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艺术门类中,哪一种最能表达感情?

在所有艺术门类中,哪一种最能表达感情?,第1张

我个人认为是音乐。音乐基本要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由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音乐的常用的“形式要素”还有:节奏、曲调、和声、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构成音乐的形式要素,就是音乐的表现手段。音乐是似乎是另一种语言,并且比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要有共鸣行,能够唤起感情的力量,在人们的心灵中产生深刻的影响。音乐是通过人的感官刺激,表达或寄托人们感情的“艺术语言”,比一般的语言更直接地传达情感

艺术与科学不同,科学是纯粹理性的东西,而艺术是纯粹感性的东西。之所以说艺术是最真实的情感的流露是因为艺术是人们在纯粹感性的状态下表现出来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发自内心的,没有理性的掩饰,完全是人性最原始的状态。

或许这还不好理解,诗歌是艺术的一部分,那就以诗歌为例给你解释以下吧。我以前对一句诗:“诗酒趁年华”这句诗不理解,后来就慢慢的理解了。诗和酒为什么常常联系在一起?而许多伟大的诗人、文学家都喜欢酒(如李白、苏轼)。因为只有酒才可以让人醉,而人醉了就没有了理性,人最感性的一面就暴露出来了,这也就是为什么酒后人会吐真言。李白之所以能在诗歌艺术方面登封造极。我想,这也是和酒能使人表现出最感性的自我有关吧!

顺便还可以给你补充点诗歌的知识,诗歌是什么?诗歌就是用最感性的语言描绘世间的万事万物,描绘人类的真情实感。

-------------------------------------------------------------------------------------------------------------------

多少字不是问题,关键是你理解了。只要你理解了,按照这个框架去套,800字又有何难。我能用诗歌举出例子,那么就还可以用别的艺术形式来列举,如绘画,音乐,舞蹈等。

艺术的情感本质

                        第一节 情感在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什么是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作出的一种主观反映形式。其内涵为:

第一,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客观事物是情感的根源,情感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弗学而能”但是“无故而生”。

第二,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反应形式。

情感的反映与科学的反映不同:

科学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所作出的反映。如这是熊猫,那是灰狼;

情感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的关系作出的反应,客观事物符合主体的需要和目的就产生爱的情感,反之产生恨的情感。如可爱的熊猫,可恨的灰狼。

第三,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作出的一种主观反映形式。

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和目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中有不同的需要和目的,因而对同一事物可以产生不同的情感。

第四,由于人的需要和目的具有不同的层次,因而情感也有高低层次之分。

仅仅满足主体生理需要和目的产生的心理体验称之为情绪,是低层次的情感。能满足主体社会需要和目的产生的心理体验是高层次的情感。

二、情感在艺术中的地位。

(一)、情感是一切艺术都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本质特征之一。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对社会生活的任何反映,都不可能以绝对客观、绝对中立的漠然心情去反映。人们带着欢乐与悲伤、希望与绝望、爱怜与厌恶的情感去反映社会生活。

一件艺术作品令人喜爱和厌恶往往是是因为喜爱或厌恶这件作品所表现的题材,但这种看法并不完全正确,喜爱或厌恶一幅艺术作品的根本理由是通过题材所传达出的情感。如鲁本斯的《画家之子尼古拉斯肖像》和丢勒的《画家之母的肖像》。

(二)、情感是区分艺术形象与非艺术形象的界限之一。

动植物教科书中的插图是不饱含情感的纯客观摹写,因而是非艺术形象,如毕加索为布丰的《自然史》做的插图《母鸡与小鸡》;而艺术作品的动植物形象却包含了人的情感,因而是艺术形象,如毕加索的《小公鸡》。

普通人写的字虽然是一个形象,但如仅仅是思想与语言的符号,不寄寓情感于其中,那也只能是非艺术形象。它与书法艺术中的字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后者表达了人的情感。

宗白华说:“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中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

    古人云:“书者,心之迹也。”又说:“心神不正,则字椅斜;志气不和,书心颠仆。”

    明代书法家陈绎曾在《翰林要诀·变法》中说:“喜怒哀乐,各有所分,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而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

三、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

(一)、情感在创造艺术形象时的变形作用。

任何艺术形象都会在情感的作用下发生符合目的的变形,或有所增,或有所减,或有所夸张强化,或有所删除弱化。如毕加索《小公鸡》。

艺术家在创造艺术形象时,变性作用表现在哪里呢?

首先,情感使艺术家观察到的是变了形的物象。贡布里希说:“世界上根本没有无偏见的眼睛。”

其次,情感使艺术形象必然对客观物象的形象有所改变。

如苏轼画竹一笔直上不分竹节,说:“竹生时何尝逐节生?”石涛却说:“天下之不可废者无如节。”因为苏轼要表达的是豁达高逸之情,石涛表达的是抱节不屈之志。一旦志趣情感发生了变化,创造的艺术形象也会发生相应变化。石涛后来两次见康熙,称其为“真明主也”,从此不再画竹,并说:“天下之可废无如竹”。

(二)、情感在创造艺术形象中的动力作用。

情感是艺术创作的直接动因,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表现,艺术家总是要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别人,没有情感就没有情感的传达,也就没有艺术。

托尔斯泰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于是在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又说:“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情感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的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君子之所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

作为艺术创作的情感动机可分为两类:

“缺乏性动机”是由于生活中的某种缺乏在主体和客体失衡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感情,主体之所需,就是客体之所缺。

主体需要和平、爱情、幸福、价值、知识、成就、理解、富裕,而客观生活中则与主体的生活相反。韩愈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手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如陆游的《钗头凤》以及伤痕文学等。恩格斯说:“愤怒出诗人。”

“丰富性动机”是在主体与客体平衡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情,主体之所需,就是客体之所有。

主体需要和平、爱情、幸福、价值、知识、成就、理解,客体也具有了这些事物,引起人们喜悦、乐观、自尊、自信等等。

如孟郊《登科后》,勃朗宁夫人的十四行诗。鲁迅说:“创作总根于爱。”

(三)、情感在艺术中的感人作用。

艺术与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区别之一在于:哲学、社会科学表现理智,因而以理服人;艺术表现情感,因而以情感人。

第二节 艺术情感的性质

一、艺术情感是追求自由的情感。

人类的情感,从社会性上来说可以概括为两类:

追求自由的情感:既包括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的压迫中获得自由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反对剥削、反对暴政、从社会压迫中获得自由的情感。

扼杀自由的情感:既包括破坏自然、破坏环境以获取暴利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在社会领域中奴役别人、压迫别人从而获得满足的情感。

艺术作品中确实有扼杀自由的情感,不过不是“歌唱”这些情感,而是揭露、批判、否定这种情感,也就是从反面间接地肯定了追求自由的情感。

总之,艺术表现的情感是追求自由的情感,而不是扼杀自由的情感。追求自由是艺术情感的根本性质,艺术情感的其他特征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二、艺术情感是包含社会历史内容的个人情感。

艺术作品表现谁的情感?在国外争议很大。

第一种意见认为艺术表现个人情感,艺术就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流露。只有当艺术家把自己的情感集聚、浓缩,最终通过画笔爆发出来才能创作出感人的艺术作品。

勋伯格说:“一件艺术品,只有当它把作者内心中激荡的情感传达给听众的时候,它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才能由此引起听众内心情感的激荡。”表现情感实质上就是表现自我。他又说:“事实上,艺术家所努力追求的只有一个最大的目标,就是表现自己。”

第二种意见认为艺术情感并不是艺术家个人的情感,艺术表现也不是自我表现。

苏珊朗格说:“纯粹的自我表现不需要艺术形式。”“一个嚎啕大哭的儿童所释放出来的情感要比一个音乐家释放出来的个人情感多得多,然而当人们步入音乐厅的时候,没有想到要去听一种类似于孩子嚎啕的声音。”

确实,不能把艺术情感归结为个人情感,理由有二:

第一,艺术中表现的情感未必都是个人情感。

如莎士比亚表现过国王、王子、奴仆、勇士、少女、阴谋家等各种人物的情感,难道莎士比亚同时具有这么多人的复杂情感?

第二,个人情感未必都能表现为艺术。

苏珊朗格说,艺术情感不是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情感;它是脱离了每一个人的情感的抽象物,或者说,是一种关于情感的概念。

问题在于,脱离了每一个人具体情感的抽象物,叫做人类情感也好,叫做情感概念也好,正如脱离了苹果、梨的抽象物的水果一样,是根本不存在的。怎么能表现艺术呢?

艺术所表现的情感,是包含社会历史内容的情感。如孩子为了糖而嚎啕大哭,是纯粹的个人情感,不能表现为艺术;而孩子的母亲被法西斯杀害而嚎啕大哭,就是包含了社会历史内容的情感,可以表现为艺术。

这种情感不是彻底摆脱个人情感的抽象,而是与个人情感联系在一起,更准确的说,它就是个人情感的一部分。如李煜的词。

总之,艺术情感既是包含着深刻社会历史内容的情感,又包含着个人的独特的情感,或者说,艺术情感就是包含社会历史内容的个人情感。

三、艺术情感是人们再度体验到的情感。

托尔斯泰在揭示艺术本质时说:“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

艺术只能表现“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而不能表现“立即”、“即刻”体验到的感情。

原因:

第一,理解感情是一个过程。

感情不仅是艺术的动力,而且是艺术的对象。艺术家并不能在情感产生的瞬间理解情感。

第二,人们只能用冷静的理智去理解情感,而不能用激动的情感去理解情感。

理解情感不能沉醉于这种情感之中。鲁迅说过:“我认为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

从生活中的个人情感到再度体验到的艺术情感中间的时间过程,不仅是对感情的探测和认识的过程,而且是对感情的提炼浓缩过程。只有个人情感没有艺术,没有个人情感同样没有艺术。

艾略特说:“诗人的任务不是去发现新的情感,而是运用普通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注入诗中的时候,表达了根本不是现实情感的那种情感。……这是一种对现实的人来说根本不是经验的大量经验的浓缩,是在浓缩过程中生发出来的新的东西。”

生活中的个人情感和艺术中所表现的再度体验到的情感的质的差别:

第一,生活中的个人情感是粗糙的、朴素的、平淡的,而再度体验到的情感是精炼的、浓缩的。

第二,生活中的个人情感带有“琐碎的个人欲望”(恩格斯),所谓“对情感的躲避”并不是对一切情感而是对这种情感的躲避。而再度体验到的情感是摆脱了“琐碎的个人欲望”,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情感,这种情感既不是对个人情感的照搬,也不是对个人情感的抛弃,而是对个人情感的浓缩。

