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诊断双相障碍,父母掌握好10点策略,可以加快康复(下)

孩子被诊断双相障碍,父母掌握好10点策略,可以加快康复(下),第1张

文 精神心理专家何日辉

我们以往写过很多双相障碍相关的文章和建议,现再次进行提炼,一共总结了10点,希望能令家长、患者恢复理性和信心,找到适合自己的康复路线图。

上周推出的上集已经阐述了前面3点,分别是:

第1点,被诊断双相不一定就是双相

第2点,孩子属于哪一种“双相”?

第3点,容易和“双相”混淆或共存的问题

这一篇文章我们继续总结另外7点,主要涉及了患者、家属们最关注的治疗和复学话题。

01、最关键的重点不是吃药

第4点,无论孩子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双相障碍,如果想达到真正的快速康复,最关键的其实是家庭治疗。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这涉及到症状背后的心理根源。我们基于多年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尤其是大量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的实践,我们发现 双相障碍的病因主要是心理 社会 因素,而心理根源是以叠加性心理创伤为主,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为辅的病理性记忆。

而这些病理性记忆中有很多来自于患者的原生家庭,主要是父母的不正确教育方式。如果父母意识不到这一点,那很可能会继续对孩子造成伤害。

其次是涉及青少年患者的康复环境。青少年患者仍缺乏经济独立能力,一般与父母一起生活,尤其是休学后。即使他们要住院,在度过病情最危急的阶段后,也仍需回到家庭环境中。

所以,患者所处的家庭氛围是否温馨、包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尤其是父母是否有积极的改变,努力改善亲子关系,这对患者是否能加快康复、病情持续稳定有决定性的作用。

来源于网络

那么如何实现有效的家庭治疗?主要有2个途径。

第一个是医疗机构精神科提供的临床心理治疗,或者心理咨询机构提供的家庭治疗。 这个途径的好处是有专业人士的指导,有一定的治疗计划和步骤,家长积极参与、配合即可,免去了家长的部分烦恼和精力。

但这个途径的弊端也很明显,因为国内真正高水平的、非常专业的家庭治疗资源其实比较稀缺,大家不一定能够遇到既合适、靠谱的,又能负担得起的。

而且,家庭治疗背后涉及到心理学理论,而双相 情感 障碍背后的心理根源,现在主流的心理学理论了解甚少,缺乏针对性,因此在此基础上的家庭治疗,自然也缺乏针对性。

而且,目前主流的家庭治疗离不开相关的心理学理论,但这些心理学理论对双相障碍背后的心理根源缺乏了解和针对性。那在此此基础上的家庭治疗自然也缺乏针对性。

比如,即使是基于主流的认知行为疗法(CBT),还有发达国家近年备受重视的辩证行为疗法(DBT)基础上的家庭治疗,很多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对于家庭关系的问题认识不够深刻,针对双相障碍症状背后的家庭教育问题,更是了解甚少。

至于基于精神分析疗法基础上的家庭治疗,其风险就更大了,很有可能加大孩子对父母的敌意,恶化家庭关系。

所以,这个途径虽然看起来省事,但最终找到的家庭治疗很可能不尽如人意,甚至可能令患者、父母大失所望。大家要做好心理准备,避免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受到二次伤害。

另一个途径是父母自己进行家庭治疗。 这前提是父母能够接受我们对于双相障碍的突破性发现和认识,能够积极地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

具体来说,就是父母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能觉察到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甚至可能存在不良的夫妻关系曾给孩子造成了负面影响。然后用实际行动向孩子真诚道歉,改变与家人的相处方式。

如果父母能做到这一点,孩子的病情会有明显的缓解。 这也是为数不多的、父母能够完全自己把握的康复因素之一。 父母千万不要将孩子的康复希望完全寄托于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咨询师身上。

02、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孰先孰后?

第5点,最适合的康复路线是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并辅以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 这是最经济的、也是最适合大多数人的方案。

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的青少年患者的病情一般比较复杂,单靠一种治疗手段往往效果不佳。哪怕是以药物治疗为主的传统精神医学,现在也越来越强调综合干预。

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孩子也愿意接受,父母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多管齐下,加快康复速度。

第6点,对于绝大部分患者来说,药物治疗是基础,心理治疗应在此基础进行。

来源于网络

可能有些读者纳闷,何主任,你不是一直强调双相障碍的主要根源是心理 社会 因素吗,那为什么药物治疗反而是基础?是不是药物治疗比心理治疗更“厉害”?

