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有谁啊!

世界名人有谁啊!,第1张

夏洛蒂·勃朗特

  名人姓名:夏洛特·勃朗特 Charlotte Bronte

  生卒年份:1816-1855

  名人职称:英国女作家。

  名人国家:英国

  相关介绍:

  夏洛特·勃朗特出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父亲是当地圣公会的一个穷牧师,母亲是家庭主妇。夏洛蒂·勃朗特排行第三,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夏洛蒂·勃朗特的童年生活很不幸。1821年,即她5岁时,母亲便患癌症去世。父亲收入很少,全家生活既艰苦又凄凉。豪渥斯是山区的一个穷乡僻壤,年幼的夏洛蒂和弟妹们只能在沼泽地里游玩。好在父亲是剑桥圣约翰学院的毕业生,学识渊博,他常常教子女读书,指导他们看书报杂志,还给他们讲故事。这是自母亲去世后孩子们所能得到的唯一的乐趣,同时也给夏洛蒂以及两个妹妹带来最初的影响,使她们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24年,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被送到豪渥斯附近的柯文桥一所寄宿学校去读书,不久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也被送去那里。当时,只有穷人的子女才进这种学校。那里的条件极差,教规却非常严厉,孩子们终年无饱食之日,又动辄要受体罚,每逢星期天,还得冒着严寒或者酷暑步行几英里去教堂做礼拜。由于条件恶劣,第二年学校里就流行伤寒,夏洛蒂的两个姐姐都染上此病,被送回家后没几天都痛苦地死了。这之后,父亲不再让夏洛蒂和艾米莉去那所学校,但那里的一切已在夏洛蒂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可怕的印象。她永远忘不了这段生活,后来在她的小说《简·爱》中,她又饱含着痛切之情对此作了描绘,而小说中可爱的小姑娘海伦的形象,就是以她的姐姐玛丽亚为原型的。 夏洛蒂回到家里后,生活又像过去一样,但她和妹妹们的兴趣却更加广泛了。她们一起学音乐,弹琴、唱歌,画画,而最使她们感兴趣的却是学习写作。勃朗特一家一向离群索居,夏洛蒂姐妹自幼性格孤僻,在豪渥斯这个孤寂的村落里,她们所能找到的唯一慰藉,就是面对荒野任凭想象力驰骋,编写离奇动人的故事。当时夏洛蒂14岁,已写了许多小说、诗歌和剧本,据她自己开列的书单,她共写了11卷之多,每卷60到100页。这些习作尽管还很幼稚,但已表现出相当厚实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样的习作,可以说为她往后在文坛上一举成名作了充分准备。

  15岁时,夏洛蒂进伍勒**在罗海德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她为了挣钱供弟妹们上学,又在这所学校里当了教师。她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写作,但至此还没有发表过任何作品。1836年,也就是在她20岁时,她大着胆子把自己的几首短诗寄给当时的桂冠诗人骚塞。然而,得到的却是这位大诗人的一顿训斥。骚塞在回信中毫不客气地对她说:“文学不是女人的事情,你们没有写诗的天赋。”这一盆冷水使夏洛蒂很伤心,但她并没有因此而丧失信心,仍然默默地坚持写作。1838年,夏洛蒂离开伍勒**的学校。第二年,她到有钱人家里担任家庭教师。这一职业在当时是受歧视的,而夏洛蒂更是亲身体验了作为一名家庭女教师的辛苦与屈辱。她在当时给妹妹艾米莉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私人教师……是没有存在意义的,根本不被当作活的、有理性的人看待。”所以,她很快就讨厌甚至憎恶家庭教师这一行当了。她在1839年和1841年分别当过两次家庭教师,但每次都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因为她忍受不了。 也就是在这两年里,有人向夏洛蒂求婚:一次是她的一个女友的哥哥,另一次是一位年轻的牧师。但是,这两次求婚都被她拒绝了,原因是她认为他们并不是真正爱她,只是按传统要娶个妻子而已。

  夏洛蒂和艾米莉都不愿离开家到外面去谋生,但仅靠父亲的收入又无法生活,于是她们便想在本村办一所学校,教当地孩子读书,这样也许能维持生计。她们都想教法语,可是她们的法语并不好。这时,在她们家里帮助照料家务的姨妈挺身而出,拿出她所有的积蓄,让姐妹俩到布鲁塞尔去攻读法语。

  这样,她们就进了布鲁塞尔的一所法语学校。这所学校是由一对姓埃热的夫妇办的,并由埃热先生亲自教授法语。埃热先生的法国文学造诣很深,勃朗特姐妹俩在他的教诲下,仅用一年时间,就掌握了法语基础知识,还阅读了大量法国文学名著,了解了各种流派作家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但是,对夏洛蒂来说,在布鲁塞尔的一年间,给她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是埃热先生本人。他不仅学识渊博,聪明过人,还有一种对年轻女子非常有吸引力的男性气,即容易激动,有点粗鲁,但十分率直、爽快。夏洛蒂内心已爱上这个有妇之夫,但她始终没有明确表露。埃热先生对她则全然无心,所以她就把这种微妙的情感一直压在自己心里。 从布鲁塞尔回国后,夏洛蒂便和两个妹妹一起开始筹办学校,还挂出了“勃朗特姐妹学校”的招牌。可是,她们万万没有想到,在几个月里竟然没有一个学生来报名入学,等来的只是上门收税的官员。

  办学的理想破灭了。夏洛蒂觉得,写作也许还有出路。1845年秋天,她偶然读了妹妹艾米莉写的一些诗,突然想到她们三姐妹可以合出一本诗集。于是她们商量之后,每人拿出一些诗合在一起,用当时已去世的姨妈留下的一些钱自费出版了一本诗集。她们没有署真名,而是分别用了三个假名:柯勒·贝尔、埃利斯·贝尔和阿克顿·贝尔。尽管她们的诗写得很美,却没有人注意,出版后只卖掉了两本。

  但是,不管怎么说,诗集的出版对她们来说总是一件大事。她们的创作热情受到了激励,于是三姐妹又开始埋头写小说。这时,夏洛蒂已三十岁。她花了将近一年时间,写成一部长篇小说,取名《教师》;妹妹艾米莉和安妮则分别写了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和《阿格尼丝·格雷》。她们把三部小说一起寄给出版商。不久,出版商回复她们说,《呼啸山庄》和《阿格尼丝·格雷》已被接受,但夏洛蒂的《教师》将被退回。

  这对夏洛蒂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打击。但她没有退缩,反而憋着一股气又开始写另一部长篇小说。这就是《简·爱》。

  《简·爱》中的人物和情节,大多是她在生活中经历过或者非常熟悉的,再说她又充满了激情,所以写作进度很快,不到一年就脱稿了。稿子交出去后,令出版商大为惊喜,通宵不眠地审读。最后,出版商认定它是一部杰作,决定马上出版。就这样,两个月后,《简·爱》(1847)就问世了,而两个妹妹的作品此时还在印刷之中。

  不久,三姐妹的三部作品全部问世。当时的英国文坛大为震惊,因为三姐妹的三部长篇小说都非常出色,尤其是夏洛蒂的《简·爱》(初版时作者署名为柯勒·贝尔),更是引起轰动,大街小巷里都在谈论这部小说,人们还到处打听和猜测,作者到底是谁?

  勃朗特三姐妹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功,给勃朗特一家带来了极大的欢乐。但是不久,家里就发生了一连串不幸事件。1848年9月,她们的弟弟患病去世。三个月后,艾米莉染上结核病,相继去世。夏洛蒂担心小妹妹安妮也会染上,不巧事情正是这样。安妮得病后拖了5个月,也离开了人间。

  夏洛蒂深受打击,她只有全身心投入写作,才能暂时遗忘内心的悲痛。她埋头写长篇小说《谢利》,于1849年8月完成,10月出版。《谢利》使她再一次获得巨大成功。这之后,她便去了伦敦。在伦敦的几年里,她结识了不少作家,其中最有名的是萨克雷和盖斯凯尔夫人。萨克雷对她的作品评价很高,而她则把《简·爱》第二版题献给萨克雷,以表示对这位著名作家的敬意。盖斯凯尔夫人成了她的挚友,两人过往甚密。 她还完成并出版了长篇小说《维莱特》,并于一八五三年十一月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爱玛》。

  一八五四年六月二十九日,三十八岁的夏洛蒂终于克服固执的老夫的反对,和阿贝尼科尔斯牧师结了婚。迟来的爱情给她带来了慰藉和欢乐,但婚后的幸福竟是那么短暂,六个月后的一天,夏洛蒂和丈夫到离家数英里的荒原深处观看山涧瀑布,归途中遇雨受寒,此后便一病不起。一八五五年三月三十一日,三十八岁的夏洛蒂不幸离开了人间,还带去了一个尚未出事的婴儿。

  夏洛蒂·勃朗特虽然一生仅写了四部小说(即:《教师》、《简·爱》、《谢利》和《维莱特》,其中《教师》在她去世后才出版),但她在文学史上却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她的小说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女性要求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这一主题可以说在她所有的小说中都顽强地表现出来,而将女性的呼声作为小说主题,这在她之前的英国文学史上是不曾有过的——她是表现这一主题的第一人。此外,她的小说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人物和情节都与她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女性主题加上抒情笔调,这是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基本特色,也是她对后世英美作家的影响所在。后世作家在处理女性主题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她的影响,尤其是关心女性自身命运问题的女作家,更是尊她为先驱,并把她的作品视为“现代女性小说”的楷模。

  第二版本:

  英国女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之姐,是活跃在英国文坛上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她是三姐妹中年龄最大的。三姐妹 出生在英格兰北部约克郡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子里。父亲是个穷牧师。全靠他们一位小有资产的姨妈资助他们上学,并留给他们财产。后来三姐妹利用这笔财产的一部分自费出版了他们的第一部诗歌合集。童年的夏洛蒂常和其他兄弟姐妹一起用小本写一些奇特的故事。基于父母遗传的天分和他们后天的努力,三姐妹都有名擅长写作,1847年,他们都发表了小说,夏洛蒂用柯勒贝尔的笔名发表了《简· 爱》。夏洛蒂当过教师和家庭教师,也曾与妹妹艾米莉一起于1842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学习法语和古典文学。 夏洛蒂的作品主要描写贫苦的小资产者的孤独、反抗和奋斗,属于被马克思称为以狄更斯为首的“出色的一派”。《简·爱》是她的处女作,也是代表作,至今仍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实际上,勃朗特三姐妹自幼便热爱写作,常常一起在本上写一些关于伯爵的小说,可惜日后都丢失了。夏洛蒂还出版过诗集。她的其他小说有:《雪莉》(1849)、《维莱特》(1853)和《教师》(1857)。其中《维莱特》可以看做是她个人的小说体自传,与她的人生经历十分相似。这位天生体弱的女作家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勃朗特姐妹

  1847年,《简·爱》和《呼啸山庄》在英国先后出版。这两部作品的出现,引起了文学界强烈的轰动;而这两部不朽的名著竟出于名不见传的两姐妹之手,更成了英国文学史上的佳话。这两姐妹就是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夏洛蒂的《简·爱》因题材的新颖和感情的真挚立即引起当时评论界的重视,而艾米莉则凭着《呼啸山庄》这部有着奇想象力的小说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然而人们没有想到,这两姐妹的成功却源自她们那孤独、苦闷和不幸的生活。

  凄凉、孤独的童年

  勃朗特姐妹生长在一个穷牧师家庭,她们的母亲在孩子们还很年幼时患肺癌去世,这使全家陷入了不幸。失去了母亲,孩子们的童年就象没有阳光的深冬,凄凉而没有欢乐。所幸的是,她们的父亲--那位穷牧师--学识渊博,他亲自教她们读书,指导她们看书读报,这些都给了她们很大的影响,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由于生活的凄苦,勃朗特姐妹不得不在慈善学校度过了一段童年。因为学校里的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夏洛蒂和艾米莉的两个姐姐先后患肺病死去,这给夏洛蒂极其沉重的打击。后来,她将这家学校搬进了《简·爱》,并且为了纪念她的姐姐,在书中塑造了一个海伦·彭斯的可爱的小姑娘的形象。此后,夏洛蒂和艾米莉就回到家里,与弟弟勃兰威尔和妹妹安妮一起自学。

  她们的家居住在荒凉偏僻的山区,再加上这个家庭一向离群索居,因此她们游玩的场地只有一望无际的沼泽和西边的旷野。她们常在旷野里散步,感受着旷野的气氛,特别是艾米莉,她表面沉默寡言,内心却热情奔放,她将旷野的感受全写进了《呼啸山庄》,构成了《呼啸山庄》的独特氛围。为了打发寂寞的时光,她们四个便常常读书、写作诗歌以及杜撰传奇故事,她们自办了一个手抄的刊物:《年轻人的杂志》,自编自写自读,这给她们带来了莫大乐趣,对她们以后成为著名的作家是一个初步锻炼。娄时,夏洛蒂写了许多小说、诗歌和剧本,据她自己在14岁时开列的作品名单,就有22卷。

  艰苦工作后的解脱

  为了生活,勃朗特姐妹先后离家出外当家庭教师,屈辱的生活激起了她们强烈的愤怒之情。夏洛蒂倍感歧视和孤独,她憎恨家庭教师这个行当,两次都只工作了几个月就离开了,但这段经历却为《简·爱》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素材。在艰若、闭塞的生活中,勃朗特姐妹经常利用晚上的一点余暇积极地写作,作为对一天枯燥乏味的辛劳工作的一种解脱。尤其是艾米莉,她除了工作之外,还要承担全家繁重的家务劳动,洗衣服、烧菜、烤面包,为了随时记下写作素材,她在厨房里干活时,总是随身带着纸和笔,只要一有空隙,就立即把脑了了里涌现的思想写下来,然后继续烧饭。

  这一段时期,她们一直没有停止创作活动。1836年,夏洛蒂把自己写的几首诗寄给了当时著名的桂冠诗人骚塞,不料骚塞竟认为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而且认为夏洛蒂没有特殊的才能。他决不会想到,正是这个他认为没有特殊才能的夏洛蒂·勃朗特在10年后会成为轰动英国文坛的作家。

  勃朗特姐妹曾打算合力办一所学校,可是印了招生广告,却没有人来报名。这时她们唯一的弟弟勃兰威尔由于环境的刺激,养成了酗酒的恶习,并为此丢掉了工作,成为家庭的负担。1845年秋季的一天,夏洛蒂偶然看到艾米莉写的一本诗集,她深受感动,想到写作也许是一条出路,于是,她动用了去世的姨妈留给她们的遗产,与两个妹妹合出一本诗集。但是尽管诗写得很美,却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只卖掉了两本。

  小说创作上的成功

  虽然如此,这本诗集的出版仍鼓舞了她们的创作情绪,于是勃朗特姐妹埋头写起小说来。这一年,小妹妹安妮·勃朗特写成了《艾格妮斯·格雷》,艾米莉写成了《呼啸山庄》,夏洛蒂写成了《教授》。前两部都被出版商接受了,只有《教授》被退回。但夏洛蒂没有灰心,她开始写《简·爱》,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很多都是她从生活中经历过的或是熟悉的。她用了一年时间以相当快的速度写好了《简·爱》,两个月以后,书出版了,而《艾格妮斯·格雷》和《呼啸山庄》直到《简·爱》出版后方才出版。然而是只有《简·爱》获得了成功,受到重视,《呼啸山庄》却不为当时的读者所理解

虚实结合,寄情于景

——读王长征的诗集《漂在北京》

文/郑才

我是内蒙古偏远地区化德县的一名教师,王长征是安徽籍北漂诗人,我与王长征相识实属偶然。之前我俩没有半点交集,是网络让我有幸结识王长征,走进他的诗集《漂在北京》。

一、结识王长征

本人爱好文学,经常游览网络平台上的一些文章。2017年腊月的一天,我在一个文学公众号上,偶尔读到他的一首小诗《雨后》:撑着一把小伞/走向彩虹桥边/那里有清新的空气/诗意泛起的呼唤//雨渐渐停了/眺望天空瓦蓝瓦蓝/不知常娥/何时降临人间……小诗清新、淡雅,既能让人读懂又不失含蓄。“雨中撑着小伞,走向彩虹桥边”,让读者情不自禁联想起:西湖断桥上,白蛇和许仙那流传千古的美丽爱情故事。“雨渐渐停了”,抬头自然“眺望”“天空瓦蓝瓦蓝”;这里既是实写也是虚写,看到天空自然想到月亮,想起另一个美丽的爱情传说——嫦娥因偷吃长生不老药,结果意外地只身飞到月宫,孤独寂寞,后悔不已,盼望丈夫后羿尽快救她飞下月宫、夫妻团圆。短短一首小诗,把两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巧妙地嵌入诗中,没有半点雕琢之感,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已经不言而喻,足见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读罢让人赏心悦目。

就这样,我被王长征的诗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在文章下面留言,希望编辑把王长征的微信号发上来。没想到这个有心无意的愿望竟然实现了。几天后编辑把王长征的微信号发上来了。更让我激动的是王长征很快通过我的添加申请,自此我和他有了交集。在微信圈,我看到好几家央级网站刊登了诗集《漂在北京》出版的消息。和王长征微信联系,得知我正在北京出差,于是他在百忙之中约我见面。细心的他怕微信联系偶有闪失,又主动把手机号发了过来。按照他的提示,我从东三环双井来到西四环他的单位此时办公室的门虚掩着,早已等候在那里的王长征听着脚步声,热情开门迎我进屋,没有客套话,但他让我脱去外套和给我倒水自然而真诚的举动,让我心头一热。说着,他的手机响了,我看出来,虽是周末,但他还是很忙的。于是我拿上他签名赠送的那本《漂在北京》和一本杂志就要起身离去。他盛情挽留,非要请我吃饭。我从中看出他的诚心便不再推辞,于是我俩来到附近的一家餐馆。当然,我不是想吃“请”,而是想借此机会,再和他多聊一会。

期间,王长征给我讲了写诗的要义,诗的语言,重点说了诗歌语言的张力与表现力,虚写和实写,让我获益匪浅。

告别王长征,按照他的提示,我来到王府井大街新华书店,迅速从书架上找到他的另一部书——《北京西城区老字号故事》。而后怀揣这两部书返回内蒙古老家。

二、走进诗集《漂在北京》

我一口气读完王长征的诗集《漂在北京》,不禁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该诗集共收录139首诗和三篇文章,由著名翻译家、诗人屠岸先生题写的书名。开篇是著名文学评论家、原《诗歌报》主编乔延风先生为诗集作的序言,乔先生从诗集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作了准确的点评,并对王长征给予高度赞扬。诗集背面是现当代八位著名诗人、诗评家、大学教授、有关学会、协会及出版社负责人,从各自的审美角度,对诗集及王长征作出简洁高度的评价。