四、艺术情感是与思想融合唯一的情感。

托尔斯泰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自己的感情。”

普列汉诺夫认为有两点错误:

第一,语言不仅表达思想也表达情感。比如诗歌正是以语言为工具的。

第二,艺术不仅表达情感也表达思想。“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艺术的最主要特点就在于此。”

艺术中思想与情感的关系是:融合为一。

思想就好比是盐,情感好比是水,盐溶在水中,可以尝出盐味,但是纯粹的盐已不见其形了。

其原因是:

第一,认识与情感不可分割。

思想来自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即思想)的时候,也必然感受到客观事物与主体的关系(即情感)。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第二,思想支配和制约情感。

在社会意识的庞大体系中,思想是高水平、高层次的社会意识,情感是低水平、低层次的社会意识。思想指导情感,支配和制约情感的性质和方向;情感中蕴含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包含社会历史内容的情感,才能成为艺术表现的情感。

脱离情感的赤裸裸的思想,例如勾股定理,是不能表现为艺术的;而脱离思想的赤裸裸的情感,例如婴儿的啼哭,也是不能表现为艺术的。

思想与情感如何交融,不同的艺术有不同的方式。浪漫主义和西方现代派艺术中,情感压倒了思想;在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思想压倒了情感。

五、艺术情感是超功利的审美情感。

满足自己吃喝住穿的实用价值就叫做功利。由于吃喝住穿的满足而引起的情感就叫做功利情感。不满足吃喝住穿实际需要的情感就叫做超功利的审美情感。

超功利的审美情感并非与功利无关:

第一,从历史过程来看,“以功利观点对待事物是先于以审美观点对待事物的。”

第二,从社会性质来看,非功利的情感是以功利为基础的。

引起审美情感的对象必定是对人有用的东西而不是有害的东西。我们面对和谐对称的图案会产生审美情感,因为它是有益的;而面对有着同样图案的眼镜蛇就不会产生审美情感,因为它是有害的。

六、艺术情感是不可言传的情感。

艺术境界的不可言传性根本原因就在于艺术情感的不可言传性。

而艺术情感具有不可言传性的原因,苏珊朗格说:“并不在于所要表达的观念崇高之极、神圣之极或神秘之极,而是由于情感的存在形式与推理性语言所具有的形式在逻辑上互不对应,这种不对应性就使得任何一种精确无误的情感和情绪概念都不可能由文字语言的逻辑形式表现出来。”

这就是说,根本原因在于情感与语言的“互不对应”,表现在:

第一艺术所要表达的情感,是情感的具体状况而不是情感的概念;语言只能表达情感的概念,而不能表达情感的具体状况。

第二艺术所要表现的情感是在具体情境下所产生的个别的、特殊的情感,而不是情感的共同的、一般的特征;语言能表达情感的共同的、一般的特征,不能表达个别的、特殊的情感。

第三描述情感的语言是贫乏的、粗糙的、简单的,而情感的实际状况却是具体的、丰富的、细腻的、复杂的。从量上说,有不同程度的情感,从质上说,不同性质的情感互相交叉、互相渗透;而语言一般只能表达情感的最强烈、最突出的部分。

中国古代讲“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近代构造派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提出“感情三度论”,认为情感的基本性质只有三个方面:愉快与不愉快、集动感与平静感、紧张感与松弛感。

诗是情感艺术,也是语言艺术,但诗并未描述“任何一种精确无误的情感”,而是把情感比喻为其他事物,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让接受者体味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诗中的语言像任何艺术语言一样,表现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境界。如果接受者不善于联想和想象,就会对所要表达的情感一无所知。诗人的高明不在于对情感精确无误的描述,而在于引起接受者对这种情感的联想和想象。

第三节 情感的艺术表现

一、情感表现。

情感表现概括说来共有两种:情感的自然表现,情感的艺术表现。二者有原则的区别。

情感的自然表现包括:发泄情感、唤起情感与描述情感。

情感的艺术表现不是情感发泄。

情感发泄是躁动不安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二者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对内在情感的外部表露。

他们的本质区别在于:

[if !supportLists]第一, [endif]发泄情感只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别人;而表现情感是人与人交往的手段,以自己的情感去影响别人。

[if !supportLists]第二, [endif]发泄情感随内心情感的产生而产生,随内心情感的消失而消失;而表现情感却是对情感的发现、创造、整理、组织、探索和加工,直到凝聚在艺术作品之中。

[if !supportLists]第三, [endif]发泄情感有如暴雨狂泻,没有理智、思想容身之地;而表现情感却将理智、思想融于情感之中。

情感的艺术表现不是唤起情感。

唤起情感就是引起接受着曾经拥有过的情感。

二者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有明确的目的。

他们的本质区别在于:表现情感是表现者自己曾经拥有过的情感,而唤起情感则未必是唤起者自己曾经拥有过的情感。

科林伍德说:“一个唤起情感的人,在着手感动观众的方式中,他本人并不必然被感动;他和观众对该行动处于截然不同的关系之中,非常像医生和病人对药物处于截然不同的关系中一样,一个是开药,另一个是服药。与此相反,一个表现感情的人以同一种方式对待自己和观众,他使自己的情感对观众显得清晰,而那也正是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

情感的艺术表现不是描述情感。

描述情感是对自己情感的陈述。

二者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内在情感的传达。

他们的本质区别在于:

[if !supportLists]第一, [endif]描述情感使用的是共性的概念,科林伍德说,它的根本特征就在于“描述是一种概念活动”,表现情感所使用的是个性的形象。

[if !supportLists]第二, [endif]描述情感是对情感的直陈,而表现情感是把情感转化为意象,又把意象表现为形象。比如用“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表现“想死了!”

