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咨询师在给来访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时,主要是解决来访者的负面情绪,那么情绪观察就显得非常重要,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有没有一个处理情绪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呢?答案是肯定的。
让来访者描述一下跟情绪有关的情境或者问题;
引导来访者思考,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问题或情境?
引导来访者思考,这个问题或情境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譬如它怎么了,就让你如此生气?
引导来访者尝试为这个问题或情境起个名字。
引导来访者面对激发自己情绪的情境,把这个情境放在你对面合适的地方,整体感受体内的所有反应,整体地去感受;
引导来访者尝试给这种情绪命名;
引导来访者仔细核对,是不是这种情绪,用这个名字命名是否真的合适?确定让你感觉到最合适的名字,确定下来。
引导来访者观察一下生理唤醒:体会这些情绪在来访者身上哪些地方有反应,这个地方什么样?形状、颜色、体积、动静、冷热、松紧、强弱等,如果他们这种状态是针对你当前情绪的一种密码语言,它们最想表达什么?
引导来访者观察情绪的情绪行为:你觉得那些感觉,他们想要做什么?正在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可以停止下来?
引导来访者观察情绪的主观体验:你觉得这种情绪的强度有多大?紧张程度有多高?快感度如何?
引导来访者面对这个格局,去感悟一下,问下他想对自己说什么?
引导来访者放掉这种感觉,回到自然状态。
以前在学校做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由于缺少理论、经验及指导,感觉做起来很困难,对心理咨询的理解是“以无招胜有招”、有人随口说“顺应自然”但实际上没有做到,这两个都是日常生活的防御的表现。
阻抗与防御的关系:
联系:阻抗就是防御,防御就是阻抗。
区别:阻抗的表现为精神分析之中来访者所做的防御。我们无时不刻在防御。阻抗是无意识表现出来的。
学习精神分析分析就是把防御象征化。脸皮更厚,心理治疗就是形成更强大、更成熟的防御机制。
不能太快把来访者治好,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保持对自己的童年忠诚,新的防御机制没有建立,我们就无法更好的生活。
1、压抑
压抑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对意识层面的冲动压到潜意识之中。
从精神分析角度:人没有遗忘,只是将记忆压抑到潜意识。意识不到的需要,就是压抑。
从性的角度:有伴侣,没有性欲望,是压抑的表现。早泄、阳萎,不允许插入、不允许自己射精,是最成功的性压抑。这样把自己变成为不是男人。
压抑与压制: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泄泻,环境不具备,是压制。压制是指人在意识层面没有得到满足。
个案:犯罪心理学的一个案例:强奸——进监狱——改造——释放——再强奸……这个过程中的压抑与压制:在监狱中,没有女人,是对性的压制。在监狱外面,看到女人,没有感觉,只有在偏僻、昏暗街道的地方(即案发地点)才能产生强烈的欲望,这就是压抑。
想满足而不能满足是性压制。没有性的想法是性压抑。
现代精神分析修正了弗洛伊德的不能被接受的冲动被打包放在地下室,而认为压抑是指不能被接受的东西,被打碎后,弥散在意识的各个层面。
精神分析认为:各种艺术形式都是性压抑的升华。据说,美国经济、政治比较繁荣时,容易出比较好色的总统。没有事做,可以很放纵自己的原始冲动。坐怀不乱的男人是享受道德的优越感,是压抑的表现。
男人的升官、赚钱,是更加强大、攻击的表现,是男性特征的表现。男人一辈子的事情就是把性压抑的象征化,将压抑的性表现各方面显示男性特征。
过分依赖、过分固执的人都是性压抑。过分依赖:见谁都是爹妈、做得不像男人是性压抑。过分固执:自己认为用语言来战败对方,其实是战败自己。
皮下脂肪特别薄或特别厚,是性压抑表现,这样没有性魅力,得不到异性关注,满足了自己没有性的潜意识愿望。这样的人做父亲,将不允许女儿直白的表达性感,女儿可能会配合父亲,把自己变成为一个没有性吸引力的人。
反馈1:压抑是潜意识层面,压制是意识层面。想做,而条件不允许做是压制。(21分补充)
反馈2:探讨压抑、压制在实际咨询中的实际意义:压制是超我,压抑是本我。做咨询时,我们通常解决的是压抑的内容。压制时间通常会形成压抑。父母对女儿的压制,容易形成女儿的压抑。
反馈3:如何改善自己的性压抑?放荡一次!(晕了!)
