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情感依附: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 (一)

笔记-《情感依附:为何家会影响我的一生》 (一),第1张

简介

为了弄清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孩子,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师西尔维娅·布洛迪博士开启了一个研究项目。他找到了131位待产母亲,对孩子出生后前7年的家庭生活进行跟踪研究。

等到孩子18岁和30岁时,再分别对他们进行后续访谈,从而分析前期家庭生活对孩子人生的影响。

后来亨利·马西和内森·塞恩伯格接手了这个研究,他们都是美国的医学博士、精神科医生、儿童发展的著名研究者。

他们对其中的76人进行了30岁的跟踪访谈,并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整合,还将研究结果写成一本书,那就是《情感依附》。 这本书通过分析这76个孩子成年后的发展,让我们分别了解到父母到底是如何影响孩子将来的发展,父母又该怎样做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早期母婴互动

孩子出生后约一年的时间主要靠母亲的照顾,所以早期的母婴互动对孩子非常重要。

母婴互动不是单纯的母亲回应孩子的需求,它分成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对孩子有不同的影响。

第一层次,整体层面的互动。

孩子在跟母亲接触的时候,会潜移默化受到母亲性格的影响,表现出同样的特质。

当母亲对孩子的照顾是温柔细腻的,孩子就容易从小表现出自信、快乐的性格特征。

第二个层次:微观体态层面的互动。

母亲的一些不经意的细微行为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比如亲吻、拥抱、跟孩子说话、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回应等都属于微观层面的互动。

让12个月大的孩子与母亲分离几分钟,在母亲回来以后再观察孩子的行为。研究发现:如果在这12个月中,婴儿没有离开过父母,在跟父母的依附关系中比较有安全感,那重新回到母亲怀抱之后他们会完全放松下来。而缺少安全感的孩子却会跟母亲保持一定距离,不能完全放松下来。

第三个层次:神经心理学层面的互动。

如果母亲能够带领婴儿互动,让他们对感兴趣的事情保持注意力,那对婴儿的大脑发育也会有帮助。孩子在跟母亲接触的过程中,会通过跟母亲的互动来感知这个世界,内化自己的性格特征。

如果这个时期母亲跟孩子互动得比较好,那孩子就更容易形成良好的性格、获得安全感、大脑发育也会比较完善。如果在这个时期母亲不注重母婴互动,那孩子各个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

幸福孩子父母的三个特征

第一,对养育的自信心,跟孩子沟通时有共情能力,遇见问题能保持镇定,这些都可以帮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

第二,对待孩子的态度要是相对放松的。

如果孩子犯了错,父母会客观评价。当孩子想要尝试独立的时候,这些家长也会为他们的勇气感到开心。

对于孩子的将来,这些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且认为自己的孩子有能力获得幸福的生活。

父母乐观的态度会让孩子更放松、更有自信、更愿意去尝试想要的生活。

第三,父母要尽可能尊重孩子,但也不能纵容孩子,要让他们明白纪律的存在,避免问题的产生。

调查中优秀孩子的家庭,通常会在孩子2岁开始,给他们制定纪律。在制定纪律的时候,可以给孩子讲道理、示范正确做法。还可以用奖励和限制权力的方式,让孩子避免犯错。如果孩子还不听话,可以用罚站等方式来让他们明白父母的权威性。

总之,想要养育优秀的孩子,比起特定的教育方法,父母本身的性格、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更有影响力。

父母养育过程中的三个问题

第一,父母应在合理范围内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不是放任不管,过于放松。

如果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没有给过压力,包括成绩和人生规划方面,那可能会导致人到中年还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第二,过早的与孩子分离。

蒂娜的母亲在养育过程中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在蒂娜不满一岁的时候跟她分离了6周。这就导致蒂娜在跟母亲团聚后的几个月内依然性格孤僻,不愿意跟人亲近。

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年,孩子特别需要母亲的陪伴来获得安全感,所以母亲要注意,不要太早跟孩子分离。

第三,父母身份转换

维克多的父亲因为想要成为小说家,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出去工作,家里的生活主要靠母亲工作维持。他们家里洗衣做饭和陪伴孩子的是父亲,而母亲在孩子成长中陪伴比较少。这种父母身份的转换,让维克多的胆子比较小,成年以后性格也比较柔和。

为什么孩子会把童年痛苦外化?家是如何给孩子带来伤害的?

