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网红诗”《暮年》别解2021-10-08

“杜甫网红诗”《暮年》别解2021-10-08,第1张

杜甫网红诗”《暮年》:你我暮年,闲坐庭院,云卷云舒听雨声,星密星稀赏月影。花开花落忆江南。你话往时,我画往事。且以深情共白头。

又有一批人从作者的风格内容对其打假,就是因为这首诗“碰瓷”了诗圣杜甫。说杜甫家国情怀,经历乱世,风格沉郁顿挫:百年多病独登台;浊酒一杯家万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首诗轻直白,没有遵守韵律格律,没有沧桑心酸。从内容上,说杜甫认为的最美最甜家的情感是: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最心望的浪漫是: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还有人批这首诗是含糖高的知识,读的轻松接纳的愉快,提醒人们在不熟知的专业领域接触到这类含糖高的要有审慎态度辨其真假,莫被误导。

这首诗有几个点扎现代人心:健康和谐共舞在暮年,结伴情浓到暮年,历经人世酸甜到暮年。

现在结婚的少了,结婚又离婚的多了,珍珠金钻宝石婚何其珍稀,能想起最浪漫的事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深情共白头的暮年是最奢侈的炫富!

现代婚姻现状是孤身、二婚的多了,到暮年愁烦事自然多!要么无人结伴云卷云舒听雨声,星密星稀赏月影。要么无缘共有岁月可回首,不能花开花落忆江南。

你我暮年,闲坐庭院,你话往时,我画往事,且以深情共白头。成为现代围城内围城外诸多人难以企及的奢望。

所以这篇看似蹭杜甫而热度高涨的诗,有其存在现实的合理性!

没有写过。

流行的全诗是:你我暮年,闲坐庭院。云卷云舒听雨声,星密星稀赏月影。花开花落忆江南,你话往时,我画往事。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当我年老的时候,清闲的坐在庭院里。白天上看蓝天上的白云悠悠飘扬和晨光沐浴,夜里看月明和繁星在夜幕里闪耀,四季里看各种花儿轮番开放。

杜甫的诗歌成就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在夔州的时候,极其讲究诗律,写出了不少调高律细的诗篇,同时又想突破律的束缚,尝试一种新的诗体。有一天,他写了一篇非古非律,亦古亦律的七言诗:题目是《愁》,题下自己注道:“强戏为吴体。”接着,他又陆续写了十七八首这样的诗,于是唐诗中开始多了一种“吴体诗”。“强”是勉强,“戏为”是写着玩儿。可知是在无聊的时候,勉强做着玩的,它不是正式的律诗。

但是,什么叫作“吴体”呢杜甫自己没有说明,大概当时是人人知道的,而后世却无人能解释。宋朝人改称“拗字诗”,或称“拗体”。清人桂馥说:“吴体即吴均体。”(见《札补》)吴均是梁朝诗人,他的五言诗已讲究平仄,但还不象唐代律诗那样讲究粘缀,所以他的诗还是古诗。吴均诗文,风格轻丽,当时有许多人摹仿他,称为吴均体。这个名词在文学史上代表的是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并不是指诗体。故桂馥的话,不能信从。否则,杜甫为什么不注明“吴均体”而要简称“吴体”呢

从两汉到魏晋,我国的文化中心一向在中州,文化人的语言及吟诵诗文,都用中原音。吴越方言,被视为鄙野。吴越人到洛阳,被称为伧父。东晋以后,文化中心随政治而移到江南,吴越方言语音,成为北方来的士大夫争相学习的时髦语言。江南民间的歌谣也成为流行的吴声歌曲。从隋朝到唐初,政治和文化中心回到中州,吴语又恢复了它的乡土语言的地位。安禄山之乱,江南没有兵灾,中州人士过江避难者很多,吴语吴声又时髦起来。颜真卿、韦应物、白居易、元稹,都曾在吴越做官,同时吴越诗人如皎然,顾况、张志和、严维、戴叔伦、张籍等又以他们的吴语吴音影响了北方诗人。在中唐诗人的诗中,常常可以看到吴音、吴吟、吴歌.越吟、越调等词语。可以推测,用吴音吟诗,其音节腔调,一定不同于中州。杜甫大约得风气之先,首先依照吴吟作诗,成为这种拗体的七律。按中州音吟诵这些诗,平仄是拗的;但用吴音来吟诵,也许并不拗。因此,杜甫戏作十多首,命名为吴体,这个名词从此确定。直到晚唐,皮日休、陆龟蒙都作过吴体诗。

