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秦腔是秦人心灵的栖息地?

为什么说秦腔是秦人心灵的栖息地?,第1张

秦腔承载着秦文化的厚重。

既然是一种文化产品,秦腔就必然传达着文化精英的教化意旨,作为在公共场所进行的艺术展演,它也必然承载着一定范围内群体的共同记忆。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戏曲有着独特的叙事方式,剧目通常剧情简单,价值观念分明,人物形象鲜明,唱词易于理解,唱段便于学习,符合人们的情感和精神需求。

秦腔来自草野,创造它的是“下里巴人”,能够真正欣赏它的也不会是“有闲阶级”,只能是大苦中求大乐的草根百姓文中写到秦腔源于八百里秦川西府的民性敦厚和特殊方音,作为秦川农民五大生命要素之一,和西凤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羊肉泡馍比较起来,它是唯一精神性的需求,是恶劣物质条件下的精神享受秦腔对于秦地乡村的重要自不待言,农民把所有农闲时的注意给它,也从中得到足够的乐趣从搭台、排练到演出,他们全程参与,尤其是演出几乎成了全村人的盛典全民动员的秦腔也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上演了各式各样的生活悲喜剧

几个月前在网上看过一段齐爱云的《打神告庙》,因为是在刚看完越剧黑白**《情探》之后看的,所以对比之下生出了些许看法,当时想写出来,但心有余力不足,只好作罢。昨日看了秦墨网友相同主题的帖子和一些跟贴后,自己又想想,所以尝试再次提笔,一吐为快。因为我本人对戏曲知之不多,见识少了看法就难免肤浅过激,所以还请大家不吝指教。

我原以为越剧只合演绎些风花雪月鸳鸯蝴蝶之类的轻量级浪漫故事,但《情探》这部老**改变了我对越剧的偏见,傅全香的表演阴柔中不乏力道,刚毅处显女儿柔肠,自然而又精彩。尤其是海王庙里的控诉,直让人觉得她就是我,我就是敫桂英,她的控诉愤恨就是我的控诉和愤恨,看完只觉心空力竭,似乎不是她在演而是我在演。

受越剧《情探》感动之后,我想象着秦腔的声腔特点应该更适合表现敫桂英的情感,所以从网上搜到了齐爱云的《打神告庙》(地址: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33V06D7k_o/)。好像是个大型演出中的一幕。

凭心来说,齐爱云演得不错,尤其是后来牙关带恨水袖狂飞,很好地表现了敫桂英对王魁忘恩负义的愤恨和对海神无动于衷的怒怨。因此说,齐爱云这场演出即使功劳不很高吧,苦劳也是有几大箩筐的。这段将近二十分钟,又唱又舞高潮迭起的戏,即便是壮年男子来演,恐怕也觉力竭,何况一个纤弱女郎。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让我生出了许多不满。 另外看完还有个感觉,就是傅全香应该来唱秦腔,而齐爱云应该去唱越剧中的越剧中的越剧。之所以在越剧中套了这么多层,是因为大部分越剧发声也是实在而生活化,底气十足的,而不象如今的秦腔旦角这么轻柔婉约如云似雾。

敫桂英一出场,裙袂飘飘,步履盈盈,翩然而至,犹如仙子;然后四句念白,燕语莺声,柔肠百转,轻轻脉脉,很有些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味道;然后又一小段轻盈优雅,欲说还休,欲舒不展,略显没踩对点又没搭上调的水袖舞,给我感觉象是天人淡淡愁绪萦怀,对着朦胧风月娓诉点点伤情,我甚至怀疑自己看的不是秦腔。按说敫桂英本就修养好,素质优,后又成了烟花柳巷中的时尚人物,所以行动处如弱柳扶风,言谈时如娇莺轻啼是合乎人物身份性格的。但在我这个比较粗俗的人看来,被王魁休了跑到海神庙告状的敫桂英多少是激愤满腔多于柔情万种的,形象多少有那么点不纤美脱俗的。而且告状本身就不是件美好舒畅优雅的事情,太美了就会显得太假。真正的美是不着斧痕自然而然赏心悦目的,拿腔捏调装腔作势出来的美只让人觉得别扭难受。而且我还有个毛病,看演出不投入时就会替演员提心吊胆,而且是很提心吊胆,总担心他/她下一个音会跑掉破掉或者下一个动作会忘了错了。

