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文要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一)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也可以制作读书卡片上。第二是生活。平时要捕捉大众口语中鲜活的语言,并把这些语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或卡片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说话 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会妙笔生花。 (二)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许多学生由于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每到作文时就去搜肠挂肚,或者胡编或者抄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积累素材。平时有条件的可带着摄像机、录音机、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并与写生、、写日记、写观察笔记等形式,及时记录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见闻。记录时要抓住细节,把握人、事、物、景的特征。这样,写出的文章就有血有肉。 (三)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往往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因此,有必要建立“思想库”。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收获。”平时要深入思考,遇事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随时把思维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下来。第二要辑录,也就是要摘录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 总之,作文要加强积累,建立好“语汇库”、“素材库”、“思想库”这三大写作仓库,并要定期盘点、整理、分门别类,且要不断充实、扩容。 二、写好作文先学会观察 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学会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就这样谆谆告诫初学者:“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观察简直成习惯,仿佛变成第二个天性。”把观察锻炼成习惯,锻炼成第二天性,这是一种很需要时间去磨练的功夫,是很有作用,很了不起的功夫。 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从中猎取你作文时所需要的材料:你要对一些看似不大实则很有意义的事情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过程和结果;你要留意校园花坛里的植物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它的颜色,学会刨根问底,弄清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你要走向社会,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东西,随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这就是观察的过程,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观察决不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看”。广义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观察是指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这样的观察才会更加细腻、深刻。 (二)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好“烂笔头”。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多同学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观察到的材料付之东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 (三)观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恒。别犯“脑热病”,三分钟的热度对与写好作文是没有益处的,你要将观察生活、思索生活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天,这样你才会写出妙文佳作来。 学会观察对于写好作文有着巨大的奠基和推动作用,离开了观察,你往往会感到难以下笔。愿你学会观察,不断培养,提高赞成的观察能力,在写作实践中取得得大的进步。 三、意高则文胜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图。那么文章在立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立意要正确 正确是文章立意的第一要义,所谓正确就是要保证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观点正确,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我国基本政治原则,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给人以积极的启发。 (二)立意要专一 “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人愚。”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主旨不能分散。一篇文章如果既想说明这个问题,又想阐述那个观点,东拉西扯,必然立意不明确。其实,想面面俱到肯定会面面 不到位,况且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与其“贪多嚼不烂”,不如集中笔墨表现一个中心,即使是通过数件事来表现中心,也要做到紧帖中心行文,目标始终如一,着墨于材料与中心的结合点,使材料蕴涵的力量全部直指中心。 (三)立意要新颖 文章最忌随人后,人云亦云,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避开他人所常写,写别人所未写。即使同一写作对象,总是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只要我们打破思维的定式,站在时代的高度,避“俗”求“异”,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或联想、或扩展、或类比、或逆向,发人之所未发,就能在五颜六色的天空里构筑属于你的最 美的彩虹。 (四)立意要深刻。 立意的深刻是指确立的主题不是人所共知的肤浅的道理,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更深层的意蕴。 (五)立意要巧妙 在习作有限的文字内,要表现较为深刻的思想,就只能一粒沙里看世界,从生活中的一斑一点、一枝一叶去再现生活的全貌,从一个点、一个片段、一个瞬间、一个现象入手,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描述和深思,即立意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角度虽小,却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引言:作文在语文教学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语文教学中主动性、创造性非常强的活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 频频沦为教学中难啃的 “鸡肋”,学生难写,教师难教,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是很多语文教师头疼所在。笔者以为,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在生活中真切地观察,讲出自己的真心话,抒发真实的情感,就一定能写出好作文,能使学生爱写作文。
一.小学生作文说真话表真情的重要性
