特别艰难,另一方面,李安经常长时间发呆,这样下去,他不垮也要疯掉。

 看在他曾拿出过两部优秀毕业生作品的分上,圈内的朋友帮忙,帮他谋了个副导演的差事。不料在片场,李安只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思考,一句话都不说,想得太投入时,连走路都横着走,不是撞倒东西,就是撞到人。而当他认为想明白了时,就找到导演,说这个情节应该这样处理而不是那样,下个镜头应该怎样等等,说到激动处,恨不得将导演从椅子上拉起来,自己一屁股坐下去。

 很快他被降格成帮忙看器材的。然而,李安胆小,一次到纽约东部一栋大空屋去帮人守夜,周围治安不是太好,他吓得直哆嗦,生怕抢匪闯入抢劫,此后再也不干守夜的活,接着去干剧务,负责挡围观的人,李安面相不凶,身材跟高大的美国人相比,十分悬殊,所以他的挡根本起不到威慑的作用,一次一个非裔女人见他走过来,凶他:“敢挡?我找人揍你!”李安乖乖走开。再后来,李安沦落成做苦力了,拿沙袋、扛机器,有点技术含量的事,都没有他的份了。

 1990年,李安创作的剧本《推手》获得台湾最佳剧作奖,他获得了40万奖金,他决计用这笔钱拍**。但钱远远不够,为了节约成本,布置场景时,他把自家的家具全部搬了去,并向林惠嘉保证说,保证完璧归赵。但是他后来在导戏过程中,却导出了一场家庭冲突,让演员把那些家具砸了个稀烂。因为家里连吃饭的桌子都没有了,又挨了林惠嘉一顿臭骂。

 1991年,**《推手》拍摄成功,可如同李安对细胞完全不懂,林惠嘉对**也不懂,她根本不知道金马奖是个什么玩意,骂李安说:“你得奖我也这么过日子,不得奖日子照样过,什么戏不戏的!”她甚至也不知道柏林的金熊奖是什么级别,所以当李安第二部独立《喜宴》柏林拿奖时,半夜接到他报喜讯的电话,她照样训斥他,吵了她的瞌睡。

 李安挨了妻子的骂,也不争辩,反而头脑冷静下来,去争取更大的成功,这以后每次得大奖,他都回家求老婆骂一骂,说是做收心操。

 圈内的笨导演

 李安出名了,1994年,美国**公司想找他翻拍名著《理智与情感》。李安做了许多努力,让制片人相信他能行。1995年,这部**在英国开拍,阵容非常可观,男演员是休·格兰特,有学问不说,当时还红得发紫,女演员是艾玛·汤普森,毕业于剑桥,刚刚得过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还是当红编剧。

 **开拍后,场面根本不受控制,不仅不断有人跟他理论甚至争吵,休·格兰特还完全不听安排,要他站东,他偏站西,李安一说话,他就搞怪,摆明不把他这个华人导演放在眼里。艾玛因为是**的编剧,非常自负,根本容不得李安对剧本做任何改动,甚至连用来拍**的马,也极不配合,不断地放屁,演员们好不容易入戏,它屁一放,现场又十分混乱。

 拍摄进展非常缓慢,预算不断增加,**快拍不下去时,恰逢李安一个朋友前来探班,这人完全是圈外人,对**不懂,但看了毛片后,他对李安说:“你把格兰特放到其他演员对面去拍,而不是让他们并排表演!”李安不懂得何故,但是死马当活马医,就照办了,结果格兰特果然听话了,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

 李安不解,问朋友,对方说:“这还看不出来吗,他就是讨厌你把他当普通演员看待,明星要讲明星的味,他永远享受视觉的焦点,不愿意跟人并排表演,你只琢磨**,不琢磨表演**的人,这怎么行呢?!”朋友甚至还帮他对付了那匹爱放屁的骏马,那马就是吃了不对路的食物,肠胃胀气才那样,而李安居然连这种基本的生活常识都没有。

 因为面对的都是人中精英,戏拍到最后,李安唯一把握的原则是慢,让自己慢工出细活,让别人没法挑剔。结果,**拍出来后,叙事风格也慢,情感的克制和释放都拿捏得很好,倒是很符合原著的精神,成了一部低投入高收益的经典作品。**成功上映后,李安才确定自己在这条路上可以走得更远,他给远在台湾的老父亲发去短信:“我认为,我找到可以做的职业了!”

