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移情?什么叫投射?

什么是移情?什么叫投射?,第1张

移情是精神分析的一个用语。来访者的移情是指在以催眠疗法和自由联想法为主体的精神分析过程中,来访者对分析者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会太多投射到咨询者身上的过程。

投射是指把自己所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动机或个体,转移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

投射是一种个人用以对自己某些真实的存在--------若承认它就会引起焦虑的事情进行压抑以及把他们转嫁给他人的机制。例如,“我想同他睡觉”也许是句真话,但他会引起焦虑,所以变换成“他想和我睡觉”,同样,这句话“我考试失败是因为我笨”虽然也许是真的,但它被转换成“我们的教科书太遭了”,“她是我所见到的最糟糕的老师”,或者“试卷中有许多怪题”等等表述。

在心理学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中有一种叫投射,

也就是将自己内心的一部分特色投到对方身上,

因为对方身上有和自己内心相似的部分,

于是就用对待自己内心一部分的方式来对待那个人,

那个人成为你内心的代言人或者说替罪羊

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在小说《恶意》里讲了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故事: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在家中被杀,杀人凶手是同样身为作家的昔日同窗好友野野口修。

野野口修的杀人动机源于一种莫名其妙的“恶意”。他在事情败露后供述道:“总之我就是看他不爽。”与一见钟情美好相反,有的人你刚接触就无缘无故讨厌她,她的一举一动都让你反感。

就像生活中,有的人你第一眼你就不不喜欢,甚至她做的一举一动你都会反感,你也不想跟这种人过于接触。

你完全不清楚这种抵触心理从何而来。在心理上,这被称为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

简单来说,投射效应是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情感、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一个实验来研究投射效应,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可见,这些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

投射效应有3种表现形式:

1、情感投射

一般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人越看越觉得优点很多;以此相反,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则越看越讨厌,越来越觉得他有很多缺点。于是人们过度地吹捧、赞扬自己喜爱之人,严厉指责、肆意诽谤自己厌恶之人。这种认为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讨厌的人或事是丑恶的,并且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失去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泥潭。这种现象在爱情生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人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

2、相同投射

与陌生人交往时,由于彼此不了解,相同投射效应很容易发生,通常在不知不觉中从自我出发做出判断。自己感到热,以为客人也闷热难耐,不问客人的意愿就大放冷气空调;有的老师讲课时对某些知识点不加说明,以为这是十分简单的道理,应该不用多讲,但是在老师看来很简单的知识,在学生看来则未必。这种投射的发生在于忽视自己与对方的差别,在意识中没有把自我和对象区别开来,而是混为一谈。

3、愿望投射

即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对方的投射现象。比如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希望并相信老师对他的作业一定会给以好评,结果他就把老师一般性的评语理解成赞赏的评价。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可以知道,为什么你会无缘无故讨厌的Ta身上那么明显的特质,别人却视而不见呢

这是因为,Ta在你面前就像是一面镜子,而你从镜子里看到了自己不好的那一面。

心理学认为:

你无缘无故讨厌那个人,是因为你自己身上有和她一样的特质。但潜意识中,你认为那种特质是“不好的”。

而承认自己“不好”这种想法太痛苦,于是被自我压制,转而采取将“不好”“投射”到别人身上(怀疑别人或者强加别人)的方式来缓解这种焦虑。

通过这样的操作,人们扔掉了自身讨厌的部分,保持了“我足够好”的自我感觉,并能通过抨击他人在内心里获得一种优越感。这种将自己的感情、意志和特性强加于他人身上的认知倾向就是投射效应。

既然这是一种本能,“投射效应”当然无可避免,但我们仍然能够有意识地减少它对人际交往产生的影响。

下面这几条由知乎网友整理出来的建议或许对你有用:

1、保持距离,眼不见心不烦

对一个人不自觉的讨厌既然很难改变,换一个环境,远离他们。不经常看到,你会慢慢忘记他造成的负面影响。

2、关注自己的情绪,提前干预

人的情绪有70%可以通过身体表达。即使我们极力隐藏对一个人的讨厌,但是对方还是会很轻易感受到你的不友善。

察觉到你的不友善之后,对方往往也会做出负面反馈。结果自然是双方的恶意越来越多。

所以,当感觉到自己对一个人有所厌恶的时候,一定要提前向内觉察,思考一下自己的情绪到底哪里来的,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从而减少对对方的恶意。

