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风原文_翻译及赏析

咏风原文_翻译及赏析,第1张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版本一)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版本二)——唐代·王勃《咏风》 咏风

唐代 :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版本一)

咏物 , 言志 , 赞美写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凉的风肃肃吹来,山谷林间顿时变得清爽凉快。

它吹散了山中的烟云,卷走了山间的雾霭,显现出了山上涧旁的人家房屋。

凉风来来去去本来没有踪迹,可它的吹起和停息却好像很有感情,合人心意。

当红日西下,大地山川一片寂静的时候,它又自松林间吹起,响起一片松涛声。

赏析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下而加焉。”此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诗人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这风确乎是“有情”的。

“肃肃凉景生”,首句平直轻快,习习凉风飘然乍起。“加我林壑清”,是紧承上句,概写风不管深沟还是浅壑,不分高低贵贱,北风都遍施恩惠。“我”字的运用,加强了主观情感,表现了诗人胸襟的开阔。“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描写风为平民百姓送爽的具体情态。风,驱散了烟云,卷走了雾霭,穿行于涧户山舍将清爽带给人们。第五、六两句是赞扬风的品格。“去来固无迹”,指它行踪不定,似乎施惠于人们没有所图,不求回报。“动息如有情”,借用《抱朴子·畅玄篇》“动息知止,无往不足”之意,形容风慷慨惠施,不遗余力,来去仿佛一个有情有义之人。这两句诗,夹叙夹议,巧妙地承前启后,自然地引出结联:“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白天,风为劳作的人们送来清凉,宁静的傍晚,又为歇息的人们吹奏起悦耳的松涛声。欣赏松涛的大多是士子或隐者,当然也包括了诗人自己。这里与“加我林壑清”中的“我”一样加深了主观意趣。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正当如此。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 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菸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

胡雁鸣,辞燕山,昨发委羽朝度关。衔芦枝,南飞散落天地间,连行接翼往复还。客居烟波寄湘吴,凌霜触雪毛体枯。畏逢矰缴惊相呼,闻弦虚坠良可吁。君更弹射何为乎?——唐代·李白《鸣雁行》

鸣雁行

胡雁鸣,辞燕山,昨发委羽朝度关。

衔芦枝,南飞散落天地间,连行接翼往复还。

客居烟波寄湘吴,凌霜触雪毛体枯。

畏逢矰缴惊相呼,闻弦虚坠良可吁。

君更弹射何为乎? 咏物 , 抒情 , 人生坎坷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阶前短草泥不乱,院里长条风乍稀。舞石镟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眼边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归。——唐代·杜甫《雨不绝》

雨不绝

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

阶前短草泥不乱,院里长条风乍稀。

舞石镟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

眼边江舸何匆促,未待安流逆浪归。 咏物写雨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水响一齐飞。——宋代·秦观《还自广陵》

还自广陵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

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水响一齐飞。 古诗三百首 , 咏物写鸟

1 风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风》 李峤(唐)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表达了作者对风的喜爱注释: 解落:散落。

三秋:秋季三个月,即指整个秋天。 二月:早春,农历二月。

翻译:风吹落了很多的秋叶,催开了早春二月的鲜花;吹过江,卷起千层高的大浪;吹入竹林,吹歪了万竿的竹子。 简析: 秋风一吹来,便会使枝叶零落,令人感到萧瑟、凄凉;但是一到了二月,和煦的春风一起,花朵绽放花蕾,大地又充满了生机。

有时大风从江面上吹过,掀起千尺巨浪,有时微风吹入竹林,千万根竹子随著风东倒西斜,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一首歌咏风的诗。

在诗人眼中,风是有生命、有感情的,会随著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面貌,给人不一样的感受。诗中所描述的,便是作者平日的观察。

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2 有关风的诗句,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 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孟浩然《春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其一》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志南《绝句》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崔护《题都城南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泊船瓜洲》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杜甫《春夜喜雨》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 李白《清平调·其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 风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风》 李峤(唐)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表达了作者对风的喜爱

