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和萧萧

关于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和萧萧,第1张

沈从文笔下的湘女

我们这一代人对沈从文认识并不深。有些人甚至是通过黄磊的一首《等等等》才开始知道翠翠,知道《边城》,知道有这么一个作家叫沈从文。

这当然是有历史原因的。在沈从文看来,文学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学的“美”与“善”对人性的熏陶。有人却指责他写的都是世外桃源,脱离现实,挖空了人物的阶级属性,更有甚者,如那识时务,顺潮流的郭沫若,更是词气纵横地控斥沈从文“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

大势如此,势单力薄的沈从文只能自觉退出文坛,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史的研究和整理工作了。

然而,历史毕竟是公正的。久经患难,也不能使他笔下楚楚可怜的湘西女子真正销声匿迹。无论是《边城》中的翠翠,《丈夫》里的七姑娘,还是《绅士的太太》里的夫人……她们都有着最脆弱最纯洁的灵魂,却在复杂纷繁的人世间作着痛苦的挣扎或者在牺牲掉她们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后沉沦,变成麻木混沌的行尸走肉。

在这之中,给我最深感受的莫过于《萧萧》了。这是一个没有母亲,从小被寄养在伯父种田的庄子上,十二岁就做了人家媳妇的女孩子。丈夫还不到三岁,才断奶不久。情窦初开的萧萧受到工人花狗的引诱,失了身,怀了孕。她寄希望于花狗,一心一意想跟他一起逃到城里去。可是不料花狗自己逃走,丢下萧萧一人,面对或“沉潭”或“发卖”的悲惨命运。幸好伯父不忍把萧萧当牺牲,一时又找不到可卖出去的人家,暂时留了下来。最终生下个得到全家喜欢的儿子,总算可以不嫁别处了。

那些“反沈派”大概觉得这就算是个脱离现实的大团圆结局了吧。当时新娘子上花轿照例要哭两声的,萧萧却没哭,那是因为她并不觉得悲哀。可是我觉得。

萧萧自己还是个孩子,却不得不担任一个三岁小孩的母亲兼妻子的角色,这仅仅是她悲剧命运的开始。她将一个少女的纯真和全部的希望都依托在对一个男人不可靠的爱情上,这是她悲剧的发展。她羡慕城里的女学生独立自由的生活,她也希望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但这一切都只是奢望,只是终将破灭的幻想。这就是她的命运,早被注定了的悲惨命运。

面对等待着萧萧的惩罚,沈从文用了一种冷冷的,调侃的笔调写了这么几句话:“照惯例,沉潭多是读过‘子曰’的族长爱面子才做出的蠢事。伯父不读‘子曰’,不忍把萧萧当牺牲,萧萧当然应当嫁人作二路亲了。”这是莫大的讽刺呀!读过书的上等人得到地位得到尊敬,却把最基本的人性给失掉了。沈从文是这么深切的同情着受到迫害的脆弱的生命,我很难想象他会被认为是个反动派。我觉得难过,我为萧萧难过,为沈从文难过,更为我的祖国难过。

最终被留了下来的萧萧幸福了吗?我想没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而沈从文呢?人如其名。沈从文,从从容容作文,从从容容做人。他温厚,谦和,平易,有古君子之德,又不乏平民气息。即使是这样,他也没有逃脱人性中恶的一面对他的迫害。当他得以平反,他和他的读者都已老去。沈从文说“我已经没有话说了。”

他终于和他的萧萧一样,被人折断了理想的翅膀,在也飞不起来了。尽管如此,他到死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到死,他的床头都放着翠翠梦里采摘的,也是他最喜欢的虎耳草。

沈从文八十大寿的时候,他的入室弟子汪曾祺作了首诗送他,开头两句是:

“犹及回乡听楚声,

此身虽在总堪凉。”

我想现在沈从文一定回到他魂牵梦萦的故乡了。

浅谈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塑造[转] (资料)

[内容提要]

纵览沈从文的小说,可以看到他笔下的一系列女性形象中,既有纯清稚嫩的少女,又有饱经生活磨难甚至沉沦到生活底层的**、妓女,其人性的善良与纯朴总闪烁着别样的光辉。本文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的分类、特点、以及作者所采用的塑造手段入手,论述了沈从文笔下女性形象塑造的特点。

[关键词]沈从文 女性形象 少女 ** 妓女

鲜明的时代性与社会性是“五四”以来文学的历史性特征,新旧力量的对比、斗争构成了新文学的主要内容,从而也被认为是人物典型化的主要特征。但是,作为“山民艺术家”的沈从文则以其独特的审美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发掘出这个世界的另一特质——自然性。其几十年创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因此,他怀着无限的爱心去建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的湘西世界。