3、别急着怼,学会“示弱”合作

想让两个互相讨厌的人减少敌意,有效的办法是让他们必须协作完成一个任务并且成功。

如果你想让对方减少对我们的厌恶,可以让对方帮我们忙(而不是去帮对方的忙)。

4、好好锻炼身体

身体体素质不好的人心思也比较敏感。身体状况恶化时,对周围会更为敏感多疑,进而有更强的攻击性。而这些情况都可以通过锻炼来改善。

升魅天晴导师:知名情感大V,人称情感挽回第|女神

情感心理解读 :情感投射

情绪是人性的最重要载体。你不表达它,它终究会以一种更具破坏性的方式释放出来。表达了它,真正理解了它,你就会获得最终的宁静。

人在孤独和痛苦中渴望连接,对爱情之类的关系有过高的期望。其实关系中我们还是孤独的,你还是你,她还是她。对方能温暖你、能给你信心、能给你机会,但不能代替你解决你自己的问题。

这种理解和接纳的关系是重要的,在你沉沦时能让你恢复对关系的信心。但接纳和理解只是男女关系的一部分,人的需求是立体的,你没办法控制自己,也没办法控制别人。当你们能真正理解彼此、现实中不存在阻隔、又愿意承载彼此时,这时候感情是有创造性的,它是值得你用心经营的。否则,它就是一种虚妄的幻想。

不要轻易踏入别人的生活,不要随便塑造因果,别人的人生终究由别人负责。人没有能力去拯救别人,拯救别人一般也不会给你带来什么益处,过度卷入会让彼此都陷入无力的困境中。所谓拯救也只不过是自己无力时的一种补偿心理,那不是爱,人在关系中的情感重心首先应该放在自己身上,然后才对外发散。

爱情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伤心过后,收拾一下心情,继续出发吧。

人生是无意义的,宗教、哲学和心理学都不能拯救你,能拯救你的是存在感、行动力和觉知。

经历了痛苦的内心挣扎,人更容易理解什么是虚幻、什么是真实。

自己是最重要的,自爱是幸福的来源。剧烈冲突时爱情和亲情都可能是虚耗的源头,如果严重干扰了你,你都应当放弃。你没有义务对别人的人生负责。

收拾完情绪后,不要再因虚幻的情感和精神寄托去浪费自己的生命。早点觉悟,早些解脱。

活在当下、为所当为。

人生真正重要的事:多去做事,多去了解别人,多行走,多经历,多赚钱!

2021年7月1日分享第163天

中原焦点团队初26  程莉云

投射作用,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作用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 投射作用的直接效果,是个体的主观意向对于社会认知形成的影响作用比认知对象本身的特征还要大,即个体的主观心理状态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大于认知对象客观特征在社会认知中所起的作用,即存在“喧宾夺主”的现象。 社会认知中的这种“喧宾夺主”的投射作用,使得个体在进行社会认知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身上所具有的一些人格特点投射到客体身上,从而将一些本不属于对象的心理行为特征强加到对方身上,掩蔽了客体的真正的人格心理特点,扭曲了客体的真实面貌,形成对客体错误的认知图式,使得认知中的客体不是像客观中的客体,而是越来越趋向像个体本身自己。如个体在社会认知中的心情是愉快的,则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判断将趋向是肯定性质的,若个体的心情是不愉快的,则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判断将趋向否定性质的。这是投射作用消极的一面。 投射作用在社会认知中也存在积极作用的一面。由于投射作用使得个体总是趋向把对认知对象评价判断成与自己相类似,总是将自己的主观感受,主观经验“先入为主”地来认知评价他人。因此,投射作用会使个体在对确实与自己相类似的人进行社会认知时,对客体的评价判断会更加地轻易、更加地精确、更加的到位。 个体在社会认知中存在投射作用的特性,后被利用发展成了一种心理测量法,即心理实验研究中常采用的“心理投射测量法”。即通过对他人个性测量中的评价而可测量检测出评估者本身的个性特征。因为,个体在对他人个性测量时,将自己的许多心理人格特点投射到了对他人个性测量的评价上。这种方法比直接对评价者进行个性测量的效果还要好,这种通过个体测量他人而对个体进行测量的间接方法,避免了个体在直接进行自我测量鉴定时所可能存在的自我赞许倾向的影响。因此,心理投射测量法,是利用投射作用原理而设计出的对个性心理进行测量鉴定的一种比较客观、准确、有效的测量方法。

心理学上说的投射效应是什么?

