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岁宝宝照顾阳性妈妈,你对这一幕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北京1岁宝宝照顾阳性妈妈,你对这一幕最大的感触是什么?,第1张

看到这一幕时我最大感触是孩子的父母一定是非常懂得教育的人,同时孩子的爸爸可能在生活中经常照顾妈妈。

许多家人在感染新冠病毒之后,他们不想连累其他家人于是开始居家隔离,在居家隔离的过程中需要有人去照顾他们的吃饭和身体状况,此时很多家庭却没有足够的人员来承担起这个责任,在此阶段孩子的突然懂事会让许多家长感到非常的欣慰。

一岁宝宝照顾新冠病毒确诊的妈妈。

在我们的认知里,一岁的宝宝好像什么事情都不能够很好的去完成,不管是吃饭还是喝水,都需要家长去辅助,他们才能够做到。北京一位一岁的小宝宝,在妈妈确诊新冠病毒的时候,他居然主动地照顾起了妈妈,在妈妈感到不舒服的时候,他帮妈妈拿水并且喂给妈妈,看着妈妈喝完之后自己才离开,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暖心。

孩子一定拥有好的家庭环境。

当我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我个人感到最大的感受就是孩子一定是生活在一个拥有非常好的家庭环境之中,如果在平常的生活中,爸爸从来没有做过照顾妈妈的事情,孩子也不会学着去照顾他人,在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一定是经常告知他们该如何去照顾别人,这样才会造就了一个如此懂事的孩子。

看到孩子的懂事感到欣慰。

作为父母总是盼望着自己的孩子长大懂事,但当孩子一点点在逐渐的懂事过程中,我们又感到非常的心痛,很多时候孩子的乖巧懂事并不是他们长大了,而是觉得父母对于孩子的关心确实太少。作为父母一定要多去跟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让孩子处在一个爱的家庭里成长。

●●● 疫情之下 父母与孩子共成长 ●●●

阜阳五中心理健康咨询师李文武

大家好,我是阜阳五中心理健康咨询师李文武。 疫情导致这个寒假特别长,很多家长在和孩子相处时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 有一位家长这样讲: 每天督促孩子写作业,看到孩子的字写得非常潦草,学习态度非常不好就会和孩子发生争执,孩子自尊心和逆反心很强,有时干脆把自己的门窗反锁,闭关睡觉,任凭家长怎么叫,就是不予理睬,最后家长只能向孩子妥协,无可奈何,期待快点开学。

教育界有句名言: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上的困难。那么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该如何做一个好“老师”,进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呢?今天与家长朋友们一起分享三篇文章,帮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亲情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理解孩子叛逆的意义,并根据家庭实际,合理调整与子女的相处方式,相信融洽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很大帮助!

推荐

No1

New Arrival

《亲情是把双刃剑》

——摘自《陪孩子长大 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

长按识别读给您听

《读者文摘》中有一篇罗伯特·凯尼的文章,叫《妈妈的裙带》:“男孩很小时,妈妈把他系在她围裙的裙带上说‘现在你不再会摔倒’。孩子一天天长大,他想离开母亲去看看窗外的阳光、树林和河流。”“哦!妈妈,请解开裙带,让我出去吧!”但母亲说:“还不行,我的孩子,你还不够强壮。”孩子只好等着,看着母亲一边工作一边唱歌。慢慢地,孩子又大了一些,他被窗外明媚的春光,喧闹的河水,青色的山峦吸引,不管不顾地向外走去。这时裙带断了,“啊,妈妈的裙带真脆弱!”孩子欢笑着跑出门去,一节裙带还系在身上。男孩一直跑,为自由、为新鲜的空气和清新的阳光欢欣鼓舞。他跑到一个悬崖的边缘,飞溅的瀑布迷乱了他的眼睛,他被绊了一跤,摔下崖去。在他惊叫的时候,他被挂住了,是妈妈的裙带勾住了树根,”哦!妈妈的裙带是这么的坚固!”孩子借着带子爬上了岩石,然后继续坚定地走向新奇的世界。