儿童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很多认知都来自于父母,不太知道如何排解情绪,一些情绪和不安就会向外释放,体现出极度焦躁不安,行为涣散,过度活跃,多动症等行为。

如果一个母亲对于孩子总是心不在焉,孩子会表现出越来越黏,如果总是得不到回应,会越来越闹腾,多动,以引起父母的注意和关爱。这种行为可能延续到成年。

有的孩子脾气特别大,一遇事情就焦躁不安,吵吵闹闹等等,这其实是痛苦外化的表现。

痛苦外化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父母不能建立与孩子的联结。

当父母不能与孩子建立良好的联结,也不能给与最需要的陪伴,孩子就会没有安全感。

一般来说,父母跟孩子无法很好地联结是因为父母无法理解孩子的心情、身体状态、冲动以及期望。

给到孩子期望的回应需要建立在父母了解孩子行为的基础之上,所以父母应该懂得欣赏孩子的初期情感、意图、能力,并在需要时及时给予支持和回应。

第二,父母不能与孩子玩耍。

你懂得玩耍的真正意义吗?比如孩子拿着彩笔画画的时候,父母觉得孩子会弄脏地板或者墙壁,会控制孩子玩耍。一些父母不仅不能跟孩子很好地玩耍,还习惯对孩子指手画脚。

孩子有他们的表达方式,有些行为在成人看来像是在“调皮捣蛋”,其实是孩子跟父母建立联结的绝佳机会。

如果父母不懂得跟孩子玩耍,孩子就会变得多动,也不能很好地收获快乐、正确地思考等。

第三,父母的自我认知和实际行为的分离。

有时,父母的行为和认知往往是分裂的。比如,本来答应你周末去游乐园,但周末的时候却因为忙其他事情没带你去;父母说过不再打骂你的,但不久后父母生气时又打你了……

父母的这种言行不一会让孩子迷惑,会让他们在极度不安中度过,以后也容易变成一个爱说谎的孩子。

第四,父母的需要在前,孩子的需要在后。

有时,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时候,不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而是从自己的标准去判断。

就好比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这是妈妈的判断,不是孩子的真实需要。还有孩子吵闹的时候,父母会勒令孩子安静,而不是去问问孩子为什么吵闹。

父母仅仅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是无法让孩子感觉到关爱的,这只会让孩子将痛苦外化得更为明显。

第五,体罚。

长期体罚会让孩子自尊减退,内心很难获得平衡,情绪也会不稳定。

罚也需要罚之有道。不仅让孩子知其然,还要让孩子知其所以然,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当父母面对孩子一些不守规矩的行为愤怒,甚至想要压制孩子的这些不良情绪反应时,就又给了孩子一些外化的压力。这样的孩子在成年之后容易低自尊、安全感缺乏、抑郁。

如何避免童年的痛苦外化?

父母应该给与有效的陪伴。

有效的陪伴指身心都在这里,而不只是人在孩子身边,心却不知飞到哪里去了。

父母每天可以用十来分钟陪孩子一起做做游戏、讲讲故事、一起出去走走等。

陪伴更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与自己的联结,成为一个有安全感的人。

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孩子在日常中会捕捉的东西。

如果父母是热情、乐观的人,大多数孩子不会消极、悲观;如果父母都比较爱看书,孩子也更容易爱上书籍。

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和孩子成为朋友。 而不是只站在父母的角度,用成年人的方式来要求孩子、教育孩子。

一起畅想未来,一起谈论对事物的看法,一起做喜欢的事。

(以上整理摘抄自文稿)

  emotional英 [ɪˈməʊʃənl] 美 [ɪˈmoʊʃənl]

  adj表现强烈情感的; 令人动情的; 易动感情的; 感情脆弱的;