注释: 解落:散落。 三秋:秋季三个月,即指整个秋天。 二月:早春,农历二月。

翻译:风吹落了很多的秋叶,催开了早春二月的鲜花;吹过江,卷起千层高的大浪;吹入竹林,吹歪了万竿的竹子。

简析: 秋风一吹来,便会使枝叶零落,令人感到萧瑟、凄凉;但是一到了二月,和煦的春风一起,花朵绽放花蕾,大地又充满了生机。有时大风从江面上吹过,掀起千尺巨浪,有时微风吹入竹林,千万根竹子随著风东倒西斜,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一首歌咏风的诗。在诗人眼中,风是有生命、有感情的,会随著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面貌,给人不一样的感受。诗中所描述的,便是作者平日的观察。 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4 风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思想感情

伤春悲秋;5、痛苦生活的同情。

田园诗风格为恬淡宁谧: 1,由实到虚; 4,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恬淡的隐居生活; 2; 2,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思念亲友: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一)边塞诗(建功报国类)唐诗多为。

(四)山水田园诗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闲适; 10、重阳登高。宋词常有、功名利禄。

(五)咏物诗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借古讽今的情怀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激愤; 2。写作上; 3青春易逝的伤感、仰慕、主和派及小人当道的愤懑; 2,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 3; 4、昂扬勃发的精神状态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酒; 2托物传情(月。

(六)思乡怀人类诗歌 1。(九)即景(或即事)抒怀类诗歌 1、英勇善战的将领出现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7; 5,感慨个人遭遇(怀才不遇)、欢乐; 2诗歌的思想内容常见情感重在劝勉; 5; 2; 3、烦闷。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八)思妇闺情诗 1: 1触景伤情、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3、杨柳农村景物、壮志难酬的悲叹 8对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的痛苦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告慰平生的喜悦。

常用比喻; 5。诗境隽永优美、象征,山水诗风格为清新优美昔胜今衰的感慨; 8; 6。

1; 3、孤独:悲凉慷慨描写自然风光; 11、奔腾俊伟等、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繁华富贵等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田园的悠闲因梦寄情山河沦丧的痛苦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4,情深意长的勉励、寂寞; 4仕途失意的苦闷; 5、安慰 3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夕阳,或抨击社会现实仅是客观的叙述对异族统治下人民流离失所壮志难酬的怨愤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雄浑豪放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日暮思归)对腐败无能的将领的愤怒和对士兵痛苦生活的同情抒发别离苦情,语言清丽洗练; 4反映离乱的痛苦、伤感、杀敌报国的意志。(三)送别诗 1; 3、雁描写美人迟暮直接抒写离别之情(依依不舍的留念,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闲适。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2。风格多为; 9对历史寄情山水; 3、拟人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对投降派妙喻传情、秋等 、笛,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寄寓人生感慨。

(二)忧国伤时类(与上一类多有重复) 1、对比等表现手法,风格恬静淡雅。由物到人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6闺中怀人; 2、坚持节操等征人思乡,坦陈心志的告白感时生情(中秋望月从军边塞,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2。

(七)咏史怀古诗 1; 6:长亭,遗世游仙:忧愁,写出精神品格描绘将士英勇无畏、柳); 4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同情人民的疾苦羁旅愁思、孟浩然; 3、惆怅; 7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 3年华消逝,前途艰辛的担忧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盼望爱兵如子、鼓励记梦悼亡。

5 风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思想感情

伤春悲秋;5、痛苦生活的同情。

田园诗风格为恬淡宁谧: 1,由实到虚; 4,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恬淡的隐居生活; 2; 2,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思念亲友: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一)边塞诗(建功报国类)唐诗多为。

(四)山水田园诗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闲适; 10、重阳登高。宋词常有、功名利禄。

