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李斯特简介?

作曲家李斯特简介?,第1张

  李斯特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下面是我蒐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弗兰兹·李斯特或李斯特·费伦茨德语:Franz Liszt,匈牙利语:Liszt Ferenc,1811年10月22日-1886年7月31日,李斯特出生于奥地利一个叫莱丁的村庄,当时匈牙利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他父亲是匈牙利人,母亲是奥地利的日耳曼族人,因此他有两个名字,分别是匈牙利和奥地利德语两种拼法,他从小随母亲说德语,直到晚年才学会用匈牙利文写作。匈牙利人自诩为欧洲唯一的有色人种,他们的姓名排列也和其他欧洲人不同:姓在前,名在后。

李斯特的父亲是一位业余音乐家,他5岁时由父亲教会弹奏钢琴,8岁时开始作曲,9岁登台表演,获得匈牙利贵族资助赴维也纳学习,师从著名钢琴教育家卡尔·车尔尼,他曾说:“我的一切都是车尔尼教我的。”贝多芬曾听其演奏,并亲吻其额头。1823年全家迁居巴黎,1824年在巴黎首次公演获得成功。

1835年他和达尔古特伯爵夫人同居,1840年分手,伯爵夫人为他生了三个孩子,其中一个女儿后来嫁给瓦格纳。1843年担任魏玛大公的宫廷乐长,1848年他又和俄国亲王王妃莎茵-维特根斯坦同居,并成为贵族,改名为弗兰兹·冯·李斯特。1861年赴罗马,为了不和王妃结婚,1865年李斯特出家成为天主教神职人员,但仍然身着神甫的黑袍在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和义大利各处奔走授课,并分文不取,扶助了许多年轻音乐家,如葛利格、德布西、鲍罗丁等,为普及音乐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匈牙利人为了争取独立,将李斯特看作是民族英雄,每次邀请他回匈牙利,都会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1886年他在德国的拜罗伊特巴伐利亚州靠近捷克边境因肺炎不治去世,安葬于当地。

李斯特的作曲特点

李斯特创造了交响诗这一新的音乐表现形式,将诗歌的感情融入到交响乐中,通过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心理感受。由于李斯特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加上人们对他音乐创新的不理解导致了李斯特多元化矛盾的创作经历。李斯特的作品不会拘泥于一种形式,而更加注重对音乐本身品质的理解,更加注重对人们心里和精神面貌的影响力。

李斯特留下的作品极其丰富,达到700之多,他用音乐给人们诉说美好的生活,李斯特作品特点,他将浪漫主义色彩注入到自己的作品中,然后再传递给人们,他的作品没有刻意的追求形式的拘束,更多的在于表达情感。他的音乐作品勾起了人们对生活的浮想连篇,将音乐情怀完美的展现在观众面前,用音调诉说音乐故事和音乐感受,突破了古典乐的拘泥,开始不断的创造新的音乐表现方式。

李斯特是浪漫主义前期的代表人物,从他开始意识到要发展新的音乐状态,也是从他开始人们开始对音乐产生更多的好感度。所以李斯特作品特点更多的反应了李斯特的个人表达方式,并不想受到形式的束缚而强行去改变自己的情绪的抒发。

李斯特的曲作贡献

全面认识李斯 献对世界的影响,就不能单纯的看到音乐世界或者说钢琴演奏世界里的李斯特,他在推动革命运动的发展和其他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音乐世界里的李斯特,他将自己的思想大胆突破性的融合了在了华丽的音乐里,突破了原来单调的音乐节奏,更加倾向于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也注意对人们思想的引导。晚年的李斯特多了一些沉淀和忧郁,但是这并不影响他的作品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他创造性的提出交响诗的音乐形式,对世界音乐史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在现实世界中奔波中的李斯特,处于一个社会剧烈变动的年代,他用自己的音乐作为武器,武装沉寂的人们,引导人们开启新生活的希望。他将自己对生活对音乐的希望对社会变革热情融入在每一个音符里。可以说李斯特对打破君主制做出了来自精神世界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斯特是19浪漫主义文艺的发展先驱者,虽然遭受到了很多不解和误读,虽然会有些许的失落,但是贯穿在他生命始终的还是面对未来的信心,他的音乐形式让人们深切的感受到了新的希望扑面而来,李斯 献,他创造的交响诗是音乐文学诗歌美术乃至哲学的完美融合,这也许是他对社会变革的希望的表现之一吧。李斯特用他的热情和天赋为人类宝库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10月22日出生于雷汀,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他也因在钢琴及以上的巨大贡献而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