  [网络]感性; 情感的; 情绪化;

  [例句]I needed this man's love, and the emotional support he was giving

me

  我需要这个男人的爱,以及他在情感上给我的支持。

  [其他]形近词: commotional promotional

1、人格独立

我认为,这个人格包含着精神和物质双层面。精神层面是我们自由思考、自主决策、发挥主观能动性等因素,而物质层面则是我们在社会中能够发挥自我价值赚取金钱、物质以此维持生计的一个行为。所以,总体来说,人格独立就是我们需要承担我们所能够承担的责任,并且,即使脱离某个单位也能够保证自己能够独立生存的所需精神以及物质、技能方面的准备。

2、情感依赖

这个很好理解,这是朋友间的一种感觉,也是增加感情比较好的方法而且在这个方面,应该很多的朋友都有体会到。下面挺我慢慢地来说;

世上,所有的事情都讲究张弛有度,爱情更是如此。

在恋爱中,我们需要对彼此有依赖,会想追求如胶似漆的恩恩爱爱,总觉得如果不黏在一起就不像恋爱。这个应该是所有的恋人在前期都会有的想法和精力。但是呢,我们知道哈,就算再恩爱的两个人也永远不可能合二为一,尤其在恋爱的后期,我们有的时候往往会开始渴望自由和空间。如果你还是一如既往地时刻依赖着对方,原本的甜蜜亲昵也可能引发对方的反感。两个人对依赖的不同程度需求,就会造成了不断升级的矛盾和争吵,处理不好就可能导致分手。这个呢就是恋人为什么经常吵架的原因

所以说这情感依赖处理的不好随时都会让人受到伤害,而且还会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我在这里劝告女性朋友,尤其是在谈恋爱的时候一定不要太过于依赖男方了,不然受伤的会是自己哈!

养育孩子是否有据可循?答案是肯定的。那些能够给予孩子幸福人生的父母,他们身上都具备一些共性的关键特质,而这些特质是可以自我培养的。

此外,父母应力所能及地为孩子提供一些心理上的辅导,帮助他们度过成长中的困难时期。在日常生活相处中,父母也可以通过故事、游戏、梦、早期记忆等等手段,更好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父母早期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将会持续一生,而我们可以通过四个层面的正面和反而例子,来学习正确的、避免错误的教育方式。

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

一、养育一个成功的孩子,父母需要具备哪些特征?

二、父母的哪些特征阻碍了孩子的发展?

三、作为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应对发展中的变数?

四、作为父母,如何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先来看看养育一个成功的孩子,父母需要具备哪些特征。

在本书中,作者给我们提供了7个孩子成长的真实例子,3男4女,在样本完整的76组被观察的家庭中,他们父母的早期教育,是做得最好的,其共同点是:对孩子富有同理心,也就是说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投入、关心、有条理、亲切、对孩子有回应。在这些孩子长到30岁时,根据研究者的评估,他们也被认为是所有参与者中活得最好的。他们工作成功、婚姻幸福、心理健康,过得非常充实的生活。可以说,他们的经历,跟他们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分不开的,在这里,我们从一个真实的故事中去寻找答案。

故事主人公叫尼古拉斯,他在童年早期接受到的良好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成年后的成功人生。当他刚出生时,母亲和他待在一起,体贴、冷静、对他充满信心。在第一年头几个月里,母亲为他自豪,用母乳喂养他,父母会在母亲需要的时候帮忙,并和他一起玩耍。第一年年底,他被查出肾脏异常,但在他长大后,父母也尽力瞒着他,不想让他因为身体缼欠而感到焦虑。当他到了入学年龄,并在智力测试中拿到高分时,父母反而决定不再抓他的学习,以免妨碍他的社交发展。

