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结局的深意(最后一场告别充满深意)

潜伏结局的深意(最后一场告别充满深意),第1张

谍战剧《潜伏》最后一集里面,余则成追问翠萍的下落,接头人反馈查不多到,确却告诉余则成,罗掌柜找到了,他可以入党了,作为交换给了他前途。

那一刻他笑得其实很讽刺,作为一个聪明人,余则成怎么可能不知道这是欺骗?这是交易。

可面对这一切,余则成作为一个人小人物无能为力。而翠萍这边,上面没有给予额外照顾,那些来谈话的人语气强硬和带着威胁,敲打一番直接就圈禁了。

相信有些人会秘密监视她,只要她做了越界的事,走出去一步,可能直接秘密和世界再见了。​

在机场翠平不能一起走时,余则成希望翠萍能把情报送出去,毕竟他在最后为了任务付出了很多很多努力,也忍着很多情感完成了这份任务。

而且,余则成看到翠萍没有死,从他在飞机上那个短暂的笑容和在台湾多次打听翠萍的消息,更愿意相信他一直以为自己以后可以和翠萍一直在一起。

然而,最后不遂人愿,双面欺骗。这种行为放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之下可以理解,但是还是觉得悲凉。

余则成被自己的信念所支持,任何牺牲和变化他都愿承受。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个人的情感和生活在有些所谓的大利益之下总是不被重视,而且这份不重视来的是那样的坦荡没有愧疚。

好在最后和晚秋在一起,也许如果真的有机会相见,想必三人有遗憾却不至于怨恨。

间谍是革命斗争中最锋利隐秘的匕首,但这种工具在主人眼里不需要情感。

每一个从事机密任务的战士,最开始都是要有信仰的,因为没有信仰,会心生畏惧,惶惶不安,孤军作战随时可能去死,这种压力只有超越自己本身精神的一种信仰才能支撑。

但你分不出哪根金条更高尚,你也没法判断哪个势力背后就不会有牺牲者,哪个道路就是阳关大道。

余则成是怀有理想主义的人,在加入保密局最初,他信仰国民,慢慢发现内部暴露的阴私权钱交易而感到迷茫。

然后他为了感情,选择了相信新的信仰,又在最后的现实中破灭 。

他明白,他只是一颗棋,一把刀。其实这个故事的后来,最好做好的结果,不过是翠萍给孩子讲讲爸爸的故事了。而余最终的归宿,只有死亡。

综述:《潜伏》打破了以往谍战剧的一贯严肃作风,几乎每一集都安排搞笑成分;《潜伏》就像一部职场攻略剧,余则成巧妙地处理了自己与站长吴敬中、“同事”马奎、陆桥山和李涯的复杂关系,为白领们写了一部活生生的“职场攻略”。

《潜伏》情节紧凑、开场就有悬念,孙红雷的知识分子形象和悬念迭起的刺杀行动一开场就吸引观众,并迅速进入正题;温柔对白,恋人情谊让人感动,除了刺杀行动,余则成和左蓝的会面很招观众喜欢。

《潜伏》简介

《潜伏》是由东阳青雨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广东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由姜伟、付玮导演,孙红雷、姚晨、祖峰、沈傲君领衔主演的民国题材谍战剧,改编自作家龙一的同名短篇小说。

如果不是因为向我约稿的是一位小女生,我是不会看《潜伏》这种国产剧的。她用曾哥的绵羊音嗲我:你就写写嘛,批判它,这剧可火了。我说,不就是主旋律嘛。她说,这个和主旋律不一样,主旋律讲光明磊落,死也得站着,昂首挺胸,这个讲阴谋诡计,耍手腕,很符合当下厚黑的时代精神,你先看看嘛看看嘛。她的判断力我是不信任的,但没办法,我经不起嗲,只能含泪屈服了。可是才看了前面几集,我就发现还是自己说对了,这就是主旋律。

