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读后感400字五篇

长恨歌读后感400字五篇,第1张

#读后感# 导语咀嚼书中的宁静,体会其人生滋味。读书,可以让读者在迷茫中找到出路;在书海中,找见自身的启迪。以下“长恨歌读后感400字五篇”由 !

篇一长恨歌读后感400字

 有人说,《长恨歌》是写政治的,抨击唐明皇的昏庸;又有人说,《长恨歌》是写爱情的,它歌颂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悲伤的爱情故事。而我读《长恨歌》,感受到的却是极力渲染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的后面的白居易的悲伤。

 古代男子,年纪很小就可以成婚,早婚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倾向,所谓“成家立业”,先成家,后立业。按理说,在这种环境之下的白居易应该是很早就成婚了的,但是因为某种原因,他成为了当时社会上士族家庭很罕见的“大龄剩男”,三十多岁都还没有结婚。这个“某种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就是湘灵。白居易少年时住在符离(今安徽宿县符离集),和东邻之女湘灵姑娘长期相爱,感情非常深厚,两个人私底下约定了终生。但是,白居易的母亲却反对他们的爱情,觉得湘灵的门户太低,不是白居易的良配,在“百事孝为先”的古代,一门婚姻没有了父母的首肯那是根本就行不通的,纵然很爱,白居易还是不得不听从了母亲的话。但是作为对母亲的,他多年一直都没有结婚,最后在母亲的以死相逼之下结了婚。而那个时候,他37岁了,湘灵姑娘则终生未嫁。

 有句话说,在文学作品里,写别人就是写自己,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内心的剖析和情感的流露。那么在《长恨歌》里,白居易极力描写的,不只是唐明皇的爱情悲剧,更是他自己的爱情悲剧。唐明皇因为被军队的逼迫,不得不赐死杨贵妃,“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面对这一切,深情的君王却只能够“掩面就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在此时,白居易大概把自己当成那个悲痛无奈的唐明皇了吧,他的“军队”,就是他的母亲。唐明皇是君王,比爱情更重要的还有他的国家,所以即使心痛,他还是选择了牺牲杨贵妃;而白居易是人子,“百善孝为先”,在母亲与湘灵之间,他也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爱情。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无奈呢?在这首诗歌中,白居易以相当大的篇幅描写了杨贵妃死后唐明皇的痛苦与怀念,无论是春分桃花,秋雨落叶,双目所睹之物,没有一样不能够不够气他对那个心爱的女子的怀念。据说湘灵曾经送给白居易一双鞋子,他终身都带在身边,“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写人写己,这种惆怅,只有爱过的人才能够懂吧。

 爱情被现实打败了的白居易,苦闷无处可说,他多么想见到湘灵,对他倾诉自己的一切,但是他不能。现实是不能够解决的了,他最后只能寄托于神灵。在《长恨歌》里,他给唐明皇和杨贵妃安排了一次相会,“七月七日长神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并且表达了彼此的愿望,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无论人间还是天上,恩爱不觉。但是,他没有像唐明皇那么幸运,他没有能够帮助他的道客,只能够在半梦半醒间,在辗转反侧时,感叹着“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我想,他应该是羡慕唐明皇的,他爱过,拥有过,轰轰烈烈过,即使杨贵妃是他的儿媳妇,但是为了爱情,他争取了也得到了,而自己呢?只能够在漫漫长夜,让思念一点一点把大脑吞噬,痛彻心扉。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这是白居易的《夜雨》,写于元和六年,时年白居易四十岁。读了《长恨歌》,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读到这句时我会有流泪的冲动,在那场刻骨铭心的爱情里,他到底失去了什么,此生,再也挽不回。

篇二长恨歌读后感400字

 前一些日子,读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对里面的情节也有了些了解。一个养在深闺的美人被君王看中,召入宫封了个贵妃,皇帝对这个贵妃十分宠爱,以至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虽然皇帝十分喜爱,但不幸的事仍然发生了,一场叛乱使得自己江山与美人只可取其一。毋庸置疑,结果是“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贵妃被迫自杀。在局势稳定后,皇帝可以说是痛不欲生,千方百计的想使贵妃可以重新回到身边,文中有“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结果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什么办法都是徒劳的。诗歌最后我感觉写的特别的好,“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反映了贵妃与皇帝间的真挚爱情,语言很美。

 但我却对他们间的爱情产生疑问,大家都知道这个皇帝在那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了,而贵妃才刚刚“初长成”。一个年轻的女子如何能爱上一个和自己父母大小的男的呢?我想,无非在于权势、地位吧!

