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宋代文学基础知识的感悟和见解

对宋代文学基础知识的感悟和见解,第1张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简述欧阳修诗歌的独特表现形式。

1以散文布局的方式安排诗意、糅合诗篇内容、使诗篇表现曲折幽深的艺术风貌。

2以情感的发展来统摄事物和景象的复调式结构形式。诗篇时空跨度大,情感跌宕起落与景物密切结合,文气自由流转,形成“感慨遥深”的风格。

列举欧阳修散文创作的主要类型及代表作。

1政论文:洞察世情,从容不迫,纡徐宛转,且能身置其中,决不作局外语。

《朋党论》

2 记叙文:能够融抒情、叙事、议论为一体,往往于纡徐和缓的叙述中,寄寓作者对历史更替、人事兴衰以及特定历史时空中的事物发展过程等所作的深沉思考,感情体验深刻强烈,时而透露出作者身世感慨。《醉翁亭记》

3 史论文:叙事中有议论,有抒情,结构具有层次性,含有作者深沉而饱满的思想情感。《伶官传序》

4 赋体:尝试打破传统律赋对仗工整、音律谐协、韵脚固定的体式要求,运用散体文的写法来写赋。《秋声赋》

简述苏舜钦诗歌的文学史意义。

苏舜钦的诗歌在宋代诗歌史上首开风气,具有重要的诗歌史意义。

1苏舜钦的诗歌,多以超逸豪迈的审美旨趣为统摄,突出创作主体的崇高伟岸人格和气吞宇宙的阔大胸怀,彰显创作主体的真性情。

2苏舜钦的诗歌,多以“造境”为手段,以彰显作者的超逸豪迈情怀为构建意境、剪裁物象的主要标准。

总结:苏舜钦的诗歌,从诗境言,忧国忧民、急于建功立业和着眼于个体道德的诗作主旨,与善于使用“造境”和“写境”而衬托、渲染情感的表达技巧共同作用,形成了其超逸豪迈的诗歌风格。

如何理解梅尧臣“意新语工”的诗歌主张?

1以“平淡美”统帅梅诗其他诗学旨趣和艺术表现手段。

2强调“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特别重视在诗歌题材、主旨、表现方式、造语等方面实现突破。

(1)梅尧臣诗歌善于捕捉生活中细小、琐碎甚至丑陋的事物。这就拓展了诗歌表现的对象,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给当时的诗坛带入了一种陌生之美。

(2)梅尧臣的某些诗篇,与同时期欧阳修、宋祁等人的诗篇一起,开宋诗注重抒写文人意趣的先河。

3梅尧臣诗歌题材关注世事人生,对同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重大事项,以及建设符合时代需求的士节士气等问题,都有所反映。

王荆公体:首见于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主要是着眼于王安石的晚期诗风。重视诗律的使用,精于造意,描写细致,修辞巧妙,韵味深永。以丰神远韵的风格体现出向

1 (《严先生祠堂记》)“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世上”的译文

严先生是光武帝的老朋友,他们之间以道义互相推崇。后来光武帝得到到《赤符》,乘驾着六龙的阳气,获得了登极称帝的时机。那时他统治着千千万万的人民,天下有谁能比得上呢?只有先生能够以节操方面来尊崇他。后来先生触动了天上的星象,归隐江湖,达到了圣人自然清静的境界。先生视官爵为泥土,天下又有谁比得 上呢?只有光武帝能够用礼节对待他。《盅》卦的“上九”爻都偏偏显示“不事奉王侯、,保持自己品德的高尚。”先生正是这样做的。《屯》卦的:“初九”爻,阳气正开始享通,因而能够显示“以高贵的身份交结卑贱的人,深得民心。”光武帝正是这样做的。可以说先生的品质,比日月还高;光武帝的气量比天地还大。如果不是先生就不能成就光武帝的气量的宏大;如果不是光武帝,又怎能促成先生品质的崇高呢?先生的作为使贪婪的人清廉起来,胆怯的人勇敢起来,这对维护礼仪教化确实是很有功劳的。

我到这个州任职后,开始建造祠堂来祭奠先生,又免除了先生四家后裔的徭役,让他们负责祭祀的事情。从而又作了一首歌:

