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目标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度只是重视知识的本体价值和实用价值,教学目标就只限定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再加上高考的竞争压力,教师的教学过程往往只注重学生认知系统的活动,而忽略了教学中情感的调动和情操的陶冶。前几年,语文课教学在教育界颇受争议,大家都感叹一门颇具美感、充满情趣的学科被弄成一门单纯的工具学科,到最后学生只能是生吞活剥,死记硬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从教材编制到教学设计,降低甚至忽略了知识中的情感因素应是原因之一。近两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和人们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呼唤,情形已经有了很大好转。
要调动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因素,就需要教育者在强调教学中的认知目标之外,还要强调知识背后的价值准则。当学生不但认识到知识的含义,而且意识到知识对社会、对自身的意义之后,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
如何确定教学中的情感目标以及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是个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学科,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都需要有不同的针对性。
卢家楣等人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包含在情感教学目标体系之中:
(1)让学生处于愉悦——兴奋、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之中,为认知活动也为情感的陶冶创设良好的情绪背景;
(2)让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获得各种积极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
(3)让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心向——好学、乐学的人格特征。
二、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情绪特征和理智感
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认识活动,是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共同参与的过程。从心理规律上讲,认识过程是情感过程的基础,但情感过程反过来又是认识活动的动力,并能对认识过程加以调控。日常经验也说明:当一个人情绪处于满意、愉快和兴奋之中,对所从事的活动由衷地喜爱时,常常感知敏锐,思维开阔,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良好的记忆效果;反之,当一个人悲伤、抑郁,对学习或工作产生厌倦时,就会反应迟钝,思维狭隘,毫无创造性可言。有人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情绪状态对智力操作的影响,发现愉快组在操作时间、直接抓取和注视不动这三项指标上都比痛苦组效果好,而且愉快组更倾向于去解决疑难问题。
情感过程对学习这种认识活动的影响直接决定了学习的效率。人们一般会认为,松弛的情绪状态会提高学习效率,紧张的情绪状态会降低学习效率。但实际情况不是这么简单,在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中,情绪过于放松,动机水平过低,使得问题解决的效率反而偏低;适度的焦虑和紧张,达到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问题解决的效率也将达到水平;而情绪过于高涨,动机水平过高,带来的反而是较低的学习效率。这也提醒我们在教学实际中,既要关注一些学习状态敷衍了事、漫不经心的学生,也要注意那些全身心投入学习、情绪高度紧张的学生,帮助他们及时调整不良的情绪状态,保持一种科学的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状态。
另外,在高级社会性情感中,理智感同学习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理智感表现为对所学课程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并能体验到获得知识和追求成功的乐趣。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培养他们不断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并使他们体验到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理智感,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个被动、枯燥、压抑的过程,学生可以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在教学中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
我国古语中有“亲其师,信其道”之说,意思是学生只有在情感上去接纳教师,在人格上去尊重教师,才能听从他的教诲,模仿他的言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CRogers)提出,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一种“诚实、理解和接受”的人际关系的过程。这说明师生的情感交流对知识教学的重要意义。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也应该是情感交流的主动方。教师应该善于抓住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和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有利时机展开情感交流。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情不自禁地谈起自己对父爱的感受和一些遗憾的经历,在引起同学共鸣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感念父母的操劳,体会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这样一来,自然拉近了师生的情感距离,为教学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氛围。师生的情感交流可以贯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如上课之初的互致问候,能给双方带来一种期待;课堂上的提问和表扬,会给学生一份鼓励和认可;善意的批评,换来的是学生的悔悟和感激;教师对学生平等相待,一视同仁,得到的是学生的信任和支持。这种平等、信任、愉快的情感联系,使得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谆谆教导,教师也能接受学生的质疑和与众不同的见解,做到教学相长。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情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就是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变化过程,情对人们的行为起着巨大的作用。在教学中,若师生双方心意相通,便较容易完成教学目标;若双方情感交流发生阻碍,那么知识的交流也会受影响。因此,通过沟通思想,转变学生情绪应该是值得重视的一个环节。
而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更乐于接受教师的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为此,笔者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倾注情感的感化、熏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一、创设情境,触景生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及法律意识、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涉及到一些深奥抽象的概念、原理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学习起来很吃力。所以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触景生情。因为鲜明、形象、生动的情景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所以教师教学时创设引人入胜的道德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心理上的最佳状态。