篇三长恨歌读后感400字

 《长恨歌》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这首诗在在讽刺唐明皇因为重色而误了国事的同时,也赞颂了人们爱情的真诚和专一。

 文章开头就说,“重色思倾国”,作为统治天下的皇帝,不是注重贤才,而是寻找美人,这样是办不成大事的,这也是整个悲剧的根源。“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杨贵妃有着卓然天成的美丽身姿,不能自甘埋没;时机到来的那一天,被选到君王身边。她回眸一笑,就生出百般妩媚、千般娇羞,表现出杨妃的绝顶美艳与万种风情。她有云一般的鬓发,花一样的容貌,皇帝非常宠爱她,从此以后,君王再也不上早朝听政了。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乱,成千上万的车辆马匹护卫着皇帝逃往西南。从“千乘万骑西南行”看得出,这次逃亡非常的仓促。“翠华摇摇行复止”表现出人心涣散,预示着悲剧即将出现。纵使逃亡的速度非常慢,唐玄宗也不曾离开杨贵妃。最终士兵叛变,六军不发,要求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酒色,祸国殃民,玄宗只好将她勒杀。头上的花钿一件一件掉落地上,无人拾取;其中有珍贵的翠翅、金雀,还有玉搔头。一代君王,面对此状,只能掩面痛哭,却无法挽救;回头眷顾,禁不住血泪交流。“救不得”,不是不想救,而是救不了,是唐玄宗的无助与无奈。马嵬坡下,杨妃葬身之处,空有荒凉的泥土,再也见不到她美丽的容颜。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真是挚爱之情。即使诗中暗含讽喻,《长恨歌》也是一首关于人间真爱的倾情礼赞。凄美的爱情故事,只有这样的结局,才体现它的残缺美。

篇四长恨歌读后感400字

 我十分的孤陋寡闻。最近才看到这本《长恨歌》。

 光是喜欢喜剧的人,大概不会喜欢这本书。看完之后,一阵郁闷。深觉时光残酷,生命中很多东西竟是捉不住也留不住的。一切是那么现实,现实得难免令人失望。生活充满失望。

 长恨歌这个名字,应该缘于白居易的那首唐诗。白居易的《长恨歌》说的是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这一早就给王安忆的这部小说埋下了伏笔。悲剧原本注定。

 如果想在作品里找到一个理想的女人,十全十美,纯洁善良无暇的女人。那么恐怕是要失望的。里面有的,不过是一群现实的女人。作为女主角的王琦瑶,更是如此。

 王琦瑶,一个弄堂里出来的上海**。她是一个很普通的女人。特别之处,她是位美女。有很多人说那是情爱史,我不赞成。在她一的一生中,她所强调追求的,一直都不是爱情。她选择某大员,也不过想过一些平顺、舒服的日子。就连最后选择同女儿平辈的男人,也是因着寂寞。

 令人遗憾的是,要求如此之低,也要失望。有些人一早对命运妥协,命运安排什么,就接受什么。从没想过争取和抗争。可仍然还是要为命运所捉弄。不由得让人怀疑,命运是不是欺软怕硬?像我们小时候跟老妈要钱。不要,就什么都没有,一要,还得要多点,即使失望,也不过是老妈少给了,一般不会不给。这是不是也是对付命运的方法?哈哈……

 无论如何失望,生活却总要继续。这又是另一种失望了……

篇五长恨歌读后感400字

 全诗以“长恨”为中心,通过当时人们的传说,加上作者的想象,将叙事、写景、抒情很巧妙结合在一起,以强烈的抒情笔调,再现了一个爱情悲剧。诗中针对唐玄宗重色贪欢,朝政荒废,杨贵妃恃宠而骄,兄弟姐妹权重一时的情况都进行了讽刺、揭露。由于“重色”才招致安史之乱。在这个悲剧中,杨贵妃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替罪羊,宫廷斗争的牺牲品。其次,他告诉我们,贪图享乐的腐朽生活,必然导致政治的腐败,政治腐败必然是重用奴才而不用人才,奴才掌政必然乱纲误国导致内乱,给人民带来灾难。