云雾缭绕的高山,郁郁苍苍,大江的水浩浩荡荡,先生的品德啊,比高山还高,比长江还长。

可以说先生的品质,比日月还高

2 古文严先生祠堂记严先生是一个具有怎样品格的人

严子陵(公元前37—43),名光,又名遵,字子陵,西汉末余姚人。少年时代就到外地投师,刻苦好学,博学多才,性格耿直。在学时与南阳人刘秀是同学,两人白天探讨奥旨,夜来抵足而眠,结下深厚友谊。当时因朝廷腐败,王莽篡位,赤眉、绿林纷纷起义,严子陵见天下大乱,便 回到余姚,隐居不出。后来刘秀统一天下,做了皇帝,就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光武帝知严子陵贤能,便派人四出寻访。有人见他反穿裘皮袄在泽中钓鱼,光武帝急忙派使者,备了华丽的车马,请他入朝为官,但接连三次都被绝然回绝。光武帝没法,便亲自到他的住处去请,岂料他竟躺在床上假寐不起,光武帝走到了他的身边,抚着他的肚腹说:“你这个怪人,难道不肯助我治理天下吗?”他忽然番身坐起,答道:“从前尧帝那样有德有能,也还有巢父那样的隐士不愿出去做官,读书人有自己的志趣,你何必一定要逼我进入仕途呢?”光武帝听了直摇头,说:“子陵,我终究不能说服你吗?”

然而,光武帝并没有死心,仍然把他请到洛阳。他虽被安置住在富丽堂皇的大院深宅,却绝不肯与朝廷显贵往来,光武帝去拜见他,他也不行君臣之礼。光武帝对他没有办法,说他是“狂奴故态”。

一天光武帝把他请进宫中,促膝谈心,向他请教治国之道。严子陵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光武帝听他论古涉今,说理精辟,喜得眉飞色舞。两人一直谈到深夜,光武帝便留他同床睡觉。严子陵也不推辞,躺在床上,叉开双腿,沉沉入睡。睡到半夜,竟把一条腿搁到皇帝身上,光武帝为了不惊动他,竟一夜没有睡好。

次日清晨,严子陵还在梦乡,光武帝就起了床。只见钦天太监惊慌失措的 闯 进 宫门,奏道:“臣昨夜仰观天象,发现有客星冲犯帝座,恐怕于万岁不利,特进宫面禀”。

光武帝沉思片刻,勿而恍然大悟,哈哈大笑道:“那里是什么客星冲犯帝座,是朕与好友子陵同床而眠,他的一条腿搁到了朕身上了。”

从此严子陵这个“客星”的雅号就名扬四海。他家乡的山陈山被称为“客星山”,桥被叫作“客星桥”。如今还保留在余姚四碑亭的严子陵碑文中,也有“依然城廓客星高”之句。

光武帝十分钦佩严子陵的人品才学,要他担任谏议大夫,这是一个很高的职位,但他还是不肯接受。后来干脆不辞而别,回到家乡余姚隐居。

建武十七年(公元48年),光武帝又派使者到了余姚请严子陵进京做官。他听到消息,赶紧躲避起来,使者只得泱泱而返。为了避免朝廷再找麻烦,他索性带着家人,迁居桐庐富春江边种田、钓鱼。他钓鱼的地方后人称之为“子陵滩”。“严子陵钓台”至今遗迹犹在。严子陵回到余姚直至终老,享年八十,死后葬于余姚陈山。南宋丞相史浩有《严先生墓》诗道“玉匣蛟龙已草莱,一邱马髦尚封培,云台若也标名姓,千古谁知有钓台。”陈允平“严墓”诗也写道:“山高石怪水冷冷,三尺孤墓葬客星,遥想陵原松桧色,晓烟暮雨为谁青。”

严子陵视富贵如浮云的气节,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北宋名臣范仲淹仰慕严子陵高节,特意为他造了祠堂,并写了一篇传颂千古的《严先生祠堂记》,赞他“云山茫茫,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明著名学者徐渭在《严先生祠》诗中写道:“碧水映何深,高踪那可寻,不知天子贵,自识故人心。山霭消春雪,江风洒暮林,如闻流水引,谁听伯牙琴。”

