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唐朝天才诗人李贺写的,马诗有二十多首吧,最有名的是第五首。
其实很容易就看出来了,一般诗人借物抒情,这个也不例外,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诗人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李贺是典型的怀才不遇,可惜了。
马诗最后两句诗人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愤懑之情。
《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
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原文: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翻译:
平沙覆盖着大漠,有如无边的积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什么时候我能给它带上金络头,飞快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贞元(785~805)、元和(806~820)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诗中“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作者希望能扫除战乱,建功立业,但终是不被赏识。对马有所偏爱的作者或许受伯乐识马所启,结合自己怀才不遇的现实,带着愤懑之情创作了此诗。
-马诗·大漠沙如雪
《马诗》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空有满腔热血和抱负,却得不到赏识,踌躇满志,盼望能够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情感。
在表达方法上有比体或寓言体特点,借物抒怀,婉曲耐味。
诗歌句解写作特色: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边塞战场的景色。“大漠”“燕山”,一下就把人带到了寂寥、冷峻的边疆之地。“沙如雪”既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月似钩”表面上是形容月亮弯弯的形状,但“钩”也是古时的一种弯刀,在“大漠”“燕山”这样的特定环境下,“月似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武器和疆场征战的场景。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的后两句抒情。开头以“何当”两字作设问,既含无限期盼,又寓无尽无奈。这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令人感慨扼腕。“金络脑”指的是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表示非常贵重的鞍具,象征着马受到主人的重视,寄托了诗人自己渴望能像这马儿一样被人重用、一展抱负、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诗歌整体写作特色:
本诗语言明快,风格健爽。诗的前两句写景,描写适于骏马驰骋的燕山原野的景象;后两句抒情,诗人自比良马,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
过马表现贤才的雄心壮志及其怀才不遇的愤慨。诗中更吐露出诗人想要报效国家能有施展抱负的广阔空间的渴望,但是这些都是诗人不可能得到的,文字中清冷大气的场面正是诗人心境的写照,同时诗人又写"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更表达了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仅二十字就巧妙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图画,传达了诗人复杂的心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