 2001年,一部加拿大作家杨马特尔的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风靡全世界,许多制片人和导演,都盯上这部小说,但是直到2009年,都没有人能将它搬上银幕,因为小说除了讲奇幻的海上漂流经历外,还包含深奥的宗教和哲学故事,拍摄它既要先进的技术,又要深刻的内涵,有人断言,这是一部最难影像化的小说,不可能拍成**。

 可总有人想挑战不可能,福克斯**公司的制片人吉尔·内特就是一个,他找到同样喜欢挑战不可能的李安。两人一拍即合,草签了协议后,李安即兴冲冲率领一班人马,来到台湾台中的水湳机场,开始在这里打造全世界最大的全自动波浪装置水槽,以模拟各种海上环境,包括平静无波的海面和波涛汹涌的海上风暴。

 水上摄影棚开建后,他又带领另一拨人马,前往印度海选男主角,为了找到心目中的带有笨笨纯真的少年,他花了6个月的时间,面试了3000人,才找到了理想演员苏拉。

 李安带着苏拉回到台湾,午夜,电话响起来,是监制盖布勒,她说:“大佬们决定退出,停止拍摄吧!”李安猛拍脑袋,这才想起自己签的是临时协议,最终拍摄方案还得有福克斯公司的两个主席拍板。而这两个大佬认为这部前期水上拍,后期要高精尖3D制作的**,很有可能超支。

 李安傻了眼,演员苏拉说:“你说过的,派不仅是靠本能活下来,更靠信念活了下来,他不相信也不接受严酷的现实,所以才没有精神崩溃,你要我做派,你自己也要做派才对。”李安连连称是,立即买机票飞往洛杉矶,说服福克斯两主席跟他进放映室,给他们看了沉船戏片段和苏拉的试镜片段。片子看完后,两个主席说:“你把7000万美元的预算再砍点,我们就同意!”倔强的李安说:“如果两位愿意再追加3000万,将会看到更好的片子!”

 最终他很牛地带着1亿的预算,开始了新的拍摄征程,直至最后斩获高票房以及2013年的奥斯卡大奖。

 得奖后,李安不止一次地表示,自己是个笨人。他说:“这绝不是谦虚,我没有天分,只有傻劲,**需要傻劲。在这个世界上,像我这样的,傻傻地努力,笨笨地坚持的人不少,幸运的是,上帝最爱这样的笨小孩。”

;

那可多了:

☆英国文学名家名著

《贝奥武甫》(Beowulf)是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一首英雄史诗,古英语文学的最高成就,同时标志着英国文学的开始。史诗的第一部分讲述瑞典青年王子贝奥武甫来到丹麦,帮助丹麦国王赫罗斯加杀死了12年来常来进行夜袭的巨妖格伦德尔及他的母亲;第二部分简述了贝奥武甫继承王位,平安统治50年。后来,他的国土被一条喷火巨龙蹂躏,老当益壮的贝奥武甫与火龙交战,杀死火龙,自己也受了致命伤。

杰弗里·乔叟(GeoffreyChaucer,1340-1400)是英国文学之父亲和前最杰出的作家。主要作品有《坎特伯雷故事集》等。作品的主要特点是主题、题材、风格、笔调的多样性及描写人对生活的追求的复杂性。他的代表作品是《坎特伯雷故事集》(TheCanterburyTales)不仅描绘了31位朝圣者的各个社会阶层,而且也反映了他们各自叙述故事的不同风格,读者广泛,对后世影响很大。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喜剧、悲剧和历史剧。他的剧本至今仍在许多国家上演,并为人们所普遍阅读。莎上比亚的作品文才横溢,创造的喜、怒、哀、乐场面使人印象深刻,历久难忘。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奥赛罗》(Othello)、《哈姆雷特》(Hamlet)、《麦克白》(Macbeth),《李尔王》(KingLear);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AMidsummerNight’sDream)、《威尼斯商人》(TheMerchantofVenice)、《无事生非》(MuchAdoaboutNothing)和《皆大欢喜》(AsYouLikeIt)等。此外,历史剧《亨利六世》(HenryVI)三部曲,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andJuliet)也都很受欢迎。《哈姆雷特》叙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替父报仇,杀死篡夺王位的叔父的故事。《哈姆雷特》里“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的成为经典台词。《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因家族间的世仇而不能联姻结果自杀的故事,揭露了封建制度的残酷无情,同时,歌颂了青年男女纯洁坚贞的爱情。

济慈(Keats,1795一1821)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出身贫苦,作过医生的学徒,后来才以写诗为业。他对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不满,希望在一个“永恒的美的世界”中寻找安身立命之处。他的诗歌以文辞声调之美著称,在艺术上对后代的英国诗人影响很大。主要作品有《伊沙贝拉》(Isabella)、《夜莺颂》(OdetoaNightingale)和《秋颂》(ToAutumn)等。

雪莱(Shelley,1792一1822)是英国浪漫主义的重要诗人。他生于贵族家庭。他既创作了富于政治思想性的诗,也写了很多优美的抒情诗,特别是爱情诗,显示了不羁的想象,瑰丽的色彩和动人的音韵,这些使他成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他的主要作品有《麦布女王》(QueenMab)、《致英国人民之歌》(SongtotheMenofEngland)、《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Unbound)和《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等。《西风颂》里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IfWinters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成为妇幼皆知的诗文。