亲情就像母亲的裙带,在我们小的时候,给我们亲密依恋、安全和归属感。随着成长,孩子们渐渐有了自我意识,有了自己独特的情绪体验,对生活与行为方式也有了自己的选择。当孩子把眼光投向外部世界,步履维艰地走向社会的时候,寻求与他人丰富的友情,认同新的生活模式或精神榜样,看起来要比亲情更重要一些。其实,亲情依然留存在人类意识的下层,像心灵的摇篮,抚慰着孩子们疲惫的心。亲情是孩子们心理发展的原动力,有三个最重要的自我要素在亲情的呵护下形成:依恋体验,产生爱和被爱的能力;客体关系,获得依赖与独立,并拥有信任他人的能力;自我认同,协调自卑与自尊,创造与发展的能力。

有些时候,亲情也会给我们带来烦恼。“妈妈的裙带”太短,亲子之间易于形成“纠结”,孩子与父母的脚步常常绊在一起,甚至摔倒,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亲情的包袱。孩子面对未来踌躇满志的时候,过于牢固的裙带会限制孩子的社会化发展,让孩子们觉得亲情似乎在控制他。另一些时候,孩子们会把在外部世界体验到的不安、挫败、恐惧、敌意投射给父母,以为一切都是亲情惹的祸。其实,孩子们不知道,对亲情的愤怒是在磨砺自己的情绪能力,学习识别、体验、释放与管理这些情绪,人才能变得成熟。看看自然界,看看小老虎与兄弟姐妹、父母之间的打斗,你就知道那小家伙在锻炼自己求生的本领。

不管父母对孩子多么厉害,内心都被爱所驱使,恨也是爱的同义词。爱孩子爱得过分,把孩子纳入自我范畴,忘了彼此的边界,以为孩子的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内心一刻也不能安宁,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好的父母能够妥善利用亲情这根裙带,该放长的时候放长,该松开的时候松开,容许孩子去创造他自己崭新的未来。不过,让孩子离开自己,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孩子与父母双方都要体验那种分离的痛苦。由于害怕这种痛苦,亲情会无意识地创造出隔离与误解,以此来对抗依恋与关系的纠结。彼此对关系的愤怒越来越明显,冲突升级,分离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我们不得不承认,许多内部的冲突都有非常的意义,关系依恋越厉害的家庭,孩子与父母的冲突也越激烈,不然分离永远不能实现,孩子也永远长不大。这里,我们要感激亲情的伟大,不管遭受到多少来自孩子的误解,当孩子需要的时候,亲情总是那么义无反顾。

再来说说孩子们的事,孩子的许多问题是成长的问题,他们在每个阶段都可能会犯一些与年龄相关的错误。不过,父母要记住:犯错是孩子的权利!亲情有一个自然的倾向,就是父母不能容忍孩子犯错误,以为犯错误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其实,敢于犯错的孩子是很有希望的孩子,只能适应成功不能适应挫折的孩子,反倒是没有出息的。亲情还有另一个倾向,就是父母以为孩子一定要严加管理,不教不成方圆。其实孩子就像一棵小树,给他时间和空间,他自然会抽枝拔节,变为国家的栋梁。等待孩子长大是每一对父母都必须认真面对的事情。

当然,我们也观察到有些亲情存在着伤害,孩子们在亲情互动中伤痕累累。其实,很多早年来自亲情的心理创伤,其根源还是自己,心结总是通过自己慢慢地赋予意义来形成。由此,我们把成长的烦恼归罪于父母,逃避本该属于自己的责任。

如何来解释父母给予孩子的压力、不信任与否定是很重要的。首先,孩子要理解父母的动机;其次,要知道否定的情绪只是亲情中一个小小的部分,亲情涵盖着最坚贞、最伟大、最不离不弃的全部人类情感,不要因为一棵树而失去一片森林。有时候,孩子们会依恋双亲中的一个,排斥另外一个,以为一个对自己好,另一个对自己不好。其实,两种类型的关系都是很重要的,一个溺爱孩子,另一个就会变得苛求,这是均衡的要素。我们该感谢的不是那个喜欢溺爱孩子的人,而是感谢那个敢于苛求的人,因为在亲情中他同样失去很多的东西,比如共情、依恋需求、正面感激、积极情绪等。

