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以物来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歌句解写作特色: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写春望所见——国都陷落,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但杂草丛生,数目苍苍。这一联既点明了写作背景,又融情于景,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写望中所感,突出了时局的危殆和诗人心情的沉痛。“感时”是对国事的忧虑,“恨别”是对家人的思念。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颈联表达了诗人于连绵战火中期待家人消息的焦急心情,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深。“连三月”写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珍贵、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的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尾联以“不胜簪”的细节,描写了头发的变化,表现了诗人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白头”为愁所致,“搔”是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诗歌整体写作特色: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写国都被叛军占领,城池破败,杂草丛生,一片荒凉的景象。繁华的京城尚且如此,更遑论其他地方,由此可知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颔联中,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诗人明写景,实抒情,在景中寄寓无限悲伤之情。
(2)意境深沉,韵味无穷。时代之悲愤,骨肉之深情,郁积胸中,诗人不肯直抒。面对破碎的山河,荒芜的城垣,诗人悲痛不已。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却增添了他的愁绪。
花鸟本是娱人之物,反而令人“溅泪”“惊心”,语意的强烈反差(自然的永恒和社会的急剧变迁,形成鲜明的对照),语势的节节逆转,使诗人的忧国思家之情得到了艺术的体现。颈联的“烽火”“家书”是“感时”的内容和“恨别”的原因,诗意又深入了一层。
最后一个“不胜簪”的典型细节,含蓄又余味无穷,使人感到诗人已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忧国悲己之情真挚感人。仔细体会全诗深沉的意境,可以略窥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春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2、作品简介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3、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1、《春望》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4、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5、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春望》有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和寓情于事等关键是化情思为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也就是近代西方所说的“移情论”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是移情入景的范例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诗作。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在至德元年(756)六月,唐朝都城长安为安史叛军攻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七月,杜甫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去投奔肃宗。但途中不幸被叛军所获,带到长安。
诗人沦陷在长安,又是一个新的春天来到。由于山河破碎、家国沦亡,往日繁华喧闹的京城野草树木丛生,眼前一片荒凉孤寂。诗人触景生情,亡国的愁苦之恨再度涌上心头。诗人用“花溅泪”、“鸟惊心”描述自己的亡国之恨。无知的花、鸟尚且如此,诗人的痛苦不言而喻。遭逢乱世,更加思念家人,家书又无由抵达。思念过于强烈,搔头动作过于频繁,白发为之稀疏。这种强烈的思亲情绪,与亡国的现实背景结合在一起,特别打动人心。
这首诗的感情沉着含蓄,真挚自然;内容由景及人,十分丰富但又绝不芜杂;诗的格律严谨却不呆板,因而此诗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我们可以看到:在作者眼里,山河依旧在,只国家破合家亡。用花流泪、鸟惊走,说明人们流离,心伤。同时也是作者自己的心伤。
家人联系不上,岁月却渐渐流逝。感叹生命的短促,人生的无奈。
我们可以站在他的角度,来想想如果我们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为国家哀伤,为家人担忧,为人们流离感慨。
春望就表达了:安史之乱时,对国家的爱,对人们的爱,对家人的爱。
爱国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