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 杜庠

《赤壁》 杜庠,第1张

您好,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作者: 杜庠,字公序,号西湖醉老,以诗名於景泰间。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赏析这是作者经过赤壁时,回忆起一千二百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场大战而写出的一首怀古诗。诗的前五句,作者以巨匠之手,举重若轻地把一场历史的风雷任意驱遣于笔底,并从一定角度对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给予评价。 首联“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舟由舻”,诗人以惊人的艺术腕力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长江东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然而,句中着一“本”字,则明白暗示了其骄兵必败,“雄图”终将化为泡影的历史结局。

 颔联“诸葛心中空有汉,曹满眼里已无吴”,分述诸葛亮和曹操两个历史人物。“心中空有汉”是说,汉朝国祚将亡,诸葛亮纵然逞其才智,终究也是枉费心机。对句写曹操的狂妄轻敌。

 颈联出句“兵销炬影东风猛”,写曹军的失败。接下来的对句“梦断箫声夜月孤”,则出现一个大跨度的跳跃、转折,作者移宫换羽,诗笔一挥越过八、九百年,联想到大苏泛赤壁的遗事,一种虚空怅惘的情绪随之升腾起来,诗境也由粗放转为凄清。句中“梦断”、“箫声”、“夜月”的意象,全由苏轼《前赤壁赋》一文化出。这一联的两句诗对比强烈,出句尚是千帆争渡,烟焰张天的战争场景,对句却绘出一幅清幽的长江月夜听箫图,读者如闻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洞箫声在耳畔索回飘荡,令人黯然销魂。

 尾联诗人从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使他感兴趣的眼前风物上来:“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不堪回首是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姿英发的周郎,“而今安在哉”!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放言宏论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黄鹤。面对荒矶鸥鸟、哀草寒烟,多情善感的诗人抚今追昔,念往思来,能不感慨万端!更兼那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坎坷,命运的乖舛,……一腔忧思愁绪向谁倾?末句以景结情,作者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感喟相交织而成的凄怆意绪。

明苏州府长洲人,字公序。少从昆山张和学。景泰五年进士。曾任攸县知县,旋罢。负逸才,仕不得志,放情诗酒,往来江湖间。自称西湖醉老,尝过赤壁题诗,人称“杜赤壁”。有《楚游江浙歌风集》。

这篇《宋词名句: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刘克庄)》是 考 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

[译文]我这白发书生为中原不得恢复而伤心流泪,但也决不会像齐景公那样触景伤情,为贪生怕死而悲泣。

 [出典]刘克庄《贺新郎》

 注:

 1、《贺新郎》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2、注释:

 湛湛:深远的样子。

 牛山:在山东临淄县南。

 凌云笔:高超的大手笔。

 春华落尽:意谓豪情已消尽。春华:春天的花朵,比喻文才。

 南朝狂客:指孟嘉。晋孟嘉为桓温参军,尝于重阳节共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黄花:菊花。

 岑寂:寂寞。

 匿:隐藏。

 3、译文:

 天空中阴云四和,一片昏黑,再加上斜风细雨,令人愁思纷乱如织。一双老眼已看尽人世沧桑,亏得有高楼百尺,让我尽睹秋光中的千岩万壑。想我一介书生今已白发,仍常为神州沦陷而伤心落泪。虽然是满目凄凉,绝不作牛山滴泪贪生怕死哭滂沱。往事如烟,无从寻索。

 少年时自负有凌云健笔,到如今才华耗尽,只剩满杯的萧瑟。常怨恨世上文人缺少新意,每到重阳,便拈出风吹帽落的南朝狂客。如果面对菊花不痛饮,怕是菊花也会笑我太寂寞。望鸿雁离开北方向南飞去,夕阳西下,渐渐隐身于远山之侧。

 4、刘克庄的生平见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

 5、辛弃疾经常采用《虞美人》这个词牌,适于抒写豪放的感情,刘克庄也爱采用,在他的今存全部词作中占了百分之十六、七。此词题作“九日”,是重阳节登高抒怀之作。但词人又不落俗套,把一首重阳词写得颇有特色:“白发书生神州泪”,作者慨叹自己的老大和中原的沦陷,内容充实,感情深厚:“常恨世人新意少”一句则恰恰从这种恨世人少新意的本身显示出了一点难得的心意。应该说,这首词是刘克庄的有代表性的一篇佳作。