亲情永远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尽管在一些时候,亲子间的互动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但父母只要保持平和之心,再叛逆的孩子也会在亲情的抚慰下回归。同样,孩子们只要保持对父母的尊重之心,亲情间再激烈的冲突也会化于无形。但愿亲情随着时间慢慢沉积在孩子们的内心,沉积下的都是金子,仿佛丰富明亮的矿脉,开掘不竭,让孩子们的心灵永远承载着人类伟大亲情的滋养,并且闪耀着人性的熠熠光辉。

推荐

No2

New Arrival

《理解万岁——青春期的变化与家长的技术》

——摘自《陪孩子长大 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

长按识别读给您听

社会工作者、心理工作者、医生和研究青少年的专家,都会谈到“青春期”的概念,一般会把孩子从少年到成年这个阶段定位为“青春期”。现在孩子成熟都比较早,青春期会从十一岁半到十四五岁,女孩比男孩早一点,有近半年到一年的差别。提出青春期的概念,是为了在青少年教育上起作用,但实际上,过多的关注青春期,反而使青春期的问题变得明显,因为人的视觉有一种创造力,关注什么,什么就变得明显,容易被扩大。在50年或60年以前,没有提青春期的概念,国际上也没有谈到青春期,但很多青少年都在健康成长。现在有了这个概念,医生、青少年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便开始对青春期的孩子作研究,总结出了很多问题。

研究认为,青春期的孩子常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逆反,孩子和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会突然恶化,过去非常依恋,跟爸爸妈妈都很亲密,现在爸爸妈妈碰他的头不行,进他的房间不行,碰他的东西也不行,他开始为自己的权力较劲。这样的孩子在社会上常常有攻击性,有敌意,带有批判性,看什么都不惯,都觉得不好,不完美。实际上,这样的孩子有完美主义的内心追求,只不过是以否定一切的方式来表现的。

第二个问题是双向性,青春期的孩子藐视权威,又盲目崇拜,两个倾向同时存在。比如说,很多追星族都是青春期或者青春后期的孩子,他们内心藐视权威,否定一切,又盲目崇拜;他们有时有极端的道德感,喜欢谴责,有时又极端无视道德,会做一些违背公众道德的事;他们勤奋,同时又懒惰,遵守纪律,又破坏纪律。在遵守纪律和破坏纪律里都找到快乐,在盲目崇拜和否定权威里都能享受到快乐。其实,孩子的成长动力正隐藏在这种双向性的矛盾中,不管破坏还是创造,孩子都充满激情,这是快乐的动力。

第三个问题是追求神秘主义,有的孩子会神神怪怪的,喜欢看侦探片、鬼片,嘴里会谈迷信,包括宗教、十字架,甚至有些孩子会把两个笔捆成十字架,做祷告。追求神秘主义的背后是对世界好奇,从书本和父母教导中看到的世界太过乏味,孩子通过追求神秘来自娱自乐。当然,其中也存在很多自我暗示的、夸大自我的、获得超能力的、成为权威人物的青春期梦想。

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矛盾的现象呢?这是因为人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内心世界,一个是外部世界,青春期的孩子生活在两个世界的边缘。小的时候只是跟父母或者小学同学接触,跟现实的接触有限,他的感觉更多来自内心世界,基本上,主要情感、生活都依赖家庭,而家庭本身就是和社会有边界的。在进入青春期后,孩子要开始社会化了,他知道家庭待不住了,他要到社会去寻找朋友、情感、事业,要学习,要成功。因此,青春期就成了边界地带,在这个边界地带,孩子有一半是内心的,有一半是外在的,两方面一直混杂在一块儿,这就是他的双向性的来源。

因此,心理学一般认为青春期更好的说法叫“过渡期”,过渡期是流动的概念,它表示孩子正在走过一个阶段,处在过渡的过程中,而不是已经形成了结果,它有时间性,不是永远的,更不是定型的。

家长如何面对青春期的孩子

技术一,要表现出适当的无知。

孩子十岁前,妈妈扮演的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角色,是孩子强有力的后盾,给孩子安全感很重要。孩子十二岁青春期来了以后,这样就不行了,孩子十五岁后如果还表现出无所不能,什么都懂,孩子都要听我的,就极其糟糕。首先要把自己从权威的角色上放下来,应该说:“妈妈不太知道你们现在想什么,要做什么,你需要妈妈什么样的帮助,详细告诉妈妈好不好?”

