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汀《理智与情感》人物分析

奥斯汀《理智与情感》人物分析,第1张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经作者的巧妙构思,表面的因果关系与隐藏在幕后的本质缘故均自然合理。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小说中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

如同书名里所体现的那样,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以玛丽安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以约翰·达什伍德夫妇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以威洛比为代表的人物在感情上又是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作者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报以赞扬,尽管对这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了鄙夷的态度。作者最终赞赏的是女主人公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表现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理想,即是人不能没有感情,但感情应受理智的制约

**讲述的就是

一家之主死后把遗产留给了前妻所生的儿子约翰,

而他现在的妻子与三个女儿被迫搬走,没得到一分钱,

约翰却爱上了三哥女儿中的一个,但约翰家里势力眼,看不起穷人家的女儿,

三个女儿的的另一个在一次偶然中认识了一个男人并疯狂的爱上了他,因而也就看不到她身边一直有个默默爱着她的男人。。。

最小的女儿聪明纯真但却很理智,明辨是非,对他们的情感看的清清楚楚,

故事就是围绕三姐妹的情感展开叙述,

结局怎样,看了就知道,嘿

在观看过《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两部**之后,我强烈的感觉到这两个故事 十分的相似,讲述的都是姐妹花的婚嫁问题,又都是发生在清一色女孩家庭的故事,她们非 贫非富,被上流社会顶层的有钱人看不起,处在上流社会的尴尬境地,又通过某种场合认识 了比自己地位高的富家子弟, 男女主人公之间总有热心的人为其搭桥牵线, 几番波折之后最 终得到了美满婚姻的爱情喜剧。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女性不论在经济、 社会还是家庭地位上都依附于男性, 社会等 级制度森严,婚姻讲究门当户对,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丑陋时尚。当时的婚姻 不仅仅是作为爱 情的归宿,还会是“谋生”的手段。不论是伊丽莎白还是埃丽诺她们都出自 家中没有男子来继承父辈遗产的中产阶级家庭, 而她们想要获得一种体面的生活和地位, 唯 一的途径就是嫁给一个有钱的男人。 像伊丽莎白或是埃莉诺这样的家庭的女孩子遇到一个不 错的金龟婿是非常不容易的,然而奥斯汀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在遇见“金龟婿”时候的态度却 是不同的。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作品,这也是她十八九岁时候完成的著作, 故事的女主人公埃莉诺在遇到爱德华得时候表现出的是冷静, 含蓄, 且他的家人也并未因为 爱德华的社会地位而去巴结他, 爱德华深受埃莉诺一家人的喜欢纯粹是因为他的善良和彬彬 有礼。但是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一家人对宾利先生和达西先生的感情看起来就不 那么单纯了, 尤其是伊丽莎白的母亲班纳特太太对宾利和达西的大献殷勤, 就显得她们十分 的功利。 两部作品虽极为相似, 但这样细微的对人物刻画的差别也许是作者人生阅历的增加 使得她笔下的人物也变得复杂起来。 从人物性格来说,两个故事中的长女埃莉诺和简都是是温柔贤淑,含蓄,沉着冷静的女 孩子。 当埃莉诺从露西**口中得知爱德华与露西早已订婚时她并未表现出她的难过, 虽然 十分伤心,但她却能够理智地克制自己,没有做出冲动和愚蠢的行为,而是一直隐忍在心, 直到安慰因失恋而伤透心的妹妹玛丽安时才说出了真相。 对于简来说, 宾利先生的不告而别 对她和她的家人就像是晴天霹雳,但是为了家庭的颜面,简只能把伤心抛在脑后,一个人逃 去伦敦的亲戚家中躲避邻里的闲言碎语。 作为家中的长女, 她们在面对感情的时都为了家人 的幸福和荣誉作出了让步。但是她们的妹妹就没有那么理智。在柯林斯对伊丽莎白表白时, 她不计后果的直截了当的拒