(五)咏物诗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借古讽今的情怀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激愤; 2。写作上; 3青春易逝的伤感、仰慕、主和派及小人当道的愤懑; 2,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 3; 4、昂扬勃发的精神状态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酒; 2托物传情(月。

(六)思乡怀人类诗歌 1。(九)即景(或即事)抒怀类诗歌 1、英勇善战的将领出现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7; 5,感慨个人遭遇(怀才不遇)、欢乐; 2诗歌的思想内容常见情感重在劝勉; 5; 2; 3、烦闷。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八)思妇闺情诗 1: 1触景伤情、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3、杨柳农村景物、壮志难酬的悲叹 8对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的痛苦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告慰平生的喜悦。

常用比喻; 5。诗境隽永优美、象征,山水诗风格为清新优美昔胜今衰的感慨; 8; 6。

1; 3、孤独:悲凉慷慨描写自然风光; 11、奔腾俊伟等、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繁华富贵等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田园的悠闲因梦寄情山河沦丧的痛苦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4,情深意长的勉励、寂寞; 4仕途失意的苦闷; 5、安慰 3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夕阳,或抨击社会现实仅是客观的叙述对异族统治下人民流离失所壮志难酬的怨愤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雄浑豪放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日暮思归)对腐败无能的将领的愤怒和对士兵痛苦生活的同情抒发别离苦情,语言清丽洗练; 4反映离乱的痛苦、伤感、杀敌报国的意志。(三)送别诗 1; 3、雁描写美人迟暮直接抒写离别之情(依依不舍的留念,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闲适。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2。风格多为; 9对历史寄情山水; 3、拟人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对投降派妙喻传情、秋等 、笛,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寄寓人生感慨。

(二)忧国伤时类(与上一类多有重复) 1、对比等表现手法,风格恬静淡雅。由物到人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6闺中怀人; 2、坚持节操等征人思乡,坦陈心志的告白感时生情(中秋望月从军边塞,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2。

(七)咏史怀古诗 1; 6:长亭,遗世游仙:忧愁,写出精神品格描绘将士英勇无畏、柳); 4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同情人民的疾苦羁旅愁思、孟浩然; 3、惆怅; 7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 3年华消逝,前途艰辛的担忧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盼望爱兵如子、鼓励记梦悼亡。

6 《风》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风》是唐代诗人李峤创作的一首诗。

全诗如下: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文如下:

可以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可以催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竹倾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未得确证。有人认为,李峤、苏味道、杜审言三人一起在春天游泸峰山,山上景色秀美,一片葱郁。等及峰顶之时,一阵清风吹来,李峤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了这首诗。

作品赏析

综观此诗,诗人通过抓住“叶”“花”“浪”“竹”四样自然界物象在风力作用下的易变,间接地表现了“风”之种种形力,让人真切地感受“风”之魅力与威力。全诗除诗名外,却不见风字;而每一句都表达了风的作用,如果将四句诗连续起来,反映了世问的欢乐和悲伤,表达了“世风”和“人风”。

风是善变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风是多情的,姿态丰盈,万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诗,以动态的描述诠释了风的性格。

