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以来,湖北武汉市陆续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为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科学、规范、有效地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的危害,切实做好医疗救治准备工作,根据卫健委《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和防控等方案的通知》省、市卫健委的工作部署,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部署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范和医疗救治的工作要求,深刻认识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疗救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意义,坚持以预防为主、科学防治的原则,加强领导,统一指挥,强化协调,统筹安排,做好我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
二、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
(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疗救治工作领导小组。
主要职责为:
1在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本院和指导全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防控及准备工作;
2负责对本院医务人员进行医疗防治方面的培训,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转诊;
3安排、部署、实施本院医院感染防控工作;
4指导本院疑似病例的医疗发现;
5督促、检查本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控防范和应急准备工作的准备情况及物资储备。
(二)----我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范和应急准备工作的医疗临床专家组,涵盖感染性疾病、呼吸、儿科、护理、医院感染控制、临床检验、中医等专业。主要职责是为本院及全镇村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
参加疑似病例会诊和指导转诊。
三、工作措施
(一)提高警惕,加强监测。
1门诊部要严格按照《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和发热门诊管理要求,重点检查发热门诊,做好门(急)诊病人的预检分诊工作,引导有发热症状的患者到发热门诊就诊,落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疗防控的工作流程和预案。发热门诊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
2各科室对不明原因的发热、咳嗽等症状的病历,应询问发病前14天的旅行史或可疑暴露史及动物接触史,加强对不明原因肺炎和发热病例症状的监测工作。
3病例报告。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观察病例时,应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并于
2小时内寄送传染病报告卡。
4全院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强化院内感染控制措施,做好消毒隔离和人员防护,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5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对医疗机构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做好疫情监测、控制,配合疾病控制中心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二)有序应急,重点防控。
1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医疗救治要遵循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
2一经发现高度疑似病例,按照国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医院感控控制技术指南的要求进行防护和管理,转运至定点医院。
(三)加强培训,沉着应对。
强化全员培训,要求医务人员熟练掌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识、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救治方法、处置原则、工作流程、个人防护、消毒隔离等相关知识。切实加强医务人员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意识。
(四)做好应急值班。
1本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疗救治领导小组成员、临床专家组成员、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员,24小时必须保持手机畅通,随时保持联系。
2.上述人员在近期内非工作原因和特殊情况,不得外出,确因需外出的,必须向本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疗救治领导小组组长请示。
(五)本工作方案,可根据疫情变化情况及上级有关通知与要求,适时进行修改。
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肌肉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四肢、背部、腹部、胸部等部位。建议患者注意休息,出现其他伴随症状时可以针对性地用药治疗,促进好转。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会引起发烧症状,而发烧会导致新陈代谢加快,肌肉耗氧量增加,因此会出现乳酸堆积的情况,患者会出现全身多个部位肌肉疼痛、酸痛的症状。通常可见双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及周围肌肉群,或小臂肌肉酸痛、疼痛,还可见臀中肌、臀大肌、股四头肌、腓肠肌等下肢肌肉疼痛。另外,也会出现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等背部肌肉的疼痛。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还会导致咳嗽症状,而咳嗽会牵拉胸部、腹部肌肉,因此咳嗽剧烈时还会导致胸大肌、肋间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等部位肌肉的疼痛。建议多休息、多饮水,可以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片或布洛芬缓释胶囊,有利于缓解疼痛症状。另外,患者还会出现头痛、发热、咽干、咽痛等表现,服用上述缓解肌肉疼痛症状的药物同时还有利于退热。而针对其他症状,需要选择清咽滴丸、六神丸等药物减轻咽部不适,服用氢溴酸右美沙芬片、盐酸氨溴索片等药物促进止咳化痰,减轻症状。
综上所述,新型冠状病毒会导致局部及全身肌肉疼痛,属于感染后的常见典型表现。患者不必过于担心,注意日常护理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即可,尽量避免外出。需要外出时也一定要戴好口罩,避免再次感染。
、轻型者: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在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后,一般只出现咳嗽、发热、出汗,少数出现恶心、腹泻的症状,表现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胸片和CT没有明确的病灶;
2、普通型者:普通型患者具有发热和呼吸道症状,如常有发热和咳嗽,最初多为干咳,后为痰咳,部分可有喘息,但无明显呼吸急促等缺氧表现,肺部可闻及痰鸣音或干啰音,胸片上可出现肺炎表现;
3、重型者: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会出现呼吸困难,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以及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血氧饱和度<93%,胸片上病灶会逐渐超过正常的肺组织,除了合并呼吸系统症状还可有代谢性失常;
4、危重型者:危重型患者会在发病一周左右,合并低氧血症或呼吸窘迫,并呈进行性加重,血氧指标下降迅速,影像学显示肺部病变明显进展,危重者患者在病毒感染后可出现全身性的症状。通常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会有3-7天的潜伏期,也有部分患者在感染之后没有明显的症状,甚至在整个病程中都没有明显症状。如果近期处于中高风险区或者有过病毒的接触史,可及时就医,进行核酸检测明确。
感染新冠的症状有轻、重之分,可以分类讨论。
1症状轻。一般在疾病早期,会出现相对较轻的症状。如咳嗽、低热、乏力等,容易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相混淆,应该注意鉴别。也可能出现皮疹、疱疹等,应该排除各种皮肤病的可能。还可能出现嗅觉、味觉减退等情况,一般较容易忽略,应该引起警惕,防止漏查疾病,耽误治疗。
2症状重。如神经方面的意识丧失、呼吸系统的呼吸困难等,这种情况一般比较危险,应该积极进行治疗,如通过呼吸面罩给予呼吸支持等,防止病情太严重,危及生命。另外,建议平时积极进行新冠的检查,若感染新冠,应该尽早治疗,一般来讲,越早治疗,治疗的效果越好,治愈的可能性也越大。
如果怀疑自己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采取自我隔离,并从流行病学史来进行初步判断,确定自己14天内是否到过中高风险地区,是否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有过密切接触史,如果有流行病学史,并且身体已经出现了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则应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上报社区或医院,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以确定感染。
对于14天内到过中高风险地区以及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有过密切接触者的人群,一般需要主动上报,并进行14天的集中隔离。在集中隔离期间需要按时做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一旦检测结果为阳性,需要立即复核,如果两次结果都为阳性,一般可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需要立即去医院进行医学隔离治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