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诗经。子衿》篇表达的情感为线索,以一个约会或约定为背景写一篇文章。

结合《诗经。子衿》篇表达的情感为线索,以一个约会或约定为背景写一篇文章。,第1张

多少次在午夜里惊醒,而梦的意蕴还在弥漫,一如枕畔流淌的月光。喜欢在梦里回望你,一如回望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

风华不知心事, 雪月难晓惆怅…… 夜色正好,晚风轻扬!

千年以后,魅力犹存: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一条河边或一个湖边,水天一色,茫茫的芦苇(兼菌)在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一对恋人在水边嬉戏追逐。

野有蔓草,零露专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唉,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篇文章了。《与妻书》是林觉民在1911年广州起义的前三天4月24日晚写给陈意映的。文章开头的“意映卿卿”,意映就是他妻子的名字,指的陈意映。而文中的“辛未”指的是"辛亥",辛亥革命是后来的说法,这是广州起义的前三天,还没有辛亥的说法。

要说感情线索,我认为有两条,一个是对妻子炽情之爱,另一个就是强烈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怀,甘愿为国捐躯。很好的表达了一名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

同时我认为也有,时代背景这一暗线。比如原文中这句“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

全诗以诗人离别 10 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氓灭的真情。

杨朔《荔枝蜜》:以作者对蜜蜂的好奇新鲜-厌恶恐惧-钦佩喜爱为感情变化的线索。

朱自清《河塘月色》:以作者在自家小院里的烦闷-出门小路上的轻松-沉醉于河塘月色的淡淡喜悦-回归家门路上的寂寞失落-回到家门重新进入现实的烦恼为线索。

关于这首诗,艾青作过简要的解释:“我把芦笛象征艺术,把元帅节杖象征不正的权力;诗里骂了白里安,骂了德国的俾斯麦;而且说我将像1789年似的向巴斯底狱伸进我的手去,而这个巴斯底不是巴黎的巴斯底狱。”

芦笛具有丰富而广阔的象征性。这支芦笛是从欧罗巴带回来的,在诗人的心灵里欧罗巴是彩色的,他被后期印象派大师塞尚、高庚、梵高、莫的里尼亚尼们的个性鲜明、为整个世界增添了光亮和色彩的画和波特莱尔、兰波、凡尔哈仑等的同样新奇的诗,深深地迷醉和浸染,他也有了自己的与生命相连的笔。不论画画,还 是写诗,这支智慧的笔使他活得更为清醒与坚强,他充满了自信。但是他在狱中无法画画,而诗也被囚禁,他和他的笔都犯了罪。于是诗人抗议那些不义的权贵们,他不能公开地揭露和诅骂当时压迫、蹂躏中国的帝国主义者和封建统治人物,他轻蔑地唾骂欧洲的白里安和俾斯麦,因为他们屠杀和压迫欧洲的自由民主斗士和正直的艺术家们。这首诗是诗人对中国反动统治者的反叛的誓辞,也是咒诅他们灭亡的歌。

  作者为达到散文“散”与“不散”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就要有明确的线索,把所有材料连缀起来,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但由于写作内容、意图与表达的中心思想各不相同,散文的线索安排也就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我们因文而异,采取不同的方法。散文常见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事物线索。在状物言志和写景抒情散文中,常用此法。

  (2)人物线索。以文中人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引出其他材料,连缀成文。

  (3)事件线索。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顺序行文。

  (4)情感线索。主要用于抒情散文中,也就是围绕作者的情感变化来组织材料,串联成文。

  (5)事理线索。多用于议论类散文中,基本模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6)空间线索。用于写景状物的记叙类散文中。

  (7)时间线索。有些事物,从时间进程的角度去考察,更容易表现出其内涵的深刻性,或者美的丰富性。因而,写这类事物的散文构思,往往最适宜以时间的次第为线索。

  下面谈谈具体把握散文线索的几种方法:

  1时空连“线”。

  在许多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假如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如《鹤》(2014年广东卷)一文中有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一个初冬的薄暮第二天一早从此一天次晨几天后。由此可知,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组织安排材料的。又如《浣花草堂》(2014年山东卷)当中有不少表示地点和方位的词:走出西郊从大殿里出来从夹墙里穿出去穿过花径走进祠堂草堂后坐在水槛上。这些不同的处所表明了空间的变换。据此,我们可以断定此文的线索是:游踪。

  2因物取“线”。

  不少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这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作为行文线索,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比如《比邻而居》(2015年江苏卷),全文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了出来,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3反复出“线”。

  阅读时,我们可以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了解、把握线索。这类线索,抒情类、叙事类散文都常用。如《白杨礼赞》,“我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四五次。据此可知,作者从树写到人,那赞颂的感情一层深似一层,一浪高过一浪,由含蓄到喷涌,就是靠“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一线索如串珍珠般连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整体。

  4以情导“线”。

  以上三种,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容易把握,而情感线索常常是隐伏于记叙的内容之中的,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时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如《纸上故乡》(2015年福建卷),文章开头写“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接下来就有“心中始终挥不去的是故乡的景象”“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由此可知“我对故乡的情感”是本文的线索。

  5定“神”看“线”。

  阅读文章时,先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审阅、把握文章的线索,这种方法适用范围最广。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不管多么复杂的文章,只要把握住它的“神”,那么无论有无外部标志或内部标志,我们就能准确地把握它的线索。如《我的老师》一文,作者记叙的事情虽多,但都是为了表现蔡老师是最使“我”难忘的老师,抒发“我”对蔡老师的深厚感情。确定这一主题后,不难发现本文的一条感情线索: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606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