综上所述,情感的艺术表现与自然表现的本质区别是

第一,情感的艺术表现所使用的手段是形象,这是艺术表现的 主要特征 。

[if !supportLists]第二, [endif]艺术表现的情感是细腻的、丰富的、复杂的,自然表现的情感是粗糙的、简单的、朴素的。

第三,艺术所表现的情感没有绝对相同的,是有差别的、富有个性特征的情感。不同的人表现同一性质的情感具有个性特征。

二、情感的符号性表现。

苏珊·朗格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符号是“ 一种可以通过某种不言而喻的或约定俗成的传统或通过某种语言的法则去标示某种与他不同的另外的事物的事物。 ”同时,“作为符号的要比被表示的更容易感觉和把握”,“一个符号总是以简化的形式来表现它的意义,这正是为我们可以把握它的原因。”

符号有两种:

推理性符号:由语言构成,它表现事物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陈述自己的思想和感觉。

表现性符号:由线条、色彩、体块构成,它表现情感,把人们的情感转化为可以看见的、可以听见的形象。表现性符号就是艺术符号,艺术就是表现性符号体系。

艺术符号是稳定性和变动性、明确性和多义性的统一。因其稳定和明确,人们才能通过符号领悟它所传达的情感;因其变动和多义,人们才不会感到符号索然无味,失去魅力。

如草在古代是小人的符号,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现代是革命力量的符号。

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张捷德裔美国学者苏珊·朗格承继了西方人类文化哲学创始人德国学者恩斯特·卡西尔符号学的理论体系,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给艺术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在二十世纪中叶,朗格的符号论美学曾经风靡一时,并且占据了当时西方美学理论的统治地位,尽管到了六十、七十年代有所衰落,但迄今为止,在研究现代美学理论方面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甚至对于我们的艺术创造实践,也同样值得研究和借鉴。但在朗格的艺术符号论中,也掺杂着许多荒谬和错误的观点,有些甚至是唯心主义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加以认真地分析和思考。本文仅仅结合个人专业上的艺术体验,对朗格的艺术符号论作些粗略的例证,虽属自抒鄙见,也权作存商求正而已,至于朗格许多错误的观点不再作详细的讨论。为了更准确地把握苏珊·朗格的思想实质,我们必须了解其思想来源,那就是对卡西尔的符号论哲学的研究。卡西尔的著作被誉为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的学术总结",他把康德"经验的规律性和逻辑结构"中的"静态"思想发展为"动态"思想,由此认为:一切人类的文化现象的精神活动,如寓言、神话、艺术和科学、都是在运用符号的方式来表达人类的种种经验,概念作用不过是符号的一种特殊的运用。符号同时连接了意识的流动,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文化指向,是社会文明的有机统一体。朗格接受了卡西尔的符号理论,她的主要贡献是对不同的符号加以确定,从而给符号创造活动和理解活动打下了更为清晰的印记。朗格的艺术理论是其整个符号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她以符号行为这样一个人类特有的基本活动为支点,详细地解析了艺术活动的各介方面;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对艺术现象这种无比绚丽多彩、无比神奇美妙的人类活动的展示,进一步揭开人类心灵的奥秘。但朗格又片面地认为:"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提供并维持这种基本的幻象,使其明显地脱离周围的现实世界,并且明晰地表达出它的形式,直至使它准确无误地与情感和生命的形式相一致。"(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80页)又如"符号不是反应客观世界,而是构成客观世界"。这些都体现了朗格所存在的唯心思想,她颠倒了人类的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真实关系,错误地认为人类实践活动的起点在于符号的制造、精神的内省和意识的抽象,并将符号的含义远远超离了一般语义学相对概念的狭窄范围,而进入了整个人类文化更为广泛的使用之中。当然,科学思维不同于艺术思维,形象思维也不同于抽象思维,在某一个前提下看问题,才能够使我们作出相对正确的判断。在艺术领域里,一件有意味的作品的诞生,往往是一个艺术家对自然表象真切心理体验的结果,其表现出来的语言图式都是艺术家情感外化的结果。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中,人们用自己对自然界变化无常的景致入微观照之后的理想化境界转化为笔下具体的艺术形象时,必需经历一个从感知到再现(理知)的文化转换过程。个体的情感活动转换为具体的艺术图式时,不仅仅融入了个人的语言、符号、形式,同时也投射出了画家独立的人格精神魅力。而写意性较强的水墨山水画创作,更需要画家具备一种"意象"性笔墨思维,即从自然界的表象中抽取最为本质的东西,在内容要素无法掩盖其心里情感理念时,被最纯粹地表现在画面上,从而使其作品成为超离物象的一般存在价值,所以,艺术是高于生活的。朗格认为"意象"是 "即从实际的、因果的秩序中抽取出来,仅为感知而存在的某种东西,是艺术家的创造"(《情感与形式》第57页第二部分:符号的创造,第八章:表象)。实际上"意象"是一种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它既入理又含情。写意山水画的意象表现形式,在追求形神兼备的同时,也注重寓意抒情,求象外之意,给人以画外的精神联想,而并非单纯的客观描摹。