谁都知道,感情是写作的基础——文学创作是这样,阅读亦是如此。抒发真情,书写本色历来是文学家为文的理念和准则。南北朝时文艺评论家刘勰就主张“为情选文”“为文先情”。明代思想家李贽有“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这样精到的认识。可见,写作和阅读,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小学生写作理所当然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所以叶圣陶先生强调:“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这是叫我们说真话,抒真情。《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所以在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表达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然而当今学生的写作,不是自己对生命的真切体验,也不是自己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而是层层的包装与装饰。学生学会了刻意炫示“诗意”与“文化”,以吸引老师的眼球, 获取“理想的分数”。
二 小学生作文失真的原因
1教师引导学生说真话的力度不够
现实中许多学生的作文令人忧心忡忡。如学生写《大爱无声》,明明父母没有离婚,却说父母离婚后妈妈的无奈,把照顾女儿的责任一肩挑起。有的甚至为了突出奶奶崇高无私的爱,捏造出奶奶为救助自己不幸车祸去世,那种虚情让人哭笑不得。
2成人腔严重,童心童趣缺失
儿童的语言应该是让人忍俊不禁的,儿童应该要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思维打量世界,要说自己想说的话,不要用自己的嘴去说别人的话。事实恰恰相反,小学生作文成人腔严重,缺少童心童趣。
3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
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很生动的生活场景、曲折的故事情节、美丽的画面等,在小学生的作文中却怎也具体不起来,往往是语言枯燥、情节简单、描写不具体,这几乎是一种通病。
4程式化严重,没有个性和特点,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
上海曾组织全市一次题为《我们的节日》的小学生征文活动,收到的 4000余篇征稿中,写作的模式几乎一模一样。在我所看到的作文中也有类似情况。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主要有这样几点:1、作文脱离生活。学生关在屋子里闭目塞听、闭门造车,作文成了无源之水。2、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如下:(1)从作文命题、立意、选材、列提纲到习作的评改,教师一人说了算,学生只能按教师既定步骤进行写作,学生没有或缺少习作的自主权。(2)没有任何要求让学生随意写一篇作文,使学生无所适从。(3)读写分离。阅读时没有学习写作的意识,读只管读,读过了,不能内化为一种有用的知识,不能做到一边阅读一边感悟写作方法。同样,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只管写,不去思考如何表达,更谈不上琢磨和分析所阅读的作品的写作方法。
针对上述原因,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
三 引导小学生说真话表真情的对策
(一) 要善于引导学生写真人真事
真情源于真人真事。冰心曾说过“: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所以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冰心的话对我们当今的作文教学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写真话、抒真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邹韬奋《我的母亲》、李森祥的《台阶》、鲁迅的《藤野先生》、魏巍的《我的老师》等都是现行中学语文课文中情感类的文章。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平实地抒写生活中的琐事,实话实说,那真挚本分的情感使我们感动不已。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情感,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刘勰说得好“: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只有真情才能让作文焕发出真正的生命力。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向学生强调:真实是作文的生命。叶老在《作文论》一文中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他强调作文要写得“真实“”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写好作文的第一步,要老老实实写作,一定要实。
(二)重视学生生活实践
著名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指出,写作活动不是仅仅写一篇作文,更是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要引导孩子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小学生应该学会生存,懂得生活,不要再闹“花生长在树上”这样的笑话。众多作家的写作经验也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实践,写作便如无源之水。因此,要创造机会让学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如春游、参观工厂、社会公益劳动、兴趣活动、各种比赛活动等;与家长沟通让学生参加生活实践,如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生活中感受,为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写作文时学生就会有东西可写,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生动、具体,才有真情实感。
(三)注意学生良好观察习惯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慧的主要能源。”学生学会了观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写作文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只有善于观察、善于积累的人才会表达。拥有良好的观察习惯,才会使学生所参加的活动、生活实践有意义,才能有效促进写。生活处处有学问,因此,观察习惯的培养,需要留心生活,遇到新奇的事物,比如去动物园看动物,出去玩看风景等,在学生欢呼兴奋、情绪盎然的时候,恰到好处提醒、引导他们仔细地观察细节,审视细节,不要只看笼统看大概。其次,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要把握住观察的目的性和条理性以及观察的重点,具有对所观察内容的理解性、敏锐性,使学生从简单的感知过渡到有积极思维的观察活动第三,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要做好观察记录等。观察要有目的,即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去观察,不是盲目的观察。 比如要写一盆花一天内的不同形态,那就可以按时间去观察,或者观察其在晴天、雨天的不同形态,一年四季不同季节中的形态,只有切身地去观察,才不会在作文中出现冬天松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就是要在观察一件事物时,按一定的观察顺序,或时间顺序,或位置顺序等,只有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使作文写得有条理、通顺。比如在观察人物时,可以按按从上到下,或从远到近地观察,这样写就比写一句眼睛,写一句脚好得多。观察后一定要做好记录,这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记录的过程中,即是思维加工的过程,也是积累素材的过程。记录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语言把感性资料整理成理性的书面素材,素材越多,对学生将来的写作就越有利。 同时,在记录的过程中,随着语言运用得越来越熟练,学生的语言锤炼能力、水平也随之提高。通过切实、真切的观察,学生才会对生活中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产生兴趣,因为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要观察即可入文,学生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话,没有东西可写。
(四)加强读写结合