诗集第一部分“漂在北京”共辑录26首诗,内容主要是关于北漂族在北京追梦的艰难与辛酸,困惑与自信,彷徨与坚定的历练过程。“京城,伟大的造梦师”是《漂在北京》一诗的首句,像一声惊雷发人深省、令人沉思。因为“北京的夜晚/有时雾霾重重/有时飘满星星/抬头眺望/还是低头生活/全看自己的选择”;“夜色阑珊/繁华下/有人去娱乐场所纵情声色/有人借酒浇愁长吁短叹/对着清风明月唱歌”。只因你这种错误的选择,结果“有多少人轻轻而来/多少人悄悄离开”;在灯红酒绿的京城选择对了,梦想就会成真,选择错了只能碌碌无为、默默离开。

《漂在北京》振聋发聩,令人深思,催人奋进。对于那些像诗人一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追梦者来说,他们或许会遇到艰难困苦,产生困惑迷茫,碰到歧视与不屑,但他们绝不会失去独立的人格,更不会停下追梦的脚步,尽管内心要承受巨大的痛苦。《疼痛的手指》:手指涨痛/对着它轻轻亲吻/这是我握笔的手指/这是我写诗的手指//这陌生人的异乡/有些迷失方向/我使劲扳着/自己疼痛的手指/使它们挺胸昂首//我羡慕那些没有手指的人/他们不用劳作就有收获/可我等不到收获/尽管天空正缓缓坠落……不管遇到天大的困难,也要继续追逐自己的文学梦,一个“咬定青山不放松”“千磨万击还坚劲”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部分“在城市的中央看天”共有19首,以《在城市的中央看天》开篇:“我站在城市的中央/看不见家乡的天空”这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虽然诗只有两句,但蕴含的意蕴却是丰富的;城市多是雾霾的天空,更有人与人之间的隔膜,难以坦露的真诚,永远不像家乡那青山绿水、白云蓝天,更看不到家乡人与人之间的朴实和真诚,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在城市的中央看不到“家乡的天空”,诗人只好放飞自己的想象《眺望远山》:淡淡薄雾/映着窗外晚霞/鸟儿张开翅膀/展一幅流光溢彩的画/一首小诗/遗失这里//楼下车水马龙/小巷灯红酒绿/汹涌着虚情假谊//眺望远山/坡前微颤着朵朵野花/花间必有一位闻香的姑娘/多想带她回家……诗人运用虚实结合,比喻、象征、对比等表现手法,一方面讽喻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在繁华掩盖下的虚假。另一方面表达了对家乡那种自然真诚纯朴的美由衷的赞美和向往。

另一首《清晨》:清晨/在京城高楼之上/看到绚丽的朝霞/这景再美/也比不了我的家乡/秋天小河旁/晚霞辉映着夕阳……诗人用对比、烘托的手法赞美家乡,赞美的岂止是家乡的美景!

第三部分“城中村飘岀赞美诗”共辑录23首诗,这些诗描写刻画底层人们生活的辛酸,生存环境的恶劣及生存状态的艰难。诗人努力触及他们在“卑微并不美丽”外表掩盖下那善良的心灵,并且对挣扎在底层的人们寄予无限同情。《城中村飘岀赞美诗》:“……面黄肌瘦的农民工,/蓬头垢面的寄居者/他们衣冠不整/流浪城市”“与他们相关的词往往是——蹬三轮、收废品、打零工……/生活在城市底层/经常受到黑社会和警察的骚扰/他们的脸是黑的、黄的、紫的/布满风霜,写满艰辛”诗人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生活在底层群众的艰辛和不易;即使这样,这些看上去并不“高贵”的人们却有自己的精神追求。“物质的贫穷/本该让生活困顿……/他们聚在一起/手捧圣经/神色凝重/赞美古代英雄/赞美不屈的神子/赞美自由高贵的灵魂/昏暗逼仄的室内/没有任何杂音/一颗颗虔诚的心/向着蓝天白云……”城市的工地是农民工聚集最多的地方,也是他们盼望挣“大钱”的地方,这里最能看到他们的艰难、辛酸和无奈,甚至是“天”塌下来的悲伤和绝望。《工地》:北风呼啸/狂吹破旧的衣衫/睡眠不足/睁着惺忪迷离的眼睛/一年之间/他先后有三位亲人/因工伤离去/颤抖着双手/抚摸着妻儿的相片/仍然没说“离去”……诗人没有用任何表现手法,用白描直击生活,全篇没有一词抒情,但表现出诗人对他们无限的同情;结尾一句戛然而止,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

诗人还关注了拾荒者、乞丐、站街女、卖唱的艺人等诸多生活在底层的人;对他们的生存状况和生活艰辛,表现出了无限悲悯。《感动》:公园的一个角落/铺满茂密的草丛/一个老乞丐/站在杂草中间唱歌/像聚光灯下的歌唱家/忘情投入/直到眼角沁出/两颗浑浊的泪。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天天快乐,然而现实并不是这样,总有阴暗灰色的时候。

第四部分“灰生活”(共22首诗),表现的就是这样的内容。《秋风》:秋风将蝉吹老/止住盛夏的喊叫/这是什么样的风呢?/我虚空抓了一把/如同抓住了命运//我紧紧地握住/这天地的呼吸/依旧刹不住/时光前进的车轮……尽管环境偶尔有点灰暗,心情偶尔有点灰色,但永远挡不住诗人追梦的“心跳”。《灰生活》:声声灰色的叹息/很轻 很静/将整座城市浸染/灰色高楼/灰色道路/高架桥也是灰色/就连那青春面庞/也布满灰色的风霜//不醒的烟梦入夜/雨水拍打冷漠的窗棂/曲径通幽/长长的叹息/有我热烈的心跳……

正如诗人所言:“读诗写诗……是一种精神支柱和信仰,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但诗人也坦言,“诗歌也是软弱无力的,只能改变自己,很难改变社会”,面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灰暗”,诗人也只能望而兴叹。《街头》:市府广场人流如潮/被推着前进/如同水中俯仰//匆匆后退的街道/忽然泛起惊人的浪潮/天桥上/一位精神失常的女人/手舞足蹈 /没穿任何衣裳//围观者中一定有/居委会的大妈、小偷、小贩、大学生……/也一定有/公务员、教师、律师、大老板……/他们拥挤着,嘻笑着/拿起相机,掌声喝彩//我的内心五味杂陈/思想在世俗中/挣扎矛盾/这时,一个小女孩微笑着走来/手里举着一件/宽大的衣裳。

面对一位精神失常的裸女,没有一个大人站出来,拿件衣服为她护“羞”,都在喝彩、拍照,而真正应该感到羞耻的恰恰是这些心里灰暗的看客。那个小女孩的出现,正是诗人良知的化身。诗人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讽刺了市井之徒的虚伪和阴暗,呼唤人间良知的回归。生活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在河流的漩涡里,有的坚强,有的懦弱,有的高尚,有的卑鄙,有的坚守,有的蜕变……

第五部分“漩涡”(共辑录30首诗),众生相在这里,群形尽相,表现各异。《胆小鬼》:街边老人他不敢扶/儿童落水快步走过/老婆被人摸默不作声/领导犯错不敢批评/家中遇盗自认倒霉/遭遇抢劫不敢报警//院子长满了荒草/隐身其中仍觉不够安全。他发誓做个强者/走上社会不过两年/他竟越来越认不清自己……讽刺了一个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可怜可悲的人物形象,这样明哲保身的人物在社会生活里不乏其人。

《人味》刻画了一个挣了大钱却不顾母亲,只顾满足自己虚荣者的形象。“一面是扶危济困的慈善家,一面是忙得不可开交的不孝子,上个月见到衣服褴褛的母亲,提起他,带着无比愤怒的表情——”这样的慈善家,也许人们说“好”,可他的母亲对他却是“无比的愤怒”;如此慈善,他不做最好,以免玷污了慈善家的美誉。“发财后他常常装腔作势 满不在乎/高档酒店请遍熟悉的朋友/满身散发着香水、铜臭、官味/就是闻不到一点人味”……这样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蜕变,诗的结尾是绝妙的讽刺。

《坏天气》里面的人物却是另一副嘴脸:老板要出去办事/外面雾霾重重/我建议步行/他一下子失去/原来的好心情//“都怪工厂/冒着狼烟的烟囱”/老板听后,把眼一瞪/冲我耍起霸权主义/他说这和烟囱毫无关系/要怪就怪某些草民/烂红薯吃得太多/三天两头放屁。简洁明了的对话,加上“把眼一瞪”的神态描写,一个掌握话语权的把“天气雾霾的原因”栽赃百姓的霸道的“社会精英”形象跃然纸上。结尾“放屁”的不是百姓,恰恰是昧良心的老板。

《学习书法》虽短小,但思想蕴含深刻:挣到第一笔薪水/换来不能吃喝的字画/一个土豪摇头发问/我只能简单作答/你为何不狠心砍掉/脖子上那个空洞的脑瓜?的确,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同样,“不能吃喝的字画”,在只能认得金钱的土豪眼里,一文不值;那无知的问话,彻底激怒了诗人,对不尊重知识艺术的人,诗人给予有力回击。

正如在外漂泊的游子一样,诗人也常常怀念家乡,怀念家乡的亲人;诗人把乡愁化作盈盈文字,嵌入诗行。

第六部分“在北京梦到爷爷”(共辑录18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的这种乡愁、乡亲的感情。

