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既是世界舞台的群演,又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我们努力给这个主角设置光环,它也许是财富、权力、名声、学识、美貌,也可能是一张奖状、一段光辉往事、一场爱恨纠葛;这些造就了现在的我们,却无法代表“此时此刻的我”。
人生的每个时刻,都是对过去的一场告别。我们一边向往着“不念过往,无畏将来”,一边纠结着每一个成果都来之不易,难以割舍。
《断舍离》一书的出现引起了一场年轻人断舍离的热潮,我们惊喜地发现,虽然精简了物质,精神却充盈了起来,这里面发生了微妙的改变。
日本的山下英子是《断舍离》一书的作者,从2000年起,她开始在日本各地举行断舍离讲座,随后引起了日本各大媒体竞相采访,而她关于断舍离的讲座也一跃成为了社会流行话题,掀起了全民断舍离热潮。
断舍离,究竟具有什么样的魔力,让人如此热衷?接下来,就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断舍离,体会断舍离给人生带来的奇妙改变。
01
自由不仅是获取
还有选择和放手
为什么我们总感觉不自由?为什么买了很多东西,还是无法快乐起来?丢弃东西又为何会让我们感到纠结和苦恼?作者指出了“无法放手”的三个原因:逃避现实、执着过往、忧虑未来。而那些无法放手的人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对时间的意识比较淡薄 ”。
当我们面对一件物品时,头脑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想法:它还可以使用,而不是我现在需要它;留着它或许以后有用,而不是现在我需要它。
我们常常围绕着物品本身是否能用、是否有效的角度来看待它们的价值,而忽略了在整个人生的时间轴上,物品对我们的价值。
即使我们拥有了很多物品,却仍然在选择、使用以及放手时感到苦恼。可见,自由不仅仅体现在获取物质的自由上,更重要的还有选择和放手的自由。
断舍离,能够让我们真正理解“舍与弃”的区别。 “弃”,为弃之不用;而“舍”,则是一种回归,给予了我们重新面对内心的机会。断舍离,本质上是一种“舍”的智慧,而非随意丢弃东西。
加缪说:“自由应是一个能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而断舍离中的“舍”的核心,就是给予了我们一次直面内心的契机,也是一个重获自由的机会。
山下英子在书中讲了一个案例:枫女士离婚7年,一人独居,她家里的杂物多得都摆不下了,仍然不愿清理。另外,她心里一直藏着一个秘密——她向家人和朋友隐瞒了自己离婚的消息。因为对于一个传统又保守的家庭来说,离婚是个大忌。
然而,在她接触断舍离后,枫女士逐渐发现自己不愿意丢掉家具和杂物的原因,只是不愿意承认有一段失败的婚姻。最终,枫女士下定决心,清理掉与前夫一起生活时,使用的家具和杂物。清理后,她迎来了崭新的自己,甚至鼓起了勇气将离婚的消息告诉家人和朋友。从此,开始真正享受自己的单身生活。
这是一个典型的通过断舍离直面内心,选择放手后终于重获自由的案例。
作者告诉我们在进行取舍的时候,应该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事物,挑出有质量的东西,将物品压缩到“ 能够建立和保持一定社会关系性的量即可 ”,然后,尽力去珍惜一个人与一件物品相遇的这段缘分。由此,我们才能够真正回归自我,看清内心,进而珍惜事物,热爱生活。
02
断舍离不是扔东西
而是思维的转换
断舍离不是简单的让人“扔东西”,而是带给人看待事物时,思维上的转换,由顽固的“物质轴”思维,转变成“空间轴”思维,带来精简朴素的生活。
“物质轴 ”思维围绕的核心是“物质”,考虑的角度是“有效性”,但往往忽略了“必要性”,这让我们在面对人或事物时,常常难以抉择。
而“ 空间轴 ”思维的核心是“空间”,“空间有限”这个前提,让我们需要思考物质与自身的联系,在有限的空间内精简物品,这不仅是给物质生活减负,也是对心灵空间的减负。
当我们转变了思维,再来看居家整理这件事,就轻松了不少。作者给家居物品收纳,总结了三个标准: 必要、合适和愉快 。这三个原则一出,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核心都是围绕着“我”的感受而来。