华兹华斯(Wordsworth,1770-1850),18-19世纪之交英国浪漫主义运动最伟大和最有影响的诗人。他和克勒律治(SamuelTaylorColeridge)、骚塞(RobertSouthey)三人组成“湖畔派诗人(theLakePoets)”其作品的主题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1813年他接受政府长期津贴,1843年又被封为桂冠诗人。他的主要作品有《抒情歌谣集》(LyricalBallads)、《水仙》(Daffodill)和《序曲》(ThePrelude)等。

笛福(DanielDefoe,1661-1731)是英国小说之父。59岁时发表的成名小说《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Crusoe)出版后立即成为家喻户晓的畅销书。随后,他又写了《辛格顿船长》(CaptainSingleton)、《摩尔·弗兰德》(MollFlanders)、(大疫年日记)(aJournslofthePlagureYear)等小说。《鲁滨逊飘流记》是根据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塞尔扣克的航海遇险、流落在荒岛上并独居4年才获救的真实故事,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作品。主人公鲁滨逊是笛福理想中的英国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他富于冒险精神,依靠个人的劳动和智慧力量克服自然界的种种困难。这对于否定普通人作用的封建社会来说,是有进步意义的。

简·奥斯丁(JaneAusten,1775一1817),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她是乡村牧师的女儿,一生住在乡间。写过六部小说,多以乡间生活为背景,更以婚姻问题为中心题材。她的作品情节结构精密紧凑,人物描写深刻生动,戏剧场面精彩,对话巧妙。主要作品有《理智和情感》(SenseandSensibility)、《傲慢与偏见》(PrideandPrejudice)、《曼斯非尔德花园》(MansfieldPark)、《爱玛》(Emma)等。华人导演李安(AngLee,1954—)于1995年导演的外语影片《理智与情感》获当年美国奥斯卡(Oscar)最佳剧本改编及最佳女演员奖。

夏洛蒂、爱米丽和安妮姐妹(Charlotte,EmilyandAnne)三人出身贫寒,幼年丧母,不得不在慈善学校度过童年。夏洛蒂38岁才结婚,次年去世。两个妹妹终生未嫁。夏洛蒂的代表作《简爱》(JaneEyre)是她的自传体小说,小说问世后立即产生了巨大影响。小说坦率而热情地塑造了同自己的天生欲望和社会地位发生冲突的妇女。爱米丽的《呼啸的山庄》(WutheringHeights)被誉为第一部社会革命小说。安妮的小说具有平静力和现实性,也得到了一些评论者的称赞。

查理·狄更斯(CharlesDickens,1812-1870),19世纪英国伟大的小说家。幼年家贫,曾作徒工,成名后仍接近贫苦人民。一生创作辛勤,留下了20多部小说,包括《匹克威克外传》(PickerwickPapers)、《雾都孤儿》(OliverTwist)、《双城记》(ATaleofTwoCities)、《艰难时世》(HardTimes)和《大卫·科波菲尔》(DavidCopperfield)等。狄更斯的小说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写景叙事真切而又富想象,既有尖刻的讽刺,又有幽默的夸张。

沃特·司各特(SirWalterScott,1771一1832)是英国19世纪初浪漫主义时期的著名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他的主要成就是历史小说。《艾凡赫》(Ivanhoe)是他的代表作,它以12世纪的英国为背景,描写当时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和在上一世纪征服了英国的诺曼人之间的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和穷苦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它通过各式各样的人物和错综复杂的情节,展开了一幅描绘中世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斯蒂文森(RobertStevenson,1850-1894))是英国著名的冒险故事和散文作家。他的作品种类繁多,构思精巧,其成熟小说富有独创性和力量。他写了一系列以苏格兰为背景的小说,如《黑箭》、《绑架》、《巴伦特雷的少爷》等。他的成名作《金银岛》(TreasureIsland)是男孩们爱不释手的好书。

约瑟夫·康拉德(JosephConrad,1857一1924),英国航海家和小说家。他出生在俄国的波兰人家庭,康拉德是他的笔名。他自幼向往海上生活,先后在不同的商船上工作,担任过水手、大副和船长等职务。他在海上传奇式的经历给他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的作品有《黑暗的中心》(TheHeartofDarkness)、《吉姆爷》(LordJim)等。《黑暗的中心》写船长马洛指挥一艘汽船沿刚果河深人非洲寻觅文明的故事。这部书表现了文明与原始的对立,在许多地方对殖民上主义表示不满。

哈代(ThomasHarday,1840-1928)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后一位和最重要的小说家。一生以英国南部小镇为背景写了很多“威塞克斯系列”(theWessexnovels)的小说,主要有:《德伯家的苔丝》(TessoftheD’Urbervilles,被改编成有影响力的**)、《无名的裘德》(JudetheObscure,被改编成有感染力的**)、《还乡》(TheReturnoftheNative)等。小说中充满了悲观主义(pessimistic)的人生观和宿命论的思想。