反馈4:父母打孩子是性行为的表现。如何理解打孩子可能伴有快感,是释放自己性压抑的表现。
2、情感隔离
避免与自己的真实情感接触,称之为情感隔离。
就事论事、遗忘,都是情感隔离的隔离。情感隔离是无处不在的。
情感隔离,正常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隔离时间过长,容易变傻、变麻木、无情无义。所以,既不能没有隔离,也不能完全隔离。过度(不足、过多)的情感隔离都是不好的。
个案:听了,悲伤的家庭悲惨故事,有些人在笑。这些人隔离了,笑的人太痛苦了。
老师的处理:“现在有强烈的情绪反差。有的人特别悲伤,有些人特别欢喜”。可以提问:“为什么笑了”,不用和对方说,笑的原因是情感隔离。如果对方没有反应,可以问别人:他们笑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
笑嘻嘻讲自己的早年创伤,是隔离的表现。或者,听完伤心故事后,有的人反应是:我小时候很幸福,这也是情感隔离的表现。(从咨询的经验来看,这些人实际可能并不幸福)
精神病人说自己没有病时,是隔离。只有承认自己有病,才可以考虑出院。
不抽烟时骂抽烟的,抽烟的时候特别享受;当了教授就骂教授,是日常生活隔离的表现。
对情感隔离的态度:我们不能没有隔离,也不能全部隔离。
反馈1:抑郁症状病人完全隔离。治疗的目标是将抑郁治成焦虑。焦虑了才能感觉的自己的生活。
反馈2:从小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10岁失去奶奶,特别伤心。15岁失去爷爷没有伤心的感觉。如何解释?所有的眼泪到流到心理,没有表达,是情感隔离的表现。
反馈3:听了一个笑话,别人都笑,自己笑不出来,是隔离吗?具体分析:听不懂感觉没有意思,就不是隔离,当能听明白,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不表达,就是隔离。
反馈4:抑郁症——即使自己体会到别人的感觉的时候,也会停留在自己的感受中。
第三,理智化
年纪轻轻的人喜欢哲学,喜欢谈“大人不计小人过”,停留在书本的理论上,这就是理智化的表现方式。理智化是发育良好的乳房。完全去情感化,就是理智化。
来访者大特而特谈心理学术语、理论,这是理智化的表现。对理智化的治疗是:不谈理论,谈情感、谈性方面的事情。可以问第一次遗精、射精,和女孩子的关系。
个案:初中男生,谈话像做政治报告。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来访者给咨询师的感觉:家庭中的谈话像政治对话,缺乏应有的感情。治疗——谈下来,谈感情、谈性。或者直接反馈来访者:听起来很难受、不舒服。这类的来访者容易催眠治疗师。
反馈1:对这类来访者不能讲道理,因为来访者的理论可能很系统很完整。
反馈2:理智化与情感隔离,都没有情感表达吗理智化是有情感的,是用理智化来表达。“我知道我很爱我妈妈,但是我不能表达。”“我恨我妈妈,但是,我明白,我妈妈很关心我、为我很操劳。”理想的状态:说到“我恨妈妈……”流泪了。
反馈3:理智化与合理化:两种不同的防御机制。理智化,将丰富的情感内容用书本知识来表达出来,但是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的情感内容,但是来访者不敢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内心。
“我又哭了,对不起”、“老师,让你见笑了”动作表现:拿纸巾擦泪也是缓慢、有条理的。
反馈4:理智化与压抑的关系,理智化的人是否压抑了自己,失去了真实的自己理智化没有失去真实的自己,是压抑了自己的情感。
反馈5:理智化是意识的还是无意识作用的一般的来说,理智化是意识层面发生的。但是时间长了,可能会走向无意识。
反馈6:理智化与压制的关系:一般不是压制的,是压抑的。日常生活中,与理智化的人打交待很容易、很舒服的。但是,与理智化的病人打交道,并不是这种感觉。
第四,反向形成
举例:“如果老公突然对你好,这是有外遇的信号”其背后的理论依据是:内心感到内疚,反向形成的防御就会对老婆好起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自己讨厌的、痛恨的人也会对他好。一般的老江湖的都会这样做。表现上对老师特别客气的,在评价老师的时候会特别差。
在咨询中,洁癖的人可能会过度的喜欢脏东西。小孩子一般的来说,都喜欢脏东西。小孩子第一件艺术品就是自己的大小便,随便乱涂乱沫。小孩子没有被照顾好的,长大可能对脏就会有特殊的害怕,形成洁癖。洁癖,实际上特别喜欢、关注脏东西。治疗的方法:讲关于“脏”的笑话,讲咨询师喜欢脏东西,让其放松对自己的控制。或者与其讨论谁更喜欢脏东西这个问题。洁癖喜欢脏东西,已经完全渗透到人格中,他会说“就算你说的对”,讲一个特别脏东西“你的朋友真有意思”。这样来讲,会放松其紧绷的人格。
反馈1:“脏”的笑话,特别恶心的笑话:如何治疗羊羔风,让其吃枪毙的人大脑,就着蒜和葱,用小勺挖着吃。