其实,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目前主流的心理治疗流派都相对低效,难以快速稳定较复杂的病情。即使是得到循证医学支持的认知行为疗法、正念疗法,往往至少也需要持续数月,而且疗效不稳定。

至于精神分析流派我更加不推荐。有不少父母告诉我们,孩子得病后,本来亲子关系尚可,又或者对父母的其中一方仍比较信任。可接受了精神分析治疗后,有的孩子变得仇视父母,甚至对父母有暴力攻击行为,亲子关系严重恶化。

这不但不利于青少年患者康复,如果本来的诊断是抑郁症的话,医生一听到孩子在家打父母,很容易将这理解为躁狂发作,进而诊断为双相障碍,结果孩子就变成了所谓的“重性精神病”。

另一个主流的心理治疗流派——人本主义的理念虽然是可取的,但在起效速度上更慢,对患者的人生感悟和阅历要求较高,也不适合青少年患者。

第二个原因是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本身就有一些前提条件,要求患者的情绪相对比较平稳,认知相对比较理性,能够比较有效地与人交谈。

如果患者的情绪剧烈波动,严重地自我封闭,甚至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的话,一般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难以起效。

所以,并不是说药物治疗比心理治疗更“厉害”、更能“治本”;而是因为对比起目前一般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来说,专业的药物治疗起效更快、更经济、更容易获得,对患者和家长的要求也更低。

我们晴日心理的临床心理干预,尤其是基于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深度催眠下心理干预,虽然我们认为比精神科药物治疗更加高效、更治本,但目前可复制性低,对于绝大部分家庭来说难以获得,反而不是首选。而且,即使要接受我们的心理干预,一般情况下,也需要先接受药物治疗,尤其是情绪极度不稳定的患者。

但父母们可以多学习我们分享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免于恐惧,增强康复信心,改善家庭关系,帮助孩子加快康复。

所以,大家应避免对精神科药物的盲目排斥和恐惧,如果孩子愿意接受,服用药物是康复路上的基础。

当然,在孩子服药前,父母最好提前了解常见的药物副作用,比如嗜睡、发胖、记忆力和注意力暂时下降等,做好心理应对和现实准备,减少药物副作用的负面影响,也减少孩子因此出现的情绪波动。

第7点,在物理疗法方面,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适合大部分患者,但对待电休克治疗(ECT)要谨慎。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一种辅助性疗法,副作用也小,可整体上加强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疗效,加快康复,有兴趣、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考虑。但一定要选择权威的医疗机构,有丰富经验的操作师。

另一种常见的物理治疗是电休克治疗(ECT)。这就不是辅助性的治疗了,而是病情危急、紧急、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情况下的主要疗法。

现在,绝大部分医院已经具备“改良电休克疗法”的条件,又或者叫“无抽搐电休克疗法”(MECT),患者在全麻状态下接受治疗,大大地减少了痛苦。

大部分患者接受了改良电休克治疗后,病情会迅速缓解,情绪好转,效果立竿见影。可大家千万别以为这个病就好了,这个效果是有时间性的。

电休克治疗的生物学作用机制至今不明确,但我们曾分析过它的主要“副作用”——导致记忆能力在短时间内受损。很多患者说接受了该治疗后,对以往发生过的事感到印象模糊了。

如果从认知神经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这很可能是电休克治疗起效的作用机制之一。它导致记忆的提取功能出现“故障”,患者遭受过的心理创伤难以被激活、想起,情绪症状也就缓解了。

可是这个“故障”是暂时的,仅能持续数周到2、3个月不等。随着记忆功能恢复,患者的心理创伤再次容易被激活,情绪症状便会反反复复。

所以,电休克治疗更多是缓解燃眉之急,起效之后,专业而规范的、疗效更持续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必须跟上,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一定要快速得到改善。

03、复学前的必要准备

第8点,运动疗法要在孩子病情稳定,愿意、乐意的前提下进行。

很可能是受到了很多“跑步治好抑郁症”“跑马拉松治好了抑郁症”的 社会 新闻的影响,很多父母非常关注运动疗法这个话题,也容易将这个方法想象得过于简单。

来源于网络

所以必须指出,想主要靠运动来治愈抑郁症、双相障碍,这是不切实际的。病情严重时,不宜采取运动疗法;最好等到孩子的病情有明显缓解,情绪总体平稳,认知比较理性,亲子关系有明显改善时,父母再引导孩子开始运动。