 诗的结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两句点明主题,让读者深深感受到无尽的遗恨,不愧为千古绝唱。

有些人一生只为了演一个角色,当然也有些人,一生也只为了写一本书。若陈晓旭如此,王安忆亦是如此。“就像火,爱的明澈只建在错误和燃烧成灰烬的木头的美丽之上。”菲利普雅各泰曾在诗集中这么写到,我感觉这句话用在王琦瑶身上再好不过,她并不贪财,并不恋慕金钱,她只是喜欢上层社会的时尚和优雅,喜欢舞会,喜欢用一长段接着一长段的情缘萦绕故事而已。然而三**终扬了尘,上穷碧落下黄泉,不在人间。

开篇的第一句话:站一个制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城市背景一样的东西。一笔带过的开场白,蕴藏着怎样的情愫与故事呢?从弄堂、流言、闺阁、鸽子再到王琦瑶,苏联文风的概述,有条不絮,景物描述细腻、到位,寻寻渐进地引出故事的主人公“王琦瑶”,旧上海弄堂的感动来自最为日常的情景,也来自小市民的情缘,时而明亮、时而黯淡,云水激荡般,撩起性感的裙摆,却无法撩开冰冷的肌肤。

《长恨歌》,讲述上海弄堂里的一女子---王琦瑶,从“沪上名媛”的闪亮登场到被人残害的狼狈落幕,她像是处于一个热闹舞池,在华丽的舞步的催促下与身边的人短暂的相识又分离,想要奋力抓住最后一个依靠却为此丢了性命,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始终与她命运的变换携伴前行的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变迁,四十年的时光跨度足以是一座城市发送翻天覆地的变化,弄堂里巷看似盛不下这庞然大物,可它的触脚早已潜入王琦瑶生活的角角落落,牢牢地捆绑住了她。

“她不是舞台上的焦点那样将目光收拢,她不是强取豪夺式的,而是一点一滴,收割过的麦地里拾麦穗的,是好言好语有商量的,她像是和你谈心似的,争取这你的同情。”也似乎这样,她从相片里走出别样的美,从舞池里绽放着醉人的芬芳。程先生为她情迷一生,李主任为她倾尽云水激荡的世界,而她如行云似流水,在最美的年华里,用一个“等”字吟唱一生。在李主任遇难后,王琦瑶回到邬桥,在混沌中生出觉悟,无知达到有知,点点滴滴,仔仔细细度着。而这些举动似乎被外婆洞穿。书中说,“外婆的眼睛里有了活跃的光芒,她熄了香烟,指着舱外对王琦瑶说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王琦瑶却置若罔闻。她的心不知去了哪里,她的心是打散了,溅得四面八方,哪一日再重新聚拢来,也不免是少了这一块,缺了那一片的。的确,后来生下薇薇时,她多想薇薇的生父是程先生,只要程先生稍作点头,她便与他白首一生,可惜长恨当歌,长歌当哭。王琦瑶的情爱如邬桥,印记着来来回回的故人与过客,所有的真实和虚空、情和理、灵和肉,只是邬桥底下的流水,吟着昆曲,亘古不变。

即便是回到了邬桥,她的内心依旧惦记着上海的弄堂、闺阁、舞池、相馆,“王琦瑶有些怅惘。她推开窗户,看水边的月亮地,看到的也是上海的影子。”于是再回上海是最好的抉择。无论身处何处,似乎都能听到上海的呼唤和回应,虽然她这一颗上海的心,有仇有怨,受了伤,但是恩怨苦乐都是一生的洗礼。“她听着周璇的《四季歌》,一季一季地吟叹,分明是要她回家的意思。别人口口声声地称她上海嬢嬢,也是把她当外乡人,催促,也是把她当外乡人,催促她还乡的。她的旗袍穿旧了,也要换新的。她的鞋走了样,也要换新。她的手脚裂口,羊毛衫蛀了洞,她这人有些千疮百孔的,不想回家也得回家了。”------而那个家是上海的弄堂。