在沈从文的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塑造了许多士兵、水手、军官等男性形象,其间固然寄托着他的人性理想。但真正光彩照人的,还是他笔下出现的一系列女性形象,既有纯情稚嫩的少女,又有饱经生活磨难甚至沉沦到生活底层的**、妓女,其人性的善良纯朴总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沈从文小说里塑造了众多的典型人物,其中土里土气的湘西少女特别引人注目,犹如风雨山花别样红。在中国文学史上,因创造深阁闺秀的少女形象而成为文学名著的实在不少,但因写乡村少女而成为名著的确实不多。沈从文笔下湘西少女的涌现,无疑给中国乃至世界文坛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由于描写对象的不同,沈从文的笔墨运用与他写那些多情水手和多情妇人不同,与他对那些军人和地方小妇人的恋情描写也不同。他用含蓄的笔法,在笔端倾注了满腔的温柔和热爱,寄寓着他那由来已久、铭心刻骨的梦想。小说中人物的恋情纯净晶莹,如一块温润透明的碧玉。

他笔下少女的爱情都很简单,没有其他言情小说那种大起大落波澜起伏的曲折情节。作品中的山水风景美则美矣,却又浸染着浓郁的哀愁。沈从文的小说也写生死,但他把那种呼天抢地、痛不欲生的生死之事淡淡地处置,平静写来,将人事的哀乐表现得悄无声息。而读者细细品味,又不难发现深掩于其中的作者的情感与意念。

沈从文着意写少女,在他笔下,不是一个,而是一群。象自小生长在溪边单纯而又任性的三三,单纯自然浑然不觉的小童养媳萧萧,温顺乖巧、多情执著的边城翠翠,谨慎心细、热烈大胆的象姐姐一样的阿黑,美丽大方、骄傲善良的夭夭……这一群少女犹如山涧的溪流,任情而动,她们天真无邪、纯朴善良的性格是那样相似,他们那份对爱的执著无不体现出一种美,一种向善的美。但由于身世和具体环境的不同,她们又是各自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人生形式。无论是蒙昧的三三,自在的萧萧,还是执著的翠翠、阿黑、夭夭,她们平凡多样的人生历程中,都一样洋溢着生命的热情、自然和庄严。在这个充满生命活力、人性美、和谐宁静的世界里,翠翠们集中了湘西自然、民族、人情中最为优美的成分。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那种朴素动人的人性美,在她们身上得到了最为完美的体现。

纵览沈从文笔下的少女形象,她们都洋溢着青春美,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她们的追求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这群少女被韩立群先生称为“自然女性”。

自然女性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性,表现为“自然选择意识”,“人物环境社会性因素的淡化和自然性因素的居于支配地位,反映在人物主体意识中便是社会意识的淡化和自然选择意识居

于主体地位。”

她们不象社会女性那样依据道德原则或政治原则而生活,而是从生存原则出发做出适合生命本体生存的选择,这种选择甚于生命的本能。这一点可以从少女们的择偶标准中看出来,她们的择偶标准有三条:年龄、体魄、智慧。这三个条件中包括了所有生命本体的因素,而不包括其他社会化的因素。翠翠爱上傩送,并非由于他是富有船总顺顺的儿子,在大老二老中选择二老傩送,也全是自然条件比较的结果。夭夭和三三在朦胧的爱情中虽有对新生活的憧憬,但所表现出的却是与物欲绝缘的人性的自然美,最为典型的是苗族少女以对歌为手段的爱情。《月下小景》中的姑娘情愿与小寨主傩佑在歌声中幸福地死去,也不愿受土司王的野蛮而生活。《媚金、豹子和那羊》中的媚金,《龙朱》中黄寨主的女儿,《神巫之爱》中的花帕族女人以及许多作品中都写到的青年“男女之真情”如何在歌声中凝结成纯洁的爱情。对歌这种原始性的配偶手段赤裸裸地体现着自然选择的目的与特点,它既是性本能的冲动,又是两性间生命的自然气质与自然条件相互较量对比,最后达到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目的。如果说对歌仅仅停留在表层的话,那么,灵与肉的交融则是情感的升华,《雨后》中写一对上山采蕨的青年男女四狗和阿姐在山上草棚中“撒野”的故事,粗俗的举止,看来只是一种生理欲望的恣肆,但他们纯

洁天真的灵魂与被山雨洗净了的大自然和谐统一,体现出一种蓬勃的生命力。沈从文通过笔下人物对自己美丽生命的自由支配,向以金钱、权势、身份为内容的反自然人性的恋爱婚姻观念提出了挑战。

沈从文以其空灵的艺术语言,通过或含蓄或恣肆的描写手段,使一系列湘西少女各有情态,都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沈从文在塑造妇女形象时,很少涉及社会因素。无论是玉家菜园中少琛母亲玉太太、杨家碾坊主人三三母亲杨太太,还是《泥涂》中的妇人,他们同是寡妇,都是用自己并不坚实的臂膀来支撑着家人的生活。玉太太苦心经营着二十亩菜地,除了白菜,还种了不少其他菜蔬,她还善于把白菜制成各种干菜,根、叶、心各用不同方法制成不同味道。由于自己的勤劳还使儿子能去北京念书。三三的母亲不曾离开过碾坊,一直在劳碌着,用她特有的母性支撑着母女俩的天空。《泥涂》中的妇人则用最低微的当当来医救儿子的病,用辛苦奔波得来的微薄收入来维持儿子的生命。我们说,劳动是人生存的第一原则,离开劳动,人就无以生存;失去劳动的本能,人就不能成其为人,就是被自然淘汰了的“阉人”。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作者对妇女的劳动作了近似夸张的描写,以此来突出生命中潜在的自然选择意识,也证明着劳动是人类得以维持生命的手段。