青春期的孩子要建立自己的权威、尊严,往往尝试着攻击家庭的成员。我们要做一个选择,既然孩子不再想当孩子了,自己就要慢慢从家长的角色中引退,在某些家庭,父母也可以来扮演孩子。青春期孩子的价值观有些看起来是很荒诞,但是要倾听他、尊重他,孩子就会逐渐变成大人,他慢慢会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如果家长采取查书包、偷听电话、偷看日记等方法,结果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孩子为了讨好父母继续扮演孩子的角色,产生了心理学上称为“退行”的现象,放弃成长的权利,变得幼稚化。这样的孩子即使能考上清华北大,也是生活中的弱者,只能当一个普通的人。为什么?因为他放弃了成长的权利,他的情商差。另一种是孩子选择反抗,因为他觉得如果我不能挫败父母,我就长不大。很多孩子逃学不是因为不喜欢学习而是为了反抗父母,父母希望他好好学习,他就不好好学习,看父母怎么办。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挫败父母,父母可以替代他做决定,但无法替代他学习。当然,并不是孩子有意识这样想,而是他不上学引发父母改变了权威的角色,愿意开始倾听并满足孩子一些心理需求的现象,引发了孩子从这个事件的象征意义中得出上面的判断,大约有10%的孩子会这样做。

技术二,对孩子好奇、保持兴趣。

兴趣是什么?兴趣是对孩子欣赏的态度,不管孩子做什么,都要让他感觉到你对他有兴趣。如果在一个部门当领导,对大家保持兴趣、好奇,就会是受欢迎的领导,如果满脸都是价值判断、好恶,别人跟你在一起就会觉得不舒服。父母要把价值深藏起来,给孩子一个彼此冲突、矛盾、多样的价值混乱时期,不要忙着帮孩子找到所谓正确的道路,那样可能适得其反,孩子失去自我的判断力与鉴别力,不能形成自我的价值倾向,结果是觉得是在为别人活着,为别人学习。让青春期的孩子品尝逆反情绪给他带来的痛苦与麻烦,好奇地、用欣赏的眼光分享他自我选择的价值观、美感、哲学概念与逻辑。当然,幼稚在所难免,但这些幼稚的思想打着孩子自己的标识,属于他自己的天地。尊重这些就是尊重孩子。

家长能做的是提醒孩子社会规则:“你内心如何看世界是你的权利,面对客观现实的时候要按规则办事。”这样做就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内心与现实的边界意识,让孩子可以在两个层面来接纳自己。成年人很多心理痛苦正来源于搞不清内心与现实的边界在哪里。

技术三,学会对孩子示弱。

示弱就是要善于在孩子面前装傻。如果孩子游戏打得好,你要说:“宝贝,妈妈好笨啊,这种事情都不会,你能不能教教妈妈?”孩子肯定会特别高兴,当你慢慢地表示出对游戏感兴趣的时候,孩子也许就会慢慢失去对游戏的兴趣。原因是孩子玩游戏的潜在意义是在有限的环境里寻找与父母分离的空间,如果母亲也要玩,孩子的兴趣就会大减,当然严重依恋游戏的孩子除外。

我遇到过一个咨询者,他女儿是哈韩族,家里摆满了韩国的东西,韩国影星的照片贴得到处都是,女儿染着黄头发,吃韩餐,学韩语。一有韩国歌星演唱会,女儿旷课也要去听。父亲是一个公司的部门经理,非常着急,问我怎么办。我就向他建议,你也装着是哈韩族,也把韩国明星照片贴在卧室里,也放韩国歌星的歌,也装着学韩语。结果他女儿就把韩国明星照片收起来了,头发又变成黑色的了,为什么?因为孩子需要和爸爸妈妈有区别,他一放韩国歌星的歌,女儿就特烦,“怎么又放韩国的歌啊?!”知道为什么?孩子其实是在表现逆反情绪,爸爸不让我哈韩,我偏喜欢,看你怎么办。这表示她在长大,有了全新的自我,如果我们不压制她,反而认同她,她逆反的动力就会终止。

