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雪峰的相关点评

毛雪峰的相关点评,第1张

评论重彩新疆 道通大象

——《毛雪峰新疆重彩山水画集》序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几经历史变迁,品类虽同,各有变化。唐有金碧山水,宋有水墨和青绿山水,元有黄公望的浅绛山水,明有仇英的小青绿的山水,但明清多为水墨山水,现代则出现淡彩渲染山水,但仍以水墨为主。当今画坛出现毛雪峰的重彩新疆山水,这绝非一件小事,应当刮目相看!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视觉也发生了转型,在生活节奏愈来愈紧张的这个异化世界里,如何去遥领大自然神秘的回音,表达出诗意、生命、憧憬和情思,这是时代的课题,评论家当应注意到不同时代的这种艺术语言转换的意义。这是我看了毛雪峰近作的第一感受。

一个严肃的艺术家,应十分重视对现实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的提高。对艺术方式的选择,实际上是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是对艺术“场”的选择。生活现场亦即艺术现场。如果想使灵感爆发,获得广阔的自由空间,那就要到对象世界中去感受,去占有自己的艺术世界。这很自然地就要求通过艺术家自己的形式系统去把握自己的这个世界。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地理气候与中原不同,沧桑数变,海水在这里四进四出,形成了以沙漠、戈壁、绿洲和天山昆仑大山脉四大板块构成的神奇独特的地形地貌。用温文尔雅的传统手法和内地画家画山水的办法是画不好新疆山水的。这是大自然逼着画家重新审视他的现实课题。由于新疆的地势高,在夏天的晚上九、十点钟太阳才会缓缓落在地平线以下,地面才开始慢慢变暗,但高山仍然受到阳光的照射,色彩红彤彤的。这在内地是永远看不到的景观。还有,新疆有许多地方是雅丹地貌,色彩光怪陆离,大自然本身所具的色彩就特别富丽多变,这次独特景观在内地生活的画家是无法看到的。过去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于一时应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画家。深入生活并非目的,检验作者的最终尺度是看你的“戏”是从哪个“场”排练出来的,或者说你是否建构起属于自己的艺术“场”。这个“场”就是自己观照的艺术领地,是属于自己特有的艺术世界。毛雪峰出生在大西北,在新疆生活了20多年,如果毛雪峰不生活在新疆,不爱上新疆,不对新疆山水有独特的感受,也很难设想他能画出重彩新疆山水画的,这既是大自然的恩赐,也是画家慧眼识珠。他的“戏”都是从这里排练出来的,自然有别于江南优美雅致的情调,真可谓独树一帜!要实现民族艺术的现代化,某种艺术语言的创新,关键在于你身处在什么“现场”,生活在什么环境。在小桥流水旁边就很难创育出喜马拉雅山式雄伟的语言。把握一种语言就是把握一种完整的生活方式和艺术方式。艺术语言的界限就是作者所占有的那个世界的界限。否则就很难谈创作的自由和风格语言的自立。艺术语言实质上是主体情感的显形,它根植于自己的历史结构和特定的文化环境。

一个画家成功的重要条件是对生活的积累和其自身所积淀的文化底蕴,但仅有积累而没有对生活的独特性敏感,没有找到对这种敏感的独特语言表现,那也不行。只有具备了对自然形色的特殊性的敏感,又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实际上是审美判断,是在文化底蕴支配下的艺术实践。一个当代画家要想事业有成,还必须明确自己的主攻方向,扣住课题,解决课题,有一条合乎逻辑的推进轨迹,在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要保持一贯性,绝不游离于本当解决的艺术本体之外。一旦审美指向定位了,就不屈不从于时尚的压力,也不分心去干扰别人,尽可能地不与别人争论那些本体之外的事情,不在本体以外用功夫,对自己的审美指向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我认为毛雪峰在艺术上能形成自己风格的原因就在这里,这里我还要强调指出的是,有些人画的山水是“画本所有,活本所无”。相反,毛雪峰的山水画却是“活本所有,画本所无”,这种含蕴辩证的一有一无便有了本质的区别。前者无生机,因循于模仿;后者有生命活力,因起于感受和发现,功在原创性和开拓力正是毛雪峰新疆重彩山水画的核心价值所在。画家对于自然美元素的感受经过“迁想妙得”,经过转化、积淀、过滤、不断的提炼升华,最终把自然的生命状态凝聚升华为表情表意的状态,是物我之间完全通达融会,把自然生命与主体生命合成为艺术生命,这才是一种最高的境界。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作为国粹之一的中国画,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是我们得之于前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既要尊重传统、继承传统,还要能走出传统,开拓传统。要以全新的视角把艺术置于当今时代的生活和文化情境中,借助古往今来的一切资源和手段,用独特的、富于个性的艺术语言,在这一片广阔的自由的天地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要站在时代前沿,发时代之先声。上世纪80年代,我曾数次沿黄河流域上溯寻源,往复行程3万公里。所谓大河寻源,实际上是一次精神之旅,是去探寻“以道藏艺,以艺藏道”的奥秘。我还去探险过千里冰川的长江源头,登上喜马拉雅山海拔6000米高处,上过喀喇昆仑、帕米尔高原、巴颜喀拉山和天山,横跨准噶尔和塔里木两大沙漠。如此去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感悟宇宙大生命,从大千世界中间求道,领会那含元报真的元气,以使现代山水画具有一种吞吐古今的气度和文化底蕴,并努力以超迈的新形态与消极遁世的遗风诀别,这是我西探边陲的重大收获,代价很大,收获是建构起了自己的艺术场。