有人说:“我每次收拾完之后,没过多久家里又塞满了东西,这可怎么办啊?如何一直保持整理干净?”作者提出了一个“ 1 out 1 in法 ”。
当我们购入一件物品时,相应地要出一件物品。按照这个简单的原则,我们便可以获得自在舒适的空间,不再常常被杂物和整理所累。
知华女士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家庭主妇,从前在她的认知中能够省钱是一个好主妇的标准。而且,她一直坚定地厉行节俭,也为了实现一个目标:买一所自己的房子。所以,她曾经的消费理念是购买打折的商品、囤积下雨天可能用到的东西、为了凑满减和折扣一次性大量采购物品、热衷于积分兑换礼品等等。
直到她遇见断舍离后,自己对商品的观念发生了改变。之后,决定购买一件商品不再是因为折扣和积分,而是当下是否需要,能否给生活带来愉悦。于是,她丢掉了积分卡,开始关注物品对自己的价值,关注食物本身的味道,意识到生活不需要太多物品。结果,日常开销下降了,比之前费尽心力的节俭效果还要好。最终,知华女士也实现了她的梦想,拥有了自己的房子。
可见,断舍离带来的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让家居环境变好,而是可以带来内心的轻盈和自在。而这个结果的出现,得益于断舍离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03
重新审视人与物质
与空间和时间的关系
断舍离不仅体现在物品的整理上,更是观念上的断舍离。断舍离,让我们能够重新从空间和时间,两条轴线上思考人与物质的关系。
从时间上,帮助我们认清现状,并从时间轴上思考人与物质的互动频率,带来价值的密度。从空间上,帮助我们看清局限,从有限的空间思考人与物质的关联性,增强价值的强度。
当我们的内心与物品的关联性发生变化时,我们才开始真正地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开始接纳和喜欢上真正的自己。
学习接纳自己的内心,做出断舍离,刚开始可能比较困难。作者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捷径”: 从切实能出成绩的小地方着手,不断累加信心和勇气 。
比如从清理电脑桌面,或者清理一个抽屉,这样的小地方开始,感受断舍离给内心和生活带来的变化。进而,再去清理对大部分人都比较纠结的书籍、衣服等这些所占空间比较大的物品,就会变得更加从容些。
书中扔掉“一双筷子”的故事,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美女士有两个身体残疾的孩子,孩子体弱多病,丈夫经常加班到深夜,无暇顾及家庭,加上亲人朋友又不在身边,经常是自己带着孩子出入医院,这让美女士常常感到自己“非常不幸”,甚至有一死了之的念头。
压力之下,她的家里常常是乱糟糟的。直到美女士接触断舍离后,她收到的第一个“作业”是:扔掉一双筷子。美女士心想:“这样简单?我也可以做到!”于是,她飞快地到厨房,将有瑕疵的筷子捆在一起扔掉了。就是这一把筷子,开启了美女士断舍离的第一步。家务的整理带来干净整洁的家居环境,也让美女士获得了足够的勇气,来面对自己的命运。
04
俯瞰力
带来工作效率的提升
书中指出:
“在深入断舍离的过程中,我们选择和决断的精度会提升,行动的速度也会得到提升。”
这对我们工作的直接影响,就是带来效率的提升。
我们通过整理家居物品,获得了思维方式的转变,以人为主体,以时间和空间为两条轴线,审视自我与事物的关系,这就是作者提倡的“俯瞰式”思维。 当我们的思维变得敏锐和轻盈时,就具有了足够的洞察力,获得果断、精准的决断力以及迅速的行动力。
在《麦肯锡工作法:麦肯锡精英的39个工作习惯》一书中,也提到了这样的“ 俯瞰力 ”。
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经常使用的思考模式是从自己的角度或者客户的角度出发,来寻找问题及解决方法,“我们在潜意识中,都被自我视点或者自我评价基准所束缚,也就是说我们都被约束在自己创建的条条框框之中”;而很少能够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就是缺乏“俯瞰力”。
断舍离可以让我们摆脱自我创建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获得“俯瞰力”,也就是“全局观”。在工作中当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发生了变化,判断力和行动力也会变得更加果敢和精准。
