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陵怀古》和《泊秦淮》两首诗的比较阅读

关于《金陵怀古》和《泊秦淮》两首诗的比较阅读,第1张

桂枝香·金陵怀古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采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两诗结尾均用了“后庭花”,两者的含义是一样的。歌曲《玉树后庭花》,传为陈后主所作。

杜牧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王安石借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这结尾的三句借古讽今,寓意深刻。

两首词中杜牧则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有忧时伤世的思想。

王安石则失意无聊之时颐情自然风光的情怀。

小题1:①表现了诗人对金陵昔盛今衰、繁华易逝的历史兴亡之感②诗人借古讽今,陈朝灭亡皆因后主纵情声色,讽谏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陈朝灭亡覆辙。

小题2:①炼字,“拂”生动地描写了石燕掠雨穿云,身形矫健的形态;“吹”形象地表现了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②比兴(象征),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诗人通过描写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小题1:

试题分析:前两联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逆挽的手法:首先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然后补写引起这种遥想的眼前景物。这就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捩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

小题2:

试题分析: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里,“拂”字、“吹”字写得传神,“亦”字、“还”字写得含蓄。“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晴亦雨”意味着“阴固雨”,“夜还风”显见得“日已风”。“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

点评:分析作者的情感时,既要联系本诗词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同时更主要的是抓住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因为一般情况下意象都有固定的含义。对诗歌的赏析,可以从多角度切入,切忌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本题通过阅读分析,我们可以从语言、修辞、写作手法等方面入手,进行赏析,注意尽量全面,并要言之有理。

山雨欲来风满楼出自《咸阳城东楼》,全诗如下: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

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夜间。

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扩展资料

《咸阳城东楼》赏析:

这首诗题目有两种不同文字,今采此题,而弃“咸阳城东楼”的题法。一是醒豁,二是合理。看来“西”字更近乎情理,──而且“晚眺”也是全诗一大关目。

同为晚唐诗人的李义山,有一首《安定城楼》,与许丁卯这篇,不但题似,而且体同(七律),韵同(尤部),再看李诗头两句:“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这实在是巧极了,都用“高城”,都用杨柳,都用“汀洲”。然而,一比之下,他们的笔调,他们的情怀,就不一样了。

义山一个“迢递”,一个“百尺”,全在神超;而丁卯一个“一上”,一个“万里”,端推意远。神超多见风流,意远兼怀气势。

“一”上高城,就有“万”里之愁怀,这正是巧用了两个不同意义的“数字”而取得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诗人笔下分明逗露──“蒹葭杨柳似汀洲”。一个“似”字,早已道破,此处并无什么真的汀洲,不过是想象之间,似焉而已。须知诗人家在润州丹阳,他此刻登上咸阳城楼,举目一望,见秦中河湄风物,居然略类江南。

于是笔锋一点,微微唱叹。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盖蒹葭秋水,杨柳河桥,本皆与怀人伤别有连。愁怀无际,有由来矣。

以上单说句意。若从诗的韵调丰采而言,如彼一个起句之下,著此“蒹葭杨柳似汀洲”七个字,正是“无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

--咸阳城东楼

这是一首写早秋景色的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笔调描绘了遥夜、清瑟、西风、翠萝、残萤、玉露、早雁、远山、落叶等初秋景色。在描绘过程中,诗人从听觉及视觉的高低远近着笔,落笔细致,层次清楚。无论写景还是用典,都贴切自然,紧扣“早秋”这一主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845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