另外,在沈从文笔下的妇女身上也体现出了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命运好似偏偏与妇女作对,要么早年丧夫,要么做童养媳。在有着压制人性发展的陋习存在的湘西世界里,古老的习俗似乎专为迫害女性而制定,有惩治女性越轨的所谓世俗法规,有与自由性爱相对立的童养媳制度——这是一种典型的把人身依附关系合法化的制度。女孩“嫁”给比自己小许多的丈夫,而成为婆家的奴隶,可以任意受到处置,人性受到压抑甚至摧残。但在这种习俗下的童养媳却表现出了一种异乎寻常的生命力。在童养媳中,萧萧属敢于反抗型的,在一开始便表现出反抗意识,当一群学生路过时,家人都在斥责或讽刺女学生,惟有萧萧投去艳羡的目光。进入青春期的萧萧,掩饰不住已发育成熟的身体,此时,她哄着比她小10岁的丈夫,冒着被沉潭或远嫁的危险与花狗私合,并生了孩子。这正是她的自然欲求向习俗的一次挑战。当无情的习俗威胁到她的生存,她毫无恐惧,而对生存充满信心,这种勇敢与自信正体现了她顽强的生命力。三翠则是坚韧的女性,她的生活如此曲折多舛,生存意志却百折不回,她生命力的顽强正表现在这种顽强的忍耐力和适应力上。事实证明:习俗的残酷,可以剥夺女性的生命,却无法剥夺她们对生命本体的热望。这是自然选择的要求,要求我们珍视生命的自由与延续。

沈从文把妇女也作为一个审美体来看待,因此,他不着力表现辛劳带给他们的苦痛,而是按照人性的标准,欣赏女性的美,并以此表达对她们的尊重。

畸形女性是私有制社会的特有产物,她们在人格上不独立,在物质与精神方面都惨遭蹂躏。许多作家都曾以妓女为题材创作过大量的文学作品,如曹禺的《日出》就是写妓女(包括高级交际花、低级妓女)的作品,很具时代特色,也将陈白露、翠喜、小东西她们那种生活中或灵或肉的苦痛揭示地淋漓尽致。作者以劳动号子作为背景,来反衬她们生活的沉闷,以男性的活动来衬托她们生活的无奈,作者对她们倾注了无限同情。而同时代的沈从文则从人性的角度赋予了畸形女性另外的色彩。

吊脚楼妓女是被压在生活最底层的人,她们缺乏生活自卫与自理的能力,生活赋予她们的只有受蹂躏、受侮辱,唯一将她们当人看的是沅水上的船工水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是被抛弃的人,即便是在短暂的接触中,也能从对方那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并产生一种真挚而热烈的情感。沈从文着力发掘这些人生活与情感撞击而闪现出的火花;并从火花中提炼出独特的人性之美。《柏子》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妓女生活在这狭小肮脏的吊脚楼里,做着出卖肉体的“生意”,这是具有沉重生活色彩的事实。但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将年轻健壮、吃苦耐劳的水手柏子的婚娶权利剥夺,其爱情天地缩小到了只供卖*而设的吊脚楼上,他们的同病相怜产生了强烈的爱。痴情的妓女对柏子竟是那样的信誓旦旦、感情专一,而城市的柏子对这位妓女也是那样的情投意合、忠贞不二。他们之间与其说是一种金钱和肉体的关系,不如说是两个纯洁灵魂的结合。是一种不受道德羁绊、法律约束的爱的实现。这可以从柏子的感觉中看到这位妓女在非人生活的一点慰藉:

妇人的笑,妇人的动,也死死地象蚂蝗一样钉在心上,这就够了。它的所得抵得过打牌输钱的损失,抵得过……他还把以后下行日子的快乐预支了。这一去又是半月或一月,他很明白的,以后也将高高兴兴地做工,高高兴兴地吃饭睡觉,因为今夜已得了前前后后的希望,今夜所“吃”足够两个月咀嚼,不到两个月他可又回来了。

这种爱虽是畸形的处于人生夹缝中的苦涩的爱,但是他在诚实柏子心头唤起的感受确实抵得过一个月的一切劳苦,抵得过不合理制度加于他身上的一切痛苦和不幸……正是这种非人生活中的温情支撑着妓女的精神世界,在生活中有了一份隐隐的牵挂,体现着一种人情美、人性美。

如果说《柏子》中的吊脚楼妓女还有自身爱情追求的话,那么,《丈夫》里的乡下妇人则完全适应了那种卖*的生活。《丈夫》叙述了一个乡下男子到河船上去探望被送出“做生意”的妻子一日夜的遭遇。在这河船上,寻欢取乐的兵士,自称妇人干爹的水保,仗势欺人的巡官,都可以当着丈夫的面,公然声明对妇人的占有。在这里,“人已经成为金钱的奴隶,人的两性关系成了纯然的商品买卖关系,人的性行为不再是人的行为,而成为金钱的等价物。”