绝了柯林斯的求婚。 玛丽安对爱情的认识过于感性, 喜欢感情用 事,相信一见钟情的浪漫爱情童话。在选择恋爱对象的时候,玛丽安比较注重外表,当忠厚 的布兰登上校向她表示好感的时候, 她却以貌取人, 觉得布兰登年老貌丑, 不是她的意中人。 她一味的爱上了花花公子韦德比先生, 完全不管不顾更加爱护他的布兰登上校。 两部作品的 长女和次女的性格是完全相反的, 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长女的性格显现了当时英国社会所要 求的妇女应有的道德和贞操观,而次女聪明、机灵、大胆、富有思想和见解的性格却突显了 新时代女权主义所要求的平等,自由。 金钱在两个故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金钱自始至终都是一条重要的线索牵引着故事 情节的发展。原本富裕的达什伍德太太一家却因丈夫的去世家产被继子及其刻薄的妻子占 有,生活变得拮据,正因如此埃莉诺才有机会认识了温柔寡言的爱德华。同样面临家产被表 亲继承的班纳特太太一家为了保住家产, 永远过着富裕的日子不惜以女儿们的终身幸福为筹 码尽其可能的巴结有权有势的宾利先生和达西先生。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还特别的写 出了伊丽莎白的好朋友夏洛蒂与柯林斯结婚这一幕, 在他们的婚姻中, 就明显的存在着一种 靠金钱和财富维持的感情。夏洛蒂和柯林斯之间,彼此是没有温暖和幸福的感觉的,只是过 着枯燥且平淡的生活。 这就是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 很显然成就这段婚姻的关键就是金钱。

《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的四位男主人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善于表达 内心的情感。 但他们不善于表达感情的原因又是不尽相同的。 达西的不善于表达感情是源自 于他严谨、矜持和挑剔考究;宾利则是善良,开朗却缺乏主见,他难以判断简是否真的爱他 宾利从未问过简对他的感觉, 单方面的听从了达西的意见便不辞而别; 爱德华的不善于表达 则是因为他自己心中知道他与露西**还有婚约, 而他对埃莉诺的满腹爱意使得他在两个女 人之间摇摆不定, 布兰登上校感情则是因为成熟而内敛, 他对玛丽安的感情是给她足够的自 由。 从写作手法来说, 《理智与情感》中作者使用对比与反讽的方法。姐姐埃莉诺的理智与 妹妹玛丽安的感性用事贯穿于故事的始终。埃莉诺是“理智”的代名词,她第一次出场是她的 母亲对嫂子的粗暴举动十分不满,但是埃莉诺却不是这样她非常有见识,顾全大局,遇事冷 静。而妹妹玛丽安,她则是“情感”的代言人。她是一个直来直去的姑娘,就像她对爱情的态 度一样,她不愿隐藏和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

,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怒就怒,甚至可以说 有些任性。第一次和威洛比见面后,她就急于知道他的所有信息。仅仅听了约翰爵士的几句 介绍就对威洛比有了好印象。她根本就没有自己认真思考过威洛比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他到底适不适合自己。 经过几次接触, 她就匆匆和威洛比确定了恋爱关系。 《傲慢与偏见》 在 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例如,在丽迪雅与韦克翰私奔后,班纳特太太担心女儿的下落又 为女儿没有新嫁衣而烦恼。两种感情交织,让班纳特太太轮番的受折磨。故事中那些在感情 上和理智上的过分行为均遭到作者辛辣而巧妙的讽刺。 作者以她女性细致而敏感的睿智、 毫 不妥协的态度、 自信的道德意识、无所顾忌的胆略, 在作品中以浪漫的手法歌颂真、 善、美, 鞭挞假、丑、恶。 两个故事都得到了完美地结局, 故事的主人公们都找到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人。 美好的 故事总有个与之相称的结尾,爱情从来不分高低贵贱。但是在婚姻中,金钱和物质是婚姻幸 福的保障,真挚的感情、相互之间的尊重、个人人格的独立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我想,这 才是简·奥斯汀最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婚姻不是一个仪式,婚姻是一个约定,婚姻所带给人的不是劳苦愁烦,带给人的是责任与担当。