 上片首句很有分量。“湛湛长空”是登上高楼放眼眺望所见,展现出开阔的空间,而用“黑”字描绘黄昏,显然是用夸张的笔法表述心情的沉重。然后以“更那堪”为枢纽,转出“斜风细雨”,笔调忽转细腻。“乱愁如织”,比喻贴切,充满了低沉的情调,而接下来的几句又以磅礴的气势扫荡了这种低沉。“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浩荡”二字,既描绘出千崖秋色,也抒发了开阔胸襟,一语双关。接下来,由“浩荡”较为“凄凉”的同时,立即用齐景公牛山滴泪的典故,反衬自己由于感慨神州陆沉而滴下的忧国之泪,其性质与程度是难以比况的,因此“凄凉”又立即转成了悲壮。文章贵有波澜,如此跌宕顿挫,才能把作者胸中的感慨抒发透彻。

 下片承“白发书生”进行发挥,从今昔对比中发出了深沉的叹息:“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主要是抒写自己少年时的豪情才气,并进一步突出如今的满怀家国之恨。下边更引出了“常恨世人新意少”的名句。何以见得世人少有新意?“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这里用的是“孟嘉落帽”的典故。用典故贵有新意,大家手笔,往往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刘克庄嘲笑世人缺少新意,这本身,也未尝不是一点新意。下边写出饮酒,语颇颠狂,好象词句本身也浸透着几分醉态:“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作者以“白发书生”自称,已经感到“满怀萧瑟了。”赏花饮酒,聊以自慰。但是,萧瑟岑寂之感是破除不了的,仔细体味起来,词句之中仍然隐含着悲凉的情调。“鸿并去,日西匿”的结尾,写天际广漠之景物,与首句相呼应。

 刘克庄的词眼界力求开阔,胸襟力求高旷,以达到雄健豪壮的格调,他的这一追求,在这首《贺新郎》里已经得到了体现。即用豪放笔,又恰当地穿插细笔把“大声”和“小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欲托朱紶写悲壮”的目的。

 6、上片写重阳节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感喟。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满天密布深黑的乌云,再加上阵阵斜风细雨,真是““满城风雨近重阳”,使人心乱如麻,愁思似织。下面四句说平生目空一切,他自称“一生枘凿,壮夫瞋懦,通人嫌拗。”(《水龙吟》)曾因泳《落梅》诗讥刺时政,“东君廖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致遭权臣忌恨,由此病废十年,但他并不因而畏怯,这在他病后仿梅绝句中可以看出,“梦得因桃却左迁,长源为柳忤当权。幸然不识桃并柳,也被梅花累十年。”重阳本来是登高之佳节,由于风雨凄凄,只能登上高楼,放眼遥望千山万壑,浩荡秋色,也即是“群玉峰头,万里秋无极。”(赵以夫《龙山令》)高楼百尺,用刘备语,刘备与许汜共论天下英雄;许汜说“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由于许汜只知求田问舍,营个人私事,因此陈元龙与许汜不多讲话,并让他睡下床。刘备批评许汜自私,并且说,要是我的话,就自己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上。事见《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词中的百尺高楼,是指英雄志士登临望远之所。

 接着四句是登高楼后触目伤怀。自己本是一介书生,如今垂垂老矣,忧国之心尚在,他于送黄成父还朝时说:“时事祇今堪痛苦,未可徐徐俟驾。好着手、扶将宗社。”(《贺新郎》)个人受谤废黜都不介意,只有恢复神州,是他愿。面对千崖,联想起唐代杜牧在池州刺史任上写下的《九日齐山登高》诗末两句云:“古往今来只如此,朱山何必独沾衣?”他同意杜牧所云,感触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很多人共有的心情,因此也不必像齐景公那样在牛山独自泪下沾衣。但作者在此虽认为不必为个人得失计较,同时也突出“神州泪”之可贵。虽然往事一去无迹,却仍然不能在记忆中抹去,至此词意陡转,过渡到下片的回忆当年。