敫桂英出场时安排得这么美轮美奂大约是想先声夺人或先舞引人的,但是满怀期待、本欲同演员一起酣畅淋漓一把的我却被她的朦胧美拒到了河对岸,成了冷眼观瞧者,还举着一把吹毛求疵的放大镜。

俗话说善始善终,套在我看这场戏这件事上就是始不善终不善。开始我觉得演员没有进入人物的情感状态,演得很浮,有了比较深的成见。后来虽然逐渐热了场,渐入了点佳境,唱腔开始沉了下去,显露出了愤怒之下的忘我情态,水袖也舞出怨气扑面怒涛排空的感觉,但因为我成见在胸,瞪圆双眼挑毛病,所谓仁者见仁美者见美,以我这样的小人心肠,看见的当然就是不痛快和不足多于美了。

整个演出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发声。先是声音虚浮在胸部以上,喉咙好像比较紧张,听似轻柔优美,实则做作,害得我小心翼翼大气不敢出,心总是挂在胸中间,不能放回到肚子里去,很是不爽。后来随着情绪的深入,开始运用胸腹的力量,声音也开始饱满了,虽然还在为形象美而故意压着,但相比开场还是要真实动人得多。不过有时气息很不足,声音显得过白,而且因为压着嗓子没有完全放开,似乎还总找不准位置。起初不在状态,后来进入状态后又显得气力不足,偶尔换气时会连好不容易酝酿起来的情绪也给换掉,所以,割裂感比较重,有些磕磕绊绊。

其次是水袖,除了开场的水袖舞得太文太柔外,感觉齐爱云身段特别柔美,水袖功很是了得,尤其后来舞得还很是酣畅。但同演唱一样,常有衔接不好,相互脱节的感觉。我一直没搞清楚她的重点到底是在舞还是在唱。在我这个戏盲看来,无论是舞还是唱,应该都能够较好地表现人物。如果舞蹈不够完整而以演唱为补充,或者演唱不足以表达而辅以舞蹈,可能都会将人物表现的比较完整丰满。可是齐爱云的这段戏似乎舞和唱的分量相当,不分主次。当然如果能够两相兼顾,鱼与熊掌都得,那是最好,可是这样做除了要有非常扎实的基本功外,还得有好体力。但是看齐爱云那窈窕身形和纤纤步态,显然不是体力很好的样子。

也许我看的这出表演不是齐爱云的正常状态,可能我是以偏概全了。她那天可能情绪不好,所以没能充分投入到人物的情感之中,也可能身体状况不佳,没能以最饱满的精气神来演绎。她过于细腻“飘柔”的表演可能也只是为了贴合音乐,也可能是我对人物的理解有问题才觉得这样安排不合情理。不管怎么样,作为一个秦腔戏迷,我祝愿齐爱云的体质越来越好,内力越来越深,为大家带来越来越好的表演。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明末无名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甘肃古称西秦,故名之。清康熙时,陕西泾阳人张鼎望写《秦腔论》,可知秦腔此时已发展为成熟期。待到乾隆年间,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轰动京师。对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是陕西八大怪之一。

秦腔的分类

  

  秦腔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欢音、苦音两种,前者长于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善于抒发悲愤、凄凉情感。依剧中情节和人物需要选择使用。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滚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清脆。

秦腔表演的特点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辛亥革命后,西安成立了易俗社,专演秦腔,锐意改革,吸收京剧等剧种的营养,唱腔从高亢激昂而趋于柔和清丽,既保存原有的风格,又融入新的格调。