反馈2:有洁癖的人,内心喜欢脏东西,看似矛盾,这是反向形成的作用和表现。
反馈3:强迫症会出现在1~3岁,父母对孩子的大小便,控制过于严格。不喜欢脏东西,就形成了特别注意脏东西的洁癖。所以一般要回溯到肛欲期。
反馈4:反向形成,与成语“此地无银三百里”来形容也可以。
反馈5:吝啬带有道德的味道,有钱、有物,但是啥不得用,啥不得花。
个案:特别吝啬的一个人不允许自己和妻子花挣来的钱,但是过天桥时,一定要给乞丐扔硬币,不扔,会感觉很难受。内心把自己当成乞丐来看待。
反馈6:女孩子说“讨厌”有的时候表达喜欢的意思,也是反向形成的作用表现。
反馈7:吝啬的人一般是肛欲期的固着,与大小便的训练过于严格有关。
反馈8:如何看待“精神分析的解释过于牵强”精神分析可能很难直接被证明,但是我们在咨询过程中可以通过个案或实践来感受、触摸到它的存在。
第五,分裂
分裂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常用的防御方式,但是分裂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较常见,如“偏听”、“偏信”,只看好的一方面,不看坏的一方面。与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咨询的感觉:一会在温暖的房间,一会在寒冷的房间,冷热迅速交替,变化很快。一会儿把治疗师夸上天,一会儿贬咨询师一文不值。一会投投射对父母的好感,一会儿投射自己对父母的攻击。
个案:开始把咨询师“拔地而起”,一会儿,贬低咨询师。这样的来访者,这样的来访者如果没有攻击性负性移情,就好像活不下去一样。
不能同时看到好、坏的并存,两方面,可以运用面质这种情形,来访者会说“我也不知道”。
“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用坏的方面来否定好的方面。
偏听、偏信,使一个人完全认为一个人和一个人坏。
第六,否认
开口说话,就连续说不。这样的人可能很令人讨厌。
小孩子把自己的眼睛一晤,什么都不存在。(闭上眼睛就是天黑)这是最原始的否认的表现形式。只要一否认就感觉自己对了。
检查出绝症,经常出现这种防御机制——不相信检查结果,反复做检查。这样的人,很容易被一下子击跨。
个案:苏州某官员请德国老师吃狗肉(德国人不吃狗肉)——德国老师防御机制:否认。
回民同学吃猪油馒头——否认防御机制,吃的是羊油馒头。
不知道不为过。
否认的四种方式:
(1)本
1自我的三层结构
11保护层、
感受层也被称作伤痛层、真我。因为有伤痛,所以有保护层;
但因保护层和伤痛组成的墙太厚,导致两个人的真我不能相遇,这时我们就会
将自己的保护层强加给别人,将自己的伤痛转嫁给对方,就会越爱越孤独。
想要拥有真正的亲密,想和人建立真正的链接,关键就是去穿越心灵的保护层。
但因为有保护层组成的墙,所以真我深藏着,令我们自己和别人都碰触不到,
从而隔离了感受,切断了链接。
12感受层
情感隔离(Isolation ofAffect)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是将情绪从认知中剥离开来的个体应对焦虑和痛苦的另一种方式。
更确切地说,伴随体验或观念的情感部分可以从认知整体中游离出来。感觉,是身体过程,是身体与其他存在建立关系时的产物,它是你的;
头脑,可以吸收各种信息,也可以被灌输各种信息,所以甚至可以说是别人的。
讲感受,就是捧出你的心。只有当你能捧出心时,也才能碰触到对方。如果是
讲道理,就很难起到这样的作用。
思维层
头脑可以被灌输、被蒙骗,但身体很难不忠于自己。如果没有身体的作证,
一个道理对你而言就可以说是一个谎言。所以,要和头脑的信条保持距离,
学会用各种方式去聆听身体
比起思维过程来更为根本。感受和体验是本体,而思维是镜像
我们不能本末倒置,因为思维好辨识、好传播,而认为思维过程比身体过程
和情绪过程更根本。思维过程其实是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的一个投影。
如果只有思维过程,那心灵就会是干瘪的,而必须有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的
参与,一种心灵活动才是生动饱满的。
13真我层
我与你”的相遇是灵魂层面的关系,它可以超越肉身,但这份超越是先肯定了
肉身。
2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21
22艾利斯的治疗重点在于和来访者的非理性信念辩论,把它们重塑成理性信念,
然后就有了效果,进而引出新的感觉。
23非理性信念的三种类型
第一类:绝对化要求
自己绝对要获得周围的人,尤其是周围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
