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情感障碍比抑郁症还严重吗?

双向情感障碍比抑郁症还严重吗?,第1张

双相情感障碍症是一种精神类疾病,比抑郁症要严重。双相情感障碍症中的“双相”是代表两个情绪的极端,一个是极度自卑抑郁低落,一个是极度自信亢奋。作为双相情感障碍症的病患,他们会非常痛苦,当经历了极度自信的时刻,再回到极度自卑的时候,他们会非常迷失,自己的痛苦会加倍,严重的双向情感障碍症患者会有自杀倾向。而作为他们的恋人或者家属也是非常痛苦的,没有比看着自己的亲人受苦而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更难受的事情。

(一)、双相情感障碍的恋人或家属内心极度痛苦。

我的一个朋友就是双相情感障碍症患者。在她抑郁的时候,倾诉欲很强,都是负面消息,他们听到任何话都会自动脑补成对他们不利的信息,非常的敏感和自我否定。当她抑郁的时候来找我,我的情绪也总是受到她的感染,没有办法开导她。我最担心的事情是她会伤害自己,她曾经因为听到楼下人在说话,就认为他们两个在嘲笑自己而跳楼。后来捡回一条命,但是落下了一瘸一拐的双腿。她每次独自出门,我和她的家人都非常担心她,总害怕她会再次寻短见。在她亢奋状态的时候,虽然不会伤害自己,但是会抑制不住自己消费,没钱借钱也要买。(二)、双相情感障碍的恋人或家属内心极度矛盾。

面对亢奋时期的她,我很难做到不管不顾,她借钱的时候我也会借给她。但是当知道她只是去买了一个口红,一个包的时候,我又会非常后悔借给她钱。她的很多做法让我非常可怜她,又觉得是她自作自受没有必要再管她。你觉得双相情感障碍的恋人或家属内心是怎样的呢?非常欢迎你到下面的评论区发表您的意见。