《乡音》:有一种声音/亲近而又遥远/有一种腔调/模糊而又动容/藏在纯真时代/长在梦里故乡/总也看不清/却留在我的诗里//想让土生土长的乡音/在城里悄然扎根/大鼓书节奏铿锵/亮出迷人风景/然而社会文化的融合/让能听见美景的人/越来越少……家乡大鼓书的艺术魅力,虽遥远却永远让“我”为之动容;那铿锵有力的乐曲在我的梦里响起。然而,由于社会文化的融合,我的“乡音”渐渐被同化,流露出作者淡淡的隐忧。

诗人在这部分一共写了六首怀念爷爷的诗,《爷爷的葬礼》《给爷爷读诗》《想念爷爷》《在北京梦到爷爷》《兄弟》等,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给爷爷读诗》:比今年还要寒冷的那个冬天/我失去了你,爷爷/仿佛突然失去了整个村庄/爷爷,今夜我独坐窗前听着风吼/就是这无情的风抢走了你,我的爷爷/我不能原谅它/也无法原谅自己/我再无机会给爷爷读一首诗了/爷爷,我分明感受到你的失眠/你定然有着同样的遗憾/请别嫌我这首诗苦涩/它会化作泥土变成青烟/陪伴你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的乡村……

给爷爷读诗,成为“我”和爷爷最亲密最感动的瞬间,这瞬间永远定格在诗人的心中,这至纯至真的情,化作苦涩的诗,成为对爷爷永久的怀念。《想念爷爷》:“爷爷,我今夜无眠/仿佛看到你白发飘飘/手抓黄土紧紧贴在心窝/隐隐传来你一声声苍老的恸哭/那么悲情 苍凉/声声敲打在我的心上”……正是这种对爷爷的怀念、思念,化作梦境,与爷爷在梦里相见。《在北京梦到爷爷》:“……他把手伸向我/细长的手指捏着一沓沓冥钞/‘听说你在这里吃苦……/他们送给我的钱……花不完/咳、咳……全拿给你用’//他说话断断续续/跟在世一模一样/胡子依旧灰白/一幅怜悯放心不下的样子”……

(三)并非多余的话

文学从来就是“人学”,文如其人就是这个意思;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审美观点和诗人的思想境界是一脉相承。王长征认为:要想写出好作品,必须走进底层,贴近群众,融入生活。要关注他们,以平视的眼光看待他们。作家要有社会担当,还要有文化担当,只讲“个人主义”必定穷途末路,为人所不耻。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生观、文学观,他的作品才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思想深刻,不仅表达了北漂族的艰难、辛酸、困惑、挣扎和梦想,更多的是诗人“以平视的眼光”关注底层人们的生活、生存状况,并触及他们精神世界的最深处。

品读他的作品,让我切身体会到诗人那种社会担当,年龄只有25岁的他,作品却不是抒发个人感情的“小我”,而是对社会普遍关注的“大我”。北漂族、农民工、乞丐、站街女、老板,经理,有钱人,艺术家,教师,领导……几乎所有生活在北京的人物群像,都一一进入了诗人的文学视野,经过诗人的审美过滤,展现出一幅幅人物众生相,让读者在这里看到了艰难与困顿、奋斗与挣扎、光荣与梦想、高尚与卑贱、还有粗鄙与龌蹉……

王长征的诗语言朴实、简洁、凝练而不失含蓄,没有某些诗歌那种难懂的朦胧和晦涩,虚实结合,联想与想象,对话与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的灵活运用,诗歌语言丰富多彩,给读者以灵动鲜活之感。

王长征的诗,折射的大多是北京当今,甚至是中国当今社会的现实,是窥探北京乃至中国当今社会急剧变化的一面镜子,欣赏他的诗,不仅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著名诗评家谭五昌在《漂在北京》诗集背面评论:“《漂在北京》以诚实的写作姿态,展示了一个外省青年诗人漂在北京的生存窘态与精神困惑,其异乡漂泊者的北京体验的忠实记录和诗性抒写,尤其是作者源于灵魂深处的痛感经验的审美表达,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国际著名诗人洛夫在诗集《漂在北京》背面写到:“从王长征的诗里,我读到了他根植于内心的乡愁与善良,读到了诗歌的骨头与血脉,肝胆与魂魄,读到了一位热情洋溢的诗人自信与坦然、潇洒与豪迈”

王长征从10岁时发表了第一篇散文,到现在一直坚持写作。高中时,他在省市级报刊发表大量诗歌、散文、小说。上大二时,他出版第一部诗集《心向未来》。在北京四年期间,他相继出版四部个人专著,《漂在北京》就是其中的诗集代表,被中国诗歌春晚评为“2017年度全国十佳诗集”。

短短几年,王长征荣获许多文学奖项:《百花园》杂志“2015年度优秀作品提名奖”,《奔流》杂志“青年桂冠诗人奖”“第二届中国长诗奖”“首届杨万里优秀诗歌奖”“首届阳关诗歌奖”;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届中国“长诗奖”共有17位诗人获奖,其中有著名诗人北岛、欧阳江河、洪烛。“首届阳关诗歌奖”参赛诗人671位,诗作4022首,共有三位诗人获此殊荣,王长征就是其中一位;从获得这两个大奖的难度可见一斑。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王长征的诗歌已经走向成功,为众多的读者和专家所认可。

我完全有理由相信:王长征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成为中国90后诗坛的****,因为他年轻,因为他有才华,更因为他有“社会担当”“文化担当”…………

作者:郑才

通讯:内蒙古化德县政协文化研究促进会

肖复兴简介:

肖复兴,1947年出生,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在大中小学任教十年。中国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沧州,现居北京,1968年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现今北大荒农垦)插队知青,曾先后任《小说选刊》副总编、《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北京市写作学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一百余部。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肖复兴是中国八十年代以来创作较为活跃,收获颇为丰厚的作家之一。

作者的作品朴实无华,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看上去颇为平常的故事。而正是在这一系列似乎谁都可能经历过的故事中,作者写出了他对生活的独到观感,写出了人的处境,人的精神渴求,写出了社会在其演进发展过程中的细微变化。

肖复兴的散文创作涉猎范围很广,有有关风土人情、自然境界及音乐艺术的记述作品。在作品中,作者文笔细腻,意味隽永,写出了水之经典、山之精魂、音乐之永恒,引导读者漫游于自由广阔的艺术天地。肖复兴曾经当过十年的记者。

他说过:“人其实是很脆弱的,伤怀往事,尤其是蹉跎的青春往事,心里的感受无可言说。我知道,无论过去是对是错,是可以伤感,还是可以悔恨,都是不可追回的了。人可以回过头往后看,但路却总是要往前走。过去的路是一张弓,只能弹射得我们向前飞奔,这就是我们无法逃避又不可选择的命运。”

扩展资料:

肖复兴个人经历如下:

早年,母亲病逝。

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

1968年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现今北大荒农垦)插队。

1974年,北京招考教师,肖复兴成了一名教书匠。

1978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开始发表作品,步入文坛。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写体育方面的文章,第一篇是《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

1987年开始写“老三届”,将知青的历史以文字的形式展现给读者。

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

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010年凭借《京城旧事》获得“上海文学奖”。

2013年,《我的读书笔记》入选“2013青少年推荐阅读图书”。

-肖复兴

1 收集80后知名作家的经典语句

一、韩寒经典语录: 1 “被子是从来不用叠的,因为本来就是要摊开来睡的。”

2 “如果现在的学习是为了以后的荒废,那么拜托以后不要再说什么时间是金钱银钱的话。” 3 “男女之间的关系有3段,吻关系---性关系---接着就是没关系。”

4 “男人与女人谈恋爱分手的最大不同就是,男人分手后身价猛涨,女人分手后身价大跌。” 5 “距离跟本就不能产生美,只是当我们分离时不习惯当这种不习惯慢慢变习惯了,距离就产生了他真正的做用疏远。”

6 “何必要对别人的语言那么追随,人要学会展现自己的显光点,这样才会有意义,人生才精彩,若总是以别人的高 度来衡量自己,那你也只会生活在别人的阴隐下。” 7 “我觉得我是全世界最聪明绝顶的人。

因为有些博士其实见识没 有多少长进,只是学会了怎么把一句人都听得懂的 话写得鬼都看不懂。” 8 “人的本性其实就是一个贱字,为什么贱人听着比笨人、傻人、蠢人丁脸耳?因为人就是贱。”

9 “普通人说的话是放屁,名人放的屁是名言。” 10 “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才会被发现。”

二、郭敬明经典语录: 1“很多我们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遗忘了 。 ” 2“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很好的记录者,但我比任何人都喜欢回首自己来时的路,我不但的回首,伫足,然手时光仍下我轰 轰烈烈的向前奔去。”

3“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到了你心中全部的海洋。” 4“如果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令其疯狂可我疯狂了这么久为何上帝还不把我毁掉。”

5“那些刻在椅子背后的爱情,会不会像水泥上的花朵,开出没有风的,寂寞的森林。” 6“在这个忧伤而明媚的三月,我从我单薄的青春里打马而过,穿过紫堇,穿过木棉,穿过时隐时现的悲喜和无常。”

7“你笑一次,我就可以高兴好几天;可看你哭一次,我就难过了好几年。” 8“那些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遗忘了。”

9“寂寞的人总是会用心的记住他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个人,于是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在每个星光陨落的晚上一遍 一遍数我的寂寞。” 10“每当我看天的时候 我就不喜欢再说话 每当我说话的时候 我却不敢再看天” 三、张悦然经典语录: 1“岛其实是海洋的一块伤疤,海洋漫过来,只是想要覆盖它,使它再度平整,光滑。

所以,请不要害怕。” 2“这是生猛的爱,动得那么厉害,像是一只你根本握不住的弹跳不止的脉搏,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如何平息。”