它旨在通过精炼●永的笔墨语言和符号样式来表达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意念和思想,抒发个性,寄托襟怀。而"意象妙得"又是建立在画家对自然景物的真实而又概括地观察和把握之后,才得以因景生意,因意立法,而赋予灵活多变的笔墨形式和符号语言。这种 "独得于象外"而超于自然的以意命笔、借笔达意的手法,是艺术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人文取向。在这里,自然界的繁杂景象己被去掉枝叶,只剩下那些己让心象迹化了的精神本质。"语言能使我们认识到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周围事物同我们自身的关系,而艺术则使我们认识到主观现实、情感和情绪。"使我们能够真实地把握到生命运动和情感的产生、起伏和消失的全过程。"(苏珊·朗格《艺术问题》第66页)语言绝非人类唯一的表达工具,既然语言不能完成情感的表达,人类的符号能力,就必然创造出服务于情感表现的另一种符号,因此,艺术应运而生。宋人郭若虚曾说"画乃心印",它"发之于情思,契之于绢堵"。自然山川的千变万化,给画家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这种 "有感而发"所建立起来的艺术形象就成了一种情感符号,笔墨仅仅是寄托和传达情感的样式。唐人符载在《观张员外画松石序》中认为张躁的创作是"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故得于心,应于手。孤姿绝状,触毫而出,气交冲漠,与神为徒"。所谓"在灵府"的"物",意味着"得于心"的"物",是画家融于内心世界的自然美,通过毫端而宣泄出来,只有这样的"物",才是 "应于"画家的"手"的。与此同时,张躁并不排斥客观的"物" 或自然美,相反地他以频繁地接触自然来丰富自己的"心源",以生成主观的对象来进行造化。"单有形式而无情感,或单有情感而无形式,这对于艺术创作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所谓"默与神会",是指由心物契合来达到物为心用,情景交融的目的。王维《辋川图》中的那些山、谷。云、水的种种情景,乃是借以传达其"出尘"之意的,也就是说,王维不仅仅歌颂辋川之美,更重要的还在于用笔墨语言写出辋川之美来托出他所自命“一尘不染”的心境。这种以意寄物,落墨写心的意象表现手法,是个人情感理想化后的形式语言的再现。在此,笔墨也就成了其中一者充当另一者的符号意义。"符号性的形式,符号的功能和符号的意味,全部溶为一种经验,即溶成一种对美的知觉和对意味的直觉。"(苏珊·朗格《艺术问题》第32页)在艺术创作中显而易见包含着较为突出的情感因素,情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艺术的生命,而这种情感上的"心境"是靠与此相吻合的"语境"来传递的,这也就印证了符号活动的实质含义。所以,艺术符号与其表现的情感内容是不能分开的,只有把人类语言思维活动与艺术表现活动统一起来,再通过直观符号形式和推论符号形式,才能解释艺术符号的抽象意义。但艺术绝对不能等同于一个符号体系,符号只是反应客观世界的一种社会意识活动,而绝不是构成客观世界的本能行为。也可以说艺术符号是构成情感再现的必要因素和途径。南朝宋炳在他的《画山水序》中这样说道:"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昧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趋灵。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余)画象布色,构兹云岭。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己;神之所畅,孰有先焉?"这段话反映了山水画家具有一定的主观思想感情,由此出发去接触自然,探索与这主观愿望相契合的自然美而加以描绘;通过这种借物写心的过程,追求画中天人合一的境界,从而达到"畅神"的目的。其"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思想中包含了人类精神自我完满的祟高理想,而营造这样的"大境界",其前提也是需要经过人类情感的"内营"之后,才能实现笔下由符号语言构筑起的"丘堑",而艺术符号本身是单一和苍白的,只有注入画家的情感之后,才能获取符号的生命意义。所谓"胸中有丘堑,笔底见云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没有自然表象的存在,就不会有画家情感冲动后的意象表现。所以,情感是人以客观现实的一种心理反映形式,是人类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朗格通过艺术即人类情感符号创造的理论依据,给艺术领域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无不给人以很大的启发。但艺术的定义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艺术的真理只有在艺术家各自的艺术创造实践中才能得以证实。

1、在艺术创作中,始终起着重要作用的心理因素就是情感。情感性是艺术的审美特征,从更广泛的意义讲,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们,都十分看重情感的作用和地位。罗丹曾说:“艺术就是情感”。列夫托尔斯泰则在其《论艺术》中明确地说:人们用语言相互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相互传达感情。艺术形象特别是典型形象中,都渗透着和凝聚着创作主体的真挚情感,可以说,审美情感是艺术区别于哲学或科学的标志,科学是以理服人的,艺术则要以情动人。一个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首先要有真情实感,对现实敏感,要先能感动自己,才能创造出感动别人的作品。