3 严先生祠堂记 的翻译

严光先生,是汉朝光武帝的老朋友,他们以道义相结交。等到光武帝赤符在握,当了皇帝,顺时应变,统治的臣民,天下有谁能超过他呢?只有严光先生凭他高尚的气节超过了他。接着严光先生与光武帝同床而卧动了星象,后来又回到富春江畔隐居,清操自守,鄙弃禄位,天下有谁能超过他呢?只有光武帝能以礼敬重他。在《易经》蛊卦上九的爻辞中说,大家正当有为的时候,只有他不去侍奉王侯,以高尚的节操自守。严先生正是这样做的。在《易经》屯卦初九的爻辞中说,在帝德正亨通的时候,却能以尊贵的身份去敬重卑贱的人,这是大得民心的。光武帝正是这样做的。因为严先生的心,比日月还要光明;光武帝的气度,比天地还要广阔。没有严先生不能成就光武帝的博大,没有光武帝又怎能成全严先生的清高呢?而严先生的德行能使贪婪者清廉,怯懦者自立,这对于名教是大大有功的。仲淹来睦州任太守,开始建造祠堂祭祀先生。于是又免除严先生后代子孙四家的赋税徭役,让他们去奉行祭祀的事。还作了一首短歌云:“云山苍茫一片,江水浩大无边。先生的高风亮节,就像山一样崇高水一样长远。”

注:本文选自〈古文观止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763页

参考资料:

/010403/2001_01/20010110_326

4 严先生祠堂记

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

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

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

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可以说先生的品质,比日月还高;光武帝的气量比天地还大。如果不是先生就不能成就光武帝的气量的宏大;如果不是光武帝,又怎能促成先生品质的崇高呢?先生的作为使贪婪的人清廉起来,胆怯的人勇敢起来,这对维护礼仪教化确实是很有功劳的。

我到这个州任职后,开始建造祠堂来祭奠先生,又免除了先生四家后裔的徭役,让他们负责祭祀的事情。从而又作了一首歌:

云雾缭绕的高山,郁郁苍苍,大江的水浩浩荡荡,先生的品德啊,比高山还高,比长江还长。

5 严先生祠堂记 的翻译注释,中心

《严先生祠堂记》

——宋·范仲淹

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工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

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 ,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翻译:

严光先生,是汉朝光武帝的老朋友,他们以道义相结交。等到光武帝赤符在握,当了皇帝,顺时应变,统治的臣民,天下有谁能超过他呢?只有严光先生凭他高尚的气节超过了他。接着严光先生与光武帝同床而卧动了星象,后来又回到富春江畔隐居,清操自守,鄙弃禄位,天下有谁能超过他呢?只有光武帝能以礼敬重他。

在《易经》蛊卦上九的爻辞中说,大家正当有为的时候,只有他不去侍奉王侯,以高尚的节操自守。严先生正是这样做的。在《易经》屯卦初九的爻辞中说,在帝德正亨通的时候,却能以尊贵的身份去敬重卑贱的人,这是大得民心的。光武帝正是这样做的。因为严先生的心,比日月还要光明;光武帝的气度,比天地还要广阔。没有严先生不能成就光武帝的博大,没有光武帝又怎能成全严先生的清高呢?而严先生的德行能使贪婪者清廉,怯懦者自立,这对于名教是大大有功的。

仲淹来睦州任太守,开始建造祠堂祭祀先生。于是又免除严先生后代子孙四家的赋税徭役,让他们去奉行祭祀的事。还作了一首短歌云:“云山苍茫一片,江水浩大无边。先生的高风亮节,就像山一样崇高水一样长远。”

中心:

记叙严先生和光武帝以道义结交,光武之“大”与先生之“高”相得益彰,并记叙了作记的缘由。

6 《秋声赋》《严先生祠堂记》的翻译

秋声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幼年丧父,家境贫困,读书刻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后以右正言(谏官)充任知制诰(主管给皇帝起草诏令)。

由于上疏为先后被排挤出朝的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名臣分辩,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又知扬州、颍州,再回朝廷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