十多年前我又去新疆,曾见过毛雪峰的画,那时他的画豪情激荡,多为急就章,可能是初到新疆时的冲动,画的东西直来直去,虽鲜活而稍感粗糙。经过多年来不断的探研,他逐渐创作出了具有强烈时代特色又不失地域文化底蕴特征的新疆重彩山水,并架构起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体系。明显感觉现 在的火候已到,对艺术本体的认知也更加深入,画严谨而精到,特别是对色彩的运用也更加到位了,这是难能可贵的探索和创造。唐代晚期王维提出“画道之中、水墨之上”的理念,把中国山水画金碧辉煌的色彩给否定了,使水墨画在一定时期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水墨画不借鉴色彩、不重视造型、不重视现实生活、不重视和广大人群的联系。针对这个问题,毛雪峰在笔墨语言上进行了大胆突破,坚持对色彩的切入,以色代墨,浓墨重彩,其作品形成了强烈对比,并注重视觉效应和感情变化,把新疆山水富丽奇诡的色彩和中国画的水墨很好地融合起来,创造出了一种适合表现新疆独特地貌和地域文化的色彩语言,在审美上达到和谐统一。毛雪峰还注意吸取西方绘画的表现技法,将中国画的点、线等基本造型手段与西方的块面相结合。以块面的组合构成空间立体感,充分表现了新疆那独特的沙蚀、风蚀、雨蚀、水蚀性地貌特点和苍茫神奇,壮美雄浑的大美神韵。有些近作如:《天界》、《秋染阿尔泰》、《寂原》、《高山吐乐》、《天地共逍遥》、《一心为祭》、《昆仑紫气》、《洒落的山音》、《天泻》等。画面洗练,单纯统一,色彩典雅富贵,构图饱满,有一种极强的内在张力。手法上也更加的成熟,完美呈现出隐含在沉寂荒凉的大自然深处的精神意象,从自然风情的再现,拓展到了艺术精神的表现,这使我对他的进步与提高感到惊奇!如果他还能唤起当初那种豪情,不是纯理性的,手脚再放松些,还会好上加好。但不管怎么说,他的这部画集是他的超越之作,体现了朝气蓬勃的艺术青春,充满着生活的激情和对新疆真诚的热爱,抒发了内心的强烈感受,是理性思考和感情出发的化合物,展示了可贵的、独具个性的艺术创造力,这使我感到相当满意!艺术追求不是一次性终结,每一次递进,都是一个分号而不是句号。毛雪峰是一位富于创造精神的画家,我想他还有新的不可回避的难题在等待他拿出解题方案。诸如怎样走向现代,如何图式换型,语言怎样转换,有的是要穷其毕生精力才能达到极致的。不过他正在努力,不仅是从民族文化传统中,而且也在从人类文化传统中寻找解题方案,我想这就有可能大器晚成,未知雪峰以为然否?

韶华:湖北省文联主席,中国美协理事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荣誉称号

2010年4月6日于武昌

一个实足豁达的西部汉子,骨子里流淌着的是西部人的豪放与执著……毛雪峰,近些年来中国西部画坛颇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山水画家,二十年来足迹遍及天山南北,致力于新疆山水画的研究探索和实践,是新疆重彩山水画的创造者和开拓者。去 年七月,毛雪峰同被邀请访问台湾,对他的人品与作品更多了一份了解和认识。他的画与他所追求的新疆山水的人文内涵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他坚持以创造性的思维进行艺术实践和探索,“潜心创作的近百幅新疆重彩山水画作品在传统与现代、抽象和写实、水墨与色彩及中西方艺术结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突破。其艺术特点从西部风情的再现拓展到了西部精神的表现,加深了历史的纵深感”。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心脏地带,它独特神奇的异域风光有别于全国任何省区。自上世纪50年代起,国内外众多画家来新疆采风写生,试图用手中的画笔来表现这里的壮美和神奇。然而,大多为走马观花、或是浮光掠影式地描写其表层,而真正能够从新疆神秘文化的角度深入画面的画家并不多见。而毛雪峰深爱西部,置身新疆大漠二十余载;并先后从师舒春光、王文芳、石齐等名师学画多年,具有极深的功力。他不仅是一个天赋极高的人,又肯下苦功。面对新疆的真山真水,二十多年的探索使他的作品不但透露出了“近取其质,远取其势”的范宽风骨,而且又被他注入了现代人的色彩审美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色彩世界观令人神往,其执著开拓创造的精神感人至深。今天,他的画区别于同道逐渐出现于当今画坛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肯定。

新疆的神秘在于它独特的文化和独特的地域特征。这里不仅是中国的古丝绸商道,更重要的是这里早就是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汇地,外来文化也正是经过这里融合吸收后输人中原。长期以来西域文化的神秘,也影响着多个民族的信仰,左右着人们对宇宙世界的看法乃至人生理想的追求和生活习俗的形成。作为一个画家,尤其是新疆山水画家,如果不能够认识到这点,面对新疆的神奇风光,那么就有可能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也仅能从视觉的角度观其外表的美与不美,从而失去对新疆山水那种独特的神秘与厚重感的创造。观雪峰之画可以看出,他在对新疆民族文化上的研究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他把对新疆神秘文化的了解和对新疆自然山水的观察与思考,经主观的提炼加工后转化成画面,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对新疆山水的独特感受,创造出了“新疆重彩山水画”。特别是在借鉴西方色彩的同时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相融合,使新疆山水在他的笔下产生出了那神秘色彩之美与意境之美,从而达到了画面华而不俗、厚重而不刻板的艺术效果。在长期的游历中,毛雪峰饱览了西域的山山水水,并不断地观察、思索和实践。那骄阳似火的红柳,金秋中的胡杨,神秘的寺庙、古堡等构成了画家捕捉生活、提升特色文化的对象。同时,他又从西域民族活泼的服饰和古龟兹壁画中得到启悟,从而大胆地从传统的笔墨中跳了出来,运用斑斓的色彩来装置他所深爱的这方神山圣水。实践证明:他成功了,有了风格,有了收获,在表现新疆山水画众多的群体画家中终于打造出了属于他自己的“新疆重彩山水画”。