 下片先说少年时代自负有下笔千言的才华,颇思有所作为。“凌去笔”,用《史记·司马相如传》典故,“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说,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到如今”两句写现在,与前面形成鲜明对照,叹息如今已是才华消尽,只余暮年萧瑟之感。“常恨”三句,结合九日登高题意,慨恨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名士风流,遇到重阳节,总爱提东晋孟嘉落帽故事。孟嘉于九月九日随桓温游龙山,风吹帽落,他并不觉得。桓温命人写文章嘲笑他,他亦取笔作答,文辞超卓,四座极叹服。(《晋书·孟嘉传》)在作者看来,这种毫无现实意义的所谓名士风流,不过是早已过时的狂客行径,不值得每年重九都要把它称扬一番。“若对”两句,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忧国志士,他们与前者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不追慕魏晋风度,而是对“时事祇今堪痛哭”的现状感到忧心如焚而又无能为力。词意至此急转直下,作者在感愤之余,觉得自己既不能改变这种局面,际此佳节也只能赏黄花以遣怀,但谁如果只是赏花而辜负了美酒(即不饮酒),恐怕连黄花也要笑人太孤寂了,言下之意是壮志未酬,只能借酒浇愁。

 末两句以登高作结,雨消云收,暮色渐至,下如江淹《恨赋》所云:“白日西匿,陇雁北飞。”秋天鸿雁南来,明春仍然北去,北上恢复神州的大业却遥无实现之日,眼看白日西下,象征阒国势危殆,令人痛心。自己老眼平生,壮志难伸,亦只能长歌当哭,借酒浇愁。(潘君照)

 7、“白发书生神州泪,誓死不向牛山滴”。抒发了作者关心国事,壮志难酬的满腔忧愁,强烈而大胆表达了作者不敢苟同时下的军事外交政策的保留看法却又壮心不已,回想历史,“白发书生”为泱泱大国山河纷纷被抢占洒下“神州泪”,与历齐景公望都城而留下的“牛山滴”何曾相似,至此,壮志未酬,往事逝如斯的深沉历史忧伤,跃然纸上。作者慷慨昂,誓言:中华民族有着英勇顽强,前赴后继,坚贞不屈的精神,誓死捍卫国家民族的利益,这“神州泪”绝不会向“牛山滴”,向牛山滴的历史悲剧绝不能再重演。至此本诗的艺术感染力也达到了点。

 8、归纳《宋词三百首》,初探《宋词三百首》词人笔下文人发展的十句词。

 诗人发展的第一句词:

 “少年自负凌云笔”(出处:刘克庄《贺新郎》)

 诗人发展的第二句词:

 “烟蓑散响惊诗思,还被乱鸥飞去,秀句难续。”(出处:史达祖《八归》)

 诗人发展的第三句词:

 “前度书多隐语,意浅愁难答。昨夜诗有回文,韵险还慵押。”(出处:晏几道《六幺令》)

 诗人发展的第四句词: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出处:李清照《念奴娇》)

 诗人发展的第五句词: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出处:晏几道《蝶恋花》)

 诗人发展的第六句词:

 “便角枕题诗,宝钗贳酒,共醉青苔深院。”(出处:吕滨老《薄幸》)

 诗人发展的第七句词:

 “自怜诗酒瘦,难应接许多春色。”(出处:史达祖《喜迁莺》)

 诗人发展的第八句词:

 “临分败壁题诗,泪墨惨淡尘土。”(出处:吴文英《莺啼序》)

 诗人发展的第九句词:

 “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出处:周密《高阳台》)

 诗人发展的第十句词:

 “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出处:李邴《汉宫春》)

 9、在诗文中,有关哭泣的典故不胜枚举,洒泪遣情的诗句不知有几多。杜甫一生颠簸流离,语涉哭泣的诗句俯拾皆是,1400馀首杜诗中,含有哭词泪语的近200首。诸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路衢惟见哭,城市不闻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等。杜甫长歌当哭,忧国忧民情怀溢於言表。其他名句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蘇轼「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欧阳修「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范仲淹「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刘克庄「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朱淑真「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晏殊「未知心在阿谁边,满眼泪珠言不尽」;王实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曹雪芹「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等等。