技术四,不管孩子提出什么不合理的、荒谬的要求,决不能马上驳斥他。

对孩子提出的不恰当的要求,要说:“你的想法不错,很有意思啊,不过我能问一下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能告诉我你进一步的计划是什么吗?你能告诉爸爸妈妈能帮你做些什么吗?”这样的提问可以帮助孩子澄清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拒绝他,他反而会坚持。当你坐下来听他计划的时候,他就会发现自己什么计划都没有,需要的只是爸爸妈妈认同、接受他的想法,不一定要实施。如果这时驳斥他,他反倒一定要实施。家长可以先说“yes(是的)”,时机成熟的时候再说“maybe(也许)”,尽量不说“no(不行)”。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过分的要求,其实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实现要求,而是要看爸爸妈妈的反应,是不是真的在意他,尊重他。

推荐

No3

New Arrival

《担忧也需要委婉》

——摘自《陪孩子长大 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

长按识别读给您听

高三的压力

我今年十八岁,正在上高三。每天压力非常大,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里都让我觉得很累,我觉得爸妈一点都不理解我,他们总以为我没努力学习,没有紧迫感,总用他们的思维管我。我对此烦死了,可又都是我的父母,没有办法说,只能忍着。有时忍不住说两句,他们就说我大了,不服管了,等他们老了,还养不养活他们呀之类的话。我觉得莫名其妙,怎么会牵涉上这个呢,难道我为自己解释一下就是不孝顺吗?我真不明白他们怎么想的。还有,他们总拿别的孩子跟我比较,我最讨厌他们这样了,难道贬低自己的孩子是他们的光荣吗?我真的搞不懂。

其实我的学习还算可以,用不着这样夸张,让我都不愿意回家了,一回家就觉得脚步很沉重,甚至想离家出走。事实上我还是很爱父母的,只是受不了他们的唠叨,你能理解吗?我该怎么对待我的父母呢?请帮帮我吧,我真有些受不了了。好了,先写到这吧,高三生活节奏很快,分分秒秒都很珍贵,我得学习了。

女孩的烦恼是成长的烦恼。高三的孩子在学校压力已经够大了,当然希望在家庭里面得到减压而不是增压,父母没有搞清楚这个关系。如果家里继续给他们压力的话,他们的生活等于没有一点点轻快放松的时候,不利于情绪的自我调节。孩子面临高考的时候,更需要家庭提供宽松的环境、支持和认同,给他们正面的情绪体验,比如说夸奖、表扬、赞扬,尤其是欢乐融融的家庭气氛,平衡学校里面紧张的氛围。

当然,从整体的青少年心理来看,学习动力不像成年人那么强,目的性、自觉性也不强,父母需要担心,也有督促的责任,但要看到孩子在成长,这些问题只是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大部分孩子在十六岁到十八岁的时候有很多的兴趣,交友、艺术、看书,不仅仅是学课本知识,还有很多的欲望,欲望也很分散。家长的督促可能会使他克制自己的欲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可以提醒孩子,处在高考的状态不能像平时那样过于松散,人过于松散后,突然要完全紧凑起来学习,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所以我们主张高三的孩子不能完全放松,应该有一点点的紧张性,要保持一种张力,这很重要。如果完全的放松,在家里面整天看电视,或者整天看小说,打游戏,看起来好像是为了减轻紧张的学习压力,但实际上可能会让自己的智力状态或者心身状态出现变化,不再适应高强度或快节奏的学习。家长适当的督促是可以的,但这种督促应该是正面体验的,带给他积极观念的督促,让孩子听到有愉悦感。不是一种谴责的、批评的,而是一种关心的、提醒的或者是“共情”的方法。比如孩子想玩游戏,妈妈可以说,“如果我是你也会想玩一玩,但妈妈知道这个时候玩游戏也是紧张的,闭闭眼,躺一躺也许更好”。这样的话孩子会觉得父母在为他考虑,父母了解他的紧张和疲劳,清楚他渴望放松的欲望。