应该看到女主人公老七的卖*行为尽管究其本质已悖于人类天性,但在她及乡下人的眼里几乎就是一种“不与道德冲突”的普通工作,故此这一行为在特定意义上还不具备人性扭曲的属性。但由于她所居的妓船是在“城里”,而是“做生意”的乡下妇人,经过一些时日的耳濡目染,精神发生了令人吃惊的变化:不仅衣着打扮失去了原有的朴素,换上“城里人的神气派头”,而且去了“在乡下做媳妇的羞涩神气”,“变成城里做太太的大方自由”,“于是妇人毁了”。她由被动地承欢变成主动地适应,内部精神被蚕食,生命已如残烛待尽。所以《丈夫》不仅是男性尊严的复归,而且是女性精神的蜕变。“从《柏子》到《丈夫》清晰地留下了在社会大力挤压下,乡村灵魂的演变轨迹。”

这是许多论者已经论及到的问题。沈从文让老七回家,意在告诉我们纯洁依然应该在农村,也在告诉我们一个未了的理想人生的梦。

沈从文充分发挥自己写乡土人民的优势,在乡土王国里,大胆开拓,独辟蹊径,建造了一个最富民族特色的艺术世界。“最重要的是沈从文是大地之子、人民之子,读社会人生内容无比丰富充实的大书,吸取不少有用的‘做人’知识,且深一层懂得社会、人生的正确含义。”

湘西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一些特色,是沈从文创作的重要题材。其中的风俗人情,与他的创作活动也有很大关系。民间流行的未经加工的一些习惯性的文化形态,经过沈从文典型化后,成为创造女性形象的艺术表现形式。沈从文用怎样的手段来创造女性形象呢?这还要从《边城》说开去。

《边城》把边地茶峒独有的山光水色、地域风貌、地方风物、民风民俗等巧妙编制在一起,幻化成牧歌式的诗情画意,展现出一幅富于浓郁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风俗画。《边城》中塑造的各色人物形象,表现出良好的道德风尚,是理想的人物范型。特别是作品的主人公生活在青山绿水的小溪边上的一条渡船上,祖孙二人渡着过往行人,过着清淡而孤苦的生活,这更具典型意义。翠翠一出场,作品就有一段精彩的描写: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的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这里把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写,找到了湘西少女翠翠的生活特点,既根源于自然、符合自然又超越自然。这种恬静的自然环境陶冶了少女们的性情。生活在湘西农村的乡下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年以风雨为伴,与日月为伍,人与山与土地形成了一种天然联系,凭着双手来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资料。人离不开自然,自然养育了人,形成了人的生命和智慧。文章首先写翠翠常年便随祖父在渡船上生活,披星戴月,皮肤自然变得黑中泛红,显示出力与美。其次以青山绿水与眸子相对映,描绘明亮而幽深的眼睛,勾勒出纯洁而可爱的少女形象。进而以“黄麂”喻人,新鲜而又奇特,找到了善良、精明的同质性。这样,作者选取了自然环境中的三种典型事物,把一个勤劳、善良、精明、纯洁的山村少女形象描摹得像浮雕一样突现在读者面前,令人耳目一新。作者把翠翠与自然山川灵气融为一体,使翠翠更加焕发出青春的气息。

地方风俗的描写,是沈从文塑造女性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虽然是在原始、半原始的背景下完成的,但在沈从文如诗如画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中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一幕幕场景。《月下小景》的爱情被置于一种野蛮的风俗之下:“女人只许同第一个男子恋爱,却只许同第二个男子结婚。”若违反了这种规矩,常常把女子同一扇小石磨捆到背上,或者沉入潭里,或者抛入窟窿里,导致“爱情与死亡为邻”。

其间的女孩却情愿与爱人一同死去也不向习俗低头,用生命给爱情作了诠释。童养媳制度窒息着少女的青春,最终将她们同化为习俗的奴隶,像萧萧,在自己痛苦的经历后,还照样给十岁的儿子娶大五岁的姑娘,使第二代萧萧出现。这种习俗的描写在人们慨叹萧萧开始的自在形态的顽强生命力之后,不由得产生一种悲悯的情怀,使萧萧有了悲剧美的成分。在《丈夫》中我们可以看到乡下妇人外出到船上靠“一技之长”谋生,出卖肉体乃至灵魂,这是乡下人维持生计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更是对女性的摧残,这是陋习压抑女性的极致,女性也由此而异化为金钱的奴隶。

如果说,环境描写、风俗描写还属于外部影响的话,那么,沈从文含蓄的心理描写则揭开了女性心灵的秘密。古今中外描写爱情的小说,其令人百味不厌的是对情人心理的细腻描写。法国小说触及爱情时,笔致往往明快热烈,情男爱女那强烈的性意识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西方文学的突出代表。中国小说更多的是含蓄的暗示,对人物性心理活动的表现与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以及性观念大致和谐。中国现代作家受惠于五四文学传统,创作“人的文学”,在爱情描写上体现着人的个性解放这一时代精神。从郁达夫的《沉沦》、鲁迅的《伤逝》到茅盾的《蚀》三部曲,这一精神上的血缘关系一直被继承着。沈从文小说的爱情描写一方面体现了“人的解放”这一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他也继承了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传神含蓄这一艺术传统,小说中的爱情之页既有“放肆”之迹,又有含蓄之笔,根据不同的对象材料、要求变换笔墨。