要求自己是全能的,在人生道路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成就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个人以往的经历决定了现在的行为,而且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人是需要依赖他人而生活的,因此,总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人让自己依附;
人应十分投入地关心他人,为他人的问题而伤心难过,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寄托;
人生中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一个精确的答案和完美的解决办法,一旦不能如此,
就十分痛苦。
第二类:过分概括化
世界上有许多无用的、可憎的、邪恶的坏人,对他们应该歧视和排斥,给予
严厉的谴责和惩罚
第三类:糟糕至极
当生活中出现不如意的事情时,就有大难临头的感觉;人生道路上充满艰难
困苦,人的责任和压力太重,因此要设法逃避现实;
人的不愉快均由外在环境因素造成,因此人是无法克服痛苦和困扰的;
对危险和可怕的事情应高度警惕,时刻关注,随时准备他们的发生;
24重塑理性信念的四个阶段
解说阶段:指出来访者的非理性信念,并向来访者介绍ABC理论的知识
证明阶段:向来访者证明,他的情绪困扰是因为他自身深处的非理性信念
放弃阶段:不断与来访者对峙,帮助来访者认清其非理性信念,最终达到让来
访者放弃这些信念
重建阶段:帮助来访者学会理性思维,以替代非理性思维,从而使他们建立更
理性的生活哲学。
理性信念,可以理解为洞察到并顺应了世界理性的信念,是个人顺应世界理性(重塑理性信念的四个阶段)
非理性信念则是个人自恋的执念,是个人试图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世界之上(非
理性信念的三种类型)
一个在关系中活出了自己的人,他的一切也就符合了所谓的世界理性(非理性信
念的三种类型,重塑理性信念的四个阶段)
3自动思维
31自动思维,就是事件发生后,我们头脑中一闪而逝的第一时间的念头。
32仅仅在信念或思维层面做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从信念和思维入手,
深入到体验深处。体验层面改变,才意味着真正的改变。
33我们惧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带给我们的感觉。之所以惧怕一件事情
给自己带来的感觉
34诱发事件经由一个完整的身体过程、情绪过程加思维过程,导致了当下的情
绪反应。
4处理关系
41投射性认同
解释
将“坏”投射给对方,当对方认同这份“坏”,就验证了自己的预判。然而实际
上,这份“坏”原本就是自己诱导的结果。
判断投射性认同的一个简单标准就是,你在和另一个人打交道时,有没有被
严重限制的感觉
如果一个人频繁使用这个心理机制,那他周围的人都会有严重被限制感,而
且会有不断要在他面前变成坏人的感觉,这些感觉都会使得周围人容易离开
他,而这会验证他最根本的痛苦:“我是个坏人,没有人喜欢我。”
四种常见类型
权力的投射性认同
我对你好,但你必须听我的,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直接符合全能自恋和自恋性暴怒的标准定义
依赖的投射性认同
我如此无助,你必须帮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迎合的投射性认同
我总顺着你,你必须接受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情欲的投射性认同。
我这么性感,你必须满足并对我好,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原因
严重陷在投射性认同中的人,都会执着地使用自己那一套逻辑。
这深入骨髓,当他们想和别人靠近时,就会自动启动这一套逻辑。
童年家庭
这样的人童年时和父母的关系是颠倒的,长大后他们便渴望重复这种关
系模式;
他们和妈妈有过严重的分离,或妈妈的照料严重欠缺,他们极其惧怕分
离,会尽一切努力打压恋人的独立意志
这套逻辑最初是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这是他们和父母等抚养者建立关
系、亲近的方式。
自恋幻觉的ABC
含义
我做了A,你就得还以B,否则我就会使出C
C是威胁性信息,这个威胁可能是威胁攻击对方,或者威胁伤害自己,或
者威胁攻击关系。
两种类型的支配者
赤裸裸的支配者和温情的支配者
所谓的赤裸裸的支配者,他们甚至都不愿意用“我对你好”这个借口,而
是直接表达“你必须听我的,否则我会让你付出代价”
支配者的“好”是“我有力量”,“坏”是无助,力量和无助是一对根本人性;