常常会有考生父母抱怨,“不知道是孩子在学习呢还是我在学习”,自己比孩子还着急。一般来说,家长对孩子的信任是从小慢慢建构的,这是双方面的力量,不是家长一个人的力量。比如说孩子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并没有体现他的自觉性、计划性和责任心,始终没有给家长足够的信心,家长就不敢撒手,觉得如果撒手的话,孩子就考不上大学了,对孩子的不信任、不放心就慢慢形成了。到高三的时候,看起来爸爸妈妈对他不信任是不应该的,因为高考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应该信任他,让他有一个空间自己管理好自己。但是从连续的时间来看,如果孩子一直没有给家长足够的信任感,家长在关键时刻必然不敢放手,甚至还会再加一把劲,这是关系的惯性所致。

孩子必须要思考自己为什么让爸爸妈妈那么提心吊胆。如果主动表现出自觉性、自我管理性,爸爸妈妈对他的信任是否会增强。比如跟妈妈说:“我周末回来要休息半个小时,这半个小时我做什么你不要管我,过了这半个小时我会非常认真的学习。”或者说:“在学校上了八节课,我回来要放松一下,可能要唱一唱,闹一闹,你们不要担心,过会儿我会安心地学习。”如果说到做到了,父母对他的管理自然就减少。所以信息是双方面的,对这个女孩来说,首先应该表现出自我管理的色彩来,把她管理的方式告诉爸爸妈妈,并让父母看到有效。如果每次孩子回来放松,必须爸爸妈妈催得不行了才去学习,那么催、唠叨就会被固化下来,只能一直听着爸爸妈妈的埋怨。

这个女孩还面临一个问题,她反诘父母的时候,父母总是把问题上纲到孝顺,这就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孝”为先的,孝道与不孝道的冲突在每个人内心都很强。父母谈到孝顺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传统问题,就是孩子应该依从爸爸妈妈,尊重爸爸妈妈,或者说不能对父母不敬,不能对父母不从,不管他们对与不对,这是传统观念。现在这一代被传统文化约束得少了,主张对父母也要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更多地会接受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引导的生活,不仅仅听父母的。但孝顺毕竟也是一个道德观,虽不那么在意,仍怕人言。这个孩子的爸爸妈妈利用它来作杀手锏,挫败孩子合理的要求。这样的话,父母就可以把不合理的事情通过这种推论变得合理化。

父母可能想当然的以为“从小看老,小时候你都敢对我都不敬,老了对我会更不敬”。实际上,这是没有可比性的,孩子是否孝顺主要是看父母这方,父母对自己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对他们的态度。高三的孩子需要家庭的安慰,需要家庭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段里给他一个强有力的支持,他在学校已经筋疲力尽了,回到家里面最希望耳根子清静些。父母只考虑自己的担忧和焦虑,不管孩子是不是需要,都拼命地说孩子,自己倒是舒服了,孩子却很难受,岂不是南辕北辙?尤其对学习不顺利的孩子,关键时刻家长完全不能批评,宁肯自己内心焦虑,也一定要给孩子强有力的支持,对他信任,给他动力,让他觉得自己还不错,这样他才能够跟得上学习。

到了高三面临高考的时候,不管老师、家长、孩子,他们眼中看到的都是学习。丰富的世界已经变得黯淡和狭窄了,所以孩子在学习上得到认同感、成就感就很重要。十七八岁的孩子需要两个重要的心理体验:一是自我认同,觉得自己不错,当然也包括自控力、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综合起来他觉得自己不错,能够认同自己;第二就是成就感,别人觉得他不错,老师、同学、家长觉得他不错。两个心理体验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讲是必需的,如果没有,像这个女孩,得不到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就会很痛苦,想逃离现实,实际上她只想和现实离得远一点,并不是真正想走开。基本上所有的人都有逃离现实的幻想,因为人的精神层面和现实总有一定的距离,每个人内心想象或思维的东西在现实中能不能去做,能不能去实现,常常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就是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差异。内心世界相对自由,现实中还得按照现实的原则生活。