维吉尼亚·吴尔夫(VirginiaWoolf,1882一1941),英国现代女作家。她对小说的写作形式曾作出独特贡献,也是当时最优秀的评论家之一。她在伦敦的住地布鲁姆斯伯里成为文学中心,座上客都是当时著名作家和文人。维吉尼亚的小说着重写人物的内心世界。主要作品有《到灯塔去》(TotheLighthouse)、《远航》(TheVoyageOut)、《奥兰多》(Orlando)和《黛洛维夫人》(MrsDolloway)等。《黛洛维夫人》是吴尔夫早期的佳作,写黛洛维夫人一天24小时之内的生活。情节简单,风格特点是抒情、深邃、细致。用“意识流”(streamofconsciousness)这一创作方法深刻细腻地描绘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个性及弱点。

DH劳伦斯(DHLawrence,1889-1930)是当代英国文学的一位大师,著名的现代派作军代表之一。他在创作上摒弃了英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语言质朴、句子结构简单,大量使用淳朴的生活语言。他在作品中揭示了人性中的本能力量,并辛辣地批评了现代工业社会。他一生写了10部长篇小说,其中最伟大和最有代表性的是《虹》(TheRainbow)和《恋爱中的女人》(womeninLove)。其他作品包括《恰特莱夫人的情人》(LadyChatterley’sLove)、《迷失的少女》(TheLostGirl)和《儿子与情人》(SongsandLovers)等。

萧伯纳(GeorgeBernardShaw,1856-1950)英国剧作家、政论家。他接受过柏格森、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思想,又攻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1884年他参加了“费边社”,主张用渐进、点滴的改良来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暴力革命。在艺术上,他接受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影响,主张写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1933年2月17日,乘“不列颠皇后”号轮船到上海访问中国。

萧伯纳的文学始于小说创作,但突出的成就是戏剧。《鳏夫的房产》(Widower’sHouse,1892),《华伦夫人的职业》(MrsWarren’sProfession,1894),《芭芭拉少校》(MajorBarbara,1905)、《伤心之家》(HeartbreakHouse,1913)、《圣女贞德》(JoanofArc,1923)、《苹果车》(TheAppleCart,1929)等。其中《圣女贞德》获得空前的成功,被公认为他的最佳历史剧,是“诗人创作的最高峰”。

萧伯纳杰出的戏剧创作活动,不仅使他获得了“20世纪的莫里哀”之称,而且“因为他的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精神,其令人激励和讽刺往往蕴含着独特的诗意之美”,于192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奥斯卡·王尔德(OscarWilde,1854—1900)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著名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在牛津大学学习期间受到了沃尔特·佩特等人审美观念的影响,并接触了新黑格尔派哲学、达尔文进化论和拉斐尔前派的作品,这为他之后成为唯美主义先锋作家确立了方向。王尔德曾经因为同性恋而成为当时同性恋社群的一个文化偶像。对他的审判是英国司法史上

和文学史上著名的案件之一。主要作品有: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ThePictureofDorianGray,1891年),童话集《快乐王子和其他故事》(TheHappyPrinceandOtherTales,1888年),戏剧《少奶奶的扇子》(LadyWindermere`sFan,1892),《帕都瓦公爵夫人》(TheDuchessofPadua,1893年),《莎乐美》(Salomé,1893),《理想丈夫》(AnIdealHusband,1895)。

詹姆斯·乔伊斯(JamesJoyce,1882-1941),爱尔兰意识流文学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文学生涯始于1914年开始创作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Dubliners)。《尤利西斯》(Ulysses)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被誉为20世纪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之首。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主人公,苦闷彷徨的都柏林小市民,广告推销员利奥波德·布卢姆(LeopoldBloom)于1904年6月16日一昼夜之内在都柏林的种种日常经历。小说的题目和内容源出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奥德修斯(Odysseus)和荷马史诗《奥德赛》。通过大量细节描写和意识流手法构建了一个交错凌乱的时空,语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具有现代史诗的概括性。长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的画像》(APortraitoftheArtistasAYoungMan)有强烈的自传色彩,主要描写都柏林青年斯蒂芬&S226;迪达勒斯如何试图摆脱妨碍他的发展的各种影响——家庭束缚、宗教传统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去追求艺术与美的真谛。长篇小说《芬尼根守夜人》(Finnegan’sWake以都柏林近郊一家酒店老板的潜意识和梦幻为线索,是一部用梦幻的语言写成的梦幻的作品。

福斯特(EMForster,1879-1970),英国小说家、散文家。生于伦敦,毕业于剑桥大学。他摒弃了19世纪人们喜爱的繁缉辞藻和复杂的细节描写,采取更为流畅自如、更加口语化的写作风格。主要作品有《霍华德庄园》(Howard'sEnd)、《印度之行》(APassagetoIndia)、《最长的旅行》(TheLongestJourney)、《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RoomwithaView)和《莫里斯》(Maurice)等。《霍华德庄园》是福斯特的成名小说,已拍成**,搬上银幕并获得奥斯卡奖。故事讲述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和自由想象力的玛格丽特和追求商业利益而濒于精神崩溃的亨利结婚,玛格丽特把亨利带回到以前的旧居,希望重建想象力与土地的联系。

