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日的6句诗出自哪首诗,作者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望月》日的6句诗出自哪首诗,作者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第1张

望月》日的6句诗出自哪首诗,作者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既然是《塞下曲》六首中的《塞下曲·其二》那么就只能是卢纶的作品了,因为众多《塞下曲》中,只有他有六首。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恐惧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杨万里《稚子弄冰》: 稚子金盘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写孩子用彩丝把冰块穿起来当银铮,敲得乒乓作 响,一不小心,冰块滑落。冰块摔碎之后的情景却 被留白,给人一种跑到休止符号前面的感觉。让 人禁不住思索手执彩线的顽童会怎样呢:拍手雀 跃瞠目结舌举臂欢呼垂头丧气全诗突出 一个“稚”字。孩子就是这样的智者,稚气和乐趣 能使他忘却严冬的寒冷,寻觅到令他乐不知疲、深 陷其中的游戏,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一任天真,才能把孩 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全诗摄取瞬 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 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望月怀远》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望月怀远,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结构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其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即景抒情,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表达出诗人无限的思念之情!

闻蝉唐代诗人耒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简介 诗篇名。唐代李白作。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汉。广陵,即今江苏扬州。全文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前两句轻快流畅,意境优美。后两句情景交融,显示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是千古传唱的名作。

诗人 领袖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百度搜索下吧,挺多的,不过我还是简略的给你说下吧。主要是表达对毛主席的崇敬与赞美。

《望月有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抒情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

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

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诗以白描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每个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言辞清丽,不加雕饰,句句扣紧主题,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少年游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年代:宋

作者:柳永——《少年游》

内容: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这首小令可能是柳永晚年这之作叶嘉莹认为这首词表达了柳永“秋士易感”的失志之悲

童话诗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嗯~建议你最好先看一看那些外国人所写的童话故事或是童话诗集,因为他们的表达感情比我们更加真切!

记得采纳哦!

《天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天涯》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写作者沦落天涯,又值春残日暮,人有情而鸟无意,伤春伤时又自伤身世。首句平直叙起,蕴藏着极深沉凄惋的感情;次句使用“顶针”格,重复“天涯”二字,再点题意;转句用意深婉曲折,在婉曲回环中见奇警;结句余音袅袅,哀艳动人。全诗短短二十个字,运用寓情于景、移情于物的手法,用极艳之语抒发了极悲之意,明白如话而又宛转多姿,极有盛唐绝句风味,较典型地反映出李商隐的艺术创作特色

李商隐的这首绝句,“意极悲,语极艳”(杨致轩语),在表现手法上很有特色。

此诗一开头诗人就制造出一种环境和心情强烈反差的氛围。首句平直叙起,蕴藏着极深沉凄惋的感情。“春日”写时光之美妙可爱,“天涯”喻飘泊之遥远;两词并用,便将旖旎的春光与羁旅的愁思交织在一起。第二句使用“顶针”格,重复“天涯”二字,再点题意。春日越是美妙可爱,落魄江湖,远在天涯的诗人更感到惆怅。“春日在天涯”已经使人黯然伤神;而“天涯日又斜”递进一层,就更加渲染了在天涯海角,踽踽独行,穷愁飘泊的悲凉气氛。“日又斜”是说时间向晚,一天又将过去,这就给艳丽的春景笼罩了一层慵倦凄暗的阴影。繁花似锦的春光,与西沉的斜阳,纵然掩映多姿,但无多时,终将沉没于苍茫暮色之中。日复一日,春天也终将红英落尽,悄然归逝。韶光之易逝,繁花之必将凋零,与诗人人生道路上的失意蹉跎,正复泯然相合。著一“又”字,则日暮途穷,苶然疲役之慨,寂寥孤独,空漠无依之痛,尽在言外。两句既包含着对美好事物无限留恋珍惜之意,也包含着生命必将凋零之可悲。

