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碧水,晓风和月,四川眉山的灵气孕育了苏轼这样的才子,不经意间,他已是名动四方的俊杰。
王弗,书香世家的女子,识文断字,敏而好静,博闻强记。春闺十六年,她就像指尖的幽香一样,不为人知的流淌而去。
王弗的父亲要为眉山的一处青池取名,请来了当地的诸多读书士子,虽是取名,却也有为他女儿选一个中意人的小私心。苏轼不负众望,一挥手,纸上就留下了“唤鱼池”三个潇洒的大字。这三个字正中下怀,他顺利成了王家的女婿。王弗羞涩地做了苏轼的妻子,仙山青池,佳人才子,这个美丽的故事为本来就美丽的眉山增加了不少迷人的色彩,让壁上的清泉至今低语不止。
苏轼原本不知道她也是满腹锦绣文章的。他读书的时候,王佛就在旁边安安静静地做着女工相陪,他有遗忘的地方,她抿嘴一笑,轻轻提醒。他倍感好奇,又拿书中的其他问题问她,她都对答如流,出口不凡。她看着他吃惊发呆的样子,暗自偷笑,心里确是满满地得意和幸福。
苏轼书生义气,心直口快,性格直爽,动不动就肆意言语,一吐为快。王弗是安安安静谨慎、秀外慧中的女子。她怕他误交小人,每每在他与访客交谈时,就躲在屏风后面细听,客人走后,向他说出自己对客人性情为人的分析,无不言中,好言相劝,给苏轼以很大的帮助。在宋朝没有一个女子敢这样干涉男人的生活,可苏轼觉得很高兴,一点也介意,反而幸福得有点飘飘然。她是他的贤内助,帮他躲避着尘世的险恶与嘈杂。
王弗陪着苏轼走过了一个又一个任官的地方,一路风尘,满窗灯火,要和他生死相随。有了她,苏轼的的心里一定是踏踏实实的,有一种安静圆满的幸福,再也容纳不下别人的影子。苏轼是名满天下的潇洒才子,是无数妙龄少女的梦中情人,自然少不了常有慧眼识人的女子示好。他在水光潋滟的西湖宴饮,山色空濛,十里荷香,一条小舟载着一名淡妆的女子来到他的船前,执意要为他弹奏一曲,因为他是这个女子梦里的知音,女子宁可被人骂作不守妇道,也要见他一面,了却心愿。惠州旅行,另有一名少女不肯嫁人,终日徘徊在他的窗外听他吟诗作赋,他不能接受她的爱慕,于是选择匆匆离开。数年之后,他故地重游,少女已经化做了尘土。
苏轼不是无情,是他心里已经有了王弗,这已经足够了。一直觉得一个人一辈子可以先后爱不同的人,但在同一时间却无法将爱情分成几部分。这些钟情于他的女子,也只是他生命中的插曲,正如春风柳絮一般,轻盈无声,传檐过户,却始终落不进画堂。人生将会遇到很多的人、很多的事,都只是一路走来的风景罢了,无须挽留,无须刻意。生命终将是荒芜的渡口,连我们自己都是过客。
苏轼满足于和王弗的厮守,外面的秋波荡漾,都是无干。但他无法预料,他连她也留不住。26岁那年,王弗因病亡故。太措手不及了,他一下子失去了内心的依靠。他整日沉浸在痛苦之中,一诗一词也不想写。他亲手在她的坟前种植了万棵松苗,没有眼泪,就是怕她在九泉之下寂寞,那些绿色,不知道可不可以让她感到一些温暖和安慰。
在苏轼的心里永远留着王佛的位置,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十年之后,他写了一首《江城子》,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思念: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是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他隐忍了十年,压抑了十年,苦苦积攒了十年,他的悲怆终于在笔下喷薄而出,深情似海,红尘难遇,就算是倾尽一生用来追忆,终是不能再与之偕老。他的爱,深重、纯粹,足以穿越时间的障碍,在灵魂上刻下深深的痕迹。
苏东坡的七绝纯粹是性灵的流露、天才的横溢,不假修饰,不用典故,几乎全是白话的作品,这些全是苏轼这位伟大的诗人,伟岸的心灵在闲暇时偶发的,对人生明澈观照。有的如晶莹浑圆的明珠,有的如清晨,有的如朝露,有的如儿童的嬉笑。总之这些作品是读者一读就会喜欢的而且百读不厌的。《东栏梨花》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东栏梨花》,看似很平淡,好像人人都写得出这样的诗,但古今以来却只有这一首写梨花的诗篇,传诵千古,至今仍脍炙人口。至于原因,要说出个所以然来,实在不容易,只觉得他所描写的景物很美,又很亲切,真是近在眼前。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同时柳絮写出梨花盛开的季节,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柳絮飘飞,梨花亦开遍了一城的雪白。这里更加强调的是白色——春色之美原在万紫千红,花团锦簇,如锦绣般的大地——但是这里单只描写雪白的梨花(柳絮只是陪衬),更着眼于自己家门口东栏边的一株梨花——它愈开得热闹,愈引人惆怅——到这里,此诗的获烈特色完全显现出来了,一株如雪的梨花,一味强烈的白色这引起人共鸣的主要关键所在,任何人面对如此一幅画面,也会为之动容:
东坡此诗似伤春而实未伤春,一点也没有颓废衰飒的调子,只是纯美地欣赏与人生哲理地透视。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让人们感受到了“人生苦短”,引人深思。