情感障碍严重者称为情感性精神病。抑郁是很常见的临床表现,而且治疗效果较好,因此医生必须能诊断和治疗。美国1980年代的调查,情感障碍的时点患病率男为4%,女为8%。我国1982年的调查,情感障碍的时点患病率仅0.076%,差距甚大。此种差异可能是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所致,在我国,轻度抑郁常不被本人及周围人认为是病,因而不会去求诊。病因情感障碍经多年的研究,也未能发现单一的病因,仅提出许多发现和假说,现分三个方面叙述:(一)遗传因素人们早就发现情感障碍患者有家族集聚现象,此种现象可能是由家庭环境影响所致,也可能是由于基因传递所致。在情感障碍中,有的只表现抑郁发作,称为单相型;有的表现为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称为双相型。调查表明,双相型的患病率为1%,而单相型为5%~15%。双相型患者的一级亲属中双相型较多,单相型也不少;而单相型的一级亲属中,大多是单相型,双相型很少。这说明,情感障碍是有一定遗传性的,而单相和双相型在遗传上也有一定的联系。双生儿的寄养儿的研究进一步说明情感障碍的遗传性。一个大样本双生儿研究显示,单卵双生儿的同病率为双卵者的4倍(65∶14)。遗传学的连锁分析发现,部分患者的易患基因与X染色体有关。1980年代曾有人报告在美国一个不与外界通婚的家族中发现双相型患者的易患基因与11号染色体的短臂连锁,此发现曾轰动一时,可惜未能进一步证实。由于单卵双生儿的同病率有65%,说明情感障碍是遗传的;又由于还有35%不同病,说明如果本病是由某一基因引起的话,则此基因的外显率是不全的。(二)心理社会因素日常经验发现,不愉快事件可引起情绪低落,特别是当事件很严重、接踵而来或持续很久,而当事人又有易感性时,更容易引起抑郁症。但有些不愉快事件也可能是疾病的后果,例如在抑郁症的早期,由于不能完成工作学习任务因而受批评,甚至被解雇,因而又使抑郁症症状更突出,使周围人认为疾病是解雇造成的。临床医生在询问病史时必须注意此点。据美国的研究,现在40岁左右的人,其抑郁症的患病率较过去高,其初发年龄也提前。据认为这一现象很难用遗传解释,而可以用近数十年来的升学、就业竞争更为剧烈,社会经济情况更不稳定来解释。我国近年来抑郁症诊断亦有增加,是否与升学竞争、经济转轨有关,有待研究。(三)神经生物学因素随着检查技术的进步,近年来有一些有助于说明本病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神经生物学发现:1.神经递质方面对本病的儿茶酚胺假说近年来进行了广泛的深入研究和验证,有初步证据说明抑郁症与脑内去甲肾上腺素缺乏有关,特别是某些抗抑郁药的药理作用支持这一点。例如丙咪嗪有抑制突触间隙处去甲肾上腺素的重摄取作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能减少儿茶酚胺类递质的分解作用,均可间接增加此类递质。而能减少此类递质的药物,例如利血平则可使抑郁加重。另一递质,5-羟色胺,亦被认为有缺乏现象。例如新一代的抗抑郁药氟西汀疗效就被认为与间接提高脑内5-羟色胺的浓度有关。在抑郁发作期,上述递质代谢物(例如MHPG、5-HIAA)的排出也有减少。另一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去甲肾上腺素有平衡作用,当乙酰胆碱功能加强时可以出现类似抑郁的作用。2.神经生理方面特别是睡眠脑电图的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有广泛的异常,包括慢波睡眠的缩短、眼快动(REM)睡眠潜伏期缩短、眼快动睡眠频度增加,这些发现与抑郁患者主诉的睡眠变浅与减少一致。3.神经内分泌方面早期研究已发现抑郁患者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异常(血浓度及尿中代谢物浓度增高),自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出现后,亦被用于研究抑郁症。结果发现在重症抑郁中,有30%~70%在投予地塞米松后不出现抑制作用,因此认为抑郁患者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功能异常。后来又发现其他某些激素也有功能异常(例如TRH→TSH作用,胰岛素→生长激素作用),说明其异常是在下丘脑或更高的中枢水平。|||这上面这么详细,我就不献丑了不过我记得这种病病因不详,可能(只是可能)和遗传及童年因素有关。一楼说是可以治愈的不对吧,精神疾病没有可以治愈一说吧。只能说预后效果比较好,终生有复发的可能。不管怎么说,作为双向情感精神障碍的患者(也是我进来的原因),我个人比较赞同二楼的答案,特别是第三条不过我觉得压力大必然不是主因。比方说高考,那么多孩子面临着一根独木桥,压力都很大吧。为什么偏偏只有我患病。就象同样淋了一场雨,一百个孩子有九十九个感冒,可以说主因是雨,但如果一百个孩子淋同样大的雨,只有一个孩子感冒,我想主因则在于孩子的体质了|||双相情感障碍,又叫躁狂抑郁症,是大脑的一种功能障碍,导致情绪、精力和精神功能的异常波动每个人都会又情绪的高和低的波动,而双相障碍患者的情况却非常严重,会损害社会关系,影响学习或工作,甚至导致自杀。但幸运的是:双相障碍是可以治愈的,他们常常还精力充沛、富有创造性。双相情感障碍是非常多见的疾病,18岁以上的成人中有1-2%的人患有双相障碍,它通常在儿童晚期、或成年早期发生,当然也有例外。疾病发生时,常常不被人所认识,直到多年以后才被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它象糖尿病和心脏病一样,时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燥狂抑郁症扭曲了人的情绪和思维,激起可怕不当的行为,损害了合理思想的基础,业常常破坏了生活的愿望和目的。这种疾病的本原时生物性的,但患者对此的体验确是精神性的,它既能给人带来美妙的感受和愉悦,又能带来极端的痛苦甚至毁灭-自杀。我庆幸自己没有被疾病毁灭,庆幸自己得到了很好的医疗照顾,感谢家人、朋友和同事为我所做的一切以为情感障碍病后这样讲到。

双相情感障碍不是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既有抑郁表现,又有躁狂发作的精神疾病。抑郁发作时表现为持续性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思维迟钝等;躁狂发作时表现为精力充沛、情绪高涨、言语增多、暴躁易怒、行为冲动、难以自控地对他人做出骚扰行为等。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往往不稳定,抑郁和躁狂会交替发作,而情绪转换可受昼夜节律的影响,比如睡觉前抑郁、早上醒来时躁狂发作。抑郁症患者不会出现躁狂发作,主要表现为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无愉快感、思维迟缓、自信心降低,同时可伴有其他症状,如疲乏无力、食欲降低、睡眠障碍,甚至出现自杀的念头或行为。因此抑郁症与双相情感障碍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出现过躁狂或轻躁狂发作。

一、双相情感障碍的概念

一般是指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西方发达国家90年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 向障碍终生患病率为55%-78%,双相障碍是一类临床常见且危害严重的重性精神疾病,多起病于成年早期,该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其遗传倾向较精神 分裂症、抑郁症等更为突出,遗传度高达85%,父母若一方患有双相障碍I型,其子女患双相障碍的几率约为25%,若父母双方均患有双向障碍I型,则子女患双向障碍的概率达50%-75%。。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是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社会心理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临床表现

典型躁狂发作表现:心情愉悦或容易发脾气,言语增多、高谈阔论,自我感觉良好、自信心膨胀,活动增多、精力充沛、爱管闲事,计划多但虎头蛇尾,行为挥霍或鲁莽,睡眠需要减少,性欲亢进。