最终,王琦瑶还是回到上海,回到熟悉的地方。阿二、康明逊、萨沙、老克腊等接连出现,却终究无法走进王琦瑶的命里。哪怕是王琦瑶生下康明逊的孩子“薇薇”,却未能相处一生,她总想抓住弄堂里的情缘,却一而再,再而三落空。四十年的情与爱,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沉垒了无数理想、幻灭、躁动和怨望,王琦瑶对情与爱的追求,却一次又一次扑空,是命亦是运,不得而说。所有的情感世界,来之一场梦,去之又是一场梦,正如书中所说“就算那是一场梦,也是我的梦,轮不到你来做,倒像是真的一样。”

有时候,会在想爱是一种怎样的东西,带着令人难以述说的宿命感,你会迷信命中注定,而后不得不的无能为力,或许,在初始阶段,你怎么能分辨出,那是激情、荷尔蒙反应还是新鲜感呢?感情的初段,都面目相似。浅表关系,和许多人能建立,而只有时间,能让你们彼此烙下对方的印记。一次次恋爱说是过去,其实都留在了脸上。人是怎么变老的?就是这么老的!胭脂粉都是白搭,描画的恰是沧桑,是风尘中的美,每一笔都是欲盖弥彰。所有的美好也仅是路途中的一道风景,靓丽过、浓烈过,最后也归为平淡。

“风景总归是风景,是窗户外面的东西,要紧的是窗户里头的,这才是过日子的根本。”当王琦瑶终于理解,(并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自己激发的男人对她的热情之后,却为时晚矣,她已伤害他们太深,以至于身边的男人没有选择,只能离开她。但尽管有种种不是,她却从未无情过。作为一个异常美丽却平凡的女人,她太容易在时尚、财富和欢愉面前盲目,而认识忠诚和仁慈的价值却太过缓慢。当《长恨歌》归于暴力、忧郁、悲伤的恰当结尾时,读者或许可以感到对小说中逝去时光普鲁斯特式的怀念,萦绕于王琦瑶心头的忧伤,弥漫在迷人的、几乎消失殆尽的上海弄堂的悲伤,而这一切如长歌,似痛非痛,悠悠荡荡,绵绵不绝。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0oRKuRASMFNhHopr7UteFA

提取码:8w7o

该小说讲述了王安忆以饱含真情的笔,以自己特有的审美理念,为这个40年代生活在大上海屋檐下的女性涂抹着色彩,或哀怨,或清丽,或从容。《长恨歌》为她赢得了中国长篇小说最高的荣誉——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在王安忆的笔下,上海的弄堂也是有灵魂的,这灵魂也是一个少女的形象——王琦瑶。

《长恨歌》如果是古代文学指的是白居易的诗作,当代则指的是王安忆的长篇小说。

王安忆简介

作家。福建同安人。生于南京,次年随母亲茹志鹃迁至上海读小学,初中毕业后赴安徽淮北农村插队,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1978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平原上》,1980年入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学习,1986年应邀访美。著有长篇小说《69届毕业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米尼》、《富萍》、《纪实与虚构》、《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中短篇小说集《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海上繁华梦》、《本次列车终点》、《叔叔的故事》、《小鲍庄》、《小城之恋》等。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1998年获首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王安忆的《长恨歌》简介

长篇小说。作家出版社1996年出版。

小说以漂亮、有心计、懂得享受生活的“上海**”王琦瑶的传奇一生为线索,描述了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社会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的沧桑巨变。“弄堂**”王琦瑶是一个典型的上海女性,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飘摇、世事变换以及诸多男性的情感纠葛之后,最后在一桩盗窃案中死于阿飞之手。李主任、程先生、康明逊、老克腊等,都是主人公王琦瑶生命不同时期的匆匆过客,她谋生,也谋爱,然而身不由己,均不能如愿以偿。她的一生演绎了一曲永难平抚的“长恨歌”。小说从市民生活的角度,对繁华辉煌与疲惫无依相交融的上海文化作了生命深处的历史诠释,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小说语言细腻流畅,长短句的安排灵动鲜活,节奏张弛有度,并形成一种内在的韵律感。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参考文献:

马贤林 主编文学知识词典·初中版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12

秦亢宗 主编中华百年文学大辞典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

著名作家王安忆被称为继张爱玲之后的又一个海派作家。她的代表作《长恨歌》曾获第一届华语文学奖,第五届矛盾文学奖,她因此奠定了在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地位。它创作于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描写了“上海**——王琦瑶”坎坷的人生,有着浓烈的时代记忆和女性个体命运的沉浮。

书中通过女主角王琦瑶的一生来表现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在书中的开头作者用了很多笔墨描写上海的弄堂,鸽子,流言,闺阁,作者以此来刻画当时大上海的背景,在对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里, 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 ”。

16岁的中学生王琦瑶就是从这样的弄堂里走出来,流言和鸽子是王绮瑶身边特有的氛围和景致。生活平淡如水的弄堂是王绮瑶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当时的上海兼有中西文化,形成了具有诱惑性的大都市。像王绮瑶这样虽出生在传统保守的弄堂里,仍不免被“纸醉金迷”的生活所侵蚀,不免产生对上流社会的向往。

王琦瑶知道自己是美丽的,她是精明世故的,她的命运转折是从去片场开始发生了变化。她在同学吴佩珍的陪同下去上海**厂试镜,虽然没有选上,但导演把爱拍照的程先生介绍王琦瑶认识,程先生发掘并放大了王琦瑶的美。他对王琦瑶心心相念,他把王琦瑶的照片寄到上海生活杂志当了封面,此后,王琦瑶就被大家称作“沪上淑媛”,在周围小有名气。

这时上海正在举办选美大赛,在程先生和同学蒋丽丽的鼓励下,王琦瑶参与这这次大赛,并顺利通过初选。那个给她试镜的导演特意找到王琦瑶,苦口婆心劝说,希望她退出不要再继续参加复赛,“这些选美比赛都是达官贵人的把戏,你现在还学生应该以学业为重……”而些时的王琦瑶根本听不进去,内心反而更加坚定和倔强,到底还是爱慕虚荣啊!

在程先生和富家女蒋丽丽的帮助陪同下,加上王琦瑶本身独特的美,在无数佳丽中夺得季军,人称“三**”。她开始被大量关注,命运的分水岭从此开始。

王琦瑶的生活圈子都相应改变,开始出入舞会和上流产所,受邀参百货大楼的开业剪彩时,结识了国民党军方神秘人物李主任。

李主任有钱有权,出手大方,第二次见面就送给王琦瑶一玫戒指。他的气场和能量对十几岁的王琦瑶是具有碾压性的。她热爱金钱,贪慕虚荣,向往上流社会的生活,精明有主见的她终是做了李主任的情妇,住在了“爱丽丝公寓”。她明知道程先生对她是一片真心,却视而不见。

至于李主任选择王琦瑶,则是因为后者用“坦白,率真,老实的风情”打动了他的心。关键的一点是:“王琦瑶唤起他的不是爱美的心情,而是怜惜之意。四十岁的男人是有怜惜心的,这怜惜心其实是对着自己来。”李主任喜欢女人,“女人这东西,是纷乱喧嚣的尘世里惟有的清音”,女人给了他男性权力世界的一隅解脱。

阅尽繁华的李主任需要王琦瑶身上浑然天成的母性的乖巧和美丽,那种需要象人性的欲望一样迫切。而王琦瑶的生活中所缺乏的是李主任的权力与成熟搭构的个人魅力。

在爱丽丝公寓守候的王琦瑶也从梅兰芳的唱段的深处“听见一点心声一样的东西,这正是李主任要听的东西。那就是一个女人的极其温婉的争取,绵里藏针的,这争取是向着男人来的,也是向着这世界来的,只有男人才看得懂,女人自己是不自觉的,做了再说,而这却是男女之间称得上知音的一点东西。”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琦瑶和李主任是彼此成就的。是在那个特定的阶段的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一份需求,一场呼应,一次配合。 

