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赏析是什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赏析是什么?,第1张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赏析:

首句写道:杨花落尽子规啼。这一句既是写景,也点名了时令。子规即杜鹃鸟的别名。《埤雅·释鸟》:杜鹃,一名子规。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唐代杜甫《子规》诗: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唐代李白《蜀道难》诗: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里两句的意思是说,杨花落尽了,子规鸟不住地在啼叫。其实,诗人李白选择了杨花和子规两个意象,这不但借用了杨花的飘飞不定的特点,也借用了子规鸣叫不如归去的意义。

杨花飘飞,子规鸣啼,动态描写和声音的描写结合所形成的审美意象,不但描写了一种凄清的环境,而且融情入景,暗含了诗人飘零之感、离别之恨,也为后面抒发情感奠定了基础。

第二句写道:闻道龙标过五溪。闻道即听说。五溪即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龙标即指王昌龄贬为龙标(即今黔阳)尉。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闻道用得很好,因为闻到仅仅是听说,还不一定是真实的,但诗人却如此关心,不能不说他们之间有着很好的友情。过五溪中的五溪表明了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这一句表面在叙事,实则更在抒情,寓情感与叙事中。可以说,看是平淡之语,实则蕴含了悲痛之情。

第三句承上而来,又叙述描写转入抒情。诗人写道:我寄愁心与明月。 愁心即离愁别恨之心。南宋词人吴文英《唐多令·惜别》中写道: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意思是说,怎样合成一个愁,是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这里就突出了一个离愁别绪。

李白诗句的意思是说,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是的,诗题中一个遥字,表明了人隔两地,难以相从。一个寄字表明借着天空中的明月寄予情感。明月千里可共,所以诗人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

明月这一意象在李白诗歌中比比皆是。比如,《静夜思》写道: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又如,《把酒问月》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可以说,诗人从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到水中捞月而死,可见诗人对明月独钟。在诗人的一生来看,明月成了诗人的情感的寄托,也是诗人对朋友及其家人情感的载体。

最后写道:随风直到夜郎西。夜郎 地名。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意思是说,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这是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情感的体现。其中一个直字,不但表达了诗人急切关心朋友的心情,而且突出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情感。

总之,这一句与联系上句我寄愁心与明月联系起来看,诗人借月寄情,不但表明了诗人心中对朋友充满了缕缕思念之情,也表明了诗人对朋友被贬的愤愤不平。此时此刻,只好把这些情感寄托在明月上。同时,借助明月来表达对朋友的想念与安慰。

在艺术上,首先,想象丰富,情感真挚。其次,拟人手法,寄情于物。再次,飘逸的风格,表现豪迈的气魄。

1、寄予和寄寓区别。

2、赋予和寄寓的区别。

3、寄予与寄与的区别。

4、寄予意思是什么。

1语义重心不同:“寄予”,语义重心在“予”,即“给予”。

2”寄寓“重在”寓“,即“寄托和隐含”。

3语用特征不同。

4“寄予”、“寄寓”都是动词,都能作谓语,且都带宾语。

5“寄寓”,经常可以作名用,以名词的身份,充当宾语,”而“寄予”则没有这种语法功用,它只能充当谓语。

6和“寄予”配搭的宾语词只有“厚望”、”希望“等几个有限的词语。

7和“寄寓”(作谓语时)配搭的宾语词的范围比较宽泛。

寄托,意思是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拼音 jì tuō

出处战国荀子荀子《荀子·劝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白话释义: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例句

1、那一束束白花,寄托着人们对烈士的哀思。

2、清明节,我们在爷爷的坟墓前摆放了一束鲜花,寄托我们无限的哀思。

扩展资料

寄托的近义词:依附、寄予、托付、依靠

1、依附 [ yī fù ]

释义:依赖;附着;从属。

出处:晋·陶潜《神释》诗:“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白话释义:虽然神与形和影相异,但是三者生而依附。

2、寄予 [ jì yǔ ]

释义:给予关怀、同情等。

出处:现代·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论》:“他们在许多时候,对于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寄予满腔的同情,连他们的缺点也给以同情甚至鼓吹。”

3、托付 [ tuō fù ] 

释义:委托别人照料或办理。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七回:“感承此间一个大官人见爱,收録小弟在家中做个主管,每日拨万论千,尽托付杜兴身上。”

4、依靠 [ yī kào ]

释义:指谓靠别的人或事物来达到一定目的。

出处:清·李渔 《慎鸾交·待旦》:“他若有一线真情,就该紧紧依靠着他,切不可当面错过。”

-寄托

这首诗写诗人所见所闻所感,语言清新自然,构思精巧缜密。全诗融景、事、情、意于一炉,景为情设,情随景至。借陈后主的荒*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感情深沉,意蕴深邃,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寄寓的解释 (1) [live away from home]∶寄居,依附 寄寓于表。—— 《资治通鉴》 (2) [consign;commit]∶ 寄托 他借用典故,寄寓新义,来表他的 决心 详细解释 (1)旅舍。 《 国语 ·周语中》 :“司里不授馆,国无寄寓,县无施舍,民将筑台於 夏氏 。” 韦昭 注:“寓,亦寄也。无寄寓,不为庐舍可以寄寓羁旅之客也。” (2)没有正式户籍而客居的人。 《韩非子·亡徵》 :“公家虚而大臣实,正户贫而寄寓富,耕战之士困,末作之民利者,可亡也。” (3)谓失国之君羁留在外。 汉 刘歆 《遂初赋》 :“怜后君之寄寓兮,唁 靖公 於 铜鞮 。” (4)借住,暂居。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是时惟有 会稽 、 吴郡 、 丹阳 、 豫章 、 庐陵 ,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 天下 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 《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上》 :“臣今身无官爵,名是 罪人 , 不敢 归陛下藩方,且欲於 河中 寄寓,进退行止,伏候圣裁。” 清 李楷 《<嵞山集>序》 :“夫家者,异於游历与寄寓也。” 郁达夫 《沉沦》 二:“将要到他寄寓的旅馆的时候,前面 忽然 来了两个穿红裙的女学生。” (5)指暂居的地方。 巴金 《神鬼人·神》 :“要 不是 你把这个叫做 长谷川 的 朋友 介绍给我,那么我绝不会找到 这么 一个 安静 的地方做我的寄寓的。” (6)谓文艺作品寄情托兴。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王毂》 :“辞多寄寓比兴之作,无 不知 名。” 清 侯方域 《宋牧仲诗序》 :“读 宋子 《古竹圃》 诗,乃知 欧 公之序 圣俞 ,特 有所 寄寓感慨。” 秦牧 《艺海拾贝· 知识 之网》 :“ 契诃夫 这篇小说给我的印象很深,里面所表现的 思想 是相当复杂的:既 嘲笑 了所谓‘上流 社会 ’,也寄寓了一些虚无思想。” 词语分解 寄的解释 寄 ì 托付:寄托。寄存。寄情。寄怀。寄意。 依靠,依附:寄居。寄食。寄生虫。 托人传送,特指由 邮局 传递:寄信。寄钱。 认的亲属:寄父。寄母。寄子。 部首 :宀; 寓的解释 寓 ù 原指寄居,后泛指居住:寓公(古代指寄居他国的官僚贵族;后泛指失势寄居他乡的 地主 绅士 等人)。寓居。寓所。寓舍。寓邸。 住的地方:公寓。客寓。 寄托:寄寓。寓目(过目)。寓言(有所寄托的话;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441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