当我们观察职场精英时,我们发现他们往往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喜欢列清单。而一张张清单,不仅能帮助他们理清各类工作间的轻重缓急,还能催生实时反馈的行动力,常常查验行动的结果是否与当初清单上的目标保持一致。所以,断舍离也可以说是工作中的一场效率革命。
05
把握“间”的密度
让人际沟通更加和谐
断舍离不仅体现在收纳物品上,还体现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在人际关系方面,如果能把握合适的“间”,沟通和相处将变得更加和谐。
正如作者在书中讲到的一个故事:一名女士从小因为特应性皮炎而烦恼,她接受了各种治疗方法,始终没有改观。这些年,她的父母在她皮肤炎这件事上,也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然而,自从她离开了父母进入大学,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她的皮肤炎症竟然不治而愈。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
正如近期讨论热度非常高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中,张朝阳被妈妈催着喝牛奶的桥段,唤起了不少人的童年回忆——小时候被妈妈催促喝牛奶、吃水果、喝水的压迫感。这种情感控制常常隐秘地存在于最亲密的关系当中,比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
长大后,我们才逐渐发现那些令人痛苦的关系里,都隐藏着一种“窒息感”,缺乏喘息的空间,双方都难以在关系里获得幸福。究其原因,越是对自己的内心缺乏关照的人,也越容易陷入亲密关系的依赖,甚至控制当中。
对于父母来说,自孩子出生起,父母当明白这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孩子要学会独立,父母则要学会放手。
亲密关系使得我们被情感所困,理性受到束缚,而断舍离则提倡一种“松弛有度”的空间意识,它就是在帮助我们回归理性,从情感中抽离,从高处“俯瞰”与他人的关系,进而建立适合自己的与他人之间的“空间密度”。
因此,断舍离的过程也是对“间”的创造,不仅有空间的“间”、言语的“间”,还有沟通的“间”,这些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一段恰当、自在、舒适的人际关系。
06
开启主体性的生活方式
遇见崭新的自己
我们因为执念,无法对许多事物和人放手,造成接连不断的烦恼和痛苦。作者告诉我们断舍离可以锤炼执念心。因为经过断舍离之后,我们保留的人、事和物,都是对我们非常珍贵和喜爱的。这个过程让我们发现了崭新的自己,也开启了“主体性的生活方式”。
什么是“主体性的生活方式”?
当明白了舍弃的辛苦,也就懂得了慎重对待已获取之物;慎重考虑每一次选择,有意识地入手与自己关联性更强的物品;压缩物品的数量到适宜的程度,不被物品所累,去追求轻盈舒适、具有舒展空间的生活。而这样的舒展空间,又保证了我们每个人的独特性。
细细品味断舍离的智慧,让我们联想到古代典籍《道德经》中“ 大道至简,知难行易 ”的思想,作者智慧是何其相似,可以说是一次跨越千年的思想碰撞。
如果说“呼吸”是身体在无意识地调整,以保证延续下去的话,那么,“断舍离”就是生命在有意识地调整,以获得自在人生。
总有一天,我们要面对人生的终极选择——衰老和死亡,而断舍离就是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练习放手和学习释怀。
本书读到最后,作者更是将断舍离升华至一种“出”之美学—— 经过物质、空间乃至内心的精简,让“此时此刻的我”逐渐焕发人生光彩的美学。
我们每个人就像一张张画布,我们的全部人生体验终将汇总成一幅幅独具异彩的画卷,而断舍离就是我们手中的画笔,书写着各自的人生美学。
结语:
断掉执念,不再受物质的困扰,在放手和选择中,重新看待物质的价值;
舍去浮躁,回归对内心的关照,俯瞰自己的痛苦和困扰,迎来清净自在的生活;
离开过去,遇上此时此刻的自己,生活在热气腾腾的当下,走上轻盈自在的人生。
断得了执念,才能学会放手;舍得了浮华,才能找到自己;离开了过去,方能赢得未来。
