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牡丹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1张

表达了她对美好事物想爱就爱、与美好事物生死相随、无怨无悔的个性意志。并且她的这种个性意志突出地表现在她对爱情的追求上,也就是说她的思想与行动同步,这是作品的成功之处,也是杜丽娘形象塑造的最光彩处。

汤显祖《牡丹亭》之《游园》曲辞赏析

导读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梦回莺啭 , 乱煞年光 。

炷尽沉烟,抛残绣线 。

袅晴丝吹,漾春如线。

生爱天然,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愁无人见。

姹紫嫣红 , 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朝飞暮卷,云霞萃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啼红杜鹃,醉软烟丝,

燕语如剪,莺歌溜 园。

似水流年,一往情深。

性乎天机,情乎物际。

“游园”在《牡丹亭》中的位置。 

     《牡丹亭》全剧共五十五出(场),“游园”是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部分。 

《牡丹亭》的爱情故事是十分独特的,由情而梦,由梦而死,死而复生,终成眷属。这是它奇幻情节逐尝演进的主脉。《惊梦》就是这一奇幻情节主脉的第一环,在这里,作者的生花妙笔写出了杜丽娘青春觉醒,写出了女主人公在 “牡丹亭上三生路 ”上迈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步。杜丽娘的爱情起步,何以呈现这种特异的形式? 

就是因情而梦,梦中把爱情追求化为了行动。汤显祖在《惊梦》前若干出戏里面,如三、五、七、九出里面,从人物的家庭、教养、环境等方面,为读者观众提供了可信的答案。杜丽娘生活在理学泛滥,窒息人性的时代,她父亲杜宝是个恪守礼教的正统官僚,他按照封建社会贵族女子的规范,为女儿精心构筑“拘束身心”的精神囚笼,把丽娘禁锢在与社会,与大自然隔绝的“小庭深院”之中,她在官衙住了三年,竟连后花园也未曾到过;刺绣累了,在闺房中小憇片刻,居然也被看作是非礼并招致训斥。这样的环境,杜绝了她与青年异性发生爱情的一切机缘,使其任何合理的人生愿望都只能化为徒然的渴求。不过,在这种独特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身为大家闺秀的杜丽娘,并没有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走上一条反抗和追求的叛逆之路,也使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封建传统观念的毒害。恰恰相反,曾经是安于社会和家庭替她铺设的生活道路, “爹娘万福,女孩儿无限欢娱,坐黄堂百岁春光,进美酒一家天 䘵 。” 这是杜丽娘初次出场时的一段唱,这唱词所传达的显然是随顺、柔和的心灵的节律。杜丽娘不但接受了 “他日到人家知书达理,父母光辉” 的庭训,她表示 “从今后茶余饭饱破工夫,玉镜台前插架书。” 事实上她早已把男女四书都读过了。 “那贤达女都是些古镜模” 的观念也深深地积淀在她的脑海里。 “名为国香,实守家生,嫩脸娇羞,志诚端重。” 贴身丫环春香为杜丽娘所下的这几句评语是相当准确的。但是,阴冷的世界,终究无法冻结青春少女的生命欲望,违背人性的虚伪教育,有时则收到了相反的效果——为诗章讲动情肠。正是《诗经·关睢》这首所谓讲“后妃之德”的诗篇,第一次拨动少女爱情的心弦。 “关着的睢鸠,尚然有洲诸之兴,可人而不如鸟乎?” 为了排遣愁闷,她在春香的鼓动下,不顾家训塾规走出深闺,来到春光明媚的后花园,于是生出了游园惊梦这一幕。 

     从结构上看,《惊梦》这出戏它可分为“游园”和“惊梦”两部分;就内容而言,主要写女主人公杜丽娘的青春觉醒,梦里钟情,是她反抗和追求的叛逆之路的开始,文采飞扬,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游园》由六支曲子组成。前三支曲子主要写杜丽娘游园前的心理活动,后三支曲子主要写丽娘游园中的所见所感。 

     绕地游 : “ 梦回莺啭 ,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这曲子写杜丽娘对深闺内院寂寞生活的厌倦和春光撩人,青春向往的心态。一梦醒来,莺鸟鸣唱,春光是那样撩人,而丽娘却被禁锢在狭窄,冷寂的“小庭深院”中,百无聊赖听凭沉香燃尽,针线活也没心思去做。为什么今年我对春天的关心和向往比去年更为殷切 

