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戏曲音乐名词。宫调之一。据《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所载,属正宫的曲牌有四十三只,南曲(包括集曲)有一百二十只.端正好,弹词曲牌名,曲调庄重、肃穆,无语助词,散唱。另有杜世安的《端正好》和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以及《窦娥冤》中《正宫·端正好》等。 窦娥冤》正宫·端正好 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它把窦娥的满腔怨恨如火山爆发般倾泻了出来。窦娥胸中的激愤之情汹涌澎湃,犹如山呼海啸,极大地震撼人心,它集中表现的是窦娥的“怨”与“愤”。
王实甫
元代戏曲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钟嗣成《录鬼簿》将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周德清《中原音韵》在称赞关汉卿、郑光祖和白朴、马致远“一新制作”的同时,也称赞了《西厢记》的曲文,并说“诸公已矣,后学莫及”。由此可以推知,王实甫活动的年代可能与关汉卿等相去不远。王实甫所作杂剧,名目可考者共13种。今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和《四大王歌舞丽春堂》3种。《西厢记》是其代表作,也是最著名的元杂剧作品之一。他还有少量散曲流传:有小令1首,套曲3种(其中有一残套)。
问题一:李叔同《送别》寓意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
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
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
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确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
目前已有的资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我看来,《送别》并不
是为哪个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
,写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第三
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
”,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
,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
《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
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
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问题二:《送别》这首诗的意思。 会唱歌的中国人,多数都会唱李叔同这首《送别》191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
它属于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特点:一是用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基本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的离别“集体无意识”所以,《送别》也就成为中国人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实有其人
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目前的材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友在我看来,《送别》并不是为具体的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暗示
概言之,《送别》实际上是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李叔同送别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问题三:李叔同《送别》诗全文 《送别》,它的作词作曲人正是李叔同,也是送别挚友许幻园的原创作品。表达李叔同对在上海“天涯五友”“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情感,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偿一度成为社会风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变幻,导致许幻园家中的百万资财和家业荡然无存,许幻园赶京找袁世凯讨回公道,离别时,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写于此歌送别许幻园。歌词带着浓重的旧体诗词的韵调,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的歌。
问题四:李叔同的一首词<<送别>>的内容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就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盛极一时的著名校园歌曲《送别》,系五四时期著名音乐教育家李叔同先生于1910年前后所作,是根据美国人jp奥特威所作的曲调填以新词而成的新歌。
李叔同,就是1918年在杭州虎跑泉出家为僧的弘一法师。
这首《送别》歌,在解放前的知识界几乎无人不知,在江南一代更是家喻户晓,数十年中,成千上万的大、中、专学生,就是唱着这首歌告别母校、老师,走向社会的。正因为如此,它先后为不少中外影片所引用,有的还作为影片的主题歌,比如《早春二月》,日本影片《啊,野麦岭!》;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获得国际金鹰大奖的《城南旧事》,就是用李叔同的这首《送别》作为主题歌的,它使《城南旧事》影片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这麽个简单的短歌,为什麽具有这麽大的魅力、几乎不受时间的限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首先,作者在创作这首歌词时,借鉴、学习、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且学而化之,更上一层楼。大家如果注意,就会发现,李叔同在这首歌的创作上,无论在遣词造句上,还是在意境上,都受到了《西厢记》《长亭送别》的影响。我们不妨将《西厢记》有关段落引证如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籍,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在梦也难寻觅。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大家只要稍做对比,就可以发现两者的许多共同之处。只不过李的歌词,将《西厢记》情人相别的内容上升、扩展到了学子告别朋友、师长、母校的离请别绪,进而引申到对生命、自然、宇宙和时间的思考。
我们不是说要继承传统文化麽?这就是一例典型的继承!