温情的支配者
在表达支配欲的时候,会使用“我是为了你好”这一借口。
“好”是无私,“坏”是自私,无私和自私也是一对根本人性;
人和人之间的投射与认同的游戏,就像是一个人要去你内心挂衣服,你内心必
须有钩子才能挂得上,而假若你根本没有钩子,他发现没地方挂,自然就会放
弃。抚平你内心的钩子,就会发生变化。
当我们执着于自己的一套逻辑时,我们越是严重地使用这一套逻辑去构建亲密,
结果反而会更孤独。(四种常见类型)
42衡量一个关系标准
关系能不能处理化解“坏”
你已经处理好了自己内心的“坏”,你不再执着地追求“我是一个好人”
而是深切认识到“我是一个好坏参半的真实的人,我能接受我自己的坏”
那么当别人投射给你“坏”时,你会做“去毒化”处理,既不认同对方的明逻辑,
委屈自己;又不认同对方的暗逻辑,真还给愤怒、厌烦等负面情绪
43总结
我们都想与别人亲近,但很多人只学会了一种与别人亲近的方式
支配者学会了权力的方式
依赖者学会了示弱的方式
而迎合者学会了奉献的方式
诱惑者的形成是因为在原生家庭中获得一种感觉,认为性是建立关系的唯一
通道
当看清你自己的逻辑的时候,要请记住这个逻辑自身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
是我们都是想通过这套逻辑,去建立关系。
成年人的愿望非常复杂,心智也一样复杂,但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很根本的愿
望——真正地遇见一个人
5思维认同
51含义16
认同了后就会形成执着,也会不想放下它们,因为放下就像是“我”被消灭一样。
思维这个词是抽象的、概括性的,我们很容易被一个又一个的想法所控制,如
果我们认同了这些想法,就会把它们当做真理,甚至还认同为“我”或“我的”,
这就是埃克哈特·托利所说的“向思维认同”
思维过程,是对自己的身体过程、情绪过程以及外部事件的认识,一旦我们固
化这个认识,将它当做真理来对待,它就会反过来控制我们。
向思维认同”的根本是控制欲在作祟,而根本的控制就是全能自恋性的幻觉,“我可以控制这个世界”。
当我们生活在“我能控制一切”的幻觉中时,就无法和其他存在建立起真正的关
系
6痛苦之身
61当下的抗拒程度
痛苦是因为对真相的对抗。首先是意志较量,我希望世界按照我的想法运转,
而当世界没有这样运转时,会有情绪上的痛苦,进而转变成身体痛苦,痛苦之
身由此形成
痛苦之身形成,有一个恶性循环。我们更不接受自己的情绪痛苦和身体痛苦,
和这些痛苦对抗,由此构建了无比复杂的心理防御机制,结果成了一个迷宫,
而我们的痛苦之身也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存在。
通常,当下所产生的痛苦都是对现状的抗拒,也就是无意识地去抗拒本相的某
种形式。
62对思维的认同程度
而它形成的源头,正是我们对自己想法的自恋。越是自恋,越是对自己的想法
,特别是对关于别人该如何的想法执着,越容易导致巨大的痛苦,甚至是疯狂。
要小心你那些特别引以为傲的品质,它们最初多是用来处理痛苦的。如果你太
爱这些品质,那么为了滋养它,你会不自觉地重复追寻一些类似的痛苦,因此
你不断陷入到人生轮回中。
轮回是为了给自己制造机会,解决此前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成年人也有了力量
和资源,就有了机会可以去觉知并改变自己。
63化解的方法
首先,知道自己的想法系统就像一个保护层,它们不是真理;
其次,接受自己身体痛苦和情绪痛苦的存在,深入到伤痛层中,好好去感受它
们,不对抗,让其自由流动;
最后,放下自己的想法,又穿越痛苦之身后,也许就能进入到所谓的真我中。
任何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入手,向潜意识深处挖出一口通向心灵的
深井,于无声处听惊雷(自动思维)
在描写咨询师和来访者咨询过程及关系的美剧《扪心问诊》中,来访者劳拉从第一次咨询时就爱上了自己的咨询师保罗。其实这样的桥段不仅仅在影视剧中会出现,在实际的心理咨询过程中,随着咨询的逐渐深入,来访者很容易对咨询师产生亲近之感。如果是同性,会产生一种类似于朋友关系、亲子关系或同胞关系的情感;如果是异性,则来访者很容易误以为自己爱上了心理咨询师。
为什么我在这里用了一个词“误以为”?这是因为心理学家们认为, 这并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发生了移情现象,并且这一现象在心理咨询及治疗的过程中非常普遍。 那么这个移情过程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工作者面对这样的移情又该做如何处置呢?伟大的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其所著的《移情心理学》一书中带我们一同探寻移情的真相。
一、移情是如何发生的?
