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抗击疫情先锋人物感人小故事

2020抗击疫情先锋人物感人小故事,第1张

2020抗击疫情先锋人物感人小故事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那你知道学习抗击疫情先锋英雄事迹 心得体会 都有那些吗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湖北武汉的医疗垃圾数量快速增长,最高峰时,一天的医疗废物产生量达到240多吨。在这条医院背后的战线上,同样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废处理专业团队赶来驰援。不惧风险、不辞辛苦,他们携手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全防线,董清就是其中之一。

 3月24日下午4时,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董清正和同事们将一桶桶医疗垃圾装运上车,运往20多公里外的集中处置点。

 董清来武汉已经差不多两个月了。春节期间,当得知武汉当地处置医废的人力、运力出现明显缺口时,董清所在的公司主动向湖北省环保厅请缨驰援。1月29日大年初五,包括董清在内的第一批突击队共12人驾驶5辆清运车从襄阳出发,当天赶到武汉后就立刻投入工作。

 为了尽可能多地处理医废,最开始的一个月里,董清他们每天工作的时间都在12个小时左右。

 虽然清楚自己工作的风险,但董清从未退缩。2月4日,专门接收重症患者的火神山医院投入使用第一天,产生的医疗垃圾需要有人处理。得知任务后,董清果断决定报名先上。

 今年36岁的董清是一名退伍军人,有着14年的党龄。在部队的8年里,他主要在卫生队工作。这次抗击疫情工作中,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帮助队友。

 截至3月25日,董清所在的团队81人已收集转运1933车次共9181吨医疗废物,无一人感染。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武汉市的医废处置能力明显提升,从最初的每天50吨增加到目前的每天2638吨,可以实现“日产日清”。目前,董清的队友大部分已完成任务返回襄阳,他依然继续坚守在武汉。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二

 从除夕夜第一批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出征,到现在已两个月有余。4000余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坚持精准施治,用爱心温暖了很多患者。记者走近其中3名军队医护人员,倾听他们的抗疫故事……

 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主任谢渭芬——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

 他常说自己就是一名普通军医。事实上,在医学消化内科领域,他可算是全国****之一。他就是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支援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的主任谢渭芬(见图①,曹希摄)。大年初二刚查完房,他来到院长办公室,言辞恳切地说:“如果没有上战场,就愧对军医这个身份!”请战最终获得批准,谢渭芬赶往抗疫一线……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查房时,谢渭芬会随时提问管床医生:“患者今天血糖、尿量、血压数据分别是多少”如果回答磕磕巴巴,他就一改平时的温和,黑着脸批评对方……

 一天,医生邹最从病房门口经过,看到谢渭芬正在盯着输液管,嘴里默念着一串数字……邹最明白:谢主任是在计算每分钟输液的滴数。个性化治疗,对输液速度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100毫升液体需要45分钟内输完,每分钟至少50滴。那天,谢渭芬在病床前站了60秒,数满50滴才放心走出病房。

 “患者再小的事,都是大事。”谢渭芬说,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一位74岁的患者,高度焦虑,谢渭芬每天查房都握着老人的手,俯身唠唠三五分钟;他还请心理医生柏涌海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几天之后,老人饭量大了,睡觉也踏实了。出院那天,老人紧紧握着谢渭芬的手说:“是您救了我一命!”

 来自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的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

 “心病还要‘心’药医”,随时回复微信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数百条

 2月4日,火神山医院收治首批50名感染患者,其中24名被分到了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副主任医师赵玉英所在的病区。每个班4名护士,除了基础护理,还要负责打扫卫生、照顾患者起居,很多人的身体都吃不消……

 “刚住到医院的患者们,情绪有些焦虑,有什么缓解的好办法”作为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试着建起了一个“感染八科医患交流群”。从此,赵玉英就像一个应答机,随时回答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回复数百条,最短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表情,最长的要一两百字。渐渐地,患者的焦虑感少了,医生也松了一口气:即使不是自己当班,也能随时了解患者的情况。赵玉英总结:“心病还要‘心’药医。”