 10、人类学家发现,在种类众多的灵长类动物中,人类是会哭泣流泪的成员。流泪分两类:反射性流泪和情感性流泪。要探究流泪的具体原因,或者是“英雄有泪不轻弹”,或者是“花前泪下,月下伤情”。常言道;喜怒哀乐,人之常情。即便是一个性格刚强的人,也难免会有痛哭流涕、或者黯然泪下的时候。而且,人们不仅悲哀时会流泪,高兴时、激动时也会流泪。

 《宋词三百首》词人笔下写了人们在喝酒时落泪。

 范仲淹《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御街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朱服《渔家傲》:“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周邦彦《解连环》:“拼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宋词三百首》词人笔下写了人们在歌唱中落泪。

 张炎《月下笛》:“只愁重洒西州泪,问杜曲人家在否?”

 周邦彦《大酺》:“未怪平阳客,双泪落、笛中哀曲。”

 周邦彦《石州慢》:“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便成轻别。”

 周紫芝《鹧鸪天》:“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姚云文《紫萸香慢》:“尽乌纱便随风去,要天知道,华发如此星星,歌罢涕零。”

 晏几道《虞美人》:“一春离恨懒调弦,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吕滨老《薄幸》:“尽无言闲品秦筝,泪满参差雁。”

 《宋词三百首》词人笔下写了人们相顾落泪。

 柳永《采莲令》:“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苏轼《江城子》:“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贺新郎》:“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周紫芝《踏莎行》:“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

 贺铸《绿头鸭》:“翠钗分、银笺封泪,舞鞋从此生尘。”

 蔡伸《苏武慢》:“尽迟留、凭仗西风,吹干泪眼。”

 《宋词三百首》词人笔下写了人们的离别落泪。

 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

 秦观《江城子》:“动离忧,泪难收。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徐伸《二郎神》:“重省别时泪湿,罗衣犹凝。”

 韩元吉《六州歌头》:“消瘦损,凭谁问?只花知,泪空垂。”

 辛弃疾《贺新郎》:“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

 欧阳修《青玉案》:“不枉东风吹客泪,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

 《宋词三百首》词人笔下写了人们的感慨落泪

 欧阳修《踏莎行》:“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刘克庄《贺新郎》:“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

 刘克庄《木兰花》:“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

 周密《花犯》:“楚江湄,湘娥乍见,无言洒清泪,淡然春意。”

 张炎《八声甘州》:“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

 程垓《水龙吟》:“如今但有,看花老眼,伤时清泪。”

 范仲淹《渔家傲》:“将军白发征夫泪。”

 张孝祥《六州歌头》:“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宋词三百首》词人笔下写了人们的暗中流泪。

 周邦彦《夜游宫》:“桥上酸风射眸子。”

 吴文英《八声甘州》:“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

 周邦彦《绮寮怨》:“何须渭城,歌声未尽处,无泪零。”

 田为《江神子慢》:“太情切,消魂处、画角黄昏时节。声呜咽。”

 韩缜《凤箫吟》:“绣帏人念远,暗垂珠露,泣送征轮。”

 周邦彦《兰陵王》:“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袁去华《剑器近》:“偷弹清泪寄烟波,见江头故人,为言憔悴如许。”

 袁去华《安公子》:“独立东风弹泪眼,寄烟波东去。”

 陆淞《瑞鹤仙》:“屏闲麝煤冷,但眉峰压翠,泪珠弹粉。”

 吴文英《齐天乐》:“华堂烛暗送客,眼波回盼处,芳艳流水。清尊未洗,梦不湿行云。漫沾残泪。”

 李甲《帝台春》:“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

 蒋捷《瑞鹤仙》:“琼瑰暗泣,念乡关、霜华似织。”

 《宋词三百首》词人笔下写了人们的泪的痕迹。

 刘一止《喜迁莺》:“泪痕带霜微凝,酒力冲寒犹弱。”

 贺铸《望湘人》:“泪竹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

 吴文英《莺啼序》:“临分败壁题诗,泪墨惨淡尘土。”

 鲁逸仲《南浦》:“为问暗香闲艳,也相思、万点付啼痕。”

 吴文英《三姝媚》:“湖山经醉惯,渍春衫,啼痕酒痕无限。”

 赵令畤《蝶恋花》:“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

 吴文英《瑞鹤仙》:“试挑灯欲写,还依不忍,笺幅偷和泪卷。”