2、在艺术欣赏中,情感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成其为美感。情感作为一种心里因素,在审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是人们普遍都承认和重视的。在审美中,以及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情感是同形象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同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某些艺术作品,欣赏者必须经过审美认识,经过复杂的思想活动,否则难以把握作品的美,也难以产生美的感受和感动。一幅画的美并不在于其描绘的客体对象的美,欣赏者的审美情感往往是伴随着他对作品的审美认识和审美理解而产生的,而认识与理解愈深刻,他的美感就越强烈。在艺术审美活动中,情感与思想史交融在一起的。没有情感的艺术是说教,没有思想的艺术是说梦。

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

*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

文艺复兴的精神代表——达芬奇

莱奥纳多·达·芬奇于达芬奇(1452-1519) :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科学家。达芬奇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镇——芬奇镇,1519年5月2日卒于法国。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作卓越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他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

达·芬奇的启蒙教师是著名的雕塑家兼画家委罗基奥,对于达·芬奇的影响不仅在严格的绘画写实方面,主要还在于培养了他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这是决定他日后成为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绘画奇才和多种科技研究家的关键。达·芬奇的兴趣极为广泛,除了绘画,他研究科学与哲学问题。他曾一个人亲自解剖了三十多具尸体,具有丰富的解剖知识。

盛期创作: 《岩间圣母》、《圣母子与圣安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蒙娜丽莎》描绘了一位端庄秀美的西方妇女肖像,她面庞秀丽,形象逼真,似乎是真人的存在。坦然自信的神态流露出不可捉摸的带有神秘的微笑,呈现出一种高贵而不可侵犯的尊严,看的人仿佛也随之自尊、自重起来,这是对人的一种赞颂。《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此前是中世纪宗教统治的时代,是对人类压抑的时代,其作品都是以神为题材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反传统,画的是活生生的人,以真人为表现内容,此可以领悟到其思想意义的内涵,这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打碎教会精神枷锁的革命。

《最后的晚餐》这是一个传统的圣经题材。坐在正中央的耶稣推开双手,把头垂向一边,作无可奈何的淡漠表情,这就加强了两边四组人物的变化节奏感,使场面显得更富有戏剧效果。而这十二个人,由于各自的年龄、性格和身份不同,他们的惊讶与疑虑表情也得到各自贴切的表现。人物之间互相呼应,彼此联系,他们的感情不是孤立的,这是大画家达·芬奇最重要的、也是最成功的心理描写因素。古代所谓“多样统一”的美学原则,至达·芬奇的这幅画上才获得了空前有效的体现,其艺术成就也即在此。作为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艺术家,达·芬奇的民主主义立场在意大利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是坚定的。事实上也证明,他的这幅《最后的晚餐》一直在鼓舞着世界人民为反对邪恶的势力而斗争。

文艺复兴时期第二位大艺术家——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475-1564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是文艺复兴盛期的代表。他少年时代就进入著名的"梅第奇花园",在那里接受了艺术训练,并接触到大量收藏在那里的古代艺术珍品,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已流露出不凡的气质。米开朗琪罗曾在著名画家古兰达约门下学习,但真正给他启示的是古代雕塑,他在致力于领悟古人成就时,也致力于解剖人体,研究人体的结构和运动,这使他成为量充分发挥人体.表现力的美术家之一。米开朗琪罗的作品以力量和气势见长,具有一种雄浑壮伟的英雄精神。在他的雕塑上,绘画中,一个个巨人般的宏伟形象挺立起来,就连他塑造的女性形象,也都具有刚勇的气概。代表作:雕像---《大卫》、《摩西》《哀悼基督》;《日》、《夜》、《晨》、《暮》

画---《最后的审判》(西斯庭教堂所作的祭坛画)

雕像《大卫》(1501--1504),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样,是美术史中最为人们熟悉的不朽杰作,也是最鲜明展示盛期文艺复兴意大利美术特点的作品。在用一块久被弃置的名贵石材雕刻大卫形象时,他真正实现了把生命从石头中释放出来的理想,以精湛的技巧、强烈的信心,雕凿出这尊完美的英雄巨像。米开朗琪罗惊人之处,就在于他摆脱了文字记述的束缚,根据自己的要求,把少年大卫塑造成一位发育成熟、体魄健美的青年男子,一位如神的人,从而极具表现力地传达出他对人的信心、对新社会理想的热情。从15世纪的少年大卫发展为米开朗琪罗的成人大卫,仿佛象征了从早期文艺复兴转入盛期文艺复兴的历程。

《摩西》:对理想的英雄形象的迷恋之情,著名雕像《摩西》上得到进一步发挥。与宁静的大卫不同,这位以色列人的领袖虽然坐在那里,但他肌肉强健的形体中蕴含着无比的力量和内在的紧张感,威严的目光具有震慑一切的气势,这是一位真正的巨人,鲜明体现着米开朗琪罗"令人生畏"的风格。

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拉斐尔·圣齐奥

拉斐尔(1483-1520):出生在意大利,师从画风柔和的著名画家彼鲁基诺。拉斐尔的一生虽然像莫扎特那样短促(两人的生平有许多相似之处)。一提起拉斐尔其人,提起拉斐尔的艺术风格,总离不开“超凡入圣”、“尽善尽美”这些始于瓦萨里的形容词,这使广大公众对拉斐尔(世界艺术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的作品无法深刻领会并与之沟通,无法立即把拉斐尔的作品与那些总想用“天才”、“天才表现”等词句来标榜的蹩脚作品分开,从而在他的作品中体味生命的苦闷、浪漫的热情及感情的折磨。