“主旋律”是为了教育人民的,它宣传和灌输的观念是:人不是目的,理想或信仰才是目的。为了崇高的理想或信仰,人应该勇于牺牲,不怕饱经磨难,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那么,什么样的理想或信仰才崇高呢?当然是为人民、为集体啦,为个人、为自己,那叫自私自利,是要被唾弃的。多问一句,那什么才是为人民、为集体呢?这个就不要多问了,解释权在“组织”。组织很先进,已经搞清楚了一切,剩下的只要服从就行了。党性高于一切,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必须强调,这被“高于”的“一切”里,也包括了人性。

《潜伏》完全是按照主旋律的公式写的,讲一个人如何从没信仰到了有信仰,再到为信仰付出一切,成为真正的无名英雄。孙红雷(扮演余则成)本来是国民党的特务,由于监听我党的秘密活动,久而久之沾染了赤色思想。但是这种进步毕竟是有限的,最明显的差距就在于他缺乏信仰。他的未婚妻左蓝是一名地下***员。有一次他俩交心,左蓝提到政治信仰的分歧,孙红雷说,什么政治信仰,我信仰良心、信仰生活、信仰你。这就是犬儒嘛,小布尔乔亚,没劲。左蓝感到失望,她就像上台谢幕的央视女主持,用深情的眼神表达不舍,用紧抿的嘴唇表达遗憾,然后就意志坚定地离开了。一场婚事因为信仰而告吹。孙红雷受到失恋的打击,价值观渐渐崩溃。终于有一次他遭人暗杀,被***救了。知恩图报之下,他立马叛变了国民党。但我党深知他缺乏信仰,“毕竟他是为了一个女人投靠我党的人”,于是安排他接受再教育,给他“在思想上做一些规范性的指导”。这场戏至关重要,它借一位领导之口讲出了全剧的主旨,也就是这类作品要弘扬的“主旋律”。这位领导千言万语,都可以归结为两个字——“信仰”。他告诉孙红雷,要服从组织,要守纪律,要听领导的话,但信仰最重要,因为“很多时候,你的领导就是你个人的信念”。他还说,为了信仰,可以不择手段,甚至“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做一些坏事情”。这位领导这样叮嘱孙红雷,“记住,在特殊的情况下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

有了信仰之后就好办了。目标是正义的,手段也就成了正义的。接下来的故事里,孙红雷轻装上阵,没有任何思想包袱,潜伏起来顺风顺水,无往而不利。而敌人,那些国民党特工,因为缺乏伟大、光荣、正确的信仰,蠢得连特殊学校都不愿收留他们。本来一个窃听器就搞掂的事情,非要安排一个会计当孙红雷的邻居,天天探头探脑,白天躲在门外偷听,晚上就踩在梯子上贴着天花板偷听。最让人难为情的是,他竟然还拿了小本本做记录,因为总是听不清楚,就在上面画满了省略号。说实话,我党特工的智力也高不到哪儿去,但幸运在于,一山还有一山低。像左蓝,始终坚持实名制,最早作为地下党员在重庆搞情报工作,同时在赤色报纸上发表文章,都是使用本名。按理说这样的人早就暴露了身份,不被特务干掉,也该受到严密监控。但她在敌人眼皮底下从容得很,先和孙红雷谈恋爱,接着经延安去了苏联,转眼又成了八路军代表。孙红雷和这么着名的“女G匪”恋爱过,理应受到内部调查,至少不会被重用,但显然国民党人脑袋里就是缺根弦,他们呆头呆脑地刺探一下,孙红雷随随便便应付一下,就全糊弄过去了。