 “心”药也用在了尹奶奶和钟阿姨身上。得知钟阿姨的儿子小李也是一名感染患者,由于病情较轻,在另一家医院隔离治疗。赵玉英多方协调,把小李转院到火神山医院,安排和钟阿姨住同一个病房。看见儿子来了,钟阿姨脸上有了笑容,在儿子的照顾下,身体一天天好起来。

 后来,赵玉英把小李的另一位病友尹奶奶也搬到这个病房,既方便沟通交流,又可以让小李帮助照顾生活起居。在小李带动下,志愿者越来越多:病房里,有的患者帮助医护人员照顾重症患者起居;医技楼外,有的患者协助医护人员推轮椅、抬担架;楼道里,他们拿起扫把和拖布,打扫卫生、倾倒垃圾……

 如今,病区已有10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了,很多患者“出院不出群”,把名字后边备注上“已出院”,还继续留在群里给大家鼓劲加油。这个病区的医护人员也用上这剂“良方”,建起了自己的医患交流小平台;即使医疗队离开武汉,他们也可以随时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了。

 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

 “称呼一改,暖心多了”,进病房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

 江城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麻利地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即将奔赴她的战场:重症病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污染区,感染风险极高。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李晓莉,个头娇小,短发齐耳,说话如蹦豆,走路带阵风,干啥事就一个字:快。

 李晓莉当兵31年,临床护理干了26年。此次支援湖北,李晓莉虽然已经上报了退休,仍带领科里护士集体递交请战书。到了武汉,她担任感染十四科护士长,在全科护士中年纪最大,却也最拼。主管护师乔惠霞与李晓莉一起共事13年,对她的印象就是:“一穿上防护服就像充满了电,投入工作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在李晓莉的带动下,护士进病房从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称呼一改,暖心多了。”李晓莉说,这个“特殊规定”,她已坚持了十多年。

 一位六旬左右的胡阿姨告诉记者:“一下子感觉我们像是亲人,特别热乎。”胡阿姨年前从杭州到武汉探亲,没成想滞留江城无法返乡,还染上了新冠肺炎,刚入院时心情很糟……李晓莉每次见她一口一个“大姐”,和她聊几句家长里短,还在防护服上画上西湖风光,缓解她的“思乡之苦”。如今,胡阿姨不仅身体恢复很快,还乐呵呵地给病友加油。

 92岁的王奶奶,是李晓莉重点护理的患者。这天,她要出院了。李晓莉想临别前给她说上几句话,一进病房,看到王奶奶已坐在床边等她:“闺女,我今天出院啦,老婆子就想多看你一眼。”

 “您出院,我们比您还高兴呢,一会儿用轮椅送您出去,回去了也要注意这些事,第一个……”李晓莉凑在王奶奶耳朵边,叮嘱了一番,带人把她送出了大门……

 送王奶奶出院,李晓莉又开始了新的忙碌。她不到一米六的身影,在人群中显得有些娇小,却在大家心里越发高大……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三

 们来认识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14科护士长李晓莉。从事临床护理专业26年,她曾远赴刚果(金)参加国际维和,也曾冲锋在玉树抗震救灾、舟曲泥石流抢险中救治伤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又一次冲到了第一线。

 一大早,护士长李晓莉像往常一样,赶在早班护理组接班前进入“红区”,每天掌握患者的第一手病情早已成为她的习惯。

 看患者、问病情、查体征,进入病区的李晓莉就像上了发条一样进入了快节奏,一刻也停不下来。所有发现的问题她都现场记录下来,有的粘到病房门上,有的贴在护士站最显眼的地方。