3“可是幸福,幸福是生生不息,却难以触及的远。” 4“时间和拥抱,谁给得起。

一直给,不离不弃。一支烟,一场上下电梯,一枕黄粱的梦。”

5“梦想是值得每个孩子每时每刻忧伤的念头。” 6“爱时的潮湿在爱后的晴天里蒸发掉 没有痛痕。”

7“我觉得我的青春纵身一跳,消失在一个没有名气和回音的山谷里。” 8“他横在她的脚下,像是一条隐约不见,细微得不值一提的小溪流。

她跨越,离去,然后渐行渐远。” 9“我微笑着,冷漠地看着身边的每个人,那是一种歇斯底里的微笑,两种极端的交点。

我已忘了怎样去哭。” 10“一个人坐在角落里,我面无表情地靠着冰冷的墙壁,汲取着手中热茶的唯一一点热量。”

四、小饭经典语录: 1 “人总该有所保留的吧,真心的人容易受伤害。” 2 “没深深痛过的人其实是不完整的” 3 “要是我的话就不会删你看,很多人表面上神气活现的,拭去浮华后其实跟咱俩也差不多所以要有幸灾乐祸的心态,开 心点过日子” 五、春树经典语录: 1 所谓完美的文章并不存在,就像完美的绝望不存在一样。

2 过去曾经有过这样的时代,任何人都想活得冷静。 3 死不是生的对极,而是潜存在我们的生之中。

4 很喜欢这几句话,也很喜欢到处寻找一些美丽的句子,觉得能让自己好过一些。 5 如果我捉不住他,留不住他,我会让他飞。

因为他有自己的翅膀,有选择属于自己的天空的权利。 6 希望你下辈子不要改名,这样我会好找你一点。

有时失去不是忧伤,而是一种美丽。 7 当我们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放弃”时,我们将拥有“成长”这笔巨大的财富。

8 对相爱的人来说,对方的心才是最好的房子。 9 在大悲与大喜之间,在欢笑与流泪之后,我体味到前所未有的痛苦和幸福。

10 生活以从未有过的幸福和美丽诱惑着我深入其中。 六、陆缄经典语录: 1 所谓的生活,应该是经过,而不是追求,所有的追求,总有一天,都会变成经过,如此而已。

2 如何在我诸多凌乱的感情方式中表达对你的虔诚,我想,我会在佛前认真地叩拜五百次吗。 3 一万公里的距离,连遥望都不可以,还谈什么感情,纵然我会飞檐走壁,中间也是一个太平洋的距离。

4 上帝说,我已经创造了一个夏娃,就一定要创造一个亚当,令他们生生世世纠缠,却永远不能在起。 5 如此地坚持,如滴水穿越沙漠,蝴蝶飞过沧海,到得彼岸,才发觉,心中的坚持,如此脆微。

6 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是有着残缺的,所以,如果有一天我们注定要面对面地生活,就要明白,我们必须用最宽容 的心去包容对方的所有缺陷。 7 生命是无数个断点的连续,在一些断点上,我们注定在劫难逃。

8 。

2 著名作家的经典语段

小栗子的《前桌》

今世的缘是前世的债,菩提树的缘分是五百世的修来的正果,。。。。原来,即使是守候也这样艰难。。。。世界上有两种可以称之为浪漫的情感——相濡以沫,相忘于江湖。恋爱的时候谁都相信,一定可以和面前的他(她)相濡以沫,谁曾想,有一天需要用很长甚至一生的时间去做到相忘于江湖。

真正能让一个人伤心的不是物是人非这个事实,而是产生物是人非的原因。或者说,凄凉的不是曾经喜欢的那个人变了,而是让他发生改变的人不是自己。

一个转身,错过了那个回眸,便是一生的遗憾。上帝只在云端眨了一眨眼,所有的结局,就都已经完全改变,人的意念,终是抵不过上帝开的一个玩笑。

纵然情深,奈何缘浅。

女孩子天生向往浪漫,容易被海誓山盟、甜言蜜语感动。只是要小心,他对你很好,但是不是对别的女生也一样好?他的好妹妹很多,可能你真的是最特别的那一个,但也是许多个之中的一个。

别让爱你的人悲伤痛苦,因为哭过之后,即使还在一起,但有些东西毕竟不一样了。而伤心多次之后,心会麻木,千疮百孔的伤口结痂之后,很难再感觉到疼痛。只是既然相爱为什么要把对方逼到这种境地?

《何以笙箫默》

如果世界上曾经有那个人出现过,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他说,我不愿意将就

有些人的伤口是在时间中慢慢痊愈,如我。

有些人的伤口是在时间中慢慢溃烂,如他。

原来这些年,他痊愈的只是外表,有一种伤,它深入骨髓,在人看不见的地方肆虐

安妮宝贝

1 我的快乐都是微小的事情。

2 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总是能够变得简单。

3 容易伤害别人和自己的,总是对距离的边缘模糊不清的人。

4 渴望占有愈多而愈脆弱。

5 没有欲望只能说是麻木不仁。

6 短暂的瞬间,漫长的永远。

7 鸟的翅膀在空气里振动。那是一种喧嚣而凛冽的,充满了恐惧的声音。一种不确定的归宿的流动。

8 人的寂寞,有时候很难用语言表达。

9 总是需要一些温暖。哪怕是一点点自以为是的纪念。

10 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和任何人无关。爱,或者不爱,只能自行了断。

11 伤口是别人给与的耻辱,自己坚持的幻觉。

12 我大概是一只鸟。充满了警觉,不容易停留。所以一直在飞。

13 痛彻心扉的爱情是真的,只有幸福是假的。那曾经以为的花好月圆……爱情只是宿命摆下的一个局。

14 我的世界是寂静无声的,容纳不下别人。

15像我这样的女人,总是以一个难题的形式出现在感情里。

16我们可以失望,但不能盲目。

17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

18 我总是以为自己是会对流失的时间和往事习惯的。不管在哪里,碰到谁。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

19 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

20 但是快乐太单纯,所以容易破碎。

3 谁有一些著名作家的经典语录

张小娴的经典爱情禅语 1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2我爱你,为了你的幸福,我愿意放弃一切…包括你。 3失望,有时候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有所期待所以才会失望。

因为有爱,才会有期待,所以纵使失望,也是一种幸福,虽然这种幸福有点痛。 4世上最凄绝的距离是两个人本来距离很远,互不相识, 忽然有一天,他们相识,相爱,距离变得很近。

然后有一天,不再相爱了, 后来很近的两个人, 变得很远, 甚至比以前更远。 5爱情使人忘记时间,时间也使人忘记爱情。

6孤单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你爱上一个人的那一刻开始。 7喜欢一个人,是不会有痛苦的。

爱一个人,也许有绵长的痛苦,但他给我的快乐,也是世上最大的快乐。 8两个人一起是为了快乐,分手是为了减轻痛苦,你无法再令我快乐,我也唯有离开,我离开的时候,也很痛苦,只是,你肯定比我痛苦,因为我首先说再见,首先追求快乐的是我。

9凡事皆有代价,快乐的代价便是痛苦。 10开始的时侯,我们就知道,总会有终结。

11爱情还没有来到,日子是无忧无虑的;最痛苦的,也不过是测验和考试。当时觉得很大压力,后来回望,不过是多么的微小。

12有些人注定是等待别人的,有些人是注定被人等的。 13缘起缘灭,缘浓缘淡,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

我们能做到的,是在因缘际会的时侯好好的珍惜那短暂的时光。 14曾经相遇,总胜过从未碰头。

15为什么要那么痛苦地忘记一个人,时间自然会使你忘记。如果时间不可以让你忘记不应该记住的人,我们失去的岁月又有甚么意义? 16我以为爱情可以克服一切,谁知道她有时毫无力量。

我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然而,制造更多遗憾的,却偏偏是爱情。阴晴圆缺,在一段爱情中不断重演。

换一个人,都不会天色常蓝。 17爱情要完结的时候自会完结,到时候,你不想画上句号也不行。

18同一个人﹐ 是没法给你相同的痛苦的。 当他重复地伤害你﹐那个伤口已经习惯了﹐ 感觉已经麻木了﹐ 无论在给他伤害多少次﹐也远远不如第一次受的伤那么痛了。

19爱情,原来是含笑饮毒酒。 20爱一个人很难,放弃自己心爱的人更难。

21当爱情来临,当然也是快乐的。但是,这种快乐是要付出的,也要学习去接受失望、伤痛和离别。

从此,人生不再纯粹。 22我们也许可以同时爱两个人,又被两个人所爱。

遗憾的是,我们 只能跟其中一个厮守到老。 23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总会有点害怕,怕得到他;怕失掉他。

24你曾经不被人所爱,你才会珍惜将来那个爱你的人。 25不能见面的时候,他们互相思念。

可是一旦能够见面,一旦再走在一起,他们又会互相折磨。

4 著名现代作家的爱情诗,要伤感的

席慕容

泪·月华

忘不了的是你眼中的泪

映影着云间的月华

昨夜下了雨

雨丝侵入远山的荒冢

那小小的相思木的树林

遮盖在你坟山的是青色的荫

今晨天晴了

地萝爬上远山的荒冢

那轻轻的山谷里的野风

佛拭在你坟上的是白头的草

黄昏时

谁会到坟间去辨认残破的墓碑

已经忘了埋葬时的方位

只记得哭的时候是朝着斜阳

随便吧

选一座青草最多的

放下一束风信子

我本不该流泪

明知地下长眠的不一定是你

又何必效世俗人的啼泣

是几百年了啊

这悠长的梦还没有醒

但愿现实变成古老的童话

你只是长睡一百年我也陪你

让野蔷薇在我们身上开花

让红胸鸟在我们发间做巢

让落叶在我们衣褶里安息

转瞬间就过了一个世纪

但是这只是梦而已

远山的山影吞没了你

也吞没了我忧郁的心

回去了穿过那松林

林中有模糊的鹿影

幽径上开的是什么花

为什么夜夜总是带泪的月华

5 关于优美的句子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1、你若赐我一段浮华,我便许你满世繁花。

