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最为关注的还是新冠病毒的事情,在新冠病毒的影响之下,我们也不能外出活动,只好待在家里,毕竟这才是现在最为安全的事情。
可能有人在家里待的时间久了,就会想到为什么会有人吃去野味?当然了,也会联想“华南海鲜市场”,毕竟这个市场与新冠病毒有着不小的联系。
其实对于此次新冠病毒的首批患者,很多网友们也十分关系,毕竟追踪病院也是一个重要的事情。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人们也会想到17年前的首批非典病人,其中一位叫做黄杏初的厨师,他则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全球首批非典病人黄杏初,是否由他引起非典疫情?
黄杏初是一个在深圳酒楼工作的小厨师,在2002年12月10日,黄杏初开始发烧,对此以为没有什么事情去门诊治疗两天后,并回到老家河源。
后来黄杏初发现自己的病情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严重,在这种高烧不退的情况之下,黄杏初最终被送到了河源市人民医院。
直到2003年1月10日,黄杏初则康复出院,在一个月后,他也知道了自己成为中国首批非典病例,当然了也是全球首例。
面对这样的情况,当时的非典疫情也让黄杏初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并且各大媒体也在不断报道有关黄杏初的事情。
在此期间,由于当时的情报较少,并且没有太多的防范意识,最终导致有9位医护人员被黄新初所传染。
如今的黄新初过得如何?
作为首例非典病人,有人则好奇了,是不是他触碰到野味,才会让那么多的人感染。
要知道黄新初是一个酒楼厨师,在这种环境之下,倒是会接触到很多“山珍海味”。
后来的黄新初为了澄清自己,并为自己辩解,也证实了他自己曾经在酒楼工作的时候,接触过“白鼻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果子狸……
曾经就有记者问过他:“你有没有想过这个病是你传染给了那么多的人呢?”
对此,黄杏初也老实地回答道:“有想过,想来想去没有结果,因为这就像个谜一样解不开。”
如今的黄新初早已被治疗好了,虽然留下了一定的后遗症,但是黄新初也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当中,他表示自己只想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希望别人不要骚扰他的生活。
由于新冠病毒的出现,“黄新初”这三个字又被重新提起,毕竟这次武汉的毒源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说到这里,不论怎样也都希望大家不要重蹈覆辙,我们一起拒绝野味,这样才能携手迎来美好的一天!
医院全员带病上班,感染、倒下又重返岗位,一线医护人员正在苦撑
聊点看法
原创
2022-12-22 15:59 · 来自河南
疫情放开之后,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拖着发烧的身体,接待一个又一个病人,“轻伤不下火线”是他们当前的工作状态。
医院发热门诊
轻伤不下火线
疫情松绑后,生活貌似恢复了正常,街道上车水马龙,餐馆里有了吃饭的身影,但在各家医院中,咳嗽、高热的景象此起彼伏。
以中国医疗资源之最的北京为例,已经出现医护人手不够的情况。12月9日那天,北京市120急救电话呼入量高达一天31万次,是平常的6倍,也是历史最高呼入量,某三甲医院的发热门诊里,仅上午排队的就有500个号。
与之相对的是,医护人员数量严重不足,难以应对急速涌入的患者,不少医护工作者们都感染了新冠。
医护人员感染导致人手不足,只能拖着病躯坚守岗位。药房的医护人员发着高烧给病人拿药,急诊科医生一边咳嗽一边救治病人,妇产科医生全员带病上班,孕妇要生产,不能少了人手。
感染过的医护人员浑身不适,嗓子又哑又痛,还要大声呼喊着患者的姓名,经过N95口罩、呼吸面屏的双重阻隔,更加难以听清,在人群密集的医院走廊,弥漫着焦躁的不稳定感。