约翰·福尔斯(JohnFowles,1926-),英国小说家。1950年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在希腊、法国和英国教学。他的作品把心理描写和社会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他的第一部小说《收藏家》出版后,立即受到读者欢迎。除此之外,他还写了《占星家》、《法国中尉的女人》(TheFrenchLieutenant'sWoman)等。《法国中尉的女人》被改编成为**,描写19世纪中叶的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三角恋爱故事。

威廉·戈尔丁(WilliamGolding,1911-1993),英国当代最受拥戴的小说家之一,毕业于牛津大学,做过中学校长、大学讲师、演员,航海员和音乐家。一生创作了10多部小说,主要有:《蝇王》(LordoftheFlies)、《遗产继承人》(TheInheritors、《金字塔》(ThePyramid等。《蝇王》是部虚构小说,讲述了一群不受文明与社会道德束缚的孩子在热带荒岛上蜕化为野蛮人的故事。小说因为探究了童心的泯灭与人性的黑暗于198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人的理智是不受感情支配的,人的理智中常常包含着伤害感情。不为感情所理解、对感情十分残酷的思想。〔俄〕列夫托尔斯泰:《童年少年》

全是理智的心,恰如一柄全是锋刃的刀,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印度〕泰戈尔:《飞鸟集》

有些东西应该看得比快乐更重要,没有一个人是会满足于以一个小孩子的理智而度过一生的,哪怕这种做法是快乐的。〔英〕罗素:《西洋哲学史古代哲学》

理性是有目的的行动。〔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序》

理智是一种不能约束爱情的东西。〔法〕莫里哀:《恨世者》

理性是唯一附加于人类、为人类所专有的认识能力〔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生活条件愈是受到规律限制的人,他一定愈会排除意外事件。〔瑞士〕莱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

要想让一切都服从你,你就必须首先服从理智。〔古罗马〕塞内加:《致鲁西流书信集》

没有情感的理智,是无光彩的金块,而无理智的情感,是无鞍镫的野马。〔中〕郁达夫:《理智与情感》

冷酷无情的理智是一把除了捣毁之外毫无用处的锤子,它有时就像冷酷的心一样有害和可憎。〔法〕儒贝尔:《格言集》

当理智在堡垒中小睡时,偏见或许可以被信赖守卫外围工事。但理智若沉睡不醒,偏见就会迅速竖起自己的大旗。〔英〕威廉德普蒙德:《学术沟题》

人的理智并不是干燥的光,而是有意志和感情灌注在里面的,由此便产生了可以称为“任意的科学”的科学。〔英〕弗培根:《新工具》

理智的工作仅在于认识这世界是如此,反之,意志的努力即在于使得这世界成为应如此。”〔德〕黑格尔:《小逻辑》

理性涉及第三维即深度,它触及到事物和过程的本质。虽然理性不能同生活的实践目的分开,它却不是一种仅仅用于直接行为的工具。理性的功能是认识、领悟、把握,通过全面认识事物来使自己的主观与事物相符。〔德〕弗洛姆:《人的潜能和价值》

没有经验,便没有理性;没有理性,我们便是听凭偶然来引导的一群瞎子。〔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

理智不能用大小或高低来衡量,而是用原则来衡量的。〔希腊〕爱比克泰德:《谈话录》

听从理智的人会走人歧途。因为缺乏坚强意志而不能掌握理智的人,会成为理智的奴隶。〔英〕萧伯纳:《革命家箴言》

永远挑近捷的路走,那就是有理性的人。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要按照最合适的理性。〔罗马〕马可奥勒利乌斯:《沉思》

给人类指引方向的永远应该是理性,但情欲和软弱往往取代理性,篡夺了它的统治地位。〔英〕切斯特菲尔德:《给儿子的信》

一个不易产生嫉妒的人,一旦被人煽动,就会糊涂到极点,像印度人一般糊涂,把一颗比他整个部落更珍贵的珍珠随手抛弃。〔英〕莎士比亚:《奥塞罗》

人类用以支配自己命运的工具都是迟钝的,最锐利的工具是理性。〔美〕C范多伦:《许多有才智的人》

脱离自觉,任何观察或理性的施用都是不可思议的。〔俄〕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健全的理性造成健全的行为。〔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

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苏〕高尔基:《高尔基文集》

人的理性像马背上的一个醉汉,从这一面扶起又向另一面倒去。〔德〕马丁路德:《神曲》

理性世界应被看作是一个伟大而不朽的存在,它不断创造出必然性事物,同时它也因此使自己成为偶然性事物的主宰。〔德〕歌德:《歌德文集》

人有两种能力是千金难求的:一是思考能力;一是按事情轻重处理的能力。〔美〕卡耐基:《人性的弱点》

不建立在理智上的偏见不能通过争论来消除。〔英〕约翰逊

倘无理智,也就不可能有德行。〔法〕蒙田:《人生随笔》

人最初有感受而不能知觉,接着用一种被搅动的不安的心灵去知觉,最后才用清晰的理智去思索。〔意〕维科:《新科学》

头脑是一身的主宰,身体失去了主宰就连禽兽都不如了。〔法〕莫里哀:《情仇》

没有理智的支配,任何事物都不会持久。〔希腊〕昆图斯:《亚历山大大帝的丰功伟绩》

理性必须一只手拿着原则,拿着那些唯一能使符合一致的现象成为规律的原则,另一只手拿着自己按照那些原则设计的实验,走向自然,走向自然请教,但不是以小学生的身分,老师爱讲什么就听什么,而是以法官的身分,强迫证人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德〕康德:《〈纯理性批判〉第二版序》