“梦回”,意思是从梦中醒来。“啭”,啼的意思。这句说黄莺婉转的歌声把我从梦中唤醒。黄莺欢叫是春天到来的象征。“年光”,春光。“乱煞”,撩乱。煞,是加重语气的助词。写出了杜丽娘对春光的特有感受。“梦回”“乱煞”关合物我两端,颇有言外之致。“梦回”不仅指人从睡梦中醒来,而且包含着婉转的莺声唤醒了女主人公的春情这样一层意思。“乱煞”句也不光形容春色,更写出杜丽娘的心旌摇荡,意绪撩乱。“小庭深院”,是杜丽娘生活的地方。“小”“深”二字说明生活天地极其狭窄,这是一种束缚人生活自由、窒息青春的阴冷环境。“炷尽沉烟”,是说沉香已燃尽熄灭了。“炷”,作动词用,是一种很明贵的香料。这句说,沉水香已经燃尽了。“抛残绣线”,指没做完的针线活被抛在一边。“恁”,怎么,为什么。“似”,比拟之词,超过的意思。这句意是,为什么今年对春天的关心向往,比去年更为殷切?这里,连丫环春香都看出了**对春天的关心、向往同去年不一样。“炷尽”两句一个“尽”,一个“抛”,一个“残”,生动点出了女主人公沉闷单调的生活。从这支曲子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杜丽娘对环境的不满以及朦胧跃动的春情。这种情怀在宾白中也时有透露,“望断”“凭栏”等都是。 

绕地游曲意是: 黄莺婉转的歌声,把我从梦中唤醒。在小小、深深的庭院中站立,觉得遍地是撩乱人心的春光。那沉水香已经燃尽了,未做完的针线活抛在一边。你为什么对春天的关心、向往比去年更为殷切呢? 

乌夜啼以一首词作为人物上场的诗,是念白的一部分,不是唱词。 “望断” ,一直望到尽头,表示望的时间久长。 “宿妆残” ,是说昨天梳妆的发髻散乱,今天也顾不得梳理,只是发呆地望着。这首词的意思是,一早起来就眼巴巴地望着梅关,一直望到尽头。昨天梳妆的发髻都散乱,也顾不得梳理,只是发呆地望着。你凭着栏杆侧着头看得多久了?这无端的苦闷,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作者通过凭栏呆望这一动作,形象地表达了杜丽娘对洒满春光的自由天地的憧憬和向往。有的是用直抒的形式来表达的,如 “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就属这种情况。杜丽娘从春香那里知道已派人将后花园打扫过了,便吩咐春香取镜台、衣服来,这是为游园做准备工作。 

   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是写杜丽娘游园前对镜梳妆时的内心活动。这支曲子是在杜丽娘赞叹 “好天气也” 的念白之后起唱的,所以从春光,春意落笔。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是写大地回春以后,各种冬眠的昆虫都苏醒了,纷纷吐丝活动,这些虫丝是很细的,只有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才能见到。“袅晴丝”就是指这种摇曵、飘忽的春游丝,也吹进了这冷落的庭院。作者不写桃柳蜂蝶,唯独选取了纤细的游丝,此中大有新意妙理。

[if !supportLists]一、[endif]这样写完全是从规定情景出发,它不是主观随意性的产物。所以在小庭深院中的女主人公难以直接看到姹紫嫣红的春色,在这里只能从晴丝上体味到一点可怜的春光。

  二、这样写与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杜丽娘是一位过着闲适而愁闷的深闺人物,她是个对春天十分“关情”的妙龄少女,唯其这样,才会有此细心而专注的观察。游丝是很细的,不是心细专注的人是很难发现的。所以说这两句同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

   三、这样写体现出人物微妙心绪的理想物化形态,“晴”与“情”、“丝”与“思”谐音,所以“晴丝”语意双关。它即指晴空里的游丝,又是女主人公心中缠绵飘忽的情丝。无论是“游丝”还是这种“情思”,它都是这般纤细朦胧,都是那样的难以捉摸。春风将轻软的游丝吹进幽深庭院的景象,也可以看作是春光打开了丽娘闭锁的心扉,被萌生的情思逐渐摧开的那种心理写照。作者描绘的既是游丝袅袅的春景,也是情思缠绵的春情。情与景,物与我,虚与实结合的非常巧妙,真称得上是体察入微。 