  人物生平

  1811年10月22日,出生于雷汀。

  1820年 拜贝多芬的学生车尔尼为师学习钢琴演奏。

  1826-1851年 创作了《十二首超技练习曲》

  1828年 在巴黎定居,在住处教授音乐。

  1831年帕格尼尼来到巴黎,他极大地启发了李斯特的想像世界和音乐世界。

  1830年 出席聆听了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首演,并将其改编成钢琴曲。

  1833年 在肖邦的巴黎寓所中邂逅了玛丽·达古伯爵夫人。俩人去日内瓦同居。

  1837年 创作《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玛丽在意大利科摩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女儿科西玛。

  1840年 结识罗伯特·舒曼和理查德·瓦格纳。

  1842年 与玛丽的关系终止。

  1847年 到基辅演出时,邂逅卡洛琳·冯·赛因—维特根斯坦公主。

  1848年 创作《前奏曲》。

  1851年 创作《玛捷帕》。

  1852年 创作b小调钢琴奏鸣曲。

  1855年 创作《但丁》交响曲。

  1865年 加入圣方济修会,并取得了神父的头衔。

  1869年 他的学生奥尔加成为他的新情人,这段恋情很快便结束。

  1875年 匈牙利李斯特学院创立。

  1886年7月31日深夜,在拜罗伊特去世。

  弗朗茨·李斯特1811年10月22日生于匈牙利雷汀,幼年即为神童,9岁时举行第一场钢琴独奏会。1821年去维也纳,随萨列里与车尔尼学习。1823年在巴黎、1824年在伦敦演出(受到英王乔治四世接见)。1823-1835年住在巴黎,与柏辽兹和肖邦以及文学界、绘画界名流交往。他享有风格趣味华丽非凡的钢琴炫技大师的声名,盛极一时。1833年起与玛丽·达古伯爵夫人同居,生子女三人,女儿科西玛先嫁比洛,后嫁瓦格纳。1840-1847年,在欧洲、俄国等地巡回演出,与卡洛琳·赛因·维特根斯坦公主同居。1848-1859年,任魏玛宫廷乐长,在此十年中指挥演出大量作品,特别是柏辽兹和瓦格纳的作品,使魏玛一跃而为显赫的音乐中心。1850年指挥《罗恩格林》的首演。这十年也是李斯特自己的创作丰收的年代:作有《浮士德》 和《但丁》2首交响曲、12首交响诗和其他许多作品。1860年起住在罗马艾斯特庄园,1865年接受低品神职而成为李斯特神父,这一时期创作许多宗教音乐,包括《圣伊丽莎白轶事》和《基督》。1869年起,往返于罗马、魏玛和布达佩斯三地之间,其风流韵事仍为全欧洲的话柄。最后5年致力于教学工作,门生中有西洛蒂、拉蒙德和魏因加特纳等人;同时,创作进入重要的新阶段,每首作品的和声都有重要创新,如《愁云》和《死神恰尔达什》,预示了德彪西的“印象主义”。1886年75岁生日巡回演出,重访巴黎和伦敦,同年在德国拜罗伊特因肺炎发作,在女婿瓦格纳家中去世。

  李斯特是19世纪最辉煌的钢琴演奏家。他受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启发,决心在钢琴上创造出同样的奇迹。他的演奏风格继承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钢琴音乐传统,发展了一种19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