在毛雪峰的笔下,西域这方净土不再那么荒寂、那么苍凉、那么春风不度、那么让人望而却步。他给人更多的是一种欢快的心境、明静的色彩及无限神秘的遐想和对西域的向往,其作品与此产生的审美价值正与这个时代人们的文化价值趋向相吻合。在艺术语言的把握上,画家调动了一切新疆的人文之物,如清真寺、古堡、佛洞、骆驼及山间气流、小溪、天上的日月,使画面产生出了天高地阔的神秘自然大景观,给人以见物生情、天地互应的大山大水大气象。雪峰山水画作品,不但透射出新疆的神秘和神奇,而且富有宇宙意识和生命的张力,气势磅礴,雄浑壮美。那一幅幅西域大山大水向你走来,你顿时会产生一种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之感,似乎进入一个静谧而浩渺的时空。在那里,你聆听到远古的回声,感觉到大自然震撼心灵的威力,久久地沉浸在这种神妙莫测的意境之中。

毛雪峰的作品正如他的为人,豁达、开朗和豪放,处处洋溢着西部人的个性和魅力。(塔里木之色)表现了塔里木河与胡杨生生不息的精神。画面壮阔博大而深远。作者采用宽幅大景平远推移式构图使人有俯瞰母亲河胸怀之气势。在色调处理上,画家选取了以红色的壮观色彩统领整个画面,使作品产生了一种宏大壮阔的崇高之美。特别是作者在通过观察实景的过程中并没有失去中国画笔墨的主观追求。在塔河由近至远的处理上,作者恰如其分地将水流作为画面的黑白构成分割,与天相连,使画理与情感达到了艺术表现的统一;近处胡杨与塔河融为一体,强化了塔河、胡杨生命不息的精神;同时阔。他还借用西式构成法与装饰性色调而营造西域山水的大干世界;又合理地摄取了新疆独特的动植物地貌特征,以此强化作品天高地阔的西域神秘风光特点,给人以荡气回肠和身临其境之感。作为中国山水画,在色调的运用、画面的留白,均有着画家自身的艺术语言。这些都是对新疆山水画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毛雪峰的画在创造理念上是超前的,他的画色彩明快而亮丽又不失风雅,同时又赋予了现代人的审美趋向和强烈的时代气息。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毛雪峰的新疆重彩山水画脱离了传承。在他近百幅的作品中我们仍能读到马家窑彩陶、麦积山石窟、敦煌及龟兹壁画的影子。这是他二十多年来对传统文化营养的吸收和对新疆多种地貌特征考察理解提升的结果。

在当代中国画坛,由于功利的从众行为,全国大多画家在画同一种类似的作品。从当下画家及艺术形态上来说,很少有人文个性特征明显的画家与作品。大家知道,中国画艺术作品一旦失去个性,最终也将失去艺术的特性而变为纯实用性的廉价商品。毛雪峰对新疆重彩山水画的探索与实践,体现了他对新疆山水画的深层思考与艺术表现的重新定位。正是对传统文化的执迷。使他在实践新疆山水画创作中得到了艺术的启示,五彩斑斓的彩陶、石窟和民族艺术与新疆山水的多地质、多特征,更与新疆人生存状态上的文化形态一脉相承。在这里,天地、自然、历史、人文与艺术浑然一体。毛雪峰正是通过长期地对新疆民族艺术文化的实践和探索认识到了这些,进而苦苦去追寻的。

新疆古称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其地域特征为大沙漠、大戈壁、大绿洲和天山昆仑大山脉四大板块结构组成,这里的山水不同于传统的山水特质,也不同于现代南北方山水特质。毛雪峰说:“西域山水古代无人画过,现代画过的人也不多,没有现成的画法可供借鉴,也没有前人的路可走。目前新疆山水画的创作不是什么'创新'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创造和发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这是硬道理。我们只有在新疆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上,包容、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艺术的文明成果,自立门户,图式再造,开创新的画法,创造新的笔墨程式和艺术语言。这是我们明确的选择和目标。”

新疆占中国的六分之一,“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毛雪峰坚持认为“一部中国山水画史,不能没有新疆”。因此,创造新疆山水,重振丝路雄风,弘扬民族文化不仅是新疆本土画家的神圣使命,也是伟大的时代对全国山水画家的历史召唤。

毛雪峰的新疆重彩山水画作品正是他今天向社会或中国画坛所作的一次积极探索的阶段性展示。21世纪应是创造的世纪,也是艺术百舸争流的时代。毛雪峰以自己创立的新疆重彩山水画面世、立世、区别于他人,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在当今的中国画坛是值得肯定和可喜可贺的。毛雪峰正值创作的盛年,对新疆这片热土的眷恋,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和内在的动力。随着他知识和学养的积累、生活和艺术的开拓,他的新疆重彩山水画创作必将进入一个更富有时代特征和艺术个性的全新境界。人们将通过他的作品进一步走入他的艺术,走人新疆多彩神秘的山水世界……

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

 请同学们品读第5—6自然段。

 1.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请同学们品读第10—11自然段。

 2.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触觉:写冰窟。特点:温暖。

 备课笔记

 教学提示

 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及对作者的情感的把握。听觉:写风。特点: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视觉:冰体。特点:晶莹洁白;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感受: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明确:第5—6自然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第10—11自然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韵。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请同学们品读第12—14自然段。

 4.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描写了砾石堆和坚冰之下的流水。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异壮美,我们也感受到了造物主的伟力,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以及作者面对如此的美景,内心所生发出的怎样的情感震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赏析句子,感受语言魅力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语句的妙处。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明确:“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明确:“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目标导学二:品味写景,体会作者情感

 作者在写景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想想象,让学生品读课文,标画联想想象的句子。

 1.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想象?