糟糕情况下,医院只能在感染、倒下、重返的闭环里循环,轻症不下火线,实在坚持不下去的回家休养几天又回到岗位,很多医护人员没有没养好病,带病上岗后又出现了病情加重。
北京某三甲医院的急诊科原有将近200名医护,刨除阳性休息的、外派支援的,现在只剩1/3-1/2人员坚守在一线。
急诊科患者
医护不足,让多家医院发出号召,动员返聘、退休医务人员重回医疗救治一线,有医院只能紧急招聘医生。
但问题是,退休返聘的效果并不好。退休的医生大多是高龄,在医院里,他们面临的危险系数更高,即便本人愿意接受返聘,家里孩子也不愿意长辈去医院直面风险。
至于紧急招聘医生,也并不现实。社会上没有那么多的合适人选,即便招到以后,这些人员是长期工作还是只在疫情严峻期间工作,也是一大问题。
事实上,造成医护人员频频感染、带病上岗的必要条件是患者恐惧,大部分轻症、无症状感染者因放开后,对新冠的未知和恐惧涌向医院,导致医院的医生在接诊时不幸感染。
以最先放开的河北保定来说,11月刚放开的时候,保定群众感染新冠后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导致一发烧就往医院跑。不超10天时间,保定很多医院的医护人员都感染了,几乎每个科室只有一半的人能上班,病人却不断在增加。
不少保定居民感到恐惧,尤其是家中有老人、孩子的,只有去医院见到医生,他们才能放下心,平时一天只有三、四十人的输液室,放开后一天增至一百多人。
随着全国大范围松绑,专家、医生的居家隔离建议,轻症患者开始愿意在家自愈,民众恐慌情绪渐渐平息,120呼入量从峰值滑落,部分医院的发热门诊拥挤程度稍有缓解。
但感染高峰只是前奏,医院真正的“大考”其实才刚刚开始。
发热门诊排队的人
医院“大考”
医护人员普遍感染,导致科室停诊,无人看病,从而会造成医疗挤兑现象。
面对大规模感染冲击,医疗挤兑已经是全世界都遭遇的难题,也是最担心出现的问题。
2022年1月,奥密克戎席卷美国,新冠感染患者激增。因感染或请假,近1/4的美国医院医护人员严重短缺,有机构不得不将一些常规手术改期。
今年中国香港第五波疫情时,公立医院医护工作者人手紧张,香港医管局有8万多医护人员,曾有超过11000人感染新冠病毒,还有不少人因为家人确诊成为密接,不得不离开岗位。
当医护人员倒下,数以万千的普通群众将会无人可医,其他患者的正常就医需求难以满足。
那么我国是否将会在感染高峰期,出现医疗资源挤兑呢?
有专家预测,我国高峰期日感染量或在420万左右,大城市感染量将会达到1%。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每天新增感染人数可能会达到20万,高峰期约20天左右。
从国际经验来看,感染者中需要入院治疗的人数大概占8%,如此一来,我国每天将达到25万人左右,我国总病床数达到944万,总体医疗资源还是非常充足的。
在人口千万级大城市,高峰期日入院量可以达到15万—2万,以我国大城市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也是可以完全应对的。
但是,国际经验不一定完全适配我国国情,数据分析也不一定准确无误,现实总是复杂多变的。在北京这样拥有众多医疗资源的大城市,遇到大规模感染高峰,医院也力不从心。
12月的北京急救电话从来没有停歇过,从12月9日的31万次呼入量,到12月16日23万次接听量,急诊科医生和急救车出车能力,确实不如以往。
医护人员带病上岗
急救运力的紧张,直接影响到普通市民。有人排队10小时等不来急救车,一些养老院也发现,120救护车的服务时效不再稳定,甚至有老人因为没有得到急救逝世的。
北京某高校一位80岁的老教授,因感染新冠病毒,高烧多日不退,引发脏器衰竭,当日120救护车迟迟未到,抢救时已回天乏术。
数据或许是乐观的,但也要看到这些现实困境,医疗挤兑现象暂未出现,也不能高枕无忧。
120急救需求过载,老年人及时的就医需求,医护人员的安危等等,都需要得到解决和关切。
医疗资源挤兑除了有新冠患者恐慌造成,还有大众的正常就医需求,因医疗资源向新冠病例倾斜造成的挤兑。如果资源分配不好的话,很可能会产生其他次生灾害,例如医闹。
因此,当前医院需要进行分流措施,轻症患者居家自愈,医院可接受重症患者,把更多的医疗资源让给老人、孩子或基础疾病严重急需治疗的患者。
