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句点出诗人赏花的时间是春天的月夜,并描绘了海棠在东风月色中的光彩和芬芳,是实写,后两句诗写海棠的神态,是虚写虚实结合,既表现了海棠优雅脱俗的美,也抒发了诗人爱花惜花的感情,更书写了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全诗语言浅近,含而不露,感而不伤,情意深永,耐人寻味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从世途说对朝廷的情感吧:
一、仁宗在位,苏轼出生,自蜀入京,一考成名,苏轼与其父其弟名盖京城,这时对朝廷的情感绝对是亲近的,是感激的,是满怀希望的,是发自肺腑的。举例:仁宗皇帝回宫后,对皇后说,我为大宋朝又找到了两个宰相。
二、英宗继位,很短暂,苏轼丧妻又丧父,基本无其他回动,因为那时守丧都是27个月(两年多)。这时对朝廷的情感大概是平常的,是淡泊的,是无暇顾及的,是心不在焉的。举例:连续的守丧,根本什么事情都没有做。
三、神宗继位,推行王安石变法,进而形成了苏轼集团和王安石集团的政治斗争,不幸的是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获胜,苏轼一贬再贬,“乌台诗案”差点送命。这时对朝廷的情感应该是迷惑的,是怨恨的,是满怀不解的,是伤心失落的。举例:新党抓住了苏轼写过的几首诗为借口,抓他入狱,在狱中他给弟弟苏辙写了两首绝笔诗,虽然最终保住了性命,但还他能对朝廷有什么想法呢?
四、哲宗继位,先是启用“旧党”(在元佑年间),苏轼因此一路飞黄腾达,一直做到在京城起草国家公文的大员。没想到,元佑党人最后又被“新党”人攻击得一无是处,苏轼被一贬再贬,直到被贬到儋州(海南岛),这已经到了中国版图的最远处,当时已经到头了,再也没有贬谪的机会了。这时对朝廷的情感应该是满意的,是知足的,是先甜后苦的,是彻底绝望的。
五、徽宗继位,又打算重用“元佑党人”,结果还是未能成功。这时对朝廷的情感不过是了悟的,是看破的,是无所欲求的,是彻底放弃的。举例:当徽宗继位召元佑党人入京主政时,苏辙以飞驰的速度从广西直奔京城,苏轼却慢慢的边游山玩水边向北来(从海南岛),结果,当苏辙快到京城时,政局“突变”,他最终被排除在朝廷之外,而苏轼根本没打算回朝,最终在常州买地安家,终老于常州。去逝后,徽宗将元佑党人的名单刻上石碑,全国范围内不得收藏苏轼的诗词文画。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苏轼的词在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在传统文论中,对苏轼词风格的认识往往以“豪放” 评之,这是在我们以前学过的教材中经经常提到的。苏词体势高妙,时而慷慨豪放,时而清丽委婉,时而飘逸旷达,风格驳杂,虽他被尊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但是他的词中温婉含情的婉约词作的数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豪放词作的数量,苏词的婉约词风前人虽已有论述,但是有过于片面化,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通过对苏轼的几首代表性的婉约词的分析,从而展现出苏轼词风的婉约凄美的一面,从而使人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苏轼。
咏物词是以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某种具体事物作为吟咏对象。通对具体事物的歌咏,来表达词人的具体感受。托物言情本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随着词的发展,咏物也渐渐的被一些文人墨客溶入到词的写作之中。苏轼以前咏物词特点是所咏之物和创作主体之间处于游离状态,咏物仅仅只是咏物,没有将作者的情感、精神融入所咏之物,达到物我交融的状态。咏物是苏轼婉约词的主体之一,苏轼婉约词中的咏物的作品虽然并不多,却达到了达到物中有我,我中有物,咏物与寓意的高度融合的咏物词的极致。
情感:对自己坎坷遭遇的豁达,和对天下漂泊、分离的人们的深切祝福。不仅仅是指子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全文内容:
《水调歌头》
作者:宋朝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白话翻译: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不应该有遗憾,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成全。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长长久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扩展资料: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水调歌头
苏轼诗词的特点可以用“从容、豪放、创新、丰富多彩”四个词概括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他一生屡遭贬斥,坎坷多艰。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人们对苏轼的诗及其人格所表现出来的清旷豪放赞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神子/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作者在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 ,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苏轼二十岁进士及第,名噪京师四年后,参加制科考试,“进策”入选,授大理事,签书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判官嘉祜六年(1061)十一月,苏轼怀着满腔政治热情,离京赴任,从此踏上仕途苏轼到凤翔的第二年,开始修建官舍,并在公堂北面建造一亭,作为休息之所可是这年春季久旱不雨,但在亭子建成时,下了一场大雨,官吏百姓欢喜若狂于是苏轼命名这座亭子为“喜雨亭”这篇文章就是通过叙述亭子命名原因,表达他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的
翻译: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开酒宴于亭子里,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