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的恋人乔治·桑养一条小狗,这条狗狗有绕着自己的尾巴转圈的兴趣 ,应恋人的要求 ,肖邦创作了这首曲 。试想一下,一条卡哇伊的狗狗追着自己的尾巴绕圈圈,有点调皮,很可爱,很有趣,曲调欢快流畅,适合用平滑的指尖技巧演奏,轻巧的,流利的,有连续性。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不论你在什么地方,只要你听到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你的心就会为那优美、抒情、流畅的旋律激动不已,你情感的彩翼就会伴着多瑙河的浪花翩然飞扬,徜伴在那景色迷人的多瑙河畔,陶醉在那诗情画意的乐曲声中‥‥
多瑙河是一条英雄的母亲河,是一条富饶的秀美河。它发源于德国西南部黑林山东麓,全长2860公里,流经中欧八国,贯穿奥地利,一路拥纳300多条支流.在它80多万平方公里的流域内,养育着亿万中欧儿女.它给人以不尽的甘甜于美感,给人以无限的豪情与勇敢。
1866年6月17日,普奥战争爆发。7月3日,在萨多瓦战役中奥地利一败涂地,甚至兵临首都维也纳城下。在这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战云笼罩下,阴霾愁雾压抑着这座多瑙河畔的美丽城市,维也纳陷入深深的消沉中。
为振奋人心,约翰·施特劳斯应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贝克邀请,创作一首歌颂祖国山河、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合唱曲。这使素以写圆舞曲著称的约翰·施特劳斯因缺乏创作合唱作品的经验而陷入沉思中………
一天,约翰·施特劳斯漫步在多瑙河畔,面对烟波浩淼的蔚兰河水,初升的朝阳划破云层,河面上洒满粼粼金片。此情此景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突然想起了奥地利诗人卡尔·贝克那描写多瑙河的动人诗篇: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柔,犹如矿石中闪闪发光的金子,真情就在儿那苏醒,在多瑙河旁,美丽蓝色的多瑙河旁。香甜的鲜花吐芳,抚慰我心中的阴影和创伤,不毛的灌木丛中花儿依然开放,夜莺歌喉啭,在多瑙河旁,美丽蓝色的多瑙河旁。
诗中迷人的意境,河水动人的涛声,化作他脑海中奇妙的乐思,一个优美的旋律在他的心中响起――――当他把这简洁的音调写在谱纸上,其它旋律泉涌般地流泻在他的笔端。一首无词的《蓝色多瑙河》就这样诞生了。后由奥地利职业警察兼家庭诗人约瑟夫怀尔填词,成为一首合唱曲。
1867年12月15日,这首乐曲在维也纳首演,听众的反映并不强烈。半年后,约翰施特劳斯把它改编成管弦乐曲,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演出,作曲家亲自指挥。豪华的大厅中,当第一段旋律刚刚奏出,观众热烈的掌声便把音乐声淹没了。从此,这首格调高雅、浸满维也纳人乡土之情的、美丽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便不胫而走,风靡全球,成为世界人民最喜爱的乐曲之一。
这首圆舞曲,旋律优美动听,节奏富于动力,音乐形象鲜明,整个结构既统一又有对此。全曲由序奏和五首小圆舞曲及尾声组成。
序奏:分为两个段落。
第一段小行板速度,6/8拍子。小提琴轻微的颤音,徐徐缓缓,犹如细波微澜,流水潺潺,一条宽阔的大河顿时浮现我们面前。在小提琴的衬托下,圆号以其富于诗意的柔合音色,奏出了整首圆舞曲的主题音调,长笛等木管乐器在较高的音区吹出下行音调与其呼应。这个主题音调的显著特点是,前紧后松的节奏型和分解和弦式的上行的旋律线。这些特点,使这个主题音调具有积极向上的力量,由它的呈示、和多次变化重复构成的这段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这徐徐奏出的乐句,仿佛是穿过晨雾的霞光。
与圆号的音色相比,小提琴的颤音就显得明亮且有闪烁之感,似碧波粼粼,把我们带到了风景秀丽的多瑙河畔。那舒襟展袖的垂柳,那袅袅升起的炊烟,那河面蒙蒙的水色,那笼纱遮黛的远山………甚而会嗅到静谧河谷弥漫的清凉气息。木管乐器的呼应,就象那河谷里的回声,沉睡在多瑙河畔的维也纳开始苏醒了。很快,呼唤的音调响彻管弦乐队,在晨光照耀下,美丽的蓝色多瑙河扬起欢乐的波涛,呼唤着春天,充满了勃勃生机……
第二段转入D大调,用圆舞曲速度,3/4拍子。这段音乐十分活跃,它起着真正的序奏作用,从节奏及情绪等方面为圆舞曲正式开始作好了准备。
接下来是五首小圆舞曲,每首小圆舞曲,都包含两个相映成趣的旋律。
第一圆舞:单二部曲式。
开头的主题简洁、明朗,包含着对人生的希望。用序奏一开头的音调构成。这旋律就是我们已熟悉的、那被称之为全曲灵魂的曲调。这如歌的旋律犹如春之神张开了幻想的翅膀,在蓝色的多瑙河上空翩翩而至。
接下来的主题活泼跳跃,在较高的音区上用带有舞曲特点的下行音调缀成。这两个旋律对比鲜明。前者由衷的歌唱,深情的赞美,柔美中增添了明朗,舒展里蕴含着欢跃。后者那一步两顿的舞蹈节奏,真会使人情不自禁的移动舞步,生动的描绘出春夜装扮的多瑙河畔,人们纵情歌舞的情景。
第二圆舞曲:单三部曲式。
两个对比的主题抑扬交错。主题A建立在D大调上,以下行音调作准备之后,出现的向上方大跳的音调,使音乐充满了活力,健美,爽朗。
中段的主题B转入bB大调,由小提琴奏出,坚琴琶音伴奏。这种色彩性的转调,使旋律显得更加柔和温馨,格外动人,仿佛春姑娘在阿尔卑斯山上向多瑙河招手微笑。