第二首《暮归》,篇法与前一首同。前四句写暮归的景色:白鹤都已栖止在被浓霜冻黄的绿梧桐上。城头已有打更击柝的声音,还有乌鸦的啼声。寄寓在此地的客人回进家门时,月光已亮了,不知谁家妇女还在捣洗白练,风传来悲凄的砧杵声。“黄”字是动词。“柝”,现代称为“梆子”。天色晚了,城上守卫兵要打梆子警夜。唐诗中写夜景,常有捣练、捣衣、砧杵之类的词语。大约当时民间妇女都在晚上洗衣服,木杵捶打衣服的声音,表现了民生困难,故诗人听了有悲哀之感。

下半首四句也同样转入抒情。要想渡桂水而南行,可没有船;要想北归长安,路上还多兵戎。都是去不得。年纪已经五十多岁,事事不称心,明天还只得拄着手杖出去看云。这最后一句是描写他旅居夔州时生活的寂寞无聊。只好每天拄杖看云。浦起龙说;“结语见去志。”(《读杜心解》)此评也不确。应该说第三联见去志,结句所表现的并不是去志,而是寂寞无聊。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大历二年(767)秋 ,杜甫在流寓夔州瀼西东屯期间,作此诗。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意思是说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首联化用《诗经》“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句。“牛羊下来久”句中仅著一“久”字,使人自然联想起山村傍晚时的闲静;而“各已闭柴门”,则使人从静寂的村落想象到户内的欢乐 。这就隐隐透出一种思乡恋亲的情绪。皓月悄悄升起,诗人凝望着这宁静的山村,禁不住触动思念故乡的愁怀。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秋夜,晚风清凉,明月皎洁,瀼西的山川在月光覆照下明丽如画,怎奈并非自己的故乡!淡淡二句,有着多少悲郁之感。杜甫在这一联中采用拗句。“自”字本当用平声,却用了去声,“非”字应用仄声而用了平声。“自”与“非”是句中关键的字眼,一拗一救,显得起伏有致,曲折委婉地表达了思念故园的深情。江山美丽,却非故园。这一“自”一“非”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夜愈深,人更静,诗人带着乡愁观看山村秋景。 “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意思是,清冷的月色洒满山川,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在草根上,晶莹欲滴。意境是多么凄清而洁净!给人以悲凉、抑郁之感。 诗人默默走回屋里,挑灯独坐,却更觉悲凉凄怆:“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杜甫居蜀近十年,晚年老弱多病,如今,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济世既渺茫,归乡又遥遥无期,眼前灯烬结花斑斓繁茂,诗人不但不觉欢欣,反而倍感烦恼,“何须”一句,说得幽默而又凄惋,饱含辛酸的眼泪和痛苦的叹息。怀念故园的愁绪,诗中都没有正面表达,结句只委婉地说“何须花烬繁”,婉转曲折,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1 关于暮归的诗句

关于暮归的诗句 1 关于“春暮 ”的诗词

暮春: 暮春对花 唐崔橹 病香无力被风欺,多在青苔少在枝。

马上行人莫回首,断君肠是欲残时。 暮春感怀 唐戴叔伦 杜宇声声唤客愁,故园何处此登楼。

落花飞絮成春梦,剩水残山异昔游。 歌扇多情明月在,舞衣无意彩云收。

东皇去后韶华尽,老圃寒香别有秋。 暮春 唐杜甫 卧病拥塞在峡中,潇湘洞庭虚映空。

楚天不断四时雨,巫峡常吹千里风。 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

暮春鸳鹭立洲渚,挟子翻飞还一丛。 暮春早起 唐顾非熊 柳梢暗露滴清晨,帘下偏惊独起人。

鶗鴂数声花渐落,园林是处总残春。 暮春怀故人 唐李中 池馆寂寥三月尽,落花重叠盖莓苔。

惜春眷恋不忍扫,感物心情无计开。 梦断美人沈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

琅玕绣段安可得,流水浮云共不回。 暮春归故山草堂 唐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暮春久雨作 唐齐己 积雨向春阴,冥冥独院深。