断舍离,与其说是一股时代的潮流,让人追赶,不如说是一段走向内心的归途,待你我启程。物质的精简只是提供了开端,意识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是过程,而我们要走向的目的地是每个被真实自我照亮的独特人生。
所以,停止回头顾盼,让我们立即开启断舍离的旅程,来感受它带来人生的奇妙改变吧。
化繁为简,止于至善
古语有言“大道至简”,意思是“越是真理就越简单”。
“九九归一,化繁为简”,是一种繁华过后的深刻觉醒,一种去繁就简的人生境界。
简单必须先要经历复杂的过程,就如同读书一般,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一个幸福的人生一定是化繁为简的人生,也是简单智慧生活的前提。
简单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经历复杂之后更上一层楼得彻悟。
简单也是一种美,是一种智者所具有的高品位的境界。
简单是一种境界,只有经过一番苦练后才能够升华
有一位心理学家调查研究后发现:最普遍和最具有破坏性的倾向之一, 就是集中精力于我们所想要的,而不是已经拥有的。
幸福的简单在于:不要勉强自己去做别人,做好自己即可。
“止于至善”所说的就是人应该懂得如何去努力,从而达到自己理想的境地,明白自己该在什么位置最好。找到自己的定为,深刻剖析自己,才不致好高骛远,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最终把自己弄的心里交瘁。
人生本来有很多种活法,也有很多种选择,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头脑清醒,保持自己坚定的立场,在其他方面,谁是谁非,众人只有公论,道德自有评价,无需将自己置身于无关痛痒的是非漩涡中。
简单生活并不是要求你放弃理想,放弃追求,放弃工作,而是要学会抓住生活,工作中的本质和重心,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去除掉世事浮华的拖累。
人生本该轻松,心灵也本该无负。
对待亲情,只需要真心相待,简简单单去维系。
对待友情,朋友之间无须那么多算计与计较,只要在彼此有困难的时候相互帮助与支持,在产生误解的时候能够互相理解与体谅。
对待爱情,更应该平和,他是人间最美好的一份情感,无须那么多物质堆砌,也无须一而再,再而三的苦苦纠缠,越多的负重,越多的纠缠注定会产生怨恨与不平。
过简单的生活也不是一味地简化生活,而是要把生活过的精益求精,精致而有情趣,把万千物品,繁务琐事安排的有条不紊,坚守自己的内心原则,不为外物所累,不为他人所扰,不为物欲伤神,享受生活原本的乐趣……
20211223 P51—70页
杂物上的断舍离2
1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2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
3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地板上和桌子上摆满了各种不同的杂物,先从已经损坏的、被弄脏的、不能使用的、已经被抛到脑后的东西,将来也用不上的东西开始处理。
垃圾废品相当于“忘却物”
居住空间里的东西,其中80%是忘却物,目前在使用的东西只占了20%。
断舍离把这些忘却物比喻成“陌生的大叔”。而衣柜、壁橱显然是这些陌生大叔的聚集地。
杂物上的断舍离3
1从这些角度进行杂物取舍,会了解自己的内心,接纳喜欢上自己。
2掌握以物品与自身的“关联度”为焦点的思维方式。
3清晰地展现随着时间变化,自身与物品关联度的变化。
在处理掉垃圾·废品之后,有意识的按照自我轴和时间轴进行杂物的取舍,就能在大量杂物之中锁定那些对“现在”和“自己”必要的东西。
物品与自己的关联度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同一件物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判,也有不同的关联度。这是所有的人·事·物三者的关系网成立的大前提。
杂物上的断舍离4
1不需要的东西 东西使用起来很便利,虽然没有坏,但是丢了也不用发愁。
2不合适的东西 以前很重要,但是对现在的我不合适。
3不愉快的东西 长时间使用,但会有莫名的违和感和不快的情绪。
