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鸳鸯戏水的优美诗句

形容鸳鸯戏水的优美诗句,第1张

1 关于鸳鸯戏水诗句

关于鸳鸯戏水诗句 1鸳鸯戏水的诗句

和友人鸳鸯之什(其一)李商隐

翠鬣红毛舞夕晖,水禽情似此禽稀。

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飞。

映雾尽迷珠殿瓦,逐梭齐上玉人机。

采莲无限兰桡女,笑指中流羡尔归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长安古意》)。

鸳鸯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君子万年,福禄宜之。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乘马在厩,摧之秣之,

君子万年,福禄艾之。

乘马在厩,秣之摧之,

君子万年,福禄馁之。

古绝句

南山一桂树,

上有双鸳鸯。

千年长交颈,

欢爱不相忘。

古诗十九首

星戴环佩月戴珰,一夜秋寒掩洞房。

莫道横塘秋露冷,残荷犹自盖鸳鸯。

2描写鸳鸯戏水的古诗

描写“鸳鸯戏水”的诗句有:

1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乘马在厩,摧之秣之。君子万年,福禄艾之。乘马在厩,秣之摧之。君子万年,福禄绥之。——《鸳鸯》 佚名

2 鸳鸯离别伤,人意似鸳鸯。试取鸳鸯看,多应断寸肠。——《咏鸳鸯》李远

3 玉炉冰簟鸳鸯锦,粉融香汗流山枕。帘外辘轳声,敛眉含笑惊。柳阴轻漠漠,低鬓蝉钗落。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菩萨蛮·玉炉冰簟鸳鸯锦》牛峤

4 平江波暖鸳鸯语,两两钓船归极浦。芦洲一夜风和雨,飞起浅沙翘雪鹭。渔灯明远渚,兰棹今宵何处?罗袂从风轻举,愁杀采莲女!——《应天长·平江波暖鸳鸯语》牛峤

5 穆湖莲叶小于钱,卧柳虽多不碍船。两岸新苗才过雨,夕阳沟水响溪田。屋上鸠鸣谷雨开,横塘游女荡船回。桃花落后蚕齐浴,竹笋抽时燕便来。——《鸳鸯湖棹歌·一百首选二》朱彝尊

3形容鸳鸯的句子

描写鸳鸯戏水的好句子

1、一对鸳鸯在水中相互嬉戏着,看着它们形影不离的样子,真有种只羡鸳鸯不羡仙的感觉。这种亘古不变的情谊最能让人动心。

2、鸳鸯逗人喜爱,并非仅仅因其羽色之美,而是因为它们习惯于双飞并栖,雌雄偶居不离。这种习性,是一般水禽少有的。人们正是取其这一点,用以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

3、鸳鸯栖息在内陆湖泊溪流中,其活动范围并不大,回旋余地亦较小,但它们无时无刻不相依相守。你看,当它们飞向烟云萦绕的小岛时,难免一前一后,稍稍拉下了距离;然而,即使是这样短暂的分离,鸳鸯也是难舍难分,前者频频回顾,后者紧紧相随,表现出依依眷恋的深情。

4、鸳鸯是幸福美好的象征,鸳鸯在淡淡的晨雾中飞翔,透过五彩烟霞看见了鸳鸯瓦相依相并,不禁为之动情而迷恋不已,人们也常常以它来寄托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5、晚风初起,暮色渐浓,采莲姑娘打桨归来,阵阵笑声掠过水面,惊起一对对鸳鸯,扑剌剌比翼而飞。此情此景,唤起姑娘们多少美好的向往,多少幸福的憧憬!正是“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6、当洁白的雪花把寒意撒满江面时,江面上时常可见游荡着的鸳鸯。它们或追逐嘻戏、或用嘴梳理着华丽的羽毛。漫步在江岸上的人们,往往心生敬羡之意。