对这个孩子的父母来说,要客观评价孩子在学校的位置。自己孩子在努力,别人的孩子也在努力,孩子可能在这样的一个团队里,她的位置就在这儿,如果爸爸妈妈总是挫败她,利用她的位置嘲笑她或讽刺她,就会把她搞得很惨,父母应该想别的办法来补偿孩子对认同感和成就感的需要。可以把视觉从孩子的位置拿开,比如移到学习的主动性上,移到她生活中的主动性上,移到个人爱好啊、艺术啊,或者个人的一些能力方面,孩子对人对社会的热爱方面。尽可能去寻找可以认同孩子的地方,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很爱她,很喜欢她,一看到她就特别愉快。这样的话,孩子会慢慢从别人眼睛里看到自己可爱,也相信自己尽管学习不尽如人意,但总体来讲是不错的,这样她才会有继续投入学习的热情。

父母要意识到,对一个可爱的孩子来说,学习只是一部分而已,尽管这个部分现在很重要、很关键,但就整个生命来讲它还只是一个很小的部分。如果孩子感觉到不管他的学习怎么样,他都是一个可爱的、健康的、完美的孩子,他就得到了成长的动力,最终会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孩子自我认同不能实现,家长不想办法来补偿他的心理需要,反而进一步剥削他,利用他的弱点来实现作为父母的权力,孩子就容易自相矛盾,会在自己内心分离成两个面,互相打仗,这边是“我不学了,破罐子破摔”,那边是“不行,我听父母的,努力提高学习”。这两个思想老斗争,精力被消耗了,学习效果自然没有内心没有干扰的孩子好。

一个孩子本身在学习上很受挫败的时候,特别渴望得到家长的理解、帮助、支持、鼓励,唯一不需要的是批评。他已经把自己骂死了,这个时候家长还要趁火打劫,结果会使孩子雪上加霜,引发他在学习上面的创伤体验。当然有的孩子“响鼓要用重锤,越打越响”,但大部分的孩子都很弱,需要父母支持。家长不妨对孩子说,“我们觉得你是有能力的,你可以改善一下学习的方法,或者调整学习时间,一定还能上去”,那么孩子就会充满新的期望、动力和信心。

即便家长要把担忧说出来,也要等孩子自己度过了考试的沮丧期。孩子因为考的成绩不好或者排名不好,会有一个很沮丧的过程,起码要三天以后,家长在那时候把自己的担心委婉地说出来,孩子才有可能接受。因为到那时,孩子的情绪已经调整好了,对批评不再会是对立、反抗的。如果家长在孩子很懊恼的时候批评他,就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反感。反抗的结果会让孩子形成“你越说我就越不干”的想法,反倒不好。

学习是孩子的事,不是家长的事,尽管在东方文化里家长特别替孩子着想,在学习上也是这样,总是认为孩子就要做到这样那样,但心理学并不认同家长这样是对的。从功利色彩来看,家长是对的,他通过逼迫孩子,终于让孩子学习上进了,好像是在帮助孩子,但这种帮助只是一个短时的利益。因为这种帮助是通过挫败孩子或者使孩子失去自我管理能力来获得的,孩子必须放弃自己管理自己的机会或者空间来服从家长的安排,才能得到成绩的增高,这样的成绩提高是一个假象,不见得是真正的获益。从实用主义来讲,父母眼睛看到的就是孩子分数提高了五分,或者排名提高了一位,看起来好像是有效的,但是把时间拉长来看,也许失去的比得到的多。

比如说,孩子小时候贪玩,不管理自己,不想学习,他自己摸索着学会了自我管理,之后他会主动需要学习,想学习。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一直支持他,夸奖他,赞扬他,认可孩子在学习上的快速进步,那么,孩子就会自然发展到符合并超越他智商和能力的位置,成为杰出的人。如果家长在孩子小时候揠苗助长,替代性的剥夺孩子很多方面的能力,孩子就不太可能成长为参天大树,反而永远都会是一棵柔弱的小树,需要父母的荫庇和滋养。

编辑 / 凡 伟 刘银红

写作思路:可以谈论沟通层面的问问题技巧,也可以谈论问题的价值性,而这又是问题的另外一个层面。如果你通通杂糅在一起写,恐怕花一天的时间都写不完。这时候你就要找准切入点,定下标题,才能稳稳地随着标题的引导顺利展开论述。