——风

7 古诗词中的风是代表什么的

重要提示仅供参考!古诗词中“风”的意象解析作者:刘 芳 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古诗词是一颗耀眼的明珠,而意境则是古诗词的生命意境也叫意象,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表现在诗词中就是作品中的自然景物,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意象是诗词艺术的精灵,在我国古典诗词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比如“月”、“水”、“花”等展开浩如烟海的文卷,有关“风”的诗词也比比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是借以抒发对大千世界的赞颂 一、以风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比如:清代纳兰性德《长相思》中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冬日的风伴着雪搅碎了思乡人的心元代刘秉忠《江上寄别》中的“好风到枕客愁破,残月入帘归梦醒”,夜风袭来,孤客梦醒,再也无法梦回家园,这是何等凄苦之情却用“好风”来说,与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汉代刘彻《秋风辞》中的“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落兮雁南归”唐代刘禹锡《秋风引》中的“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都写到了秋风,风吹过,花飘落,雁南飞,在这番境地里不会有他种情绪,只有思乡的情满天的秋风带来满目的萧条又引出满心的相思 二、以风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愁苦的情怀 “风潇潇,雨潇潇,便作陈抟也睡不着”;“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等等,这许多的诗句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悠悠而来的风吹出满腹的萧瑟孤寂,读来无限凄凉,真是“风飘万点正愁人” 三、以风展现豪气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是豪气冲天的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塞外无垠的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又是悲壮的风在这些意境中愁苦、凄清已经全然消失了风不再是柔婉、哀思的意象,而是幻化作一只无形的大手拨动着人世间豪迈旷达的琴弦,让人不由得激情澎湃,豪情万丈这样的风是气势,是力量,是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精神的载体 四、以风彰显生命力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东风夜放花千树”;“风吹柳花店满香”,风把阴霾一扫而光,带给人们的是生机盎然,是舒展身心的动力,所以此时的春风“更比路人忙”,把春日的生命力撒播开来“风”又成了欣欣向荣的生命力的象征,此时,世间万物只有风最早吹开文人的心灵,让他们聆听人间的喜悦,即景抒情把春的美好跃然于纸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风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不同的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词人的不同情怀内心的思想情感与风互为辉映,又将诗词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古诗词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厚重文化,它展示了民族语言的绰约风姿只有“走进”古诗词,揣摩其中鲜明的意象,才能深刻地体味、领略语言文字的意韵,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情感所以,要理解古诗词必须用心去读、去品味、去体验、去发掘这样,才能对古诗词有全新的认知,才能有新鲜的发现。

咏风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这首诗写出了风无拘无束,凉爽愉悦,无所不在的特性,也写出了风独具灵性,慷慨无私的特点。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下而加焉。”此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诗人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这风确乎是“有情”的。

“肃肃凉景生”,首句平直轻快,习习凉风飘然乍起。“加我林壑清”,是紧承上句,概写风不管深沟还是浅壑,不分高低贵贱,北风都遍施恩惠。“我”字的运用,加强了主观情感,表现了诗人胸襟的开阔。“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描写风为平民百姓送爽的具体情态。风,驱散了烟云,卷走了雾霭,穿行于涧户山舍将清爽带给人们。第五、六两句是赞扬风的品格。“去来固无迹”,指它行踪不定,似乎施惠于人们没有所图,不求回报。“动息如有情”,借用《抱朴子·畅玄篇》“动息知止,无往不足”之意,形容风慷慨惠施,不遗余力,来去仿佛一个有情有义之人。这两句诗,夹叙夹议,巧妙地承前启后,自然地引出结联:“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白天,风为劳作的人们送来清凉,宁静的傍晚,又为歇息的人们吹奏起悦耳的松涛声。欣赏松涛的大多是士子或隐者,当然也包括了诗人自己。这里与“加我林壑清”中的“我”一样加深了主观意趣。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正当如此。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此诗所咏之风,不是习见的柔弱的香风,也并非宋玉《风赋》中的取悦于大王的雄风,肆虐于庶人的雌风。这首《咏风》小诗里,寄寓着诗人的平等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情趣。

《咏风》是唐代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全文: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翻译:

长袖轻飘,大家起舞蹁跹,共歌一曲,歌声绕梁,经久不息。风吹动树枝,影子随之摇动,和风将花香吹送到远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及鉴赏:

贞观十年(636年),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李泰徙封魏王,他作了一首咏风的诗,请陪同的大臣也作一首,所以题作“应魏王教”。

虞世南的《咏风》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全文通过描写“舞”、“歌”、“枝”、“花”在风吹动下各种的动态,就像可以使人看见风、听到风、闻到风。

因为是被突然要求作诗的制,情感一般也不由心境发出,除非正好触动心弦。又多为酒肉之宴,颂扬之歌,因而难以看出诗人独特性情。

背景: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

风 李峤 〔唐代〕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文 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注释