在教育方面,他的父母认为,父母能给予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被爱的感觉以及自己在家里很安全的感觉,并向孩子保证,无论世道变,家里的一切都不会随便改变。如今,他已是一成年人。他,风度翩翩、令人愉快,在一所大学任教,和妻子住在郊区,养了一条狗,计划两年后生小孩,心理测试显示他的心理一直处于良好状态。

这就是尼古拉斯的成长经历,而其他6位,他们的经历和他们父母的教育方式,也跟尼古拉斯大同小异——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

那根据尼古拉斯和其他6位幸福小伙伴的经历,我们能总结出哪些成功经验呢?9条,分别是:

1、对养育孩子有信心;

2、对孩子的未来感到乐观;

3、镇静、有反省意识;

4、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5、适时对孩子共情,也就是说当孩子产生了某种情绪时,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理解他的感受;

6、认可孩子表现出的积极性;

7、对孩子的独立性感到愉悦;

8、为孩子制定某些纪律;

9、母亲富有感染力。

父母的哪些特征,阻碍了孩子的发展。

在本书所涉及的研究中,有28个孩子被划归到“发展受阻”的一类。其中6个孩子把痛苦外化了,也就是向外释放、宣泄,表现出某些问题行为,比如多动症、暴力行为等等;另外22个孩子把痛苦内化了,也就是压抑自己的情绪,表现为抑郁、焦虑、恐惧等等。

这里我们先回答问题,然后带着答案一起去看下面的实际案例。

发展受阻的孩子,其父母具备如下特征:

1、不能与孩子建立联结;

2、不能与孩子玩耍;

3、经常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在孩子身上,有时还意识不到甚至有意否认这一点;

4、自我认知和实际行为不一致,也就是说一套,做一套,往往还不自知;

5、把自己的需要摆在前面,孩子的需要放在后面;

6、体罚孩子。

这些行为,也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注意避免的。

下面我们来看主人公弗朗克的故事,体会上述的那些不当的教育行为,对他造成了哪些影响。

在弗朗克小时个,母亲并没有给他充足的交流,总像个木头人似的,冷酷且死气沉沉。在研究录像中,研究者发现她没有笑容,行为和表情都很机械,甚至给弗朗克喂吃的时候,也很少跟他说话。只是在需要给弗朗克换尿布时,她才会轻轻动一下。当弗朗克很安静的时候,她总会打扰他,让他变得很紧张。这说明这位母亲很难理解弗朗克的需求,也不知该怎么应对,对弗朗克哭时,她表现得手足无措,没有任何反应。从3岁开始,弗朗克就经常挨打,直到7岁时,打屁股的次数才减少到每周一次,弗朗克的一位同学出车祸去世了,弗朗克的父母告诉他,这就是不听父母的后果。

弗朗克30岁时,研究者再次见到了他。从心理测试的结果来看,他在童年早期的人格原型,也就是压抑攻击性的习惯已经成型。他很难表达自己的愤怒——能控制愤怒是好事,但不会愤怒,这可就是一种缺陷了。他告诉研究者,感觉自己20年的时光好像丢了一样。他表现出了某些抑郁的特征,对自己感到困惑,怀疑自己是否适合目前的职业。他会周期性地做恶梦,在梦里,他被怪兽追赶,但是枪却熄灭了。他有某些躯体症状,甚至三天不能走路,却没有任何生理原因可循。自杀是他感兴趣的问题,但他并不认为自己需要心理援助。

听到这里,特别是与刚才提到的尼古拉斯对比后,我想大家应该或多或少认识到,好的教育对我们的人生有多重要。有人可能会说,这会不会是研究者的自我验证呢?在这里,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不是的。这是因为,根据弗朗克的早期教育对他未来发展做出预测的研究者,跟弗朗克30岁时评估他善的研究者,并不是同一拨人,而预测和实际结果,是如此相近。

为了不让弗朗克的经历发生在我们孩子身上,我们有必要引以为戒,导致弗朗克问题的不当教育方法:

1、不能与孩子建立联结;

2、不能与孩子玩耍;

3、经常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在孩子身上,有时还意识不到甚至有意否认这一点;