 在这里,患者们有个大事小情,都愿意找风风火火的李晓莉。

 风风火火却也细致入微。85岁的郑大爷前几天有些不舒服,生命体征却并无异常。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查房时,李晓莉暗暗地留了心。当天中午,郑大爷突然并发症急性发作,血氧急速下降,危及生命。李晓莉和医护人员迅速采取静脉补钾、高流量吸氧等措施急救,从死亡边缘把郑大爷拉了回来。

 李晓莉所在的科室老年患者接近七成,对于这些老年患者,李晓莉为他们一人设计一套护理方案,细心照顾。

 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那你知道学习抗击疫情先锋英雄事迹心得体会都有那些吗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湖北武汉的医疗垃圾数量快速增长,最高峰时,一天的医疗废物产生量达到240多吨。在这条医院背后的战线上,同样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废处理专业团队赶来驰援。不惧风险、不辞辛苦,他们携手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全防线,董清就是其中之一。

 3月24日下午4时,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董清正和同事们将一桶桶医疗垃圾装运上车,运往20多公里外的集中处置点。

 董清来武汉已经差不多两个月了。春节期间,当得知武汉当地处置医废的人力、运力出现明显缺口时,董清所在的公司主动向湖北省环保厅请缨驰援。1月29日大年初五,包括董清在内的第一批突击队共12人驾驶5辆清运车从襄阳出发,当天赶到武汉后就立刻投入工作。

 为了尽可能多地处理医废,最开始的一个月里,董清他们每天工作的时间都在12个小时左右。

 虽然清楚自己工作的风险,但董清从未退缩。2月4日,专门接收重症患者的火神山医院投入使用第一天,产生的医疗垃圾需要有人处理。得知任务后,董清果断决定报名先上。

 今年36岁的董清是一名退伍军人,有着14年的党龄。在部队的8年里,他主要在卫生队工作。这次抗击疫情工作中,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帮助队友。

 截至3月25日,董清所在的团队81人已收集转运1933车次共9181吨医疗废物,无一人感染。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武汉市的医废处置能力明显提升,从最初的每天50吨增加到目前的每天2638吨,可以实现“日产日清”。目前,董清的队友大部分已完成任务返回襄阳,他依然继续坚守在武汉。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二

 从除夕夜第一批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出征,到现在已两个月有余。4000余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坚持精准施治,用爱心温暖了很多患者。记者走近其中3名军队医护人员,倾听他们的抗疫故事……

 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主任谢渭芬——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

 他常说自己就是一名普通军医。事实上,在医学消化内科领域,他可算是全国****之一。他就是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支援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的主任谢渭芬(见图①,曹希摄)。大年初二刚查完房,他来到院长办公室,言辞恳切地说:“如果没有上战场,就愧对军医这个身份!”请战最终获得批准,谢渭芬赶往抗疫一线……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查房时,谢渭芬会随时提问管床医生:“患者今天血糖、尿量、血压数据分别是多少”如果回答磕磕巴巴,他就一改平时的温和,黑着脸批评对方……

 一天,医生邹最从病房门口经过,看到谢渭芬正在盯着输液管,嘴里默念着一串数字……邹最明白:谢主任是在计算每分钟输液的滴数。个性化治疗,对输液速度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100毫升液体需要45分钟内输完,每分钟至少50滴。那天,谢渭芬在病床前站了60秒,数满50滴才放心走出病房。

 “患者再小的事,都是大事。”谢渭芬说,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一位74岁的患者,高度焦虑,谢渭芬每天查房都握着老人的手,俯身唠唠三五分钟;他还请心理医生柏涌海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几天之后,老人饭量大了,睡觉也踏实了。出院那天,老人紧紧握着谢渭芬的手说:“是您救了我一命!”