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乱弹"一词在我国戏曲声腔中的含义很多,过去曾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剧种都叫"乱弹",也有曾把京剧称为"乱弹",也有的剧种以乱弹命名,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为先、为主的梆子腔系统的总称上。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明代万历间(公元1573-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它的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秦腔的优秀演员,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艺术家魏长生外,还有被誉为花部四美的王湘云、陈媄碧(良官)和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栾小惠,周至派的桃琐儿,长安派的岳色子等。光绪中后期有润润子、玉喜儿、陈雨农、党甘亭、赵杰民、李云亭(麻子红)、刘立杰(木匠红)、王文鹏等。辛亥革命以来,有名丑马平民,名小生苏哲民、苏育民,名旦刘箴俗(有与欧阳予倩“并驾齐驱”之誉)、王天民(人称“西北梅兰芳”)、李正敏(人称“秦腔正宗”)、何振中、宋尚花等。名净田德年和名须生何家颜、耿善民、张锁中、刘毓中、刘易平等。特别是秦腔表演艺术家陈雨农、王文鹏、党甘亭、李正敏、王天民、刘毓中,郭明霞以及原“三意社”的编修李逸笙、苏哲民等人,在唱腔、表演、化妆造型等方面都有创新。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秦腔唱腔分为欢音、苦音两种,前者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抒发悲愤、凄凉情感,唱腔音乐丰富多彩、优美动人。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而清脆。在脸谱(如秦始皇的金色正三块瓦花脸、带一字须)、身段(如趟马、拉架子、担柴担、水担等)、化妆(如改包头为梳水头)、特技(吐火、吹火、踩跷),以及语言声韵(秦腔是十四韵,内有入声)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唱戏吼起来"被誉为关中十大怪之一。角色行当分为四生(老生、须生、小生、幼生)、六旦(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二净(大净、毛净)、一丑,计十三门,又称"十三头网子"。

秦腔艺术特点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欢快、爽朗的感情。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带板〕、〔滚板〕等六类基本板式。彩腔,俗称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垫板腔等四类。凡属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属彩腔,均用假嗓。秦腔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均重唱,名曰唱乱弹。民间有“东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乱弹”之说。清末以前的秦腔,又叫西安乱弹,就是因其重唱而得名。其中有些生角的大板乱弹,长达数十句之多,

说起秦腔,看过前段时间张艺谋导演的《长城》这部**的小伙伴们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中殿帅逝世后的那段秦腔,深深的刻在了每一位观看者的心中。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之一,起源于关中地区,在西周的时候,关中地区就是秦国所在的位子,所以秦腔之名的由来便是这个原因。那么秦腔的艺术特点有哪些呢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咸阳秦腔唱腔,分板式和彩腔两部分,每个部分均由“苦音”和“欢音”(又称花音)两种声腔体系组成。

苦音腔是秦腔区别于其他剧种最具有特色的一种唱腔,演唱时激越、悲壮、深沉、高亢,表现出悲愤、痛恨、怀念、凄凉的感情。

欢音腔则欢快、明朗、刚健,擅长表现喜悦、愉快的感情。秦腔板式分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和无板无眼四种。

板腔称谓有慢板、拦头板、一锤安板、阴司板、二六板、拉锤二六板、带板、尖板、滚板、二导板、双锤板等。总归称是六大板头、慢板、带板、垫板、二导板和滚板。

秦腔曲牌分为弦索类、击乐类、唢呐类、笙管类、海笛类、套曲类共6种。早期乐队分文、武两部6人。

秦腔的角色有“十三门二十八类”之说。老生分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须生分王帽须生、靠把须生、纱帽须生、道袍须生和红生,小生分雉尾生、纱帽生、贫生,武生、幼生,老旦,正旦分挽袖青衣、蟒带青衣,小旦分闺门旦、刀马旦,花旦分玩笑旦、泼辣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丑分大丑、小丑、武丑。各门角色都有独特的风格和拿手戏。演唱时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做“唱乱弹”。

有人赞美秦腔是“繁音激楚,热耳酸心,使人血气为之动荡”,正是出于秦腔表演的特色。其表演技艺质朴、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优美,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程式严谨,技巧丰富。身段和特技有趟马、拉架子、吐火、吹火、喷火、担子功、梢子功、翎子功、水袖功、扇子功、鞭扫灯花、顶灯、咬牙、耍火棍、跌扑、髯口、跷工、獠牙、帽翅功等。

秦腔的脸谱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美观,颜色以三原色为主,间色为副,平涂为主,烘托为副,所以极少用过渡色,在显示人物性格上,表现为红忠、黑直、粉奸、神奇的特点,格调主要表现为线条粗犷,笔调豪放,着色鲜明,对比强烈,浓眉大眼,图案壮丽,寓意明朗,性格突出,格调“火暴”,和音乐、表演的风格一致。