反观当下社会婚姻逐渐被藐视,甚至婚外情成为了主流,而且许多人带有试婚、闪婚、同居而不结婚的态度去生活。

婚姻观的错误给人的认知带来偏差,让人在婚姻中放纵,甚至轻视婚姻的价值,没有尊重和信任在里面。

正确的婚姻观不是一个或者两个原则,乃是对于婚姻的委身和委心——因为有盟约在先,不仅仅是在认识婚姻的层面上,而且在实践与生活的当中,除此之外,神的话是婚姻观的蓝本。

然而,婚姻的偏差,最终指向了犯罪的生活,有的是婚外情,违背婚姻的誓言和约定,背着妻子或丈夫在外面又有了家庭,甚至又生了别的儿女;也有的是没有进入婚姻就怀孕生子,当然这其中也有堕胎的,也有只是为欲望而堕落的人群。

为什么如今人对婚姻如此的藐视,甚至觉得婚姻不重要,在一起最重要?原因何在?是人性的泯灭或是道德的沦陷?是不知道原则还是故意而为之?

大多数的原因是因人肉体欲望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欲望,但如果一味地放纵欲望,就会突破底线,忘乎所以,没有法则的生活。

婚姻不是让人玩弄的仪式,也不是提供人消遣的流程,婚姻是盟约,是彼此之间的信任和默契。如果不懂婚姻是什么的人,进入婚姻,乃是危机之中的危机,因为未来有许多的事情需要面对。

笔者曾听一位阿姨提到,她外甥媳妇自从嫁到家里面,从没有主动关心家庭照顾家庭过,生了孩子之后,基本上都交给父母照料,自己根本不愿意照顾孩子,嫌弃照顾孩子麻烦,每天除了躺床上玩手机,就是玩手机,到吃饭的时候吃吃饭,闲的时候也只是忙自己的事情。

而且这位阿姨提到,她这个外甥媳妇之前也是未婚同居,怀孕后孩子因为发育有问题,最终流产,如今又生了一个孩子,他们依然不管不问,不知心疼,因为自己个人不明白婚姻家庭生活,所以导致没有责任心照顾所生育的孩子。

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本原因还是对婚姻的模糊不清,因为不明白婚姻的生活、价值、意义,所以造成了生活的紊乱、无责任、无担当,处处依赖父母,自己没有想法和主见,或许随着时间的延长,会有所长进,也或许随着时间的延长婚姻会出现漏洞危机。

正确的婚姻观可以带来家庭的幸福生活,不仅仅妻子和丈夫之间关系融洽,而且在养育孩子方面也能够有一样的看见和负担,把双方的爱活在家庭当中。

婚姻在大众的视野中,常常被误以为,不合适就可以离婚,有了孩子之后发生矛盾可以离婚,性格不合也可以,甚至婆媳之间不睦也可以。

这些错误的主张,已经在整个社会蔓延开来,似乎没有人关心正确的婚姻,只在乎自己是否受伤害,没有人花时间去预备进入婚姻,因匆匆进入婚姻,最终觉得自己看清现实懊悔不已,血气的念头出现选择了离婚的道路。

或许说当代的人给婚姻定上了一个标签,就是很随意、很随便、不受约束、不受监督,当面对罪恶的诱惑时很容易就妥协,就丧失底线。

我们常常说这是个看脸看外表的社会,没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听你讲内在美,因为人的本性调动人的选择。

如今有许许多多的按摩店、瘦身店成为了众多爱美女士或已婚女士的选择,一方面爱美,另一方面是不希望丈夫对自己的审美出现问题,所以就努力保持身材、减肥等。

当然这也是人之常情,追求美是个人的权利,但这其中也蕴含着一些问题,因为妻子想要留住丈夫的人和心,不得不在自己身上下功夫。

虽然从一些角度看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但有时候也表现人渴望完美的婚姻,渴望在婚姻中获取尊重、信任、认可。

总之,对婚姻观的正确认识是值得每个即将进入和进入婚姻的人学习的,良好的婚姻需要彼此的信任、守约、尊重,不单单在婚姻中向对方学习,也要从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身上的明显和潜在问题。