 明确:(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2.这些联想和想象中分别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1)句,“眩晕”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是被眼前的奇伟的景象所折服。赞美造物主的伟大神奇的创造力,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雪山就是大自然的杰作。

 第(2)句,由冰山的裂纹和波状皱褶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雪山以生命,赞颂雪山的神奇,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

 第(3)句,“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小结: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作者又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

 三、板书设计

 

篇二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生动描述各拉丹冬壮美景色的语句,感受作者表达的丰富情感。(重点)

 2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难点)

 3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培养读者对大自然的感情。(重点)

 作者名片

 马丽华,女,山东济南人,原籍江苏省邳州。中共党员。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我。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xx届老舍文学奖。

 背景链接

 作者在1976年进藏,在西藏工作和生活了27年,曾经写过10多本关于西藏人文地理的纪实作品,代表作有《走进西藏》等,她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本文是记述在长江源头的一段见闻的游记。

 词语解释

 黧黑:形容黑。

 砾石: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懈怠:松懈懒惰。

 敦实:结实;粗壮,敦厚诚实。

 腈纶:合成纤维的一种,用来纺织成毛线,布料等。

 流苏:下垂的穗子,装饰在马车、帐幕等上面下垂的穗状物,用五彩羽毛或丝线制成。

 风云变幻:比喻局势的动荡与变化。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接踵,后面人的脚尖接着前面人的脚后跟。

 熠熠烁烁: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地行进。

 漫不经心:疏忽大意,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

 整体感知

 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课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写在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雪峰的尊荣。

 第二部分(3-4):写向各拉丹冬雪峰进发的艰难情景。

 第三部分(5-13):写近观冰塔林看到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14):写在砾石滩上看雪峰时的新发现。

 课文解读

 一、在藏北高原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雪峰,作者的所见、所感是怎样的?

 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气势磅礴,变化多端。

 二、读课文,说说考察的环境是怎样的?请找出相应的描写。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三、负重向各拉丹冬雪峰进发,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历程。在此期间,“我”遇到了哪些困难自然环境恶劣

 1海拔接近六千米,让人气喘吁吁,很不适应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

 住宿环境恶劣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

 身体不适(刚进各拉丹冬)

 1手背生起冻疮

 2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

 3连夜高烧,不思饮食

 4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

 身体不适(在冰塔林)

 1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

 2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

 3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面对这样的恶劣环境,你会想什么呢?你知道作者有什么感想吗?请找出相关描写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困难无处不在,热情始终不减。

 四、作者刚进入冰塔林时,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远眺雪峰壮丽奇观

 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眩晕”的是多变的气候、恶劣的环境、糟糕的身体,更有被冰塔林奇特的美景而陶醉,享受其中。

 “尽情卖弄”贬词褒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任性创造的情态。

 五、读课文,说说冰塔林的美体现在哪些地方?

 1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2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3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句子赏析

 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切割”“雕凿”:拟人化的写法,尽显阳光和朔风的威力巨大、动作精巧,这样导致“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

 放飞想象

 课文最后写到“拍**的那一伙不知又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久久不回来。”,请你发挥你的想象,你觉得他们可能发现了什么?

 深入探究

 1文章中第11段写到的“琼瑶仙境”是指什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

 “琼瑶仙境”指的是冰窟中的景色,作者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仙境。“流苏……像长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冰窟中形状的怪异,冰体的蜿蜒挺拔,冰山的褶皱;整段写出了冰世界的闪耀光彩,静穆与高大,增添了文章的色彩。

 2文中写到“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请赏析这个句子,并写出你的感受。

 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大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写出了大山的晶莹洁白,傲然挺立。“黧黑”写出了大山的神秘感;整句描写了大山的外观形态,棱角层次的鲜明,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山的气势磅礴,拔地参天,增强了我们的阅读兴趣。

 3全文作者以游踪为序,详细讲述了作者自己游览各拉丹冬的情景,作者是不是仅仅为了描写各拉丹冬的壮丽景色,还是有其他的目的?说一说你的看法。

 主旨概括

 作者描述了雪域高原各拉丹冬的壮丽,形态万千的冰峰,晶莹透明的冰柱,讲述了自己勇登雪域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勇于攀登的决心,不畏艰难的态度。

 艺术特色

 1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妙笔生花。

 文章中运用到“静穆”“晶莹”“熠熠烁烁”这些优美鲜活的词语,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各拉丹冬的千姿百态,壮观奇景,使文章更加的灵动,给人以无限美感。作者以自己的游览经历讲述,语言平实,浅显易懂。

 2主题鲜明,意味深长。

 文章主要讲述作者的一次雪域高原之游,描写了各拉丹冬美丽壮观的景色和作者攀登的经历,给我们以启示,做任何事情要不放弃,不半途而废,勇往直前就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

 3善用比喻,生动形象。

 文中处处可见比喻的修辞手法,“阳光……巨人”,“像长发披肩”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各拉丹冬的景色更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拓展迁移

 长江源

 即长江的源头,孕育了华夏的文明。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环抱于号称“亚洲屋脊”的昆仑山脉和青海、西藏交界处的唐古拉山脉两大山脉之间。

 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很少有人触及,是科学家、探险者和环保爱好者所神往的地方,景观十分壮丽,雪山冰峰,无垠的草地,蓝天白云倒映在河水中,构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长江源头被国家列为自然保护区。

1

要说这辈子张倩最讨厌谁,那就非小姑子崔雪莉莫属了。

打从俩人见第一面开始就不愉快,闹闹腾腾这么些年了,想着终于嫁出去了,自己可以过安生日子了,没想到临了临了还来这么一出。

张倩跟听完老公的话恨不得把崔雪峰的脑子撬开看看是什么构造的!

无奈也只是气的捂着胸口指着崔雪峰:“你,你怎么能张开这个口?”

“老婆,咱们是一家人,我妹妹也是你妹妹啊,从小我们就没有父亲,都说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在雪莉眼里我可不就跟父亲一样,她遇见事情不找我找谁啊?”

“别别别,我自己有姑娘,再说你妈还活的还好好的呢,轮也轮不到我……”

“倩倩,你咋变的这么不讲理啊?她过好了,咱们才高兴不是吗?”崔雪峰有些着急。

“是的,她过的好我肯定高兴,但是她的幸福不能建立在我的痛苦上!”张倩郁闷不已。

“那就当我们先借给她好了,等以后她过好了,再还给我不就行了吗?”崔雪峰不死心。

“要借你自己借,别打我嫁妆的主意,头一回听说小姑子结婚,惦记嫂子嫁妆的!”