整部剧看下来,我的感受和那位女编辑的完全不一样。她认为这部戏突出了“谋略”的重要性,强调的是“斗智”,而不是“斗勇”,这一点脱离了过往的主旋律。但在我看来,所谓“谋略”的情节设计非常粗糙,犯驳之处甚多,与其说是“斗智”,还不如说是“搏傻”。孙红雷的成功完全依赖于对手的弱智。例如他铲除马奎队长,只是诱使他和左蓝私下见面,喝了几杯茶,军统高层立马就相信马队长就是共党的奸细。而他自己和左蓝谈过恋爱,亲过嘴,却没人相信他才是真正的卧底。这种不合逻辑的地方太多了。我甚至认为,这部电视剧之所以能风靡,正是因为它足够“反智”。要知道,坐在电视机前看国产剧的观众,绝大多数都不聪明。而不聪明的人总是愿意看到:傻人有傻福,低智商也能成功。《鹿鼎记》里的韦小宝也“反智”,不懂武功,还是文盲,却黑白通吃,路路畅通,享尽了人间荣华富贵。可是韦小宝多少还有些机灵劲儿吧,孙红雷却连这个也没有。他木口木面,蔫不拉几,看上去就是一个受气包。这种男人在生活里随处可见,平庸得不能再平庸,但偏偏他发迹了。韦小宝靠的是“走运”,他靠的则是“蛮勇”。单枪匹马,冲上去就暗杀汉奸,获得了戴笠的赏识。后来组织上让他撤,他非留下来窃取情报,一意孤行,竟如愿以偿。他有一句名言,直接地道出了这种价值观。他说,“我不怕残酷,就怕失败。”而他的蛮勇也获得了回报,对手总比自己傻那么一点。他也凭借这一点成了幕后黑手,将所有人玩得团团转。被他戏弄的人对他充满感激,跟他称兄道弟,或者引为知己。而他做尽了吃里扒外的勾当,就是不被发现、不受惩罚。他的结局也很好,关键时刻跟着国民党去了台湾,避开了解放后大陆的那些腥风血雨。

戴着面具做人,步步为营,这是中国人现实生活的写照。只要胆子够大,庸人也能玩转世界,这是很多中国人隐秘的愿望,电视剧里孙红雷替他们实现了梦想,所以一下子就火了。可是这只是对于男性观众而言的,中国女性没有太强烈的成功欲望,虽然她们也认同“反智”,但那是在别的地方。是的,男人永远在忧虑事业,女人永远在向往爱情。实际上,《潜伏》能够俘虏无数女观众的心,还因为它是一部言情剧,很多地方堪比琼瑶戏。孙红雷为左蓝背叛党国,左蓝为孙红雷牺牲自己,这都是爱情的力量。姚晨(扮演翠平)是一个灰姑娘,她来自农村,虽然粗鲁,但是很善良,热爱民族,讨厌金钱。她也很纯洁,是处女,经常看见牲畜交配,却对性话题很反感。城里人孙红雷看她不顺眼,觉得她土里土气,态度里充满了傲慢与偏见。起初她也不喜欢对方,但慢慢接触下来,发现他工作认真,是潜力股,理智说服了自己,情感也就具备了。但孙红雷很慢热(好男人都这样),还不时有女人来抢(潜力股都这样),所以姚晨内心里历尽坎坷。不过,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一天她的勤劳、质朴和纯洁奏效了,孙红雷的最后一道防线被突破。然后,这份爱情到了最高潮,成为新版《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夜情之后,这个男人就离开了。女人怀孕,生下孩子,独立抚养,但是始终无怨无悔,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快乐。

英国言情小说女王Barbara Cartland说过,言情小说要获得读者欢迎,必须保住女主角的贞洁。她一生写了七百多本言情小说,女主角全是处女,每个故事不到最后几页,男女主角不结婚就决不发生性关系。凭借着这一法则,她的小说非常畅销,总销量高达十亿。实际上,这也是所有流行言情作品的秘诀:如果不能阻止男女主角性交,也应尽量往后拖延。因为女人这种动物,喜欢性交的前戏多于性交本身,而她们总把那些超长的前戏称之为爱情。《潜伏》同样严格遵守了这一条铁律。30集的电视剧,从第5集起男女主角就睡在一个房间里,但就是扛住了,绝不擦枪走火。观众的心也一直悬着,很想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才能成事。岁月如梭啊,直到第27集,两人终于决定ML。可是就在临门一脚,他们仍然作出了最后一番推迟的努力,戴上大红花,交拜天地,并且在祖宗牌位前念念有词,宣告成亲是功能性的,为了传宗接代或者国家大义,这才拖拖拉拉地圆了房。而这一次就成了他们唯一的一次。相比冗长的前戏,ML真是稍纵即逝,就像从未发生过。当然,这也为开拍续集留下了伏笔,既然男女主角好像没有真正的ML过,那就有了堂而皇之的理由把观众留在电视机前:猜猜看,男女主角下一次ML,要走多少条路,要越多少座山,要经历多少时间。