移情首次被发现和提出是在弗洛伊德给一位女病人的治疗中,在一次心理治疗结束的时候,弗洛伊德的这位女病人突然感觉到一个强烈的念头,期待弗洛伊德将会给她一个亲吻。当然这位病人当时并没有提到这个念头,她很羞愧自己会有这种想法,并且整个晩上都不能入睡。在下一次的治疗中,她显得烦躁不安,联想中断,最后她把这个幻想说了出来。
弗洛伊德尽力要找出这一幻想愿望的原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它来源于病人许多年以前的一次经历。那时,这位病人在与一位男人谈话的时候,她有个很强烈但被她最终压抑了下去的突如其来的念头:这位男人可能要强行亲吻她。现在,这个想法重新出现,并从其现实对象,“转移”到了心理医生身上来。
这种把过去对重要人物的情感、冲动、态度、愿望、幻想等,不合时宜地移至到当前某个人物身上的现象,就是移情。 几乎所有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中都逃不开移情现象,而移情的根源就在于个体生命早期一些重要关系模式的重现。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生命早期最重要的人就是我们的父母。由于种种原因,父母给我们的养育总是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缺憾的,因此在童年时期,我们与父母之间总是会存在一些未能处理妥当的问题。这些问题就会慢慢发展成情结,以至于我们在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中会不断地去重复一些与父母间的互动模式。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我们年幼时,很多父母都信奉“打即是爱”为真理。就是说孩子要是不听话,父母如果不打他不管教他,那是不爱;只有狠狠地去打他管教他,才是爱的表现。所以,在我们这一代成年后,即使学过很多育儿的理论,清楚打骂的危害,但是偶尔仍会被这样的信条所牵制,忍不住用打骂的方式管教自己的孩子。而有的人原生家庭中父母若是经常用暴力的方式进行管教,他在成年后寻找伴侣,也会倾向于找到类似的人,要么成为受虐一方,要么自己去施暴。
这一切均是生命早期各种初始人际关系的重复,而咨询过程中的移情,其实就是来访者将咨询师投射成自己的重要他人,把对重要他人的情感转移到咨询师身上的结果。为什么咨询师如此容易成为被投射的对象呢?其实这与咨访关系的特殊性有很强的关系。一般来说,如开头的影视剧中那样来访者一上来就对咨询师产生移情的并不多见,绝大多数的移情都发生在咨访关系比较深入以后,由于咨询师的深度倾听、共情让来访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信赖与安全,这样的感觉也许曾经只发生在与父母的关系以及两性亲密关系中。所以来访者就很容易对咨询师产生移情,当然这一切都是无意识的。
二、心理咨询师应当如何看待移情?