什么是心理学中的投射法

投射”这个词,在心理学上的解释,所指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或特征等,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的事物或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此种内心深层的反应,实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而这种基本动力的探测,有赖于投射技术的应用。 投射法:向受测试者提供意义比较含糊的刺激情境,让其自由发挥,分析其反应,然后推断其人格特征。 利用这个方法设计的测验称为投射测验。 就是让被试者通过一定的媒介,建立起自己的想象世界,在无拘束的情景中,显露出其个性特征的一种个性测试方法。测试中的媒介,可以是一些没有规则的线条;也可以是一些有意义的;也可以是一些只有头没尾的句子;也可是一个故事的开头,让被试来编故事的结尾。因为这一画面是模糊的,所以一个人的说明只能是来自于他的想象。通过不同的回答和反应,可以了解不同人的个性。 具体方式是提供给被试者一种无限制的、模糊的情景,要求其作出反应,让被试者将他的真正情感、态度投射到“无规定的刺激”上,绕过他们心底。

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

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

当观察者与观察对象十分相像时,观察者会很准确,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知觉准确,而是因为此时的被观察者与自己相似。

因此,导致了他们的发现是正确的。

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去对待别人和对待自己,是克服投射效应的方法。

投射是个体将自己的过失或不为社会认可的欲念加诸他人(又称为否认投射),这种投射发生在潜意识。心理投射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用于减轻焦虑的压力及保卫自我以维持内在的人格。

处于自我中心时期的儿童常认为他人的感觉与自己是一样的,即同化投射,在自我中心时期过渡不良的人常会出现同化投射。同化投射可能产生在潜意识层,也可能产生在意识层。类似的同化投射现象在成人中也会发生,它是同理心与同情心的反面,人们不由他人角度而是由自身角度认识并推测他人与自己有同感。

投射是一种看不到的、存在于人们自身中的事物,它们在外部现实中寻找一个与它们相似的事物,然后它们把自己投射到这个合适的吸引物中去。投射不是有意识地主动地进行的,投射的发起者是具有自主性的无意识心理内容,这些心理内容具有自发地反映自己、进入意识的自主功能。投射的功能起到了潜意识表达的作用,潜意识通过这种办法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沟通,为对立物的整合提供“容器”。

投射效应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感情投射,即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进而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试图影响他人;二是认知缺乏客观性。

具体讲,投射效应有以下三种表现:

与陌生人交往时,由于彼此不了解,相同投射效应很容易发生,通常在不知不觉中从自我出发做出判断。自己感到热,以为客人也闷热难耐,不问客人的意愿就大放冷气空调;有的老师讲课时对某些知识点不加说明,以为这是十分简单的道理,应该不用多讲,但是在老师看来很简单的知识,在学生看来则未必。这种投射的发生在于忽视自己与对方的差别,在意识中没有把自我和对象区别开来,而是混为一谈。

即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对方的投射现象。比如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希望并相信老师对他的作业一定会给以好评,结果他就把老师一般性的评语理解成赞赏的评价。

一般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人越看越觉得优点很多;以此相反,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则越看越讨厌,越来越觉得他有很多缺点。于是人们过度地吹捧、赞扬自己喜爱之人,严厉指责、肆意诽谤自己厌恶之人。这种认为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讨厌的人或事是丑恶的,并且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失去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泥潭。这种现象在爱情生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人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来研究投射效应,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背,而拒绝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背。可见,这些学生将自己的态度投射到其他学生身上。

投射效应是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情感、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事实上它也是一种心理定势的表现,它以评价人自己的心理特征作为认知他人的准备,作为认知他人的标准。一般说来,投射作用主要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发生:

1、对方的年龄、职业、社会地位、身份、性别等等与自己相同。人们总是相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认为同一个群体的人总是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在认识和评价与自己同属一个群体的人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是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到的信息来判断,而是想当然地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别人身上;另外,人们总是喜欢评价与自己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人,总是习惯于与这些人进行比较,但是,人们又不希望在比较中自己总是落败,处于不利之地,而投射作用在此正好起了一个保护作用,把自己的特点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和别人就都一样了,没有什么区别,自己不错,别人也好不了。

2、当人们发现自己有某些不好的特征的时候,为了寻求心理平衡,就会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这些恶习或观念。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自己因为临阵逃脱而觉得难堪,是怯懦的表现,心理很不舒服,突然发现别人比自己逃得更远,便大肆嘲笑,以减轻自己心里的不安。

这时候,投射作用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措施,这样做可以保证个人心灵的安宁,但往往影响自己对人和事的正确判断。在这种时候,人们更喜欢把自己所具有的那些不好的特征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或者比自己强得多的人身上,这样一来,心里的不安就会大减。

由于评价人往往把自己的某种品质、性格、爱好投射到甚至可以说是强加到被评价者身上,以自己为标准去衡量被评价者,从而使评价的客观性打了折扣,最终使评价结果产生误差。这种类型的误差,一般称为相似误差。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应该秉承客观公正的原则,准确投射。

人们可以根据投射效应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虽然人有一定的共同性,有相同的欲望和要求,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对别人做出的推测都是比较正确的,但人与人之间既有共性,又各有个性,如果投射效应过于严重,总是以已度人,那么人们将无法真正了解别人,也无法真正了解自己

苏轼有一次去拜访好友佛印,开玩笑地对他说:“我看你是一堆屎。

佛印笑着回答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自认为占便宜的苏轼,回家后对妹妹洋洋得意地说起这件事情。

苏小妹说:“哥哥你没有占到便宜,佛家说‘佛心自观’,你看别人是什么,自己就是什么。”

佛心自观即是心理学的投射效应。 所谓的投射是指,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

而投射效应,又分相同投射、愿望投射、情感投射。

相同投射: 与陌生人交往时,由于彼此不了解,相同投射效应很容易发生,通常在不知不觉中从自我出发做出判断。

前些日子,大头带着儿子一家人来访。大头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她在北方上过大学。所以我们以北方人的款待客人的方式,和妈妈风风火火地包了一堆饺子。可是等我们吃饭的时候,大头的儿子麟麟,饺子一口也不吃。我才想起来,他从小到大都吃的米饭或者是粥,平时根本没有吃饺子的习惯。

我和大头虽然熟知彼此,但是我对孩子的饮食习惯并不了解,就随便地将我的喜好强加于他的身上,弄得孩子饿着肚皮回家了。

再后来有客来访,我不能再根据我个人和老家的习俗来待客。在不太熟悉的人来访之前,一定要先和对方沟通,喜欢吃什么。

愿望投射 即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对方的投射现象。

例如,尚且年幼的儿子,在有了哪些新的进步之后,他都会抬起头来看向我,寻求我的表扬,而我也会应景地说:真棒。

或者是我们去开发一个新客户,在拜访之前满心期望着能够进行合作,但客户可不是这么想的,他们是在众多供应商中进行选择的。

感觉这种现象在孩子中比较常见,毕竟成年人经过岁月的洗礼,对愿望还是分得清哪些仅仅是愿望而已。

情感投射 一般人们对自己喜欢的人越看越觉得优点很多;以此相反,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则越看越讨厌,越来越觉得他有很多缺点。

当初我领老公回家,亲戚们都在背后议论着说,怎么找一个这么穷,这么抠的人,穿的那么不好。要知道在我老家那里的人们,即使农村种地的,人手一件貂皮大衣是必备的。可是我俩回去都穿的普普通通,在他们看来一是我们挣得太少,二是我老公太抠。其实我老公是很节俭的,我刚认识他那会,T恤都是带洞的。可是在我看来,这是优点,衣服能穿不就行,自己喜欢不就行。这也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道理所在吧。

投射效应,如果反向应用,当有人试图以某种方式来猜度你的时候,可以大概猜测出对方的意图。如果过度投射,会影响人的正确判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071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