即便他们是互相成全,彼此配合,依然是好景不长,因时事政局的动荡,一年后,李主任不幸死于空难。留给王琦瑶的不过是一盒金条,那是她的青春所换,是她对荣光岁月的怀念。

一步错,满盘皆输,被权力圈养固然让自己在乱世短暂赢得一方安宁世界,但却是一生悲剧的开始。

她外婆所说:王琦瑶是没有开好头,以后只怕越来越难,错就错在她长得太好看了。

红颜薄命,是因她的人生太多人关注,而这之中又是各怀心事,若再自视偏高,起步偏离,则很难回归。越是刻意追求,苦心经营,越是不达。

在苏州邬桥的外婆家疗伤,遇见了阿二,他们有过短暂的暧昧情感。放不下大上海繁华的王琦瑶,又去往上海,在平安里过起了平常日子,靠给人打针维持生计。

因为独特的气质和美丽,一个旧式家庭富二代康明逊闯进她的生活,只可惜康明逊是个自私懦弱的人,知道王琦瑶怀孕后就再也不肯露面,不愿承担责任,到底还是他父亲的万贯家财和前程要比女人更实惠。

摄影师程先生来照顾落魄的她,嘘寒问暖,无微不至,但王绮瑶还是不愿接受他, 她这么多年一直把程先生当作是她的“底”,如同现在的流行词“备胎” 。唯独不给他承诺,不给他回应,哪怕程先生对她痴心半生。

她和康明逊所生的女儿薇薇是个性格和她极为相反的一个女孩,母女俩互相攀比,女儿嫉妒她母亲的美貌和气质,母亲羡慕她身上的青春气息,这真是一对冤家路窄的奇葩母女。

在女儿薇薇出国后,通过她同学的介绍认识了26岁的“老克腊”,这是王琦瑶生命中的最后一个男人。

老克腊比她小40岁,他是在王绮瑶身上缅怀过去的大上海,而王绮瑶却是真心喜欢他,甚至把她看得最贵重的那盒金条拿出来,把一生所有的秘密都全盘而托,只想老克腊能陪她几年。

可对于老克腊来说,王琦瑶这个旧时代里的上海**,她的韵味就像一部老上海影片,他迷恋片子中那种被时光晕染的风情,片子放完,神秘都知晓了,他怀旧的心情也就终止。老克腊再是崇尚四十年前,可心还是一颗现在的心。

他还是孩子气,根本负担不了王琦瑶所给予自己的最后温情,他选择了逃开。

爱,都是自私的,我爱你不如你爱我。 自私的男人象个孩子般无赖,除了痴心的程先生,可王绮瑶就偏偏不喜欢程先生,命运就是这般讽刺,爱情并不是付出一分就能得到一分。

王琦瑶骨子里还是喜欢强大能量的人,如李主任和康明逊,即"权威"和“金钱”。她天性高傲,不识时务,一步错,步步错。

当她把自己最珍贵的“底牌”金条,告知老克腊后,引来了小混混长脚的凯觎,谋财害命,不知道王琦瑶临死前脑海里可想到程先生。

王琦瑶曾费尽心机想进入上流社会,而上流社会却不能给她一个可以依靠、安定的港湾,最后连普通人的寻常幸福都没有。

女人太聪明,未必是件好事, 像她同学吴佩珍和她女儿薇薇这样简简单单的女子,更好命。而王琦瑶大概就是错在自以为是的太聪明,同样聪明的还有薇薇同学张永红。

王绮瑶是生活在男权统治下的社会。上海开放的环境让女人们从闺阁走向社会,而女人在男人眼里,只不过是玩物罢了。

四十年后,王琦瑶垂死的那一刻,思绪迅速穿越时间隧道,眼前出现了四十年前去过的**片场。三面墙的房间里,一张大床,一个女人横陈床上,头上的电灯摇曳不停。她恍然明白,命运在四十年前就微妙委婉地安排好了自己的结局,床上的女人就是她自己,死于他杀。

一代名媛王琦瑶颇具传奇性的人生,在一声叹息中落下了帷幕。真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一曲长恨歌,不过是赶了一场繁华,只是低回慢转都诉着告别,曲终人散,洗尽铅华,那夺目的热闹荣耀,是是非非,都是过眼云烟。

王琦瑶一生追求绚烂,最后却因绚烂而死。她的一生就是整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长恨歌》,作家王安忆的长篇巨著,此书获得了矛盾文学奖。它讲的是上海女人王琦瑶在时代沉浮中飘摇的40年人生,从“上海**”到“死于他杀”的故事。