内心好好地预备,以温柔和智慧的心活出好的品行,这不单单造就自己,也造就身边的人。

当然,对基督徒而言,婚姻观的建立也是必要学习的功课,这样不仅仅可以给家庭带来榜样,也能有美好的见证,活出神的荣耀。

《理智与情感》是‍1995年上映的好莱坞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拍摄的**。由李安执导, 艾玛·汤普森、凯特·温丝莱特、休·格兰特、艾伦·里克曼等主演,改编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的爱情**。

1996年该片获得第46届柏林国际**节金熊奖,在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得最佳改编剧本奖,以及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等8项提名。

艾伦·里克曼在扮演布兰登上校。布兰登上校对爱情专一,负责。当他遇到玛丽安后,便对她一往情深。当他发现玛丽安爱上威洛比之后,感到很伤心,但未改痴情并衷心地希望她幸福;当得知威洛比抛弃了玛丽安,他立刻前往安慰;当玛丽安因此而病倒后,他一直陪伴在她身旁,正是他的专一与默默坚守,赢得了玛丽安的爱情。

亨利是庄园园主的侄子。

他有过两段婚姻,

第一任妻子死后:

她的资产分为两份

一份分给儿子约翰继承

一份分给丈夫亨利

夫妻之间的资产只能在一方活着的时候有效,一直到在他本人死后,他都没有处理权,不可转卖树木,土地,不可抵押。

约翰资产有,母亲资产的一半。

亨利有妻子资产一半(暂时)

园主死后主死:

继承人为约翰

还有约翰四岁的儿子

三女儿一人一千磅

总资产

约翰母亲资产一半+园主资产一半

约翰儿子园主资产一半

三女儿一人一千磅

现在有的明天可能就没了。亨利死后第二

任妻子带着三个女儿。只有3千磅。

约翰继承了庄园会让继母和三个妹妹住吗?

《理智与情感》虽是简•奥斯汀的第一部小说,但写作技巧已经相当熟练。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经作者的巧妙构思,表面的因果关系与隐藏在幕后的本质缘故均自然合理。女主人公根据表面现象产生合情合理的推测和判断,细心的读者虽然不时产生种种疑惑,但思绪会自然而然随着好的观察而发展,等着最后结果出现时,与表面现象截然不同,造成了出乎意料的喜剧效果。如果反过来重读一遍,会发现导致必然结果的因素早见于字里行间。

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两位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展开,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恶习,重门第而不顾女子感情和做人权利的丑陋时尚。小说中的女主角均追求与男子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要求社会地位上的平等权利,坚持独立观察、分析和选择男子的自由。在当时的英国,这几乎无异于反抗的呐喊。

如同书名里所体现的那样,故事集中表现了“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冲突。以玛丽安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余;以约翰•达什伍德夫妇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有余而感情不足;而以威洛比为代表的人物在感情上又是十分虚伪,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实际上却冷漠无情,自私透顶。作者在故事里对珍重感情的人报以赞扬,尽管对这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时加以讽刺,然而对缺少感情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虚伪的人,却表现出了鄙夷的态度。作者最终赞赏的是女主人公埃莉诺,因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这里表现了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理想,即是人不能没有感情,但感情应受理智的制约。

李安版《理智与情感》影评

《理智与情感》是李安导演的第一部英文片。该片的制作班底中,只有他导演一个中国人,而包括后期、发行等各项工作都是好莱坞的工作模式。说白了就是一个中国人带领一批外国人拍外国人的故事。我总结起来,这部影片是东方的艺术,西方的技术。李安走的是内敛含蓄的中国思路,而西方文化传统也深深的渗透在他的镜头之中。

根据作者**理论,一部**既不是演员的作品,也和编剧摄影师无关,而是导演的作品,而该作品就是导演思想的体现。我想,李安正是这样一位导演,他的作品无不深深打上了他自己的文化烙印,也就是中西兼而有之的多重文化身份。李安的生平和从影轨迹我就不详细介绍了,大家都知道李安从小受到中国传统中庸文化的影响,而后又接受西方**戏剧的培养,从西方技术文化那里学习到自身得以安身立命的形式要素,可见中西方的文化对他都有深刻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应该是势均力敌的,所以在他的思想里,中西方文化并非是冲突不可调和的,而是完全可以融合的,而这种融合就体现在他的**语言中。我们发现,从父亲三部曲到好莱坞三部曲再到走向国际的《卧虎藏龙》《断背山》,他的**都是委婉平和的叙事方法,是内敛含蓄的中国思路,而在视听语言上,是独特的中西结合。