 黄公绍《青玉案》:“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

 毛滂《惜分飞》:“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

 周邦彦《蝶恋花》:“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晏几道《思远人》:“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晏几道《木兰花》:“谁知错管春残事,到处登临曾费泪。”

 晏几道《留春令》:“楼下分流水声中,有当日、凭高泪。”

 《宋词三百首》词人笔下写了人们泪的借喻。

 晏几道《蝶恋花》:“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吴文英《浣溪沙》:“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韩元吉《好事近》:“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周邦彦《夜飞鹊》:“斜月远、坠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

 吴文英《贺新郎》:“叹当时、花竹今如此,枝上露,溅清泪。”

 黄孝迈《湘春夜月》:“空尊夜泣,青山不语,残照当门。”

 刘辰翁《兰陵王》:“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

 刘辰翁《宝鼎现》:“父老犹记宣和事,抱铜仙、清泪如水。”

 王沂孙《齐天乐》:“铜仙铅泪似洗,叹移盘去远,难贮零露。”

 吴文英《齐天乐》:“清尊未洗,梦不湿行云。漫沾残泪。”

 王沂孙《法曲献仙音》:“纵有残花,洒征衣、铅泪都满。但殷勤折取,自遣一襟幽怨。”

 辛弃疾《贺新郎》:“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朱嗣发《摸鱼儿》:“君且醉,君不见长门青草春风泪。”

 《宋词三百首》词人笔下写了人们擦拭泪水。

 周邦彦《浪淘沙慢》:“正拂面、垂杨堪揽结,掩红泪、玉手亲折。”

 彭元逊《六丑》:“点点抟作雪绵松润,为君裛泪。”

 辛弃疾《水龙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1、任何生命个体都不可能摆脱空的孤独,这是生命的痛苦,又是社会赋予人的尊严,是孤独的独创,孤独的放逐,孤独的迸发。“屈原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李白是理解屈原的,如果没有空山丘的同感,哪能把屈原的词赋歌颂到悬日月的地步呢!屈原的遭遇不必细说,我们有时还是把孤独以纪念的方式向屈原诉说啊!“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凤凰黄鹤在楼台,辉煌而美丽,但它们都不见了,过去的犹如大江奔流,白云悠悠。人的一生,时光易逝,岁月不倒流,历史沧桑令人感慨。而历史正是给我们一代一代的人无限的孤独,有人因之受害,有人因之受益。我在想,空有时可能就是人类孤独的价值所在。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白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刘克庄《贺新郎》),孤独者之所以能够孤独下去,并非因为他自己甘于绝望,而是不忍心于凄凉,人的忧患等不来辉煌的结果,白发书生怎能不流泪呢。杜甫的官没有多大,甚至可以说不算官,但他还是想把自己所学施展施展,无奈国家,民不聊生,空有一腔热血。他自己如此,追怀别人亦如此,他在《蜀相》中写诸葛武侯祠感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但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这一“空”字写得特妙,使人油然而生惆怅的感物怀人之意。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杜庠《赤壁》),“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山国演义》开篇语),历史形而上地赋予我们这种沧桑的结论,使我们看了《三国演义》后,人似乎一步一步被抽空血液,最后全身冰凉,这个过程不仅是叹息,而是读完作品后的长久孤独。

 我们回顾历史,如果只是抱着“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1关于家谱的诗句

      ============

      找你家谱(FindU)

      ============

      1、《水调歌头·家谱几时有》

      家谱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找你”家谱,何时伴我还

      我欲修谱立传,又恐繁琐复杂,学问不精专。

      低头录亲友,往事浮眼前

      寻祖宗,聚亲友,思无限。

      不应遗忘,一亲二表三代乱!

      人有亲疏远近,谱有新旧毁损,此事古难全。

      但愿有“找你”,代代永相传!

      ——找你家谱

      2、《修谱赋》

      修古续今寻旧缘,

      找你家谱志方贤;

      同根同族一脉牵,

      同宗同姓字相连!