成功教学实践表明,一节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政治课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情感教学,其知识只有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展现、情绪的感染,去触及学生的灵魂,激励他们的心灵,促使他们用行动去捍卫真理时,才谈得上转变为学生的信念。而只有当知识转变为学生的信念时,才谈得上道德教育。
二、以情动人,情感交融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不管是讲概念还是原理,我都注意寓理于情,使语言含情、讲活知识,这样才会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以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浓厚兴趣。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只重视情感的单向灌输而忽视师生间情感的双向互动。要切实实施情感教育,就有必要做到师生情感互动。
所谓情感互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实现积极的内心情感交流。这种内心情感的交流集中体现为师生间因多方面内容而产生的各种双向互动式情绪体验。通过师生间的这种情感互动,可以充分发挥师生情感在教学中的功能,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在教学中,我充分投入并始终保持高度热情,以饱满的情绪,旺盛的精力讲授每节课,同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或高昂热烈,或深沉凝重,或重炮似的排比,或雨丝般的描述,娓娓道来,使学生情绪随老师的语调而变化,以此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同时,除了课本上的实例外,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例子,深入浅出的讲清道理,使学生感觉学习既不枯燥,也不神秘。课堂“活”起来,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情感共鸣就能产生,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就能增强,自己就更能发挥在情感教育中的导向作用,从而促进教学的进行,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三、寓教于乐,形式多样
配合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学,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我除了组织同学认真参加学校的每项活动外,还先后组织了社会调查、义务劳动、野炊活动,同时,还组织了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诗歌创作朗诵会、歌曲欣赏会、哲学小漫画创作展评、班歌创作评比等活动,还成立了“求索”课外活动小组,专门学习讨论学生中感兴趣的话题。同学们在活动中不仅增长了知识、才干,而且感受到无比乐趣。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推动了教学工作。
四、结合实际,明理践行
学生之所以缺乏学习动力是认为政治课学来没有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强调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我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举例时注意结合国内外形势及各种热门话题去分析,还组织学生分小组轮流定期向全班同学汇报国际国内大事并且做时事述评。促使学生主动去关心祖国前进步伐和世界风云变幻,感受爱国不是一句空话,祖国跳动的脉博与个人命运的息息相关。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政治敏感性,而且还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看问题才能更深、更透、更远,体会到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同时,还应注意联系学生实际。有很多学生都反映在学习了辨证法以后,在如何对待困难与挫折、顺境与逆境、理想与现实等问题上收获很大,给自己增添了前进的信心和动力。感觉理论知识的学习太有必要,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看来,师生亲近感的增强确实推动了教学工作的开展。
五、严中有情,端正学风
教书一定要与育人相结合。思想品德课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更要求如此。
首先,学生的成绩可以有差距,但决不能以此把学生划分等级,更不能歧视差生。任何人都是需要肯定的。成绩差距只能说明一方面的问题,而且也不是绝对的。对优生,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提出新的要求,如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避免盲目骄傲;对差生,除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外,还要尽力去发现其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当然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做到动之以情,不是对学生的错误一味迁让,而是包含着有理有节的批评。正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批评的艺术在于严厉与善良的圆满结合,学生在教师的批评中感受到的应该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厉,而且是对他充满人情味的关切。只要能激发他们探讨问题的兴趣,事实证明也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他们的学习。
实践证明,要做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情”从“爱”来,有了浓厚的爱,才配当学生的良师益友;也只有情感教学为先,才能促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好思想政治课的知识。
我认为自信做自己,充实自己,把自己要求提高差不多就能守住自己本心了。
当爱情限入平淡,要做回简单的自己,没有人教会我们如何去爱,也没有人能够抚平内心的寂寞,能够控制命运的只有自己,如果不能抗拒内心的寂寞和贪婪,即使没有任何诱惑,感情也会有改变的一天,追求名利永远没有尽头,不管何时何地,心中永远保持清静淡泊,做自己喜欢的事,爱自己的家人,生活如此简单,也如此美好。
在爱情中,我们都会从最初的热情,你侬我侬归于平淡的感情,这个时候两个人在一起就是因为习惯,习惯彼此,你习惯了我的存在,我习惯你的唠叨。
平平淡淡的感情才是真感情,无论是男士还是女士在外面累了一天,都希望回到家能看到那个家的灯光,温暖又温馨,都希望吃到对方做的饭菜,看着对方笑的样子,这才是岁月美好。
也许你会想着打破这份平淡,可以啊对不对?把你拿来调教别人的招数用在另一半身上,也许他们会因为生活变得太无聊,而每天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可是这些都是生活的必要品,这正是你离不开的。
不要去打破这份平淡,所有热烈的情感最后都会趋于平淡。在现实生活里行走,我们常常会不堪重负;太多的诱惑,也时而让我们无法抵抗。我们因此会迷失自己,可能会在某一段时期,陷入“现代雾霾”的重重包围之中。有时可能会为了某种好处,踩过界;有时可能会为了某个人,失去自己;有时可能会为了达到某种目标,摇摆在做人的底线上。我们渐渐学会了似笑非笑的谄媚,虚情假意的问候,故作牵强的逢迎,违背良心的默许,等等。
我们仿佛被一根无形的铁链,锁住了本心,在弯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之至迷失了方向。其实,短暂的迷失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还拥有一颗温暖的心,拥有最宝贵的本心,我们就能守住做人的底线。因为,我们可以一无所有,但绝不能失去可贵的品格生活的一大乐趣,就在于是否能引领我们去思考其本心。然后在思考之中得以超脱、得以明了。一个能守住本心的人,定然是潇洒自若的。因为,守住本心,方得始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