君子不管遇到什么烦恼也不会失去理性,灰心丧气,始终保持着人的尊严。〔日〕武者小路实笃:《人生论理性与本性》

冷静、质疑是理智的筋骨。〔美〕汉密尔顿:《里德哲学笔记》

理性永远在我们眼前,而自然法则却一般是通过一种辛勤的探索才能提到的。〔德〕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理性的优越并不在于一个大而无当的空洞名词(非物质性),而在于它的力量,它的广大的应用和洞彻的理解力。〔法〕拉美特里:《人是机器》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运用理性。〔英〕博克:《蒙田蒙田的人文主义》

理智的声音是柔和的,但它在让人听见之前决不会停止。〔奥〕弗洛伊德:《幻想的未来》

当剧院失火时,理智的人和惊慌失措的人都同样清楚地预见到了火灾,不过,理智的人采取可能减小灾祸的行为,而惊慌失措的人反而使灾祸扩大。〔英〕罗素:《我的信仰》

理智是经验阅历的成果。它潜伏在人身内部,如同火藏在石块内部,两块石头相撞,就迸出火花,人的经验阅历越多,理智就越增长。〔阿拉伯〕伊本穆格发:《卡里来和笛木乃》

理性也许能教导某些资产阶级的美德,但它不能造就英雄或圣贤。〔西班牙〕M乌纳穆诺:《人生的悲剧意识》

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逊的容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美〕克莫利:《门》

贫穷、严寒、饥饿、风雨和疾病是使我们不忘世之常理的监察和警卫。〔美〕爱默生:《日记》

如果你要一切事物听从你,你就得听从理智。〔罗马〕塞内加:《致卢齐利乌斯书信集》

贤哲的人只是受到运气的微小的帮助,而他的理性则给他最大的福利;他享受这些福利并且终身享受。〔古希腊〕伊壁鸠鲁:《著作残篇》

理性就是意识确知它自己即是一切实在这个确定性。〔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社会的理性取决于个人的理性,而个人的理性不仅取决于某些生物的资质,还取决于环境的连续性、正常性和规律性。〔美〕托夫勒:《未来的冲击》

自我意识的理性,依照内部和外部压抑征服并塑造了历史性的世界。〔美〕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

当人运用自己的智力时,他就是世界的财富。当人放弃了理性并且成为盲目信仰和消极服从的信徒时,他就成为一切动物中祸害最大的动物。〔英〕葛德文:《政治主义论》

理性生活是一切终极价值的所在地。〔西班牙〕桑塔亚那:《理性生活》

理性是一种不可理解的直觉。〔西班牙〕桑塔亚那:《理性生活》

理性是激情的奴隶,而且只应该是激情的奴隶。〔英〕休谟:《人性论》

我们对未来的最大希望是,理智——科学精神、理性——将最终统治人的心灵。〔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教程》

理性是人的避风港,同时是他的祸根。〔美〕弗罗姆:《追寻自我》

理智者人心之妙用;理性者人心之美德。后者为体,前者为用。梁漱溟:《人心与人生》

使人类异乎兽类的在于理性。〔英〕托马斯莫尔:《莫尔及其乌托邦》

不管是在最快乐、最惬意的时候,还是在最忧愁、最恼火的时候,理性是用以镇住各种坏脾气的唯一要素。〔英〕笛福:《鲁滨逊飘流记》

理性,使我们能够计算结果。〔英〕马尔萨斯:《人口论》

理智会促使每一个人去追求大众的幸福,作为获取和确立个人幸福的手段。〔英〕葛罗夫:《旁观者报》

非理性的每次狂乱都将使理性之友强大,并表明理性是人类唯一的真正朋友。〔英〕罗素:《怀疑论集》

只有理性才能教导我们认识善和恶。〔法〕卢梭:《爱弥儿》

理智的人面临危险,会急中生智,可以说,比平时更聪明。〔法〕司汤达:《巴黎修道院》

理智底破产与崩溃,精神从此便堕入哀苦的深渊中,一蹶不振。〔法〕罗曼罗兰:《米开朗基罗传》

品格是行为的要素,一个有品格的人,即是一个有理智的人。〔德〕黑格尔:《必须学会限制自己》

理智是一切力量中最强大的力量,是世界上唯一的自觉活动着的力量。〔苏〕高尔基:《意大利童话》

不用理智是很难生活的。哪里用了理智,哪里的事情就搞得好。〔苏〕高尔基:《我的大学》

生活中成功者的成长不是靠运气,而是一切源于理智。〔美〕约翰加德纳:《自我恢复》

人类的心由三个部分构成,那就是智力、理性、热情。别的动物也都具有智力、热情,理性则只有人类才有。〔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断片》