转句在宛曲回环中见奇警,结句余音袅袅,哀艳动人。“莺啼”本来是非常宛转悦耳的,可是由于此时此境,诗人却觉得像在啼哭。这是因为诗人蜡炬成灰,泪已流干,只有托啼莺寄恨了。诗中“啼”写听觉,看花写视觉,“湿”是触觉,为我而湿最高之花乃是意觉,这就把诗人敏锐的联想和深切的感受写出来了。诗人移情及物,使黄莺感叹悲啼而垂泪;而泪水所湿之花,自然也泪痕斑斑,凄楚欲绝。莺花之娇艳,最足以代表阳春的盛景,然而春归花落,总不免于凋零寂灭。是莺花为诗人而悲者,正所以自悲也。

“最高花”之所以会引起诗人如此深情的关注,是因为树梢顶上的花,也就是开到最后的花,意味着春天已过尽,美好的事物即将消逝,莺儿的啼声也倍觉哀绝了。再者,也因为树梢顶上的花,上无庇护,风狂雨骤,峣峣者易折,这和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容易遭到损坏的命运非常相似,和李商隐这位有才华、有抱负而潦倒终身的诗人的命运也是非常相似。李商隐所处的时代,唐王朝已经到了崩溃的前夕,诗人对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深感绝望,因而生命的短瞬,人生的空虚,使诗的伤感情调更加显得沉重。诗人的悲痛已经远远超过了天涯羁旅之愁,而是深深浸透着人生挫伤和幻灭的痛苦。

这种韵外之致,荡气回肠,往往会令人不能自持,溺而忘返。这首美艳而凄绝的绝句既是春天的挽歌,也是人生的挽歌,更是诗人那个时代的挽歌。[6]

名家点评

清代学者冯浩《玉溪生诗笺注》:田兰芳曰:一气浑成,如是即佳。杨守智曰:意极悲,语极艳,不可多得。

清代诗人屈复《玉溪生诗意》:不必有所指,不必无所指,言外只觉有一种深情

《清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首句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

第二句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是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希冀借酒消愁。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 ,“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望月有感》

作者:白居易

原文: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

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

寄上浮梁大兄、

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

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

1、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2、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3、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幼文,贞元十四、五年间任饶州浮梁(今江西)主簿。

4、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5、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6、符离: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7、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

8、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9、羁旅:犹漂泊。

10、寥落:冷落。

11、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12、根:喻兄弟。

13、吊影:对影自怜,身边没有亲人,独对着自己的身影感伤。

14、千里雁:指离群之雁,孤独的雁。

15、九秋蓬:秋天蓬草脱离本根随风飞转,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16、九秋:秋天。

翻译: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

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

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

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

便随性写成一首来记录感想,

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

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

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漂泊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赏析: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约作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望月怀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

⑴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写尽无眠。

⑵遥夜:长夜。竟夕:终宵,即一夜

⑶怜:爱。滋:生。

⑷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评析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赏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皓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从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首联擒题,以下诸句便由此生发开去。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是对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的表述。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长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尤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这是一个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入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诗人多想让这种幻想成为现实!所以“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同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意。诗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联属对工整,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因思念远人而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及注释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1、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写尽无眠。

赏析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白居易 卖炭翁

《卖炭翁》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

1、卖炭翁:这首选自《白氏长庆集》。本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2、伐:砍伐。

3、薪:柴。

4、南山:城南之山。

5、烟火色:被烟熏的脸色。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6、苍苍:苍白。

7、得:得到。

8、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谋求。

9、辗(niǎn):同碾,碾压。

10、愿:希望。

11、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12、困:困倦,疲乏。

13、市:集市。

14、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15、骑(j):骑马的人。

16、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7、把:拿。

18、敕(ch):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19、回:调转。

20、叱:吆喝。

21、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22、驱将:赶着走。

23、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24、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25、系:挂。

26、直:通值,价格。

翻译:

有位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所得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却担心天热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辗轧冰冻的车轮印,往市集的方向去。牛都疲乏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前面两位轻快洒脱的骑马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的爪牙。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却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有非常重,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它走,老翁可惜它,却没有办法。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

赏析: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难道还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吗?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然而结果呢?他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是一首抒情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

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

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诗以白描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每个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言辞清丽,不加雕饰,句句扣紧主题,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千里雁”比喻自己离开兄弟后,孤苦伶仃,“九秋蓬”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整句表达了作者与兄弟的离散之苦,思念之情。