接下去写对镜梳妆,这里着意表现女主人公天真娇羞的神态。作者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明明是人照镜子却偏说镜子把自己的半边面容偷照了进去。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得彩云偏。” 惹得我急忙躲闪弄歪了美丽的发髻。“没揣”,是故意的、暮然的、没料到的。“菱花”,借代镜子。“迤逗”即引惹,都是当时的口语。因《牡丹亭》是一部昆曲本子,在明清昆曲韵书里,都把“逶”yi′归到微韵部里,故读成yi tuo “彩云偏”,是指头上的发髻歪偏了。拟人手法和口语的运用,使这两句唱词更加活泼生动,一个“偷”字,颇堪回味,似乎镜子已偷窥到了姑娘春情荡漾的内心隐秘,把怀春少女的微妙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在封建社会里,像杜丽娘那样的大家闺秀,她是不能轻意出门的。在明朝作为女子行为准则的《闺苑》里,就有这方面的规定,不能随便出去。因此 “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这一句,既写杜丽娘的羞涩、腼腆,也反映出封建礼教对闺阁女子的严重束缚。所以这句不能轻轻放过。 

步步娇曲意是: 这飘飘悠悠的晴丝吹到了安静寂寥的小院里,随着晴丝的飘来,那游丝一般的春天,也悠悠来到杜丽娘的眼前。隔一会儿,才整理头上的装饰,没料到那镜子把我半边脸偷偷照进去了,惹得我急忙躲闪,把美丽的发卷也弄歪了。怎么能走出闺房而显露在外呢?

     醉扶归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醉扶归主要写 写杜丽娘梳妆完毕,春香夸她打扮得好而引出丽娘顾影自怜的那种神态,珍惜青春却又无人赏识的那种孤单情怀。 “你道是翠生生出落的裙衫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沉鱼落雁,羞花闭月 。” “翠生生”,形容色彩的鲜艳。“出落”,显出、衬托出。“茜”,降红色。“艳晶晶”,指光彩夺目。 “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是这支曲子中的“曲眼”,是关键句,意思是说天生的本性就是爱美。“好”,美也。这是杜丽娘自然升腾的青春憧憬的直言告白,也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的否定与挑战。“沉鱼落雁”,形容女子有惊人之美。“羞花闭月”,也是说人美的使花羞,使月闭。这里都用了拟人化手法。我们看,在这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里,尽管有沉鱼落雁之容,羞花闭月之貌,可又有谁来赏识呢这里把“三春好处”比喻青春姣好的容貌。 

醉扶归曲意是: 你说我穿着绛红色的裙衫多么艳丽光彩,颈上戴的宝石锒嵌的花簪多么光彩夺目,可知爱美是我的天性。恰恰这美好的春天却无人赏识。杜丽娘纵然有沉鱼落雁之美,羞花闭月之貌,这青春之美又有谁来赏识呢? 

 以上三支曲子,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景语的点染来写的,来刻画杜丽娘游园前的心理活动。先写孤锁深院,韶华虚度,春光撩人;再写对镜梳妆、欲行又止,顾影自怜,情思摇漾。 