而且,一定要根据孩子的意愿和喜好,选择合适他们的运动方式,不要执着于是不是跑步。而且,孩子还没有康复之前,运动不宜设立目标,避免增大心理压力,反而可能加大情绪波动。

对于以往受到过别人欺凌,性格比较内向、软弱,体质也比较弱的青少年患者,我们更加强烈建议父母要引导孩子去强身健体,如果身体能够承受的话,甚至可以考虑学习跆拳道、拳击等课程。

这不但是运动疗法的其中一种形式,也能帮助这部分孩子增强体魄,增加自我保护和反击能力,恢复一定的自信。从某个程度上看,可以部分疗愈过去遭受的心理创伤。

第9点,孩子现阶段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父母不要过于纠结,用力过猛。

沉迷电子 游戏 ,作息日夜颠倒,爱网购“剁手”,整天闭门不出,房间乱七八糟……在很多父母眼中,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的青少年患者几乎全身都是坏习惯。

尤其是对于爱玩 游戏 和作息颠倒,很多父母都接受不了。“孩子是不是网瘾了?”“没法上学也就算了,连规律作息做不到,这成何体统?”

其实在目前这个阶段,这些生活上的不良习惯都是“小问题”,父母没有必要过于严格、焦虑,要适当放低要求,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更不要与孩子因此发生争吵和矛盾。

比如孩子爱玩 游戏 、上网,这对青少年患者来说几乎是唯一的解压手段,是暂时能获得喘息的地方;也是他们在恐惧现实社交的情况下,与外界获得联系的唯一方式。如果这条路也堵上了,他们很容易迅速精神崩溃,甚至有自杀行为。

又比如作息紊乱,睡懒觉,这跟上网到深夜有关系。只要孩子有相对充足的睡眠时间,父母就不用太担心。

这些问题不是不用解决,而是要有策略、循次渐进地改善。目前最主要的是缓解孩子的情绪症状,改善亲子关系,消除学习障碍,然后再逐步与孩子商量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加有益的活动。

当然,适度的宽容不代表没有底线。孩子不能以自杀为目的伤害自己,不能伤害父母及其他人,不能任由病情发展而不接受规范治疗,这就是不容触及的底线。

随着孩子的病情不断好转,亲子关系越来越亲密,父母可以理性、平和地表达对孩子的期待,相关的行为底线可以逐步上调。

说到消除学习障碍,就是我们总结的最后一点。

第10点,父母一定要掌握学习障碍的知识,在孩子休学期间抓紧时间解决这个问题,避免复学失败,导致病情复发甚至加重!

很多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的青少年同时伴有严重的学习障碍,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上课专心不了,看书看不进去;有的甚至一提到学习、学校就焦虑、恐惧,说什么都不愿上学,被父母强送到学校后出现惊恐发作!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给孩子办休学手续是比较明智的。青少年应先脱离对其造成强烈负性刺激的校园、学习环境,稳定情绪。否则很可能不堪重负,酿成悲剧。

所以,很多孩子休学在家不久后,结合药物和心理治疗,情绪症状大有好转,生活作息基本正常,甚至能跟父母有说有笑。父母以为孩子终于好了,回到学校没有问题,不少青少年患者可能也是这么认为的。

可事与愿违,部分青少年患者复学不顺利,信心严重受挫,情绪再次波动,甚至加重。在复诊时自然就会被精神科大夫认为是复发了。

这不仅可能需要再次休学,而且复学失败给孩子造成重大打击,病情加重后往往需要住院治疗,增加药物种类和剂量,甚至接受电休克治疗。

所以,如果孩子休学后情绪好转,这自然是好事;但父母千万不要掉以轻心,一定要利用好这个时间窗口,尽最大可能修复症状背后的心理创伤,尤其要想办法缓解孩子的学习障碍,为复学打好基础。

一般来说,当孩子在家自习、上辅导班时情绪比较平静、也能学进去的时候,才初步做好了复学的准备。

如果孩子还没具备这个条件,家长对于复学和学习不要过于焦虑、着急;要有时间思维的意识,从一生的高度和长度去理性看待当下的挫折和落后,并继续积极去改变现状。

以上就是孩子被诊断为双相障碍后,父母要注意的10个要点;主要旨在为父母提供理性科学的认识,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最起码能帮助家长们减少焦虑和恐惧,恢复一定的信心。

#双相# #精神心理# #青少年双相#

内向不是一种病,歧视内向,不敢做面对真实的自己才是毛病。

“老师,我家孩子内向怎么办?”