在描写少女爱情心理上更是含蓄而又热烈,令人回味无穷。翠翠、夭夭、三三、萧萧、阿黑、四姐等无一不是“活”起来的人物。沈从文描写翠翠这个人物,是从心理描写入手,把这个小女孩从情窦初开这一页慢慢翻开,完成了一部爱情心理觉醒之书。诱发她心事多变、情绪恍惚的原因是看划船比赛时因语误而骂了傩送,而傩送非但不生气,反而找人送她回家。沈从文用他特有的含蓄之笔只写了一句,说翠翠为了某一件只属于自己的事“沉默了一个夜晚”,引发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留下了无穷的心理空间。沈从文对少女的爱情心理把握得非常准确。他非常熟悉翠翠式的湘西纯朴的纯情少女心态,人物的一笑一颦,一喜一忧,都含有独特的心理基础。翠翠爱着二老傩送,有时她会无缘无故地突然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爷爷的船当然不会在青浪滩,只有傩送的船才在哪儿呢!一句无意的问话,袒露了一个少女的情怀,一位娇羞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她明明在想着属于个人的故事,但当祖父问她时,她却轻轻地说:“在看水鸭子打架。”一句刻意的回答,证明着恋爱少女的娇羞,只是把心里秘密的故事深藏起来,不愿意倾诉。

沈从文在写到少女们被爱情唤醒的心灵时,用了写梦的手法。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是人的潜意识不由自主的“告白”,这种艺术手法在《红楼梦》中有多姿多彩的表现,对人物心理、情绪及性格的表现与刻画起了重要的作用。现代小说里,茅盾的长短篇小说中又有着更加真切的梦境再现,对人物潜意识的开掘有了进一步发展。沈从文也写梦,但他笔下少女翠翠的梦境描写完全在于表达一种诗意的情绪,是比喻,更是象征。二老月夜里唱的缠绵歌声催动了一颗少女的心,在梦中实现了平时不可能实现的愿望:飘然而飞,竟至摘下了一把自己非常喜爱的虎耳草:

翠翠……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肥大虎耳草已极熟悉。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做伞。

这个梦境一方面说明了人与自然这种相通关系,另一方面说明翠翠还是一个童心未泯的小姑娘,这样就为爱情故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三三遇到城里青年后,也同样作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与青年为买不买鸡蛋而争吵,其实那是嗔怒,用自己看似恼怒的表现来表达自己无所适从的感觉。梦带给我们一个更加迷离的世界,让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纯情少女。

沈从文以其独特的审美眼光,通过或含蓄或恣肆的描写手段,使一系列女性形象各具情态,都有其独有的审美价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长年以来,多数舞蹈教育教学一直参照专业舞蹈院校的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注重舞蹈的规范性、训练性和风格性,很少去寻找能够适应非职业普及型的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特点、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特征的孩子们的舞蹈教材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结果,费尽气力,适得其反,让原本质朴、鲜活的生命变为僵硬的笑容的风格呈现、变为枯燥无味的技术展现,使学生厌倦了舞蹈、远离了舞蹈。其实,作为舞蹈教育,应该按照普通艺术教育的普及化原则为基础,不能人为地搬用一般专业舞蹈院校那样的舞蹈专业教学大纲去训练,更不能把舞蹈训练作为一种艺术技能的培养,而是,应该将学习舞蹈当成是在快乐愉悦中感知生活的美好、表达艺术情感、传授生活知识、进而能够改变形体状态、气质,提高舞蹈鉴赏水平的有效的手段。

  一、 音乐是引导学生走进舞蹈的最佳途径。

  教授孩子们学习舞蹈,一定是要调动孩子们全身心地来参与。首先要有弹拨与学生心弦的手——音乐。有人讲“音乐是舞蹈的灵魂”,确实如此,音乐与舞蹈是最亲密的姊妹艺术,是塑造舞蹈艺术形象的内在核心因素。舞蹈形象所需的速度、力度、节奏和旋律在舞蹈的时间与空间中展开。音乐,会带给孩子们无穷无尽的遐想,描述出学习舞蹈的运动特征和情感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舞蹈美妙的世界。因此,应当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孩子熟悉的耳音,找到他们喜爱的音乐语言,让孩子愿意听,在此基础上开始进入舞蹈课教学。

  二、 游戏是不断培植热爱舞蹈的方法。

  游戏在舞蹈形成之初先民的一种方式,所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就是典型的游戏范例。学生率真的天性中,游戏是很重要的学习手段,因此,在游戏中传授舞蹈是诱发学生学习舞蹈的有效途径。这种游戏既体现在集体舞蹈中,也体现在个体的生活情趣状态下,特别是在队形、画面、位置、调度等的设计与处理上,让学生在变化状态中体验快乐,让学生在玩耍中学会了生活。游戏般的教学,会感染学生,启发学生,调动学生,让他们在游戏一般的舞蹈中学会了生活。