4、自我认知和实际行为不一致;

5、把自己的需要摆在前面,孩子的需要摆在后面;

6、体罚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应对发展中的变数。

这个问题关注的是,作为父母,该如何应对孩子成长中意料之外的情况。这些情况包括:遭遇创作和不利生活环境、家庭成员离开或去世、新家庭成员的加入等。本书所涉及的研究,一共包括8个遇到这些情况的孩子。他们在童年时期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研究者对他们的预期是:他们会发展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成年人。

然后,当他们30岁,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评估时却发现,这8个人在整体功能评定表上的得分,均低于平均值,他们还有一定程度的精神障碍,在日常生活功能上存在某些困难,并对生活感到不满。这里以奥利弗的例子进行说明。

在奥利弗1岁时,研究者对奥利弗和她母亲的描述是:母亲坚定,有效率,动作简洁,为孩子感到自豪,会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似乎做一切都不太费劲儿。孩子看起来非常满足,也得到了很好的照顾。然后在奥利弗14个月时,她的妹妹罗斯诞生了。母亲也在那里出现了甲状腺机能减退症,活力大不如前。奥利弗逐渐失去了和母亲的亲密联结。与此同时,奥利弗成了父亲最爱的孩子。但是,过早同父母建立亲密关系却妨碍了奥利弗的发展,使她表现出被动的、过于强调女性特质的行为方式。

奥利弗18岁时的心理测试显示,她的紧张和内心的冲突,看起来同她想要独立的愿望有关,但这个愿望并不符合她想要依赖他人和得到照顾的心理。30岁时,奥利弗终于在更换了各种工作后定下心来,选择了物理治疗师的工作。但与她的事业相比,她与男性的关系则处在混乱之 中。她总是选择不合适的男性交往,或者破坏掉一段美好的关系。为此,她不得不多次接受心理治疗。此外,根据相关测试的结果,奥利弗被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到此,我们可以说奥利弗的人生轨迹已经严重偏离了研究者的预期。

我们看到,在奥利弗的人生故事里,妹妹的出生是意料之外的因素。作为孩子,奥利弗的认知有限,能力有限,她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父亲试图为奥利弗提供帮助,却帮了倒忙。那么,作为华丽,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应对发展中的变数呢?是防患于未然。这并不是说奥利弗的父母不应该要二胎,而是说父母双方应该对二胎的到来有心理上的准备,对各自角色的转变、责任的分担等问题,事先要有个商量。这样,第一个孩子才不会因父母的准备不足,而表现出生理和心理发展上的滞后。

作为父母,如果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4种方法:

一、通过孩子的故事,接近他们的内心。孩子们讲述的动物故事能够显示出他们对家庭的关注。他们几乎总是讲述关于家庭成员的故事,并表达对他们的情感。正是基于这种观察,才有了如今的心理测试。在心理测试中,研究者往往会给儿童一组动物,然后要求儿童分别就每幅讲一个故事。根据儿童的故事,我们往往能发现儿童对家庭的看法,以及某些被压抑的情绪。

二、通过儿童的游戏。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世界的外在显现,因此,了解了儿童的游戏,也就了解了儿童的世界。我们以刚才提到的弗朗克为例,他曾经在玩具房间放置了一个男人和一个孩子的玩具模型。他说,男人是父亲,孩子是他自己,他用这种方式想象父亲和他一起玩耍。而在现实生活中,严厉的父亲几乎从未与他一起玩耍。从中我们可以出,弗朗克在借游戏表达内心的愿望。

三、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方法是通过孩子的梦。梦几乎总是跟产生于家庭的情感有关。这里还是以弗朗克为例,他曾梦到自己总被怪兽追赶,而他的枪却不能射击。这可能有以下四层意思:

1、因为父亲不陪他玩而觉得自己是怪物;

2、因为坐立不安冒犯了父母而觉得自己是怪物;

3、他没有办法攻击他人;