1、在一个活动开始之后,不会第一时间参与进去。而是先要在旁边仔细地看一看听一听,能集中精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喜欢在房间里独处。

2、有人提问不会急着回答,而是全面思考问题后才说话。有强烈的个人空间感。

3、不喜欢别人坐得太近,也不喜欢别人不敲门就进他的房间。

4、轻易不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和别人相处愉快,或者对某个话题感兴趣,就会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如果有这些表现,先别急, 这不是社交技能方面的问题, 只是你孩子性格内向而已。

“考虑一下我的感受吧!”—— 这句话来自吴镇宇的12岁儿子费曼。

前段时间,自从参加《爸爸去哪儿》,吴镇宇12岁儿子费曼备受网友关注,却因拒绝粉丝们要求的才艺表演,自爆:“ 自己有强烈的舞台和社交恐惧症”。 这个秘密在他心里隐藏已久,连喵喵和家人都不知道。

由于粉丝们的网络攻击,迫使一个小孩说出一句:“考虑一下我的感受吧”,格外让人心疼!

针对孩子内向问题,很多家长就盲目尝试给孩子报兴趣培训班, 逼着他说话,强迫他在亲戚面前表演,给孩子贴上“不爱说话”的标签, 效果却截然相反。

让内向敏感的孩子上台表演,其实跟扒光他们游街示众差不多。 我们应该教给孩子正视和欣赏自己性格,而不是企图打压他们,改变他们。

“别人家孩子,见面叫人热热闹闹的;我们家孩子闷葫芦一个,一点不讨喜……”

“孩子外向活泼更容易成功,孩子内向腼腆需要培养自信……”

“给孩子报了演讲培训班,看能不能把他内向的毛病给治了……”

我有一朋友,她女儿刚上初一,从小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就给孩子报了个小主持人培训班,想培养她成为外向性格。

上了一段时间课后,老师反映孩子上课总开小差,课外活动参与度不高,总喜欢独处。朋友慌了,以为报个培训班慢慢引导就好了,效果却没明显变化。

一周后,刚好遇到中心周年庆,培训班老师就给她女儿排练了一段说话类节目,庆典当天临阵上场时,她女儿低着头小声说:“妈妈,我不想表演,我想回家。”

朋友一气之下,就把女儿严厉喝止了一顿,由于焦虑排斥和表演压力过大,孩子就蹲在地上大哭起来。

后来, 孩子再也不肯去上培训班,也不愿意合群,在家里也不怎么愿意说话,情况比以前更糟糕!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 内向的孩子,往往通过自我独处获得能量,他们观察细致、善于分析、独立思考、思维集中。

如果家长为了“锻炼”“改造”孩子,强迫他们改变“改正”,强塞融入、开朗、活泼等思想;不仅会让孩子难堪,还会产生逆反心态,不断消耗内在的能量。

其实内向也能创造优势,有调查研究显示, 成功者当中有将近70%的人属于内向者 。而且,内向在九型人格中偏向5号性格,属于观察者,他们有较强的洞察力,并且独立、善于思考。

小小年纪就闯出一片天地的易烊千玺,就是典型的内向性格,不怎么爱说话。曾在节目中坦然: “我是个特别慢热的人,在陌生的环境里面,待在自己的世界里最舒服。”

现在却是目前娱乐圈的“顶级流量”,不仅获得2018年艺人网络影响力商业价值榜第一名,身价过亿;还是多个国际大牌的代言人。主演的**《少年的你》更是刷爆朋友圈,吸粉获赞无数。

性格没有优劣之分,很多家长对内向孩子有着根深蒂固的误解与偏见,认为内向孩子在人生道路上一定就是吃亏!