2、他在远方看我,眼神犹如雨天般辽远而悲伤。

3、我们的火,要把世界点燃。

4、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5、小时候我们哭着哭着就笑了,长大后,我们笑着笑着就哭了。

6、向来缘浅,奈何情深。

7、静静倚在窗两边的鸳鸯蝴蝶,它们远走高飞——faye《红线》

8、哀草连横向晚晴,半城柳色半声笛。

枉将绿蜡作红玉,满座衣冠无相忆

9、哥哥我祝你此生生不如死,颠沛流离。

10、回忆落空了残年。

11、活在这珍贵的人世间,水波温柔,阳光强烈——海子

12、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罗曼·罗兰

13、很长的岁月里,我们放肆而乖张

13、过了就过了,一切不过是一个花开的历程。

14、爱情啊,是一种诅咒,我们都会变成魔鬼的。——《杪冬》

15、生命在这样的救赎下,以尊严的姿态延穿伐扁和壮古憋汰铂咯伸。

16、岁月断送了年复一年的青春。

17、我怀念我停在单车上的十七岁。

18、想念是一种仪式,真正的记忆与生俱来。

19、要有最朴实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便天寒地冻,路遥马亡。

20、太阳尚远,但必有太阳

6 急求一些有名作家写好句段

很多我们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遗忘了 。

2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很好的记录者,但我比任何人都喜欢回首自己来时的路,我不但的回首,伫足,然手时光仍下我轰轰烈烈的向前奔去。

3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到了你心中全部的海洋

4如果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令其疯狂可我疯狂了这么久为何上帝还不把我毁掉

5那些刻在椅子背后的爱情,会不会像水泥上的花朵,开出没有风的,寂寞的森林

6在这个忧伤而明媚的三月,我从我单薄的青春里打马而过,穿过紫堇,穿过木棉,穿过时隐时现的悲喜和无常。

7你笑一次,我就可以高兴好几天;可看你哭一次,我就难过了好几年。

8那些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遗忘了。

9寂寞的人总是会用心的记住他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个人,于是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 在每个星光陨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我的寂寞

10每当我看天的时候 我就不喜欢再说话 每当我说话的时候 我却不敢再看天

11我每天都在数着你的笑,可是你连笑的时候,都好寂寞。他们说你的笑容,又漂亮又落拓。

12我生命里的温暖就那么多,我全部给了你,但是你离开了我,你叫我以后怎么再对别人笑

13曾经也有一个笑容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可是最后还是如雾般消散,而那个笑容,就成为我心中深深埋藏的一条湍急河流,无法泅渡,那河流的声音,就成为我每日每夜绝望的歌唱。

14凡世的喧嚣和明亮,世俗的快乐和幸福,如同清亮的溪涧,在风里,在我眼前,汨汨而过,温暖如同泉水一样涌出来,我没有奢望,我只要你快乐,不要哀伤。

15风吹起如花般破碎的流年,而你的笑容摇晃摇晃,成为我命途中最美的点缀,看天,看雪,看季节深深的暗影。

16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17躲在某一时间,想念一段时光的掌纹;躲在某一地点,想念一个站在来路也站在去路的,让我牵挂的人

18牵着我的手,闭着眼睛走你也不会迷路

19假如有一天我们不在一起了,也要像在一起一样

20时间仍在,是我们在飞驰。

21在离夏天最远的地方十年的光会让人发现除了记忆外什么也不能永久。

还有在网上找的:

站在一片山崖上

看着匍匐在自己脚下的

一幅一幅

奢侈明亮的青春

泪流满面

站在十六岁,站在青春转弯的地方,站在一段生命与另一段生命的罅隙,我终于泪流满面。

在黑色的风吹起的日子,在看到霰血鸟破空悲鸣的日子,在红莲绽放樱花伤势的日子里,在你抬头低头的笑容间,在千年万年的时光裂缝与罅隙中,我总是泪流满面。因为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这是最残酷也是最温柔的囚禁吗?

我是一个在感到寂寞的时候就会仰望天空的小孩,望着那个大太阳,望着那个大月亮,望到脖子酸痛,望到眼中噙满泪水。

我会等你

牵着我的手,闭着眼睛走你都不会迷路

一恍神,一刹那,我们就这么垂垂老去

那些如天如地如梦如幻如云如电如泣如诉如花如风如行板如秦腔的歌/我黑色的挽歌

要怎么回忆呢,那些已经很久没有想起的事情。那些安静地躺在浮草上沉默不语的表情。

来回地在烈日下面反复地走来走去。

7 写作者感情的句子

1 感情淡薄使人平庸。——法国哲学家狄德罗

2 人类在出生时,就是带着感情而来的。——日本小说家德富芦花

3 人不能光靠感情生活,人还得靠钱生活。——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

4 百年心如同,谁限河南北?——唐代诗人姚合

5 人生如音乐,要用听觉感情和本能谱成,不能只凭规律。——SamuelButlev

6 惟有恰如其分的感情才最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所珍惜。——法国文艺复兴后期思想家蒙田

7 自我热爱是一种最微妙的感情,比世界上最敏感的人还要敏感。——法国作家拉罗什夫科《箴言集》

8 感情虽然难以控制,但却是一种强大的动力。——美国作家爱默生《处世之道》

9 我去KTV唱歌是炫耀自己的歌词,而不是去发泄感情。——原名梁伟文,香港乐坛专业作词人林夕

10 妒忌是一种感情状态,如悲伤一样,可以归结为是正常的。——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

书名: 情感依附: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撰稿人:晓曦

随着心理学的普及,“原生家庭”这个概念进入了普通公众的视野。这个概念的流行,让我们揭开了家庭温情脉脉的面纱,看到了它真实残酷的一面,它不仅给我们温暖,也带给我们伤害。许多有意无意的人为伤害,就发生在家庭内部,造成严重的心灵创伤,深深影响着一个孩子的心理发展,甚至在成年以后都无法走出内心的阴影。

然而,作为生命源头的“家”,我们谁都无法选择。唯有深刻理解,家是如何在更深的层次上,影响你的一生,你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与家庭和解,与自己和解,阻断家庭创伤的代际传递。虽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但可以选择当一个好的父母,给孩子更好的爱。

那么,“家”到底如何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和心理发展?什么样的家庭养育方式能够养育一个身心健康、拥有内在自由的孩子?我们又该如何成为一个好的父母呢?这本书能给你一些答案。

本书的两位作者是亨利·马西和内森·塞恩伯格,都是精神科医生,并在加州大学医学院任教。亨利·马西是国际著名的研究“依附关系”的学者,在母亲和婴儿的互动模式、母婴关系对婴儿情绪发展的影响等相关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内森·塞恩伯格是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师、儿童精神病学家,致力于精神分析方向的儿童精神病学和儿童发展的长程研究。

本书根据一项关于纵向母婴研究的心理学专业项目完成。这个研究项目历时30年,用镜头对76位受访者从出生到成年早期的生活历程进行记录,研究人员又花了6年时间对这些信息进行了整合、评估和探索,生动地揭示童年期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发展及成年后生活的重要影响。

本书的内容包括: 首先,探讨早期母婴关系对孩子核心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其次,通过受访者真实案例,来探讨童年创伤对一个人发展造成的破坏性;最后,探讨早年不安全型情感依附的修复与创伤疗愈。

本书在叙述受访者的生活故事的背后,有着“依附理论”、防御机制等精神分析理论的支撑。作者正是从基于母婴关系形成的心理依附的角度,来探讨父母养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这也是书名被译为“情感依附”的原因。

作者通过研究跨越30年时间的生命历程发现,早期的母婴关系诞生了儿童的人格,大多数婴儿在生命最初的12个月中,已经形成了将会成为什么人的核心意识,到7岁时就形成了完整的人格。

在这个项目中,研究人员详细记录了每一个孩子第一年的养育情况,重点是母亲的喂奶,对孩子的情感回应,以及与孩子一起游戏的情况。这些都是母婴互动的重点考察事项。

作者发现,母婴关系或母婴互动,会在三个不同层面的体验中发生。第一个层面是宏观层面,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母爱”,包括母亲的慈爱、快乐、保护等特质。

第二个层面是母婴间分分秒秒互动的微观体态层面,包括目光注视、抚触、抱持、表情、言语表达等。这种互动在生命的第一年里重复上千次,为儿童提供了依附,情感安全以及随后独立性成长的基础。

第三个层面是神经心理学层面。

依附理论的提出者鲍比认为,刚出生的婴儿通过靠近母亲来确保安全,依附母亲得以存活。婴儿与母亲之间的联结汇聚成对母亲的心理依附。如果婴儿能依靠母亲免受疼痛、寒冷和饥饿之苦,形成愉悦的幸福感,就会与母亲形成安全依附。反之,如果婴儿与母亲的互动中,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与母亲形成不安全依附。这种情感依附,并不只是对孩子与母亲的互动关系有影响,而是终其一生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而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曾奇峰认为,婴儿对母亲的情感依附,重要到跟空气和食物一样,生死攸关。父母与孩子,尤其是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制造了孩子最核心的人格。这个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将来能够取得的成就和敢于享受的幸福。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案例来看看早期母婴关系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本项目的76位受访者中,有7个人在童年受到很好的照顾,成年后也过着很充实的人生。他们工作成功,婚姻幸福,关心他人的生活。作者研究发现,这7个孩子在早年与母亲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母婴关系,奠定了他们顺利发展的基础,是他们成功的基石。