7、鸳鸯、水鸟、凫类,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者相思死,故谓之匹鸟。”唐代诗人卢照邻的“愿做鸳鸯不羡仙”、李白的“七十紫鸳鸯,双双戏亭幽”、杜甫的“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杜牧的“尽日无云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苏庠的“鸟语花香三月春,鸳鸯交颈双双飞”等诗句,都通过描写鸳鸯来赞美纯真的爱情。

8、鸳鸯因其“止则相偶,飞则相双”的忠贞品格,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目中永恒爱情的象征。

关于鸳鸯的诗句如下:

1、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鸳鸯》[先秦]诗经

2、君不见昔时同心人,化作鸳鸯鸟。——《鸳鸯篇》[唐] 李德裕

3、鸳鸯翡翠。小小池塘水。落絮游丝花满地。度日阑干独倚。金刀裁就春衫。起来初试轻寒。满把相思清恨,题诗欲寄江南。——《清平乐·鸳鸯翡翠》[宋] 刘翰

4、雌去雄飞万里天,云罗满眼泪潸然。不须长结风波愿,锁向金笼始两全。——《鸳鸯》[唐] 李商隐

5、鸳鸯离别伤,人意似鸳鸯。试取鸳鸯看,多应断寸肠。——《咏鸳鸯》[宋] 李远

6、水宿云飞无定期,雄雌两两镇相随。到头不会天何意,却使人生有别离。——《鸳鸯》[宋] 祖无择

        在写咏物诗时,通常是"物"赋之以形,"我"赋之以神。根据这个原则,我们把咏物诗分为三种形态第一种,有形无神。所谓"有形无神"是指诗只专在描摹所咏之物,却无"我"之寄托。一般有形无神容易失于浮浅,清淡无味。所以有形无神,死物一个。但如果适当加入一点理趣,则又不失为佳作。比如唐代李峤的《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全诗无一字写"风",却句句写风,这就是"趣",有了"趣",咏物就生动了又如唐代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前二句纯写物,虽然也有手法。但如果没有"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哲理句,全诗就不生动

所以,单纯的描摹事物,是不可取的第二种,有神无形。所谓"有神无形",是指全诗只见你表达的意思,却没有外物载体,没有借物说话,而是"我"在说话。这种诗,最易浮于言之无物。有神无形,等同干巴说教,实在是要不得的。但如果能紧扣物的特点来说理,那又另当别论。如唐代有个叫李远的人,写了一首

                          《咏鸳鸯》

                鸳鸯离别伤,人意似鸳鸯。

                试取鸳鸯看,应多断寸肠。

        以鸳鸯双栖双宿的特点来写离别的断肠,紧紧抓住了物的特点,所以寄情合理,也算不错。第三种是形神合一。这类诗将所咏之物与"我"之情感合而为一,堪称上乘之作。如宋代王安石《梅花》一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所写既是梅花这一"形态",又是写品质之"神态",是形神合一的作品。

咏物诗一般就是这三种情况。而写好咏物诗,则有四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以物观物,状其形神。

        这种境界,贵在写物抓住物的特征,体物入微,刻画细致。读者一看便知是为了写物,犹不隔纸,一览无余。如唐代诗人张谓的

首《早梅》 :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全诗抓住早梅的特征,先交待梅树的外形和生长环境。用"白玉条"的比喻,生动传神地概括了这枝梅树的整体形象;又点出它生长在“临村路”、“傍溪桥"的地方,继而写它"早"的原因可能是"近水",所以"花先发"。因为它的花是白色,所以又用一个比喻--经冬雪未销,来描写它的形态和纯洁剔透的神韵,同时又使这早梅领百花之先的创新精神和经冬不凋的顽强意志都表现出来了。前面提过的《风》也是如此。