 来自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的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

 “心病还要‘心’药医”,随时回复微信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数百条

 2月4日,火神山医院收治首批50名感染患者,其中24名被分到了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副主任医师赵玉英所在的病区。每个班4名护士,除了基础护理,还要负责打扫卫生、照顾患者起居,很多人的身体都吃不消……

 “刚住到医院的患者们,情绪有些焦虑,有什么缓解的好办法”作为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试着建起了一个“感染八科医患交流群”。从此,赵玉英就像一个应答机,随时回答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回复数百条,最短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表情,最长的要一两百字。渐渐地,患者的焦虑感少了,医生也松了一口气:即使不是自己当班,也能随时了解患者的情况。赵玉英总结:“心病还要‘心’药医。”

 “心”药也用在了尹奶奶和钟阿姨身上。得知钟阿姨的儿子小李也是一名感染患者,由于病情较轻,在另一家医院隔离治疗。赵玉英多方协调,把小李转院到火神山医院,安排和钟阿姨住同一个病房。看见儿子来了,钟阿姨脸上有了笑容,在儿子的照顾下,身体一天天好起来。

 后来,赵玉英把小李的另一位病友尹奶奶也搬到这个病房,既方便沟通交流,又可以让小李帮助照顾生活起居。在小李带动下,志愿者越来越多:病房里,有的患者帮助医护人员照顾重症患者起居;医技楼外,有的患者协助医护人员推轮椅、抬担架;楼道里,他们拿起扫把和拖布,打扫卫生、倾倒垃圾……

 如今,病区已有10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了,很多患者“出院不出群”,把名字后边备注上“已出院”,还继续留在群里给大家鼓劲加油。这个病区的医护人员也用上这剂“良方”,建起了自己的医患交流小平台;即使医疗队离开武汉,他们也可以随时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了。

 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

 “称呼一改,暖心多了”,进病房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

 江城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麻利地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即将奔赴她的战场:重症病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污染区,感染风险极高。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李晓莉,个头娇小,短发齐耳,说话如蹦豆,走路带阵风,干啥事就一个字:快。

 李晓莉当兵31年,临床护理干了26年。此次支援湖北,李晓莉虽然已经上报了退休,仍带领科里护士集体递交请战书。到了武汉,她担任感染十四科护士长,在全科护士中年纪最大,却也最拼。主管护师乔惠霞与李晓莉一起共事13年,对她的印象就是:“一穿上防护服就像充满了电,投入工作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在李晓莉的带动下,护士进病房从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称呼一改,暖心多了。”李晓莉说,这个“特殊规定”,她已坚持了十多年。

 一位六旬左右的胡阿姨告诉记者:“一下子感觉我们像是亲人,特别热乎。”胡阿姨年前从杭州到武汉探亲,没成想滞留江城无法返乡,还染上了新冠肺炎,刚入院时心情很糟……李晓莉每次见她一口一个“大姐”,和她聊几句家长里短,还在防护服上画上西湖风光,缓解她的“思乡之苦”。如今,胡阿姨不仅身体恢复很快,还乐呵呵地给病友加油。

 92岁的王奶奶,是李晓莉重点护理的患者。这天,她要出院了。李晓莉想临别前给她说上几句话,一进病房,看到王奶奶已坐在床边等她:“闺女,我今天出院啦,老婆子就想多看你一眼。”

 “您出院,我们比您还高兴呢,一会儿用轮椅送您出去,回去了也要注意这些事,第一个……”李晓莉凑在王奶奶耳朵边,叮嘱了一番,带人把她送出了大门……

 送王奶奶出院,李晓莉又开始了新的忙碌。她不到一米六的身影,在人群中显得有些娇小,却在大家心里越发高大……

 抗击疫情先锋人物事迹三

 们来认识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14科护士长李晓莉。从事临床护理专业26年,她曾远赴刚果(金)参加国际维和,也曾冲锋在玉树抗震救灾、舟曲泥石流抢险中救治伤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又一次冲到了第一线。

 一大早,护士长李晓莉像往常一样,赶在早班护理组接班前进入“红区”,每天掌握患者的第一手病情早已成为她的习惯。

 看患者、问病情、查体征,进入病区的李晓莉就像上了发条一样进入了快节奏,一刻也停不下来。所有发现的问题她都现场记录下来,有的粘到病房门上,有的贴在护士站最显眼的地方。