其中一位受访者叫尼克,他出生后,母亲对这个小婴儿充满自信,体贴、温柔、亲切,给予了他很多共情和专注。小尼克胖乎乎的,总是笑着,喜欢用绿色的大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母亲。在尼克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也积极参与了他的生活。父亲晚上给他讲故事,和他一起编故事,哄他睡觉,支持他的体育爱好,与他一起分享自己的知识。

学生时期,尼克表现得非常快乐、擅于合作、做事富有创造性、勤奋且学业优秀。30岁时,尼克成为了一名经济学教授,婚姻幸福,对生活感到满意。

尼克的父亲说:“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被爱的感觉以及自己在家里很安全的感觉,无论世道怎样变幻莫测,家里的事情都不会任意变化、反复无常。”

其余6个孩子,也和尼克一样得到父母高效的养育。作者发现,这些成功儿童的父母有这样一些共同的品质:母亲充满爱和温柔,能自由地向孩子传递温暖;父母对孩子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乐观的情感。他们镇静、反省,对孩子专注,能够以一种促进成长的方式对孩子的情绪做出回应。他们能很好地共情孩子,感受孩子的感受。他们对孩子的积极性和独立性感到骄傲和愉悦,还很重视孩子对愤怒情绪的表达。他们强调纪律而非惩罚。父母彼此相爱,密切关注并参与孩子的生活。

当然,没有任何父母是完美的,任何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些成功儿童也同样会遭遇挫折和困境,也会焦虑和紧张,只是,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在困境中能够灵活做出选择,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寻找最好的机遇。

与那些成功儿童的父母相比,那些发展不太好的儿童的父母,不能与孩子建立充分的情感联结,在情感上疏离孩子。这些孩子不能与父母建立安全的情感依附,失去了最深层次的安全感,情感发展受到阻碍,就会感受到强烈的痛苦。大多数痛苦的儿童主要通过外化或内化的方式来应对。痛苦外化表现为多动和反抗,痛苦内化表现为抑郁、焦虑和恐惧。

在该项目的76个受访者中,有6个孩子与父母依附存在问题,将痛苦和压力外化,行为上表现为多动,对父母愿望的反抗,并在成年期带来低自尊、安全感缺失和潜在的抑郁。他们的行为具有戏剧性,他们挑衅、热爱社交、多动、注意力涣散、话多或者经常受伤。

其中有一个受访者叫弗朗克。他的父母是农场主,艰苦的工作让他们筋疲力尽。母亲在照顾弗朗克时,像木头似的,面无表情,死气沉沉,母婴很少互动。母亲说很爱孩子,却无法理解孩子的需求。弗朗克安静时,母亲总是打扰他;弗朗克哭泣时,母亲却不知所措。从学走路开始,弗朗克变得越来越多动,不能安静坐下来,并对父母表现出抗拒。

作者认为,儿童的多动是对自己的一种拯救,用“多动”来抵御内心的空虚或父母的抑郁,这是轻度躁狂的防御行为的早期形式。

30岁的弗朗克,看起来很憔悴、很茫然。他告诉研究者,感觉自己20年的时光好像丢了一样。他周期性地做着被怪兽追赶的噩梦,还有一些躯体症状。他经常消化不良,甚至三天不能走路,却没有任何生理原因。他典型的心境是“疲惫”。自杀是他感兴趣的话题。

因为家庭的不同,这6个孩子的生活也非常不同,他们共同的特征是:把心理的紧张、痛苦和冲突外化,行为上表现为多动。

作者发现,这6个多动孩子的父母,其实都很关心孩子,也有投入地去照顾孩子。然而他们的问题是,很难理解孩子的情绪和期待,常常过度控制孩子,无法在情感上回应孩子。

与这些将痛苦外化的孩子不同,有些孩子倾向于将痛苦内化。当他们痛苦的时候,会默默地忍受。他们宁愿用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来承受痛苦,也不愿与父母、老师、同学发生冲突。

在76个孩子中,其中22个孩子具有把痛苦内化的基本特征。将痛苦内化的孩子,多把冲突、不快和紧张内化,指向内心和身体,大部分症状通常表现为抑郁、焦虑和恐惧。

把痛苦内化的孩子,不是向外宣泄和释放,而是平静地忍受痛苦,然而他们痛苦的形式并不相同。

例如,这22个孩子中,有一个叫诺兰。他习惯自我贬低,情感压抑。尽管他学习很好,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但是他的内心一直觉得自己不够聪明,不够好。在人际关系中,他消极、冷漠、惶恐。成年后,他沉默寡言,尽管生活安定,但无法自我释放,悲伤和孤独一直笼罩着他。

而另一个孩子,她叫乌拉,有着迷人的外表,美丽而乐观,总是表达美好的感受。然而,研究人员回顾采访进程时发现,乌拉其实非常自恋,大多数时候都只顾自己。自恋是痛苦内化的一种经典形式。乌拉通过保护自尊,增强身体的吸引力,来吸引他人的爱。这是自恋的路径,它制造了幸福的假象,表面上在创造和传播快乐,实际上掩盖了内心巨大的不幸。研究人员发现,太多孩子从小被父母讨厌,长大后都出现了矛盾情感、空虚等问题,结果会导致自恋。

无论是将痛苦内化,还是将痛苦外化,根源都是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依附出了问题。与养育成功儿童的父母相比,这些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方式是很有问题的,共同的特点是:父母不能与孩子建立联结,不能与孩子玩耍;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孩子身上,不能理解孩子的需求。他们总是将自己的需要放在前面,将孩子的需要放在后面,总是先满足自己,后满足孩子。有时,他们还会对孩子进行体罚。

所以说,早年母婴关系,或者说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附,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和情感发展至关重要。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对孩子的爱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作为父母,我们是发自内心地爱孩子。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如何更好地共情孩子,与孩子建立充分的联结,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而这,尤其是当代国情下,是很多父母所欠缺的。

其实,当孩子出生后,每个父母都想要给孩子爱,给孩子提供安全和保护,但因为种种原因,父母无法实现最初的愿望。比如因为家庭遭遇经济危机,父母自身的心理状况堪忧,搬家,周围环境恶化等原因,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创伤性的体验,阻碍了孩子的情感发展,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创伤性事件,包括外部创伤事件和家庭内部创伤事件,都对孩子的发展有着强大的破坏性。

下面,我们通过本书研究项目中真实案例来看看,不同的创伤性事件对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发展造成的阻碍和破坏。

首先,我们来看看受访者奥斯卡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死亡和暴力对他的伤害和影响。

7岁时,因为父亲工作的缘故,奥斯卡一家搬到了秘鲁首都马利,这次搬家改变了奥斯卡的发展轨迹。作为外来人,他和家庭都缺乏根基和归属感。8岁时,他在街区垃圾场发现了一具男性腐烂的尸体。几个月后,他看到一个女性撞向大卡车上自杀。初中的时候,警察到他们所在的街区搜寻革命分子,姐姐的男朋友被警察击毙。高中的时候,他最好的朋友在帮派斗殴中被人刺死。他的成长中弥漫着无所不在的死亡。

这些死亡事件带来的创伤性体验,导致了创伤后综合障碍。他经历过重度抑郁、自我怀疑和孤独的时期,并且有严重的幽闭恐惧症。同时,伴有躯体化症状:失眠、长期消化不良和头痛。

这些创伤性体验,耗尽了奥斯卡的信任能力,他变得消极,紧张,失去了快乐和乐观的能力。遗憾的是,父母因为工作疲惫,没有注意到奥斯卡内心发生的事情,没有关注到他的情感需求,没有给予他足够的支持。奥斯卡内心累积的恐惧和焦虑,加大了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全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

如果说,在经历这些创伤性事件后,奥斯卡能够接受大强度的心理治疗,他的生活可能会变得好些。遗憾的是,他并没有接受心理治疗,没能及时处理内心的创伤。这种破坏性一直影响他的成年,30岁时,他仍然没有获得很好的发展。

奥斯卡经历的创伤性事件,主要是外部创伤事件。他的经历告诉父母,要尽量给孩子选择一个安全稳定的外部发展环境,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除了外部的创伤性事件,家庭内部的偶然事件,也可能会给一个孩子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甚至成为这个孩子的创伤经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发生在受访者奥利弗身上的故事。

在奥利弗5个月大的时候,母亲怀上了妹妹,在她14个月时,妹妹出生了。妹妹出生后,妈妈出现了甲减症状,活力大不如从前,没有精力照顾两个孩子。就这样,奥利弗过早地失去了妈妈的全心照顾,使她早早对母亲情感疏离,严重影响她的情感发展。可以说,妹妹的出生改变了她的发展轨迹。

过早地失去了母亲的悉心照顾,奥利弗没有足够的安全感,也缺乏坚实的自信,表现出低自信和低自尊,限制了她潜力的发展。同时,她对母亲持有一种矛盾的情感。她渴望自己独立,不再依赖母亲。而在内心深处,她对母亲有着深深的依恋,过早离开母亲的怀抱,又让她抗拒这种依恋。她有着太多的焦躁不安,太少的志向,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父亲为了补偿奥利弗,接管了照顾她的责任。然而,过早地与父亲建立过度的亲密关系却妨害了她的情感发展。7岁那年,奥利弗在游泳时,泳装上衣不断滑落,父亲帮她扯了下来。这件普通的小事,却被奥利弗解读成了父亲对自己的性侵犯。没有处理的对父亲的感受,导致她在成年后很难与男性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她同男人的关系通常很短暂,或者会无意识地破坏与男友之间的亲密关系。