      ——找你家谱

      3、《修谱行》

      行修谱之道

      怀有谱之人

      寻认谱之亲

      做靠谱之事

      ——找你家谱

2关于家谱的诗句有哪些

      一、由朱永璋先生主修的《朱氏东大门宗谱》辑录了明朝诗人黄琼歌咏董潭的一首诗《采莲歌》:苍茫漠漠董家潭,绿树阴阴向水湾。

      十里锦香看不断,西风明月棹歌还。一个秋天的下午,诗人随着一艘采莲船到荷花荡游玩。

      荡阔天高,一望无际。远处,绿树阴阴,阵阵西风送来荷叶清香。

      东方月亮渐渐升高,一艘艘船满载着荷莲回庄。采莲的男男女女,一边撑船一边哼着小调,有声有色,好一幅董家潭的美景。

      二、湖西赵氏家谱是钱白平老先生帮助修的,钱白平先生写了一首诗载入谱中,《济元元》:百家姓内赵居前,天水源流万古漩。论语半部治天下,平原一信解邯悬。

      读书敬业家国美,积德存仁子女贤。赵氏儿孙争上进,宏图大展济元元。

      “元元”,即平民,老百姓。天水,今甘肃天水市、泰安县、甘谷县一带,是赵氏的郡望。

      “平原”,是战国时期赵国之相赵胜,秦军围赵都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胜写信给他夫人的弟弟、魏国的信陵君求助,信陵君偷出魏王的兵符,调动兵马,打败秦军,解邯郸之围。该诗不但歌颂赵氏先祖,而且激励赵氏后人读书敬业、积德存仁、力求上进、造福百姓。

      对一个家族来说,修建家谱是一件大事,一件盛事。修谱要寻找、研读老的家谱;要收集、汇总同族已故和现有人员名单;要提炼、书写本族精英的事迹传记;要合议、订立新的字辈排行和族规家训。

      所有这些工作离不开一个“情”字!这里面有修谱者的热情、同姓宗族的亲情、对祖辈的尊敬之情等等。而情到深处便成诗,因此我们高邮的姓氏家谱中存有大量的诗词。

      诗词便于抒发人们的情感,家谱又因诗词增加了它的文化分量。分析这些家谱中的诗词,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一、赞美家乡家谱既是一个姓氏家族的史册,也是一部爱家爱乡的教材。

      不少家谱都有专门篇章介绍本姓氏所居之处的自然风貌,以及家乡的历史变迁。有的以文、有的以诗来描述。

      比如,董家潭简称董潭(今临泽镇董潭村),在历史上是一个很大的村庄,该地自然环境优美,集市繁华。传说有八景,有普善禅院、奉真坛、文昌宫等宗教建筑,每年都有“字纸会”“三官会”“观音会”等。

      该村主要集中居住两大姓氏,即朱姓和史姓。朱姓为紫阳堂一支,据朱氏家谱考证,他们祖上约在明朝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迁至董潭,距今有500多年,在董潭已繁衍17代了。

      董家潭还有一个大姓——秉直堂史氏。据《史氏家谱》(1947年修)记载,明万历四年(1575年)高家堰(洪泽湖大堤)溃崩,里下河汪洋一片,后又倒五坝(高邮运河堤上五个坝口),里下河遂成泽国。

      但董家潭“风景正自不少”,据史氏十八世孙记述,有八景:扣马神桩、辞金芳躅(足迹)、凤凰名沟、溪潭映月、普善钟声、奉真乩笔、芦州晴雪、渔艇斜阳。每一景都用诗来描绘,如《溪潭映月》:秦邮东北董家潭,清水长流几曲湾。

      难比沧浪沂水处,载明州志古今谈。徘徊散步至溪潭,潭水清兮月正圆。

      皎洁月光浮水面,扶摇溪影在人前。董家潭有一个溪潭,潭水清澈,虽然比不上沧浪(汉水)和沂水那么有名,但在州志上也有记载。

      诗人在该诗后面小注:“晚上散步在溪潭,见潭水碧清,月出于东土之上,月光如水,而水如天,映于溪潭之内,又是一种风景,实是令人雅观,流连忘返也。”二、歌颂先祖歌颂先祖是家谱中诗词最多的一类,几乎每部家谱都有这类诗词。

      湖西赵氏为半部堂,始祖为宋代宰相赵普。赵普在做宰相期间,削减地方武装,巩固中央集权,帮助赵匡胤把天下治理得很好。

      宋太祖问他靠什么来治理天下赵普回答:“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籍,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其后人就以“半部堂”为堂号。