 在这里,患者们有个大事小情,都愿意找风风火火的李晓莉。

 风风火火却也细致入微。85岁的郑大爷前几天有些不舒服,生命体征却并无异常。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查房时,李晓莉暗暗地留了心。当天中午,郑大爷突然并发症急性发作,血氧急速下降,危及生命。李晓莉和医护人员迅速采取静脉补钾、高流量吸氧等措施急救,从死亡边缘把郑大爷拉了回来。

 李晓莉所在的科室老年患者接近七成,对于这些老年患者,李晓莉为他们一人设计一套护理方案,细心照顾。

   抗击疫情防控阻击战感人事迹5篇

 第一时间回到工作岗位,肩扛责任、顶住压力,坚守在基层疫情防控第一线,带头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我为大家提供的抗击疫情防控阻击战感人事迹资料,欢迎参阅。

 事迹一

 XX,男,X岁,汉族,中共党员,现任XX镇XX村党总支书记。自疫情爆发以来,XX同志深知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他积极听从镇党委、政府号召,放弃休假主动请战,第一时间回到工作岗位,肩扛责任、顶住压力,坚守在基层疫情防控第一线,带头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面对疫情,他靠前指挥,带头落实落细防控举措。在防疫工作上,XX积极履行村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带动村民组长及党员代表,对本村外出返乡人员,重点是湖北、武汉返乡人员“地毯式”逐户走访全面排查,认真询问基本信息并登记在册,排查出外出返乡人员X人,其中武汉返回X人。对居家整户隔离的湖北返乡人员及密切接触亲属,主动为其代买药品、蔬菜等生活物资,在保证其生活质量的同时拉近了距离,通过多次微信连线做思想工作,安抚了紧张情绪,没有出现任何不稳定因素。

 面对疫情,他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宣传防控知识。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知识普及,帮助村制作宣传牌X个,撰写宣传标语X条,在村民群、党员学习群、亲属群等网络群中发送官方疫情动态、防疫知识、防护措施等防疫信息X条;为有效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带头做到不串门走亲访友、不参与聚会聚餐,积极帮助群众疏导情绪、解答疑难点,并主动劝导群众不要聚众打麻将、打牌、唠嗑,引导群众信科学、听官宣,不聚会、不扎堆,不造谣、不传谣,切实稳定人心、树立信心,为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贡献力量。

 面对疫情,他亮明身份,带头坚守岗位无私奉献。义务、主动储备口罩、消毒液等相关防疫物资,并免费提供给村干部、村民代表、党代表等工作人员使用,做好工作场所和个人的防护,保证防疫中坚力量不受损。为解决村内无流动宣传车这个困难,主动无偿提供车辆给村防疫期间使用,在他的带动下,党员XX也提供了车辆,X辆宣传车让党的声音传遍XX。在防疫工作中,充分发扬不怕困难、连续作战的作风,带头走访入户,带头在村值班,带头在卡值宿,带领村班子和党员先锋服务队站在防控疫情最前沿,让党旗在防控疫情一线高高飘扬。

 面对疫情,他不畏惧、不怕难、不退缩、勇向前,以实际行动践行***员初心使命,当好疫情防控“带头人”。

 事迹二

 XX同志,女,汉族,XX年XX月出生,XX年XX月参加工作,现任XX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护士。自肺炎疫情发生以来,XX同志积极响应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号召,报名参加援鄂医疗队,成为我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进驻XX医院,与同事们奋战在战“疫”一线。

