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跟家长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哪些事情需要经过当事人同意之后才能做?……都需要家长提前告知,并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训练。可是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根本不能以身作则:不让孩子看电视玩电脑,自己却整天抱着手机玩游戏;一边搓着麻将一边督促孩子学习看书;指责孩子不该说脏话,自己遇事却脏话不离口……这样的“身教不一”不仅不能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抗议。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进行教育,他就会说:“爸爸/妈妈不也是这样子的吗?”
所以教育孩子必须要以身作则,家长先做好表率,
教育孩子,其实是重塑自己。
教育的第一步应该是要充满爱。只有在爱的滋养下,孩子的潜能才能发挥出来。家庭关系不好的孩子很难具有完整的人格。同样,关闭了心灵还能与父母和谐沟通的孩子也很难见到。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爱对孩子后期人格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有一个科学理论叫“依恋理论”,它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其照顾者 (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因而,最初的研究者把对依恋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母婴相互关系如何随婴儿的成长而丰富和变化的方面。现在,研究者普遍认为,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不仅提高婴儿生存的可能性,而且建构了婴儿终生适应的特点,并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
依恋关系的形成步骤
依恋是一种强烈且持久的情感联系,正是因为这种联系使得婴幼儿最愿意和母亲呆在一起,当孩子遇到困难,感到害怕的时候便会寻找母亲,这种母子之间的连接是儿童日后情感发展的基础。
这种联系会因为孩子的成长、与母亲的互动方式而不断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孩子0-3个月的时候。
这个时期的孩子处于无分化状态,对他人并无明显区分,也不介意别人抱他。
第二个阶段:是孩子3-6个月的时候。
这个时期叫做低分化阶段,孩子开始区分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人之间的区别,但依然不介意和父母分开。
第三个阶段:是孩子6个月至两岁半的时候。
孩子进入依恋形成期,他们一步也不愿意离开母亲身边。如果妈妈不在,他可能会找爸爸或其他熟悉的人,一旦妈妈出现,就会马上黏在妈妈身边。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特别高兴,分开的时候会显得不安,会发生哭泣、大喊大叫的情况。
第四个阶段:是孩子两岁半之后。
这个阶段称之为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孩子可以从母亲的角度看问题,能进一步理解和认识母亲的情感,知道母亲是爱自己的,不会抛弃自己,也会进一步理解父母的暂时性离开。分离焦虑降低,会跟父母沟通下次见面的时间。
人们看到许多科学家创造了辉煌成就,往往以为他们小时候一定都是聪明过人,有特殊才能。其实,那些名望高、贡献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不仅仅是由于他们天赋聪明,更主要是由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在起作用。
前面已经说过,所谓非智力因素,一般是指人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心理学家发现成就最大和最小的人之间最明显的区别,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等方面。这就表明,一个人能否成功,其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也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非智力因素是儿童学习的动力,是追求上进的心理机制。非智力因素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健康发展,呈现学习积极性高、态度正确、求知欲旺盛、注意力集中、自制能力强等状态,这就有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促使智能发展和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儿童的学习活动起着定向作用,它把儿童的认识和行为统一起来,集中于学习活动,运用于记忆、想象和思维所观察的事物和所学习的内容方面。儿童的学习活动,不仅要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儿童的坚韧性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使他们经常保持勤奋向上的情绪和刻苦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不断前进。智力发展不好的孩子,只要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也可以弥补其智力的不足。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对待孩子智力的发展十分重视,进行了大量的智力投资,但却往往忽视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智力的发展与学习效果的提高。
从非智力因素来看,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对孩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兴趣是儿童成才的动力。要使儿童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就要善于培养儿童的兴趣。广泛的兴趣,能使人精神生活充实,使人充满欢乐,并能应付多变的环境;积极的兴趣能丰富人的知识,开发智力;广泛而稳定的兴趣,能开阔眼界,使人知识丰富;长期稳定的兴趣,能促使人勇于探索,深入思维爆发出创造性的智慧。利用直接兴趣培养间接兴趣,又是培养孩子兴趣的有效途径。兴趣分为消极兴趣和积极兴趣。消极兴趣是学习的障碍,能腐蚀孩子的心灵的意志;积极兴趣才是促进孩子勤奋向上、健康成长的有利因素。
良好的情感是儿童成才的催化剂。情感总是与认识紧密相连,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对认识事物有一定的动力作用。积极的情感推动人的智力发展,特别是理智感,能使人不断地探索新的知识,保持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克服困难。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的直接体现,有时呈现为心境。美好的心境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条件,能使人产生学习兴趣;良好心境能使人注意力集中,记忆效果好,想象力丰富。情感有调节作用,能引起和维持人的行动,有排除障碍的功能。情感又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愉快情感;遇到不顺时,情感消极、压抑,会造成精神疾病。和谐、欢乐、团结的生活环境是保持健康情感的重要条件。父母长辈友人的爱也是良好情感的催化剂,家长将爱与合理要求相结合,不仅使儿童充分得到爱,而且也能制止不合理的要求。增长知识,提高认识,是培养深厚情感的基础。总之,情感总是伴随认识而产生和发生,只有对某种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比较深刻,产生的情感才会深刻。
意志是儿童成才的柱石。意志使认识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力充沛,使人处在良好的学习状态之中,并能提高学习效率。意志使人的行动更为自觉,能在活动中独立的完成任务。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才有不断的进取精神。人干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目的,也就是起因;为达到目的,就要去选择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这就是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目标的长短,对孩子起作用的大小不一样。目标长远则动力作用大,目标短小,产生动力则小。家长要想将学习目标变成孩子的志向,目标就要切合孩子的实际。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在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良好的性格是儿童健康成长的保障。良好的性格如勤奋、自信、自强等,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积极作用,而不良的性格如懦弱、懒惰等,则对人的成长起消极作用。良好的性格对社会有积极意义,使人上进,奋发图强。尤其重要的是,家庭环境是熏陶孩子性格特征的熔炉,良好的性格特征,要靠父母在家庭中方方面面的熏陶和培养。
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对孩子的发展具有这么重要的意义,作为父母或“代理家长”,要怎样注意发展孩子的这些因素呢?