“这些年你又不是不知道,我手里哪能存得下钱?”

听到这里,张倩恨不得仰天大笑:“姓崔的,你也知道你这些年没有存下钱?你月薪两万多还存不下钱,难道怪我?”

“倩倩……”

不管崔雪峰怎么说、怎么哀求,张倩都不想再听,说自己烦了也好、心肠硬了也好,反正张倩再不像以前一样见不得身边的这个男人为难了。

这些年,要不是看在崔雪峰对自己还算可以的情况下,就他们家这堆烂摊子,张倩早就把他踹飞了,还轮得到他今天在这里跟自己唧唧歪歪的,人啊……太不容易满足了……

2

崔雪峰和张倩是大学同学,在大学时两个人就在一起了。

那时候的两个人真的是羡煞旁人。

崔雪峰在家是长子,惯会照顾人的,把张倩照顾的是妥妥贴贴的。

所以两人毕业之后就领了结婚证,誓要把这段校园爱情开个花结个果出来。

所幸父母也算开明,并未反对,结婚时,崔雪峰给的十万块钱彩礼都带回来不说,父母还给了五十万的陪嫁。

如果你以为这六十万就是张倩的底气,那你可就错了,张倩是做平面模特的,后来兼职在网上直播服装的搭配技巧,不俗的眼光让她拥有一大票粉丝。

在这个流量即市场的时代,大批的广告商找到张倩要求合作,后来索性辞了模特的工作,全职打理直播平台,现在每个月也有个四五万的收入。

正所谓手里有钱,心里不慌,再加上老公崔雪峰全方位的对自己呵护,所以张倩的小日子过的不要太潇洒。

当然,如果没有小姑子崔雪莉的话,张倩觉得生活质量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3

崔雪莉比崔雪峰小了六岁,今年26岁。

在崔雪莉刚出生没多久,公公就去世了,婆婆要上班,这个小姑子从小几乎都是老公崔雪峰带大的,两个人关系一直很亲近。

最起初张倩是很羡慕这种兄妹之情的,因为张倩是独生女,从小就想有个哥哥照顾自己。所以对于两个人感情好张倩是乐见其成的。

在没见面之前张倩就没少给这个妹妹买礼物,而崔雪峰带来的话也是妹妹如何感谢张倩,但是,有种人她就是“见光死”。

第一次见到崔雪莉是大学毕业两个人准备结婚的时候,那次是崔雪峰要给张倩买订婚戒指。

起初两个人也算是“一见如故”,但是买完戒指之后,崔雪莉拉着雪峰的手要给她买个苹果手机。

那时候崔雪莉还在上初中,张倩觉得小女生不适合拿这么贵的手机,何况两个人刚毕业,要结婚、要买房,经济上也很紧张的,所以就劝崔雪莉以学业为重。

没想到惹到了马蜂窝,崔雪莉趴在她哥哥身上哭的肝肠寸断,好似张倩欺负了她似的。

那天最后还是给她买了苹果手机,从那以后,崔雪莉就像是专门跟张倩作对一样,只要张倩不痛快,她就高兴。

起初张倩觉得一个青春期的小女孩没必要跟她计较,老公张雪峰也在不停的打圆场,张倩也就没放在心上。

4

后来崔雪莉上高中、上大学,不管学费还是生活费都是老公张雪峰出的。

婆婆领着每个月一千多块钱的退休金,也就够自己生活的,遇见事情除了哭什么主意都没有。

所以小姑子的大大小小事情基本上都是老公在操持,可不是跟个女儿没什么区别。

这些年老公的工作也有了起色,一个月也有个一两万的收入,再加上张倩自己的收入也不菲,所以老公给小姑子的生活费越来越可观。

也许是这种唾手可得的高质量生活,让崔雪莉变得眼高手低,大学毕业后找了几份工作都不合心意。

后来干脆天天在家躺着,也不出去找工作了,没钱了就跟哥哥要。

张倩也跟崔雪峰聊过几次小姑子的问题,可每次老公都觉得崔雪莉还小,等再大一些就好了。

张倩简直无语,想当初两个人大学一毕业就出来独立的生活、工作,可是一点都没靠家里,现在小姑子都毕业几年了,还小呢?可不可笑啊!

一次两次张倩还愿意说,次数一多张倩也不管了,自己还有个姑娘要照顾呢,再加上直播工作也很繁重,每天挖空心思淘货、搭配、洽谈广告商,哪有这么多功夫管她呢?

后来听说谈了个男朋友,张倩高兴的不行,这么大个佛爷,谁喜欢就赶紧领回家去吧!

可张倩还没高兴两天,崔雪峰就回来说妹妹要结婚,但是男方家条件比较好,妹妹为了不让对方看不起,跟人未来婆婆吹着牛说娘家人要陪送一套房。

所以一大早张倩正在喝水呢,听他说完就喷了崔雪峰一脸:“咱妈哪有钱给她买房子啊?总不能你这个哥哥还得贴妹妹一套房啊?”

本来张倩是开玩笑的话,但是看到崔雪峰认真的神情心里“咯噔”一声:“我不会乌鸦嘴说中了吧?”

“倩倩,我就这一个妹妹……”

张倩每次一听这个调调就头疼,只要老公一说这句话,张倩就知道,老公这个月除了还房贷是不会拿家用出来了。

之前那些钱花了也就花了,无非是一个包、一双鞋、一件衣服而已,反正还完贷款和留下崔雪峰自己花的钱,也就几千块钱而已,本来自己也没有指着崔雪峰养家。

但现在是什么情况?一套房子啊!现在房价涨的多厉害,随随便便一套房子也得百十万吧?就算付个首付好了,那也是几十万啊!

这些年崔雪峰也就表面光鲜,手里可没有存款,现在要买房子,钱从哪里来?

“你当初不是有五十万的陪嫁吗?放着也是贬值,还是拿出来先给她买房子,他们家条件也不差,以后再还我们就是了!”