首先,东方传统思想帮助李安十分到位地理解了简奥斯汀作品的灵魂,深入挖掘了人物性格。影片中有两位主人公。大姐爱琳娜是典型的东方女性性格,坚强隐忍,不与人知不与人诉。爱德华是她心爱的人,可是她却一直埋藏在心里,无欲无求。她的理智超乎所以,感情成了附属和压抑,即使当她得知爱德华和露西的婚约时,眼神中闪过一丝哀怨,矜持着镇定,维系自己的理智。回到伦敦,她见到了阔别的爱德华,却如普通朋友般的客套的行礼、规矩的交谈,暗涌的暧昧被她深深压抑着。而妹妹玛丽安却是纯粹的西方性格。她不拘小节,敢爱敢恨。她义无反顾的爱上了英俊的威勒比,而对敦厚宽仁的布兰登上校无动于衷。威勒比离开后,她放任自己无止尽的思念,然而伦敦之行让她心碎,看到了昔日的情人将另一个女人拥入怀中,她放肆大哭,无拘无束。

其次,东方传统思想使他能够找到西方作品中蕴含的东方哲学,从而诠释出英国田园文化的精髓。影片中,爱德华不得不对5年前的一个幼稚的承诺负责,爱琳娜得知后也信守诺言尊重这个承诺,两个相爱的人却不得不分离。如果换一个人来导演这部影片,对于诺言的束缚未必有李安这样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这是人性中最宝贵的部分,在东西方以不同的名义和形式存在,它是东方传统伦理所强调的一种信守诺言的道德,也是西方传统对所谓绅士的要求,李安在这里找到了东西方传统美德的契合点。

再如,在这部影片里,李安把东方的含蓄与内敛和西方的个人化与追求微妙地融合在一起。西方是个人化的,追求轰轰烈烈的爱情,而中国自古是教义礼节,门当户对,更讲究伦理。在《理智与情感》中,东方的伦理就体现在寻找理智与情感对立的平衡点,爱琳娜的冷静克制和玛丽安的热情奔放代表着两种情感表达和处世之道,相互对照而制衡。经李安处理,我们看到的就是一股缠绵悱恻的爱情暗流与一种隐而不露的性灵情思相互交汇。

再看李安的视听语言,是中西合璧的典范。他充分运用人物调度、光线和色彩,将一部戏剧式的故事嵌套于散文化的叙事之中,淡化戏剧冲突的外部形式,而注重呈现生活的自然形态,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它有典型的西方元素和形式,也有东方人特有的内敛的情绪表达:中庸有度、含而不露。

比如,玛丽安大病时布兰登来找姐姐爱琳娜的那场戏。场景中光线的运用十分到位,表达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感受。爱琳娜出现的时候身后是一扇窗户透进来一束光线,因为此时她和玛丽安处在困境里,她们急需帮助,而布上校的到来对她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帮助,所以她身后窗子的光线也就象征着希望。而随着交谈的深入,布上校敞开了心扉,而相应的爱琳娜的角度也有所改变,身后窗子所占画面比例越来越大,光线也越来越充足,证明布上校这次的到来,是姐妹们困境中的曙光和希望。

再比如色彩的运用。刁钻刻薄的珍妮总是以黑色衣服出场,这代表了她内心黑暗。然而和露西谈话那场戏,却打扮得非常鲜艳,虽然颜色很鲜艳,但是却特别的俗气,这正是这个人物的特点——世俗。

影片后段,有一段全景式的环境描写,这是一个移动的大全景镜头,阳光布满绿色的草地,伴着玛丽安的歌声慢慢的移动过来,这些地方曾经都是她们走过的,现在通过玛丽安的歌声这个镜头从新摇一次的时候,仿佛也是在让观众来重新回味影片中发生在这里的一切事情。最后落幅还是回到两株连根树,和粉红色的芦苇,小房子被这一切美丽的事物和阳光包围着,表现了人物此时的幸福感受,也同样有一种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的感觉。