  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

  李斯特追求的是一种令人眩晕的、具有炫技特技的钢琴演奏风格:极快的速度、响亮的音量、辉煌的技巧、狂放的气势令当时的人们为之陶醉。这种辉煌浪漫。极富个性的钢琴演奏风格,确立起欧洲钢琴演奏艺术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

  李斯特将原来背朝听众的演奏位置变为侧面,使演奏家的情感与听众更易沟通,而且形成了辉煌浪漫的极富个性的钢琴演奏风格,他与同在巴黎的肖邦一起将钢琴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晚年的李斯特,开始收敛了他的炫目的技巧,尤其在他的晚年小品中,看似简单的音符,内中却暗藏了深不可测的玄机。

在19世纪上半叶,欧洲乐坛上出现了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把匈牙利音乐带向了世界。他就是有着“钢琴魔王”之称的匈牙利著名音乐家弗朗兹•李斯特。

一、生平及艺术道路

1、童年与少年时期

李斯特生于匈牙利西部隆普降州的一个名叫多布良的地方,他的父亲是一位很有才能的音乐家,李斯特最早的音乐教师就是自己的父亲。李斯特很早就表现出罕见的音乐天赋,他经常迷醉于匈牙利和吉卜赛民间歌曲和舞蹈之中,尤其吉卜赛人们的那种热情奔放又委婉抒情的歌舞风格,在他那颗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在父亲的教导下,他的音乐学习进步很快,并渐渐的培养起了酷爱钢琴的情感,此后,仅仅三年的学习时间,李斯特的钢琴就已具备了相当的水平。1822年,11岁的李斯特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公演,结果大获成功,报刊的竞相报导,使他成为了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神童”。

2、辉煌时期

这是指1840年—1847年。这一时期是李斯特演奏活动的高峰时期,也是他钢琴家的名声登峰造极的时期,他几乎走遍了所有的欧洲国家,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的欢迎和殷切的接待,人们像英雄一样崇拜他。当时,所有的欧洲报刊都对李斯特精湛的钢琴演奏技艺赞不绝口,海涅称李斯特的演奏是“雷电似的”“火焰喷射似的”。李斯特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匈牙利狂想曲》。

李斯特虽然身在国外,但他时刻关心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当他在报刊上读到匈牙利发生了严重水灾的消息时,他连续举行了10场音乐会,并将收入全部献出,用于救济匈牙利灾民。这表现了李斯特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李斯特每次结束演出活动回到匈牙利,就会形成一次全国性的节日,匈牙利社会各界把他当成了民族英雄。1847年,李斯特结束了热情激荡、战果辉煌的巡回演出活动,从而进入了创作阶段。

3、魏玛时期

1847年,李斯特突然终止了旅行演出,原因有三:其一,他对浮浅单调的演出生活方式感到厌倦;其二,他遇到了一位支配他今后一生的女人;其三,他接受了魏玛大公给予他的宫廷乐师的职位,希望能安心搞创作。这一时期,李斯特与一位波兰君主的女儿卡罗林•威特相爱。这一年的年初,李斯特偕卡罗林赶赴魏玛,以宫廷乐师的身份,担任了魏玛歌剧院的指挥职务。在魏玛的10年当中,李斯特领导歌剧院,上演了许多著名作曲家的歌剧,其中有:格鲁克的《奥菲欧》、莫扎特的《唐•璜》、韦伯的《自由射手》等。他还宣传上演了许多得不到广泛承认的歌剧。与此同时,李斯特还写了大量的音乐评论文章和论文,宣扬介绍了柏辽兹、舒曼、瓦格纳以及韦伯等许多作曲家和他们的作品,还撰写了一本关于肖邦的书《论肖邦》。他和柏辽兹一样,始终都是标题音乐的热情倡导者和坚强捍卫者。在魏玛时期,李斯特创作了大量最优秀、最成熟的音乐作品,许多过去创作的钢琴曲,现在也经过修改而定稿,如《匈牙利狂想曲》、《练习曲》、《旅行的年代》等等。1849年,他先后创作完成了E大调和A大调两首钢琴协奏曲,又完成了钢琴与管弦乐队的《死之舞》。在交响乐方面,李斯特创作的12首交响诗是标题音乐的代表作。其中有:《玛捷帕》、《哈姆雷特》、《理想》等。