典型抑郁发作表现:情绪低落、对前途感到悲观,愉快感缺失即无法从生活中体验到乐趣,兴趣减退或缺失,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或既往感兴趣的事也变得索然无味, 自我评价下降,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一无是处,自责甚至自罪,认为自己成了别人的包袱,注意力难以集中,自感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精力减退总 觉得乏力,自感脑子反应迟钝,自杀观念或行为。

三、临床现状

它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共病率的特 点,该病对患者的婚姻、子女、职业等诸多方面均有严重影响, 15~44岁人群中,在全球范围双相障碍为致残原因的第六位。该病临床上误诊率高、识别率低、自杀风险高,完全治愈率低,很多患者面临着抑郁的慢性迁延、 转相的频繁、转相的突发等。

四、提高识别率,还需要家庭成员的参与

双相障碍从发病到准确诊断的平均延迟时间是 5-10年,超过1/3的患者至少10年或以上才被确诊为双相障碍,其中60%的患者曾被误诊为抑郁症,近几十年来,大量的国内外研究均证明了双相抑郁与 单项抑郁有诸多不同的临床特征,多数研究显示,与单相抑郁相比相比,双相抑郁患者发病年龄偏早(小于25岁),抑郁发作次数多或频繁发作,伴有非典型症状 概率高,比如食欲旺盛、体重增加、睡眠增加,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概率高,共病多见,双相障碍的阳性家族史也是风险因素之一。

造成误诊率高、识别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轻躁狂的难以识别,对于轻躁狂状态常被患者感受到抑郁缓解或作为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持续时间相对短暂和具有自我协调的心境状态,故 轻躁狂患者极少自发报告这种情况,那么这时家庭成员的细致观察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要减少误诊率,提高识别率,除了需要临床大夫需要不断提高临床诊疗能力,同时还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那么作为家庭成员对此能做些什么呢?首先:患者有过首发抑郁之后,要多关注患者情绪的波动、行为的变化、语量的多少、 与人的沟通、内心的体验、言语的内容等的变化,尽可能地回忆患者是否有过持续几天的觉得心情愉悦,或发现脾气的变化,或变得勤快了,或一反过去的羞涩而表 现健谈,爱吹牛,感觉不到困倦,工作能力提高,睡眠需求减少,创造性提高,有很多想法等,并向大夫详细表述。另外: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也可以了解一些简单 易操作的测查量表,并借助这些工具来筛查,有助于早期识别及提高警惕性。比如: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

五、症状缓解后是否需要维持治疗?维持治疗的时间是多长?

精神疾病的治疗要以患者为中心,既要考虑患者短期的症状控制,还要考虑到患者的终极目的就是回归社会,因此维持期的主要任务是防止复发,加强心理、社会及职 业的康复,维持治疗可以降低复发的频率,延长间歇期,维持治疗时间越长,复发的几率越低,那就究竟维持多长时间?对此目前尚无定论,一般根据患者疾病发作 的频率、治疗的敏感性、病程的长短研究报道,双相障碍首次复发的平均时间为29年,一次躁狂发作后有90%复发,躁狂在第一年中的复发率为51%,2年 后为33%,四年后28%,即使维持治疗,在发病后的一年内仍有37%的双相障碍患者复发,5年复发率达73%。对于抑郁来讲,如果在第一次治疗后即获得 痊愈,一年内复发率为33%,如果经两次治疗获得痊愈,一年内复发率为50%,如果经过三次治疗才获得缓解,高达50%的患者会在半年内复发。选择何时试 停药要根据上述情况并结合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去权衡风险获益比,因此如果患者服药后不良反应不明显,在保证定期检测各项监测指标如心电图、血常规生化内分泌 各项、血药浓度等基础上,尽可能久地维持服药,国外有文献提倡应尽量无限期地持续维持,那是否能长期维持治疗,良好的家庭、社会支持不容忽视。

一、会影响到人的性格有所改变:双相情感是两种精神疾病,危害可以说是一种精神疾病的两倍,而两种精神疾病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身上,导致病人受到的折磨也是双倍的,一会儿抑郁症、一会儿狂躁症,而表现出来的症状而已是两种症状表现,让医生找不到病因,无法对症下药。而这两种疾病带来的影响会导致人性格的改变,脾气暴躁、情绪高涨,而这种情况不是好的情况是病情发作影响的,本来很文静的外人,变成了不文静,爱发脾、骂人、甚至做出很多危险的事情出现。