  三、律动是感受生命的本性、体验舞蹈内在美感的选择。

  舞蹈的本质是一种快乐的生命律动。这种律动始于心,传于体,布于四肢,在肢体的起伏、扭摆中找到生命感受,这是舞蹈的实质和核心。然而,对于初学舞蹈的孩子们难度较大,不太容易掌握,但在有一定舞蹈基础时,也可以尝试去做。

  总之,舞蹈天然就是一种快乐情感的宣泄和张扬,作为舞蹈教育更多强调的是在舞蹈中塑造一种健康的体态,养成一种良好的舞蹈习惯,感知生活的快乐和美好。作为舞蹈教育教师,必须彻底改变专业化的舞蹈教育思想,让学生快乐的起舞,健康的成长,让更多的学生走进舞蹈课堂,在美妙的音乐中、增进人际的交往与合作、感受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韩三三,著名作家。韩三三为其笔名,真名是韩乔亦珈。所写作品被多次发表。 笔名:韩三三 昵称:三三 生日:11月29 日 星座:摩羯座 性格:抽风 真实 有话直说 作者。韩三三 爱好:写文 摄影 玩 组合:幕后地下社文学社团 副社长 最开心的事:妈妈开心的事就是她开心的事。 最难过的事:别人答应过我的事情突然变卦 ,或者已经计划的事情完成不了 最讨厌的事:被别人误解,被朋友背板。自己想做的事情得不到亲人或者好友的支持。 最害怕的东西:毛毛虫 愿望:有更多的长篇作品和读者们见面,希望拥有越来越多喜欢自己的读者,文章能慢慢得到肯定。 最喜爱的偶像:东方神起 最喜爱的作家:顾漫 独木舟 辛夷坞 苏小懒 最喜爱的漫画家:宫崎骏 朱德庸 最喜爱的书籍:《人生若只如初见》《夏至未至》《恋空》《暮光之城》《微微一笑很倾城》《何以笙箫默》《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全世爱》 最喜爱的**:《恋空》《暮光之城》《狼的诱惑》《初恋这件小事》《初三大四我爱你》《很想和你在一起》 最喜爱的动漫:《吸血鬼骑士》 韩三三个人作品 1 《火星少女的秘密订婚宴》 刊登《樱兰》 08年10期 囧,首篇处女作。 2 《哎呀呀!我的甜蜜小冤家》 刊登《纯爱BOX》 08年10期 3 《弗微丁学院精灵血族之站》 刊登《天使COM》09年01期 梦刻版 4 《21世纪倒霉少女之恶龙王子》 刊登《天使MM》09年04期 5 《站住!我的蒙面女侠》 刊登《天使MM》09年05期 6 《GO!暴力无边的女王陛下》 刊登《天使MM》09年06期 7 《白色情人节的幸福谎言》 刊登《天使COM》09年07A版 8 《Super王子的史上复仇记》 上 刊登《芭芭拉》09年07期 9 《Super王子的史上复仇记》 下 刊登《芭芭拉》09年08期 10 《臭小子!还我风催女王的告白》 刊登《芭芭拉》09年10期 11 《宇宙摩擦出击砰砰砰》 刊登《偶像剧TV》09年11期 12 《暗夜黑铁骑士》 刊登《酸甜GIRL》09年11期 13 《金在中,在你身边呼吸着》 刊登《天使COM》09年11B版 14 《聚集记忆的时间在寂寞飞舞》 刊登《酸甜GIRL》201002期 15 《郑允浩,划过赤道来爱你》 刊登《芭比GIRL》201004期 16 《奥特曼少女魔法学院冒险记》 上 刊登《芭芭拉》201006期 17 《奥特曼少女魔法学院冒险记》 中 刊登《芭芭拉》201007期 18 《奥特曼少女魔法学院冒险记》 下 刊登《芭芭拉》201008期 19 《奥特曼少女魔法学院冒险记》 完结版 刊登《芭芭拉》201009期 20 《拜托!我的少爷**们》 刊登《蓝色天使》201005期 21 《向左,向右,GOODBYE幸福》 上 刊登 《天使MM》201006期 22 《向左,向右,GOODBYE幸福》 中 刊登 《天使MM》201008期 23 《向左,向右,GOODBYE幸福》 下 刊登 《天使MM》201009期 24 《至死不渝的通话不过期》 上 刊登 《天使COM》 待排 25 《至死不渝的通话不过期》 下 刊登 《天使COM》 待排 26《喔谢特!我的女王陛下》 刊登《蓝色天使》201007期 27《御宅王子一号店》 刊登《星火网络美少女》草莓版201007期 28《说我爱你,白色谎言》 刊登《蓝色天使》20110102合刊 29《阁楼秘语》 刊登 《魔幻志》2011创刊号 30《风信子的梦已经停止了时间》 上 刊登 《水晶蜜糖100%》201102期 31《风信子的梦已经停止了时间》 下 刊登 《水晶蜜糖100%》201103期‘ 32《偷天换月换灵魂》 上 刊登 《水晶蜜糖100%》201105期 33《偷天换月换灵魂》 下 刊登《水晶蜜糖100%》201106期 34《出击吧,吸血鬼殿下》 刊登《水晶蜜糖100%》201107期 35《我们的爱里,没有摩天轮》 刊登《水晶蜜糖100%》201107期 36《金在中,跟着你的影子走》 刊登《水晶蜜糖100%》201108期 长篇出版 《爱暮冷夏》 花火工作室