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将阅读和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能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自然会写得好。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写作特点等,使学生主动地获得写作知识,以读促写。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潜意识地琢磨、分析曾阅读过的文章的写作方法,适当引用其中语句,以写促读。读写结合,互相促进,厚积而薄发,必然有双重收获。
(五)减少束缚,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首先应该提倡的是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学生开始写作时,不要用过多的条条框框、清规戒律束缚他们,消除一切学生习作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为什么有些学生一写作文就犯难, 很大原因就是我们给他们的题目太大太空洞, 使学生产生了难以下手的畏惧感。 另外,在习作教学实践中,“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值得尝试一番。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或互改→誊写→再改……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而后的有针对性的点评方案,这样“从学生中来”的有针对性的具体形象的习作指导,学生很容易接受,当然,这样指导下,学生的习作,绝不会千篇一律。当习作变成一种需要和乐趣时,当学生真正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时,习作情感就会发生变化,习作就会倾注真情,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习作就会“我手写我心”。
(六) 重视修改
一篇好的文章并不是一气呵成,一挥而就的,“修改”这一环节是一篇作文成功的关键。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小学生作文一定要杜绝重写轻改的现象。要让学生从小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平时可以采取自主修改、交流合作修改等形式,这样反复修改必有收获,时间一长,习惯便成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一方面,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生活和阅读面,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认真分析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质量才能有较大提高。
此外,教师还要多给予学生鼓励,少批评,及时指导学生进行练习,为学生创造动手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多动手,把自己想法写出来,说出口,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在作文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综上,作文是非常富有创造性的学习。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要继续深化作文教学, 让学生在作文中加深真情的融入,让学生作文不再假大空,不再冷冰冰,不再满篇谎言,让真实从小学生作文开始。 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给学生创造机会,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去真切地观察,我口说我心,我言述我情。当看着小学生能够自由地书写自己的情感,漫步作文的金光大路上,真切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时,对学生,对老师,都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1.得分点概述
感情是文章的生命。《周易》上说“修辞立其诚”,刘勰主张“为情而造文”,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精辟的论述告诉我们,写文章一定要有真情实感。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应“表达真情实感”,并把“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作为作文创意加分的重要依据。
上述要求及规定,在各地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2.得分点策略
(1)写真实的情感。“真实”,主要是指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要符合生活实际,不违背生活规律。鲁迅先生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水管里流出来的只能是水。”只有写作者倾注了真情,文章才具有实感。
(2)写真切的感受。“真切”,是指感情的表达要具体、深切而自然。真切的感受,来自人与自然、社会生活的交流互动。只有对生活的种种感受了然于胸,动人的真情才能在我们的笔端涌动。
(3)抒真挚的感情。“真挚”,是指感情的表达力求深刻、诚挚而又妥帖,不肤浅,更不夸饰、不矫情。感情的抒发要注意尺度和形式,既符合生活的真,更符合人性的善,进而显现感情的美。
(4)求感人的效果。“感人”,是指感情的抒发浓烈而又富有感染力,能有效激起读者的共鸣,为读者营造一个动人的艺术境界。要获得感人的效果,就必然采用有效的抒情手段。既可直抒胸臆,也可间接抒情(即寄情于人,附情于事,融情于景,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
3.失分会诊
(1)感情平淡乏味。这种作文主要是表现手法单一。如很多人常常是一叙到底,缺少生动形象的描写、深刻精辟的议论、真挚热切的抒情,读来味同嚼蜡。
(2)感情虚假失真。由于阅历少,对所经之事又感受不深,所以考场上很多同学都难以写出真情。不管话题多么宽泛,都必须在规定的情境中作文,于是他们只好“为文造情”,致使虚情假意泛滥成灾。
(3)感情夸饰失度。有的同学对某事有着深刻强烈的情感体验,但由于没有掌握一定的抒情技巧,而出现小题大做、大词小用、感情夸饰失度、抒情矫揉造作等情况,从而削弱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4)感情消极低沉。近年来,有的同学受一些“新事物、新概念”的影响,对反面事物大唱赞歌,或者以偏概全,一味揭露社会的阴暗面,这些情感写进作文中,即使再真挚、再强烈,它违背了积极健康的原则,又怎能获得理想的分数呢?
4.提升要诀
(1)突出词语的感情色彩。我们的诸种情感,都可以借助情感色彩鲜明的词语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来,用褒义词来表达赞赏喜爱之情,用贬义词表达厌烦憎恶之意。此外,还可以褒词贬用或者贬词褒用,以赋予文静种独特的谐趣。
(2)发挥表达的传情功能。议论、抒情可以帮助我们直接抒发思想感情;采用描写,特别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对抒发感情无疑也有直接的功效;而记叙则常常是抒情燃的基础。要表达真挚的感情,就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3)凸显句式的表情特性。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功效显著。从语气语调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句式各有所长,能够充分展示不同的情感。再加上长句与短句交替使用,倒装句和特殊句时时点缀,关键语句反复咏叹,可以使感情表达逐层加深,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这样一来,我们在生活中的各种各样情感体验都能精妙的再现。
(4)突出修辞的寓情特色。在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夸张、设问、反问等常用的修辞手法,不仅能使文章生动形象,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尤其能有效地帮助我们表达情意,抒写感受。
春风
春无声的来到,
顽皮的孩子般悄悄走进
轻轻地 走进宁静的心扉
斑斓间一丝情风
由耳边轻拂而过
我 只手伸去 慢慢的 慢慢地
拥住你
你微笑着 微笑着
轻轻地靠在我的肩
我想让这春风里的风与我融
化作轮回里的一滴泪
再下辈子 再次滴进你的你眼中
再次走进那的心霏
再次轻轻地拥住你和你说(爱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