由于宗教信仰的关系,1861年末,李斯特由卡罗林迁居罗马,从而进入晚年时期。

4、晚年

到了晚年,李斯特的演奏有了显著的改变,浪漫主义的热情渐渐冷静下来了,他不炫耀技巧和渲染效果,代替这一切的是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在这一时期,李斯特热心于创作宗教的音乐,完成了清唱剧《圣伊丽莎白》,这部作品渗透着浓厚的宗教的神秘主义和教权主义的思想。李斯特虽然穿上了神父的袈裟,但仍然经常出入于宗教以外的活动之中,仍然生气勃勃地关心着音乐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他终于没能完全献身于宗教。李斯特晚年的主要创作有《旅行者三年》、《灰色的云》、《送葬船》、三首《被遗忘的圆舞曲》以及最后几首《匈牙利狂想曲》(从16—19首)。1866年李斯特染上了肺炎,由于他带病去观看瓦格纳的歌剧,支持不住,中途退场,从而病情加重,7月31日晚去世,享年75岁。

二、创作特征及作品概论

1、创作特征

李斯特的创作主要集中在钢琴作品、交响乐作品和声乐作品这三个方面。李斯特的创作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和现实主义倾向,他所创造的音乐形象鲜明,运用的音乐语言十分生动,从而把民族性、生活习俗性与思想内容的深刻性结合在了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李斯特是19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他的钢琴音乐创作和他的演奏风格是一致的:既有宏伟的气魄,又有饱满的激情和深刻的诗意。这些钢琴作品在世界钢琴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钢琴音响丰富而多彩,几乎达到了管弦乐队的效果,同时又保持了钢琴音乐的特征。

《匈牙利狂想曲》共19首,在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都是以匈牙利人的、吉卜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创作的,具有独特而又鲜明的民族色彩。它的主题既有歌唱性的,也有朗诵性的,还有进行曲性的,更有抒情性的或舞曲性的。他的许多狂想曲,都在力度和速度上有逐步加紧的特征,往往都是从庄严、深刻的说唱性的主题过度到舞曲,逐渐加快,以火热的舞蹈场面收尾。由于在这些作品中,李斯特在钢琴上出色的复制了匈牙利民间乐器所特有的音响效果,同时管弦乐队的声音效果更大大地丰富了钢琴的音响,所以使这些作品具有前所未闻的色彩。

2、《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赏析

在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中,演奏的最多的是第二、第六及第十五首。第二首是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中最优秀的一首,创作于1851至1854年间。它运用匈牙利的民间舞曲“恰尔达什”写成。这种舞曲的主要特点是双拍子,前半部称“拉苏”,速度缓慢;后半部称“弗里斯”,速度迅急,常用切分节奏。乐曲开始时是缓慢的引子,沉着有力而常有宣叙性,带倚音的音调具有浓烈的匈牙利民间音乐的色彩;然后是“拉苏”段落,悲愁的旋律充满内在的激情,唱出了人民的悲痛和民族的不幸,变换反复之后出现舞曲风格的段落,高音区不断重现同音反复,犹如不停的鸣响着的钟声,在用变奏站开以后,音乐急转而下,再现前面的主题,接着便速度加快,进入“弗里斯”部分,但其中的要素在“拉苏”段落中的中段已出现过。这段音乐丰富多彩,如民间节日欢欣鼓舞的场面,在高潮之后,音乐一度静止下来,然后重整旗鼓,一泄千里,全曲在振奋人心的沸腾气氛中终曲。