所以,张倩气的不行,实在不想搭理这奇葩的一家子,就关上门开始准备今天的直播。

5

一场直播结束,张倩已经口干舌燥,万幸女儿被她外婆接走了,要不还得折腾自己,张倩把自己摔在床上想要睡觉。

这时客厅传来叽里咕噜的说话声,张倩听出是小姑子的声音,烦躁的用枕头捂着耳朵,拼命给自己催眠。

无奈,还没有睡着,门就被从外面打开了,小姑子一阵风一样坐在床上:“嫂子、嫂子,快起来,我知道你没有睡着,我就等着你下播呢!”

“有什么事儿快说,我等着睡觉……”

“嫂子,听说你手里有五十万,你先借我用用呗,我不白借你的,等我嫁给林旭之后,我就还你,连本儿带利的还你!”崔雪莉兴奋的说着。

“嫂子,你不知道林旭家里多有钱,光豪车就有五辆呢!他家里还有好几套房子,在东湖旁边还有个临湖别墅呢,等我以后嫁进他们家,还你的钱还不是小意思吗……”

张倩听着崔雪莉吧啦吧啦的说个不停,觉得头更疼了:“我没有五十万,你听错了!”

“怎么可能,我哥明明说你爸妈当初给了你五十万的陪嫁!”崔雪莉的声音尖利的几乎划破张倩的耳膜,莫名的一股邪火“腾”的一下窜上张倩的脑门。

张倩火大的站起来,忍了忍头上的眩晕:“崔雪峰,你个王八蛋你给我进来!”

文章不管从利益还是从整体蕴含了情感上都带着不可思议的笔调,作者倾向于为所谓的疯子作为辩护,这是一个真实的人,在以自己的真实抵触时代和社会的真实,她不愿醒来,只是他还想继续肉搏这个虚伪的社会,他是自己生命的最强者,也是世俗人眼中的最虚弱者。

文章比调香当爱晚未疯子的看着洒下了最真实的同情的眼泪,因为在作者眼中,这不是真正的发疯者,只不过是他的苏醒在沉睡者的群体中被当做格格不入的发疯而已,所以在感情的表达上,作者可谓爱憎分明,带着对所谓的疯子的偏爱,做出了这个对中庸主义社会的严厉抨击:疯子是这社会的这时代的恰好的牺牲者。

《我从雪山来》是一首很美的歌曲,给人一种神秘、圣洁的感觉。该曲目结合了藏族音乐的特色,表达了雪山与湖泊的清新美丽,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该曲目的演唱者是韩红,她的嗓音非常适合演绎这种类型的歌曲。整首歌曲的编曲和制作也很不错,特别是器乐的和声和打击乐的运用,为曲目增添了许多特色和表现力。

我个人的感受是,这首歌曲让我感到平静和放松。它让我感觉到大自然的伟大和美好,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同时,该曲目的歌词也很优美,描绘了雪山湖泊的美丽景色,让人感到非常享受。

总的来说,我很喜欢这首歌曲,它给我带来了非常好的情感和感受。如果你也喜欢这首歌曲,那么我认为你也会从中体会到它的美妙之处。

卫洵不喜欢安雪峰。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在无限旅游团这本书中,主角卫洵是一些原因而后加入到了旅社踏上了旅程,直接代替了导游的身份直接成了导游,经历重重风险回到了旅社之后结识了安雪峰,只是以旅行社以及旅途为媒介成为的朋友,只是关系比较好,并没有掺杂喜欢不喜欢的种种情感牵连。

与书一见钟情,从此埋下了爱的种子。人生路上一路行来,山长水远,我对她始终保持着一种绵绵不尽的情感。夜阑人静,一书在手,顿感心潮澎湃,拜读古今中外灿烂的文学长卷,卷卷都缀满一个深深的“情”字,翻阅那人世千般气象、万种风情的纸页,触摸书中所诉故事的经脉,展读书中人物的笑颜,掬捧文章内涵,那行云如水的语句,花雨缤纷的意境,深挚动人的情感,顷刻间唤醒自己沉睡的心灵,像花瓣绽放在春阳中一般。

步入书籍,便走进了“牵挂”。拥有了书籍,便拥有了感情的寄托。“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满溢乡情的牵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充满亲情的牵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徜徉恋情的牵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牵挂的缺憾;“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牵挂的蕴含;“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是牵挂的寄托……

步入书籍,便走进了“奇观状景”。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使得一座平凡的楼阁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楼;欧阳修的一篇《醉翁亭记》,终让滁州山中一座普通的小亭名扬四海;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使得山西的这一寻常楼阁与母亲河黄河一样植根于国人心中;崔颢的一首《黄鹤楼》,竟让大江岸边这只千年黄鹤久留于世人心中而不飞;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使姑苏城外寒山寺盛名千载而不衰;鲁迅的一篇《孔乙己》使得绍兴的“咸亨酒店”至今生意兴隆;徐志摩的一首《再别康桥》让英伦三道的这座桥长留在人们心中。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让山西的乔家大院从此蜚声于海内外……

步入书籍,便走进了“关怀”。热爱生活,热爱山川风物,更应该热爱我们自己、亲人、朋友。“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寂寞因诗句而得以慰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关爱亲人使得诗情更怯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友情因诗句而彼此拉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情因友情而发,友情因诗情而更酣畅;“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多少萍水相逢的人因此而更具有人文关怀。

步入书籍,便走进了“心灵”。屈原怀抱强国梦想用血泪凝结忧愁悲思而抒《离骚》,愤懑极至乃发《天问》;东坡遭贬,壮志未酬而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稼轩胡虏未灭而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陈涉苦难深重而怒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济世救人为目标的李时珍踏千山尝百草著成鸿篇巨著《本草纲目》;陶渊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折射出他冷静的人生选择;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政治家的深重责任感;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已经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渡众生的情怀;毛泽东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更是一代伟人对饱经沧桑的神州大地的历史性洪钟巨响……