        第二种境界是以物观我,物即是我。

这种境界,不重在描摹外物的形态特征,而重在托物寓意,借物言情,使读者一看便知不是为了写物,而是意在物外,情藏物后。

其意犹如隔着一层纸,需揭开这层纸,才发现底下另有玄机。比如明代于谦的《石灰吟》 :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无论怎样读,也不会真把它看作是写《石灰》 ,一般人都会理解它是写不怕粉身碎骨的于谦自己。当然, "我"有小我,也有大我。所以也可以理解为写天下间不怕牺牲的有志之士。类似的还有唐代罗隐的《蜂》 :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全诗意也不在于写蜂的形神,而是借蜂这物劳动范围之广--"不论平地山尖",劳动强度之大--"无限风光尽占",劳动时间之长-"采百花成蜜”,来表达它不为人们同情和珍惜的悲哀--"为谁辛苦为谁甜"。当然,这里也可把“我”理解为一种奉献精神,或者是赞美勤劳的人们。这种写法明显不在于细致刻划物的形态,或者说意图不在于刻划物态,而是借物来咏意,表达"我"之情,我们把它叫"以物观我"。

        第三种境界是以我观物,物我合一。

        这种境界,是以"我"的观照去写物,物皆有“我”在。它既抓住物的特征进行描摹,又寄“我"于物中,达到物"我"合一。如果也用一个

比喻,就是一张纸,从正面看去是物,但翻过背后,却又是"我"。如宋代李钢《病牛》诗: "耕犁千亩实干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弱卧残阳。"此诗写牛终生为主人操劳,累获功绩,最后病卧斜阳,这又何尚不是说自己像前面所举的王安石《梅花》也是这一类。又如唐代骆宾王的《在狱鸣蝉》 :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虽然我们也知道作者的目的是借蝉来表达自己人处困境,忠心蒙尘的悲凉。但是诗中却是既写了蝉的不幸,也写了自己的不幸。是将自己当作蝉来写的,所以全诗达到物我一体。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以我观物”。

        第四种境界是以我观我,非物非我。

        这种境界,似乎笔墨全不在物意上,是以"我"之观出, “物”也是“我",但又似乎非在真物,也不是真写"我",处于一种非物非我的境界。如清代诗人袁枚的《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诗,很难看出作者的意图在写《苔》,无论怎样看,都是在写"我",先写我出身之卑微:"白日不到处",但自己却并不就此屈服,因而为之奋斗:"青春恰自来"。生命在于绽放,不要轻易放弃自己,虽然苔花如米小,也要学着牡丹盛开。全诗都在以"我"观"我”,但又借物托出,而又明显意非写物。从字面来看,又未能一眼看出"我”,这就处于一种非物非我的境界。

        特别强调的是,写咏物诗,并不能说哪种境界就最高,应是各有各的妙处,各有各的境界。无论哪一种境界,写出来的咏物诗都是好诗。当然,咏物诗要写得好,需要独辟蹊径,不落俗套。因为一旦落入俗套,便会被常用的意象束缚,容易人云亦云,没有新意。像写梅花必傲雪,写菊花必高洁,写竹子必有节,这些就落套了。缺乏新意,缺乏创造的诗,无论怎样看,也算不得上乘之作。宋代大诗人黄庭坚的一首咏水仙的诗: "淤泥解作白莲藕,粪坏能开黄玉花。可惜国香天不管,随缘流落小民家。" (《次韵中玉水仙花二首(其二) 》 )就是一首独辟蹊径的诗。“粪坏"一词,真是发前人之所未发。像这样的诗,散发出无限的魅力。

        南宋词论家张炎在他的《词源》一书中说:“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摹写差远,则晦而不明。"意思是说,咏物诗如果描写过真过细,反倒失去了意味,没了想象空间;但如果不抓住特征,写桃的好像也可用来写杏,咏梅的也可用来吟竹,这样的表达就模糊不清了。特征不明显,是咏物诗的大忌。

        清代诗论家王士模在他的《带经堂诗话》中也说: "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不粘"、"不即"就是不滞于物,咏物而不只停留于物上。"不脱”、“不离"就是紧扣物的特点;如果离开物的特征,就不知所咏何物。“不即不离,乃为上乘。"写咏物诗,要做到有物,也要做到有"我",才是好作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074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