文艺复兴三杰中最年轻的画家拉斐尔,只活了短暂的37年。但他留给后世的作品,一直被人们视为古典美术精神最完美的体现。安格尔称他是绘画之神。

拉斐尔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宁、和谐、协调、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的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作品确实可被称为“人文主义及文艺复兴世界的顶峰”。

代表作:《美丽的女园丁》、《雅典学院》、《西斯廷圣母》

早期的名作《美丽的女园丁》(约1606)中,拉斐尔吸收了达·芬奇金字塔形的构图方式,以圆润流畅的线条把圣母、耶稣和圣约翰的优美形象和谐地组合起来,创造出充满人间气息的、亲切的"神的世界"。这一世界远离了中世纪的精神,它那纯洁、明朗、单纯、自然的情韵更接近希腊的精神。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就像人间的母亲一样,以其洋溢着温情的人性,打动了历代渴望美好生活和人间温暖的观众的心灵。作于他生命晚期的

《西斯廷圣母》(1513),完成了1514年,是拉斐尔最成功的一幅圣母像,是幅祭坛画,一直保存在西斯庭教堂里,故得此名。它兼具两种秉赋,她既象一位善良的民间女性,又具有女王式的严肃性。圣母抱着圣子降落人间是为了献出自己的儿子。西斯庭圣母所具有的文雅、温柔与美貌,致使一位俄国画家感慨地赞美道:“拉斐尔画的圣母,本身就是对人类的想象力的创造。”这一庄严而典雅的圣母形象,可以说是画家所有圣母像中集大成者,是他最成功的一幅圣母像。

简单概括:

1达·芬奇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

①艺术特色:把自然科学知识引入美术,是15世纪意大利人的重大贡献,达·芬奇继承了这种传统并大大完善了它。如他的代表作壁画《最后的晚餐》完美的构图、和谐的形与空间、丰富的心理刻划,都显示了古典美术大师达·芬奇的艺术特色。

②代表作:木板油画《岩间圣母》、壁画《最后的晚餐》、油画《蒙娜·丽莎》;

2米开朗琪罗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

①艺术特色:米开朗琪罗的作品以力量和其实见长,具有一种雄浑壮伟的英雄精神。他早年的雕塑《大卫像》是最鲜明展示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特点的作品。他真正实现了把生命从石头中释放出来的理想,以精湛的技巧、强烈的信心,雕凿出这尊完美的英雄巨像。

②代表作:雕塑《大卫像》、《摩西》、西斯廷天顶画《创造亚当》、祭坛画《末日审判》、雕塑《基督下十字架》、设计圣彼得大教堂穹隆;

3拉斐尔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

①艺术特色:拉斐尔的作品一直被人们视力为古典美术精神最完美的体现。他是西方美术史上最擅长塑造圣母形象的大师。他那一系列圣母像,把感性美与精神美和谐无间地统一起来,从而传达出人类的美好愿望和永恒感情。纯真优美、庄重自然、明快清晰、和谐简洁,这些古典美术最为推重的品质,在拉斐尔身上获得了最鲜明的体现。

②代表作:油画《圣母的婚礼》、《美丽的女园丁》、《西斯廷圣母》、《座椅中的圣母》、壁画《雅典学派》;

*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主张和代表作:

印象主义绘画是19世纪法国绘画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派画家从19世纪光学研究的新成果中认识到色彩的变化源于光线的变化,于是走出画室在自然光下作画,努力描绘物象在特定时间内所呈现的鲜明的色彩。

印象主义代表人物的基本成就:

①马奈的艺术成就体现在绘画观念的革命和风格的演变;代表作油画《草地上的午餐》、《奥林匹亚》、《吹笛少年》、《牧人狂游乐场酒吧》;

②莫奈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抓住本质特征的迅捷笔法,把流动不居的光色效果固定在画布上,给人留下瞬间美的永恒图景。代表作油画《日出印象》、《睡莲》;

③雷诺阿:油画《糕饼磨坊》、《沙邦蒂埃夫人及她的孩子》、《阳光中的裸女》、《浴女们》;

被称为“后印象主义”的画派,除了表明这一画派的画家与印象主义画家有着密切的联系外,从本质上讲,后印象主义又是反印象主义的。因为,后印象主义绘画的主要特点,是反对忠实地描绘客观世界,而要求表现画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以至可以不受客观对象的形体与色彩的束缚。所以,同属后印象主义画派的三个最主要的画家——法国的塞尚和高更、荷兰的凡高,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除了体现这一画派的主要特点外,还具有鲜明的个性。

①塞尚试图实现一种新的坚实结构,并力求对所见事物进行高度理性的综合。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20世纪的艺术通常被认为“从塞尚开始”。它成为立体主义的先驱和20世纪各种理性化抽象艺术的开拓者。代表作油画《玩纸牌的人》、《圣维克图瓦山》。

②保罗·高更主张绘画的抽象性,亦即在;和概括的特性,一直在思考形、色和线的抽象意义。它特别创造了大块色彩的表现力,创造了一种既有抽象性又带装饰性的绘画。代表作有油画《布道后的幻想》、《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等。