 写下请战书,冲在第一线

 生命重于泰山,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对省委省政府组建援鄂医疗队的号召,XX同志没有丝毫犹豫,第一个写下请战书,请战书这样写道:“医疗前线是战场,疫情面前我们是战士,在这个危难时刻,在祖国最需要医护人员之时,我想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和家人匆匆告别后,她就奔向了疫情主战场、最前沿!她作为一名90后护士,用最简短、最朴实的语言诠释了救死扶伤的白求恩精神和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她是这场战“疫”的最美逆行者。

 剪掉齐腰发,轻装上战场

 作为抗击疫情的一线人员,往返于病房之间,必须穿防护服,为了节约穿防护服时间和避免出现交叉感染,XX同志毅然决定剪掉满头齐腰发,剃光头。女人剃光头,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为了早日战胜疫情,面对更加照顾好病人,为了同事的健康,她选择换了一个发型。在她的带领下,医疗组的其他同事也毅然选择剃光头,组成“光头”医疗组,这个发型很美,令人感动。

 与时间赛跑,同病毒战斗

 XX同志所在的医疗组负责X个病人,进驻第一天,她就与同事一道熟悉病人的情况,很快就投入了护理工作中去,昼夜奋战,超负荷工作。她总是抢着值夜班,在晚上值班的八九个小时里,需要同时护理X位患者,随时观察他们的生命体征,这几个病人在不同的病房里,上班时间她就在一直不停地来回跑。在几个小时的“战斗”之后,汗水浸湿了防护服,口罩在她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在抗疫期间,XX同志累计工作XX小时,最长X个小时没有喝水、没有上厕所,为的就是与时间赛跑,同病毒战斗。经过精心救治护理,先后有XX名患者治愈出院。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XX同志仅仅是驰援武汉地区的一名平凡普通的护士,面对肉眼看不见的敌人, 虽然条件艰苦,但XX同志没有退缩,主动请缨、以身涉险,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期白衣战士的神圣使命,是勇敢的逆行者、最美的白衣天使。

 事迹三

 抗疫阻击战还在持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全X广大参战医生、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讲政治勇担当、迎严寒战风雪,义无反顾地坚守在抗击疫情最前沿,为遏制疫情蔓延做出了积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事迹突出、感人肺腑的先进典型。一个个平凡而感动的故事背后,折射着他们的政治担当、使命担当、责任担当!

 警医同心奋斗,是最长情的告白

 “疫情就是命令,作为人民警察,我必须扛起使命和担当,和战友们并肩作战!”

 “非常时期,作为医生,国家和人民都需要我,首当其冲、战斗在最前沿是我的职责和使命!”

 XX是XX公安局刑警支队法医民警,妻子XX是XX医院呼吸科主任、教授,担任XX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救治专家核心组副组长。一级应急响应后,两人第一时间奔赴工作岗位。XX带头交上了自己的请战书,带领法医为骨干力量的零距离应对疫情特殊情况的精干小分队,奔赴一线。作为此次疫情专家核心组成员,妻子XX更是枕戈待旦,日夜坚守在抗疫一线。

 “疫情不除,我们不退!”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警察的职责,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担当!

 最美“蓝+蓝”,战“疫”路上并肩同行

 “爸,你和妈妈要注意保护好自己啊!”

 “知道了,你在家好好复习功课,代我们照顾好姥姥姥爷!”

 电话里的孩子,是一位X岁的小男孩。他的父母是一对警察夫妻。爸爸XX,是XX公安局反恐支队民警。妈妈XX,是XX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民警。

 自打响防“疫”战开始,二人都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没再见过面。XX主要负责重点人员的排查,在海量数据中抽丝剥茧,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安全;XX不间断梳理排查在X常住外国人情况,多种渠道推送疫情防控期间出入境管理工作问题解答和提示,维护涉外治安秩序。

 “我们是子女,也是父母,但我们更是人民警察,面对疫情,我们理应冲在一线……”XX说。

 作为双警家庭,注定要牺牲更多、付出更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XX和XX只是双警家庭奋战防疫一线的缩影,还有很多像他们这样的“夫妻档”,舍小家顾大家,勇往直前,为打赢这场战役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医生遇上社区干部,携手上阵伉俪兵