4、他的性意识被压抑了。

我们在前面曾提到过弗朗克在童年早期的人格原型是用友善来压抑攻击性,因此,似乎第三种解释更为符合他的情况。

四、通过最早的记忆。在研究中,父母高效、没有遭受过创伤、感到满足的研究对象,更不容易回忆起童年的恶梦或重复出现的梦。他们最早的记忆反映了早年在家庭中体验到的快乐。比如我们最早提到的尼古拉斯,他的首次记忆是两三岁时父亲一起从山上往下跑,他形容当时感觉就像是从地面上飞了起来。这段回忆说明,尼古拉斯与父亲在一起非常开心,他的主导情绪是积极的。

作为父母,我们比心理学家离孩子的故事、游戏、梦与记忆更近一些。这些并不复杂难懂,这些路径可以让我们像心理学家那样,试着走进孩子的内在世界。

父母早期教育方式,对孩子产生着巨大影响!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1、养育一个成功的孩子,父母需要具备哪些特征?

2、父母的哪些特征阻碍了孩子的发展?

3、作为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应对发展中的变数?

4、作为父母,如果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通过四个孩子的成长历程,认证了这些:通过尼古拉斯的故事,我们了解了成功孩子的父母具备的特征,分别是对养育孩子有信心;对孩子的未来感到乐观;镇静、有反省意识;对孩子无条件的爱;适时对孩子共情;认可孩子表现出的积极性;对孩子的独立性感到愉悦;为孩子制定某些纪律;母亲富有感染力。

通过弗朗克的故事,我们了解了发展受阻的孩子其父母具备的特征,分别是不能与孩子建立联结;不能与孩子玩耍;经常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在孩子身上,有时还会否认自己的情感;自我认知和实际行为不一致;自己的需要在前,孩子在后;体罚孩子。

我们在奥利弗的故事中看到了发展中的变数对孩子的影响,并简要地给出了一些建议。

最后,我们从心理学家那里偷来了几招,分别是解析孩子的故事、游戏、梦、早期记忆,以便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在世界。

关于姐弟之间的感情,传统社会上对于兄妹之间的性别和年龄差异都有着很强的限制和道德观念,但是现在的社会潮流和文化氛围都在逐渐开放和包容,姐弟之间的感情和关系也在逐渐多元化和丰富化。下面我会简单地介绍一下有关姐弟之间感情的研究和调查。

一、姐弟之间的亲密程度

根据一项Pew Research Center的调查,有24%的美国成年人认为,女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比男兄弟姐妹之间更亲密,而现代社会中兄妹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丰富。有研究表明,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对个体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兄妹之间的感情关系也在社交化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姐弟之间的情感依附

研究表明,在家庭关系中,情感依附是父子、母子之间最为密切和紧密的联系。然而,兄弟姐妹之间的背景相似且依赖性很强,很容易形成情感依附。这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单亲家庭、父母亲缺席或长期离家的状况下,孩子情感空间的需求,这种情感依附对于每个人的成长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姐弟之间的互助关系

有研究显示,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助关系非常普遍,这个互助包括生活照料、互相支持、共同分享喜怒哀乐等。姐弟之间的互助行为越来越地丰富和深入,并且在很多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互助关系中也催生出了新的家庭文化。

四、姐弟之间的性别观念

在性别观念多元化的当今社会,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群体的性别价值观逐渐转化为独立自主、平等、自由和尊重等价值观,这种转变也影响到了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有研究表明,女性在家庭中的崛起,也影响到了兄弟姐妹之间社会地位的平等化,姐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革。

总之,姐弟之间的感情和关系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是否能好到什么程度和个人的行为和观念有很大关系。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中,我们都应该尊重和欣赏姐弟之间的感情,给予他们更多机会和空间,使他们的感情在共同成长与助人为乐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升华和深化。

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人都有依附于那些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的他人的需要,这种需要在幼儿时期尤其明显,婴儿和养育者之间的情感依附就被称作依恋。