他制造热情而自己不动热情,这是人和动物的区别。〔英〕菲尔丁:《文艺理论译丛》

理智的最后一步就是意识到有无数事物是它力所不及的。〔法〕帕斯卡尔:《思想录》

理智既经唤醒,推理便活跃起来。〔法〕雨果:《海上劳工》

如果理性被迫感到反悔,那就会陷入绝望。〔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对于任何事物,用理智从来不能像用经验理解得那样好。〔俄〕索菲娅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夫人日记》

一个人的个性都有它自己的一套。理智也会被它牵着鼻子走。〔美〕索尔贝娄:《赫索格》

理智是经验阅历的成果。人的经验阅历越多,理智就越增长。〔阿拉伯〕伊本穆加发:《卡里来和笛木乃》

理性独自治理,是一个禁锢的权力……〔黎〕纪伯伦:《先知论理性与热情》

人的理智并不是干燥的光,而是有意志和感情灌注在里面的……〔英〕弗培根:《新工具》

凡是有理性的人,都不会认真对待那些荒谬绝伦的事。〔英〕狄更斯:《圣诞故事集》

无理性不一定不理智。〔美〕刘易斯纳米尔:《个性与权力》

应该信赖自己的理智,从生活的合乎情理的现象出发。〔苏〕马卡连科:《教育诗》

全是理智的心,恰如一柄全是锋刃的刀,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印度〕泰戈尔:《飞鸟集》

一个人的理智和良知像是一个直言诤谏的朋友。〔法〕罗曼罗兰:《罗兰小语》

在我们以不同方式航行的生活之海中,理性是罗盘,情感是大风。〔英〕蒲柏:《论人》

逻辑只是理智,感情往往是良心;前者是从人类本身来的,后者是从天上来的。〔法〕雨果:《九三年》

人的理想粉碎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己主义。〔德〕海涅:《最后的日子》

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傻子和骗子:傻子就是人的情感,骗子就是人的智慧。情感之所以愚蠢是由于它直率、真实、不会装模作样;可是不装模作样又怎能生活下去呢?〔苏〕高尔基:《因为烦闷无聊》

不能使感情与理智分离,否则你的生活就会变成一连串不叮思议的偶然现象,而且你也会毁灭。〔苏〕高尔基:《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世上本来有富于思想和富于感情的两种人——推理的头脑和感觉的心情。前者造成了以行动著称的人——将军和政治家,后者造成了诗人和梦想者——一切艺术家。〔美〕德莱塞:《嘉莉妹妹》

理智跟爱情是压根儿不相干的。他爱上的那个女人的推理到底正确不正确、那没有关系。爱情是超越在理智之上的。〔美〕杰克伦敦:《马丁伊登》

你们的理性与热情,是你航行的灵魂的舵和帆。〔黎〕纪伯伦:《先知论理性与热情》

地位会使人失去理性。〔法〕福楼拜:《写给莫泊桑的信》

人们应当以理性来面对一切。〔德〕贝多芬:《贝多芬语录》

人的情感,人的理智,这两重灵性的发达与天赋,不一定是平均的。有些人,是理智胜于情感,有些人是情感溢于理智。〔中〕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理智与情感》

太感情化的人,命运多坎坷;太理智化的人,一生多寂寞。〔中〕汪国真:《年轻的季节》

任何情绪的波动都是对心灵的破坏,要么是缺乏理性,要么是蔑视理性,或者是背叛理性。〔古罗马〕西塞罗:《辩论集》

理智可以制定法律来约束感情,可是热情激动起来就会把冷酷的法令蔑弃不顾。年轻人是一头不受拘束的野兔,会跳过老年人所设立的理智的藩篱。〔英〕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感情和理性,两者必有一个受屈。〔法〕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当有了明确的思想,或者智力占优势时,一切感情力量就会大大失去威力。〔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人的理智是不受感情支配的,人的理智中常常包含着伤害感情。不为感情所理解、对感情十分残酷的思想。〔俄〕列夫托尔斯泰:《童年少年青年》

感情回答的话永远是快的,理智回答的话永远是慢的。〔苏〕费定:《篝火》

理智是伸展培养,往往可以把情感杀死,而情感的热浪高潮,也容易把理智搅乱。〔中〕郁达夫:《郁达夫文集著书与教书》

情绪不愿意服从理智的调遣,顽固地否认早已恩断义绝再无瓜葛的现实,非要了解对方的一切隐私不可。〔中〕苏叔阳:《故土》

当剧院失火时,理智的人和惊慌失措的人都同样清楚地预见到了灾祸,不过,理智的人采取可能减小灾祸的行动,而惊慌失措的人反而使灾祸扩大。〔英〕罗素:《我的信仰》

不服从理智我们都会成为蠢材。〔法〕帕斯卡尔:《思想录》

理智有时纠正感情匆促作出的评断。〔法〕狄德罗:《狄德罗美学论文选》

理性的本性是一种保证,即保证它不会败给人的感情……〔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教程》