既然来访者很容易对咨询师产生别样的情感,这样的情感必然也会对整个咨询产生影响。那么咨询师又应当如何看待这样的移情呢?荣格认为,几乎一切需要长期治疗的案例都围绕着移情现象,而治疗的成败似乎从根本上取决于移情。因此心理学无法回避移情问题,而心理咨询师也无法期望来访者不产生移情或者移情会自然而然地解决。
有的心理咨询师由于无法妥善处理移情的情况,便会很恐惧移情的发生。因此,他就会尽可能地防止移情的出现,这就导致在某些情况下会削弱咨询的效果。因为前面提到,移情是来访者将早期一些重要关系和情感转移到咨询师身上,而这些极有可能是造成来访者母亲困境的根本原因。对移情的治疗赋予了来访者难得的收回投射的机会,可以弥补他的损失,整合他的人格。如果不让它重现,那么很可能就失去了治疗的机会。由此可见, 移情是心理咨询及治疗的一个重要“要素” 。
但是有的咨询师又会陷入另一个极端,过分看重移情的作用,甚至刻意地去让移情发生,要求来访者必须发生移情。其实这也是不妥当的,因为移情这事就如同信任一样是无法索要的,它只有在出于自发时才富有价值。
因此,荣格认为, 面对移情的正确态度就是保持中正 ,既不防止其发生,也不刻意做些什么强制让其发生。而且一般来说轻度的移情会更有利于咨询的效果。因为移情作为咨询及治疗的其中一个要素,它代表的是个体对关系的需求。而个体如果对关系的索求过多,其实还是陷在依赖咨询师的困境里,并不能成长为独立的个体。如果个体对关系的索求少一些,那么其他的治疗要素就能开始起作用,比如咨询师的权威性、来访者自身的觉察能力、暗示、医嘱、理解、共情、鼓励等等,这样来访者就能在咨询中逐步练习独立的能力,最终成长为有力量的个体。
另外,移情在每个个案中出现的意义是不相同的,在某一个来访者本身关系比较疏离的个案中出现,可能代表有所好转。而在另一个本身依赖性很强的来访者身上出现,则代表着一种阻抗。也有可能在其他的一些个案中出现,根本就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所以作为心理咨询师来说,要根据个案的不同情况去看待以及处理移情现象。
三、当移情发生时,该做如何处置?
移情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一种本能过程,不仅来访者会对咨询师产生移情,咨询师也会对来访者产生“反移情”,所以作为心理咨询师来说,是很有风险的,但是这就是这个工作必须去承担的风险。 当来访者的移情发生时,考验的不仅仅是咨询师的觉察能力、专业技术,还有职业伦理。
来访者把潜意识中的一些情结投射到咨询师身上,对咨询师产生移情。咨询师此时需要有深度的觉察能力,一方面能够觉察到来访者此时有一些情结在起作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需要把这些无意识情结的内容让其浮现到意识层面,让来访者去看到。这里面通常会用到立即性反馈、澄清、回应等技巧。因为荣格的理论认为,一旦个体认识到了投射的主观来源,这些投射最终就能重新整合入个体之中。也就是心理学大师们常说的一句话:“看见即疗愈”,很多事物,当你去看见它们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和原来不一样了。
对于来访者而言,可能那个导致各种关系问题障碍的情结并未被解决,但是当他知道了它的存在,就会比原先无意识的状态多了一份觉察。不管最终行为是怎样的,在这之前来访者已经能意识到自己是可以选择的了。
当然,也有的来访者在咨询师为其浮现无意识的内容之后,依然会抗拒这种整合,表现为否认、拒绝承认、接受,他们仍然执着地将其投射在咨询师身上。其实,这时候是来访者内在的状态没有准备好要做出改变,咨询师也无法拔苗助长,因为没有一个人能代替他人成长,咨询师也是如此。这也提醒咨询师时刻保持觉察,保持“无为”的觉知,一旦咨询师做得过多,事实上却会削弱来访者的力量,不利于来访者的成长。就如同荣格在书中所说:“虽然病人倾向于要求医生付出全部的努力,但是只有在他意识到自己也要付出全部的努力时,他的要求才会奏效”。
一般如果来访者出现了阻抗,咨询师可以采用立即性的真诚反馈技术,如实地将自己的感受反馈给来访者,来访者会自行决定是否继续接受咨询,是否真的愿意踏上自我成长的荆棘之路。针对有些来访者,咨询师也可以采用转介的技术。
那么何时处理移情呢?这对每个个案来说也是不同的,有的移情在咨询中起到正向的作用,也有的产生负面的效果。让来访者将投射从咨询师身上收回来,对双方来说都是好事,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很多移情的处理,要在咨询过程的后期才会完成,就好像“心理怀孕”一般,只能耐心地等待其自然地开花结果。