通常说来,言情剧的困难在于如何说服男性观众。不性交的爱情,女人觉得很浪漫,但男人觉得很扯蛋。所以,太纯洁的言情剧,总是无法吸引男观众。然而《潜伏》妥善解决了这个问题:孙红雷是革命者,禁欲就是他的天职。其中一幕,八路军的军调代表直接道出了其中的秘密:“革命者的爱情分外浪漫!”为什么革命者的爱情分外浪漫因为革命,意味着牺牲,摒弃所有庸俗的贪欲,包括求生欲、物质欲乃至性欲。可以说,革命本身就是禁欲主义的,越革命就越禁欲,越禁欲就越纯洁,越纯洁就越浪漫。自从孙红雷受到了红色教育,有了无私的信仰,“禁欲”简直就是他身体的一部分。有部法国**《芳芳》,为了制造无性的浪漫,男女主角同居,中间隔了一道玻璃墙,看得见,吃不着。但孙红雷连玻璃墙都不用,两个睡在一个房间,姚晨怎么宽衣解带,穿着肚兜走来走去,哪怕言语挑逗,甚至抱在一起,他都心如止水,誓不起头。姚晨也很厉害,她也是革命者。她强大的禁欲主要体现在物质利益上面,她一看到金条、首饰、美元就非常气愤,有毁灭它们的冲动。直到孙红雷告诉她,这些肮脏的东西可以换来枪炮这些杀伤性武器,她才笑逐颜开,原谅了它们。在性欲面前,比起孙红雷,她的克制能力就弱了一些。毕竟是女同志,马列水平差了点。幸好她找到了办法,每次动了春心,都会问自己,这件事组织允不允许呢,需不需要领导同意呢?久而久之,“组织”就成了她禁欲的法宝,以至于当她的处女身被孙红雷破了,她说的第一句话不是“疼”,而是“没汇报就睡,你说算犯错误吗?”不过,禁欲不是性无能,否则这样的爱情就不浪漫了。在信仰光辉的照耀下,在道德良心的束缚中,孙红雷的小宇宙毕竟还是爆发了,他对农村姑娘姚晨终于有了非常强烈的反应。这一次姚晨没有做出挑逗,他却对她产生了不可遏制的激情。孙红雷两眼放光、心潮澎湃、脉搏狂跳,因为他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姚晨会打手枪!而且她枪法神准,一个子弹就能消灭一个敌人。这真是全剧的点睛之笔,恐怕也是所有言情剧里最让人难忘的片段。一个男人,因为女人会打手枪而爱上了她。而革命者能弃绝所有诱惑,就是没法抵挡打手枪。我想,恐怕再没有任何情节设计比这个更好的了,它太太太贴切了。我甚至愿意把它归纳为一句真理,送给所有追求浪漫的女性们:如果一个男人表现得像革命者般纯洁,那他一定很爱很爱打手枪。

我认为“潜伏”在你爱情当中的悲观因素是因为经济问题。当我们面对爱情时,我们的内心自然会有期待。但是除了对爱情的期待,事实上,在我们心中,爱情也有悲观的一面。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关于爱情的悲观因素。或者害怕失去心爱的人,或者不相信心爱的人。 你的“爱情观”中存在哪些悲观因素?

在爱情中,因为我们深爱着对方,我们眼中的爱人会变得完美。结果,总认为自己不够好。 当我们有了这个想法,我们会担心我们不够好,会在生活中互相拖累,不配拥有我们的爱人。 即使对方不会离开我们,这种悲观的态度仍然存在。这种心态可以说是复杂的。它可以鼓励我们变得更好,但也可能让我们非常消极。经济能力是情感上值得关注的一点。命运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当我们的经济能力稍弱时,我们可能会遇到我们爱的人。 我们会想互相照顾,并在一起呆很长时间。但是有时候,经济能力不允许,这种感觉很无奈。