对于奥利弗来说,妹妹太早出现这个偶然事件,改变了她的发展轨迹,限制她的潜能发展,也影响了她的情感发展。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家长准备要二胎的时候,要做好计划,尽可能让第一个孩子得到了母亲足够的爱和照顾。

此外,在孩子早年经历的创伤性事件中,父母离异,父母一方的虐待对孩子的发展也会造成较严重的破坏性影响。

在本项目9个父母离异的家庭中,除了一个叫朱莉亚的孩子发展良好外,其他孩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共同的特点是对情感的恐惧,对婚姻安全的否定怀疑,以及在人际关系上的紧张。

父母离异给茱莉亚也带来了伤害,她一度怀疑婚姻的安全性,内心挣扎。父母婚姻的解体,造成她内心的紧张,对生活感到压抑,谨慎地回应他人的情感。因为没有处理与父母的冲突,她的内心被往两个不同的方向拉扯。靠近父亲,她对母亲感到内疚;靠近母亲,又害怕父亲失望。

好在她的父母在离异后,仍然持续地积极参与她的生活。父母虽然对彼此感到深深的失望,却依然愉快宽容地相处,没有利用孩子进行斗争。这些好的迹象,使得茱莉亚和父母分别发展了特别的关系和互动。父母双方的支持,也让茱莉亚慢慢摆脱心魔,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那么除了离异,遭遇家暴和虐待也是来自家庭内部的重要创伤事件。受访者上有一个叫法利的孩子。他从小就遭到了父亲的家暴。父亲情绪不稳定,暴怒,偏执,经常鞭打法利。由于母亲的不成熟,并未能保护法利。法利两次被送进医院,并启动了儿童保护服务。家暴不仅影响了法利的长相和行为,也固化到了他的人格中。

心理测试显示,法利自尊水平较低,同一性丧失。他常常无意识地惊恐发作,甚至在成年后工作遇到困难时,也常常惊恐发作。成年后,他拥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却依然选择了延续早年熟悉的家庭模式,他娶了一个像父亲一样脾气很大的妻子。他从未获得真正的解放。

童年创伤对一个人发展的破坏性,并不仅仅止于发生的一刹那或发生的整个过程,它的破坏性会在其后持续存在。创伤经历会增加孩子的恐惧、沮丧和愤怒,并让孩子持久地、长久地体验到焦虑的情绪。创伤研究专家科尔克将其称之为“身体记忆”。

所以说,作为父母,除了要尽力为孩子创造安全的外部环境,尽量避免外部创伤事件的发生。同时,我们也要创造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免受家庭内部的创伤,尤其是家暴和虐待。

从前面的内容我们看到,早年母婴关系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一个人的发展是非常复杂的,是非线性的,没有什么能决定你最终的发展走向。即使原生家庭再不堪,总有生命的动力驱动你成长,也总有一条路通往你想要到达的地方。

作者通过研究发现,早年未得到良好照顾的孩子,也是可能在非家庭关系中得到成长资源,让自己发展地很好。而在父母有局限,对孩子照顾不太好的家庭,孩子也可以通过认同并内化父母的良好品质,让自己获得很好的发展。此外,通过心理治疗来疗愈创伤,也可以调整一个人的人格,改善其各种功能。

有很多支离破碎的原生家庭,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但这些孩子却从家庭以外的成员,比如亲戚、老师、朋友等身上,寻找到了自己需要的成长资源,获得了超出预期的发展。

例如,前面提到的遭遇严重家暴的法利。他并没有被父亲彻底摧毁,是因为他好心的婶婶,赋予他力量来整合自己。

另外一个叫丹尼的孩子,他的母亲情感淡漠,很难带给他愉悦的体验。而丹尼经常模仿他的保姆,愉快地哼歌。丹尼对保姆的认同,补偿了母亲的单调情感。自己哼歌具有自我抚慰的功能。

电视剧《都挺好》里面的苏明玉,也是从家庭外部获得了成长资源。

苏明玉从小没有得到家庭的爱与温暖,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然而,她的倔强,坚毅,独立的性格得到了师父蒙总的欣赏。蒙总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父亲的功能,给明玉情感和事业上的支持和引导,对明玉的成长帮助很大。尽管内心与家庭还有纠缠不清的牵扯,但明玉的社会功能发展得很好,这得益于蒙总给她的支持。此外,作为恋人的石天冬,给了明玉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融化了她内心的坚冰,重建了对他人的信任,补偿了她早年缺失的安全感。

像生命力顽强的小草一样,无论你在多么不堪的原生家庭中,经历怎样的逆境,生命内在的动力总会驱动你,去寻找到成长所需要的精神资源与土壤。你总有力量顽强地生长,长成你渴望的模样,找到你人生的方向。

那么,如果我们不那么幸运,没能从其他人身上获得需要的成长资源,还有没有可能让自己获得良好的发展了呢?

作者研究发现,尽管父母给予孩子的共情和关注有限,孩子早年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但是,如果孩子在稳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也没有受到其他创伤,他们依然能够通过认同并内化父母良好的品质,让自己得到较好的发展。

在本项目76个受访中,有9个孩子早年发展不太顺利,没有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依附关系,但后来却发展比较顺利,事业和生活都比较满意,获得了良好的发展。

书中一个孩子叫尼克。他的母亲在医院工作,深受抑郁之苦。在养育尼克时,她隔离了自己的抑郁,对孩子很温和,专注,但是很少笑,平静却有些冷漠。尼克的父亲从事戏剧工作,充满活力,外向、兴奋,虽然很爱孩子,但对孩子缺乏深度的共情。尼克认同了母亲身上的冷静和自律,学习成绩优秀。他也认同了父亲的活力和幽默,在社交中如鱼得水。在尼克20岁时,母亲自杀,但他相对比较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没有受到刺激,并在30岁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餐厅,与妻子一起经营,对生活感到满足。

研究人员发现,虽然这些孩子的父母在情感和行为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但这些父母身上依然有一些好的特质,孩子发现并认同了这些好的特质,将其变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质。

这些父母中,有的树立了自我肯定的榜样,有的工作效率高,有的乐观、慷概,有的工作努力,并且,这些父母都乐于为子女奉献和付出。同时,这些父母都没有虐待孩子或者放弃孩子的生命。相对而言,这些孩子是比较幸运的,他们比那些遭受虐待、严重忽视的孩子发展地更好,超出了研究者的预期。

此外,心理治疗也是修复早年生活和疗愈创伤的重要途径。受访者维姬是典型的例子。

在婴儿时期,母亲把维姬的头强扭过来喂奶,反复把奶匙硬塞进她的嘴里。到了7岁,维姬目光忧郁、焦虑不安,紧张到无法玩玩具。到30岁,她食欲差,非常瘦,患有偏头痛和焦虑,和第一任丈夫离婚。

父母的冷漠和疏忽,让维姬在儿童期非常焦虑,在青春期非常愤怒,在成年期又回归焦虑。后来,维姬接受了几年心理治疗,了解到母亲的冷漠不是由她自己造成的,是母亲自己存在心理上的问题。这个认知上的转变,让她从强烈的内疚中解脱了出来。她渐渐理解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确信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与母亲全然不同的人。35岁时,维姬打电话告诉作者,她要结婚了,现在更能敞开自己的情感,未婚夫给了她很多帮助。

作者认为,有些创伤是无法治疗的。最有效的治疗或许是支持性治疗,帮助来访者接纳焦虑、减轻抑郁并对人格做出调整。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理解了成年期焦虑、抑郁等症状的童年根源,并且来访者也理解的时候,治疗是最有效的。维姬就是这样。

诚然,早年母婴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至深,但却不是决定性的。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自己的不断成长,它的影响就变得越小。

我们生命自身的动力,会让我们寻找不同的方式,修正早年形成的不安全的内在机制,超越原生家庭的限制,让生命得以蓬勃发展。对于童年的创伤性事件,心理治疗是较好的疗愈方式,能调整我们的人格,改善我们的社会功能,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情感依附: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这本书里,作者通过对76个来访者从出生到成年早期的临床研究,探索了家庭养育对一个孩子发展的重要影响,尤其是早年母婴关系对一个孩子核心人格的塑造作用。

我们知道了,早年良好的母婴关系是一个孩子顺利发展的基石。养育成功儿童的父母,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质。这些家庭,父母彼此相爱,乐观镇静,善于反省,对孩子充满信心。母亲温柔、慈爱,能共情到孩子。父母为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感到愉悦,强调纪律而非惩罚,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在孩子生命的最初几年,父母积极参与孩子的生活。

而如果父母不能给予孩子更好的照顾,孩子无法与父母建立安全的情感依附,会阻碍孩子的发展。此外,童年的创伤事件对孩子的发展具有强大的破坏性作用。尤其是遭遇暴力、家暴、虐待等恶性事件,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创伤。然而,修正早年经历,疗愈创伤是可能的。早年没有得到良好的照顾的孩子,可以在非家庭关系中找到成长资源,也可以通过认同父母的良好品质获得良好发展,还可以通过心理治疗疗愈创伤,让自己过上满意的生活。

虽然,父母和孩子逐渐分离,却永远也不会完全分离,因为他们已经成为彼此的心理模板。家会影响我们的一生,请善待自己,善待孩子。

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文通过描绘花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美景,赞美了春天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劳作,奋然向前。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686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