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苏〕高尔基:《回忆高尔基》

当激情无处排遣的时候,当它由于得不到运用而自身熄灭的时候,理智便企图战胜或制服它。〔苏〕伊佐洛图斯基:《果戈理传》

情感必须由理智控制。要做到,必须下一番苦功在实际生活中长期锻炼。〔中〕傅雷:《傅雷家书》

人在感情冲动时常常缺乏足够的理智,或者不承认理智感到的东西。一旦实际生活了,理智感到的东西就变成真理了。〔中〕柯云路:《夜与昼》

适当的悲哀可以表示感情的深切,过度的伤心却可以证明智慧的欠缺。〔英〕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我服从理性,有必要时,我可以为它牺牲我的友谊,我的憎恶,以及我的生命。〔法〕罗曼罗兰:《狼群》

人总归是人,哪怕他有一点儿理智,到他热情奔放,冲破了人性的界限时,理智便很少管用,甚至根本不起作用。〔德〕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

感情与理智发生龃龋的时候,要边排解,边前进。〔日〕夏目漱石:《明暗》

情感与理性平衡所以最美,因为是最上乘的人生哲学:生活艺术。〔中〕傅雷:《傅雷家书》

一个人太少用理智,固然不能应付问题;但太少用感情,也会使生活枯燥冷硬而缺乏彩色。〔法〕罗曼罗兰:《罗兰小语》

理性是世界的灵魂,理性居住在世界中,理性构成内在的、固有的、深造的本性,或者说,理性是世界的共性。〔德〕黑格尔:《小逻辑》

人类理性从其功能上说乃是压抑性的。〔美〕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

以理性来衡量一切。〔英〕博克:《蒙田(散文集)的发展历程》

我们虽可把想象作为自己的陪伴,但必须把理智作为自己的向导。〔英〕约翰逊:《书信集》

肉体的粗野欲望,能使我们堕落为禽兽;有了理智做主宰,就可以使肉欲服从理智。〔法〕莫里哀:《女博士》

一个人永远不应羞于承认曾经做过错事,因为这只不过等于在说,他今天已比昨天更明智。〔英〕斯威夫特:《杂感集》

有理性的人使自己适应周围的世界;没有理性的人硬要这个世界适应他。因此,一切进步取决于那些没有理性的人。〔英〕萧伯纳:《革命家箴言》

对于有理性的人来说,按照天性行事与按照理智行事是一样的。〔罗马〕马可奥勒利乌斯:《沉思》

理智是一切力量中最强大的力量,是世界上唯一的自觉活动着的力量。〔苏〕高尔基:《意大利童话》

应该信赖自己的理智,从生活的合乎情理的现象出发。〔苏〕马卡连科:《教育诗》

我们航行在生活的海洋上,理智是罗盘,感情是大风。〔英〕蒲柏:《人论》

哪里有理性的神态,那里的美就得束之高阁了。〔英〕王尔德:《灵魂的毁灭》

我们在冲动时所做的事,在冷静时就未必敢应承。(英〕司各特:《皇家浩官》

理智一旦产生,支配它们,那便是美德。〔法〕蒙田:《我知道什么呢论经验》

理智稳坐着,握紧缰绳,决不会听任感情脱缰而跑,任其堕入荒谷。〔英〕夏勃朗特:《简爱》

理性并不会无意义地窒息本能,也不会减弱生命的活力,而能最有效地催生这些活力。〔日〕武者小洛实笃:《纯粹理性批判》

理智的人面临危险,会急中生智,可以说,比平时更聪明。〔法〕司汤达:《巴马修道院》

在得失面前均能适度把握自己的人,理智总是伴随着他,在游玩中越是不大发怒和激动的人,越是玩得便利和稳当。〔法〕蒙田:《随笔集》

理智是最高的才能,但是如果不克制感情,它就不可能获胜。〔俄〕果戈理

有理智的教育和培养能带来益处,而失去理智将带来危害。〔古希腊〕苏格拉底

如果理性的成长要继续下去,人的理性能够幸存,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他们的意见,意念和目的就不得加以干预。〔英〕卡尔波普:《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创造理性比创造美德更容易——“理性”意谓预见我们的行动结果,而且有科学式的心灵习惯。〔英〕罗素:《真与爱》

人征服自然和历史世界,使之成为其自我实现的手段,而理性就是通过这种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的。〔美〕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

极少数人有理智,多数人有眼睛。〔英〕查尔斯丘吉尔:《幽灵》

生活中成功者的成长不靠运气,而是让一切源于理智。〔美〕约翰加德纳:《自我恢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422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