二、东方美学色彩

东西方审美自有差异,纵观李安的作品,不难发现,很多影片的细节中透露出东方美学色彩,呈现出深刻而具体的东方文化特色。东方文化在**里的体现,可以不止是武侠打打杀杀的中国功夫。

先来看两处细节。片中的姐妹二人就是理智与情感的化身,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姐姐虽然是理智的,但她心中其实也有一直压抑着一种情感的成分。在玛丽安病危卧床的一场戏中,爱琳娜来到妹妹身边,她流着泪喊着:别丢下我一个人。从景别上看是一点一点推进的,这是在一点一点的推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正是爱琳娜情感的宣泄。影片最后,当听到心爱的爱德华深情告白的时候,爱琳娜突然失声痛哭了起来。我想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惊异于她怎么会这样克制不住近乎失态呢?我想这正是姐姐内心情感的爆发,压抑许久而爆发出来的情感可能会比显露在外的更能给人以震撼。

还有一处,妹妹玛丽安醒来以后,已经失去了以前的那份天真的情感,但并不是她从此就变得非常理智,在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李安安排了一场戏,就是玛丽安和姐姐去以前遇到威勒比的地方。看到这里也许观众又会觉得突兀,为什么玛丽安已经看清了威勒比接受了布兰登却还念念不忘他呢?同样,即使是理智的选择了深爱自己的布兰登,在她心理仍然会存有一份情感,玛丽安的回忆让观众明白,情感和理智都并没有绝对化,而是像东方美学所传达的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存,李安巧妙的用影像语言把这种东方美学理念传达给观众。

西方讲究戏剧矛盾和冲突,而东方偏重于融合。理智与情感不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存着,而且在适当时候它们是会融合的。当玛丽安眼看姐姐的心上人就要被抢走时,她责问爱琳娜的时候,爱琳娜的理智再也没有办法控制情感了,她宣泄着自己内心的痛苦,这是她第一次在妹妹面前放任情感,也是姐妹两个人在内心深处的一次沟通和理解。玛丽安深深的理解了姐姐爱琳娜的痛苦,对她以前的不理解在此刻化解。而最后两个人的拥抱,说明了两个人物彼此的融合和理解,也就是理智与情感的融合。

三、抓住东西方观众共同心理

李安在美国摸索10年,熟悉双方观众的观影口味,所以在他影片的剧作结构和制作方式上,都尽可能的寻找东西方文化的契合点来进行创作。

在李安的中国片里,都会安排一些洋角色,而且无论剧本的安排上还是人物设置和台词上都力求做到让外国人看懂。而他的一系列外国作品也顾及到了中国观众的口味。在中国,尊卑位第、忠孝伦理、婚姻贞节、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自古沿袭至今。虽然如今时代不同了,很多人不以为然,但其实我们依然生活在传统的无形羽翼之下,这些东西依然印烙在心灵深处会经常被激发出来而使我们产生共鸣。所以看李安的**,我们大多能感应到一种传统文化的体温(前两段均有分析,在此不做详述了)。

其实,无论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发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国度,只要是人类共通的情感,观众都一样会产生共鸣。还是回头来看这部影片,很多评论赞誉《理智与情感》,说李安怎么能驾驭一个经典的英国传统题材。其实,这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情感是没有国界限制的,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一份细腻的情愫,只要抓住了它,就能跨越文化界限打动观众。

李安在该片处理时,对于故事整体表现的情感采用了一种人类共通情感的处理方式,多抓住细节来激化矛盾和解决矛盾。比如,爱德华帮爱琳娜披上披肩的细节,比如小妹妹玛格丽特的小树屋,还有影片最后,玛丽安大病初愈,布兰登上校陪着她说话读诗,画面安详静谧,观众看到这里都会会心一笑,为玛丽安的归宿而感到欣慰。两人的身后,是两株连根树,在影片中多次出现,正代表了此时人物的爱情。这些细节上的处理,让一个发生在外国人身上的故事泛化成了一个人类的情感,从而能够打动东西方观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150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