秦腔脸谱历史悠久,在陕西武功境内出土的明代“康海脸谱”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秦腔脸谱,陕、甘两省的秦腔由于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出风格,故在脸谱塑造上也涌现出了许多流派,比如甘肃秦腔就有陇南派脸谱、陇东派脸谱和代表甘肃中路秦腔的“耿派”脸谱,陕西各路秦腔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秦腔脸谱。

秦腔唱词结构是齐言体,常见的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也就是整出戏词如同一首七言无韵诗一样排列整齐。和唱词相对应的是曲调,秦腔板腔音乐结构可以归纳为“散板——慢板——由中板而入于急板——结束”的过程,也即打板节奏从慢到略快、快、极快、结束以前的渐慢、最终结束的过程。演唱者根据这种循序渐进的节奏,层层推入地展开故事情节。

那么如何来改变节奏的快慢呢这正是秦腔唱腔“板路”起的作用。秦腔属于板式变化体剧种,有二六板、慢板、带板、垫板、二倒板、滚板等六大板式。二六板就是两个“六板”,一个六板要敲六下梆子,都是强拍。其它各种板式都是将二六板加快、减慢、自由、转板等变化而成的。这样艺术家就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使用不同的节奏来表达情感了。

结束语秦腔中还有许多中国古时候流传下来的传统绝技,实在是听觉与视觉上的享受啊。有机会的一定要去当地去体会一次,绝对让你回味无穷。不会让你失望的。

秦腔流行于陕西、甘肃等西北各省。 明代中叶以前在陕西、甘肃一带的民歌基 础上形成。它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昆腔、弋 阳腔、青阳腔等剧种的影响。

它的特点是: 

1、音调激越高亢,以梆子按节拍,节奏鲜明, 唱句基本为七字句,音乐为板腔体。善于 表现悲壮、激昂和凄楚的情感。以演历史 题材的大戏为主,也有很多描写家庭伦理 的剧目。

2、大都文词通俗,结构紧凑,表达人 物思想感情质朴有力。在明末清初秦腔流 传南北各地,对许多剧种都有不同程度的 影响,成为“梆子腔”(或叫“乱弹”)系统中 代表性剧种。

3、流行于陕西的秦腔以“西安乱弹”为主,又有“同州梆子”(也叫“东路 梆子”)。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文 艺工作者曾用秦腔的艺术形式,创作、演 出了《穷人恨》《血泪仇》等现代剧,对于 革命宣传和艺术改革都起了积极作用。解 放后秦腔在剧目创作和艺术革新上有很大提高,影响很广。

秦腔的著名演员有刘毓中、李正敏、 苏育民、宋上华、孟遏云、萧若兰等。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国西北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

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八百 里秦川,以西安为界,咸阳,兴平,武功,周至,凤翔,长武, 岐山,宝鸡,两个专区几十个县为西府;三原,泾阳,高陵,户县,合阳, 大荔,韩城,白水,一个专区十几个县为东府。秦腔,就源于西府。在 西府,民性敦厚,说话多用去声,一律咬字沉重,对话如吵架一样,哭丧 又一呼三叹。呼喊远人更是特殊:前声拖十二分的长,末了方极快地道出 内容。声韵的发展,使会远道喊人的人都从此有了唱秦腔的天才。老一辈 的能唱,小一辈的能唱,男的能唱,女的能唱;唱秦腔成了做人最体面的 事,任何一下乡下男女,只有唱秦腔,才有出人头地的可能,大凡有出息 的,是个人才的,哪一个何曾未登过台,起码不能吼一阵乱弹呢!

  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凡是到这些村庄去 下乡,到这些人家去做客,他们最高级的接待是陪着看一场秦腔,实在不 逢年过节,他们就会要合家唱一会乱弹,你只能点头称好,不能耻笑,甚 至不能有一点不入神的表示。他们一生最崇敬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国家领 导人,一是当地的秦腔名角。即是在任何地方,这些名角没有在场,只要 发现了名角的父母,去商店买油是不必排队的,进饭馆吃饭是会有座位的, 就是在半路上挡车,只要喊一声:我是某某的什么,司机也便要嘎地停 车。但是,谁要侮辱一下秦腔,他们要争死争活地和你论理,以至大打出 手,永远使你记住教训。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 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 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恶的夸张其丑, 善的凸现其美,善的使他们获得美的教育,恶的也使丑里化作了美的艺 术。

  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 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 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499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