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句的“晚”字透露出诗人已经赶了一天路,该找个“人家”休息了。如今正“远上寒山”,在倾斜的石径上行进。顺着石径向高处远远望去,忽见“白云生处有人家”, 不仅风光很美,而且赶到那里,就可以歇脚了。第二句将“停车”提前,产生 了引人入胜的效应。天色已“晚”,“人家”尚远,为什么突然“停车”?原 来他发现路边有一片“枫林”,由于“爱”那片夕阳斜照下的“枫林”,因而 “停车”观赏。“停车”突出“爱”字,“爱”字引出结句。黄叔灿《唐诗笺注》云:“‘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诗人之咏及红叶者多矣,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等句,尤脍炙诗坛,播诸图画。惟杜牧诗专赏其色之艳,谓胜于春花。当风劲霜严之际,独绚秋光,红黄绀紫,诸色咸备,笼山络野,春花无此大观,宜司勋特赏于艳李秾桃外也。”不错,笼山络野的枫林红叶的确美艳绝伦,但被 “悲秋意识” 牢笼的封建文人却很难产生美感。用一个大书特书的“爱”字领起,满心欢喜地赞美枫叶“红于二月花”,不仅写景如画,而且表现了诗人豪爽乐观的精神风貌。“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由“上寒山”、“停车”的主人公用惊喜的目光统摄起来,构成一幅秋山旅行图。当然,说这 是“图”, 并不确切, 因为“上寒山”、“白云生”、“停车”都是动态“爱”更是活泼泼的心态,都画不出来。全诗的重点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铺垫作用。第一 句用“寒”字,是为了唤起第四句“霜叶”;每二句写“白云”,是为了用色 彩的强烈对比反衬第四句的“霜叶”异常“红”艳,给人以“红于二月花”的感受。更有力的铺垫还是由急于赶路而突然“停车”以及由此突出的那个“爱”字,前面已分析过了。还有“枫林晚”的那个“晚”字,意味着夕阳将落,火红的光芒斜射过来,更使满林枫叶红得快要燃烧。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宜其万口传诵,经久不衰。[作者简介]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使,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著有《樊川文集》。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诗人。青年时期的杜牧,怀有经邦济世之志,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敢于指陈时弊。后来,由于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旋展,终于堕入颓废享乐、纵情声色的生活里面。杜牧在文学方面,主张文以致用,强调内容为主,形式为辅,提倡言之有物,朴实无华的文风;反对无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在晚唐追求浮丽柔靡的文坛上,他主张“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以豪迈俊爽,拗峭清丽独树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或为李商隐并提,称为“李杜”。杜牧虽然写了一些进步诗篇,但也写了不少消极颓废、趣味低下的作品,这些含有糟粕的诗歌,应引起注意,给予批判。[译诗]驱车沿着遥远而又蜿蜒的山路向寒山行进,远望山顶白云缭绕那里居住着几户人家。我不时地停下车来欣赏,因为这枫林晚景太美——这经霜变红的枫叶远远胜过二月盛开的红花。[译诗赏析]这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远”写出了山路的绵长和山之深,“斜”与“上”呼应,写出了高而陡的山势。顺着这条山路极目而望,在白云飘浮缭绕之处,几椽芭屋若隐若现,不禁让人顿生亲切之感。但这前两句其实只是陪衬,后二句之枫林红叶方为此诗描写之重点。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真是满山云绵,如烁彩霞,竟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而停车凝望、陶然忘归的诗人也成为画面的一部分。但诗人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悲秋伤时,而是通过一片红色展现出秋天山林热烈蓬勃的景象,体现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股英爽俊拔之气溢于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和见地。在这首译诗中,原诗的格律形式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两小节散文,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林图画呈现在读者面前:大路旁,一条窄窄的石径曲曲弯弯扶摇直上,渐渐隐入云雾缭绕的高处。就在那儿,耸立着几幢小小的农舍;诗中的我,停下马车,看得入迷,只因为见到暮色苍茫的山崖旁,枫林如火,正散发着熣灿的红光,哪怕是春天的花朵都不能与之斗艳争香。这首诗译得很美。秋天的景色是静美的,我”——一个过客,之所以停下马车,连路都顾不上赶,是因为被枫林的红艳深深地吸引住了,有的是无限欣赏和眷恋。原作表达的是在无际的清秋这个大环境中,有一片给人带来暖意的枫林。蜿蜒于寒山的石径、白云深处的人家,这一切都很美,但难免过于幽寂,所以才带出其后枫林的热烈。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高妙手法。
我从小就没有见到过我的爷爷,但我脑海中却一直有着关于他的种种记忆,仿佛在我很是幼小的时候,在他的怀里或是在他的掌心开怀大笑过。