不断完善互联网诊疗服务,帮助各大医院缓解门诊面临的压力,确保急救渠道开放畅通。
最重要的是,医院是整个社会的兜底,当医护人员冒着身体风险作战时,他们后续的保障是否尽到位了呢?工资发放、福利待遇、工作时间和休息条件等等,理应得到合理安排。
有媒体报道一名医生带病上岗,面对病人的询问强忍不适,用尽全身力气去回答问题,却依然声音嘶哑几乎失声。
我们需要看见医护人员的不容易,但不能一味歌颂苦难,要把对他们的赞美和感恩落到实处,疫情3年,都是医护人员冲锋陷阵,但与病毒的抗争不是战场打仗,鼓吹他们“轻伤不下火线”只会透支医护人员的身体,做不必要的牺牲。
医疗系统受到冲击在所难免,但不要忘了关爱医护工作者,保护他们,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搜索
阳性医生上岗引争议
北京一线医护收到补贴
新冠医护人员压力
北京医生带病坚持工作
医护人员带病上岗晕倒
医院医护坚守岗位
自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湖北武汉扩散到现在,每个人都在关注每一天的疑似病例,治愈病例,确诊病例以及死亡病例,而且有很多医护人员都奋战在第1线。但是据最新的报道称,已经有超过3000名医护人员感染了心冠病毒,那么为什么在严密防护之下还会被感染呢?
第1个原因:最开始的无意识被感染和医疗物资的紧缺导致了很多医护人员没有做好安全防护。我们都知道湖北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自病发以来,有很多人一开始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很可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已经被感染,而且那个时候也没有做任何的安全防护,之后又因为医疗物资紧缺,很多人没能够得到及时的安全防护。
第2个原因:无症状感染者有可能会接触到医护人员。这种是比较可怕的,因为医护人员在没有任何安全防护的情况下,就已经接触了很多无症状病毒携带者,而那个时候他已经被病毒感染自己不知,所以之后在潜伏期过后才出现症状或者说被确诊。才恍然大悟的发现自己已经被传染,所以这种情况在最开始病毒没有被发现的时候比较常见。
第3个原因:医务人员的24小时不停转,身体也是严重透支,所以抵抗力和免疫力都下降,也很容易被病毒感染。虽然说医护人员在支援疫情一线工作,他们有足够的防护措施,但是医护人员的严重缺口以及高强度的工作,导致他们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急剧下降,从而给了病毒可乘之机,被感染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
明晃晃的白炽灯,病床上无知无觉的老人身上伸出一根根管线连着床旁的各种仪器,机械通气下,可以听到他们或急促或者粗重的呼吸声音
随着“新十条”发布,医院成了直面感染浪潮的第一道“防波堤”。
近日,记者走近青大附院ICU科室,直击ICU中的他们与病毒抗争、与死神赛跑。
23位老人21人新冠感染
有人血氧饱和度掉到80%来急救
ICU作为一线科室,感染潮来临后,收治的都是被分诊后的重症患者。青大附院重症医学科市南病区主任单亮明显感受到了新冠带来的冲击。
收治的患者由于新冠的症状变得严重,患者胸部CT图像中的“白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患者被送进来,医护人员经历不断减员的困境
单亮在和家属讨论患者病情,老人因为新冠感染,双肺已经变成“白肺”
在市南院区ICU的一病区,这里有23张综合床位,收治了23位老人,最大年龄92岁。其中,感染新冠病毒的老人有21人。
他们本就有严重的基础疾病,或者高血压、冠心病、酮症、心脏搭过桥,或有严重的血管疾病,加上感染新冠,肺部氧功能差,有的患者血氧饱和度甚至掉到80%陷入昏迷,被家属直接送进医院急救。
