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燕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娄山关,是通向遵义的关口。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前进受阻,二渡赤水,在清晨再次进攻娄山关,又占领遵义;接而又离开遵义,在赤水四横渡连打胜仗。所以《长征组歌》里有“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的歌词。
上阙写清晨;下阙写黄昏。这个诗歌的背景,发生在二渡赤水期间,还未到三、四次渡赤水。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成为红军军事最高层“三人小组”的成员,开始领导红军长征,却前进受阻,二渡赤水,在清晨再次进攻娄山关,又占领遵义;接而又离开遵义。此后三次、四次渡赤水,出奇兵打了胜仗。所以这个诗歌预见了三次、四次渡赤水,又倍感压力,山头老生以为,这个诗歌是毛泽东诗词里面很压抑的一首诗歌。
诗人之所以是诗人,就在于超脱。在灿烂的情绪中透出压抑;在压抑的情绪中透出激昂。所以,我们可以在这个很压抑的诗歌里面,读到十分激昂的句子。
上阙写清晨;下阙写黄昏。上阙写向遵义前进;下阙写离开。上阙:作品写于1935年2月,西风、燕叫、霜,这里写中国的南方,所以没有“雪”,并且借此说情势急迫。“西风烈,长空燕叫霜晨月。”在吹着猛烈西风充满白霜的清晨挂着月亮的天空燕子飞着叫着!“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马蹄、喇叭,点明军队;声碎、声咽,强调了前面的句子,与“燕叫”呼应,说情势急迫。马蹄声碎,说放慢脚步,并不整齐;喇叭声咽,说喇叭的声音因为压抑所以如呜咽,山头老生曾借此句写了“欲语气先咽”。上阙的超脱在写景,自己的情势急迫,却说是燕子;亮点是“霜晨月”,不说深夜,不说没有月亮的黑夜。
下阙一开始就超脱,激昂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下面的句子做铺垫,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苍山如海,说前途重山如海,此去西天,困难重重;残阳如血,说太阳要下山了,黑夜接着就来了。暗地里说的,却是,我就是追求如血的太阳在奋斗着。老先生们在格律诗里面读到“血”就大惊小怪,以为破坏了诗歌的雅兴,毛泽东这里的诗歌就说明得很清楚了,用血何妨!
有人认为,“霜晨月。霜晨月,”和“从头越。从头越,”第二次重复是强调,山头老生不敢苛同。从毛泽东这个诗歌里面,是在压抑的情绪中透出激昂,是诗人的超脱。上阙“西风烈,长空燕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情绪激动而不安,所以“长空燕叫霜晨月。”里面的“霜晨月”,激动而不安。“霜晨月,”又转了下来,变为低调,策应了“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下阙“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直接的激昂,到了“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从头越”,是整个诗歌的最强音;“从头越,”又折回来了,为“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作了铺垫。整首词的创作风格:激烈——低调(上阙)。激烈——低调(下阙)。诗人毛泽东很有艺术的创作力,山头老生又说一次,格律诗是艺术。艺术追求对比与和谐的统一,就因为诗人的第二次重复“霜晨月,”、“从头越,”把“激烈”到——“低调”做了个过渡,才使我们读起来觉得很自然,就是和谐的功力。
中心思想: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拓展资料:
主题赏析:
本词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以娄山关之战为题材,虽然写的是翻越娄山关的行军情景,写的是胜利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但运用的是高度综合法、侧面描写法,把两天的战斗历程浓缩为一天,通过严肃、紧张的行军气氛,透露出激战的先兆。
通过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叫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暗示战斗紧张激烈,通过描写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借以表现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情景。
作者简介:
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及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1976年逝世于北京。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的理论贡献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这首词题目中的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建立在险峻的山峰之间,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一役关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3]
长征过程中,土城战役失败后,毛泽东认真总结教训,亲自指挥了他一生最为得意的四渡赤水行动。他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挥师东进,再渡赤水,回贵州攻打黔军。
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红军二渡赤水后,于2月25日攻克娄山关,控制住这座雄关,使大部队顺利通过。随后,红军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又在点灯山一带的山梁上与敌激烈拼搏,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点灯山高地,牢牢控制了关口。这时已近黄昏,红军在夕阳映照下,疾迅通过娄山关。2月 26 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2月27 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三个团的阻击。28 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这次战役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也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4]
2月28日,毛泽东随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欣然作笔,写下该词。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的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这首诗词。[5]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写的又是黄昏景象,从凌晨写到黄昏,乍看跳跃起伏,前后不太连贯,但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时空上的错位,传递给读者这样的印象:天亮复天暝,红军经过一夜又一天的急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把困难和艰险抛到了身后。一天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猎猎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此时作者站在高处凭空远眺,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莽莽苍苍,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黄昏的夕阳渐渐落下,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晚霞、鲜血、红旗,这三种意象在作者眼中汇成一体,作者心潮难平,豪情澎湃,诗意顿生,便临风吟成一首忆秦娥。
娄山关是长征途中遇到的著名天险之一,周围山峰,峰峰如剑,万丈耸立,插入云霄,中间是十步一弯、八部一拐的汽车路。这种地势,真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是他又是怎样对待这些困难的,且看“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是何等的气魄!不禁让人身临其境,可以感觉到红军战士前进的步伐,想象着当时战斗的悲壮与豪迈,自己也热血沸腾起来,似乎自己也成为一名红军战士,为了伟大的事业,扛起枪和他们在一起去战斗。这样读来这首词正因苍凉,更觉遒劲,正因凄凉,更觉豪健。在逆境中,在挫折中,我们的伟人就是以这样的胸怀对待困难的,体现着革命导师的伟大思想,生动地表现出一代伟人的自由意识的思想及生活活动。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一片望不尽的起伏山峦,放射出夺目的光彩,西下残阳像血一般鲜红,简直是一幅雄浑的画卷,给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