《盛世繁星中国儿童文学大奖获奖作家书系》将收录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鼎盛繁荣时期,荣获中国儿童文学各类大奖实力派作家的问鼎之作,堪称盛世撷英。翻开此书,与儿童文学大师面对面,畅饮心灵鸡汤,轻松阅读,无限受益!《小弦子》为丛书之一,《小弦子》收入了三三的12篇短篇小说。三三是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儿童文学女作家。

目录 · · · · · ·

父亲的自行车

去省城

与大师共进午餐

小弦子

三十三只黑山羊

再见,羞怯

香豌豆的春天

婴儿服

一只与肖恩同岁的鸡

玫瑰枕

信教的人

看大水

· · · · · · (收起)

"盛世繁星·中国儿童文学大奖获奖作家书系"试读 · · · · · ·

父亲跳下车,由于慌乱与不熟练,自行车突然一歪,车的前轱辘冲进了四叔家门前的花坛,压倒了几棵桃金娘。吓得坐在花坛边吃饭的四叔大叫一声,一个箭步就蹿到院子里。父亲冲着车轱辘皱了皱眉,仿佛发生这样的事,全是它的责任似的。他凑上去瞧了瞧,检查车轱辘是否受伤,对那几棵压倒的桃金娘和被吓得惊惶未定的四叔却毫无歉意。因为那辆自行车,大家很快就忘记了他的莽撞和过失,围拢上来

王丽莹。参生的作者是王丽莹,笔名为三三,是山东德州人,1990年开始发表作品,200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参生主要讲述了因身体虚弱差一点儿死去的女主人公,经过苦难逐渐成长为中医的故事。

您好,繁星三三写的内容是:

母亲呵!撇开你的忧愁,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渴望回到母亲的怀抱,因为那是每个子女心灵的避风港湾,表现出诗人对母亲的依赖,同时也从“忧愁”中体现出,母爱的伟大,母亲为什么忧愁?因为“我”!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母爱的歌颂之情。

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望采纳。

一直很喜欢沈从文小说世界里描绘的湘西世界,如田园牧歌,充满了纯净、冲淡和宁静之美。赋予读者这种美好感受的,除了山清水秀的故乡,就主要集中在美丽动人而又善良多情的少女形象上。

今天,读了先生的小说《三三》,感觉如同一个美丽多情的少女飘忽在一副淡墨山水画里,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心里不想让人觉察的爱情与远方,充满了诗情画意。这种少女情怀,先生刻画得非常生动,我感觉与当下时代也是相通的。

小说一开头就营造了不逊于世外桃源的杨家碾坊:山田无数、绿树成荫、溪潭幽静,还有肥美的鱼虾鸡鸭和一座能唱歌的碾坊。三三在这种田园风光里生活,读到这我不禁揣度应该是一个性情柔顺和平和之人。可没有想到,三三出声就是阻止陌生人在碾坊附近的溪潭里钓鱼,像捍卫自己主权一样坚定不移。但遇到熟人,三三虽不会阻止,但嘴里也流露不出心甘情愿。这般少女情态,让熟人也忍不住揶揄一下。少女的小心思,在沈老的笔下一眼看穿。

三三心湖里泛起涟漪,则是在偶遇总爷家管事先生和年轻男子在这里钓鱼的时候。从城里来的年轻男子,白白净净自带一身病态,唤起了三三的好奇心。后来偷听到管事先生让少爷把三三娶回去,三三心里很是生气,还幻想年轻少爷被狗追后落入水中。可三三在听到堡里人议论少爷来自城里并身有疾病之后,三三在内心涌动起随水流到城里去,并且一去不复返的心思。城市就是三三心里的远方,虽然有时也只是懵懵懂懂,可总觉那个地方以无法言说的方式吸引着她想去追随。这个“远方”也同样吸引着三三的母亲,母亲知道少爷对三三的心思后,越来越频繁地与三三讨论和想象城里和城里的人。

三三对城里少爷的感情如暗流涌动,不知何时兴起,也不知道流往何处。只是从母亲与三三的交流之中,可以看到三三的倔强与叛逆。明明关心少爷的情况,却总是佯装毫不在意,用生硬的言语来抵抗。三三明明很喜欢照顾少爷的“白帽子女人”,却在母亲面前假装讨厌她,拒绝见她。“白帽子女人”和城里少爷,共同给三三和母亲带来了对城里和三三归宿的想象和向往。