时代的巨轮轰隆隆往前开,每一个选择或许就会影响人的一生,那么个人被巨轮裹挟向前时会如何选择?上海女人王琦瑶每一次交出的答案,都在默默地改写她的人生。

受过教育的王琦瑶在面对类似年轻人就业这样的问题上,她选择了——竞选上海**,在当时来说台上风光无限,实则对个人的发展无实际意义,用劝说她的导演的话来说:这是权钱游戏,以权势定桂冠,去参加竞选纯属爱慕虚荣,就算选上也是过眼云烟,终究沦为权势的玩物。可王琦瑶不听,她偏偏要试试自己的“实力”,去竞选一番,当然结果也如她所愿:拿下第三名,人称“三**”。 

正如劝退她的导演所言,“三**”的荣誉如过眼云烟,不过是橱窗里供人流连忘返的美丽泡影以及无所事事的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成为将她锁在笼里当“金丝雀”的导火线。而王琦瑶原本是一个机敏,聪慧的人,她本可以不做金丝雀。

上海某百货剪裁活动中,因权势人物李主任对她的印象颇佳,王琦瑶得以成为剪裁嘉宾,整个过程中聪敏的王琦瑶知道自己被有权有钱有妻有妾的李主任“相”中后,主动投怀送抱,并且不问对方任何细节,甘心情愿被他圈养在“爱丽丝公寓”。面对如此纯粹的猎物,就连猎手李主任都觉得不可思议。彼时,王琦瑶19岁,正值青春年华,人生黄金年龄,且不谈王琦瑶对中年大叔李主任是否怀有爱情,在归宿这个问题上,王琦瑶选择了权势,选择了安逸,选择做一个每日数着自己的影子过日子的女人。

这样的女性不止王琦瑶一个,在爱丽丝公寓,到处都是像王琦瑶一样的人,过着同样的生活——被圈养在豪华舒适的屋子里,与外面的世界几乎断绝联系。

直到解放后李主任的飞机坠毁,王琦瑶才结束这种被圈养的生活,随后过上飘摇的生活。

在这之前,王琦瑶原本正与爱慕她的程先生约会,程先生是一名职员,业余时间兼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摄影,也因摄影结识王琦瑶,程先生一心一意奔赴王琦瑶,终生未娶,实在是王琦瑶的良人。如果按正常的轨迹发展下去,王琦瑶也许会收获一份普通人的幸福: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一个深爱她的丈夫,一个乖巧的孩子。

一念之差,千差万别。

小说还讲述了王琦瑶后来扑朔迷离的情感生活,特别是老克腊那一段让人揪心不已,青年老克腊自以为怀念旧东西喜欢“旧时代的人”,从而追随中老年的王琦瑶左右,直到醒悟后方转身离开,而王琦瑶为了留住老克腊在身边陪伴她,竟拿出当年李主任给的金条作为交换条件,她从心底相信人人喜欢金条,老克腊也一样。此时的王琦瑶,与李主任又有何差别?

讽刺的是,最后王琦瑶的死,也正是死于李主任给她的金条,曾经被权钱困住青春,到头死于用青春换来的金条。一次随心所“欲”的选择,改写了王琦瑶的一生。

其实,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也是一样,当站在分叉路口时,未曾感觉得到一次选择足以改变终生,正如这段话所言:

当你老了,

回顾一生,就会发觉,

什么时候出国读书,

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

什么时候选定对象而恋爱,

什么时候结婚,

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

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

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我不喜欢王琦瑶,也希望现代女性中少一些像王琦瑶这样的人,谨慎面对每一次选择。不倚仗,不依赖,不盲目。

小说故事情节很精彩,也写尽了1946年-1986年这个时代的动荡,以及在时代裹挟下小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

唯一体验不太好的地方是,小说是长篇,描写环境和交代背景的地方有点累赘。

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的第三名,被称作“三**”。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李主任的“金丝雀”,使她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李主任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也在艰难的生活与心灵的纠结中生下女儿薇薇并将他抚养成人。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女儿同学的男朋友为了金钱,把王琦瑶杀死,使其命丧黄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608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