晚年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等高官,死后追赠太子太师、谥文忠。欧阳修继承唐代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发扬唐代古文运动传统,被公认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尤以散文对后世影响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下面是他的《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 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故之兵,街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胶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 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百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零。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为其代表作。

《秋声赋》则为其文赋佳作。[简注与简介]悚(sǒng)然:惊惧。

(cōng):金属相击声。 (lì)冽:寒冷。

砭(biān):剌。黟(yī):黑。

戕(qiāng):杀害。此赋作于1059年秋,描绘了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借景抒写了对人事忧劳和与秋关连的音声情象的悲感,但最后“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却转喻祸根在人。

全篇语言流畅、声情并茂,不愧为佳作。译文: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声,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好像金属相互撞击。

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听不到到任何号令声,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

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恍然大悟,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什么而来呢(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的情景是:它的色调凄凄惨淡,烟霭飘散,云气密集;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

秋风未起时,绿草彼此争盛,丰美繁茂;树木葱茏青翠,令人心旷神怡。然而一旦秋风吹过,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

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

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

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

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

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

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磨难,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书童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赏析一:文章用第一人称的笔法来写。一开始作者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从静到动,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倏然而听之。”作者正在秋夜专心致志地读书,忽听一种奇特的声音从西南方传来。

作者惊讶于这。

7 严先生祠堂记赏析,原文,翻译

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 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

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

又从而歌曰∶“云山苍 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可以说先生的品质,比日月还高;光武帝的气量比天地还大。如果不是先生就不能成就光武帝的气量的宏大;如果不是光武帝,又怎能促成先生品质的崇高呢?先生的作为使贪婪的人清廉起来,胆怯的人勇敢起来,这对维护礼仪教化确实是很有功劳的。

我到这个州任职后,开始建造祠堂来祭奠先生,又免除了先生四家后裔的徭役,让他们负责祭祀的事情。从而又作了一首歌:云雾缭绕的高山,郁郁苍苍,大江的水浩浩荡荡,先生的品德啊,比高山还高,比长江还长。

8 严先生祠堂记的原文

严先生祠堂记范仲淹

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

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 ,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9 严先生祠堂记的译文

严先生是光武帝的老朋友,他们之间以道义互相推崇。后来光武帝得到预言天命所归的《赤伏符》,乘驾着六龙的阳气,获得了登极称帝的时机。那时他统治着千千万万的人民,天下有谁能比得上呢?只有先生能够以节操方面来尊崇他。后来先生与光武帝同床而卧触动了天上的星象,后来又归隐江湖,回到富春江畔隐居,清操自守,鄙弃禄位,达到了圣人自然清静的境界。先生视官爵为泥土,天下又有谁比得上呢?只有光武帝能够用礼节对待他。

在《盅》卦的“上九”爻 (yáo) 辞中说,“大家正当有为的时候,偏偏显示不事奉王侯,保持自己品德的高尚。”先生正是这样做的。在《屯》卦的:“初九”爻辞中说,阳气(帝德)正开始亨通,因而能够显示“以高贵的身份交结卑贱的人,深得民心。”光武帝正是这样做的。可以说先生的品质,比日月还高;光武帝的气量比天地还广阔。如果不是先生就不能成就光武帝的气量的宏大;如果不是光武帝,又怎能促成先生品质的崇高呢?先生的作为使贪婪的人清廉起来,胆怯的人勇敢起来,这对维护礼仪教化确实是很有功劳的。

我到这个州任职后,开始建造祠堂来祭奠先生,又免除了先生四家后裔的徭役,让他们负责祭祀的事情。从而又作了一首歌:

云雾缭绕的高山,郁郁苍苍,大江的水浩浩荡荡,先生的品德啊,比高山还高,比长江还长。

 高中语文《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秋声赋》优质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秋声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赋的基本常识,疏通文句,掌握文中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3体味文章所蕴涵的情感,即作者由无形的秋声而引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理解秋的意境。

 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

 2领悟本文由自然事物的描绘而引出的感慨,思考作者得出的人生哲理是否有积极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阅读、品味形成自己的认识。

 2点拨法

 3学生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播放幻灯片1—14,背景音乐《秋日私语》)