望月有感 —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作者: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注解: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2、羁旅:犹漂泊。3、寥落:冷落。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5、根:喻兄弟。韵译: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兄弟逃难旅居异地,各自西东。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评析:这是一首抒情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宿县),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诗以白描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每个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言辞清丽,不加雕饰,句句扣紧主题,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望月有感1

预习语文课《望月》这篇课文时,我被作者赵丽宏勤奋读书的事迹深深感动了。赵丽宏从小就是个“书

虫”,读书不管时间场合,“只要拿起一本有意思的书,就能沉醉其中,忘了一切”,走路读,吃饭读,睡觉读,上厕所也读,常常读得入迷了,大人叫喊才会把他从痴梦中惊醒。从小学高年级到中学,他把一些中外文学名著,都读了一遍。他说,当时“我读得多而杂,读得囫囵吞枣,读得没有章法,然而就是靠着这样的阅读,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使我深深地爱上了文学。”

1982年赵丽宏大学毕业后到《萌芽》杂志社工作。那时,他住在浦东,每天坐公共汽车经过黄浦江隧道,要花很长的时间到市区杂志社上班。由于“在车上的时间是特别难熬”,他每天手握一本好书,在公共汽车上聚精会神地读书,任何噪声都不能干扰他的情绪,即使有人挤他,推他,他都木然无知,因为他正“躲进书里作一次愉快的旅行”。

读书成就了赵丽宏的事业,他成了著名散文家和诗人,他出版的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集有70多部。作品曾30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并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望月》,让我望到了从小勤奋读书的榜样。

望月有感2

古人总是举头凝望柔情似水的月亮,埋头创作流芳百世的诗词,回头思念远在天边的恋人。

若是有月亮的晚上,我总喜欢站在阳台上,痴痴地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月初的时候,它像一小牙西瓜,慢慢的,待到十五的时候,它就成了一轮圆月。看着它是那么的高不可攀,神秘莫测,让人可望而不可及。可当你仔细看它时,又觉得它是那么的柔和,慢慢地自己的心也被它融化了,平静了下来,心如止水。

想那月圆月缺,本是一种自然规律,可有多少文人都吟诵它,用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就连现代人也说:“你问我爱你有多深,爱你有几分,月亮代表我的心”。每个夜晚的月亮都仿佛有一个故事,一些变幻的脸,一些被人遗忘的名字……什么是悲,什么是喜呢人生只不过是像一轮月亮,有圆有缺,有失有得。

一年四季的月亮,在我的眼里是不一样的。春天的夜晚,坐在老家的院子里下,望着圆盘一样的月亮,好像看到嫦娥正在月宫里边舞边唱,玉兔在旁边伴舞,吴刚在不远处砍桂花树,那是多么美的场景啊!自己的心也随之静下来,便能听到各种植物生长的声音,让你感到生命旺盛的精力,觉得大自然是如此的神奇,如此的美妙。

夏天的夜晚,坐在院子里一边乘凉,一边赏月,听着不知名的虫儿的叫声,闻着成熟的庄稼的香味,你也会陶醉的。夏天是繁忙的,是农人收获的季节,望着那沉甸甸的麦穗,农人的眉眼里都是笑。秋天的夜晚,更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又是另外一种意境。冬天的夜晚,特别是有雪的晚上,月亮出来了,如同白昼,你走在雪地上,身后留下一串串清晰的脚印,让你不由得思索该如何走好这漫长的人生之路

看着这月光和这晶莹洁白的雪,你也会想到白雪公主出来了,和七个小矮人正在跳舞,唱歌。何况还有雪莱的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每每望月,我都会想七“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古往今来,描写月亮的句子数不胜数,耐人寻味。

望月有感3

每当我仰望星空,总是会看见那明亮的月亮,被众星拱着,看上去是那么可爱,那么鲜明;还有它身边的流云,也被穿上了一层彩色的衣裳,翻着淡**的波痕,给人的感觉是不可替代的完美而随和。看上去似乎一切都在静止,又好像一切都在缓慢地运动。绵绵的流云也被这娇美的明月所折服,蒙眬在这月色中,围着它转着,迟迟不想离开它身旁,也不想脱掉身上这漂亮的衣裳。似乎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东西在无形地酝酿着,也给静谧的夜空增添了几分神秘;就连风也悄悄的躲进了树丛,没有惊动一片树叶。一切都在深沉的睡着,仿佛时间也跟着停止了。