 “今晚加班,我不回去了。”

 “我也加班,放心吧!孩子我已经交给爸妈安顿好了。”

 XX,是XX医院血透科医生,妻子XX,是XX区XX办事处科员。一个在市区,一个在XX区,家是他们想回又回不去的地方。疫情防控第一线,XX同志提交请战书,主动担当,投身到医院防控任务最前线。

 “累吗怕吗”“已经习惯了”。这也许就是XX现在最真实的回答。

 “您好,最近有去过外地吗有接触过疫区人员吗……”这已经是XX连日来的工作日常。平常总是担心当医生丈夫的安危,这一刻,从前胆小的她丝毫没有畏惧和退缩,面对疫情,她豪不犹豫地交上了请战书,冲锋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夫妻俩对父母和孩子充满了内疚,婆婆对他们说:“你们放心去忙吧,国家的事是大事,家里的事是小事,家里有我帮你们撑着!”

 “疫”战一线,XX的一个个平凡的家庭,用无私无畏、无怨无悔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向他们致敬!向他们身后默默支持的家属致敬!

 事迹四 

 疫情如火,分秒必争。连日来,XX街道广大党员群众为抗击疫情踊跃捐款捐物的事迹层出不穷,让人无不感动落泪,充分彰显了全村广大群众团结一心,抗击疫情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今天是谁在值班我要为国家抗击疫情捐款。” X月X日上午,XX和XX在父亲的陪同下,来到XX办事处,将自己的压岁钱XXX元捐给街道里,为疫情防控尽一份力。姐姐XX就读于XX中学X年级,弟弟XX就读于XX小学X年级,这让值守人员很是诧异和感动。

 当班值守人员看到是两个孩子捐款后,提出他们是孩子,执意不接受他的捐款。“我们虽然是学生,但是没有党和政府,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听说现在国家有灾难,疫情严重,有很多人在受苦,大家都在为国家捐款,我们也来表个小小的心意,我们就把春节的压岁钱捐给国家”。两个孩子说。

 “作为一名党员,我经常教育他们要做党的孩子,爱党爱国,看到他们长大了,很欣慰,我今天带着孩子来,把他们攒的XXX元零花钱捐给国家,用于这次疫情防控,贡献一点心意。”孩子父亲XXX说。

 据了解,疫情发生以来,该街道积极号召党员群众为抗击疫情捐款,大家纷纷慷慨解囊、伸出援手,包括很多贫困户、五保户也都积极捐款,大家用爱心绘就出一幅幅温暖的画卷。群众的行动给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以巨大鼓舞,大家纷纷表示,有广大群众的支持,一定要严防死守,抗击疫情,坚决打好疫情阻击战,守护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像这样无私奉献的爱心人士还有很多,在他们当中,有党员干部,有做生意的个体商户,有衣着朴素的村民,还有小学生。他们在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支持、捐赠款物的同时,彰显了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在国家有难时,此举更加增强了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彰显了党员干部和群众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支持与理解,体现了干群同心协力共抗疫情的决心,必将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强大动力。

       事迹五

 “X村,你们村村南那条进出镇的小土路也要安排好人值守”“X庄,请再核实一遍外地返乡人员信息,务必确保不漏一人”作为防疫综合协调组组长的X镇党委副书记X电话调度完,放下手机又问“X,X桥那边大衣、热水供应都及时不走,咱再去各村转转看看”

 自疫情防控工作以来,连轴转、日夜转早已成为X工作的常态,大到帐篷供给、车辆安排,小到口罩发放、体温计调配,一切防护物资、后勤保障都要X协调统筹,一刻也不能停歇,他说“我就想着别有什么地方落下喽”。