已无花落地,空有竹藏禽。 檐溜声何暴,邻僧影亦沈。

谁知力耕者,桑麦最关心。 暮春野望寄钱起 唐司空曙 草长花落树,羸病强寻春。

无复少年意,空馀华发新。 青原高见水,白社静逢人。

寄谢南宫客,轩车不可亲。 陌上暮春 唐武元衡 青青南陌柳如丝,柳色莺声晚日迟。

何处最伤游客思,春风三月落花时。 暮春书事 唐姚合 巷少芳菲,苍苔一径微。

酒醒闻客别,年长送春归。 宿愿眠云峤,浮名系锁闱。

未因丞相庇,难得脱朝衣。 暮春述怀 唐殷尧藩 为客山南二十年,愁来怳近落花天。

阴云带雨连山脊,湿气成岚滴树巅。 邻屋有声敲石火,野禽无语避茶烟。

此时若遇孙阳顾,肯服盐车不受鞭。 暮春即事 唐鱼玄机 深巷穷门少侣俦,阮郎唯有梦中留。

香飘罗绮谁家席,风送歌声何处楼。 街近鼓鼙喧晓睡,庭闲鹊语乱春愁。

安能追逐人间事,万里身同不系舟。 暮春即事 宋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早春: 早春赠军事薛判官 唐杜牧 雪后新正半,春来四刻长。

晴梅朱粉艳,嫩水碧罗光。 弦管开双调,花钿坐两行。

唯君莫惜醉,认取少年场。 长安早春旅怀 唐白居易 轩车歌吹喧都邑,中有一人向隅立。

夜深明月卷帘愁,日暮青山望乡泣。 风吹新绿草牙坼,雨洒轻黄柳条湿。

此生知负少年春,不展愁眉欲三十。 池上早春即事招梦得 唐白居易 老更惊年改,闲先觉日长。

晴薰榆荚黑,春染柳梢黄。 雪破山呈色,冰融水放光。

低平稳船舫,轻暖好衣裳。 ……。

2 和归有关的诗句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 唐 · 白居易《长恨歌》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 唐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 唐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唐 · 王维《山居秋暝》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唐 · 王维《使至塞上》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唐 · 李商隐《夜雨寄北》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 唐 · 杜甫《望岳》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宋 ·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 唐 · 孟郊《游子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宋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3 带有暮和钟或者暮和鼓的诗句

一簇烟霞荣辱外,秋山留得傍檐楹。朝钟暮鼓不到耳,

明月孤云长挂情。世上路岐何缭绕,水边蓑笠称平生。

寻思阮籍当时意,岂是途穷泣利名。

唐·李咸用《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诗句:暮趁鼓声还

出自:《暮归》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

隋唐 - 李郢

尝闻画鼓动欢情,及送离人恨鼓声。

两杖一挥行缆解,暮天空使别魂惊。

电母行军令,雷公催战鼓,先风急雨

4 关于捣练图的诗句

《暮归》(杜甫)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秋霁》(白居易)

金火不相待,炎凉雨中变。

林晴有残蝉,巢冷无留燕。

沉吟卷长簟,恻怆收团扇。

向夕稍无泥,闲步青苔院。

月出砧杵动,家家捣秋练。

独对多病妻,不能理针线。

冬衣殊未制,夏服行将绽。

何以迎早秋?一杯聊自劝。

5 关于初遇的诗句

1 “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屈原的《九歌·少司命》

2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的《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3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4 “玉楼初见念奴娇。无处不妖娆。眼传密意,樽前烛外,怎不魂消。”——赵长卿的《眼儿媚》

5 “庾亮楼中初见时,武昌春柳似腰肢。相逢相失还如梦,为雨为云今不知。”——元稹的 《所思二首》

6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诗经《有女同车》

7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诗经《出其东门》

8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诗经《野有蔓草》

9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经《静女》

10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1“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这一句是讲在我处在满堂迎接神(少司命)的人群中,但女神唯独对我一见钟情,眉目传情。可引申为两人初遇就倾心相许,但是诗的最后女神不得不忍痛离开。