我们步入书籍,在各种大师的书桌间随意穿行,可听到古圣先哲忧国忧民的叹息,可看到他们为理想在风雨中奔波;在与才华横溢的诗词大家们在那没有工业污染的山水间徜徉,时而和他们踏歌而行,时而听他们浅唱低吟。书籍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脑海,使我们的脑海中充满崇高欢乐的思想,从而使我们摆脱悲哀与痛苦的羁绊,注入快乐幸福,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进行着一次次芬芳的思想之旅。是牵挂的灵魂絮语,是奇观状景的无穷魅力,是关怀的无微不至,是心灵的息息相通,把我们熏染成林中佳木,花中奇葩,让人们在芬芳中醉去,继而醒来,神清气爽,通体舒坦,感觉人生境界更上一层楼。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语文课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精选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课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

 《七月的天山》作者从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自主阅读、品读课文、阅读整理这一块着手。

 一、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本文教学遵循略读课文的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学生边读边想,知道了哪些天山的信息,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有关方位变化的句子,弄清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了解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是怎样一番景象,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品读课文,感受天山之美,文字之美。

 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哪儿写得好,好在哪里”进行自主研读和反馈。学生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景物之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

 三、让学生进行阅读整理,提高动手动笔能力。

 首先是文中比喻句特别多,让学生把雪峰比作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塔松比作是巨伞等的句子进行摘抄,想象,体会运用。其次是欣赏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三句: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你心爱的大鲜花。然后进行仿写身边的人、景、物的排比句的仿写。最后是对“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改写为陈述句。

 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

语文课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2

 《七月的天山》是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它文字优美,脉络清晰,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作者紧扣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反思这一课的教学,我力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以学生自学、合作学习为主,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我认为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这节课中得到了体现。

 具体表现如下:

 1、注重讲读训练,达到从感悟到积累

 本节课的设计紧扣新课程的观念,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在教学中予以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和空间,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把读放在首位,让学生把课文从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并使学生在读中掌握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人们的快乐、喜悦和自豪的心情,从而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达到对语言的感知,感悟和积累。

 2、强化语言积累,凸出课堂语文味

 本文篇幅短,却把天山的美丽、神奇形象地再现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欣赏这美丽的天山。背诵是积累的好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下来,并熟读成诵,从中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好处,全面积累语言。在理解课文时,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适时的强化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3、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学讨论法去读书、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并注意保护学生的发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知识。

 4、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习体验

 这节课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沟通,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知识情感、经验,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激发兴趣,诱发体验;师生互动,感悟体验;多元评价,升华体验,使语文教学中人文内涵具有教育意义,使语言表达富有真情实感。

 改进措施:

 1、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强朗读训练,注重语感训练,课余时间让学生多朗读,提高朗读水平。

 2、这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训练尚欠到位,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训练。

 3、教学时对过程的评价较少,特别是小组的合作学习,评价的方式单一,要适当地增加一些学生的互评,小组之间的互评的话,可更好地促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

语文课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3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其在略读文章中独占鳌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据本次教研专题《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经过不断尝试,反复修改,设计了此课。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课前通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来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进入中高年级后,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即每个单元的导读都会明确提出单元训练的重点,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达到学有目的,学有重点。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获取。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可以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可以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这样的阅读指导,才会让学生尝试到自主获取的快乐。

 三、注重自读品析,倡导合作交流。

 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这样的训练一是为了渗透单元训练重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范文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对略读课教学的把握还有些欠缺。略读课教学宜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学习,在师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大量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学生理解的深与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一些优美的句子,词语收到学生的记忆深处。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可以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这样做学生和老师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峰的特点是高、大、白,溪流的特点是快、清、活,森林则是绿、密、幽,野花是高、多、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语文课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4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一提起天山,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在那片古老的雪峰上,盛开着千年不遇的天山雪莲。 “天山”二字,已经足以让人浮想联翩。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越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自然之花就绽放得越为浓烈。

 文中令人拍案叫绝的字词比比皆是,可谓字字珠玑,读来让人回味无穷。对于这样的一篇美文,如何按照自读课文的要求只在一课时的时间内既解决大量的生字词,又让孩子们赏读品位文字,对于孩子们来说,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能完成,还是要试试看。

 首先,我以散文诗般的语言将孩子们带入既定的教学情境: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既有高耸入云的山峰,也有波澜壮阔的大海,既有一马平川的草原,也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上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老人到金华的双龙洞走了一遭,这节课,我们将来到西部,新疆的天山。

 接下来,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对照拼音,将生字读准,将句子读通,较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读后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这篇课文的生字词颇多,如:矫健、断壁悬崖、饮马、绚烂、白皑皑,自由读,提读,教师带读,分组读。总算将生字词障碍扫清了。

 这篇课文的插图很小,而且不能充分地展现天山的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领会,我进行了范读,要求学生心到、眼到、手到,边听边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把它们划下来。

 四年级的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是不太强,读完后我问学生作者在文章描写了哪些景物,举手的人竟然寥寥可数,无奈,我还是带领学生逐段找了一下。可能是我没有充分将学生带领到课文的意境中,大部分学生无精打采,个别学生孩子做小动作。现场气氛实在糟糕,令我十分沮丧。或许,还因为是下午的原因,孩子们都累了。

 想像教参上的教学预计那样带领孩子们赏析诸如“抛起水花”“银白的水链”之类的佳词妙句是不可能的了,教室里一时间成了我的独言堂。我自己也感到十分棘手,十分困惑,是不是好词好句一定要赏析一番才能内化到学生的脑子中去呢?我们的散文教学中有好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难道一定要把它表达出来吗?这样生硬地解剖,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硬着头皮终于把课文从头到尾过了一遍,让孩子们再读,边读边划下自己喜爱的语句。好了,读完了,全班进行交流,这时班级里的气氛突然活了起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唯恐老师忽视了自己。趁热打铁,我问孩子们天山的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有的说野花,它五彩斑斓,满山遍野;有的说塔松,密密麻麻的枝叶之间只能漏下斑斑点点的日光;有的说小溪,它清澈见底,藏有活泼可爱的小鱼……

 我再浓缩了一下,要求大家用一个字来形容七月的天山,孩子们异口同声:“美!”我说:“是啊,这单元里我们跟随作者们来到了风景旧曾谙的———江南,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白银一般的——洞庭湖,有着奇异的石钟乳和石笋———双龙洞,我们发现,我们的祖国可真是 ——美!”