解落:吹落,散落。解:解开,这里指吹。

三秋:秋季。一说指农历九月。

能:能够。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过:经过。

斜:倾斜。

赏析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风无形,空气流动形成风。但它又是有形的, 一阵微风掠过,小草含笑向人们点头,花儿在风中摇曳着,变着法儿撒欢儿,炊烟随着风的节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纤细的柳枝轻拂着树下游人的脸庞。

  风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它欢欣的时候,往往伴着细雨洋洋洒洒飘落,春天来临的时候,风过千山秀、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拂拂,像“飞天”的裙裾在梳理着,春风吹醒冬眠的柳绦,春风送来翩飞的燕子,春风吹绿了千沟万壑,春风摇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们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当它发怒的时候,过江卷起漫天狂澜,有苏轼的《赤壁怀古》来证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它引发海啸,将参天大树连根拨起,用掌击碎轿车甩向路沟,用衣袖挥断成片树木,狂笑着,轻蔑地看着对它束手无策的人们,视自己为一列战车,而世上万物如螳臂。

  当它悲哀的时候,会发出呜呜咽咽的声音,似在诉说心中的悲怨与委屈,似小孩在哭泣,听之也不得不为之动容。

  风是神奇的,风是千变万化的,风是柔弱的,风又是强悍的。敏感的风,多情的风,凄婉的风,千姿百态的风,你是人类的朋友,却也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风,你让人不得不爱,同时也让人惧之三分。

赏析二 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因此,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在这种生活常识的支撑下,诗人熟练地通过外物的形变来显发风之特点,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切感受风的温存与魅力。

  “赋、比、兴”为古典诗歌表现的基本手法。所谓的“兴”意指“兴发”“感兴”,由物及心,即因为外物的作用而产生内心“情变”。“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叶落”与“花开”,乃事物发展到极态而自然产生的质变,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减缓其变化的速度。在此处,诗人把叶落花开归因于风的作用,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微与内心的细腻,把自然万物的变化同风——外力的作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隐性地昭示着风之生命力及其给外物的温情关怀。

  “解落”,“解”字用得好。常言道“秋风扫落叶”,秋风之蛮横可见一斑。不用“扫”“吹”,也不用“刮”“剥”,就用一个“解”。“解”,是细心,是用心,是专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让叶儿怡然清爽地离开了母体,找到了很好的归宿。风之柔情让人感动。“能开”,“开”,是唤醒,是催生,是召唤,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儿,在风儿的轻轻抚摸下,睁开惺忪的睡眼,伸伸懒腰,又将迎来一个美丽、美好、美妙的春意。风之温情让人舒坦。“解落”与“能开”,把风的温存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那或许早有些漠然的心绪,重新唤醒人们对美好生命的感念。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风,“过江”卷起“千尺浪”,风急浪高,直冲云宵,风之气力是何等威风;风,“入竹”引来“万竿斜”,风狂竹伏,万般无奈,风之外力是何等潇洒。此处,风之强悍,风之强劲,风之强势,同之前风之温情,风之柔情,风之痴情形成强烈的反差。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喜怒哀乐”之表现,“风”也不例外。风的变幻莫测便是很好的例证。

  讲究对仗或对偶,《风》一诗亦如此。例,“解落”对“能开”,“三秋叶”对“二月花”工整有序。“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在“兴发”方面更为出色的话,则后两行在“对仗”则更显特色,“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一过”“一入”,“一高”“一低”,“一直”“一斜”,把风对自然界物象在风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幻鲜活而传神地表现出来。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写风,全诗除诗名外,却不见风字。每一句都表达了风的作用,如果将四句诗连续起来,反映了世间的欢乐和悲伤,表达了“世风”和“人风”,风是善变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风是多情的,姿态丰盈,万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诗,以动态的描述诠释了风的性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696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