首先对容易对付的“忘切物”开始,然后再对付无用的“留恋物”,在处理这些杂物的过程中,你的“断舍离EQ”也会提升。同时也会注意到“不合适”“不愉快”的“事”和“物”。只有坦然面对和自己的感受和感觉,才能看清楚哪些东西是“不合适”和“不愉快”的。有意识地以这三个标准进行取舍选择,才能不断地磨练自己。
体验谈3 找回“自我轴”,处理大量餐具。
体验谈4 从“必要合适愉快”三个维度断舍离,形成良性循环。
在我的家里老公和孩子的物品我都舍得丢弃,唯有我自己的所有物品都赋予情感。每一件物品都有一个故事,有一个情结。所以现在家里存有我大量的衣物,书籍。那些“陌生的大叔”都是我曾经的挚爱。
从此刻起,要真正学会对“无用情感”的断舍离。
《断舍离》经典语录:
1、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去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现在对自己来说不需要的就尽管放手。
2、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开执念,人才能更有自信。
3、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很重要,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可以说,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4、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放满7成,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只放5成,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只放1成。
5、断: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舍,顺从自己的内心,割舍既有;离:松开“多就是好”的念头。
6、更多的了解看得到的世界,以让自己变的更好,这就是断舍离的宗旨。
7、断舍离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当下。所谓当季,不管是食物还是别的,在当下都拥有着极强的能量。物品是自身的投影。既然如此,物品既棒又新鲜就是最重要的。
8、断舍离的主角并非物品,反而是自己,并且时间线永远是如今。
9、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东西,在那样的过程中,就不会再需要收拾了。
10、如果能彻底地实施断舍离,也就很少会犹豫某种东西到底是垃圾还是可以回收的。
断舍离: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情感断舍离引申义就是,断掉或舍弃让自己内耗的情感。
让自己心情和意志更为轻松、自如。
少,即是多。友不在多,在精。
人生三境:断、舍、离。
文丨发呆小弟
最近在各大平台经常能听到这样一段话:
于是纷纷有人表示,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就是扔掉各种各样的物品,看过一名有严重收集癖的女生的一个视频。
她扔掉了自己爱马仕和香奈儿包包、各种各样收集了多年的盒子以及不舍得用的化妆品。
视频中女主表示,这些繁杂的物质并没有让她的内心感到快乐,所以她要“断舍离”。
女主表示,这一次“断舍离”并非是对家居空间的整理,更多的是对人生旅途中生活的一次梳理。
视频结尾,女主表示随着年轻的增长我们逐渐拥有了更多的 情感 及物品,简单反而成了最奢侈的需求。
然而,这真的就是所谓的“断舍离”吗?扔掉曾经花了很多金钱买来的物品,就等于扔掉了“ 情感 ”吗?
随着《断舍离》这本书的火爆,很多人纷纷效仿:“我要断舍离!”
于是开始了自己的”家居清洁计划“,流了一身汗之后,都表示:”哇,真的好爽,一下子身心舒畅了。“
然而可笑的是,人类并不会因为某个人、某句话而有一个维度的变化。
其实我们扔掉了一些不必要的东西之后,往后我们遇到,还是会再买,还是会再纠结。
我们扔掉的、只是一些废物,顶多,也就是做到了“舍”。
而“断舍离”,根本就不是扔掉物品那么简单的层面。
又有多少人,曲解了其中的含义。“断舍离”什么时候成了“丢与弃”?