因此,客体关系学派的理论家鲍尔比将婴儿和养育者之间的情感依附就称作依恋,依恋关系的好坏会影响儿童成人以后的生活,对心理发展影响很大。

随着依恋理论的发展,人们又发现成人个体之间也会存在“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依恋双方会经常相互影响,并希望维持这种亲密的关系。”由此开始了成人依恋的研究。

鲍尔比观察到,被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放、疯狂地寻找)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或靠近不见了的父母。他认为:这些依恋行为,如哭喊和搜寻,是与原有依恋对象(即提供支持、保护和照顾的人)相分离后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应,是因为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幼儿都不能自己获取食物和保护自己,他们都依赖于“年长而聪明”的成年个体提供照顾和保护。鲍尔比认为,在进化的历程中,能够与一个依恋对象维持亲近关系(通过看起来可爱或借助依恋行为来维持)的婴儿更有可能生存到生殖年龄。

鲍尔比又通过一系列现实情境的考察,比如少年犯罪者,孤儿院儿童等,提出早期母婴分离的经历会对孩子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种爱诉苦却又讨人厌的类型

四种爱诉苦却又讨人厌的类型,每一个人的性格和处事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很讨人喜欢,同样也有些人让很讨厌。下面是四种爱诉苦却又讨人厌的类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四种爱诉苦却又讨人厌的类型1

1、我听你说的自私鬼

那种自己最重要,别人都是屎的人。聚会节日永远想不到你,失恋了工作不顺或需要帮忙才出现。这也就算了,当换成我心情不顺时想找人倾诉一下,才讲没两句他就开始不耐烦,连听都不听抢话讲,甚至反过来说一顿。

比方说他自己可以抱怨二小时上司陷害他、同事都是喜憨儿,然而你才抱怨两句工作很累,他却板起了脸教训:“我是觉得你可以想一下为什么会累会不会是自己能力问题”跟他念一下待遇不够,他就说:“现在这个时代有工作已经很幸福了,你是人在福中不知福。”但是你绝对不能够的吐槽他,否则马上就会翻脸生气。跟这样的人相处久了身心灵都会很疲惫,直到不再和对方往来后,才发现人生比较美好。

2、排山倒海般的负面能量

其实我自己蛮能接受负能量的,而且我还很爱看每天来点负能量的图,可有的人一开口就是没完没了的抱怨。抱怨工作抱怨社会抱怨人生百态,甚至连一些明明是好的事情,看在他眼中也是别有意图,不知道是危机意识太强还是防卫心太重。比方说有人认养流浪动物他就觉得只是装慈善,有人礼让老人他觉得虚伪,反正世间的一切都虚假,只有他本人最真,除非你们打算手牵手一起当恐 怖份子,否则其实也只是停留在不满里。

3、永远在抱怨同一件事

比较常出现在爱情之中,尤其是鬼遮眼的爱情,因为我自己也曾经鬼遮眼所以对这模拟较有同理心,我知道当事人迟早会离开,只是时间还没到。但通常安慰到最后会没梗,所以如果只是想倾诉不要求我很专心没问题,如果要我非常认真听而且给建议就没办法了,有时候这会惹朋友生气,觉得你没在关心她,可是事实上同样的内容如果已经重复听了几年,已经把能讲的都讲过了还能干吗呢

4、带有炫耀意味的'诉苦

“两个高富帅在追我,都对我超好,不知道该选哪一个耶!”、“我老公叫我不要工作,待在家里休息就好,可是每天逛街喝下午茶好无聊。”“该买LV还是香奈儿的包”如果彼此都是同样的互闪的立场就还好,不然根本就惹人白眼啊!

诉苦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只要不是以上几种,正常人都可以将心比心,但毕竟有些烦恼不适合问亲友,如果有这种困扰不妨匿名放到网络上,就像瓶中信一样隐密随机,不知道会有什么人看到,也无法预期对方的反应,想说什么就什么,远在天边的陌生人却是知道自己最多的人,也是种额外的浪漫吧!