二、对器官的伤害:人如果总是生气对肝、肺都是有影响的。双相情感障碍是狂躁症和抑郁症在交替的出现发生病症,而人总是生气、发脾气这是狂躁症的症状表现之一,而生气的时候,情绪激动,导致心跳加快、导致人的呼吸急促,会大量的消耗氧气,而消耗氧气会加重肺部的工作量,导致人体的激素作用于神经系统,出现换气现象,而过度的换气,会导致肺泡不停的扩张,没有时间收缩,让肺部得不到休息和放松,对肺的伤害很大;还有肝,当人生气的时候,人体会分泌一种“儿茶酚胺”的激素,让人的血糖升高,而人在生气的时候,会导致肝气不畅,导致肝部疼痛,影响到肝功能。

三、对他人会造成伤害:当病情发作以后,会影响到人的大脑思维,因为这个时候,神经是出于绷紧的、紧张的状态,造成人的精神压力过大,很容易导致行为失控,那么就会做出伤人的行为,打骂周围的人、因为受到病情的影响大脑神经紊乱,导致行为不受控制,认为周围的人会对自己造成伤害,所以就先伤人,影响到周围人的安全。

四、有自杀的现象出现:这是被抑郁症的情绪所控制,因为两种病情交替的出现一会情绪高涨,一会情绪低落这都给大脑造成很大的伤害,抑郁症相信大家也都是知道的,会有自杀的倾向。而双相情感障碍的人也是会出现这种状况的,情绪会极度的失控,会自残,自杀的情绪,最后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出现。

双相情感障碍也是抑郁症的一种,完全可以治疗彻底,西药治疗只能控制不能根治,控制不等于治疗,一旦停药依然复发,长期服药产生抗药性也会复发,这样治疗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中药可以治疗彻底,必须辩证准确才能组方,变化灵活才能符合病情,不然也不会有效,这样治愈后就不再服药了。

双向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简称B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表现为抑郁和狂躁两种极端情绪状态的交替发作。与让自己暴怒的人待在一起可能会给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带来一定的影响,严重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如个人的应对能力、互动方式以及环境等。

1 情绪波动:与容易暴怒的人在一起,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可能会受到更多的情绪波动。抑郁和狂躁可能会更频繁地发作,加重病情。

2 压力和焦虑:与容易暴怒的人互动可能会给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带来很大的压力。这可能会导致焦虑、恐惧、紧张等情绪反应,进一步加剧病情。

3 人际关系:与暴怒的人相处可能会导致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人际关系紧张。长期的关系问题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4 安全问题:在某些情况下,与容易暴怒的人在一起可能会增加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安全风险。如受到暴力对待或遭受不公平对待,这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

5 自我贬低:与容易暴怒的人在一起,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可能会变得更加自责和自我贬低。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然而,每个人的情况和应对能力都不同。在一些情况下,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有效的应对技巧来应对容易暴怒的人。此外,寻求专业帮助,如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也可能有助于缓解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总之,与容易暴怒的人待在一起对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严重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需求和界限,学会有效地应对和处理压力,并寻求专业帮助。

躁狂发作

(1)心境高涨 自我感觉良好,整天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的欢笑。有的患者尽管心境高涨,但情绪不稳,变幻莫测,时而欢乐愉悦,时而激动暴怒。部分患者则以愤怒、易激惹、敌意为特征,甚至可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常常很快转怒为喜或马上赔礼道歉。

(2)思维奔逸 反应敏捷,思潮汹涌,有很多的计划和目标,感到自己舌头在和思想赛跑,言语跟不上思维的速度,言语增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即使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仍要讲个不停,信口开河,内容不切实际,经常转换主题;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3)活动增多 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兴趣广泛,动作迅速,忙忙碌碌,爱管闲事,但往往虎头蛇尾,一事无成,随心所欲,不计后果,常挥霍无度,慷慨大方,为了吸引眼球过度修饰自己,哗众取宠,专横跋扈,好为人师,喜欢对别人颐指气使,举止轻浮,常出入娱乐场所,招蜂引蝶。

(4)躯体症状 面色红润,双眼炯炯有神,心率加快,瞳孔扩大。睡眠需要减少,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节律紊乱;食欲亢进,暴饮暴食,或因过于忙碌而进食不规则,加上过度消耗引起体重下降;对异性的兴趣增加,性欲亢进,性生活无节制。

(5)其他症状 注意力不能集中持久,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转移;记忆力增强,紊乱多变;发作极为严重时,患者极度的兴奋躁动,可有短暂、片段的幻听,行为紊乱而毫无目的指向,伴有冲动行为;也可出现意识障碍,有错觉、幻觉及思维不连贯等症状,称为谵妄性躁狂。多数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即丧失自知力。

(6)轻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患者可存在持续至少数天的心境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有显著的自我感觉良好,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能持久,轻度挥霍,社交活动增多,性欲增强,睡眠需要减少。有时表现为易激惹,自负自傲,行为较莽撞,但不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对患者社会功能有轻度的影响,部分患者有时达不到影响社会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觉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734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