(评语:以上的叙述是仅仅针对匈牙利的民间舞曲“恰尔达什”,还是同时也赏析了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感觉像是仅仅介绍了匈牙利的民间舞曲“恰尔达什”。如果真是这样,要把对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的赏析补上。)

三、结语

李斯特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是19世纪欧洲音乐舞台上的一位巨人,他把匈牙利民族音乐带向了欧洲、带向了世界。笔者认为,正因为他的作品里始终有着浓厚的匈牙利民族特征,所以,李斯特不但是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应该是民族乐派的杰出代表。

李斯特使人们对狂想曲这一乐曲类型有了崭新的认识(狂想曲是谁发明的?)。除了钢琴曲和管弦乐曲之外,李斯特还创作了许多其他类型的音乐作品,他的艺术歌曲在19世纪的声乐作品中,同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李斯特也是现代音乐的奠基人之一,他的音乐创作,比柏辽兹更加富于现代色彩,因此,人们都说,是李斯特推开了“20世纪的大门”。

总之,李斯特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这样一位成就卓著的伟大音乐家,他的音乐遗产,值得我们永远当成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他的名字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1、他首创了交响诗,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现融化在交响音乐之中,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标题交响音乐的内涵,为管弦乐创立了新的艺术形式,采用单乐章结构和主题变形手法,对后世的音乐创作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他创作的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渗透了匈牙利民族特点,是钢琴音乐的典范作品,为后来的民族乐派的先声;

3、他的超技练习曲创造了钢琴演奏领域的辉煌技巧,极大的丰富了钢琴教学与演奏;

4、他强调钢琴的音乐效果,突破了前人的模式,使钢琴音乐具有交响性的管弦乐队的效果和史诗般的宏伟气势;

5、在晚期作品中,致力于探索新的技法,如运用全音音阶、五音音阶等,和声常用不准备和不解决的九和弦增三和弦,调性扩张到极限,这些探索对瓦格纳和印象派式声乐产生了重要影响;

6、作为魏玛乐派的带头人,他和柏辽兹、瓦格纳等倡导标题音乐,强调音乐与情感的联系,并与以勃拉姆斯为代表的莱比锡乐派展开激烈的学术之争,掀起了新的艺术潮流。

《牛津音乐大词典》评说

 根据所有可靠记载,李斯特即使不是唯一最伟大的、也堪称是顶尖的钢琴家之一。其创作当时未受人赏识。然而今天已被公认为上乘之作,不仅因作品本身的价值,也因它们对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以及后世作曲家们不可磨灭的影响。他的钢琴曲独树一帜,交响诗则开拓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交响曲光彩逼人、想像丰富,宗教作品动人心弦且具前瞻性,歌曲也格调甚高。李斯特一直是音乐界一位浪漫的谜一样人物,是天才而不乏狡黠机智,是炫技家同时也具表演天份。为人慷慨,提携同僚兴后进。魏玛时期对瓦格纳的支持,以及后来对勃拉姆斯和舒曼的大力提倡,导致十九世纪音乐的派系分裂,对艺术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保罗·亨利·朗(美国音乐学者)评说