而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有这么一座山,旁敲侧击父母的话语,我认为爷爷在我记事之前就是死在了那座山上,可我却从来也没有证实过这件事的真假。
那座山上有我们家的一片田地,对于家乡的记忆我也仅仅是留下了那片麦田。
最深刻的就是一片阳光下的麦山,闪烁着阳光的麦浪迎面拂来一阵麦香,凝聚的整片土地生命的麦子散发出的诱人气味,让人不禁一阵萎靡畅爽。
最近一次去看它大概还是四年前,那时候是北方的六月,熟悉的山,熟悉的田地,可却已经不是我们家的了。
麦田大约有半亩的样子,长势很好,该收割了。田地的土坡有些诡异,是纯黑色的,颗粒的晶面反射着六月的阳光,在土地上形成无数闪烁的星星。在麦田旁的黑土中,插着一把铁锹,样式很普通,甚至他的锹把看上去像是木头的。铁锹上挂着一顶草帽,显然是麦秸秆编成的有些旧了。磨破的边缘上枯秆都伸出来了。
在麦田的后面还有一片地,种着绿色的作物,好像是蔬菜。一阵微风吹过,麦田里泛起道道麦浪。
我热爱着那片田地,在我为数不多关于家乡的记忆中那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相信爷爷也很爱那片土地,可能是累死在那散发着诱人气息的土地上的?谁知道呢。
无论如何,在我爸爸的十四岁那一年,爷爷去了。上初中的爸爸放弃了学业,回家务农,就那样跟着奶奶挺了过来。
后来他去了北京养育了我,结果却把我带回那片小山坳后又踏上了北行之路。
妈妈也跟着他一块走了,直到五岁那年才把我接到北京。
对于这个崭新的父母,我从来不认同他们——那时候我已经记事,可我的从不记得我认识他们。
我想念靠着第三只腿才能走路的奶奶,我也想念自己养了好几年的大黄狗,还有那片醉人山上的麦田,我深深的想念。
说实话,我很讨厌我的父母,他们跟我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划隔两岸,水火不容。恰似北纬三十八度线,恰如一百八十度经线穿过的海峡。
随着我年岁的增长,对于他们我是愈加叛逆。
学校一次次的叫过父亲去,他一次次的送我进医院,我一次次的在学校惹是生非——我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他,我后悔做他的儿子。
十岁的时候我就开始“闯荡”社会,认识过很多人,见过很多嘴脸,也被人打的体无完肤过——但那也比我在家里强。
哦我亲爱的爷爷,每当这个时候我是多么想念您啊!那温暖的手掌与怀抱,是我心底一片收割时节却无人问津的田地!
而回到家之后迎来的总是父母的责骂与殴打,质疑与掐着媚笑于别人的丑恶嘴脸。真的`想快快成人离开这个家。
年岁大了,倒也习惯了种种,我却也关心起打拼了一辈子的父亲。是我姐姐的孩子,让他我在身上体验到了一种父爱的沉淀。
那晚他玩着从来没见过的新鲜东西——微信。
姐姐从微信里发来一段小侄子的视频,他笨拙的拿着手机不敢碰触屏幕,因为他听我说过“碰一下屏幕就会缩小了”这句话。
他咧着嘴笑,眉下的鱼尾纹皱的像山,他说:“儿子一转眼就这么大了啊。”
恍惚间我听到他在说我,可我猛然惊醒那并不是我。
一瞬间眼泪流了下来——莫名其妙的泪如雨下。
一念之间思绪万千。
我从来没从他身上体验过父爱,可我却也没曾想过他十四岁就失去了父亲的他也没得到过父爱。我从来都奢望着他给我的所有却忽略了他是从一无所有开始的。我从来都在抱怨他给过我的是那么少那么微不足道,可却忘了那似乎是他能给我的一切。
我终于发现自己看人的眼光太过简单,我从来没有去想面具下面是一张怎样的面容,我总是直接把面具当做面孔来对待,却忘记了笑脸面具下往往都是一张流着泪的脸。
爸爸从来没跟我说过他在失去父亲的时候是怎样的痛苦,他从来没有跟我说过自己是怎么一个人在北京闯荡下来给我一个安定的生活,他从来没有对我有太高的要求只想我完成他当年未完成的心愿——当个大学生。
只有初中文化的爸爸却在北京闯荡几十年攒下了一套房子一辆车,现在他在给我攒着大学学费,我从没认真想过他要做到这一切该有多难。一瞬间我忽然理解为何他不懂跟我交流而造成的巨大鸿沟了——他落伍的只剩下爱我的本能了。
他看着那个孩子就像十八年前的我一样嗷嗷待哺,渴望着这世界能给予他的一切资源,而这都需要他一个人去承担下来。
他就像记忆中那片大青山,我从他身上汲取着活下来的物质,却忽略了他是如何活下去的。
父爱,与母爱完全不同,他更含蓄,更无言,如山一样。你幼年去看,他是你的保护神,少年去看,他似乎变成了阻挡你眼睛的障碍。青年时,或许你会觉得,他变矮了,你认为你已比他高。或许当你中年时候再次去看那座山,你会忽然发现。他一直都在那里,不增不减,不高不低,一直都在默默的看着自己的骄傲,狂妄,自私,以及狭隘,他都在包容,无声无息的包容。你会心底酸楚,你会恍然大悟。这就是父爱。
我看着他咧着嘴笑。五十不到的他头发却黑白参半,皮肤黝黑,从未失去一个庄稼人应该有的健康肤色。
他看到了我哭。慌忙的放下手机想问我怎样却无从说出口的安慰,转眼间我已经成长到了他不敢对我责骂与鞭打了,也成长到他于我再无半点话题了。
父爱如山。
————
总有一天我会回到那片山坳,再看一眼那金黄的麦田,哦对了,我还会带上我爸爸,再跟他看一眼他曾耕种过的土地,青山。
倘若我有来世,必定化为青山,护你一世安宁。我亲爱的爸爸。
作于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此诗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起句"长江悲已滞"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次句"万里念将归"紧承首句,具体抒发远游思归的悲苦心境;第三句转为写物候,承接上两句含义,在深秋寒风飒飒之夜令人感伤不已;结句"山山黄叶飞"写深秋的景象,强调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突现了人物的形象和心情。全诗语言洗练,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其丰富的意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久客思归的凄苦心境。
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两相结合交织成篇,深刻地表达了思归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