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钢琴音乐之地域风格”都有什么文献

关于“中国钢琴音乐之地域风格”都有什么文献,第1张

 “乐器之王”———钢琴作为一种西方乐器传入我国,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西方钢琴作品。在中国,专业的音乐院校、师范院校及与音乐专业有关的院校都已将演奏和教学西方钢琴作品形成一种固定模式,以能演奏贝多芬、莫扎特、肖邦等知名钢琴家作曲家的作品而自豪。多年来,尽管经过钢琴教育者及众多教育家的努力,中国钢琴作品已经有了不少的教学及演奏作品,在各类院校的教程编排中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但长期以来形成的“本”与“源”的思想已在个别学生中根深蒂固,一些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也一味遵循多年来的固定模式,而忽略了对中国作品的选择与安排,造成中国作品的严重边缘化。这种状况如不及时加以改变,势必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对当代音乐人才的培养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故此,本文就这一话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以引起同行们的重视,有不完善之处,还请批评指正。一、中国钢琴作品发展的几个阶段在浩瀚的世界钢琴艺术海洋里,中国的音乐家们经过近百年的摸索、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浓郁中国民族风格和超越传统音乐范畴的优秀中国钢琴作品。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弘扬自己国家和民族的音乐作品是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作为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演奏中国钢琴作品之前,了解中国钢琴作品的成长、发展轨迹是非常有必要的。1早期起步及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指的是20世纪最初的20年里,中国钢琴作品处在启蒙、探索阶段,以赵元任先生的《和平进行曲》揭开了中国人创作钢琴音乐作品的序幕,紧接着一些钢琴小品《偶成》、《小朋友进行曲》、李荣寿先生的《锯大缸》等作品的相继出现,虽然构思简单、曲式短小、专业技巧较浅,但却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的诞生。此后,萧友梅创作了一首篇幅较大、较专业的《新霓裳羽衣舞》,在旋律音调、和声色彩等创作手法上,都尽量展示中国民族风格。另外,这一时期为歌曲而作的钢琴伴奏,在“中国化”钢琴音乐创作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如:青主《大江东去》、萧友梅《问》、赵元任《卖布谣》及黄自《玫瑰三愿》等,这些作品在以欧洲作曲技术为主导,创作带有民族音调的旋律,在寻找具有民族特征的和声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2趋于成熟阶段这一时期指的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以贺绿汀为代表的中国作曲家们创作出一大批杰出的中国钢琴作品。如:贺绿汀《牧童短笛》、《摇篮曲》、《晚会》、《怀念》、《小曲》,江宝仙《摇篮曲》、老志诚《牧童之乐》、俞便民《C小调变奏曲》和陈田鹤《序曲》、冼星海《哈萨克舞曲三首》等,这些作品确立了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道路,对以后的中国钢琴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贺绿汀《牧童短笛》,成功地将中国旋律与西方复调音乐技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极具东方色彩的对位化和声创造了中国式的优美清新的田园风格。瞿淮《花鼓》是另一首较有代表性的钢琴曲,乐曲结构严谨、曲调流畅,以安徽民歌《凤阳花鼓》为欢乐的第一主题,以民间小调《茉莉花》的音调变化发展为第二主题,全曲贯穿着锣鼓节奏,生活气息浓厚,民间音乐风格鲜明,是用钢琴这件西洋乐器表现中国乡土气息的成功之作。3新中国繁荣阶段这一时期指的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毛泽东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艺术方针指导下,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大大激发了作曲家们的创作热情。这一时期是国内钢琴作品空前繁荣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格调清新,形式、体裁多样的作品。