3关于家谱的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从军行七首 ( 其二 )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现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对现实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及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境。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质朴自然,多用白描手法和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1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2,力耕不吾欺。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1家鹦鹉洲2边住。 东 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送别诗 古诗中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学过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雨霖铃》(柳永)等。

      送别诗的常见意象如长亭、南浦、杨柳、美酒,此外又如:残阳、西风、画角、鹧鹄、春风、秋月、落叶、残红、败荷、江水,细雨、秋蝉、兰舟等。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1杯深,吹梅2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1,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咏物诗 咏物诗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

      常用手法:象征,比拟等。代表作品有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咏物诗有两大特点: 1是借物寄托、借物抒怀。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秋士迟暮的感受。

      2是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正所谓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磊。

      代表作品有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其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此诗的典范。 咏史诗有以下几个特点: (1)、借古伤今、借古讽今; (2)、诗歌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3)、诗歌里面的“人、事、景、物”,只是作者抒发感慨、寄寓自己对历史的思索的“传媒”和宣泄物而已。

      所以,咏史诗里面的景物或者其他的人和事和现实中的人和事有一定的距离,都是“有我之景”,是用来传达作者的某种理念和情感的。 咏史八首(其六) (晋)左思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赤 壁 杜庠 水军。

4让后人好好的珍惜家谱的诗句应该怎么写

      很高兴回答楼主的提问,我们并不清楚楼主需要在什么具体的情况下让人仔细。所以只能给你找一下资料,请参考以下诗句: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辛弃疾

      赖有君谟,为传家谱,不弃青黄绿。——郑域

      此真是,交梨火枣传家谱。——许有壬

      不须握手论家谱。——陈造

      位崇家谱。——释正觉

      国香不欲论家谱。——郑清之

      《虚构的家谱》

      作者:西川

      以梦的形式,以朝代的形式

      时间穿过我的躯体。时间像一盒火柴

      有时会突然全部燃烧

      我分明看到一条大河无始无终

      一盏盏灯,照亮那些幽影幢幢的河畔城

      我来到世间定有些缘由

      我的手脚是以谁的手脚为原型

      一只鸟落在我的头顶,以为我是岩石

      如果我将它挥去,它又会落向

      谁的头顶,并回头张望我的行踪

      一盏盏灯,照亮那些幽影幢幢的河畔城

      一些闲话被埋葬于夜晚的萧声

      繁衍。繁衍。家谱被续写

      生命的铁链哗哗作响

      谁将最终沉默,作为它的结束

      我看到我皱纹满脸的老父亲

      渐渐和这个国家融为一体

      很难说我不是他:谨慎的性格

      使他一生平安他:很难说

      他不是代替我忙于生计,委曲逢迎

      他很少谈及我的祖父。我只约略记得

      一个老人在烟草中和进昂贵的香油

      遥远的夏季,一个老人被往事纠缠

      上溯300年是几个男人在豪饮

      上溯3000年是一家数口在耕种

      从大海的一滴水到山东一个小小的村落

      从江苏一份薄产到今夜我的台灯

      那么多人活着:文盲、秀才

      土匪、小业主什么样的婚姻

      传下了我,我是否游荡过汉代的皇宫

      一个个刀剑之夜。贩运之夜

      死亡也未能阻止喘息的黎明

      我虚构出众多祖先的名字,逐一呼喊

      总能听到一些声音在应答;但我

      看不见他们,就像我看不见自己的面孔

5说明家族重要的诗句

      1晚霁中园喜赦作(唐代:储光羲)曭朗天宇开,家族跃以喜。

      译文:朦胧的天空微微亮光,家族奔跃着表达欣喜。 2哭胡十八遇(唐代:张籍)文场继续成三代, 家族辉华在一身。

      译文:文坛三代人成功续连,家族的光辉荣华集于一身。 3送沈居士还太原(唐代:皎然)辞官因世难,家族盛南朝。

      译文:因为世事艰难而辞去官职,家族在南朝兴盛。 4授马氏女诗(唐代:黄冠野夫)若遇寇相凌,稳便抛家族。

      译文:如果遇见强盗欺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443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