清明时节,草熏风暖,梨花如雪,已是暮春繁华过眼即空,但是这一刻仍是一年当中最美的,人生能有几度清明 诗人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 其实,这“一株雪”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吗?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 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你看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一株雪”和“几清明”是对偶的写法,一不是指有一株梨树,而是指一株梨树一个作者自己,后两句意境如下:作者惆怅的站在东栏旁,梨树上满是白色的梨花,同时柳絮在飘,落在作者身上,作者也变成了“一株雪”,写的是凄清惆怅的意境,最后一句,人生看得几清明,人生能有几次清明,更增添悲凉的气氛,苏轼的诗,一向以豪放著称,像这样悲凉的很是少见,须得细细品味,不过,有时没必要字斟句酌的理解诗句,意境更重要。
前两句点出诗人赏花的时间是春天的月夜,并描绘了海棠在东风月色中的光彩和芬芳,是实写,后两句诗写海棠的神态,是虚写虚实结合,既表现了海棠优雅脱俗的美,也抒发了诗人爱花惜花的感情,更书写了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全诗语言浅近,含而不露,感而不伤,情意深永,耐人寻味
苏轼诗词的特点可以用“从容、豪放、创新、丰富多彩”四个词概括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他一生屡遭贬斥,坎坷多艰。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人们对苏轼的诗及其人格所表现出来的清旷豪放赞美
苏轼的第一位夫人王弗是他的四川同乡,比他小三岁,16岁出嫁,27岁病故,只和他相处了11年。他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说:“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看来王弗虽然年轻,却能博闻强记,是位才女。更难得的,是她比苏轼懂得人情世故,在很多事情上,能提出意见供苏轼参考。《墓志铭》中又说:“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唯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这位年轻的夫人对观察人的心理变化很有一套本领,比苏轼老练,对苏轼的帮助不小。她在临终之时对苏轼的谆谆告诫,极有见识,让苏轼铭心刻骨,永志不忘。她的英年早逝,使苏轼极为悲痛。在她逝世十年之后,有一夜,苏轼梦见了她,醒来写下了一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轼的第二位夫人名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因为兄弟姊妹很多,按排行称为二十七娘。她和王弗不是一种类型,王弗是才女型,她却是贤妻良母型,为人贤淑,善于理家。她和苏轼相伴的25年中,不仅遭到乌台诗案的横祸,而且经历了不少颠沛流离的流放生活。在苏轼处于极为失意的时期,她全力支撑起这个贫困的家。据苏轼自己记述:“仆居东坡,作陂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这样就使得苏轼得以一心从事创作。苏轼一生中最伟大的最有生命力的作品,例如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都完成于这一段时期。公元1086年,宋神宗死,子哲宗继位,反对新法的司马光为相,苏轼受到重用,调汴京担任知制诰兼侍读、龙图阁学士、礼部尚书等职。这第二位夫人只过了几年舒心日子,却在46岁的中年辞世。苏轼极为伤感。
苏轼的第三位夫人王朝云,是杭州人。她12岁到苏家当侍女,18岁时被收房成为如夫人。她比苏轼小27岁,但很聪明、早熟,很理解苏轼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心情。后来,苏轼因为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又被旧党中的小人排挤出京出任杭州太守,心中闷闷不乐。有一天,苏轼坦腹歇凉,露出一个大肚皮,他带着开玩笑的态度问家里的人:“你们看我这大肚皮里装的是些什么东西?”有人说是满腹文章,有人说是满腹经纶,他都认为没有说准。只有朝云笑着说:“我看你是一肚皮的不合时宜!”苏轼捧腹大笑,觉得朝云才是深深理解自己的知己。
王弗为苏轼生了长子苏迈,王闰之为苏轼生了次子苏迨与三子苏过。这三个儿子都由王闰之一手抚养成人。公元1083年秋,朝云生下了第四子苏�,可惜不久就夭折了。公元1094年,苏轼已经年近花甲,仍被新上台的新党贬到当时的蛮荒之地——广东惠州。这时王闰之已经去世,家里的下人都不敢跟去,只有朝云坚决追随他南下,和他同甘共苦,生死相依。只可惜她不服水土,一年多以后,病逝惠州,亡年只有34岁。苏轼无限伤感,在悼亡诗中把她比为散花天女。朝云逝后,苏轼又被流放到海南的儋州。等到朝廷下了大赦令,准许流放者回到大陆,他已65岁。次年,他在江苏常州去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