 防控疫情的“急先锋”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1月23日,X镇召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专题会议”,镇党委将疫情防控综合协调的任务交到了X手上,疫情就是命令,他立即着手制定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预案,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及时与各村各部门通气,迅速贯彻落实专题会议各项防控措施;积极与市相关部门及社会力量沟通筹备疫情防控物资;1月25日(大年初一)吃过早饭,便带领镇防疫指挥部工作人员全镇巡察勘定卡哨地点,提前做好战疫动员和准备。

 战疫一线的“排头兵”

 为了把“内防输出,外防输入”落到实处,根据前期勘定,X逐村安排、亲自指导各村设置“疫情防控劝导点”X处,督促各村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严格排查劝返外来车辆及行人。

 自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他本人更是以身作则,在疫情防控指挥部能看到他的身影、在各村值守点能看到他的身影、在各个消杀现场能看到他的身影、在督导检查的巡逻车上能看到他的身影,天天吃住在镇和镇机关的其他同志们24小时坚守在防疫阵地。

 乡镇工作的“优秀标”

 扶贫攻坚,他所包保的群众最常说的就是“你又来啦,你那么忙,有事我给你打电话,我知道你电话”;环境整治,他能叫出每位环卫工人的名字,家住在哪,有几口人;组织工作,村里老党员最喜欢和他聊天“陈书记就是俺队哩,俺说么,他能听心去”,无论做什么事情,他都认真负责、严谨踏实。

 他说“防控疫情,我们肩上有责、心中有爱,我们不上谁上,干工作也是这样,出出汗、跑跑腿,心里才踏实”。

 

个人与大家分享疫情期间与家人的感⼈故事,愿疫情早日过去。

1

,急诊科护⼠李婷被感染的第七天,也是她和丈夫海棠结婚的四周年纪念⽇。可是因为被感染在家隔离的她,吃药吃到想吐、浑⾝乏⼒总喊累。

丈夫海棠为了给她增添⼀点⽣活的⼩惊喜,想尽办法为她准备了纪念⽇礼物。⼀束鲜花、⼀个蛋糕、⼀张陪你去世界任何地⽅的⽋条……背后是丈夫海棠最坚定的爱与守护。

2

疫情打乱了很多⼈的计划,也见证了灾难⾯前那些坚定不移的真情。5⽉4⽇晚,浙⼤四院感染楼,⼀对恋⼈隔着玻璃经过⼿机通话,这是他们11天以来的第⼀次见⾯。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他们取消了2⽉14⽇登记结婚的计划,如今也有了甜蜜的约定:等疫情结束,第⼀件事情就是去领结婚证。

疫情期间的感⼈故事 3

家住福建省福州市的张秀敏,是福建某公司的⼀名⼥⼯。1⽉26⽇,被临时抽调回来上班,⼀天上班8个⼩时,包装3000个⼝罩。⽽她说,“不遗憾、不⾟苦。”上班前,孩⼦哭了,叫她不要⾛。张秀敏对孩⼦说,妈妈去做⼀件很伟⼤的事情,妈妈要回去帮忙

第 2 页

⽣产,让更多⼈能够有⼝罩戴更安全⼀些。

疫情期间的感⼈故事 。

4

⼤年三⼗中午,上海市第⼀⼈民医院呼吸科的医⽣点了两份外卖。

疫情当前,下单的医⽣体贴地备注:如果快递师傅介意医院环境,我能够到路边拿,不⽤送上楼。

半⼩时后。快递⼩哥不仅仅把饭菜送上了⼆楼,店家还免费送了两个菜,并附了⼀张字条:“医⽣:⾟苦了。送⼀份⾁⼀份菜。新年欢乐!”

医⽣瞬间感动,拍照发了朋友圈。

总结:

⼀⽅有难、⼋⽅⽀援的千⾥送温暖令⼈感动,⽽邻⾥之间的真情流露,同样涌现出令⼈动容的故事。

⼀辆出租车前车窗右下⾓贴着⼀张纸,写着“医护⼯作者免费接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896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