这一时期杰出的代表丁善德先生的《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乐曲清新优美,通过对节日里儿童欢跃、多彩生活的描绘,反映出朝气蓬勃的社会精神面貌,开创了为儿童作钢琴曲的先河。他的《第一新疆舞曲》和《第二新疆舞曲》以独特的调式色彩、巧妙的变化音、带有浓郁新疆风情的复合节奏让人听之则为之向往那动人的新疆生活图画。这一时期另一位代表人物陈培勋“广东钢琴曲”《卖杂货》、《思春》、《旱天雷》、《“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这组钢琴曲富于了许多广东音乐元素,诙谐、轻松、乐观、机敏、地方色彩浓厚。桑桐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内蒙民歌主题小曲七首》就像是雨后天空中七色的彩虹,给人以清新、辽阔、友爱和欢乐,把内蒙人民丰富的感情透过不同的色彩交相辉映,令人神往。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作品创作题材广泛而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新颖而又群众化,感情纯朴而又充满乐观向上的社会精神风貌。在创作技法上虽大都引用现成的民间曲调,配以织体及多变的节奏型,运用对位法、对比式和模仿式复调二声部写作手法,对和声的民族化有较多新的探索,较之早期的钢琴作品更为丰富了,能够面向广大听众力求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4“文革”转折特殊阶段这一时期指的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即“文革”中的一个阶段。由于历史的原因,这段时间我国的钢琴事业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钢琴文化被无情地约束和限制。但音乐家们在这段时间里创作了一批有影响的钢琴改编曲,如:以古典传统民族乐曲改编的王建中的《梅花三弄》、《百鸟朝凤》;陈培勋的《平湖秋月》;殷承宗的《十面埋伏》;储望华的《二泉映月》;黎英海的《夕阳箫鼓》等曲。以民歌或创作歌曲的旋律为素材改编的王建中的《陕北民歌四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绣金匾”“军民大生产”、“翻身道情”)和《浏阳河》等。根据外国的乐曲或歌曲改编的《云雀》(罗马尼亚民间乐曲)、《樱花》(日本歌曲)、《五木摇篮曲》(日本歌曲),《赤胆忠心》(朝鲜歌曲)等曲。其他的改编曲有:刘诗昆改编的《公社社员喜洋洋》、崔世光改编的《夫妻识字》、周广仁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杜鸣心改编的《舞剧“红色娘子军”组曲》。“文革”后期,不少的作曲家已打破局限于原民歌的地方民族色彩,开始创作钢琴音乐主题,艺术形式呈多样化趋势发展。5改革开放探索阶段这一时期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至现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积极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也大大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给中国的音乐事业带来了空前的生机,许多世界上优秀的钢琴家到中国进行学术交流,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事业空前活跃起来,涌现出一批采用新技法创作的新作品,由此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依然追求民族神韵的:如陈怡的《多耶》、黎英海的《阳关三叠》和《筝箫吟》、周龙的《五魁》、权吉浩的《长短组合》、邹向平的《侗乡鼓楼》、《三首序曲与赋格》等。追求独创作曲技法的:如彭志敏的《风景系列》、赵晓生的《太极》、蒋祖馨的《第一钢琴奏鸣曲》等等。追求调式音阶与无调性因素相结合的:如老一辈钢琴家、作曲家丁善德先生创作的《儿童钢琴曲八首》(作品28)、《小序曲与赋格四首》(作品29)、《小奏鸣曲》(作品32)、《前奏曲六首》(作品34),这些作品既保持了一定的传统,又加入新音响组织与色彩变化的独创性钢琴曲。追求大型作品创作的:如饶余燕的《钢琴协奏曲———献给青少年》、丁善德的《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赵晓生的《钢琴协奏曲———希望之神》、罗京京的《钢琴与乐队》等曲。这一时期中国作曲家的钢琴写作技巧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借鉴的对象,主要的特点就是多元化,题材体裁多元化、形式风格多元化、审美趣味多元化、技术技巧多元化,这些多元化的现代音乐创作作品,奠定了中国钢琴音乐新的里程碑,为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较典型突出的是汪定三先生的几部钢琴作品《天问》、《他山集》、《东山魁夷画意》等,以其鲜明的特色引人注目。