虽然情感是一种感性的东西,但爱也是与理性元素混合在一起的。经济能力是一件非常现实的事情,爱情永远离不开面包。当我们遇到一个情感变化很大的情人时,我们的悲观因素可能来自情感的不确定性。 我们总是担心这段关系什么时候会改变,什么时候恋人会对自己感到厌倦,恋人总是会改变很多,他们总是不知道在哪里。 我们期望找到一个能长期保护自己和照顾好自己的人。

我们也许不那么迷恋,但是爱总是对我们有好处的。 担心他倾其所有,最终变得穷困潦倒。只要他们真心相爱并在一起,他们就可以一起结婚。 然而,这种感觉充满了不稳定性。所以我认为“潜伏”在你爱情当中的悲观因素是因为经济问题。

“时间像一头倔驴呀,跑起来就不停。”

余则成刚来天津站和吴站长第一次见面,余则成之前是吴站长的学生,师生久别重逢避免不了一场寒暄,但凡读书人都知道描述时间快的文雅说法,但吴站长则不是,他是个幽默的人,因此才说出来了这句话

“这什么都是假的,黄金白银那是真的。”

这句话放到现在也依旧适合,剧中的金句小王子谢若林撺掇余则成卖情报的时候说的,放在现在的环境中就是打工人给谁打工不是打工,赚钱不就得了。放在剧中就是在保密局工作,各为其主罢了。但是不论在哪个环境,遇到余则成这样意志坚定的人,肯定是没用的。

《潜伏》是一部很好的谍战剧,里面的人物形象各个鲜明,小人物也很出彩,值得重刷

普遍的共识是《潜伏》中反面人物塑造都很成功,完全不同于以往中国同类题材影视作品的风格。吴敬中这个人物带有更大的普遍意义,甚至可以直接折射到现实社会中来。其实缉捕共党只是他身为一个保密局高官的职责所在,在一个广义的道德范畴内来看,这没什么错,但是他有一个更世俗的信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这个基准道德规范下,他的为官方式和领导风格让我觉得很可以理解,这个人物在我眼中也具有了相当大的亲和力。这是一个有道德缺陷但并非十恶不赦之人,敲诈穆连成,他用穆的汉奸身份来为自己做道德解脱,他器重余则成,宁愿充当这个可能的共党间谍的保护伞,对于李崖后期筹划的“黄雀计划”他也是避之惟恐不及,他对局势认得很清,只要从这个乱局中全身而退,一个生意上的亲信和帮手是他对余则成的全部期望,是不是共党他不关心。从这个角度上说,谢若林和吴敬中是异曲同工的,“明着是主义,其实全是生意”,在这一点上,谢若林比吴敬中走得更远,虽然这个人物不可避免地被塑造成了一个恶棍,但这确实是个光彩照人的角色。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其实历史上任何党派和主义之争,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利益之争,尤其是经济利益之争。西方人打清朝是为了贩卖鸦片,希特勒发动世界大战起初的目的是为了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美国发动的海湾战争终极目的不过是一场石油争夺战……我相信只要有合适的出价,任何东西都是可以交易的,包括坚定不摧的信仰,只是看你能不能找到那个翘起地球的支点。谢若林也是这样想的。一个中统特务,摈弃了党派之争,周旋于各方势力之中进行情报交易,这让我更加深入地认识了那场战争,其实这是《潜伏》中最具人性化的一个角色,也是最能昭示掩藏在血腥表象战争本质的一笔。战争是一场昂贵的交易,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后都要在经济上得到补偿,从土地到金钱到资源到尊严。与其这样,何不在开战之前大家都坐在一起通过精确的实力对比来计算一下双方胜率,最好有个可以量化的战争公式。当然这一点很难做到,因为至少在那个相对原始的常规武器年代,人的能动性对战争的结果具有更大的决定作用,而这是战争中最不确定的因素。可以说随着历史演进和战争机器的越发严密,战争中个体的人的作用越来越小,战争也越来越难打起来了,因为更多的是可量化的战争实力的对比,胜负可以被充分预估出来。如果一场战争对双方都没有胜负悬念,还有什么打的必要呢?那就该谈判谈判,该称臣称臣吧,顶多也就讨价还价一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695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