     接着,在春香陪同下,杜丽娘先到后花园,戏也正式进入游园部分。 

杜丽娘见到满园春色,不禁发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深沉感慨。 

皂罗袍:“原来 姹紫嫣红 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萃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唱出了女主人公在春色感召下所产生的心灵震颤。开头两句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 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姹”,美丽。“嫣”,娇艳。这是说美丽娇艳的鲜花开遍的迷人春色。“断井颓垣”是说,井也干涸、回填,废了的院墙也坍塌了,残缺不全,一片破败的景象。作者用“姹紫嫣红”的迷人春色与“断井颓垣”的荒废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杜丽娘从“姹紫嫣红”看到了自己青春的生命,而这“断井颓垣”又使她百感交集,这“断井颓垣”也正象征着那阴冷的生活环境,如此明媚的春光竟被辜负,自己美丽的青春也只能在深闺中埋没!“原来”,“似这般”“都付与”几个词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带有无限的感叹和惋惜。接下来两句 “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 由触景生情转为直抒胸臆。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这无限哀怨。“奈何天”,使人无可奈何的天气。“谁家”,什么的意思。这两句是化用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奈何天”“谁家院”六个字里凝聚着杜丽娘对命运的感伤,是痛苦的心声。杜丽娘面对良辰美景,而无赏心乐事,只有寂寞苦闷、无限哀怨。使人舒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才合适呢?注意以上几句用词十分考究,“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对仗工整,语言华美。对比中蕴涵着对封建礼教和社会环境的强烈不满。再接下来,以合唱的形式,展现了一幅绚丽而略带迷惘色彩的画面。这里有实景,也有虚景: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这是形容轩阁高旷,也是杜丽娘想象中更开阔的春景:雕梁画栋,飞阁流丹;云燕霞蔚,碧瓦亭台,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杜丽娘从狭小的园内扩展到寥廓的境界,这是由近观到远眺,这正是女主人公心所向往的广阔天地。这画面中,融进了追求,也融进了惆怅。这是由概写、感叹进入到细致描绘。最后一句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写出了杜丽娘不满怨恨情绪的矛头所向,“韶光”,春光,也指自己年华。“锦屏人”当指那些封建家长。这句意是,封建家长们把这美好春光看的太卑贱了。曲中有句夹白: “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可看作是“锦屏人”的注脚。杜丽娘把不满、怨恨矛头直指耽误自己青春的父母。前后联系起来看,指向就比较明确。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 皂罗袍 这支曲子透露了杜丽娘怎样的心声,这样的心声有何社会意义?杜丽娘初到园林观赏春光,心情是很激动的。先是一“惊”,惊叹 “姹紫嫣红” 的喜人景色,更惊“ 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 的衰败景象。接着便是“怨”,埋怨爹娘向她瞒着 “恁般景致”。 最后又是“叹”,感叹这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这是春心的萌动,更是追求美好生活和自由人性的觉醒。这样的呼声代表了禁锢在封建闺房中的千万妇女的心愿,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皂罗袍曲意是: 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封建家长们把这美好的春光看的太卑贱了! 

这支皂罗袍是杜丽娘进园后唱的第一支曲子,是她心绪突变的转折点。 

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蘪外烟丝醉软,牡丹虽好,它春光怎占的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园。”

   通过杜丽娘对具体景物的感受,进一步抒发了哀怨之情。首句是说青山开遍了红色的杜鹃花,这里借用“杜鹃啼血”的典故,渲染浓郁的感伤气氛。宋代寇准有“杜鹃啼出血成花”的句子。“ 荼蘪外烟丝醉软”,“ 荼蘪”,也是一种晚春开花的落叶小灌木,写它是为了突出尚未开花的牡丹,正如春香说的“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牡丹花具有国色天香,被誉为花中王。唐代皮日休《咏牡丹》诗“独占人间第一春。”但牡丹开花晚,到春尽才放花,等它开花春天就要过去了,所以这里有“ 牡丹虽好,它春光怎占的先” 的反问。这是哀叹百花中之王的牡丹,不能在春光烂漫的大好时节开放,杜丽娘以牡丹自比,寓含对美丽青春被耽误了的幽怨和伤感。“ 烟丝醉软” 是指柳丝飘荡,也衬托出杜丽娘忧怨、缠绵又不能自恃的情状。先写花柳,再写莺燕,“ 生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园”   。 “生生”,清脆。“呖呖”,清晰。前一句说燕子叫声很清脆,明快的如剪刀剪东西发出的声音。后一句是说黄莺的叫声圆润好听。注意“燕语”与“莺歌”是对偶句,并且拟人化了。“明如剪”是明喻,将听觉形象“燕语明”比喻成为视觉形象“剪”,是通感比喻。从花柳到莺燕,成双对的燕子、黄莺在那里欢快地歌唱,孤独寂寞的杜丽娘是何滋味虽没有明写,但从 “闲凝眄” 的神态动作来看,闲闲地注视着,从这神态动作上也不难把握人物隐微的心理脉搏。杜丽娘游园,原只为消愁解闷,但游园所见无不增其烦闷,哀怨之情更无法排遣。 “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于是唱出了最后一支曲子隔尾结束了游园。 