正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而来,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孩子们居家不能来园,我们不能见面,但和孩子们在空间上存在距离,心灵上的联结却从未断开,因为一场特别的线上游戏将“师爱”定格在了这特殊时光的陪伴里,并旺盛的生长着。在这里,保护着纯真的心灵、追求着教育的品质、守望着童年的幸福。

以生活的力量,培养家国情怀。以生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特色,让“爱家乡、爱祖国”的品德教育再次回归孩子生活。我们选择家乡的标志性建筑、风俗文化、美食特色、人物故事等孩子熟悉的内容,制作完成“爱家乡”线上游戏活动。

在那里,老师带领孩子们开启了一次爱家乡的体验之旅,他们聆听家乡故事、欣赏家乡建筑、认识各式各样的桥梁、发现独具特色的美食,更了解了家乡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在这样一次波澜壮阔的文化体验中,孩子们感受到了自己家乡的魅力和了不起!

疫情当中幼儿熟悉的钟南山爷爷、李兰娟奶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爷爷的英雄故事;奔赴抗疫一线不顾个人安危,救死扶伤的叔叔阿姨们的感人瞬间;老师们设计录制丰富生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手指谣,在幼儿的生活与成长之间,点点滴滴渗透着爱国情感的教育。

以亲情的陪伴,见证健康成长。科学的陪伴孩子,是为人父母需要终身学习的一件事。这次疫情,让家长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

在这段超长的假期里,我们建议家长坚持亲子阅读的陪伴,在阅读中增进亲子感情、扩大孩子的认知、帮助孩子解决故事中的问题,使孩子获得阅读的乐趣和前阅读习惯能力的提升;我们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游戏。

爸爸妈妈收获了重回童年的机会,也给孩子带来了安全感与快乐;我们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做事:妈妈带着“我”一起做饭、爸爸带着“我”一起跑步、全家一起看**、一起大采购,一起的时间让“家”的味道更浓了。

同时,父母也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在这样共同做事中,孩子会看到爸爸妈妈好多种积极生活的样子,也让他们获得对生活的认知与思考。孩子与父母之间长长久久的纽带,才是孩子面对未来、终身受益的底气。

以真实的付出,造访师爱历程。疫情期间,每一位教师都没有缺席,正是他们的用心付出让我们认识到教育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达到另一种境界。

老师们借助疫情防控安全宣传、五大领域游戏课程、园本特色课程、生活教育、节日教育等方面资源,精选、设计、录制丰富有趣的亲子游戏内容,定期提供营养美味的健康食谱,通过网络平台、园所公众号、班级微信群等形式保证每天及时向家长推送,虽然不能见面,但老师的陪伴紧紧和孩子连接在一起。

我们经历了这一段特殊的时光,作为教育人我们对孩子的隔空陪伴、对教育境界的思考、对教育理想的探寻,都让我们时刻铭记,教师要在孩子的心田中精心播下一粒粒种子,为爱守护,等待花开。

疫情下,因为不能随便走亲访友,也少了很多乐趣。但是父母也可以和孩子增加很多其它的乐趣。比如一些体育锻炼,一些平时没有时间做的一些事,也是很有意义的寒假。

面对孩子的坏情绪,我们要分情况对待。如果观察到是无理取闹,通常是因为累积的负面情绪导致,这时需要倾听和耐心陪伴,切忌打骂。另一种是孩子以哭闹为武器要东西,这时需要设立界限,温柔地坚持你的界限。

和孩子相处的技巧:

1、宽容而温暖地包容孩子:

就算孩子犯了错,也要用宽容的心原谅他,用温暖的话包容他。孩子确信得到父母的承认和爱时,才会自己有信心,运气才会发芽。

2、拥有具有信念的教育哲学:

害怕孩子落在别人后面,强迫孩子学习不愿学的知识,会削弱孩子的意志。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最重要,找到了就要坚持下去。

3、帮助孩子拥有梦想:

父母要帮助孩子拥有具体的未来梦想。孩子拥有了梦想,要引|导他们相信这个梦想能实现,这种行动就会赋予孩子进行自我开发的积极"动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908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