 在近代音乐史上,李斯特占着独特的地位。很多我们在和声、配器和形式结构方面的成就都是从他那好学深思的精神中发源的。对于一切有价值的事业他都慷慨地予以支持,即使他的艺术爱好和他的被保护人的爱好不相符合时,也不例外。他的灿烂的演奏家生活,他的浪漫主义的恋爱故事,他的宗教信仰,他的光彩夺目的文字著作,这一切都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人格,使人们不论在他的为人方面和作为一个艺术家方面,都很难作出明确的描绘。他的生活的悲剧,他之所以没有能够成为十九世纪音乐的救星,从而也没有能够成为近代音乐的救星——以他的巨大的天才和无比的独创精神而论,他是有这种资格的——是因为他一直没有丢下早期背上的包袱。那时他是钢琴巨匠,非凡的钢琴演奏家,文明世界的听众拜倒在他的脚下。但是实际上,是他成了听众的奴隶。瓦格纳曾说:“如果他不是一个名人,或者不如这样说,如果人们不是让他出了名,他可能而且应该是一个自由的艺术家,一个小小的神,而不至于沦为最愚蠢的人们——专捧技巧的听众的奴隶。这些听众不惜任何代价地向他索取惊人的表演和愚蠢的把戏,他给了他们想要的。”李斯特早期的一些钢琴改编曲只是为了显示近代的钢琴可以和管弦乐队相匹敌,这是浪漫主义者追求诸艺术的联合的一个典型的标志,但听众和评论家把这些作品当作了李斯特的创作想像力的典型产物。这是一个悲剧,因为正是它们受到的欢迎助长了李斯特内在浮夸的倾向。技巧卓越的艺术家和他的乐器之间的神秘关系,是浪漫主义的又一特点。李斯特把钢琴看作他自身存在的一部分,这位青年浪漫主义者发誓说“只有在我做到我一切可能做到的,得到一切我可能得到的以后,我才放弃对于钢琴演奏发展的钻研。”曾有过这样的时刻,他感觉到“也许我是上了那把我紧紧捆在钢琴上的神秘力量的当了。”可是,这时刻的到来好像太迟了。由于旅行过多,受到平均化的影响,导致他在旋律上的折衷性质和演奏炫技巨匠的夸张辞令、反复、惊叹、呼喊。作为世界音乐的保护人,他不得不拼命工作。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教师、哲学家、音乐学院院长以及僧侣等多种活动,所有这一切都妨碍了他的艺术达到成熟所需要的平静。因此,他的作品参差不齐,伟大的作品很容易为许多应时之作所掩盖。但是,即使在其最薄弱的篇页里,他也能用少量的笔触勾画出一个情景或一种性格。这种非凡的才能令人迷惑,而在表情的丰富和基本音乐品质的创新方面,他很少失手。他可以变得嘈杂、浮夸,甚至濒于粗俗,但本质上永远具有“音乐性”。在李斯特的花园中,我们看到许多高贵的植物,残酷的环境阻碍了它们,使它们未能百花怒放;然而,其中有许多尽管没有开花,却没有一株不是深深扎下了根的。

保罗·朗多尔米(法国音乐学者)评说

人们对于李斯特的作品,兴趣不断增长。我们看到这个大胆的革新者,在十九世纪的音乐史上,取得了日益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当然也有缺点,人们可以批评他有时应用了平庸的主题,同时在发展上也是松懈空洞。然而,即使在他最不平衡的作品中,人们总可以发现充满火样的热情、活力和大量细腻的创新手法,或是表现在和声上,或是在配器上,甚至是在旋律上。这些特点都直接影响了瓦格纳,并且或多或少地更远的人物:俄罗斯印象派们和德彪西。但李斯特令人联想到的主要是瓦格纳。人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李斯特的发明在先,瓦格纳就没有任何的创造。瓦格纳的全部风格在李斯特的作品中已具雏形。但是李斯特所具备的是过多的即兴创作能力,而只有瓦格纳那样天才的力量和意志,才能用这些尚未使用过的音乐语言素材,谱写出完善的篇章,他那经过深思熟虑的严密的构思,为他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灵感。

李斯特和肖邦都是很好的浪漫主义音乐家~而两人有很多不同之处

1肖邦的曲风可以看出旋律基本都是很华丽的(我认为华丽是在掩饰内心的空虚),但是李斯特不同,李斯特的曲风虽然变化很多但是都有质朴明朗的风格,所以李斯特的内心更充实一些,也就是说他比肖邦更乐观

2肖邦不承认李斯特是个真正的好音乐家但是李斯特敬佩肖邦。也就是说肖邦是原创型的,李斯特是改编型的。李斯特喜欢改别人的曲子,肖邦喜欢自己创作;李斯特喜欢创作交响乐,肖邦创作N多练习曲;李斯特爱给曲子加标题,而肖邦不喜欢(因为真情流露的曲子真的无法定标题);李斯特爱从宗教和文学中找灵感,肖邦爱从内心深处挖掘灵感