1月8日起,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正式实施“乙类乙管”。《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提出,加大医疗资源建设投入,重点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配足配齐高流量呼吸治疗仪、呼吸机、ECMO等重症救治设备,改善氧气供应条件。
为了更好地应对重症“高潮”,青大附院成立了危急重症患者救治小组,加强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每天特定的时间组织重症肺炎患者疑难病例讨论,并且将急诊ICU、神经外科ICU、心外科ICU、呼吸ICU等专科ICU用于收治重症患者,全力保障患者医疗救治。
单亮作为ICU市南病区的主任,近一个月的时间,无论是否生病,都是和团队忙碌在一线。从早到晚,他几乎不停地穿梭在各个病床间,时刻高度紧张地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青大附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高祀龙则一起配合单亮适时调整用药和呼吸机的参数等。
起初社会面感染高峰时,科室大部分医护人员同样被感染,作为带头人,他们二人每天都是“备战”状态,在岗的每个医护人员也都变成了“超级战士”,他们一面要面对突然暴增的病人,一面要顶上同事们“阳”了不得不休息的缺口。
上午忙碌完后,医护人员简单用餐
高祀龙显然是应对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老手”了。
在2020年疫情暴发时,他就成为青大附院第三批援助湖北的医务人员进驻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重症病房。之后又多次进驻医院隔离病房和青岛市应急备用医院、定点医院。
“这次全体感染的时候,有些同事实际上都算是普通型的肺炎患者了,但仍在坚持,正是我们的坚持,大多数的重症患者才得到及时妥善的救治。”高祀龙说道。
“高流量吸氧、接球囊面罩”
时刻准备与死神“抢人”
心电监护仪上的数字有着关乎生死的重要意义,平静是一种安全。
单亮和团队最怕听到监护仪上发来的“叮叮叮”的声响,一旦响起来,就意味着抢救开始了。
老人病情有变化时,医生护士会第一时间应对
一位极度缺氧的老年患者,自主呼吸已经难以维持体内的氧量,单亮立即戴上面罩和手套,和在场的医护人员一起,将喉镜插入患者的气管内,再固定好喉管位置。
几十秒的时间空隙里,患者的面色因缺氧涨红,胸膛高高耸起,喉咙里发出剧烈的喘息声。将喉管接驳到呼吸机的刹那,患者仰躺在病床上,面色终于恢复了平静。
“有创的气管插管就是要灭掉他的自主呼吸,完全通过器械通氧,新冠合并患者送来后最主要的症状就是呼吸困难,很多肺部已经变白,上来我们就要给足他体内的氧气量。”单亮告诉记者。
患者侯先生今年80岁,本身有着严重的糖尿病。“由于糖尿病,他的血糖升得特别高导致了酸中毒,尿里出现酮体,我们目前主要是纠正他的酮症。”
单亮介绍,由于患者高烧到39摄氏度,给予患者CRT治疗,纠正患者的酮症。经过一夜输液,他的体温已经下降到36摄氏度多。
“有部分糖尿病患者,首发的表现不一定是突出的肺炎表现,也有可能是合并症的表现,比如说意识障碍、严重的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表现。还有一部分患者因为感染诱发心衰加重,诱发了严重的心肌缺血事件,甚至心肌梗死。”单亮说道。
患者林先生78岁,由于之前做过心脏搭桥,肺部也有炎症。感染新冠以后,由于缺氧严重,肺功能更差了,之后林先生症状越来越重,最终进了ICU。
“再推5毫克咪达唑仑”、“气道压力太高了”,站在病床前,单亮如同一根“定海神针”。
患者家属在ICU门口,焦急地询问老人病情
于他而言,这样的紧急事件常常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衰竭、心脏骤停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心肺复苏,每一种危象都有手段应对。