文中虽未用大量笔墨渲染三三情起何处,但从结尾听到少爷去世后,可以看出端倪。得知少爷病逝后,“三三站立溪边,眼望一泓碧流,心里好像掉了什么东西。极力去记忆这失去的东西的名称,却数不出”。字里行间,我一直感觉三三心里是怀有一种若有似无的希望和情绪,只不过她用自己的方式抵抗着对这些东西的命名。如同大部分情窦初开的少女一样,情感里夹杂着些许叛逆,些许倔强,或许还有些许不想让人察觉的卑微。明明心里欢喜,却佯装毫不在意;明明也想靠近,却假装想要远离。三三不愿跨出那勇敢的一步,冷漠的眼神和讽刺的话语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脆弱与保护自己的希望。这样的少女情态,如诗一般的千变万化,有哀伤惆怅,有明媚飞扬,也有若有似无。这可不就是少女情怀,诗一样的存在。

三三的心思被戳痛之后,还沉浸在若有似无而又若有所失的忧伤里,还想找寻失去的到底是什么。但三三的母亲在这种若有若无的希望破灭后,很快回归到碾坊生活里的忙碌与平淡之中。母亲不再幻想城里的人和房,不再从幻想里找寻快乐,而是在自己早已习惯的生活中获得幸福,生活只能说是更好了。母亲是务实的,三三是缥缈的,一如天空飘着的云彩,溪潭里浮出的烟气,总是充满了若有似无的诗情与画意。

每一个少女心中都会有一个远方,也会在心里住着一个人。它或许真实存在,也或许虚无缥缈,又或许无法言说。如同三三,只会把所有的热情与忧伤聚集在心里,不惊动别人,也不放纵自己,隐忍成诗,自己都不易觉察。等到失去,也只能在诗一般的少女情怀里孤独追寻,敝帚自珍。

你好, 三三只是千百个平凡湘西女孩的一个,她会用包谷秆作小笼,喜欢同猫蹲到火桶里剥灰煨栗子吃,她也会打飘飘梭,把空篮子戴在头上,扮作钓鱼翁的样子逗妈妈笑她会拿着一个从碾米人手中得到的芦管做成的唢呐学着打大傩的法师神气,在屋子前的潭里钓鱼也顺着妈妈教导许别人去钓因为钓鱼者的钓竿被撇断,她会咧着嘴发笑听见脚下鱼脬被踩破时放出的爆竹般声响,她也感到十分惬意和快乐甚至幻想着那个城里人被狗吓得跌进水里的丑样《三三》是富有"原始粗犷的生命力"的时代。沈从文妙笔描绘出一副"炽热,朴素的人性之美"图画。勾勒出一个活脱脱的野百合味少数民族女孩形象。而在人物性格背后升华成一种思想。

三三怀着一种对新生活向往的她学会了憧憬等待憧憬,在有一天到来,她学着像河里流水一样一直能够流到城市里的梦想这个梦想隐藏在心底,不让人知道直到三三住的村里的那个白脸城里人病厥,三三在妈妈那里听到尽可能多的新鲜故事三三开始萌芽出淳朴的朦朦胧胧的爱情意识。在三三心里翻腾着湘西民族少女炙热的情感,而这般情感少女无定向的旋风刮到三三心里,她只能在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妈妈的口气里寻找到心灵的安慰。而白脸城里人和白帽子周**的出现,三三的那些安慰在白脸城里人的那里化成一种寄托和愿望白帽子女人使三三产生莫名奇妙的忐忑不安心理。三三对爱情的幻想让东方艺术开出色彩和芳香与西方迥异的东方之花

生在湘西而未接触"社会"的湘西少女,年轻大胆而富有个性,是湘西民族人的灵魂之美作家在概括美的同时蕴涵了美在不断演变和进步,三三通过城里人得来的幻想就是不变质的最初人性美的演变和进步它可能如藤缠一般,有一种牵绕之美,存在依赖性,故尔会如水泡一样脆弱消失,三三最终因白脸城里人的不幸遭遇而梦被粉碎而故事的残缺让艺术接近完美,三三完美的梦破裂无疑是种美的残缺和美的挫折。三三一时无法调整内心小农意识与城市文明之间的矛盾。她的思想纵然追求进步,可她无法摆脱世俗的局限。表现出湘西少女情感的纠缠,人的复杂,少女且单纯的思想。

而三三的聪明伶俐、美丽善良并不能改变她悲剧的命运。三三幼年丧父,在母亲的宠爱下成长,使得她的性格早熟同时也有着山里姑娘任性泼辣。迎合那个年代的女孩的对情感的朦胧和矜持。情窦初开的时候,她认识了来乡下养病的城里年轻人,城里的一切都让三三充满了好奇和不解年轻人的到来好象一把火点亮了三三的心有点野性美的三三对他有着好奇心理爱情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于是管事的先生说的一句“少爷要是喜欢,叫总爷牵红线,可以去说亲”就让三三不由得心潮澎湃了而三三在最后知道了城里人死了的消息后的轻易表现说明人物思想的进步正是湘西人哪里摔倒哪里爬起的精神美的升华就在于三三拎着篮子听到了白脸城里人的消息而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深沉的哀痛那种哀伤对湘西地方成长的受传统教育的女孩来说只是种若有若无的印象反而让读者对三三印象深刻,沈从文留给读者足够的幻想空间,民族女孩更具神秘色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832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