好姐姐曲意是:“ 青山开遍了红色的杜鹃花,晚春的   的游丝如烟似云。牡丹虽有天姿国色,可春将归去,它还没开放。悠闲的注视着,那成双成对的莺燕歌声婉转,话语缠绵,是何等快活。”“既然春香看不够,就由她留恋吧!可就是观赏遍了所有的亭台楼阁也是白搭,倒不如兴尽回家去消磨诗光、打发日子。”   

     以上三支曲于是游园的主要部分,它或者是寓情于景,或者是直抒胸臆,极为细腻地展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层次:惊诧、感叹、幽叹、哀怨。“游园”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断,但它喊出了封建社会中被压抑女子的心声,在那世间只有情难诉的里面,游园的主题就具有了强烈的社会意义了。也正因如此,它连那些呻吟于封建礼教重压之下的广大青年女性的心中,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共鸣。 

“游园”的人物心理描写 

     刻画杜丽娘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脉搏,是“游园”在艺术方面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展现层次的丰富性和表现手段的多样化是其两大主要特点。 

杜丽娘像一只笼中小鸟,突然飞进了繁花似锦的花园,看到一个美丽的新天地,触景生情,她痛惜自己的青春埋没在小庭院中,慨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并引起她青春觉醒,女主人公游园前的心理活动,处处表现出贵族少女矜持和娇羞的特点,作者着重刻画其春情难遣的寂寞和对环境的隐隐不满。来到园中之后,则着重刻画满园春色在女主人公内心激起的巨大波澜,:惊诧、感慨、悲叹、忧怨构成了丰富的心理内涵。这里有对自然和青春的热爱,有对春色惊叹和对命运的感伤,也有对礼教的不满和无可奈何的苦闷,作品成功地写出了人物从不断的感情沉积中走向冲破临界状态的心灵历程,其间有踌躇徘徊,有回旋起伏。她前进的脚印承受着人物所特有的艰涩和沉重的负担。正是在这一点上作品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当然这种成功的获得,还有赖于 构思的严谨和描写的传神 。作者的笔,透过人物欲藏又露的神态动作,主客交融的景物观照,回肠九曲的心灵告白等表现手法,把读者观众引向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尤有特色。《游园》中的景物描写都是通过人物眼睛与人物当时的思绪,来写出人物对景物的感受。景中情,情中景浑然一体,巧妙叠出,无境不新,达到了炉火炖青的地步。 

另外,化用前人名句、成语也较多。如皂罗袍里化用了谢灵运、王勃等诗句。好姐姐中化用了皮日休、寇准等诗词以及王实甫《西厢记》里的成句。在宾白里这种现象亦多见。其可贵之处在于妙能点化,就好像字出已铸,华美秀丽,声情并茂。

《牡丹亭》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牡丹亭》的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艺术的夸张和曲折离奇的戏剧情节,将现实社会同阴曹地府统一起来,将人与鬼统一起来,从而塑造了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完成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作品主题:

《牡丹亭》中,身心俱受压抑的太守之女杜丽娘游园中入梦与风雅文士柳梦梅相遇,并得成云雨之欢。梦醒后的杜丽娘惆怅难安,“情不知所起”而相思成疾,病体难愈终至香消玉殒。三年后,杜丽娘梦中之人柳梦梅偶得佳人自绘画像,丽娘也以游魂之身再入人世,寻找梦中姻缘。

杜丽娘与柳梦梅在他人帮助下,终于打破重重爱情障碍,起死回生,最终得成眷属。汤显祖在这部传奇作品中,描绘了杜丽娘与柳梦梅二人之间感人深切的生死爱情,这种至情至性的爱情演绎,无不代表着汤显祖对人生与爱情的哲学思考与世情体验,而情深而亡的杜丽娘,则成为汤显祖笔下至情理想的化身。

1揭露了封建礼教和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的矛盾,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家庭关系的冷漠和虚伪。汤显祖,生活在明朝政治最为腐败的时代,但其性格淳朴而孤傲,富有正义感,这自然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格格不入,无奈之下只得辞官归隐,历经数10年写下了轰动一时的《牡丹亭》,汤显祖向我们传达的主题,是渴望挣脱封建牢笼,追求个性解放;

2同时又热情地歌颂了青年男女在追求幸福自由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爱情,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探讨的主旋律,更是众多文人墨客喜欢描写的主题,《牡丹亭》用浪漫的写法描写了柳梦梅和杜丽娘之间的爱情,轰轰烈烈,历经生死考验,令我们动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367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