短短几分钟,一个人可能由生到死,也可能被身经百战的ICU医护人员从鬼门关前拉回来。
“病区超过80岁的老人占比三分之一,对于老年人一切体征可能随时变化,一定要小心再小心。”单亮说道。
患者从不配合到配合
“俯卧位”通气可以有效改善血氧
为了迎接重症的患者,青大附院准备了很多重症床位,当有患者转出后,马上就会有新的重症患者被收治,各个重症病房始终保持着满负荷运转。
“现在看着ICU里,患者都还比较平静有序,都是靠每位医护人员撑出来的。”说话的间隙,单亮正在和同事配合为一位84岁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
床头微微抬高,患者俯身趴卧在病床上,胸前垫了一个U形枕。“咱们尽量多趴一会儿,俯卧通气很重要,它可以促进气道分泌物引流,改善患者氧合,减少纵膈和心脏对肺的压迫。”单亮说道。
有的时候患者由于身体难受,是不配合的。有的患者觉得自己坐着喘气都费劲,趴着会更加难受。这时候高祀龙护士长就会耐心劝导老人,让他坐在床边,趴在床头垫高的被褥上。几个小时后,他的血氧饱和度从88%到了97%,呼吸得到了明显改善。
医护人员在对老人进行“俯卧位通气”后,老人血氧得到明显改善
高祀龙介绍,俯卧位通气也就是“趴着”治病,利用翻身床、翻身器或者人工徒手进行翻身,使患者在俯卧位状态下进行呼吸或机械通气,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氧饱和度,也能有效改善肺通气/血流比例,使背侧萎陷的肺泡复张,肺及气管的分泌物在重力作用下也能得到良好的引流,并且能减少心脏和纵膈对下垂肺区的压迫。
“阳了后呼吸困难的人不少,新冠趴就在流行起来,部分患者是可以通过这个姿势改善血氧,提高血氧饱和度的。”高祀龙说道。
新冠来临后,青大附院也在加紧培训,以确保更多医护人员具备重症救治能力。根据上级文件要求,青大附院将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培训。培训内容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解读等。
“重症的患者不等人,我们只能尽量克服困难,再多撑一撑,虽然守得艰难,但每救回一个患者,医护人员尽管疲惫,也是欣慰的,这既是医者的责任,也是医者的使命。”单亮告诉记者。
●据半岛全媒体记者齐娟毛梓权
1、疫情期间,她们每天吃不好睡不好,高强度的精神集中状态。还有心理压力。物资不足,这些都是医生要面对的。普通人就只用按照国家要求每天在家待着。吃吃喝喝睡睡,而医生不仅要工作。当然所有的一线人员都是这样,医生还要在少有的空闲时间,想念家人。当万家灯火时,医生们要承受自己思念。很长的时间不能见到自己想念的人。还要面临被感染得风险。不能说苦不苦,只能说他们要勇往直前,用他们的白色披风保护我们。
2、自从防控战“疫”开始,有着许多的医务工作者的感人事迹,医生成为了天使,扮演着守护者,有家不能回,24小时不停歇,忙碌在第一线,跟疫情作斗争,守护人民群众,他们是最敬业的,付出了太多。
3、全国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全国所有医务工作者,完全是出于职业的使命感,根本就没有想过补助的事情,就算一分钱补助都没有,相信他们也是义无反顾冲往一线。医务工作者奋不顾身冲锋陷阵奋战在抗疫前线,他们牺牲了休息,牺牲了健康,冒着生命危险抢救患者,也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4、疫情期间,医务人员几乎全都在加班,特别是护士,打疫苗抽走一部分,支援感染科一部分,门关每天都要两个人,还要抽调去采核酸检测一部分,病房还有几十号患者,天天加班,其实医护人员有抱怨的还真少,但是工作量也增加了不少。
5、医生和护士都要正面接触患者,感染的风险一样,他们都很辛苦,首先是内心的一种压力。正常人都会担心害怕,这都加重他们的情绪变化。都是普通人,一样有家庭,有父母,孩子,这都让他们肩负重任,既要保护好自己,又要让家人放心,时时刻刻都要保护好自己。这个状态下,可想其遭受的苦有多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