他的《东山魁夷画意》组曲写于1979年,发表于1982年,组曲中分《冬花》、《森林的秋装》、《湖》和《涛声》四个乐章,根据日本当代画家东山魁夷画展中的四幅画而成,这其中运用了许多非传统的技法,将日本音调融入中国钢琴作品中,将音、诗、画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中国作品所特有的诗情画意通过音乐流动起来,散发出古色古香的自然韵味。进入80年代以后,受西方现代作曲技术强烈的影响,我国当代作曲家们运用十二音序列、多调性、无调性等各种音乐流派及其作曲技法创作的中国钢琴作品,打破了原有传统的曲式结构形式,拓展了新的音乐风格,展现出新的音乐审美观念。如汪立三于1982年创作的钢琴曲《他山集》的《梦天》中开始采用多调性音块、十二音等技法,这首根据唐代诗人李贺的同名诗意境创作的钢琴曲,借鉴了十二音序列技法,融合了中国传统音调,明确地表现出汪立三先生的探索意识;陈铭志于1982年创作的《钢琴小品八首》(1989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其音列选自作曲家罗忠容为古诗谱写的歌曲《涉江采芙蓉》,作品成功地把十二音技法与民族音乐思维结合起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音乐教授森托里亚称其为“中国作曲家的第一部有中国特点的十二音钢琴曲”;罗忠容于1986年创作的《钢琴曲三首》(OP50),尝试着把十二音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风格交融起来,这首作品获1987年“上海国际音乐比赛———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创作”小型作品三等奖;高为杰创作的《秋野》强调调式体系半音化,以多调式、多调性或某种调式、调性为基础,渗透民族特点,在自由十二音的框架中保留某些调式或调性的特征,音响具有“新印象主义”的特点。汪立三、陈铭志、罗忠容等人的现代风格的中国钢琴曲,将十二音技法与中国音乐的神韵结合起来。这种“序列技术风”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在80年代末期后出现的一种新的趋向。二、中国钢琴作品中特有的地域风格魏廷格先生说过:“中国钢琴艺术的主题是中国钢琴曲的创作。舍此,则无本质意义上的中国钢琴艺术。”中国的钢琴作品从音乐表现意境和创作手法上都有着不同于西方音乐的表现思路,他们有着本民族所特有的色彩。正因为这点,高师的教师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肩上承担着传承和弘扬本民族所特有的音乐风格的重担。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着56个兄弟民族的国家,由于各个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生活习俗和性格气质的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音乐文化。中国钢琴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反映了中国各地特有的地域风格。1陕北音乐风格《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翻身道情》、《变奏曲》、《兰花花》等等,这些作品都是根据陕北民歌的素材改编而成的,在调式上经常以商调式和微调式为主,曲调是以主音及其上方和下方四度音为骨干,音乐作品抒情、高亢,同时带有苍凉、凄楚,这是其特点之一;另外,甩音是其特点之二,即在音调下行过程中插以短时值的反向上行的装饰手法,这是陕北民歌中经常出现的形式,大都是被装饰音高的上方四度,因此为了突出陕北音乐细腻、曲折的特点,在弹奏甩音时要比乐谱上记录的时值弹得稍短些,乐句的衔接要求快速而且自然。2西南音乐风格《云南民歌五首》、《火把节之夜》、《巴蜀之画》组曲等等,这些作品大都是根据云南、贵州、四川地区的民歌的素材改编而成的,音乐进行中多采用跳进手法,音域较宽,旋律音程结构多采用纯四度与小三度交替出现,音乐作品纯朴、自然、坦率,同时带有山野风味,这是其特点之一;另外,滑音是其特点之二,即在旋律中常做夸张的下滑装饰。3广东音乐风格《卖杂货》、《思春》、《平湖秋月》、《旱天雷》和《双飞蝴蝶变奏曲》等等,这些作品是陈培勋先生的代表作,堪称粤调钢琴曲的精华。音乐进行中多采用广东音乐独特的七平均律音阶和乙凡调式(即第一音至第五音是小七度),乐曲结构短小且不拘一格,作品旋律优美、轻快是其特之一;另外,独具一格的南粤特色的小乐队(常用高胡、二弦、椰胡、扬琴、秦琴)和演奏法,如冒头和滑音等是其特点之二,特别是主奏乐器高胡在演奏中非常注重旋律的加花装饰,演奏风格抒情柔美、华丽而有风采,别有一种独有的韵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054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