第二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作者在创作上,屏弃了政治的说教,而是紧紧抓住人性做文章。政治有时间、阶级的限制,不可能像人性那样永恒。“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人抓住这个“别”大做文章,还专门写了个《别赋》,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这个“别”,是人类经常遇到的东西,它触及了人类最为敏感的情愫,拨动了人性最为敏感的神经。通过这个“别”,人们往往会涉及到生命与时间、时间和空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许多重大问题的思考,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时世的变幻和人类感情的伤痕,所唤起的人类的沧桑感,是刻骨铭心的。文艺作品如能准确反映人类在此时的人性的特征和要求,都会成为不朽的作品。
这就是李叔同《送别》成功的主要原因。
由此我想到平时在网上看到的一些诗歌,它们的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就是“为作新词强说愁”,为了使自己的诗>>
问题五:李叔同《送别》意思? 弘一法师的送别就是描述两位挚友即将分开,却又不舍得对方离去的心情。诗人送了一程又一程,不知不觉来到了长亭外,在宽阔的古道上晚风,扶柳,残笛都是分别的意向,在其他送别的诗句都可以看到
问题六:李叔同《送别》诗词鉴赏 最好到专业的体操房让弹性吊带绑住你的腰部
并且在教练的辅助下一步一步练习
熟悉了就可以渐渐摆脱依赖了
练习之前一定要热身充分 把肌肉舒展开 否则很容易拉伤的
建议你不要自己单独练习 有一定危险性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在这一折的开头,就是老夫人出场,感觉封建的阴影会一直笼罩着这个故事,占着统治地位。且看老夫人出场,她说:“今日送张生赴京,就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吾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来到。“在离别的时候说出这种毫不客气的话,没有一丝温情,只是冷静地陈述,末一句更是透露出了老夫人内心的真实想法:不想要这个门不当户不对的女婿!就算张生再拖拉,再缠绵也是要进京赶考的!所以在男女主人公未出场时,就体会到老夫人与他们之间的矛盾了,体现了王实甫对人物语言和心理的高度把握。后面莺莺的依依不舍更与老夫人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莺莺说:“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去。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采用了“千古悲秋”的意象,恰当地表达了莺莺当时的“烦恼”。于是引出了后面精彩的唱曲。
2、唱曲的第一首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首曲子是从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和曾季狸《艇斋诗话》“君看陌上梅花落,尽是离人眼中血。”化用而来,恰的好处表现了当时的情景,“哀景”与“哀情”有效的结合。“碧云天,黄花地”就如她当时的心情,空茫茫无也,黄花凋谢,无可寄托。而“西风紧,北雁南飞”则象征着她与张生此时的分离,时间空间都是真情的阻隔,更有西风增加了寒冷,似乎是邪恶的势力容不下世间真的美的东西,落井下石。“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更是形象地描画了莺莺带泪痕的脸与她此时的心境。曾季醴在《艇斋诗话》中说道:“君看陌上梅花落,尽是离人眼中血。”用“血”比喻花的色彩,不是极至的哀痛悲愁是染红不了一个冬季的梅花的,所以《西厢记》中的“离人泪”即是“离人眼中血”了,它染红了分别时的那片“霜林”。
3、[滚绣球]写出了分离时的情境。用几组相对立的意象表达莺莺的内心的苦痛,一面是相间恨晚,一面是即刻分离;一面是玉骢马疾驰,一面是柳丝太短光阴易逝;一面是希望张生的马车慢点儿行,一面是希望自己的车子紧紧跟随。内心的苦痛犹如被这种距离撕裂的破碎的心。虽然说“女为悦己者容”,可是离别的苦痛已让她无心于装扮,莺莺说:红娘呵,你那里知道我的心哩!娇滴滴的愁绪!这里用了夸张的辞格不夸张地显示出她当时的心情“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莺莺的心情。与辛弃疾所说的“为伊消得人憔悴”有异曲同工之妙。
4、在[叨叨令]中运用排比辞格将莺莺抽象的忧伤具体化。特别是用衣服的重叠比喻泪水的多,与后面[四煞]中“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有相通处,都是用具体的意象向我们展示了莺莺的情真意切,展示了她对张生深重的感情。而且竟连用两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更是将感情发泄到极至。这种坦荡荡的表达使得莺莺作为封建“大家闺秀”有了更深层的含义。将一个追求精神相通,个性解放的古代少女生动刻画出来。
5、“泪”在离别时是一个大的主角。[正宫][端正好]中有“总是离人泪”,[叨叨令]中有“重重叠叠的泪”,[小梁州]中有“阁泪汪汪不敢垂”,在[朝天子]中有“多半是相思泪”,[耍孩儿]中有“淋漓襟袖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未饮心先醉,眼中流泪,心内成灰”,[四煞]中有“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三煞]中有“阁不住泪眼愁眉”。短短一折二十个唱词中带“泪”的唱词就占了七个,不能不说占很大的比例。可以说,这一折是用“泪”滋养出来的。关于“泪”的词汇有很多,热泪盈眶、潸然泪下、泪眼汪汪、泪水潸然、泪如泉涌、泪如雨下、泪如倾盆、泪留满面、等等。所以“泪”这个意象有多种象征,高兴、恐惧、悲伤,幽怨、苦痛、激愤等等。在这些唱词中,毫无疑问,莺莺的泪是苦痛,伤感,悲怨的,从这些泪的表达上,我们可以看出莺莺对张生的爱恋之深,也可以看出莺莺的反叛的性格。作为一个大家闺秀,在与“名不正言不顺”的张生别离时竟总“泪汪汪”的,豪不掩饰她对张生的爱,简直完全背离了作为大家闺秀的风范。
6、在对张生的嘱咐时,莺莺唱到“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强似状元及第”,“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而不是像老夫人一般,“专听春雷第一声”。从这也可以看出,她对张生的爱是纯洁无私的。她在乎的不是蜗角虚名,是真真正正的感情。她在乎的是对感情的专一,而不是“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窦娥冤
正宫·端正好
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它把窦娥的满腔怨恨如火山爆发般倾泻了出来窦娥胸中的激愤之情汹涌澎湃,犹如山呼海啸,极大地震撼人心,它集中表现的是窦娥的“怨”与“愤”
“正宫”“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运用化用的修辞手法,渲染深秋萧瑟的特征,与莺莺悲凉心境化而为一。
“滚绣球”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表达了 “马欲其迟而车欲其速” 一快一慢,反映二人缠绵难舍状态。
“收尾”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在的起?”运用夸张手法,将忧愁写实,化虚为实,写出莺莺心里负重。
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呵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