2“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一句是讲恋人之间如果能像刚恋爱的时候那样。刚开始总是海誓山盟、卿卿我我的。如果总能这样,就不会出现时间长了,感情淡了,甚至变心负心(秋扇见捐)的情况了。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看见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它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情词”,描述一种迟遇心上人的惋惜之情。特别是“众里寻他千百度”一句,读来让人不禁联想起寻找梦中恋人的漫长与艰辛。乍一读这后四句,整个给人的意境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的一声叹息和不期而遇喜相逢的一丝欣慰。

4“庾亮楼中初见时,武昌春柳似腰肢。相逢相失还如梦,为雨为云今不知”,《所思二首》是唐朝诗人元稹的作品之一,表达了对初遇的感情。

百度直接搜你的题目就有,转帖:

杜甫的月亮诗

絺衣挂萝薜,凉月白纷纷。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九

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 《船下夔州郭宿雨溼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

翳翳月沉雾,辉辉星近楼。 《不寐》

悠悠边月破,郁郁流年度。 《雨》

兵戈尘漠漠,江汉月娟娟。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

明月无瑕岂容易,紫气郁郁犹冲斗。 《可叹》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暮归》

随波无限月,的的近南溟。 《宿白沙驿》

一.赞景抒情。

  《夜宴左氏庄》

林风纤月落,衣露静琴张。暗水流花轻,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

  该诗向我们描绘了庄园夜的静谧温馨的景色和一个审美的月。这是杜甫早期生活在开元盛世,少年漫游时的作品,意境之美可见杜甫早年炼字之工绝。但单纯绘月赞景的作品在杜诗中并不多见,而抑郁感伤之作几乎占了其全部咏月诗的百分之九十左右。

二.感时忧国。

因为安史之乱的发生,使杜甫更倾心于民生疾苦、更加关注国运兴亡。因此这一时期的诗作大多忧念实事、谈古道今、即事遣兴、咏物寓意、感时忧国。也使得月这个意象更带有几分忧愤与哀伤。

《月》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该诗望月情生、借月抒情,强烈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战事与人民疾苦的忧心。

《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七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该诗主要是忧心吐蕃之乱。

《倦夜》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由最后两句可看出,杜甫是为了国事而忧心。这时杜甫人虽然寓居在浣花溪草堂中,但安史之乱刚平息,又兼吐蕃为乱,怎能不感忧心?

《宿江边阁》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杜甫在此诗中透过不眠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他关心时事、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翻腾在波浪中的孤月,与末二句在不眠之际,中所产生的忧虑及无力感正相呼应,因此孤月不仅是单纯的水月之景,同时更是作者心境的象征。

三.怀乡思亲。

盛唐时代士人漫游之风兼及战乱时的流离辗转,杜甫的一生四处漂泊、独在异乡,便更加思念家乡、亲人。游子心灵孤寂时,月亮便成了精神寄托的对象,把自己的心托于月,让月亮牵系着相思的心灵,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引发了亘古一月两地相思的主题。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被俘长安,离乱之中,亲情最难释怀,遂写下了这首思念妻儿的佳作。遥念妻子独自看月,更衬托出诗人自己的孤寂与相思之情。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月夜魂归故里的形象,来寄托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一百五日夜对月》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秋风二首》之二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舟他夜归。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诗人无法回家与亲人团聚,也只好对月黯然伤神。正如傅道彬说:“在月亮意象中反映著古代文人寻找母亲世界、寻找精神家园、恢复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反映在古典诗词里常常表现出望月思乡的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怀念园、父母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的传递。”

四.离愁别绪。

《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

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

晨钟云岸湿,胜地石堂烟。柔橹轻鸥外,含凄觉汝贤。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毕竟知音难寻,友人远行,杜甫在送别后更是感到依依不舍。写景而寄情、望月而生悲,将凄楚的离愁别绪一展无遗。

五.怀才不遇。

杜甫一直以来有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抱负,把国家兴亡、人民安康视为己任,然而郁郁不得志的一生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得对月长叹。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此时月的意象都带有短暂、渺小、孤独的意境。杜甫深深感受到了自我的孤弱无力,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但他仍表达了自己报国的忠心犹如孤月一样的皎洁,孤愤之中饱有积极报国思用的情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0790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