四种爱诉苦却又讨人厌的类型2

在你身边有特别讨厌的人吗?哪种人格类型的人是你无法接受的呢?

心理学家荣格喜欢研究人格原型,但是他认为人格原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因为所有的人格原型都是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人格类型本质上是个体为了适应环境而形成的,但是在日常社交中却有些人格表现得更合群,有些人格并不受欢迎。本文将列举较为让人讨厌的三种人格类型,并进行深度解析。这三种人格类型包括:自恋型人格、支配型人格和情感依附型人格。

1、自恋型人格

在众多人格中,自恋型人格是很难被接受的人格类型。自恋型人格无法客观的评价自己,他们常常把幻想中完美的自己,当作现实中真实的自己。他们潜意识强烈渴望得到人们的崇拜,无论在什么场合,他们需要被尊重,被关注。他们喜欢吹嘘自己,把自己并不完全拥有的能力,当作自己完全拥有的能力。他们不知道从哪里而来的一种优越感,无论跟谁谈话,都透露出一股傲气。尽管他们并没有实际的成就,但是他们自己却没有意识到。

自恋型人格自身认知、情感、意志相一致,他们无法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如果你们关系不够好,那么劝你不要批评他们。他们认为自己是完美的,如果发现你在诋毁他,他会无法接受进而引发情绪崩溃。在短暂的情绪崩溃之后,他们又会变本加厉地抬高自己的价值,会陷入更加自恋的困境中去。他们也有理想,也会为了理想而努力。可是他们稍微一努力,就会夸夸其谈,觉得自己取得多么了不起的成就一样。

2、支配型人格

支配型人格是心理学家威廉·莫尔顿·马斯顿所提出的DICS人格类型中的D型人格,也是比较让人难以接受的一种人格类型。典型的特点是过分看重自己的地位,总是把别人当仆人一样使唤。他们在任何场合,总是想着能够高别人一头。在生活的细节中,他们会让身边的人为自己做一些事情,哪怕最简单的事情,也要让别人来完成。例如端茶、倒水、扫地等等。但是如果你想让他们来给自己端茶、倒水,他们会非常生气。

支配型人格的竞争意识很强烈,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人,总是要通过竞争的方式来确立自己的地位。他们行事风格果断、直接、大胆、有野心,他们的性格非常自负,他们只想支配别人,但是拒绝其他人支配自己。这一点是让人难以接受的根本原因,因为没有人会无条件地满足别人。这类人除非他们自己的确拥有强大的实力,否则很难在社交中有立足之地。

3、情感依附型人格

情感依附型人格,也常常被人们称之为情感吸血鬼。他们就像是婴儿一样无法独立生存,必须依附于其他关系才能够生存。以恋人为例,情感依附型人格通过一系列情感绑架,达到让对方为自己服务的目的。他们常说:“因为你爱我,所以必须满足我的要求”。他们会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你的身上,让你产生一种愧疚感,进而无力挣脱这段关系。根本目的就是赖上你了,让你为他的一生负责。

起初情感依附型人格会给人一种特别亲切、热情的形象,你会发现他们很愿意和别人在一起。但是时间久了你才会发现,他们只愿意和别人在一起,而且他们无法独立生活。婴儿在出生前通过脐带来和母体相连接,进行营养的传递;这一类型的人,在心理上也有一根脐带,通过建立联系来依附于其他人身上,让别人给自己传递营养。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之为“共生体关系”,一旦你陷入这种关系中,相当于你养了一个孩子,时时刻刻都跟在你身边。

这三类人格类型都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其他人格类型,但凡身上存在问题,都能够通过自我反省来进行纠正。但是这三种人格类型,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在他们的认知中,对人与人的关系产生了极大的偏见。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以自己为中心,从来不会主动去理解别人的想法。更严重的问题是,别人无法帮助他们,只有通过他们自我醒悟的方式,明白自己的问题,并且自行努力解决掉。

经过对三种人格类型的分析,你是否更加了解他们了呢?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不妨将这篇文章让他们看看,他们会十分感激你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764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