3李斯特爱技巧,肖邦爱旋律,某种程度上李斯特的钢琴弹得比肖邦好。可以说李斯特的曲子美就美在灵魂和修饰,灵魂就是指一首曲子的主旨,修饰就是由于李斯特的曲子技巧很高,所以听起来虽然繁琐但是由于质朴灵魂的衬托又显得很好听。

4肖邦和李斯特都爱将情感发泄在曲子中,但是看得出李斯特发泄的更强烈。肖邦流露的是悲伤和呼唤,李斯特流露的是向往和憎恨。

1、李斯特的音乐都是大胆又绚丽的音乐, 效果都是费心的安排,或许摆出无心插柳的不经意姿态,但确实是李斯特征服许多技术瓶颈后的杰作,他的作品栩栩有生,立意惊世骇俗。

2、直到晚年,李斯特的乐风才又转变成另一种面貌,某些人士以“虚有其表”为指责李斯特音乐的口实,一方面和声上大胆创新的乐曲,不容遭人以肤浅一词完全抹杀,况且李斯特珠圆玉润般的旋律,也不该就此遭到忽视。

3、李斯特是制造旋律的圣手,若他的曲调碰巧颤音安排过于冗长,也只不过说明了作曲家吸引注意力的企图未免太过强烈罢了,如此音乐具有慑人般的魔力,然而它难于理解的原因就在于太过仰赖演奏者的个人表现,其中尤以钢琴曲为然。

扩展资料:

李斯特带给欧洲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他已臻化境的钢琴技巧,后来更将才能发挥到各种事业上,既是指挥家、也是作曲家、批评家、作家、纨裤子弟、神父、教师、音乐家表率,到最后更是“乐坛的大家长”。

他的音乐思想着实慧黠,在音乐史上首屈一指。但是他在演奏厅上却经常技痒,忍不住要擅改他人的音乐,以增加额外效果,却也让音乐的格调降低不少,就连贝多芬都在劫难逃。

参考资料:

-弗朗茨·李斯特

1850年,李斯特将自己创作的三首歌曲改编为一组三首钢琴曲,题为《爱之梦》,第一首是《崇高的爱》,二是《幸福的死》,三是《爱吧》以第三首最著名,一般提到李斯特的《爱之梦》就是指第三首。

这首作品原歌词是第一句:爱吧!能爱多久,愿爱多久就爱多久吧,你守在墓前哀诉的时刻快要来到了。

钢琴曲与上述的歌词有一定的联系,但李斯特创作这首钢琴曲时,并没有局限于原歌词内容,歌词原表现生离死别的伤感情绪,情调低沉,而钢琴曲则焕发出是纯洁炽热的情感。

这首作品刻画了一颗沉浸在幻梦之中的纯洁的情感,这无限爱恋的情况,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它将所爱的对象化成一个理想中圣洁而美好的形象,用音乐来表白,激起人们内心的共鸣,这共鸣就是——柔情蜜意,纯洁高尚的爱情。

乐曲分三段:

一段:在模仿竖琴分解式音响背景下,出现了一个在钢琴中音区轻声吟诵,情意绵绵的旋律,这是一个含蓄深沉,含情脉脉的内心独白。

二段:无题旋律不断高涨,原来含情脉脉的内心独白,在这一段终于发展成炽热的爱情倾诉,难以抑制的热情终于在这一段中爆发出来行成了火一般的热烈情感。 乐谱

之间不断地运用转调手法B、C、E、bA以示情感的不断发展,华彩段那一连串音型,好比爱情主题镶嵌了一个闪闪发光的蓝宝石。

三段(再现):把主题旋律提高八度,加上高音区明亮的和弦伴奏,把一种纯真、高尚的爱情推到了境界,使这种爱的情感散发出更加动人心弦的光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742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