月亮啊,你为何总是在迷人的夜晚才露出那张秀美的脸是什么让你又如此的魅力,让人每晚看着同样的你都不烦人们用你来表达着世上最浪漫的东西,你曾使一位伟大的诗人一生都为你沉醉,并写了许多关于你的诗篇。这些你是否都还记得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不知道你曾经是什么面貌,但我知道,你一直都很孤独,然而你始终都没有厌倦过这种重复了几十亿次的日子,你一直都在向人们展示着你最完美的一面。尽管这完美并不是你与生俱来的。由一弯月牙变成一轮圆月,再由一轮圆月变成一弯月牙,就这样常年重复着,没有丝毫改变。

你不觉得疲惫吗为什么总是要让人们知道你是最完美的为什么总是要让人们把你迷恋你把名利看得太重了,而且你总是喜欢用漂亮的一张脸来征服人们。谁不知道,这仅仅是你所带的一张面具,却始终隐藏着自己丑恶的一面呢你可曾知道,正是因为你的过分虚荣,天神才使你在几年之后露出你真正的脸。虽然你想尽力的在那时反射出柔美的光,但“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在那圈光环的中心,却还是黑洞洞的一片,像是一个古老的山洞,又像是一口枯井。更让你没有想到的是,那一天,人们用尽各种方法去看你那张丑陋的脸,观察你脸上的每一条皱纹。而你,却仍不知悔改的,不知疲倦地向人们展示你那张虚假的脸。

望月有感4

今天晚上,我望着天上半圆形的月亮,突然有感。于是,我在思考,我不是像古人一样在感慨自然风景的美好,相反,我在思考的是一个未知答案,也从未有人思考过的天文问题。

我在思考,假如哪天宇宙突变,月亮像小行星一样突然撞向地球,那地球会不会像几十亿年前那样,火山地震一大片,从而造成板块分裂移动呢

月亮,本来就是一颗小行星,而且是专属于地球的私人卫星。是唯一一颗围绕着地球的轨道运行的行星,是被地球引力吸引运行着的。假如月球撞入地球,那人类将会面临一次频临灭绝的大危机,或者,由于宇宙至今还在不断地扩张,地球也在跟着不断地扩张,这样一来,地球的体积会越来越大,也许月球撞击面太小,产生的地震带波动范围不是很广,这样的话,人类可以逃离完全灭绝的危机。在几亿年前,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庞大的生物——恐龙称霸支配着地球的动物界长达一亿六千万年之久。根据科学家的猜想和推测,大概是一次小行星撞击了地球,从而引发了大面积的火山地震,就是世界末日,恐龙灭绝。然而,地球上的'物种却没有灭绝,在恐龙之后,出现了很多新物种,直至人类出现为止。

如果月球真撞击了地球,而且引发大面积的火山地震爆发现象的话,那我想,人类,或许不会全灭,因为人类掌握了先进的,超越自然的科技,能够在灾难发生时迅速逃离地球,定居到银河系中其他适合生命生存的类地行星。但由于灾难的突发性,以及宇宙移民技术的局限性,世界末日所造成的食物有限性,大半人类都会死,事情如果稍微不严重些,死一半是绝对可能的。真到了那个时候,我想,地球上应该会再次出现划时代的生物群吧,也许会出现另一种智慧生物也说不定,到时候,也许,地球到时候会出现与人类完全不同的高文明国家和建筑。

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不一样,地球是一个有生命的行星,它是由水圈和岩石圈,大气圈包围的行星。其中水圈面积占了大半,体积也最庞大。如果月球到时候真撞了地球,那我想,月球应该会沉入海洋,为地球新增一块大陆,而新增的大陆,也许会与原有的大陆相连,也许也会孤立在海洋中央,形成与众不同的文明和生物群,就像传说中的姆大陆和亚特兰蒂斯文明,海平面的话,应该会上升许多,从而淹没原有大陆部分低地,在山脉地区形成新的岛链群。