这也引出心理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咨询师的慈悲和耐心。荣格几乎倾尽一生研究无意识,他深刻意识到无意识的繁杂和巨大力量。在这种力量面前,人类的知识和能力往往是很局限的。咨询师需要带着慈悲和耐心,去相信来访者自身蕴含的力量,去等待那个时机,陪伴即可。
一.处理移情的原则
处理移情有两个基本的原则要注意:
1.咨询的初期不要进行移情的解释
因为移情现象一般是处于潜意识之中的,即使来访者在行动上已经将其爆发出来,但是他们本身也不知什么原因,而了解自己的过去经验和心理冲突有时候是另当事人感到痛苦的,所以在进行咨询的初期,咨访关系还未转变成为高度信任和安全的关系之前最好不要向来访者进行移情的解释,一般认为移情的解释之前应该有充分的情感协调和稳定成熟的咨访关系。
2.处理咨询关系先于处理问题内容
二.区别不同的移情现象
在这里区别对待不同的移情现象主要是指要区分移情的不同形式、不同表现、不同程度,并且应该似乎咨询的进程来确定移情反应处理的顺序和方法。
1区别不同形式的移情
从形式上,移情可以分为正向移情和负向移情。正向移情是指来访者将咨询者视为在以往生活中某个给其快乐、幸福、或好感的对象,对咨询者投射了正面的情感,这种正面的情感往往包括好感、喜欢、爱慕、依恋甚至爱恋。负向移情是指来访者将咨询者视为在过去经历中某个给其带来挫折、痛苦或压抑的对象,对咨询者投射了负面的情感,这种负面的情感往往包括猜疑、不满、抵抗、拒绝甚至敌意。
一般的观点认为应该首先处理负向的移情,因为负向的移情发生后常会直接破坏咨访关系,甚至使来访者毅然中断咨询关系。但是对于正向移情也是必须给予密切关注的,咨询者要防止与来访者建立起不当情感的个人关系,而且咨询者也应该注意到正向移情也可能会发展成为负向移情,例如当咨询者无法满足来访者不符合现实的期望或者要求时,来访者可能会由喜欢变得讨厌咨询者,不再信任咨询者。
2区别不同表现和程度的移情
对于移情的处理还要考虑其不同的表现,以及表现的程度如何。从移情的表现上,可以将移情现象分为直接移情与间接移情。直接移情是指来访者对咨询者的移情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表现出来的。这种移情较为直观,咨询者容易感受到以及觉察到。它往往是由来访者用言语直接表达出来的。间接移情是指来访者对咨询者的移情反应是隐蔽的、间接的表现出来的。这种移情较难察觉,通常通过来访者的表达和行为活动折射出来,但并不能明显观察到与咨询者有关。
一般认为,对于间接表达的、一般程度的或者不强烈的移情,咨询者只需要给予较少的注意就可以了,主要是进行监控,不让其发展为直接爆发的、强烈的移情;对于直接表达出来的、程度较为强烈的移情反应就要认真的妥善的对待,包括使用一些咨询的技巧来处理。
三、直接干预
注意了移情处理的原则以及区分了不同情况下的移情后就进入对移情的直接干预了,这里主要介绍三种干预的方法:
1.提醒来访者其行为已经背离基本规范或咨询关系的界线
2.直接向来访者指出其移情反应
这是指在让来访者知觉到并意识到这种移情反应的时候,可以直接向其指出,让来访者自己觉察到。例如:“你讨厌你的父亲,所以才将这种感情投射在我身上。”或者“你是否觉得你以对待你父亲的方式来看待我?”
3.使用解释来促进来访者的领悟
咨询者使用解释技术,向来访者表明其对咨询者的感情、态度和防御机制,以及在咨询关系上出现的不切实际的幻想,都可能是来访者在咨询者身上投射了过去某一重要人物的感情,为来访者提供一个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出现的移情现象。
应该注意的是,这三种方法是逐步深入的,选择哪一种直接干预的方法也要似乎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而定,并且还要考虑来访者当时的认知能力与情绪状态。在咨访关系善未稳定、来访者认知承受能力不足或者解释可能引起来访者阻抗的情况下就不宜盲目追求使用解释技术来促进来访者的领悟,否则会引起反面效果。
要看看指哪面总说需要搜集资料:
1求助者口资料包括姓名、性别、龄、、期、职业、收入、经济情况、受教育情况、宗教、民族、婚姻状况、现住址、邻关系、社区文化状况、联系式
2求助者状况居住条件、内容、场所、式习惯、近期式重改变
3婚姻家庭般婚姻状况、婚姻重事件发事件原道德文化素、家庭组员家庭各员看、工自家庭所起作用
4工作记录工作态度、兴趣、满意程度;否改变职业理由何
5社交往社交网及社交兴趣社交主要内容;与自交往、密切几;能给予求助者帮助求助者帮助几;举例说明社交相互影响;社交互相道德律面责任;参加集体兴趣何
6娱乐
7自我描述
8求助者内世界重要特点想象力;创造性;价值观;理想;未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