 夏日迈者蹒跚的步伐离去

 把背影留给了季节的风和雨

 凋零的叶子伴着秋的足迹

 在沉吟中

 默默无望的叹息

 岁月的眉梢

 凝着一颗颗凄凉的泪滴

 摇摇欲坠的心事

 在颤栗的寒潭里铺展

 汇成了一江绵亘不断的愁绪

 知道失望是灰色的天际

 知道秋的落寞

 不会演绎出轻盈翩然的舞姿

 当班驳的思绪

 在萧瑟的风里枯萎

 我依旧怀念深深

 不忍滴落那最后的牵挂和别离

 就这样沉浸

 沉浸于秋日的私语

 自古逢秋多寂寥,自宋玉以来很多文人不厌其烦地追随“悲秋”的主题,抒写宋玉式的悲凉,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秋声赋》。(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及赋的常识{单击播放短片后整理知识要点}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段短片,并根据自己的预习材料说说你所了解的欧阳修和赋的相关知识。。

 明确:

 1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幼年丧父,家境贫困,读书刻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庆历中任谏官。因支持范仲淹改革,直言谏事,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又知扬州、颍州。晚年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谥文忠。

 欧阳修继承唐代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发扬古文运动的传统,被公认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尤以散文对后世影响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赋,①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

 ②主客问答的方式。主客问答是传统汉赋的特点。

 高一已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

 《秋声赋》作于嘉佑四年(1059),是欧阳修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也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三、初读

 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范读,注意正音和朗读的节奏。

 1、听范读。正音,注意朗读的节奏。

 教师播放录音,听读课文后展示文本字词,找一名学生朗读,强化正确听读。

 悚然sǒng  萧飒sà  砰湃pēng  鏦鏦铮铮cōng  烟霏云敛liǎn  栗冽lì  砭人肌骨biān

 呼号háo  丰草绿缛rù  渥然wò  槁木gǎo  黟然yī  戕贼qiāng

 2、自由读。感受文体特点。

 ⑴、学生自由放声诵读,教师巡视指点。

 ⑵、分四组进行朗读比赛。

 四、悟读理解文意

 学生以研讨小组为单位,根据书下注释疏通文义,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段文言要点:

 ⑴、欧阳子正夜读书  ①正在; ②夜,名词作状语,夜里

 ··

 ⑵、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句式)  ①从; ②定语后置

 ·

 ⑶、悚然而听之  ①修饰

 ·

 ⑷、其触于物也  ①代词,它; ②到

 · ·

 ⑸、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①快 ②跑

 ··

 ⑹、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①只

 ·

 ⑺、此何声也(句式)  ①判断句

 ⑻、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①数词作名词,四周

 ·

 2、第二段文言要点:

 ⑴、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  ①句式:判断句; ②何,何故

 ·

 ⑵、盖夫秋之为状也  ①那; ②主谓间,不译; ③呈现

 · ··

 ⑶、其色惨淡,烟霏云敛  ①色彩; ②聚集

 ·      ·

 ⑷、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①容颜

 ·

 ⑸、其气栗冽,砭人肌骨  ①秋气; ②刺

 ·   ·

 ⑹、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①秋意

 ·

 ⑺、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①所以; ②发出

 · ·

 ⑻、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①承接; ②承接

 ·      ·

 ⑼、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①用来……的; ②是; ③句式:判断句

 ··      ·

 3、第三段文言要点:

 ⑴、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  ①句式:判断句; ②在; ③属于;④在;⑤属于

 · ·       · ·

 ⑵、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①这; ②把; ③作,作为

 ·        ·   ·

 ⑶、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①古义:自然;今义:天空; ②对于; ③名词作动词,结出果实

 · ·     ·

 ⑷、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①所以; ②代词,指秋天; ③代表; ④是,属于

 ··      ·       ·

 ⑸、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  ①句式:判断句; ②已经

 ·

 ⑹、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①句式:判断句; ②经过,过了; ③形容词作名词,繁盛期

 ··

 4、第四段文言要点:

 ⑴、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①古今异义,古义:有……的时候;今义:偶尔,不经常

 ··

 ⑵、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①是; ②句式:判断句

 ·

 ⑶、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①劳累; ②身体

 · ·

 ⑷、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  ①那些; ②主谓间,不译

 · ·

 ⑸、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①变为

 ·

 ⑹、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①奈何,为什么;  ②用

 ···

 ⑺、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①残害; ②怨恨

 ·    ·

 5、第五段文言要点:

 ⑴、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①回答; ②修饰

 ·   ·

 ⑵、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①只; ②应和; ③的

 五、议读理清文章思路

 师:在疏通文本理解文义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请大家进行分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讨论后明确:这篇散文,先写秋声,再写“秋之为状”,再论“何恨乎秋声”,概括而言,即摹秋声、绘秋状、论秋感三个部分。

 师:第二段写秋之为状,为什么会有如此之状貌

 明确:因为秋意味着刑、阴、兵、伤、杀,因而2、3两段可以合为一部分。

 师:最后一行写童子沉睡,虫声唧唧,是文章的尾声,也可与第4段列为一段。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的具体意境是什么

 明确: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鸣,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

 六、布置作业:背诵1、2自然段

 附板书:

 秋声赋

 欧阳修

 夜读——摹秋声——绘秋状——论秋感(自然/人事)——童子垂头而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背诵1、2自然段(教师根据背诵情况予以指导或点评)

 二、导入课文

 同学们,高二上学期我们学过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还有印象吗余光中用诗化的语言、丰富的联想,把雨声写得具体可感,让我们高度享受了雨在听觉上的美感,并传递了浓重的文化乡愁。

 雨有声音,大自然的一切都有声音。

 学会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不但要用耳聆听,更要用心聆听,有所感悟。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在《秋声赋》中听到了怎样的秋声从秋声中得到了怎样的感悟呢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师: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请结合课文谈一谈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的。

 明确:考查写作手法与技巧;解题步骤:写作手法——解读手法——运用效果

 明确:比喻

 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淅沥萧飒的(风雨声)、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化虚为实的手法)。

 2、师:胡适认为描写声音的四大名篇——《琵琶行》、《秋声赋》、《赤壁赋》、《明湖居听书》。下面,我们一起来体味其声音描写的精妙之处。

 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生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行》

 明确:比喻、通感

 ⑵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心理感受)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视觉形象)。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视觉形象)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刘鹗《明湖居听书》

 明确:比喻、通感

 ⑶小结:声音描写的方法

 ①描摹声音:以声写声——比喻,以形写声——通感;

 ②音响效果:夸张、想象、比喻

 师小结:第一段写出了秋声由远而近、由小到大、时现时隐、凭虚而来撞击物体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这也就回答了作者闻声“悚然”的原因,并自然地引出下文和童子的对话。

 四、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呢即,这秋声“胡为而来哉”

 明确:由秋状而来。

 师:请大家找出描写秋之为状的句子,说说是从哪几方面写秋状的

 明确:从四方面,秋色、秋容、秋气、秋意。分别具有什么特点想象一下画面。

 秋色   惨淡,烟霏云敛

 秋容   清明,天高日晶

 秋气   栗冽,砭人肌骨

 秋意   萧条,山川寂寥

 师:“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刘熙载《艺概·诗概》

 “秋声之韵味写不尽,以秋状写之。”

 2为何秋有此声此状作者是如何精辟议论的

 明确:这一切源于秋性。

 如果说第二部分前一段是在写秋之状,那么后一段就是在议“秋之心”,即秋的心性。作者吸纳前人有关秋的种种说法,列举刑官、兵象、阴阳五行、五声六律等跟秋有关的例子,突出秋心的肃杀,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

 对于自然之秋的这种肃杀之气,古人也有种种说法,如《礼记》:“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称秋气为义气,《礼记》云:“孟秋之月,征不义,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可见在古人心目中,早已把秋与杀戮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五、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师: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作者产生怎样的人生感悟呢找出文中主旨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明确:主旨句——“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的多。因而,想想这是谁对他们的伤害,就不会去怨秋声了。简言之,人事忧劳对人的伤害,更甚于秋气对草木的摧残。

 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悟呢我们结合作者当时的境况来理解。(展示写作背景)