 此时,下课的铃声响了。为了进一步学习文章中的佳词妙句,我要求学生们在课后摘抄《七月的天山》的好词好句,做一篇读书笔记。

语文课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5

 在初读环节中,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读:走进七月的天山,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把相关的句子找出来推荐给其他同学。安排这个环节,意在用这样一种比较轻松自然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能力。

 教学中,遵循略读课的教学原则,以学生自读为主。因为学生的预习做的较好,在我引导学生找出方位转换的句子,弄清楚作者游览的顺序,了解作者笔下的天山是怎样一番景象时,学生已经弄清楚了课文大意。其次我着重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进行自主研读和交流。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风景的优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待到走入文中的时候,让学生在“在文中有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这样的问题去品读、积累语言。感受到作者能把写得这么美,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借鉴的地方就是比喻手法的运用还有语言的准确性。的最后,那是作者面对漫山遍野的繁花的时候最直接的表达,请同学们换种表达来陈述,这里也是一个语言的训练点。在训练的时候,我让学生模仿去说句子,学生能够较好的表达,并用上了本课的优美词句,我想,学生在提前预习中还是做了很多准备。

 教学这篇课文,我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天山的美和作者对天山的赞美与热爱。学完本课,孩子们受益匪浅,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能够较好的运用好词好句,并把本节课的学习用于学习和说话中,无形之中,也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

语文课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6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也是写景物的略读课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语文课上,我教学《七月的天山》这篇略读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新词,列出作者的旅游路线,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让他们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看看那部分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学生的学习经过十几分钟的思考、讨论,好像看来都有了结果。于是,我就组织全班学生汇报交流。可就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了学生的汇报积极性不高,都在那儿默默无语,有回答的同学,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也较差,回答问题不够全面,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课堂氛围不活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素养十分重要。我运用极富感情的语言,给他们塑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课堂之中,要掌控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多种方式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才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建立起高效的课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取多组天山的,与学生们一起欣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学也将简单有趣得多。

 下课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哪出了差错?我仔细思考,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不仅把课堂教给学生,还得让课堂紧凑有效,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才能达到理想的要求。看来我是没处理好学生的学习需求,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小组交流,致使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不高,都在那儿默默无语,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也差,回答问题不够全面,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气氛没有预想的那么活跃。

 《七月的天山》这篇略读课文所描绘的景色非常优美,学生在较短的阅读过程中一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天山的美。所以,我应该从这个角度提出问题,那样,学生们都会有话可说,有话愿说了。

 还有一点做得也不够让我自己满意,就是学生在朗读技巧的掌握上还存在差距。今后我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多注重这些,以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获取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大的收获。

 正是这雪山上的雪水滋润着天山上的花草树木,才会有这生机勃勃的美丽的天山。老师对待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田,不正是这雪山上的雪水吗?

 每位老师都渴望把自己的知识化成春雨,滋润灌溉学生的心田,陪伴他们茁壮成长。作为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有责任不断改进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缺点、不足,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做一名不断进步的优秀教师。

语文课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7

 《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这里的夏天有着春天的魅力,秋天的凉爽,冬天的洁白。

 作者从天山的水、树、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首先我让学生欣赏天山美景,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天山的水这一方面时,是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来谈体会,学生能抓住几个重要的比喻句,谈得有板有眼的。

 教学天山的树和花两部分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谈论,提示学生用刚才的学习方法。他们小组合作,既能谈对句子的理解,又能总结各自的景物特点。特别是在学习“——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时,我用换词的方法让学生比较,为什么用“漏”而不用“照”,学生能把“是因为枝叶茂密,阳光照不到,只能从缝隙里漏下点点的光”,说得清清楚楚。

 又如,学到——“像——像——像——”这个句式时,我让学生练习说话,没想到学生的思维如此敏捷,能说那么多的句子。在这一段里,有“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一句话,我问:为什么一个用“走”,一个用“浮”?学生能联系前面 “满是过高马头的野花”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这一课,我自认为,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但美中不足的是,我没把握好时间,把想在课内的写话练习放到了课外。

语文课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8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七月的天山景物

 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静寂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先让学生们自由练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通过教学我发现朗读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径,首先通过读为学生展现七月的`天山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七月的天山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天山景物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语文课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9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前几天听了于小冬教师上的一节《七月的天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在我上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时,我也依照她的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

 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才会有那些生机勃勃的树和那些欢快的鱼儿。

 一课时完成是略读课文的要求,但以前我从没做到,今天做到了,不仅学生理解深入,而且体会深刻。能做到这样我想主问题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看来要让课堂紧凑有效,一定要抓好主问题,切中要害,由点及面,由点成线,最后回到一个感情体悟的点,让课在书声中结束是比较理想的。 但也有两点做得不够让我满意。一是学生在抓住重点语句表达的时候,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二是学生在朗读技巧的掌握上还存在差距。这是我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去培养学生的两个方面。

语文课文《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10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中的比较满意的地方:

 1、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进行自主研读和交流。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风景的优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2、讲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句子“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要求学生合理运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对身边熟悉的景物进行仿写练笔。

 不足的地方: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程序上似乎顺理成章,从整体到部分,从读到写;方法上似乎合情合理,有自主阅读,有品读赏析,有课后练笔,做到了读写结合。但总觉得自己在课堂上没有跳出教材这个圈子,对文本的分析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大多数学生的写作练笔也只是比葫芦画瓢,没有拓展,没有创新,总之,觉得语文课上读写结合的效果不怎么明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692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