之前,陈数在与《断舍离》的作者山下英子提及《断舍离》这本书时,回忆起了过往。
在2013年的时候,陈数用了14个月的时间便拍摄了4部电视剧。
可想而知,其工作强度之大。那段时间的陈数非常的忙碌,忙碌到可以用疲惫不堪来形容。
在我们的眼中,或许陈数获得了很多,无论是演员的各项荣誉,还是人生追求的金钱财富。
但是在这14个月中,只有陈数自己清楚,她失去了什么。
或许陈数外表看起来光鲜华丽,但是陈数却表示,这些名望以及物质,逐渐让陈数变得负重、疲惫不堪。
每个人在人生路上都是一个小白、都是一个新人,我们生来不知道如何处理名利、物质、 情感 以及跟自身的关系。
而《断舍离》这本书所表达的一个东西是:在我们自身与物质之间的一个断舍离的过程中,我们的心灵会得到非常好的松弛以及排毒。
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在我们最终处理物质的过程中最终是要获得对自己更深的认识,而不是贪迷于物欲。
随着《断舍离》这本书的曝光度加大,许多人都拿起了这本书。
然而可笑的是,大家伙儿只看了个大概:“《断舍离》是教我们舍弃不必要的东西,追求简单的生活从而让自己的内心获得平静。”
书还没看完,于是便纷纷一顿乱扔,扔的时候,心情很畅快。
事后才发现,扔了许多还需要的东西。一本好书能让人头脑发热不足为奇。
但是真正的断舍离却又并不是盲目的扔东西,也绝对不是胡乱的断绝一切的社交关系。
更准确的是,它要我们学着用“断舍离”的思路去转变自己如何看待物质以及 情感 的态度以及思路。
真正的“断”不是胡乱断除一切人脉关系,而是不为了所谓的“合群”而报团取暖参加各种毫无意义且又浪费时间的聚会以及派对。
真正的“舍”不是胡乱丢弃一切陈杂物品,而是不会为了跟风以及自己的所谓“虚荣心”而胡乱买入。
而当你很好的处理好物质 情感 与自我的关系,你的生活变得足够简单却不单调、内心变得足够平静而不浮躁的时候,才是做到了真正的“离”。
而这,才是真正的”断舍离“。
《后会无期》中韩寒写道:此生听过许多大道理,然而依旧过不好此生。
其实过不好这一生并非道理无用,而是道理谁都懂,却没有多少人能够做到。
人类的本性就是贪婪,在数万年的进化中,人类逐渐有了自我的思维。
慢慢的,贪欲、嗔怒各种各样的情欲逐渐强烈,人类很脆弱。
我们经常认为,物质匮乏会导致我们死亡。简而言之,就是没有金钱的不安感。
而正是这种不安感让有些人忘我的追求名利,囤积财富乃至物质。
只有成吨的物质才能消除本能产生的不安感,而囤积财富只是其次。
更多的人喜欢“囤积关系”、“囤积 情感 ”,害怕孤独也是人的本能。
如果你细心一点你会发现,一个“人缘好”的人几乎都会参加所有能够参与的聚会。
你会发现,这样的人他的通讯录、微信好友中甚至有几千个联系人,但是真正想要去倾吐内心苦水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可以交流。
一个人无论是“囤积财富”、或是“囤积 情感 ”,当他囤积到某一个程度的时候。
囤积的财富会变成他的压力、囤积的感情会变成他的孤独。
越是追求外物的人,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迷失自我。
而这种迷失是由于一时间的沉浸于虚幻的快感而产生的对未来的焦虑、以及对自我认知的不清晰,也就是迷茫。
当一个人痴迷于外物的追寻时,未来的某一天突然回过头,想起:我到底想要什么?
答案,却无从得知。
而断舍离的意义是让人们了却物欲、断离该断的情欲,从而寻找到自身内心的平静以及平衡。
言简意赅的来说,就是违背人类贪婪的本性,从而向着平和清澈的心境修行。
亨利·戴维·梭罗所写的《瓦尔登湖》中写到:
断舍离想要倾诉的一个中心思想无非就是:“扔掉负累、断离执欲“,回归生活的简单,并从中获得快乐。
而这就正如弗格斯·奥康奈尔在《极简主义》中提到的:
世间万事万物都极为简单,我们应当将事情看得简单一点。
并且我们应当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我们想要做什么?
没有必要为了做事情而去做事情,没有必要为了活成别人眼中的自己,而去做一些违背自己的事情。
生活其实很简单,问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并且去做即可。
而事物具有连续性,我们不仅要明白自己想要做什么,需要做什么。
还需要明白,最重要最紧急的事情,最先去做;
不重要却紧急的事情,抽空去做;
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不再去做。
当你某一天,明白了自己需要做什么,该做什么的时候。
你就会发现自己不再专注于事情的结果,而是专注于事情。
此时你已经回归了生活的简单,便也少了许多烦恼。
人生就是一场抉择的战争,只有在经历多次的断舍离之后,才能明白什么事物弥足珍贵。
而当人经历了多次断舍离之后,最后留下的事物无非就是两种:
第一种是你打从一开始便视如珍宝的东西,应当倍加珍惜。
第二种是当你某一天,蓦然回首。突然发现一只留守在你身旁却被你忽略的事物,更当珍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