第三圆舞曲:单二部曲式。
从D大调转入G大调。主题A由第一小提琴奏出。在连续不断的平行三度音程伴随下,色调十分优雅。
主题B是一个器乐化的旋律,每个句乐开头的八分音符的连奏,使音乐富于流动性和旋转感。这两个旋律,一个飘逸、典雅,像轻盈的云彩那般悠然;一个流畅、欢悦,像淙淙山泉细细流淌。在轻灵的节奏中,人们看到了多瑙河畔乡村姑娘和小伙子们的欢乐歌舞。曲调中起伏的音型,犹如他们飘飞的衣饰;节奏中强劲的重音,像是他们轻轻舞蹈的鼓点,这充满了乡土气息的舞蹈,描绘出多瑙河美丽醉人的春意,而生活在这条蓝色河畔的人民,正是美好春天的主人。
第四圆舞曲:单二部曲式。
主题A转入F大调,以分解和弦的上行旋律开始,富歌唱性。
主题B则强调舞蹈节奏,情绪热烈奔放。像多瑙河水,以其流畅的旋律在奥地利疆土上,勾画出弯弯曲曲的蓝色航道。在这有生命的线条中,流淌着奥地利人沸腾的热血。这段热情奔放的舞曲,向人们讲述了英雄民族在多瑙河边繁衍生息的古老历史。我们从那粗犷的音响中看到,峭壁上的古城,在历史的烟尘中一个个诞生,放射出令人肃然起敬的光华。
第五首圆舞曲:单二部曲式。
从F大调转到A大调。一小段间奏之后,出现了弱奏的主题A,它悠扬柔情,由木管乐器和小提琴奏出。
主题B在打出乐器的伴奏下,热情而欢腾。随着速度的加快,气氛越来越炽烈,全曲达到高潮。这辉煌华丽的旋律,这喷涌而出的热情,令山欢水笑,使大地生辉。春天来到了,大地在欢笑。
《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的尾声,结构庞大,音响丰富,几乎包容了曲中所有圆舞曲的主题。但是,在演奏的次序,主题的选择,以及配器的色调上,仍有多彩的变化。首先再现了第三、第四和第一圆舞曲。然后,响起序奏中多瑙河水波荡漾的美妙回声。在清澄的色彩中,长笛颤动跳跃的鸟语,让人们沉浸在田园诗境之中。忽然,一阵急风骤雨般的音流汹涌而至。乐曲在火热的气氛中结束。
这段尾声,显示出约翰·施特劳斯高超的管弦乐写作技巧。他精心地使这五个小圆舞曲,以其优美多姿态的旋律,编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音乐画卷。
写于民族亡时刻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充满爱国之情,浸透着奥地利人民对祖国山河的敬仰之情。每当远离祖国的维也纳人听到这撼动心灵的旋律时,总不禁热泪盈眶,《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已成为他们心目中的“第二国歌”。正如奥地利音乐评论家汉斯立克说的那样:“不管奥地利人相逢在世界的什么地方,这首没有歌词的《马赛曲》,就是他们无形的通行证。”
作曲家简介:
约翰·施特劳斯( johann strauss,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兼指挥家。1825年10月25日生于维也纳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被誉为“圆舞曲之父”的老约翰施特劳斯。小约翰·施特劳斯6岁时就显示出了艺术才华,但父亲不愿意他和自己一样以音乐为生,送他去银行当了职员。他违背了父亲的意愿,在母亲的帮助下私下里坚持学习音乐。1844年首次指挥演奏自己的作品,即获成功。
约翰·施特劳斯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创作的作品大约有500首,其中以圆舞曲最为著名。他写有170多首圆舞曲,因此被称为“圆舞曲之王”。代表作品有《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皇帝圆舞曲》,《艺术家的生涯圆舞曲》等。他的一些轻音乐作品,也赢得许多作曲家的高度评价,如柏辽兹、李斯特、勃拉姆斯、德彪西等。
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特点是,以民间舞曲的节奏和表现手法为基础。他的作品与当时奥地利的社会生活、民间音乐传统联系在一起,音乐语音自然真挚,音乐形象鲜明质朴,节奏富于动力性,旋律欢快热情,典雅细腻,侧重于表现生活的快乐和自然的美丽,作品深受广大听众喜爱。
1899年6月6日,小约翰·施特劳斯因患肺炎在维也纳逝世,终年74岁。据说当时维也纳大约有十万人参加他的葬礼,遗体被安置在中央公墓。后人为纪念他,在维也纳公园的音乐会堂旁,塑造了一尊他的铜像――作曲家手拿小提琴在指挥。
音乐常识:
圆舞曲,又称“华乐兹”。由古老的德意志舞曲发展而成,是一种每小节有一个重拍的三拍子舞曲,有快步与慢步两种。圆舞曲作为一种舞曲形式在19世纪中得以发展,主要归功于维也纳作曲家约瑟夫·兰纳,和约翰·施特劳斯,以及后者之子,小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的特点为,节奏鲜明,旋律流畅,三拍子的第一拍重音突出,伴奏部分的每小节常用一个和弦。现在通行的圆舞曲,多为维也纳式的圆舞曲。
答:《春之声圆舞曲》的作者约翰·施特劳斯是西方浪漫主义音乐中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创作的《春之声圆舞曲》等许多作品,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优美动听、充满生活气息、青春气息,表现了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属于典型的浪漫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