我还在思考另一个问题。如果月亮撞击地球,人类还没完全灭绝,在地球上残存的话,那房子也会倒塌一大片,到时候,我感觉,房价应该会大跌,会变成世界上最不值钱的行业,将会退出行业类。因为新大陆的形成,让人类遍地都可以居住,只要是适合生存的地方都行,而且再也不用担心人口大爆炸了。

到时候,地球上将会出现一次新物种大爆炸,原先的旧物种应该会像恐龙时代一样,全灭或者凭顽强的适应力残存下来。

望月有感5

微风徐徐,蝉声隐隐,此时的月亮静静地躺在稀薄的云层中,皎洁而清幽,犹如冰雪纯净的美人。

我倚在阳台上,风儿轻轻柔柔地拂过我的发梢,牵动衣边,送来安详特有的清香,我忧郁着。

人动,影移,月相随。

圆月越升越高,她那银盘似的脸,流露着别异的笑容,一深一浅,一浅一深,有着淡定,高雅,脱俗的气质。月亮睁大眼睛,和蔼地望着高山与大厦,铃听着溪流与风吹树梢的声音。我的心境似乎与自然的景致融为一体了。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在那个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清净安详的境界中了。

多久未曾漫步于月下,多久未曾淋浴在它的清辉之下了,多久未曾拥有这份宁静与淡然了。我只记忆得小时候的夏天常常坐在长凉椅上,倚在爷爷奶奶的身旁了。而现在每天只是在忙碌于学习中,频频入耳的秒针快速飞奔的声音,与时间抢时间,与效率争着效率,每一下课,一抬头就是各科老师部置的堆积如山的作业。

今月曾经照古人,但在今人的眼中,月成了什么暗淡了“月是故乡明”。如今的月似乎一种摆设,对于那些大老板,似乎更暗淡了月,更希望有更多的明月,赚更多的金钱,挌更多的客户。科学需要进步,但社会也需要内涵,人类的心灵更需要净化。而一个只有科学的社会不全是人类美好的生活。

此时,疲倦的月亮躲进了云层休息了,只留下几颗星星在放哨,明天还是如此。

夜已降临,妻儿早早酣眠,因琐事我至小屋休息。心情本不佳,但小屋床帘未散,反而见到清亮之夜。月亮似乎也有意陪我,柔柔细细地照着我,蝉也很乖巧地不再鸣叫,我也不再思索,就静静地躺着,望着窗外,不觉间心情逐渐豁亮起来。

望着月亮,我开始琢磨起关于“月”的内容。我想起了“皎皎空中孤月轮”,又想起了“月明星稀”,再想起了“举头望明月”,古人的文化造诣实在让现代的我们佩服的五体投地,单单关于“月”的诗词就不可胜数。短短凝练的几个字往往能表达出很深刻的 情感 ,体现出很深刻的哲理,以至于不朽,传颂千古。

要说“月”,我最喜欢的还是苏东坡的《水调歌头》,经典至极,毋庸置疑。尤其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几句,既有深刻的哲理,又有对人间美好的祝愿。 守着月亮,默念词句,想着生命过程中人来人往、熙来攘往,感慨良多。

从幼儿至少年,少年至青年,如今渐渐步入中年,历经风雨,也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人。一些人也许道不同,所以他们终究是生命中的过客。一如这月亮,现在它陪着我,明天呢?也许它就躲在云里不出现了。但他们的出现,丰富灿烂了我的人生,我仍然要感谢他们曾经的出现与陪伴。

珍惜好身边的人,也许他会陪你慢慢变老,也许他也会不辞而别,还也许他会告别,然后咫尺天涯。

月亮,我要休息了,希望我们每天夜晚能安安静静地陪着彼此。晚安。

这原本不是一首诗,是作者写给自己的远方亲人的一封信。所以现在的题目“望月有感”是后人后加上去的。

第一段是作者写信时的第一段。当然也并不是什么序。

应该是四声

注解:

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韵译: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逃难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评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宿县),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诗以白描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每个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言辞清丽,不加雕饰,句句扣紧主题,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有空翻一下初三语文书

我记得在上面有

以前学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297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