(1)要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一般来说,孩子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去努力学习,有了探索的兴趣,才会苦苦思索,追根求源。因此,必须培养他们有广泛的、浓厚的兴趣。如果一个孩子对他所参加的活动非常喜欢,就会产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就会去努力认识事物,去解决问题。如果把孩子的学习仅仅局限于书本上,而不让他们参加各种孩子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这样做,势必会妨碍孩子学习兴趣的提高,当然是十分有害的。
(2)要培养孩子稳定的情绪。乐观而稳定的情绪,是学习和工作的保证。情绪的好坏,常可左右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的成败。情绪乐观而稳定,才能经得起胜利的欢乐和失败的挫折。大发明家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的灯丝,虽然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他的情绪始终是乐观而稳定的;在试验了成千次之后,终于找到了理想的材料,取得了成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会产生焦虑情绪。这种情绪如适中,能促进学习;如过低,可使学生无所顾忌,马马虎虎;过高,还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代理家长”在帮助孩子学习时,要寓教于乐,尤其在孩子过度焦虑时,可让孩子放下功课,活动活动,听听音乐,以减轻焦虑。
(3)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意志。意志是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而自觉地努力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如果轻易因外界的影响而改变自己既定的目的,这是意志薄弱的表现。树立坚韧不拔的意志,是获得成功的保证,家长要使孩子将来成材,就应从小注意对其坚定意志的培养。
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呢?第一,家长要使孩子养成有始有终、坚持到底的坚强的精神。例如,早上锻炼身体,要求他们持之以恒地坚持锻炼。第二,要加强孩子自控能力的训练。例如,要求孩子在课堂上遵守纪律,回到家应不贪玩,按时完成作业。第三,要使孩子自觉地、主动地调节自己的无理行为,使它服从于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例如,晚上电视好看,但功课更重要,看电视服从做作业。
许多事实表明,一个智力寻常的人,如果非智力因素高,尤其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往往会有所作为。相反,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意志薄弱,自命不凡,最终也许还是一事无成。因此,父母和“代理家长”要使孩子将来有所成就,应从小培养其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稳定乐观的情绪以及坚韧不拔意志,也就是说,在培养孩子智力因素的同时,家长要重视对孩子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你好,我觉得这是因为父母长辈往往不了解孩子喜欢的类型。父母和那些关心我们、爱我们的近亲,总以为对子女很了解,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喜欢什么样的伴侣,其实,他们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换句话说,是他们自认为子女喜欢的样子,去为子女找另一半。
可实际上,孩子成年后,与父母和亲戚的交流,就开始趋于程式化,也就是说表面很亲密,在一起生活,看起来经常见面,但是却很少进行有效沟通。说的话都是日常生活的简单沟通,有深度的,触及灵魂的那种思想沟通,和父母、亲戚,似乎很难达成。
首先,两代人之间有代沟,价值观不同,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不一样,正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沟通起来容易产生矛盾,说不到一块去。
因此年轻人很难向这些长辈打开心扉,真实的想法不会和他们倾诉。因为说了他们也不理解,很可能还会干预自己的生活。所以父母和长辈们对于孩子,总是一厢情愿的,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摩。对于感情上的事,也同样如此。而这种揣摩往往是和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实际需要不一致的。
很多时候,父母会觉得自己在年轻时候,在感情上走过的一些弯路,踩过的一些坑,不希望孩子掉进去。
正因为自己年轻过那些错误的想法,要帮助孩子及时纠正,所以他很可能会按照自己当下年纪对感情的思路,觉得找一个什么样的人更适合婚姻,更适合生活,去硬塞给自己的子女,还希望子女完全接受自己的情感价值观。
祝你好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