③文森特·凡高在现代艺术中也许是最出名的,因为他的画具有最独特的个性和非凡的魅力。他画的日常物品都具有极强的个性特征。在形与色的处理上,他喜用夸张或简化的手法,削弱传统的光影手法,有意识地强化色彩价值,利用色彩对比取得价值。代表作油画《向日葵》、《星夜》、《乡间夜路》等。

*20世纪西方美术的特点:

①对传统的借鉴打破了民族、地区、国家、时间等人为的或自然的障碍而更具世界性;

②各门类艺术之间相互影响更趋密切,美术内部,各种形式也相互借鉴、融合,以致一传统的分类和观念已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③“反传统”成为这个世纪艺术的主流;

④20世纪西方艺术更趋向多样化,更具有多变性和主观随意性。

达达主义的基本倾向:

①1916年,一批逃避战争来到中立国瑞士的青年会聚在一起,成立了名为达达的艺术团体。达达形成了一场文学与视觉艺术的运动。“达达”是个杜撰的词,本身并没有什么特点的含义。达达主义攻击以往的文艺传统,包括20世纪初的实验性运动,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以往文艺的指导原则和美学观念。然而,在艺术方法上,达达主义者接受了未来主义的喧闹,立体主义的并置和任何艺术创造中都存在的偶然机遇。

②代表人物:

a苏黎世达达中最主要的艺术家是让·阿尔普,他主张偶然机遇应当是创造活动比不可少的部分,利用偶然事件是实现把无意识置于艺术之中的主要措施。代表作《躯干·肚脐》;《榔头花》,他所用的是拼贴画的方法,借助抽象化的有机形状和随意涂抹、非描绘性的色彩创造了一个超然于可见世界之外的幻想世界。

b纽约达达团体的核心人物是马塞尔·迪尚。他进行的是“现成品”的实验。“现成品”是指选取日常生活用品或废旧物品制成的艺术品。如《自行车轮》、《泉》、《新娘甚至被光棍们剥光了衣服》等;

他第一件现成品作品《自行车轮》(1913)就是一只安装在垫凳上的车轮。这种嘲弄审美原则、赞扬荒唐行为、宣传反艺术的态度对后来的艺术思想有特别重要的影响。最著名的解释是,他把一个现成品,一只尿斗放到展览会上,取名为《泉》(1917),他说,"我把小便器放到他们(观众)面前,现在他们走来赞赏它的美。"现成品这个概念似乎很适合于那些不是艺术品的东西,它也不是指速写,也不符合于艺术领域公认的术语。这个概念对后来装置艺术很有影响。他的《新娘甚至被光棍们剥光了衣服》以混合材料制成,表现了一种人为机器、机器为人的荒诞感。

情感和艺术之间关系为:艺术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抽象的,通过艺术这一相对具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让人感知、引起人的共鸣。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都通过人内心的感情,使之升华,当然,艺术产生之后,也会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偶尔脱离情感。

情感谁都有,不学艺术同样有,那只是艺术创作的前提,不是艺术研究的主要问题,艺术是要看成品的,再深的情感、再好的创意,最终也要依靠艺术手法物化出来,否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们,都十分看重情感的作用和地位。罗丹说:“艺术即感情”。列夫·托尔斯泰在《论艺术》中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符号论美学的代表人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

在毕加索的艺术创作中,情感的变化使他在他的艺术创作出现了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都与他的个人情感密不可分。

以情感人的方式,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鲜明的区别。 艺术的教育作用决不是干巴巴的道德说教,更不是板着面孔的道德训诫,而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艺术强烈的感染性,使欣赏者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

艺术情感艺术情感是指作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产生的、作为艺术创作动力和表现对象的态度和体验。这种艺术情感被很多作家视为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的灵魂

主要表现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具有统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艺术情感表达的需求构成了文学创作的动力;第二,情感的再度体验构成了文学创作的核心;第三,艺术情感是艺术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

根本性质

(1)艺术情感是追求自由的感情。人类的情感从社会性上分为两类:追求自由的情感和扼杀自由的情感。追求自由是艺术情感的根本性质。

(2)艺术情感是包含社会历史内容的个人情感:艺术情感既包含深刻社会历史内容的情感,又包含个人的独特的情感。

(3)艺术情感是人们再度体验到的情感:

A、理解感情是一个过程。

B、人们用冷静的理智去理解情感。

(4)艺术情感是与思想融合为一的情感。艺术中思想和感情是融合为一:

A、认识与情感不可分割。

B、思想支配和制约情感。艺术中情感与思想总是融合为一,不可分离。

(5)艺术情感是超功利的审美情感。不满足吃喝住穿实际需要的情感就叫做超功利的审美情感,它是艺术表现的情感。超功利的审美情感与功利的关系:

A、从历史过程来看,人类的审美情感是在功利的母腹中孕育起来的,非功利的情感隐含着功利的因素。

B、从社会性质来看,非功利的情感是以功利为基础的。

(6)艺术情感是不可言传的情感。根本原因在于情感和语言的“互不对应”。表现在:

A、艺术表现的情感是情感的具体状况,语言只能表达情感的概念。

B、艺术表现的情感是个别的,特殊的情感,语言表达情感的共同的,一般的特征。

C、描述情感的语言是贫乏的,粗糙的,简单的,情感的实际状况是具体的,丰富的,细腻的,复杂的,

a、从量上有不同程度的感情,

b、从质上不同性质的情感互相交叉,互相渗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576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