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高于旧竹枝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新竹高于旧竹枝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第1张

新竹高于旧竹枝这首诗的作者是郑板桥。

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轶事典故

刻苦习字

据说,郑板桥早年学书相当刻苦,写众家字体均能神似,但终觉不足。有一次,他竟在妻子的背上划来划去,揣摩字的笔画和结构。妻子不耐烦了,说:“你有你的体,我有我的体,你老在人家的体上划什么?”

这无意间说出的一语双关的话,使板桥恍然大悟:不能老在别人的体格上“规规效法”,只有在个人感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才能独领风骚。

于是,他取黄庭坚之长笔划入八分,夸张其摆宕,“摇波驻节”,单字略扁,左低右高,姿致如画。又以画兰竹之笔入书,求书法的画意。清人蒋士铨说他“写字如作兰,波磔奇古形翩翩”,生动地道出了“板桥体”的特质。

郑板桥喜欢的植物是竹子,和竹子相关的名篇如下:

1、《竹石》郑燮〔清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翻译: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2、《新竹》郑燮〔清代〕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翻译:新生的竹子能够超过旧有的竹子,完全是凭仗老竹的催生与滋养。等到第二年再有新竹长出,它也开始孕育新的竹子了,就这样池塘周围布满了郁郁葱葱的幼竹。

3、《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郑燮〔清代〕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翻译: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4、《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郑燮〔清代〕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翻译:我决定抛弃乌纱帽弃官而去,回家之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我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在(秋天)凉风习习的江边当作渔竿。

5、《竹》郑燮〔清代〕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翻译:竹子一节又一节,上千的枝条积攒着无数的绿叶。竹子我不会去开花,免得招来野蜂与蝴蝶。

郑板桥画竹子是非常有名的 他不仅是画竹子高手, 更是赞竹子高手 他的咏竹诗非常多, 几乎把竹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 由近到远从实物到意境都赞了个遍 例如:

“挥豪已写竹三竿,……” 描写画竹之爽快

“画竹千枝又万行……” 用竹子比喻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写去数枝清捷竹, 秋风江上作鱼竿” 写淡泊名利, 去官一身轻

“君是兰花我竹仗, 山中把对免相思……” 写兰竹本相依存, 钢铁汉子也有柔情

“新竹高于旧竹枝, 全凭老干为扶持……”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历史潮流, 以老带新又成为历史责任

这一类板桥诗歌非常多, 举不胜举

而更有名气的两首诗是直接描写竹子内在本质和外向性格的:

“君子一身都是节,只重虚心不重叶…… ”

在刻画竹子内在本质的同时, 用竹子比喻人, 传神入画令人叫绝, 使历代文人墨客叹服 此类妙笔使得后世难于超越 这种意味深长内含丰富的诗句, 成为一块又一块铺就郑板桥登上扬州八怪之首的牢固基石(节---既是竹节,又是气节 叶---用竹叶比喻业绩)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乱崖中, 千磨万折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用竹子的外在表现, 赞誉竹子的顽强性格 即是称赞竹子的坚强, 又是板桥的自我表白 把竹子面对恶劣环境坚贞不屈顽强奋斗的精神描写得淋漓尽致 不愧为后世千百万人朗朗上口经久不忘的好诗

郑板桥用自己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踩下了一个坚实的脚印 不仅仅是他的诗, 他的画, 更是他的所作所为, 树立起一个清清白白做官的榜样 历史告诉人们一个事实: 你为人民做好事, 百姓永远不忘你

《新竹》的作者是郑燮。

《新竹》是清代诗人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郑板桥(1693-1765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今江苏兴化市)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人物,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其书法别具一格,以隶、楷各参半,自称“六分半书”。

郑板桥所写的“难得糊涂”四个字像传单那样被制成各种礼品或是拓片或是作为像章推销,由此一直引起后人对他书法的关注。这首题画竹诗,后面落款是:“孏石十哥弄璋之兆。板桥弟郑燮。”可知这幅画竹和这首题画诗是祝贺其兄孏石生男孩的纪念品,是有其特定的具体内容的。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借新竹生长为喻,描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新旧相依,新陈代谢普遍规律的诗。全诗表明后来者居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因为有了前者奠定的基础和先辈的积极扶持。诗句表达了与唐朝诗人刘禹锡“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及“长江后浪推前浪”相类似的辨证思想。

华中理工大学副教授朱玉泉《教育至尊·中华教育经典·中》:“这首诗情真意切,寓意深长,富有哲理他借用新竹和老干这一自然常态,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他们师生之间的深情厚意,自然而然地揭示了后辈的成长只有依靠前辈的扶持但又必须在前辈的基础有所创新、有所前进的深刻意旨。郑板桥本身的成长就实践了这种思想,他确实堪称弘扬师志的典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263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