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敬畏?敬畏就是人们对待人或事物的一种态度。“敬”是尊敬,仰视的意思;“畏“是严肃,认真,慎重的意思。面对神圣而崇高的事物时产生敬畏的心态,尊敬,尊重中产生惊恐,惧怕的情绪,其实是人应有的本能,敬畏自然,敬畏道德才是根本。
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敬”有“彬彬有礼”“恭恭敬敬”的意思,还指做事严肃认真,免犯错误;“畏”指“担心忧虑”,还形如“战战兢兢”之态。
从内心中出发对其事物既尊敬而不敢逾越界限反而带有些害怕而非亲切
词语分开解释:
敬 : 敬 jìng 尊重,有礼貌地对待:尊敬。致敬。敬重(zh恘g )。敬爱。敬仰。恭敬。敬辞。敬慕。敬献。
畏 : 畏 wèi 怕:畏惧。畏难(n俷 )。畏罪。大无畏。望而生畏。 敬服:敬畏。畏友(使人敬服的朋友)。
敬畏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ìng wèi,意思是既敬重又害怕。
出处
《管子·小匡》:“故以耕则多粟,以仕则多贤,是以圣王敬畏戚农。”
《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史记·鲁周公世家》:“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
唐 韩愈《贺太阳不亏状》:“陛下敬畏天命,克己修身。”
明 宋濂 《寅斋后记》:“公精白一心,上承休德,夙兴夜寐,敬畏弗懈。”
巴金《家》九:“祖父是全家所崇拜、敬畏的人,常常带着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气。”
敬畏感
人对自然、艺术、社会现象产生敬畏感实际上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赋予对象以超验、超人或规范自己言行的力鼍,并进而对之敬畏、膜拜,表现为情感与理智,经验与想象、畏惧与崇拜等多重心理与意识的交织杂糅。
敬畏感往往使人产生一种约束、限制和规范自身行为的神圣力量,并且积淀成一,种心理习俗,起着控制和整合社会的作用,同时也可能禁锢和扼杀个体追求自由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敬畏的对象如果对人并未造成直接的危害而可以转化为艺术形象,敬畏感可以从依赖、畏惧的心理转化成审美的、尊崇的心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