 儒家传统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这里得到了体现。《秋声赋》写于晚年,当时欧阳子就是处于很不得意的人生阶段。另外还应该注意到,宋代正是儒释道三教(此处仅指哲学思想,与宗教无关)融合的时期,在独善其身时往往身上表现出道家的思想,如文中的“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于草木而争荣”即可表现出这一点,这个在宋代是很正常的现象。如著名的《太极图说》即出自周敦颐之手。

 小结:第三部分由感慨自然转为感慨人生,点明了题旨: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寄寓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对命运无常的苦闷感慨对宦海沉浮、对怀才不遇的自我安慰。

 六、研读尾段

 师:欧阳子对秋声的描述如此优秀(已近千载,此文仍在传诵即是明证),可童子为何听得“垂头而睡”呢(学生讨论)

 对文本解读发现的答案举例:

 (1)欧阳子是夜读有感,发而为文;而童子没有感觉,是在欧阳子的指使下被动听“秋”;(情感基础不同)

 (2)欧阳子采用赋体来形容秋声,童子没有这么丰富的知识积累,故而不懂;(文化基础不同)

 (3)欧阳子历经沧桑,而童子风华正;(人生感悟不同)

 师:童子的反应“莫对,垂头而睡”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寂寞的秋心。

 七、研讨:说一说本文的独到之处

 明确:秋,是一个很奇特的季节,一边是丰收的喜悦,一边却是衰落的伤感。所以有那么多人会在这个肃杀的日子一遍遍感叹生命的无常与短暂。中国的文人有的是忧郁的气质,这种忧郁不大分时代,性格,而是弥漫在所有人的心里。宋玉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也许是说尽了古代文人对秋的,对外物引起内心悲伤的情绪,因此即使有少数的人,如刘禹锡《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迈,也改不了这无尽的秋意所带来的阴郁。

 《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八、总结:《秋声赋》集评

 1赋每伤于俳俪。如此又简峭,又精练,又径直,又波折,真是后学作文之点金神丹也。(清·金圣叹)

 2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末归于人之忧劳自少至老,犹物之受变自春而秋,凛乎悲秋之意溢于言表。结尾虫声唧唧,亦是从声上发挥,绝妙点缀。(清·《古文观止》)

 九、作业

 1、背诵3、4段

 2、用心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任选写一种,100-200字。

 板书设计

 秋声赋

 欧阳修

 秋声——比喻——悲

 秋状——虚实结合  烘托  秋声

 秋气——肃杀

 主题——抒发人事忧劳的感慨

 结尾——对比——悲凉、孤独

高中语文《秋声赋》原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 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故之兵,街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胶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 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百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零。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导语;《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此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下面是其教学教案,欢迎参考。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语言、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等方法,提高学生文言文分析鉴赏能力

 2、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得形色宛然、具体可感的表现手法,感受作品的魅力

 3、体味作者由秋声引发的人生感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具体的表现手法

 体味作者在文中抒发的难以言尽的人生感叹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激发兴趣

 赋是一种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

 请说出高中课本中曾学过的宋代的赋(苏轼的《赤壁赋》)

 欧阳修的《秋声赋》是宋代文赋的开山之作,他和苏轼的《赤壁赋》交相辉映,代表了宋代文赋创作艺术的巅峰,堪称宋代文赋的典范

 PPT:清人吴楚材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下面我们就欣赏这篇千古美文,看看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形色宛然的

 散读课文

二、研读文本、探究感悟

 (一)摹秋之声

 1、阅读课文第一段,请找出具体描写秋声的是哪些语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初淅沥以萧飒…… 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风雨声、波涛声、金属撞击声、夜行军的人马声等,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2、作者听到的声音是否有变化找出并品味显示声音变化过程的字词,从这些字中,我们能发现秋声的变化过程有什么特点

 提示:有变化,“初”、“忽”、“其触于物也”我们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所听到的“秋声”的变化之急、由小到大、由远及近、来势之猛、令人悚然

 3、听到这样的秋声,作者是怎样评价的请从第二段中找出作者对秋声直接评价的语句

 提示:“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

 此时的秋声,在作者的笔下,又多了一层特点:悲

 (二)绘秋之状

 1、作者在对秋声直接评价的语句中,有关键性的字词解释秋声“悲”的原因吗

 提示:有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中的关键词“故”:原因,一个“故”字,说明上文讲明了作者觉得秋声悲的原因