而美国研究学者却发现, 内向的人比外向的人有更多的血液流向大脑,他们的情绪感受能力更敏感、专注力也会更强、创造力上表现得更为独特。

内向的人很安静,不爱闲聊,但最懂倾听,最有同理心;

说话讲重点,不想取悦迎合,最值得信任,最会保守秘密;

做事注意力高度集中,习惯深度思考;

内心坚定而强大,十分了解自己,并遵从内心的想法。

俗话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外向者有属于他的光芒,

而内向者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魅力。

“我就喜欢一个人玩儿,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

纪录片《零零后》中,3岁的一一,在很多人都质疑她是不是自闭?长大后能不能融入社会?

她父母没有像其他父母一样,要求孩子这样做那样做,而是常态化接受孩子内向的性格

“我们觉得她这样蛮正常的。”

对于成长期的孩子,父母不宜对其能力过早下定论,应该尊重孩子的发展节奏,学会一些方法来建立孩子的自我认同感。

少讲道理,多点理解,倾听,尊重、认可他的感受。也可以和孩子谈谈气质,让他了解内向和外向都只是一种性格特质,从而减少对自我的批判和否定。

内向小孩往往具有丰富的创造力,也喜欢运用抽象思维,可以给他们多提供一些基础玩具,比如积木、彩泥、画笔等,让孩子的想像力有发挥的空间。

家长可以主动告诉他你的一天的活动,告诉他你现在的心情和感受,让孩子体会到你的真诚,以及对他的尊重,他也会渐渐地放下障碍,认真地和你谈话。

内向的人需要通过独处来恢复能量,

而外向的人需要通过社交来获取能量。

作为父母, 不要绑架孩子的个性, 要学会接纳和鼓励他!

孩子的成长过程不仅需要自己的智慧调节,也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只有合理的发泄情绪,才能够身心健康的茁壮成长。如果孩子的情绪得不到抒发,孩子压抑已久的不满情绪没有得到正确的疏导会有哪些后果?该如何疏导?

第一个,不满的情绪没有得到正确的疏导,孩子会在这种情绪当中走向抑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学习。

如果一个人长期在不满的情绪当中,不仅不能够集中注意力去做好一件事情,而且长时间处于这种压抑的情绪之下,会令整个人变得疲惫不堪。成年人如果不能够及时疏导工作当中的不满情绪,由于工作带来的种种压力,也是容易造成抑郁的发生,何况是心智不成熟的孩子呢?所以如果孩子不满的情绪没有得到正确的疏导,孩子很容易走向抑郁,不利于孩子在阳光下自由的奔跑和学习。

第二个,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正确的疏导,会产生心理疾病,严重的情况会走向极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现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当中积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如果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正确的收到,很容易会诱发心理疾病的产生,每年很多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造成的悲剧不在少数,所造成的伤害是不可挽回的。

第三个,陪伴孩子,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听从孩子的意见和观点,引导孩子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

想要收到孩子的情绪,不管是作为老师还是家长,一定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听从孩子的意见和观点,引导孩子走出不满的情绪,用积极乐观去面对生活当中的一切。同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家长应该更多的陪伴孩子,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正确引导孩子,走出困境拥抱希望。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家长和学校需要共同去努力的,所以一定要关注孩子的变化,进行及时的沟通,让孩子能够走出当前的困境,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孩子才能够健康的成长,快乐的学习。

小心是双相障碍,双相障碍也称双相情感障碍,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15~19岁最为高发。

在治疗上,双相障碍需要注重“三大原则”:综合原则、长期原则以及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原则。综合原则是指采取多重手段,如精神药物、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危机干预等措施,综合运用以提高疗效和改善依从性;长期原则是指患者需要遵从医嘱长期治疗,实现与病共存,提高生活质量;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原则,即鼓励家人参与患者的治疗过程,帮助患者提高依从性,减少复发。

扩展资料

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分会副会长、双相及相关障碍工作委员会主委、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刘铁榜教授介绍,目前全球双相障碍的发病率约为1%~2%,最高可达5%,而中国发病率最高的是深圳,为15%。

双相障碍首发会以抑郁为主,往往一至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躁狂发作时,患者会出现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思维奔放、活动增多等症状。

而抑郁发作时,会表现出持续的焦虑悲伤、思维缓慢、精力下降、活动下降,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双向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但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

人民网-15岁得抑郁症?小心是双相障碍2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581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