 2、找出关键词语,把这部分概括一下,并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原因的提示: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四个方面来描绘秋状的

 表现手法:色、容为实,气,意为虚,表现手法是由实入虚

 PPT:

 v “烘托”就是指对作品中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刻画,而是通过刻画其周围的相关事物,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v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清代文学家、文艺评论家刘熙载《艺概&8226;诗概》)

 v “秋声之韵味写不尽,以秋状写之”

 作者绘秋状是从自然界的景色的角度去揭示秋声悲的原因,所以描绘秋状还是紧扣住秋声

 (三)议秋之气

 1、作者要写的是秋声,但为何又用了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秋的典故,有何作用

 提示:秋的典故:刑官、兵象、阴阳、五行、五音、十二律等

 PPT:秋的这种肃杀之气,古人也有种种说法,如《礼记》:“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 称秋气为义气,《礼记》云:“孟秋之月,征不义,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

 辛弃疾的《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可怜白发生!”

 古代的“秋后问斩”等可见在古人心目中,早已把秋与杀戮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作者甚至用“伤”解释“商”,如陶渊明的《咏荆轲》中“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用“戮”解释“夷”(古人常用同音或同义字作解释)

 提示:作者从各个方面极力铺陈,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是从自然观(中国传统自然观或秋文化)的角度揭示秋声悲切的原因也使文章更具文化底蕴把对秋声的描绘从感性形象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作了充分铺垫

 (四)抒秋之叹

 1、请理清第三段的思路,能否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提示:

 第一层:人生无尽的'忧虑使人身心疲惫,耗损人的精力(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第二层:忧思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会使人快速老去(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主旨:人事忧劳对人的伤害更甚于秋气对草木的摧残或人事忧劳甚于秋的肃杀

 2、欧阳修由感自然而叹人生,想到人事忧劳甚于秋的肃杀,不禁一声长叹,你体味出欧阳修这声叹息背后有哪些丰富的意蕴

 提示:(立足文本,还可联系《醉翁亭记》作者被贬滁州等经历、《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心劳形”等)

三、布置作业、巩固深化

 1、请说说本文的结尾好在哪里

 2、“悲秋”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主题,你认为《秋声赋》在立意上有无突破创新

 3、完成2008年上海语文高考卷(试题六)

教学反思:

 这堂课是参加市语文特级教师的申报评选课,专家组的金志浩老师在面试时表扬说“周老师你的课上的不错”

 我较为满意的是以下三个环节,自以为是上出了深度和境界:

 1、理清第三段的思路,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2、欧阳修由感自然而叹人生,想到人事忧劳甚于秋的肃杀,不禁一声长叹,你体味出欧阳修这声叹息背后有哪些丰富的意蕴(立足文本,还可联系《醉翁亭记》作者被贬滁州等经历、《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心劳形”等)

 3、你如何评价这声叹息把这声叹息放入到我国文学史的长河中,你发现它与古代哪些先贤哲人的对人生的悲叹是一脉相承的

 欠缺之处:在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自身的情感体验性方面做得不够

 大量的语文课文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叩问,是作者对所经历的生活及其心灵世界的独特情感体验的一种表达这种蕴含在课文的独特情感体验、以及作者表达其情感体验的独特方式,是任何外在的“言传知识”传授方式所不能把握的,唯有借助于体验而把握,“因为以人为对象的文本,必须通过自身的体验,其中蕴含的知识才能得以内化与存储,更何况其中的不少知识是难以言传的,只有体验”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还要重学生的体验,这就要关注课文自身的情感体验性,而课文又与学生的时空距离太遥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更需要启动学生的心灵、调动学生的情感力量、激活学生的悟性潜能,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体认、领悟课文的情感内容、情感倾向和情感表达方式,从而实现对自我情感的净化与升华

 因此,教师既要关注如何让学生敞开心灵,以开放的心境浸润在课文的文学作品中,自然而然地反思自己的人生经验,获得自己原初真实的感受、体验和感悟,还要引导学生对这一经典的文章,要常读常新,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去探索思索人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414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